很久没有看这么轻松搞笑的片子了,感觉故事情节较之以前的一些喜剧片多了些新颖,搞笑之余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这样的片子我们不必总拿挑剔的眼光来观看、透析,其实一部片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能让观众找到些许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切合点,这个片子就算成功了一半. 无论购物狂、选择恐惧症还是性格的分裂或者说是受伤后的严重自卑,这些病态无疑都是生活在都市压力下的每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会沾有的扭曲性格的放大,是可以让我们去深思的……
看完之后我深深叹了口气——终于看完了,可累死我了李医生不知道选谁,方芳芳自己做了决定,选穷富
吃完饭刚出来就反悔
购物欲又作祟了。
穷富和她谈心,穷富说两人试着拍拖,方芳芳也同意了
穷富想帮方芳芳,就打算把她的东西卖掉,帮她还债。
方芳芳说“你对我一点也不好,你一点也不爱我,你一来就要卖掉我的包包”
穷富帮她把24个包全凑齐,她又高兴了我。。。
方芳芳眼里的爱情就是,给我买包,就是爱我?
还有,心理医生真的扫一眼画的树就知道谁嫁谁?
婚礼未免过于草率了吧
结婚前一晚的屋树人测验作为一个幌子,其目的不在于真正确定四人的配对方式,而是增加四人对陆医生的信任,令四人完全听从陆医生指令。
接新娘的第一个指令:简仁接芳芳、穷富接叮当;穷富反应先迷惘后开心再迷惘,简仁反应开心后迷惘。
他们的这种犹豫不决的反应表明了心中的选择其实并不明确。
所以陆医生加强对两人的心理冲击,指示两新娘换房,并指示穷富改去芳芳家,也就是说他们都会见到与心理准备相背的新娘。
此时应该能对新郎有一定程度冲击,触发其真正想法的产生。
所以当他们同时见到开门的新娘是叮当而不是芳芳时,他们的表现就开始产生差异了,简仁比穷富退后得更多(我们将这里叫做差异点一:穷富比简仁对叮当的好感度高些,同时表明简仁爱芳芳多一些)。
这里还顺便对叮当的心理进行了小小打击(叮点),这是个隐藏要素后面再谈。
然后去叮当家接芳芳,简仁先上前,目的让芳芳做好嫁简仁的准备,同时观察其情绪状态:即“很开心”,但是从一个“开心”是看不出对比的,所以这时要引发出心理冲击了,穷富代替简仁在门前等芳芳,芳芳见穷富后又开心又犹豫,表明心理产生了波动,而且刚才比现在要开心(差异点二:芳芳对简仁好感度强于对穷富的好感度)。
下个指令让姐妹向穷富收取高额开门红包,激发吝啬的穷富一定负面的情绪(姑且叫做挫败感吧)。
钱都给出去了,简仁再抢芳芳走,穷富的挫败感增强。
然后叮当到,简仁连叮当也一起抢走,穷富挫败感第三度增强(富点)。
而后让简仁点指兵兵其实没太大意义,只是一方面为了引发下简仁的心理冲突,其实无论点到谁都要赶叮当下车,另一方面叮当所受心理打击增强(叮点二)。
三人上车离去,抛下叮当,陆医生指示简仁回头看叮当,穷富跟着偷看,而且是探出身看(差异点三:穷富再次表现出对叮当好感)。
这次轮到芳芳选一个下车,当然是犹豫不决,指示简仁抢芳芳,简仁经过几轮被动选择的折腾,他真正心理爱的人已经渐渐明晰,再怎么害怕选择的人面对真爱也要做出选择,要是真爱芳芳,他必然会抛弃选择恐惧症,果断出手。
简仁出手而且不听陆医生的“输”指令表明他的选择其实明确了是芳芳。
两个叮点过后,叮当受到打击已经很强,她孤立无援时作出的决定便是最后的决断!
而且贪小便宜的叮当借到二十块没选择省下十三块去简仁那,而是用完二十块去穷富那,抛开了贪小便宜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其实选择了穷富。
差异点一、三表明了穷富对叮当的爱显著多于简仁对叮当,所以其实穷富的选择是叮当,特别是差异点三中,他忽略了在芳芳身上的“钱和力的投资”,心里还关心着被丢下的叮当。
而芳芳呢,她是最犹豫的人,差异点二表明芳芳爱简仁多些,然后经过被两人轮番抢走,还有简仁的果敢的抢人激战,她应该已经能感受到简仁的爱,理应会被简仁的爱所感动。
那么最后硬是按相反的配对方式让他们去结婚,就是最后一个心理的大冲突,通过违背四人的潜在选择,引发四人真正的想法和选择真爱的决心。
所以四人最后都知道了自己选的人是谁。
1.虽然影片是在描写都市快节奏和压力下数个患有不同类型综合症的男男女女的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和快节奏,影片没有情节拖沓观影过程轻松而有趣,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再合适不过了。
2.我想这部影片会引起一些朋友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性格决定命运”很有道理啊。
3.影片中的人名起得很好,“方芳芳”与“丁叮当”琅琅上口,而“穷富”又代表了其本身一时葛朗台一时视金钱为粪土的分裂性格。
4.在乱套的婚礼中所有人都听小凤一个人的电话摆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是极没面子的事情,电影对此进行了颠覆。
其实若每个人都能放下包袱忘却自我认真地参与一场游戏是多有趣的事情啊,我们应该活得更轻松,多一点游戏精神,多一点娱乐精神,不知怎么的,这就让我想起了“馒头的故事”。
06年的片子现在看竟然如此具有前瞻性.很惊诧.逻辑很缜密,最后选择和谁结婚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绝,心理学确实很厉害.爱情心理学电影,属实经典.神经质的人充满轻松色彩,巧合的事情不烂俗反而有快乐气息,吊打很多轻喜剧电影,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并不是喜剧.压抑的选择困难症和轻视自己自卑心理都不用压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生活不能太认真,都需要笑对人生,编剧导演我都认可.
超级购物狂方芳芳遇上同她一样患有购物狂症状的香港大富豪何穷富、有选择恐惧症的精神科医生李简仁、还有患上失恋创伤后遗症的丁叮当。
方芳芳、何穷富、李简仁和丁叮当,正如我们一样,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心理弱势区域——购物狂、选择恐惧症、全选通吃、不选不吃。
当这样的一群人碰到一起,喜剧之下,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被物欲遮掩真心的病症,又该如何治愈?
在孤儿院长大的方芳芳,原生家庭缺失、缺失自我价值感,以至于对物质抱有过度的执念。
成为了一个“什么都想要”的重度购物狂。
方芳芳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失业三个月,刷爆十二张信用卡,还附带着一大推的私人贷款不要误会,她不吸毒,不酗酒,也不赌博不过,她是天生购物狂“出门挑穿什么衣服太麻烦了,不如新买一件吧。
”这是多少女人的心声,方芳芳把它变成了现实并不是因为有钱,而单纯是因为她无法抑制自己的购买欲望,购物对她而言就像是吃饭喝水上厕所一样,几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女人的衣柜中永远缺一件衣服,而方芳芳的购物欲望就像是这一件永远买不到的衣服永远停不下来,即便明知道不对,可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她才决定去看精神科的心理医生
头脑清楚、思维缜密的医生李简仁,过分理智,考虑问题,过于长远、全面,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最终成为“什么都买不了”的选择恐惧症。
方芳芳的心理医生,他到并不喜欢消费,不过,他是一个严重的选择困难症患者,永远不要让他去做选择,因为即便是二选一的局面,他都会纠结到死,餐厅的点菜环节,简直就是他每天的人生噩梦,或许,他患上的不是选择困难,而根本是无法做出选择
富家子弟何穷富,后天教育是非常压抑的,进攻性本能受到了抑制,长大成人有了能力的时候,就会放开手脚去争去抢,养成“既吝啬又什么都要”的“分裂人格”。
和方芳芳一样喜欢乱花钱,而且作为大富豪的他也完全不用担心会遇倒破产的危机,不过,除此之外,他还争强好胜,也可以说是盲从,只要是别人想要的东西,他都会想要,不管自己需不需要,不过,这两个问题,加上他富豪的身份,好像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也不一定,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吝啬,是不是很矛盾,甚至有一点人格分裂,何穷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有钱,却不舍得花,花了,也立即就会后悔
而丁叮当则代表的则是自卑的女性群体,因为失恋、失败,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匮乏的紧张感下疯狂购物、囤积,害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失恋创伤后遗症”严重。
她的问题倒并不是天生,而是失恋后的应激创伤,她也是个购物狂,但和方芳芳的喜爱名牌,高品味不同,就像是她的自卑,她只喜欢买便宜货和冒牌货,电影中对她的症状介绍是,低贱俗的购物狂
四人带着迷惘相遇,带着不确定对爱情、伴侣展开了啼笑皆非的“角逐”戏码。
婚礼当前,在资深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展开了一场看上去混乱无比,实则满是心理战术的“抢亲”闹剧,从而找出自己心中真爱的另一半。
“接新娘闹剧”实际上是在反反复复的得与失中,产生不同的心理落差之间,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但生活毕竟不如电影,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多机会,去试探出自己或是他人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当面临抉择的时分,请稍微慢下来一点,纵使生活自带戏剧化滤镜,但时间始终流逝不停。
故此每一个选择,都将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一场无可回头的风暴。
很轻松,看过后也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谈不上要不要去电影院看,用来打发时间,我觉得刚刚好。
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里好像很没逻辑甚至有点荒诞了,所以评分比我想象得要低好多。
故事就从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也就是主角购物狂方芳芳开始(这里也有对应,那个不断在街上生女儿,就为了追儿子的孕妇,同样属于“不正常”)。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电影,从结果出发可以说是爽文了。
一个负债累累的购物狂机缘巧合下遇上了追求自己的真命天子,不但治好了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以后更是想买多少东西就可以买多少东西了。
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放大这种爱情幻想的地方,仅仅是以此为引子进一步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以一个购物狂的视角延伸出在都市生活的背景下人人有压力是个很常见的事,从而聚焦到人们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整部电影里并没有在高高在上地对这些人的心理问题指指点点,反而以幽默的生活化片段很巧妙地展现了人物鲜明性格和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自然而然地会让人觉得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用医生的话来说“都市人群有点不正常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以这样一种平和的方式去看待这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对他们同情并理解,我觉得这是种很人文关怀的解读。
影片十分细致地用人物对话和冲突的形式揭示了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并用一种十分荒谬的解决方式,将整个故事引入了高潮。
最后的高潮部分就是一场看似荒诞不经的四人婚礼,在这场匪夷所思的婚礼抢夺赛中,每个人最核心的想法被不断放大,在你来我往的极限拉扯下,大家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所有的压力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每个人也找到了通往答案的通道。
整场电影的节奏如行云流水,看得十分酣畅淋漓,真是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
电影之所以经典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一和时代背景有关,这部电影筹拍时间大概在2005年左右,那段时间有位著名影星去世,想必这种令人震撼的新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反思,估计电影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
香港经过了近百年的经济发展,都市消费环境非常成熟,成熟的商品市场和整个社会奢靡的消费风尚产生了很多像女主芳芳这样的购物狂。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提醒,随着经济发展,大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各类心理词汇已经屡见不鲜。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想本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同样可以创作。
二拥有很多电影缺少的人文关怀。
这部电影给很多人都印象是没有逻辑,甚至是疯癫的。
但是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个故事正是以一种看似荒诞的叙述视角才能让人非常平和自然地接受了各种心理疾病带给人们的折磨和痛苦。
从题材来说应该是件沉重的事,但看完这个电影并不会有太多压力,还会觉得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经过积极治疗就够能克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为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反复提到的那句话,都市环境下不正常是件很正常的事,生病了也不可怕,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点病,但是都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不是吗?
能幽默平和地讲一件其实比较沉重深刻的故事,真的很考验功力,这部电影真的可以称为我人生电影的程度。
能从片子中的角色发现自己的影子,看的过程中,笑的时候,有点儿居高临下审视自己的感觉,呵呵。
自己以前对书呀、碟呀也有一种占有欲,呵呵:相信看帖子的豆友或多或少都有些"购[书|碟]狂"倾向。
笑过之后,引以为鉴,呵呵!
购物狂--性格决定命运她说她就看了半个小时就看不去了。
演得太夸张。
终于看了,不知道香港的有钱人的日子是不是过得这么混乱。
但是感情估计和金钱无关吧。
只不过有钱人在决定感情的归属时,花得钱更多,牵动的人更多吧。
但是,这句话shine是深信不疑的,性格决定命运。
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恩!
一直到李简仁苦恼用空手道、拳击还是柔道,都很好玩,到抢新娘那段韦生又失控了。徐小凤气场无双,演技稍逊。
喜欢柏芝。
能当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购物狂多好啊
烂
这个我真的有点吐槽无力的 .
每一个角色在大都市的压力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导演只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无厘头将这些问题外化变形而已。当然很多情节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很远的,不过这只是电影嘛。弱弱的说句实话,我真想变成电影里的购物狂,那种满足充实感和幸福感,我在提着大包小包回家时也是深有体会的。
一部纯粹的偏执狂电影,导演牺牲掉了叙事节奏以及情节逻辑来成全自己对于“购物狂”这个词的诠释,而影片从头到尾都处于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此外,韦家辉还在剧作中还融入了爱情、人生以及时代的大命题,对于这么“挑人”的一部电影,我也没必要去纠结口碑如何。
官恩娜像芭比娃娃一样!
挺感人的
我就有选择综合症
天哪 打分好高!
我爱买衣衣~~
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电影。
尤其不满意结尾的故弄玄虚
两大男神合力出演的大烂片
真是购物狂
如果又是购物狂还是选择困难症怎么办呢,要命
不想用标签
cca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