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迷失东京 让我真正感觉到压抑的来自收拾孤独死的片段 那种死亡带来的腐败 生前无人的挂念 使得压抑已经溢出屏幕 很难想象他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也很难想象我的未来将怎么度过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不得其解 为什么那位女主人公纹身后摆脱家庭 白天从事文员工作 晚上从事小姐 在种种压力之下 依旧结婚且孕育了三个小孩 她选择的工作是源自婚前还是婚后呢 她为什么会觉得未来的孩子脱离了家庭 会让她觉得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为什么她会觉得不能给孩子添麻烦呢 既然觉得不可以给养育成人得孩子添麻烦 那为什么当初又要选择生育呢 难道孑然一身不会享受更好的人生嘛 生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结尾汪楠为什么又被逮捕了呢 是又犯事了嘛 东京片段里两位从事过黑道的都说白道更好走 本归工程与清理师是赎罪还是其他 而白道又真的好走嘛 白道又是真的白道嘛
剪辑绝了,一股《阿基拉》的味儿,内容和自己通过其他视频和书了解到的差不多,但是饼叔带着走的感觉不一样。
了解在日中国人可以看《歌舞伎町案内人》。
了解那个三孩妈妈类似的女性看《东京贫困女子》、《女性贫困》了解日本社会:《绝叫》、《饱食穷民》、《无缘社会》(及译文纪实系列日本部分)AV片场部分倒是挺新奇,泷泽萝拉出场费还是挺贵的哈哈,下血本了。
推荐剧《全裸导演》,推荐书《女优》、《AV春秋:史无前例!
》、《AV女优的工作现场》、《AV现场》、《从AV女优看日本的AV及其影响》、《日本AV影像史》在日本社会,做情绪价值的生意往往都很赚钱,咱这边自然也是如此,只是品类还没那么花。
建议关弹幕使用,通过弹幕也能了解到大多数人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一股自己是圣人,我看穿了ta们的小心思,“不过如此”,简单说就是不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灰,眼里只有黑和白。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批判。
独自带三个孩子,白天做办公室公务员,晚上去陪酒的妈妈,每天只能睡2到3小时。
曾经创办怒罗汉,从监狱出来的黑道大哥,也是中国人,汪楠。
出来虽说从良做公益,但还和以前的黑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视频最后几分钟,又被逮捕入狱。
日本特色产业AV行业,采访到了泷泽萝拉。
老人孤独死后,在日本有专门上门清理房间的公司和这类工种。
曾经Mafia黑帮的老大,现在从事这个工作以洗涤灵魂。
每一个被采访的人都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觉得东京是什么样的?
孤独钱梦想之都压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评论: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被当作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
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孩提时代的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
二三年三月左右吧,我记得当时读过太宰治的一本小说:《斜阳》。
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读这本书,读完后,我在评分软件上给了两颗星,并写道:这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糟糕的一本书,如果你读这本书,你将会浪费人生中的一个钟头……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总之是写一个女人如何颓废且消沉的度过一生,这本书似乎对你毫无启示与帮助,但却充分的调动了你的情绪,你的情绪似乎变的更糟糕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这本书,应该是:丧。
最近正在看食贫道的《迷失东京》,看完后,我或许懂得了太宰治写这本书的意思。
我记得太宰治也是自杀的。
有趣的事,日本文化充斥着冷漠和礼貌,人与人之间并不因为你我的血缘关系而更亲近。
为孤独老人清理房间的大叔说:如果好好工作,是不是就可以挽回不能挽回的遗憾,他说他从黑手党变成了好人。
黑帮大哥口中金盆洗手的公益“本归工程”,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似乎踏入了泥潭,就算拔出脚,腿上还是泥泞着。
从事片拍摄的女演员最终说:日本是孤独。
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赚钱从事陪酒活动,她说比起照顾孩子更喜欢晚上的工作,她说死后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只要将骨灰抛向大海,可是她的眼眶已然泛红……整个影片充斥着面具,真相,孤独与谎言,最有哲理的话出自一位流浪大叔:“镜头里聚焦的是明星,那么镜头外的人呢?
”他说他已无家可归二十年,但他形容东京是轻松的,他说他活的很自由……
看完《迷失东京》纪录片以后感想就是所有人都很孤独,活着孤独,死去也孤独。
生活压力,难以敞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交流,于是性和爱都只能花钱去买,又因为金钱关系的存在,感到更加孤独。
消遣方式是去酒吧找人聊天以及去看少女偶像的演出,为年纪像自己孙辈的人应援,在集体里就不会孤独。
妈妈在酒吧陪酒唱歌跳舞时的开心模样转到下一个镜头,年轻的女孩在街上蹦蹦跳跳,原来谁也都年轻过,不被生活磨损过。
av女演员男演员采访能看出男女差异,女生都是被星探发掘带入行业,男生都是熟人介绍觉得是理想职业。
很有意思,男生去做牛郎,女生则当过牛郎培训师,果然只有女生才懂女生渴望得到的相处方式是怎样的。
别扭拧巴又无法去爱的东亚人才能弄出这么多种类的性行业,男人在风俗店找最快捷的性,在av碟里找最刺激的性,女人在牛郎店里找感情。
活在监狱里的人也渴望和外界发生联系,被人寄张新年贺卡都会开心很久,人最无法舍弃的就是社会联系,但最后孤独死掉的老人又有那么多,人还是被社会抛弃了,死在房间里无人知晓,靠着尸体散发出的臭味才被人发现。
所有遗物拼凑起来可以窥探到一点从前的生活痕迹,而名字后面的故事,已经永远不会有人记得并提起。
所以她才会说,死后不要为我立碑,把骨灰撒到海里,随我到哪里去。
基于外来人的视角从大家对日本最熟知的几个印象(老龄化、风俗业、黑帮)出发截取片段对东京其实也是日本进行侧写,68岁的社畜、抚养三个儿子晚上兼职陪酒的白领妈妈、金盆洗手的华人黑帮头目、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AV从业人员、“孤独死”房屋清洁员,创作者试图用这些碎片串联起日本人被压抑的欲望、服务由此派生出的需求的行业和“商品”、“选择”加入行业的人这样一条线,看到这里会不自主生出一种恐惧,一种在庞大系统里看似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被客体化为商品甚至是被观察的现象的无依感。
有意思的是黑帮作为另一条线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却在最后处理“孤独死”的清洁大哥告白自己也曾在黑帮奇妙地让两条线汇合了,也让怒罗权头目汪楠重新被捕这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显得意外又合理,毕竟一个能带外人深入前帮派的地盘而且仍然跟帮派朋友紧密联络的前头目跟最后一位自述跟前尘断的干干净净的大哥相比起来,看上去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会再做了”,看上去太暧昧和藕断丝连了一些。
虽然对展现的现象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风俗业的消费者和从业人员那种不约而同的“寻常感”背后的东西,但这毕竟只是业余拍摄的一个两小时时长的类纪录片的长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已经相当震撼了。
“镜头中间的是明星,镜头旁边的才是普通人。
”导演在试图讲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噱头和尺度很足,黑道人物、偶像、陪酒女、AV女优、流浪汉、孤独死者的身后事,每一个故事拿出来都足够吸引眼球。
而具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又仿佛将人拉入东京,迷失在东京。
导演深入参与了整个对东京的探寻过程,镜头下的受访者们接近坦诚地讲述着,问者和答者也许都在表演,但是通过表演展示出来的东西也接近生活本真。
辛苦的母亲对东京的印象是压抑的。
无数的人们拥在罐头一样的电车里,挤在格子间里,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时间、尊严、或者肉体。
在这个不愿意相互麻烦的现代社会里,人逐渐被异化成为某种商品,通过各种价值标准来交换自己。
无论是爱还是性都变得一次性和快捷,向他人吐露真心或欲望变成了付费的服务。
萝拉漂亮的脸在路灯下闪着光,弹幕里划过一片要重温她的影片,在生活面前询问你幸福吗是个很愚蠢的问题。
最后一段给孤独死老人收拾遗物的情节让这个纪录片的内核升华了。
在狭窄的房子里,一个人默不作声的腐烂,尸油里生出成群的虫子。
他生前喜爱的重要的所有物品被拿出来供人点评放进集装箱里运往下一站。
这个人被忘记,然后就彻底的死去了。
最后风扇上晃动着陈旧的挂件,提示着我们所有人终究逃不过的结局。
在地铁里席地而坐的流浪老者是所有人里最自由的,他像一个观察者,其话语作为主线贯穿了整部片子。
为了选择更典型、更引人注目的故事,这部片子离更加普通而平凡的人们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是一部非常用心的作品。
是惊天动地还是卑微,也许是很多人一辈子在纠结的事。
就如冯唐那首粗而不假的诗所云:“男人最大的痛苦是为什么我不是宇宙最牛x。
”在中国许多人的名字都与“家”和“国”息息相关,认为只有为国争光、为家族复兴而战的一生才是值得过的。
而就在这个时代,很多普通日本人的夙愿也许只是经营好爷爷留下来的山坡小面馆。
国庆选择就地过庆,看了 B 站 Up 主“食频道”拍摄的长纪录片:《迷失东京》,在 B 站需要花费12 块购买“电影票”。
博主是前央视战地记者刘竣,目前独立拍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估摸他自由职业之前的职业要么是记者,要么是编辑,否则不会有这么强的制作意识。
他的每次采访都有着为后期制作服务的意识,而每次运镜也是要么呈现,要么转折,要么既转折也呈现。
《迷失东京》初看猎奇,只是想印证日本在我心中的一些既定印象:压抑、刻板、格式化、阶级分化严重。
受访者选得十分有野心、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有黑老大、AV女U、一人拉扯三子在夜场陪酒的单亲妈妈和孤独老死的善后师。
首先 up 主能采访到这些人就说明了他过硬的人脉和社交能力。
其次,他面对这些人的采访态度是非常平和平等的,面对黑老大不畏惧,面对贫穷的单亲妈妈不睥睨。
而世界和事情面前,也是人人平等。
就比如压抑的日本文化也会让黑帮西装男们在葬礼上站一上午也不敢喊热,只是默默擦汗。
不要以为自己文化的暗处不会波及显者、身居高位者和手握资源者,也许暗处站满了人。
同理,日本文化中的坚韧、尊重与边界感也为底层人民带来了最基础的体面。
乞丐是敢于接受访问的,性工作者是合法化且不被明面歧视的职业,AV男女U甚至会自称被公司保护的艺人,而非自轻自贱。
不论你做的事情惊天动地,还是卑微如尘,最终还是要被生命清零。
不论你被生命抛入再高的天空,绳子始终被牢牢拴在地心。
生命就是在出生和死亡的既定括号之间书写自己。
相较于《迷失东京》的客观理性,同一个作者拍摄台湾的纪录片《何以当归》就相对粗糙主观一些。
在台湾这里,作者太想呈现“当归”了。
面对日本时,拍摄者是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不管是面对辛苦的单身妈妈还是美艳出名、财富自由的泷泽萝拉老师时,他都合理扮演了中立的角色,为大家客观地呈现了东京。
而到了台湾,他一心想要不露声色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却并未达到这种设想。
人因情感而变得不理性、不客观。
做内容就是与人聊天,你越是急于说服别人一种观点,也许你非但不会成功,还会失去人缘。
这也是人性固有的叛逆带来的。
不过无论如何,食贫道up主的生活应该是许多文化工作者羡慕的吧,毕竟他有时间和工作内容上的自由,可以选择,明天如何度过。
在别人的安利下看了,其实我也分不清什么是好的,怎样评价到底是不是好的纪录片。
采访了几个东京蛮有特色行业的从业者曾经的帮派老大,出狱后说是要改过自新了,不再进入黑社会,帮助出狱的人找工作,可在影片的最后“彩蛋”中还是被抓了,再次踏入了“这条河流”当中。
是三个孩子妈妈的陪酒女,喝得眼睛泛红,唱着歌,嘴边挂着的笑容,以及凌晨独自走在街上回家的身影,最后被一通加班电话阻碍了回家的进程,苦笑。
跟着整理师进入了死了很多天的独居者的房间,虽然无法想象到底是怎样的臭味,但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最终还是要沦落到不得不给别人添麻烦,以及有些老年人会不停的整理生活垃圾,只为了在死后少给整理师添麻烦。
房子很快就会变清扫干净,正如活着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马上就会有新的生命入住进那间小屋,马上又会有新的生命迷失在东京,所有的人,不论是否幸福,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而不断迷失。
有人迷失在东京,有人迷失在北海道,有人迷失在……
记得里面的流浪仙人说的一句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才是现实。
所以饼叔拍了: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白天晚上打两份工的妈妈,她一天都在笑,在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再也笑不出来了,却在走到家门口时被通知又有客人来了,她还得回去陪酒,疲惫才是她真实的表情。
也有复杂的人——汪楠,在日本创立怒罗权黑道,讲义气出狱后又建立公益组织给监狱里的缺少关爱的人写信,但在片尾却报道他再次被抓入狱的新闻,人性真的很复杂,尤其和后面那位真正在通过工作赎罪的黑道大佬一对比,更能看出俩人的不同。
镜头语言和穿插的表达都刚刚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微妙。
还有黑道表演性质的葬礼,横向和纵向的视角穿插,感觉和前面汪楠说的表演对比会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东京这座城市里也有奋斗的人,街头歌手唱的不要放弃梦想,努力活下去,真的好听,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各个方向生长的人。
也有拍泷泽萝拉,退役女优和现役女优男优说的话,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
饼叔身后的整个团队都配合的太好了,摄像剪辑配乐导演,一整套下来这部片子让我通过看日本的众生像,也看到了我自己,人都在照镜子,看到的善与恶,都是自己,观自在,观自在。
是好。东京的答案是什么呢。在元宵节看完此片,妈妈在看延禧攻略。
2023年10月份国庆刚去日本东京加上箱根,还有热海旅游,可能从旅行者的视角觉得完全不一样,但是有一天早上因为是在网咖里面睡觉的,所以是看到了七八点的日本地铁,也是觉得非常的拥挤,非常的疲惫,非常孤独。其实在我旅游的浮光掠影的表面下,我觉得日本社会就是一个很孤独的社会,所以虽然说我挺喜欢日本,也学了日语,但是还是不会去日本定居的吧,我感觉我自己骨子里是很像中国人的人情关系是看得比较重的,而。不是像他们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我觉得我一个e人会发疯。
重点介绍男人最喜欢的黑帮和AV,充满居高临下的审视
鏡頭以外的才是真實的人類
日本可拍的话题太多了,真的希望这种内容越来越多~
作为vlog,我会说拍得很好,但要说是纪录片,只能说不合格,很多画面和BGM让人不明所以,拍妈妈桑化妆时的镜头抖动让人想吐,拍黑道葬礼用激昂交响配乐,要拍励志街头歌手又不翻译歌词,整个翻译也做得业余,剪辑多次遗漏提出的问题,直接放对方回答让人一头雾水。流浪汉的话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起了什么作用,探讨为零,对原黑帮中国人的采访也没什么深意话题,净是听人家吹牛了让人犯困,很多画面镜头还有问题明显能知道只是为了满足b站群体尤指宅男的猎奇八卦心理。既然要做付费内容,要标榜自己是纪录片,就拿出点诚意和纪录片的标准来吧。
形形色色,日本只是东亚的一个缩影
岁月成灰,下班之后眨眼又是上班之前;望穿秋水,醒时所失转眼又去梦中所得;众生皆苦,镜头之外放眼还在镜头之中;回头无岸,一生所有合眼便是一无所有。
像我这种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日剧动漫特摄和历史课本的人,这片子给了我不小的冲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生动的日本社会。
在B站做纪实能做到这个程度属实很棒了,镜头精致,内容抓眼球又不失深度,但是有些地方主观意志还是有些明显了,总体来说还算不错
用高高在上的视角去拍纪录片,观感真的非常差。导演还时不时出境,输出一些没礼貌的言论,恶臭溢出屏幕
所有的纪录片都是偏见,影像都带有编排和情绪。人就是把一个个偏见拼起来,就有了自己眼中的世界。
造神是吧?
不知道怎么拍的,在真实的场景下拍出来的像设计过的电影一样,真的是大制作。
看的时候发现更多是对话采访形式,然后就快进看完了。
yakusa、av、夜场、孤独死、流浪,看似包罗万象,好像最后回到了同一个话题,被资本异化的人。
主题从后半开始散掉,大量电影配乐制作的蒙太奇片段短时间内多次使用,学生气比较足。
饼叔爱美食更爱记录,霓虹夜市异国风情太好看了,还有那些经典的电影元素,为爱充电花得值,迷失东京有点热。
饼叔的这个系列纪录片算是代表了当下自媒体领域最高的内容创作水准了吧,尤其是第3集《迷失东京》确实让人心生敬佩,不仅拍到了怒罗权创始人和黑帮葬礼,还采访到了知名女优泷泽萝拉,也让人对孤独死有了更加直接地体感。不愧是央视资深记者出身,去过切尔诺贝利的饼叔是有点儿战地记者的猛劲儿的。而且这次通过B站的充电付费视频尝试,其实也成功验证了自媒体视频内容付费的可能性,打破了一定要卖课的局限性,只要拍得好,观众是非常乐意付费的,这也是我愿意自费请朋友观看主动安利的原因。虽然这部纪录片没法公映,但是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纪录片了,希望饼叔可以把这个系列持续且优质地拍下去!首先我要表达一个困惑,明明当初我在申请本词条建立的时候被豆瓣驳回,表示已有“东瀛大宝荐”,为啥现在又突然有了?这不合理!然后时至
过于短视频化的纪录片就这样描述东京的日与夜未免有些浅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