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不落窠臼、别出心裁的国产片,故事并不复杂,但涉及到的落点不少,往小了看有亲情、婚外情、家庭暴力、地方黑霸,往深了看有阶级歧视、农村劳动力流失、留守家庭情感维系,影片采取多角度叙事,通过三个交错发展的故事,深入描绘了当真相被掩盖,当自身欲望被揭开时人类的本性;揭示了文明变革下,落后农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生命的荒唐漠视。
人性的洞见,道德的谜思,这似乎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在这样的主基调下,导演对人物情绪和叙事感情尺度的把握很值得称道,甚至可以揶揄片子太过平和,但好的故事、精妙的剪辑以及人物刻画的巨细无时不在拉扯着观众的心。
又是困得睁不开眼睛来写影评,怕明天早上一起来就忘了,所以还是趁着热乎写吧。
之前一直听人说《心迷宫》怎么怎么好,都吹上天了,所以抱着期待有点大,看完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总得来说这就是一部中国乡村悬疑版的《11:14》,你如果在这之前看过《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等等玩结构的电影你就会知道其实这种类型国外几十年前就让人玩烂了,我说让人玩烂的意思是真的被人玩成烂片了,请参考《玩尽杀绝》系列。
无非就是巧合与结构,导演很聪明,知道如何用最少的钱来玩出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你看这部戏,每个场景都基本都花不了什么钱,一部电影下来不算片酬也就两集《乡村爱情》的钱,算片酬一集都够不上,赵家班的演员可比这部戏的演员知名度高多了。
确实算不上创新,只不过这些洋玩意还没在大陆普及,刚拿来没看过的人看个新鲜,但什么事就怕有心人,人一认真起来最可怕。
不管什么事,你要给它做细了,做到近乎完美,那就会肯定会有人注意到你,这就叫出类拔萃。
《心迷宫》就是这么一个电影,虽然它只是借着人家早就研究出来的结构,把这个大框子里外都换成本土的东西,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区别就是他做的太精致了,虽然没有一个叫的出名的演员,但你却通过这些演员的表现发现没有一个是业余的。
(唯一的一个不好的表演就是要账那个墨镜男带的那个小弟,搜完房子说的一句台词,有点生硬。
)每一个职业演员又都每一个都长的这么接地气,仿佛就是从农村里现揪出来的,可见导演深知一群会演戏的演员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剧本基本打磨到完美,也基本挑不出毛病,我想导演应该也推敲了无数遍,努力剃平所有的牵强,漏洞,不合理的情节(唯一的一个可能是我看漏了,白虎到底怎么拿到陈自立身份证的),把故事无限大的接近圆。
剪辑,镜头语言,伏笔铺垫,台词,服装,造型,一切都做到近乎完美,太可怕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宁浩,宁浩当初就是走这条路出的名,如今也算上了位,疯狂系列两部,同样的玩结构,同样的本土化,只不过人家就是做的精致。
这个导演和宁浩的区别就在于宁浩把这个大框子搞成黑色喜剧,而本片导演把它搞成悬疑片。
不管什么事,你要给它做细了,做到近乎完美,那就会肯定会有人注意到你,这就叫出类拔萃。
一时心血来潮,最近都想拉部片,最近正好看了积下很久的《心迷宫》在看这部片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印象,导演对于长镜头,以及几个构图,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完全不像是一部处女作所展现出来的水平。
在影片开头五分钟,便出现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长镜头,我认为也是本部片中全片的一个人物关系以及性格上的阐述五分钟,大壮出现
大壮送酒,赶到酒席
注意此时眼神的位置
买家塞钱,但大壮心不在焉作为商人,却并不想数钱,暗示了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此时第二个人物丽琴出现
丽琴出现此时出现对话,但对话全程两人并不同框,暗示了两人关系,丽琴并不想理大壮此时,画外音出现,第三个人物王宝山出现
画外音出现,人物进场
两人对话全程同框,表明两人存在关系,据台词可猜测二人为情侣关系
丽琴的眼神,形态均进一步加强两人关系紧密,为情人关系
王宝山顺着声音看过去此时第四个人物黄欢出现通过画外音加人物动作引出人物,王宝山的两次眼神表明对黄欢心有不满
镜头近景贴近人物移动
黄欢特写,并不想搭理此时两人的一段对话也印证了二人关系不合导演迅速的切换镜头,并没有让二人同框
通过对话知道黄欢是个生活作风混乱的人,具体的人物性格也为欺骗宗耀怀孕做铺垫
为闲人坡容易摔下去做铺垫此时镜头拉远形成大镜头,增加戏剧张力
机位快速移动,黄欢拉近中景,宗耀、卫国出现
宗耀的眼神随黄欢移动,暗示二人关系
卫国出现至此,所有主要人物均已交代,也大致的表现了人物关系其他镜头就不做一一赘述,来到结尾本片围绕着“棺材里到底是谁”来展开,因此,在抬棺时运用了慢动作配以沉重的音乐放大了与这口棺材发生过关系的所有人物,引发观众回顾整片,对于其中每个人的心怀,我不作过多的理解,有盲目,有侥幸,有挣扎,但相同的,反映出一个个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本质——渴求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中
来到最终片段,在两分钟的画面中,只有一句台词,便是宗耀迟迟未向卫国说出的那句“爸”
同框,宗耀为近景
卫国为近景
镜头拉远,大镜头表现二人,增强舞台效果
在宗耀喊出爸之后,导演做了一个反常的分隔处理,二人反而不再同框,此处的表现,我认为是这种画面使得二人产生了阻隔感,在宗耀想要对父亲敞开时却发现两人已经无法融入。
从剧情上讲,无论是连环叙事,荒诞的人物关系,多线索并行的推进式剧情节奏,都或多或少可见许多国际电影的影子,例如乔尔•科恩的《血迷宫》或是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都是如此风格,用一种代入感极强的叙事模式吸引着观众进入剧情之中,如同漩涡似的将观众卷入事件中心,而戏剧性的表演方式,则更能让事件的环扣深入人心。
几条人物线索时间的时空交错反而呈现出诺兰《记忆碎片》的影子,而不同点则在于本片的时间呈推进,而《记忆碎片》属于轴心式交集,由两端交汇于中心。
忻钰坤作为新人导演,在剧本的处理和镜头方面虽然青涩,但仍然带来了非凡的观感,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初次执导,在近年来未做宣传的商业片中,以剧情见长的影片,《心迷宫》是真正值得推崇并宣传的
小小的剧透 还没看过电影的慎入吧。
村长儿子肖宗耀在与同村姑凉(其实就是女朋友)幽会时被同村的白虎撞见,失手杀死了白虎,慌乱中掩盖好尸体就走,准备借钱和已经怀孕的妹子远走高飞。
和妹子一番纠结之后还是决定回去大不了自首。
可是当儿子回村之后却发现什么事都没有,被误杀的白虎也成了自己意外死亡。
事实是这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和自己一直不和的一直以清廉出门的村长老爹摆平的。
感觉这部和全名目击有不少共同点。
都是从不同人的角度一次一次叙述,最后都是出于对子女的父爱。
但是这是以叙事为主,不同于全民目击的破案主题,而且环环相扣也更加紧密,节奏更加紧凑,是色彩也更加沉重。
然而到最后却是黄欢的假怀孕引发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惨案,充分说明了女人这种生物有多可怕。
最后 ,还是听爸爸的话吧。
《心迷宫》是由北京太合娱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平面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剧情悬疑片,由忻钰坤执导,邵胜杰、霍卫民、王笑天、罗芸、孙黎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中国某偏远村庄里,因为一具莫名出现的尸体而引发的一连串离奇怪事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0月16日在中国上映。
电影发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山村,格局很小,开场带入感不算强,但通过一些细节交代了人物关系,在以尸体出现为节点而引发的连锁反应,至此分离出三大主线,这三条线索在叙事上各有先后,实际上乃是平行时间,电影取巧的地方在于对叙事先后与平行时空的掌握,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三段故事彼此独立,但互为补充和呼应,后面的故事解释前面留下的悬念,而前面的故事又照应了后面的故事发展。
片中人物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审视事件,对彼此之间的作为并不知情。
但观众作为上帝视角,通过三段故事的互相呼应和阴差阳错的人物关系,虽然故事之间环环相扣,但观众对整个事件脉络有着清晰地认知。
这就是“桌子下的定时炸弹”概念,也是该片令人叫绝之处。
相对于这部片的成本来说,电影简直完美!
所以说好电影不一定要砸钱的啊,用点心还是能拍好的嘛
电影支线很多,看似毫无逻辑,实际上脉络确实很清晰,剧本真的很不错。
电影对人性善恶天平的把控尤其出色,从开场就出现了人物在一念之间的犹豫和焦灼,心魔乱舞,几经挣扎。
尤其是在父亲身上,他的内心波动可谓是大起大落,精彩异常。
那个突然插入的梦境,给我印象极其深刻。
影片一直都在揭露人性最不堪的一面,尤其结尾更加讽刺。
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很耐人寻味,比如当村长帮助儿子掩盖犯罪事实以后,回到家中将挂着象征自己荣誉的那些奖章收起来的时候,这个一辈子都在为村子奉献的村长其实已然随着那夜的大火消失的无影无踪。
儿子在棺材那里看到父亲之后心中一切都昭然若揭,更为讽刺的是最后黄欢将村长最大的那块勋章埋藏地下,影片到最后一刻都在不遗余力的讽刺人性。
也许是因为成本限制,电影质感并不突出,演员表演过于平淡,不能抓人眼球。
但好在够大胆,内容充实,故事结构精妙。
也值得鼓励和肯定。
看完《心迷宫》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忻钰坤是谁?
哪里蹦出来的猴子,凭借一己之力把整个华语电影圈的编剧智商提升了一个段位。
《心迷宫》原名《殡棺》,故事来自制片人任江洲母亲老家的一个真实故事:九十年代初,很多村里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工,由于当时通讯不便,许多人就此长期失联。
某日,村里突然发现一具烧焦的尸体,好几家人都争着说这是自己家的孩子。
电影在剧情上有大量的改编,但是故事的内核是不变的:一具尸体引发的荒诞故事。
《心迷宫》是靠剧情取胜的,在这里不做更多的剧透,还是多讲一点导演忻钰坤的故事。
忻钰坤,1984年出生,内蒙古包头人。
高二开始追求电影梦。
高考北影失利,后来为电视台拍摄栏目剧。
怀揣梦想的人是不安分的。
三年拍了几十部栏目剧练就一身基本功,直到有一天,忻钰坤按照电影《撞车》结构拍摄的一期节目被拒收了,电视台表示看不懂,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电影学院进修之后,忻钰坤靠拍广告片、宣传片糊口。
可是胸中灼热的电影梦想并没有熄灭。
2011年初冬,任江洲给他讲了母亲老家的这个故事,点燃了忻钰坤的那个梦想。
2013年春节,忻钰坤跟老婆促膝长谈,宣告自己要向自己第一部也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电影进军。
很幸运,忻钰坤像李安一样有一个好媳妇,“其他的你就别管了,静下心去写你的剧本吧!
”2013年《殡棺》在河南平顶山开机,众筹了160万元,26天杀青。
2014年《殡棺》摘取第八届First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同年,获第五十一届金马奖提名。
这简直就是一个精简版李安,或者大陆版魏德圣的故事。
当然,希望未来忻钰坤有李安或者魏德圣的成就吧。
只要真诚执着地对待梦想,成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再说回电影《心迷宫》。
电影中反复出现黑猩猩的电视画面,我脑中反复出现的弹幕字幕是:自私的基因。
人类趋利避害的利己行为,是基因深处自带属性。
利他行为或者最终指向了利己的目的,或者是受社会道德约束,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利己行为。
从生物学角度解释社会学问题,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法。
一具烧焦的尸体,竟成了三个家庭的救命稻草,分别指向的是:父子关系、婚姻关系、债务关系,也恰好是人生的三大问题:血缘、性、金钱。
总之,《心迷宫》是华语电影的大惊喜。
它有着诺兰式的精巧构造,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奉俊昊式的冷静克制,罗生门式回环往复地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没有一个明星参演,却引来众多明星站台宣传。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这就是有诚意地讲故事的魅力。
不要再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看无脑烂片了,走进影院看《心迷宫》吧!
《心迷宫》开花结果前也有个真实存在的种子,而提供这粒种子的恰是电影《心迷宫》的制片人。
幕后故事里提及,90年代初,在制片人的家乡平顶山叶县的某村里曾发生过怪事,一具无名的尸体,引来几家人争抢认领,结果一口棺材居然在短短的几天内换了三家主人。
与当年的时代背景相联系,怪事变得顺理成章,有几个关键词,村落闭塞,通讯不发达,南下打工潮(《外来妹》正风靡时)。
这样一来,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便被迫换掉了,那些关键词也被翻新、升级。
当年带来震动的一口棺材,把2015年《心迷宫》震得奇异多彩,花与种子不再是相同的模样了。
被我视作“花”的电影《心迷宫》,开出九月菊的繁茂,舌状花瓣相互纠葛着,貌似芜杂却是凌乱有序的。
把那口装有尸体的棺材看做唯一的花柄,支撑着整团花簇,故事是这样绽放的。
老村长、宗耀(村长的儿子)、丽琴(被家暴的女人)三线交叉交错行进,三人之间成为可以“解构”故事肌体的大框架,中间填充上各种人物,他们或有直接的冲突,或有间接的关系,然后依靠巧合与乌龙的戏码聚拢彼此走向揭秘的中心。
就单拿村长的儿子“宗耀”来说,他与女朋友的关系是最直接的关系线。
大学生身份,在县城工作,女朋友对俩人的爱情不确定,编了个怀孕的谎言骗婚。
这事被村子里欠了巨额赌债的痞子白虎听到,白虎用索要封口费的方式敲诈,结果在撕扯过程中,宗耀误杀白虎。
草草掩埋白虎的尸体,趁夜色,宗耀带女朋友逃往县城,在那儿计划远赴广州。
三天后,精神压力过重,决定回村自首。
到村里,他们发现,白虎的尸体已被发现,但无需任何人承担责任,因为白虎被认作是自己喝醉后点燃山林自毁了生命,这是这村子里死了人的“标准答案”。
这事到这儿自然不能完,宗耀与女朋友静观其变,另外两条人物关系线也已基本走到了揭秘的终点。
说宗耀这个人物,还要赞一下忻钰坤的深度。
他在刻画宗耀的个性时,很深刻。
最初他把宗耀刻画成了寻求自由,反抗父权的斗士,仿佛他是新人类。
其实不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血缘遗传,都对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宗耀所痛恨的父亲的一切,或好或坏的东西,最终会在他的自身上体现。
比如大义凛然地对女朋友说,他会承担一切罪过,但要女朋友答应他一个条件,“回去后,把孩子生下来,给肖家留后。
”事实上,他同样不懂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一句话也悄然地否定了他的反抗意义。
他的父亲把他当成傀儡,不允许他娶本地姑娘,要强行把他留在身边,所有被父亲安排好的生活让宗耀窒息。
然而,从老村长的思维模式里分析,他亦是把宗耀当成了“肖家的后人”。
而宗耀想象的自己未来的亲子关系或许是以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现的,但最终是殊途同归,都会坚守“父为子纲、子为父隐”这套法典。
当然,最讽刺在最后,要挣脱“父权”“家长制”的所谓叛逆儿宗耀回到家,他的精神世界仍要依赖父亲,结尾在白虎的棺木前,他的一声“爸”是和解,更是寻求庇护的服从态度。
可以彻底无视最后去自首的字幕,忻钰坤也坦言那是“不得不”的结果。
如是,我们便能展望未来了,被父亲摆平一切的“宗耀”,他会安安稳稳地留在家乡。
被宗耀女朋友埋掉的勋章,成为了历史的陪葬品。
另外,有没有发现“宗耀”这个名字相当有特色,这让主人公亚历山大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良才还是废材,被“光宗耀祖”的使命囚禁着,这种被架空的存在感它终究要选择一头,飞天还是落地?
总之,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并不复杂,逻辑上绝对是动了脑筋的,但理解起来毫无压力,我们所发出的“惊叹号”都是给予导演取悦观众的诚意,他是牟足了劲儿把自己拿手的献给了观众,因为他知道对于悬疑片来说,逻辑游戏是观影最直接的乐趣之一。
除此,故事如此编排,完全是为了呈现看不见的“人性心理”,借助电影叙事学,形成复杂的人际网,在蜂窝网里到处是镜面,在这样的剧情结构里“捉鬼”,是个不错的决定。
不管怎样,花与种子形式的不同,否定不了同根的真相。
过去到现在,这里的世界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真相还是幻觉?
或许是人的感知能力在沉睡在退化。
通讯不发达的问题似乎不存在了,可是“交流不通畅”的死穴依然存在。
父与子之间的冷漠关系,被设定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交际模式,足以映射出人与人之间深深的隔阂。
服从与孝道捆绑在一起是成为一代人作用于另一代人的利器,这是过去标榜的美德;当新时代所谓的挣脱、寻求自由的意愿变成泡沫,成为毫无意义的无用功之后,畸形教养下培育的人成了半成品,他的归顺之路依然是过去标榜和信仰的美德,这是换汤不换药的结果。
手机、摩托车、避孕知识铺就成现代文明的柏油路,从城区深入进闭塞的村落,然而法制观念与人文精神是被阉割了,甚至是一种虚妄的存在,背离信仰的烧香拜佛成为慰藉不满、对私欲讨价还价的手段。
没错,从古至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居的生活需要秩序,90年代,人治的村庄运转自如,那么到如今,这就不能是个问题,运转自如的村庄在选择村长、在处理无名尸体时,他们仍会心安理得地选择感情用事。
人性有多复杂,太难说了,复杂之中包罗万象,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说人类又绕不开动物,想来原始的欲望与驯化的隐忍必有相通之路,母子关系的大猩猩小猩猩可以搂抱着捉虱子,也可以为了一根香蕉决一死战。
用电影故事呈现,找个有深度的切面,那首先要尽可能地远离狭窄的视角,最好与狭隘为敌;其次,人性最终反映的绝不能是单纯的“人性”,它会辐射、扩散,牵连出培植人性的一切的一切。
事实上,我并不太喜欢《心迷宫》的前二十分钟,镜头晃动得太厉害,让人头晕,或许借鉴了《一次离别》的效果,感受却不怎么好。
或者这是所有处女作电影的情结,不是纪录片,但要营造原味之意,是在试水、探路中找到自己的长处。
好在后来恢复了正常,抖得淡然了,粗砺的画面,安静地隐匿于悬疑的紧张氛围之内,干扰便不复存在了。
另外,这二十分钟演员出戏的状态也比较明显,为了表演时而表现“太用力”,反而像舞台导演操控的道具了。
好在故事与演技一直在上升,到最后是人戏交融了,会有一个统一的观感,镜头里各式各样的人物,良莠淆杂,但他们都有一张表情单一的脸,从这些不开心的脸上看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的阳光,即便笑着的,也觉得那快乐是浑浊的。
我猜想忻钰坤是吸收了东西方电影里他所需要的养分,在类似黑泽明、科恩兄弟、冈萨雷斯等表现优异的多线叙事的结构里,观影的过程中,我完全被剪辑与叙事结构俘虏了。
他在努力淡化“设计”的戏剧符号,紧凑的节奏不影响他放慢电影推进的速度,或许是想表现出“纪录”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感觉到剧中人物他们是在过自己的日子。
因此,在电影中间段黑屏前后,剧情的慢节奏似乎在透支我看片的情绪。
另外,像忻钰坤自己所讲,我也有所感受,他的镜头充当了上帝的视角,或许还可以说,镜头是小村庄头顶上的、躲在云层里的太阳,它有隐藏起来的光与能。
他故意高架起镜头,让它自然地俯视,用无限的广角镜,摄录乌云笼罩下的生灵。
看了关于《心迷宫》导演访谈的幕后故事,会觉得忻钰坤的深度更加难得,他无意表现高深莫测,更无意为观众制造理解“障碍”,一切都想得简单做得直接,按照他的话仅仅是为了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这样的故事似乎真的会在我身边的环境发生。
”也许就是这份把自己放进去的诚意让故事走得更远了。
我个人十分喜欢忻钰坤探视当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文艺的内芯,套上可包容商业元素的悬疑惊悚类型框架,用戏谑的黑色幽默,表达了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其实,我想说这部电影谈及的“人性”不过是个精致的外壳,它有更沉重的“内核”。
一个村庄,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生态系统。。。。。。
故事摆脱不掉浓重的悲观色彩,这也是那片天空的颜色!
《心迷宫》是2015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我要把2015国产电影之光的桂冠送给它。
《心迷宫》是用极少成本投入获得极佳电影表现力的一个标准案例,在混乱拥挤的院线商业电影中,《心迷宫》就像一个卓尔不群的刀客一样,在院线最不起眼的角落怀揣利器,无声嘲笑着周遭一干作品的无能。
导演忻钰坤的未来让人充满遐想。
《心迷宫》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工巧的作品,黑色的基调、精巧的剧本、花哨的叙事、戏谑的口吻,将一个中国最基层自治单位的人物心理生态展现得精准到位。
在国内各种政治、市场的突变的冲击之下,中国村镇传统宗族道德已经残破不堪。
小农经济本有的限制加上政治扭曲变革、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村镇传统道德已经无力支架起的时代洪流,表面井然,其实则限于崩溃。
实际现实可以说是人心不古吧,但是本片里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各怀鬼胎了。
于是在《心迷宫》发生的北方小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生态:首先最直接的是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这个是铁一样的国内现实,而青壮力在外也是层次不齐,有成功的,但是大部分可能都成为了盲流。
其次是事件伊始村庄内的生态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寂寞少妇希望情郎除掉瘸子丈夫,瘸子丈夫则在外乱搞,赌徒老乡偷了瘸子之后敲诈村长公子,姑娘小欢假孕向村长公子骗婚,村长公子失手杀人,村长为护犊放火烧尸制造迷雾,而这时候连小卖部老板为得到寂寞少妇动了杀心,电影里的所有人物基本上都背负原罪,这群背负着原罪的人在殡葬的舞台上一一亮相,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整个村子都被一团黑色的阴影所蒙蔽着。
电影以村里出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重要线索展开,通过三轮让人哭笑不得认尸,将电影一干人物的心理铺展了开来,结合多线的剪辑穿插,环环相扣,将故事抽丝剥茧。
其实这类叙事结构并不鲜见,但是在国内玩得好的人并不多,而作为一部玩这种复杂叙事结构的黑色处女作,《心迷宫》真的让人颇感惊喜。
如果只是单纯的玩复结构化叙事,本片某种意义上算不上特别的高明,毕竟是洋人玩剩的东西,大家在《心迷宫》可以看到很多黑色大师的影子,而且本片不少叙事的连接并不是特别的经得起推敲,一些人物动机也并不明确,巧合性非常强(这算是此片最明显的瑕疵了吧),所以我认为乡村怪尸案本土化的叙事肉身才是这部电影足以让人铭记的核心,虽然只是华北农村很小的一个生态格局,但是却充满着矛盾和猜忌,现实的倒影一览无余(其实这些戏谑的戏剧冲突在现实中其实也并不鲜见),但是敢于直接展现的艺术家目前还大部分活在地下,《心迷宫》自觉的进行了商业性质的尝试,所以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是让人很惊喜的。
作为一部仅仅170万成本,没什么宣传和制作经费的电影,我实在不敢有太多责难,因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有缺陷的地方除了戏剧冲突过于巧合、末尾群戏无力之外,基本上是属于经费不够引起的。
另外有几个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幕是少妇独自一人安葬瘸子丈夫的画面,第二幕是父子在棺材棚里相遇的画面,这两幕的画面表现力很足,一镜胜千言,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正当我忧心于尺度之时,总局最后还是以令人会心一笑的形式出现了,感谢公安干警,感谢薄码。
故事还行,但导演手法太生涩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基本没有,这导演甚至不如人家搞话剧的导演,这水军吹的…艺术性基本没有,只有直白地平铺直叙,就像地摊上的猎奇杂志,让我想起了90年代中期有本杂志叫故事会,那里面的故事都这样,充满离奇曲折另外,不是所有的手持长镜头都能和一次别离 月光男孩比,本片所有的长镜头都推到脸上,中景全景太少,调度太少,镜头留白太少,近景太多,导致观感腻烦,完全没有喘息的空间,导演成功的用长镜头拍出了完全没有纪录片的感觉,所有的镜头都在表演情绪,刻意且做作说实话这样的故事,完全能拍成一个真正的好电影,现在搞得像八点档家庭伦理剧,完全没有电影的样子这样的电影根本不值这个分数,水军太多
无趣。
http://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84731651/
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又在冥冥中相互连接,最终链接成一个首尾相接的迷宫,任谁都走不出来。
不符合你国现实,这个故事在《今日说法》只会进行到前面的四十分钟。
合着这村里人均命案……巧合太多于是刻意了。
很难看的电影,叙述一塌糊涂,表演一无可取,故意玩弄玄虚,以此自鸣得意,不知道好在哪里。
真不知道豆瓣这个评分怎么刷出来的。简直就是学生作品水准。所有的表意手法都很粗浅,剪辑拖沓,演员表演不专业。我是看了毒舌电影的推荐去看的,看到一半都觉得很一般,还安慰自己说可能是后半程会发力,结果全部看下来只有更失望。不说了 我去取关毒舌电影了。
简直是分数虚高 制作水准低下 剧情靠模仿其他多线叙事剪辑电影的烂片
多线叙事,结构巧妙,小成本的制作却体现出了导演最大的诚意。架高的摄像机是代表着上帝视角吧,挺有想法的。
这是阅读量多少的问题。我不觉得这部作品有多好,无论从哪个角度。
没想到基本上就是(印象中)《普法栏目剧》的翻版。我呼吁,当代致力于抄科恩兄弟等导演的电影爱好者都应该多看多学CCTV-12,这样就不用花很多年磨剧本,有空研究视听语言和表演艺术了。挪用某影评人的宣言:我始终会反对这样人物空壳缺少灵魂成为各种华丽奇观性事件展示活道具的电影,看不到这样电影存在的意义在哪儿。
剧本挺有趣的,没有让三段式沦为中国电影常见的山寨故事。电影化处理上有所欠缺(无论一眼可见的演员表现还是画面处理),不知是不是受限于制作成本,不过,作为第一部,确实不错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依然是在乡村和县城啊。
节奏有点缓慢,画面有点沉闷,剧情对于我的智商有点难以理解,其实要踏实看完觉得还是不错的。
中国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广袤的农村县城
我情愿相信是为了过审查才自首的,不自首才妙嘛,一大堆的坏事却换来一个好的结局。心疼村长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剧本写得好,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小制作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了,希望导演能拿到更大的制作。四星电影,一星鼓励和期待。
简单说,就是一对未婚先孕的情侣意外杀人准备私奔,两天后,他们发现根本没有怀过孕,也没有杀过人,然后也不需要私奔了。
悬念是叙事结构营造的:简单的故事全盘打散,然后慢慢重组,将碎片拼起,将线头接起,玩得蛮有耐心。影片最末喜感最强烈,超越了影片本身的荒诞与黑色,哈哈哈哈,光电肿菊死妈。
20分钟弃,不喜欢这种氛围感节奏有点拖沓的影视剧,影视剧就要有剧情表现力才吸引人,要去看人性还不如小时候看的普法栏目剧呢,比这有意思多了
好多不合理的情节。导演肯定为自己的小聪明得意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