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看的第一部电影,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烂一点。
从开头鲍抱的独白响起我就开始皱眉头,整个剧情缺乏逻辑,与其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老套段子拼凑而成的一部为了笑而笑的电影。
有些情节很尴尬,情绪过渡的也很不自然,居然因为被泼了一次洗脚水就治好了病。
wow,神医再世。
从逻辑开始讲起,这部电影对心理工作者非常的不尊重,沈腾饰演的医生对鲍抱的救助过程实在是究极离谱,放养一样的疗法,患者甚至还可以随意的进出…虽然这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你的喜剧也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啊……再说男主的病,好的也太快了吧,27年养成的习惯因为一盆洗脚水就治好了。
自从遇见女主,他的强迫症就开始时有时无,女主碰他他不嫌脏,女主拿他手机他也不反抗,他的强迫开始只从摆摆酒瓶子和擦擦东西上面表现出来。
再说,主角作为一个严重的强迫症——甚至已经属于强迫障碍的人,他的计划被打乱他居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痛苦或者焦虑,只是傻站在天台上,当女主摘掉了他的手表,他也只是喊了一声还给我,就没有下文了。
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如果他立马跑去手表店再买一块手表,这才是他这种病的人可能会做出来的事,而不是回家数羊。
ok 看了豆瓣才知道原来这部片子居然还是翻拍,是由韩国的电影《计划男》改编的,本来还想说这个人物设定其实挺有意思只是没有好好用它,这下原来连人物设定都是照搬的。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完全没有基于现实考虑,笑点很老,有些地方很尬,强行煽情。
里面的每一个配角都比主角好笑,情节是真的毫无新意…… 我看到开头我都能想到结尾,求求了多动动脑吧。
(但是不得不感慨,李沁好青春啊)
我原本冲着沈腾马丽以及开心麻花的出场愿意给两星,然而打开豆瓣看到了5.6的评分我坐不住了。
这部说小品不是小品,说情景剧不是情景剧,说电影更不是电影的“喜剧电影”让我感觉智商受到了降维打击。
怎么让大家感受到我看这部喜剧的心情呢,形容一下就是:在一天降温二十度的上海,从头上浇了一盆洗脚水,并且光着膀子在黄浦江入海口让人绑在轮船桅杆上被西伯利亚冷空气反复捶打的感觉。
最让我生气的不是这个“喜剧”的尴尬和不好笑和一众演员们根本无法入戏的不真实感,而是这个电影的营销,属实是请君入瓮,把观众骗进来打:把沈腾马丽等一众观众缘好的喜剧人拉出来营销,戏份屈指可数(却承包了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所有笑点);在B站拉了一群粉丝加起来近四千万的up主,为了拉动B站的年轻观众,然而除了在名单里出现了一下什!
么!
都!
没!
有!
这波营销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可以说是又当又立,又想拉观众又不想让一群“不知哪里来的年轻人”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氛围”,这波操作属实牛b;请了半个喜剧界的明星做配,除了能看出他的朋友圈之广以及常老爷子地位之高之外,效果可以说是非常拉胯。
想吐槽的太多,具体视我明天是否消气再做补充。
总结一下,再“喜剧”的电影也是电影,和相声小品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作为一个导演,首先要想的不是怎么抖包袱,而是怎么讲故事。
最后希望常远能先把他的老本行给搞清楚了再来跨足别的领域,把包袱放下,把活做清楚了再想怎么捞钱,谢谢。
在看了李茂换太子和杀手之后我发现开心麻花不适合这种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电影,会显得很儿戏,反而是抱抱和西红柿首富这种带点童话色彩的很适合开心麻花。
感觉像是充满想象的动画电影,但是又挺让人共情和感动的,几首歌都挺好的,演员演技也都不错,不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一些小细节也很细致认真,色彩很活泼鲜明和整体的表演风格很搭,典型的话剧式电影。
我觉得一个团队最适合的风格,加上好的表演和细节到位的故事,方才能成就一部贴合我的审美,让我舒服的电影,虽然镜头语言和电影质感还不够好,但是最适合的风格里,呈现出的是独属于开心麻花的美感。
闲来无聊的下饭电影,有一些笑点,可能因为不是在电影院看的,很多笑点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剧情上,中规中矩或者说有的梗已经用的有点烂了。
就是一部没有任何让人印象深刻的爆米花电影,消磨时光可以,但是不会再想拿出来重新看一遍。
可能这个电影本身自己的定位也是这样。
最后的疑惑,女主的前男友吃藕成这个样子,虽说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Ps:各位觉得电影好看的,可以和而不同,但是请不用打开,没有必要争论,给彼此添堵,保留自己的意见。
另外,欢迎觉得巨尴尬的进来吐槽👻🤣---分割线---这绝逼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最最难看的电影,没有一个笑点,真的很尬。
烂俗的谐音梗,情节尴尬,情绪过渡生硬,还有强行煽情,又吵又难看。
宣发垃圾,太狗了,看预告片以为是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结果是李沁和一个不知名男演员,真的太尴尬了,我都快看睡着了。
还有父母这个设定,真的太太太没有科学依据了,手上身上有细菌,所以不能抱抱,那就别呼吸啊,空气里也有细菌呢?????
真的太太太难看了,浪费我的三十块钱!!!!!
垃圾电影,想要在影院里看一部爆米花电影获得短暂的快乐的兄弟们,劝你们别进来了,你们一定会大失所望!!
因为你们将会浪费你们人生中宝贵的两个小时!!
3.5/5。
我觉得很好,高三班里一起看的电影,很欢快,挺搞笑的,就是剧情太老太套路,估计要是我现在看也不会说很喜欢。
男主是一个极度强迫症,甚至连放屁都计划并且严格按照时间排放,大为震撼,但细想我高三其实也有自己的计划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科目的题,什么空白自习做什么,什么时间纠错订正错题,以及我写日记的时间也都排的严严格格…基本上一段时间复盘总结一下上一段时间自我表现,更新一下计划表之类…不能说全都执行的很好,但大差不差,主要是我会经常性感到厌倦,一想到,天天就是做这些,每天都是这样每天都一样,我就会从心里觉得很烦很烦,但大框架也差不多都还在执行。
我看完电影跟我班里一个朋友说,我也有计划表,她比看完电影还震惊。
还是觉得条条框框虽然很烦,但是什么都名清目晰,就会让我觉得很舒服。
其实人生不也是吗?
出生之后学走路说话,然后上幼儿园,再之后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在上学的过程成中渐成大人,接着大学,期间会恋爱失恋恋爱,之后大学毕业就工作了,这之后的人生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然后个人又在学业到工作的过渡以及继续中组建家庭有自己的小孩,周而复始直至死亡来临。
这些这些不也都是已经不言而喻刻在每一个人类的dna里的吗?
只不过这个框架非常大,我们有非常多可供选择和变动好的空间地步。
还是没想明白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突然之间联想到,初二我坐靠窗倒一排,校长来班里听课,就坐在我的右手边,忘记是什么课了,校长看我做的上课笔记,拿起我放桌上的笔记本,翻开到扉页,上面我用蓝笔写了非常醒目的一句话“上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还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记不清是哪句话,应该是前者)校长看了愣了很久,然后问我:“你觉得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当时给我整懵了,。
我要是知道我还写它干嘛?
但是我回答的非常官方,说为了知识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父母家庭为了师恩浩荡云云…校长心满意足展颜,说你这不是知道的挺好的吗!
接着是几句简短的对我进行1v1提携劝学…现在想到也挺诧异,我那么早就开始在思索这些哲学命题了?
首先说明,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也没研究过心理学,但我曾经患过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的焦虑症强迫症,曾经尝试过很多所谓的心理学技术疗法,但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作用,真正能让我从焦虑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恰恰是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主题,就是与外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情绪上的动力。
这就像一辆汽车陷入到泥潭中,出不来,你应该发力的地方,并不是跟泥潭较真,而是从外界获得动力,从而脱离这个泥潭。
我从我自己的心理疾病的经历上来总结,所有的心理疾病不外乎陷入负面情绪泥潭而无法自拔,无法自拔的原因不在于这负面情绪本身有多严重,而是缺乏走出泥潭的心理动力,如何获得心理动力,爱就是最好的动力。
能让抱抱从负面情绪泥潭中走出来的正是他人生的天使送温暖。
如何收获爱,来自于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你主动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这其实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对于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即爱可以治愈一切,外界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治愈心理问题也可以预防心理问题,更可以让人获得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他只是借用了一个喜剧的外壳,之所以用喜剧的外壳,主要是处于商业性的考虑,即增加电影的功能性,让人发笑解压,从而获得不错的商业回报,但在喜剧的外壳之下,其实是在探讨一个很普遍且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即治愈每个人的心理问题。
很多所谓的心理医生,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拿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专业优越感,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心理疾病病人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从泥潭中解脱出来,这种所谓的专业人士才是真正的假货。
任何行业都鱼龙混杂,心理学行业更是如此。
这部电影在心理学方面的尝试可能非常浅显,但方向是对的,思路是对的,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都应该随时的与外界建立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在这个世上生存的动力和快乐,爱和快乐才是真正的治愈心理疾病的良药。
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内涵,因此我推荐每一个人都来看看这部电影,真正看懂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治愈主题。
健康的人无法体会心理疾病的痛苦,负面情绪无论是恐惧还是悲哀,就像是附在人身上的魔鬼,时时刻刻的折磨着人,如何战胜这个魔鬼。
其实这个魔鬼根本不需要战胜,因为根本不存在,只是你负面情绪没有排解出去。
人只有学会快乐,找到快乐的源泉和生存的动力,才能真正战胜恐惧战胜焦虑,才能真正学会无畏,也才能治愈和预防心理问题。
这个快乐的源泉可以是你的爱人和亲人,也可以是能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朋友,正是这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人快乐,也让人无畏。
什么是好的心理医生。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首先是个善解人意的人,能体量病人的苦衷。
真正高水平的心理医生,就是个牵引车,能提供动力将陷入泥潭的汽车牵引出来。
但因为心理医生无法同病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提供的动力有限。
病人应该学会自救,即积极的生活,积极的寻找生活的动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保存快乐健康的状态。
人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其实就是向着快乐向着你爱的人,向着你的奋斗目标,义无反顾的毫不松懈的奔跑下去,在这种奔跑中,不再有恐惧也不再有焦虑,只有追逐和快乐。
根本上说,人的心理问题只能靠自己去解决,不要等着天上掉下来个宋温暖,或者寄希望与神奇的心理医生,实际上,如果你积极乐观的追求跟外界建立关系,那么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宋温暖,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自己,而不是在外界。
这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叫心理暗示,即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带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你的世界充满了阳光和快乐,这种阳光、快乐和爱,可以治愈一切心理疾病。
在微信视频号里刷到一段短视频,觉得挺搞笑,于是就下载下来看,没想到一上来就整了段儿音乐脱口秀,就类似于王勉那种边说边弹唱,不知表演风格是谁借鉴的谁?
其实立意还算不错——借一个温暖的故事来呼吁关注特殊群体。
但是用综艺和小品的语言结构处理一部电影,确实有那么点儿“瞎胡闹”,用常远自己小品里的一句台词说就是:“怎么就跟闹着玩似的?
”看豆瓣评分,也在及格线以下。
但实话实说,用心理学标准来评判一部喜剧片,也未免过于苛刻。
常远在故事里饰演的是一个有强迫抑郁症且重度洁癖的病患,缺乏存在感和对生活的认同感,在决定自杀时巧遇他的“天命女孩”——李沁饰演的Lucky lady——性格大大咧咧,朝气蓬勃,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着自信,两个人正好形成一对互补。
于是磕磕绊绊上路,开启了一段治愈之旅。
估计是开心麻花团队在年终聚会时,谁想了个好点子,然后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边开玩笑边探讨着就敲定下来给拍了,多少有点缺乏严谨的逻辑和铺垫。
不过片头的字幕剪辑倒是挺带感的:莫兰迪的高级灰色调,常远一身素洁白衣,纤尘不染,从起床、饮食、清洁到熨烫衣物,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严格卡点,营造出一种机械化的刻板生活氛围。
包括自白和独坐窗前,看对楼的灯火默默发呆,渴望家的温暖却只得孤身一人和智能客服互动的凄凉,那一瞬间心里还是有些触动的…
长评同于短评。
依旧是二分。
想多bb点什么就是想真实的作为一个观众立场浅谈什么才是合格的喜剧。
首先我对导演常远演员常远没有任何的偏见,反而同于沈腾马丽艾伦乔杉魏翔王宁等等等等一样,我是抱有很大好感的。
因为我一直认为作为演员并不应该全是只为了在镜头前或舞台上展示肤浅的美丽。
而以上的这些人笼统的讲作为演员来说分内的演技全员合格,这点观众应是毋庸置疑。
包括王智和田雨。
麻花的戏看过不少,夏洛特也好牢友记也罢。
不得不佩服专业编剧对节奏的把控以及包袱抖落的时机。
这些演员于好的导演与好的戏中无一不是光彩夺目分外挠人。
只是作为第一次导演电影的常远导演戏中的角色,一个个却像是极力的想去抓挠观众笑肌的鸡毛…整部电影也确实一地鸡毛。
喜剧与恐怖悬疑一样,一眼便能猜到下一秒的剧情确实会让观众尴尬疲惫。
又何况多处打着低俗的擦边球去营造一种恶劣的趣味…再加上不知是导演的个人喜爱还是剧情的故意设置,那接近全片四分之一的郭氏MV…人郭氏MV至少很美…一部优秀的喜剧无疑是每处节奏把控严谨。
每处笑果绝不是故意为之。
每一帧镜头语言尽量不是浪费。
就像某些导演的剧中一坨即便是打了马赛克的米田共依旧是让人反复琢磨包笑不厌的道具,而某位导演的戏中大便,只是真的大便。
不知道说什么了。
哦对了,请问鱼缸里的那只尖叫鸡去哪里了。
莫非是我没看的仔细??
请看到的网友解答…希望不再有已具备自身实力的演员继续消费自己。
希望各位可以对得起观众的电影票钱。
刚看了豆瓣的简介,明白了这是韩国电影改编的,怪不得。。。
全剧看前期待值很高,毕竟是作为贺岁还有开心麻花的团队出演,结果。。。
伤心。。。
看完没有发现笑点。。。
只是影院旁边的小朋友笑的乐呵呵。。。
而我内心OS: what???
为什么要笑??
李沁真的好看,一直在想,这得怎么保养这个皮肤额。。。
常远刚开始真的颜值不在线,后面变成普通人之后很帅气了,挺耐看的。
但是他俩也是不太合适再从感情线这里剖析,天作的缘分你就是需要和这个人有连接,有碰撞,有接触,就是骑着自行车都能撞到一起全剧两点对我有收获的地方:1.原来真的有人可以按照计划行事!!!!
这是令我吃惊的,因为我是一个即使列了计划也不会执行的人,起码就是不会按期完成,这种感觉很不好,我承认啦。
然后今天内心就季度平静,并不纠结了,就可以按照计划实施啊,很简单的一件事额2.包括怎么对日常物品消毒,保持家里干净整洁剧中也是莫兰迪色系,男主的配色挺高级的。
但是剧情线和笑点实在太少了,整体很迷。。。
灵车那个点和乔杉的干洗点是为数不多 意料之外的搞笑的点,别的就是那样的。。。
我的评分也就是6分-5.5 分,不能再多了
不愧为津门子弟,与《天津闲人》一样,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常远借助相声TV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讲了一段丰富多彩「丧」得可爱的现代爱情故事。为此,观影的「门槛」也就显现出来了。想要获得成功,优点和缺点必须一起红。实在可惜,常远的这场自杀式表演并没有像《大象席地而坐》那样成为吸眼球的爆款。为什么?因为一个是把真实当成了玩笑,一个是把玩笑当成了真实。这么多人喜欢你,死什么呀?不知胡波生前听到这句《温暖的抱抱》会不会像男主那样「悬崖勒马」自己打乱自己的计划。生的干净,死的准时。显然,生不逢时的常远与热闹非凡的流量时代自觉地拉开了一段距离。在这个复制粘贴抄袭成瘾的时代,我欣赏这部低分电影里所不容被忽视的高贵的原创性。这是一个渴望与人连接却又受不了被人安排的人,为此我的小红花要送给敢于突破自我的艺术家。
我愿称为最尴尬
比预想好一丢丢,但故事绝对三俗,以一个设定好的奇葩角色,到最后扭转成正常人,这是多少喜剧剧本的工业模式啊,本片笑点尴尬,煽情刻意,如果不是影厅的集体爆笑带来的氛围,可能观感会更差,一到段子集锦情绪就高涨,一到扯孤单啊,家人去世,心理阴影啊之类的,影厅集体降温,这就是不成熟的影片带来的极端反应,也是华语电影典型煽情泛滥的从流者,总之就是看完会忘的那种。★★☆
整体还行,比较中规中矩,作为常远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算是及格的作业吧。不过相对来说情节走向略简单了,转折不多,而且很容易猜得到剧情走向。虽然结局很温情,但是现实中有精神障碍的人,长时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没有那么容易改变的,基本上不只患者本人,还包括患者身边的亲属朋友,很多时候是在反反复复的折磨中度过的,有些可能幸运地好转了,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有些则原地踏步甚至恶化,总之不会像电影中那么顺利。常远和沈腾都演得挺好的,喜剧效果往往不在于演员演得多夸张,而是演员对自己的角色有很强的信念感,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演,但是产生了喜剧的效果。本片中除了李沁大部分都是喜剧演员,我只能说偶像剧演员和喜剧演员真的有壁,很难融入。PS.片中的几首原创歌曲都不错。
平均一个笑点要忍受20个尬点,请李沁远离喜剧,请小王力宏远离做导演。
1.尴尬、俗套、无聊,既不温暖也不好笑。2.全片最好看的就是李沁的颜。3.离开西虹市宇宙,秋雅和王老师在一起了。4.乔杉,作为大保健的代言人,他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5.一星半,这是一位普通影迷对这部电影最真诚的打分。6.用“春晚小品”四个字来形容它其实更加准确。
还可以,结构完整剧情有起伏,有的歌还行,情绪也不错,感觉6.3分差不多
剧情有点尴尬
一部汇聚大量喜剧人的电影,原本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没想到居然还藏了一段感情的升华。虽然父母的设定有些离谱,但是最后的反转还是会让人有些感动。沈腾这次的发挥反而不如以前,和铁拳一样同为配角却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最令人惊喜的是灵车司机魏翔,节奏笑点都在线,也许他会成为下一个喜剧黄金配角吧。李沁算是正常发挥吧,第一次触电喜剧电影,有些小瑕疵但整体完成度还可以,颜值有时候真的会加分。最后,记得给你爱的人一个抱抱。我就抱抱自己了🐶
2020年浪费的最后两张电影票
感觉也没传闻里说的那么差劲,轻度强迫症看着应该挺舒适的~
6/10 主题是温暖的,内容是糊编乱造的,好在强迫症看的舒服,李沁够养眼。还有,一直在为张子栋屈才可惜,希望能出来吧。
如果剧情台词能查重的话,这得有90%。很值得看,就跟历年电影剧情真题考试一样👍🏻👍🏻
2020最后一天道歉日,为杜琪峰道歉,与《我的拳王男友》拥有类似的故事结构的作品,从角色到动机再到发展咋就那么别扭,开心麻花元老难得聚齐一次(连王宁都来捧场了),可惜趣味性不高。PS。李沁是真不错
电影开场十五分钟后 我给出了评价
希望话剧用电影呈现的这种形式,别像当年综艺用电影呈现一样,消失的太快,毕竟二者虽然都是发财。但前者,是真的可以做出东西来的。希望,电影人慎重看待电影。
虽然不是特别好,但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差。
故事还挺套路的 特别是由低谷走向高潮的转折俗烂且不自然 很明显就是时间凑够了所以强行高潮 十几几十年的强迫行为说改变就改变 实在没有说服力 整部影片全靠开心麻花加乔杉魏翔他们强撑着 实在有些失望 但不得不说 开头李沁和常远那段音乐小品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豆瓣豆友靠给喜剧打一星显示自己品味的高端呵呵。我认为电影有诸多可取之处。对强迫症患者的塑造非常形象。爸爸妈妈没有机会给的拥抱用爱情弥补回来。实则很感人。至于要是和剧情较真的话,所有电影都TM假,和生活不一样,那去看纪录片吧。电影里的逻辑只要在电影里成立即可。
就…看完挺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