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重庆

日照重庆,Chongqing Blues

主演:王学圻,秦昊,范冰冰,王奎荣,丁嘉丽,李菲儿,李玲玉,张嘉益,王紫逸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日照重庆》剧照

日照重庆 剧照 NO.1日照重庆 剧照 NO.2日照重庆 剧照 NO.3日照重庆 剧照 NO.4日照重庆 剧照 NO.5日照重庆 剧照 NO.6日照重庆 剧照 NO.13日照重庆 剧照 NO.14日照重庆 剧照 NO.15日照重庆 剧照 NO.16日照重庆 剧照 NO.17日照重庆 剧照 NO.18日照重庆 剧照 NO.19日照重庆 剧照 NO.20

《日照重庆》剧情介绍

日照重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过半百的航运船长林权海(王学圻 饰)在14年后重返重庆家中,他一心忙于事业,以致接连遭遇两次失败的婚姻,而在他外出期间,25岁的儿子林波(子义 饰)也因在超市抢劫、伤人被警方当场击毙。对林权海来说,这个阔别已久的城市有着太多太多让他难以理解的变化。在此之后,他接连拜访前妻李育英(丁嘉丽 饰)、朋友老金(王奎荣 饰)、老金的儿子昊子(秦昊 饰)、女店员玲子、被劫持的人质竹青(范冰冰 饰)、林波的女友小雯(李菲儿 饰)以及击毙林波的刑警刘成(张嘉译 饰),只为看清儿子真正的面目和内心,以及十数年落转所失落的情感碎片…… 本片取材自发生在重庆的一起真实事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曾经相爱的我们她的错位人生世界由3构成婚情咨文第一季行动目标希特勒守望青春墓中酷刑青春的三段回忆加州靡情第四季伯纳德行动一起同过窗第二季顶级阴谋麻烦专家新尸骨无存极客们〜警察局的怪人们〜我在胡同当片警幸福路上另一种现实生活摩玉玄奇老外秦时丽人明月心我是如何成为超级英雄的爸爸的小提琴奇迹缔造者第三季我眼中的豆荚林深见鹿八侍卫之王者天下#居酒屋新干线善良医生挽歌

《日照重庆》长篇影评

 1 ) 加一颗星

我承认我对王小帅是有很深的偏见的,《极度寒冷》对我来说极其做作,基本上是个文艺中年满脸不屑地对世人吆喝,我心中有艺术,你们就是看不见,就是不懂。

对,就是一身贾宏声范儿。

《十七岁的单车》亦然,导演倾注太多观点,可着劲儿让人物犯拧,可着劲儿提炼所谓的“现实”,比如偷穿主人衣服的小保姆、为底层打工仔精心设计的艳羡说辞、农村少年在城里永远被设计成迷茫四处打量的神态,城乡差异的命题被反复而稍显泥泞地强调——主题大于故事的东西我一向没好感。

始终认为王小帅最好的一部是《扁担姑娘》,那是导演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让人物慢慢地自然地走出来,效果就好了。

《日照重庆》其实也是这样,并没有犯形式大于内容、叙事过满以致细节过分符号化的毛病,可以说,在偏见作祟和外媒的错误指引下,我之前低估了这片儿,写几句来致歉。

旧稿胡扯过——“自从儿子出生后,亲子元素便是王小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材,‘抢孩子’的《二弟》和‘救孩子’的《左右》都可佐证,《日照重庆》中的父亲寻找和拼凑儿子生前生活的过程中,即使天人两隔,‘代沟’仍然处处存在,暗合王小帅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父权’命题的思考。

片中的父亲对于儿子,有长达14年的责任空窗期,因此在父亲寻找的过程中,二者生活仿佛突然对立起来,少了许多缓冲。

父亲不会用电脑,却到网吧学会搜索儿子被击毙一幕的新闻视频;父亲从没去过夜店,却托儿子好友带他走进这个儿子生前最熟悉和喜欢的所在,在灯红酒绿的嘈杂中,父亲是那样无所适从、格格不入,旧的时间和新的时间以这样一种方式交汇,而他的缺席导致“父权”难以为继,甚至面对儿子好友的诘问和质疑,也无力抵挡,只好放大儿子的视频截图的照片在旅馆的墙头,抚摸那根本认不清的面庞,仿似弥补一些失去的时光。

故事中,做出抛妻弃子行为的父亲本是站在道德弱势的角色,却因这些固执而反复的细节,让人不忍进行谴责……“其实重点在于,片中人物的情绪走向性格成因太真实了,故事刚开始,估计我们最大的疑问都是,父亲早干嘛去了?

儿子哪里有合理动机至于杀人和被杀?

随着情节发展,这些问题其实得到了很好解答。

父亲方面,可以看到他并不残酷冷漠,言辞谨慎礼貌,态度温和,甚至有些软弱——正是这样的“好人”,一旦做出诸如“抛弃妻子”的行为之后,根本没办法简单做些什么来弥补,因为这个愧疚足以压得他只有逃避的份儿,不到负疚对象死掉的时候,这种人绝对迈不出回头面对的一步——也只有负疚对象死了,不能对话他谴责他,否则他可以缩头乌龟一辈子。

对,这就是伪善,为求自己心里过得去,其实全世界都被他伤了。

至于儿子,也是真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童年创伤折磨一辈子,不痊愈,不转移,就硬生生在那里。

林波“没人理解”的行为其实可以理解,他就是太缺爱了,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一旦心里有了爱,就拼命怕对方觉得不够、看的不清,可是那几乎就是在时时展现一个巨大的、滚烫的爱的伤口,偷鸸鹋是的,自残是的,绑架以期挽回小雯是的,所以小雯会怕会逃,谁愿意每天对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根本无法帮他愈合的大伤口呢。

旧稿也扯过——”联系到《十七岁单车》英文名就是‘北京单车’,《青红》英文名是‘上海之梦’,《日照重庆》英文名亦“重庆的忧郁”首先继续了王小帅对于特定城市的观察和体验。

山东日照,港口小城,是父亲寻子之路的起点,也是儿子寻父之路的终点;内陆重庆,沿河山城,是父亲与儿子在回忆中交汇的所在。

王小帅亦把以往对城市化的关注放在自己的镜头中,《扁担·姑娘》和《十七岁的单车》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着眼农村打工仔到大城市寻梦,在种种事关身份、财富的现实落差面前,武汉和北京并无本质区别,《日照重庆》则把最表象的冲击放在客观环境的比照之内,镜头不断略过城郊破旧的厂房,雾蒙蒙的单调街道,阴冷而几近风化的老房子,禁锢着上一辈人的生活和工作……”关于城市,其实是我对本片比较失望的一个点啦,重庆的鲜活、火气完全看不到,只有雾蒙蒙灰蓝蓝冷清清的压抑,真的不如《扁担姑娘》拍出的武汉。

我倒宁愿他别叫重庆……打住,还是少扯,节省时间干活吧。

 2 ) 《日照重庆》:真实与真相的距离

文/小小yumiko《日照重庆》这部影片是王小帅继《左右》之后有一部力作,上一部作品《左右》或许不为人知,但是就是这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怪圈。

而这部反映一个另类家庭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的影片或许也会带来这样的境地,但是这部影片已经杀入了戛纳电影的主竞赛单元也不难看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而且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什么特效镜头但是已经是王小帅执导的最昂贵的电影,这部“严肃大片”向我们诉说了父子之间的一种纠结关系,而且在演员王学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在他的演绎中或许带有了更强烈的主观感情,可能他更多的是通过这部电影去需找现实中不能完成的救赎吧。

当年凭借一部独立电影《冬春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王小帅如今也不如了这个商业大潮中,但是就其这部作品来看依然没有超高的投资,可能做电影这才叫淳朴。

不像有些导演拿着巨额资本拍烂片然后让观众看,可能他的才能还不及贾樟柯,但是中国像这样一心做自己电影的电影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日照重庆》是根据一个发生在重庆的真实故事而改编,不难看出王小帅对于城市这一特殊地域的事物有着相当强烈的眷恋,自然这部作品是关于重庆和日照的,就其英文翻译来说chongqing blues可能更多的是向我们阐述一个带有忧伤情怀的重庆。

特定的环境中的故事才具有现实的意义,电影中其实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就是现实的力量,那么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自然会打动我们,但是这个市场就是这样,或许太多人不知道有王小帅这么一个导演。

但是就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几个红极一时的演员来说也可以看出王小帅的个人魅力。

这场关于一个父亲的救赎的电影,王学圻所饰演的父亲与一个渴望见到父亲的儿子构成了一部电影。

而王学圻的表演是整部戏的灵魂,他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而且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王学圻一个人的戏,从中也体现出这个年过六十的演员深厚的演技。

而范冰冰的出演也让本部片子增色不少,而且对于这种劫持事件的表演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刀光血影之下如何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其难度不亚于《苹果》中的出演,而这种青少年劫持事件就是一种极其冷酷的现实,从而让我们去关注这一种出于边缘的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

这部作品对于王小帅来说具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他商业转型之作,而且也是即《十七岁单车》《青红》之后城市三部曲最后一步的终结。

通过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让我们看到了杀人之后影响的是什么,而这种影响才是导演真正要向我们观众诉说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最后浩子守着父亲说“我讨厌他,他在外面没啥本事,回家就知道说我,但我今天突然很害怕,我怕我没有爸爸。

” 电影中的重庆很生活,冷色调处理的很棒。

汽笛声、新闻联播声、街边店子里放的high歌。

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商业电影,其中带的那种文艺味是其他作品无法启迪的。

在王小帅的可华夏那段父子之间的亲缘已经在荧幕上展现无遗,父亲最后完成了对于儿子的救赎,同时也完成了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救赎。

在最后他站在后来的妻子面前,似乎已经认不出他的小儿子,但是生活依然继续,希望这样的惨剧不再上演。

 3 ) 父親到底在重慶找到了什么。

我真的很笨。

電影看完了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其實是兩個并列名詞。

日照&重慶。

一個是子的理想之鄉,一個是父的離棄之地。

(為神馬我還是很固執的覺得,是太陽照到重慶。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任何關于尋找的影片最后找到的都是自己。

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片單,《情書》《菊次郎的夏天》《破碎之花》and so on。

而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日照重慶》毫無疑問也是著力于此——父親在找尋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不斷揭示出自我的傷口。

導演對此的確非常用力,父親所“采訪”的數人無一不在指責他——是你的離棄導致兒子的殞命,你原來是罪魁禍首。

父親接近兒子的生活靠近事件的人物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同事老金及其兒子-前妻-超市保安-超市店員-醫生-兒子的女朋友-警察。

前兩個作為父親曾經生活中的人交代了他的背景,而老金兒子和前妻的態度在影片伊始就將矛頭指向了父親——他的尋找之旅勢必是困難重重的。

而之后在不斷像事件靠近的過程中,對父親的指責被無限放大,超市店員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是她父親你怎么連他長什么樣都不記得”。

而對兒子女朋友采訪和醫生的采訪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交代,導演在剪輯上做了手腳,在女朋友講述了日照之旅之后,醫生最后的話才交代。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不斷累積的重量壓力,要在某一個高潮點爆發。

父親在越靠近那個真相,壓力砝碼就會越多,而當事人的指責集中在一點爆發顯然更有力量。

除去剪輯上是時空調換之外,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些情節。

比如,他一定要最后看一看兒子。

(其實我對這種離棄15年不聞不問,得知死訊突然懺悔的事件非常好奇,如果15年都未曾想起,那這個人的死亡真的會給他帶來那么大的震撼嗎?

)前妻便把他帶到海邊,告訴他兒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與你一起出海;老金中風,小昊在醫院的一席話更赤裸裸的揭開了父親的傷口“我不想像他一樣沒有爸爸”。

沒有爸爸到底是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在那一個瞬間通過小昊的無助、惶恐、崩潰全部表現出來。

小文講述日照之旅,因為他的古怪行為而決意與其分手,這一關乎生死的事件也直接指向父親。

他記恨那個奪取父愛的小孩。

(他的諸多行為在合理性上都有待考量)。

這些情節都不是偶發性的,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遮遮掩掩的要讓父親去靠近所謂“真相”。

這里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因為王小帥選擇了一種紀實性非常強的拍攝手法,但卻在情節和剪輯上顯得過分“刻意”便給觀眾一種“作”的感覺。

比如他對兒子形象的陌生,不斷通過放大照片試圖與兒子建立某種聯系。

但超負荷的照片放大使兒子的臉變成數百上千個小格子。

他臨行前仔細的卷起照片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直到自己都崩潰掉;這個動作本身通過重復被不斷的強化用以很明顯——父之罪。

但是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具有蝕人心魄力量的情感絕對不是放縱而來,而是壓抑而來。

而電影中表面壓抑,卻時刻不忘煽情。

結果適得其反。

回到開始說的“尋找”,盡管導演如此用力,我仍舊沒有在電影中看到父親的“救贖”。

他只是在找尋過程靠近真相的過程中被指責,這種指責并沒有形成力量。

從故事到鏡頭,不斷靠近和著力強化的只是兒子因為缺父的種種失落,但這種絕望和失落加諸在現在父親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并沒有真正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不懈的尋找,追問,探究,到底為什么兒子會死。

然后他得到的結果眾口鑠金,因為你。

然后呢?

他撫摸了他現在的兒子。

是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成就另一個家庭嗎?

如果他要通過一系列復雜行為才能懺悔15年的冷漠以待,這個父親未免過分后知后覺了吧?

也就是說,當他背起包包踏上探訪之旅的那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懺悔者,那么絮絮叨叨的整個過程有什么意義?

如果他不知道兒子對他的渴慕、眷戀以及痛恨,他就無須懺悔了嗎?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陪正男尋找媽媽,一路上各種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菊次郎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與別人私奔的母親。

這種情感的轉化以及最后的釋放都非常合情合理;《情書》里的博子在與藤井樹書信的交往反復中,走出了愛人離開的陰影,這個靠近愛人過去的過程,也是自己心結解開的過程。

ok,寫到這里,我發現,“尋找”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情感發酵,變化,對當事人產生影像,因此尋找勢必有一個出口,就著這個出口,尋找本身才具有意義。

那么《日照重慶》的出口在哪里?

父親尋找到的結果無非是自己不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悲劇后果,我并不認為這個是懸念或者有意義,我想這個才是電影最大的問題——父親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才要開始懺悔。

所以尋找本身、所謂真相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

看的好累。

一開始進電影院只有我和后排一大叔。

氣氛想當驚悚。

話說我挺喜歡這個海報,但我沒有覺察到重慶氣質(貌似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好多細節看過就忘記了,記憶可能有誤。

之前在電影院看到海報的秦昊我和22不約而同且心照不宣的嗷嗷叫。

至于主角有人說好有人喊糟,如果你也覺察了用力和虛假,我認為那并不是他的錯。

 4 ) 一个没有拍好的好故事

介于本文有可能比较枯燥,先来听听背景音乐。。。

王学圻: 出卖我的爱 我背了良心债 就算付出再多感情 儿子找不回来… 子义(林波): 当初是你要分开 分开就分开 现在又要用父爱 把我找回来 儿子不是你想要 想要就要的来… 之前在电影好坏丑小站看到一个投票 中国内地新一代导演里面,你觉得哪些有希望成为大师?

http://site.douban.com/widget/votes/130705/3856/第六代导演中 姜文遥遥领先,娄烨和贾樟柯各领风骚。

而王小帅不算最坏也不很好,不温不火的。

一如日照重庆这部电影。

就这几个人的投票,我基本同意。

同样是城市题材的电影 无论贾樟柯的汾阳,娄烨的南京,甚至姜文《阳光》里涉及到的北京,都比王小帅的重庆+日照有味道的多。

在《日》摇晃的镜头中,我们甚至听不到重庆口音。

而在市井的火锅大排档,老金甚至用新闻联播一样的口吻和朋友叙旧,这叫人情何以堪。

故事讲得是在日照的海员父亲,得知在重庆的儿子因为在一次劫持人质事件中被击毙,然后去寻找事情真相的故事(哎呀这要是拍成悬疑片多好啊。。。

) 这是一个抛弃妻子的父亲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同时抽丝剥茧的将儿子形象慢慢展现。

这里有得插播一首歌 陈升的二十岁的眼泪: 是20岁的男人就要会离开 能够离开所有柔情的牵绊 是20岁的男人就不该哭泣 因为我们的梦想在他方 到40岁的时候我们再相逢 笑说多年来无泪的伤口 没有哭只有笑 笑你当年的荒谬 没有哭只有笑 笑我一个人走出风中 和这首歌不同的是,父亲并没有走出风中。

我们只是看到一个满脸沧桑的男人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

他要寻找儿子,哪怕面度前妻的白眼,公安局的不屑。

他走访被捅伤的店员和保安,人质,儿子的女友。

他跟着儿子的死党进出夜店,体会儿子的生活。

他在努力触及儿子,哪怕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张放大的不成形的儿子照片截图。

王学圻演的很好,一路上严肃的压抑的感情。

却在卷儿子放大的照片的时候忽然爆发,这笔任何歇斯底里有力的多。

儿子的形象也慢慢浮现,这个幼年缺少父爱的孩子敏感极端,一方面痛恨父亲,一方面却强烈向往父亲与他的大海。

他的感情是那么强烈,这也是导致女友离开并引发杯具的原因。

电影里最喜欢的场景是林波和小昊去动物园偷鸟(实在不知道那鸟叫啥。。

)的那段,两人一鸟走在夜晚的街上太有爱了 还有秦昊也相当不错,《春晚》里就很喜欢,他也是一条副线,不再细说了。。。

不喜欢的地方是台词,有些地方太生硬。

特别是范冰冰和那个女朋友什么的,简直就是在念台词,受不了啊受不了。

节奏也有点拖沓。

总得来说有点文艺不足商业不力的感觉。

打分的话五星给个三星吧。

 5 ) 这是一种怎样的疏离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

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

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

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

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

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

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

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

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

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

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

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

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

我答:做完了。

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

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

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

我如实回答:没有。

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

多讽刺!

)···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

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

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

我答:人家没空。

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

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

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

我是不是很不听话?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

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

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

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

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

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

不就是被人甩了么?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

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6 ) 《日照重庆》:双城一梦

▶日照与重庆两座城市,如果不是因为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也许永远不会有任何银幕交集,但电影就是这么奇怪且不可捉摸的东西,两个不相干的城市可以同屏,亲生父亲也会不记得儿子的模样,《日照重庆》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追寻儿子模样的故事。

《日照重庆》的故事是第六代导演最喜欢的题材——现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王学圻饰演的父亲是一位船长,长期的航海生活造成了“父爱”的缺失与失位,十四年后得知儿子死讯的父亲,返回重庆探寻儿子林波死亡的真/相。

王小帅把故事聚焦于“现代家庭”,在这个背景下追寻林波死亡的真/相,然后用镜头营造出所有人都要为林波的死亡负责的假象,父亲与一个个当事人询问的过程,不仅仅是回顾与完善事件的真/相,更是一位父亲自我剖析的过程,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走近林波的内心,就越是感受到自己对于家庭、亲情的亏欠,那张烧毁的照片,和被牵起手的林小波,会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吗?

双城一梦,是重演还是启程,这是王小帅导演留给观众最终的问题。

王小帅在《日照重庆》中,依然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让镜头去说话,电影是视听艺术,但首先应该是影像艺术;第六代导演依旧在创作着“社会”这个命题作文,就《日照重庆》来看,聚焦是好的,题材的用心也是好的,但这样的故事明明可以做的商业,却非要以文艺的方式表述,就有些固执了。

▶双城一梦,有多少家庭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7 ) 王小帅送还一个平凡的我们——《日照重庆》

好久没写影评了。

今天看电影了。

《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

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

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

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

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

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

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

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

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

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

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

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

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

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

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

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

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

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

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

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

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

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

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

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

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

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

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

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

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

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

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

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

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

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

《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

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

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

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

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

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

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

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8 ) 一切从海报说起

<图片1>重庆的全年日照时间在全国排名倒数,更多的时候笼罩在一片阴郁里,这些充斥着负能量的温度和湿度,在夏季又转化为恶劣的阳光,发泄在曲曲折折的山坡上。

这座被长江、嘉陵江缠绕的城市,似乎总是隐藏着很多说不清的故事,如同江边的船歌号子,时远时近,在雾气腾腾的早上和你擦身而过——山中有座城,人在雾中游。

这是《日照重庆》几个版本海报里最让人喜欢的,其他几款突出人物和事件的充满情绪感的海报显得过于“社会事件化”。

片名“日照重庆”本身就有两种解读,反应影片故事发生地的两个城市日照和重庆,以及阳光照射重庆,而第二种表意可以理解为,阳光一点点揭开潜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剧中父亲这个角色如同一个浑身泛着海面上刺眼光亮的闯入者,在这座萦绕着沉重呼吸的城市中拨开迷雾,探寻儿子死亡的真相,也填补上心中被遗失这里的那份情感。

氛围很好,可以一开口的普通话...海报中的险峻的长江索道上,孤零零的缆车跨越江面,缓缓驶向钢筋水泥般的城市。

王学圻饰演的父亲,长年在海上工作,形成了他沉稳寡言的性格(或是他本来便是如此性格,所以适合在海上工作)。

从日照到重庆的“寻子”之行,他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克制,他的目标清晰,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和每一个与儿子身前有接触的人一一交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帮他拼凑起儿子的性格和样貌。

真相在儿子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里,王学圻就是那辆悬在江上的缆车,一点点接近、靠拢......“Chongqing Blues”醒目地打在冰冷的城市上空,让海报和影片的基本情绪一致,如同死去儿子冰冷的身体。

父亲对儿子死亡真相的疑惑是表面的动机,它似一团火焰支撑着他在一次次的碰壁后依然坚持下来,而在调查过程中让他不断加深的愧疚感,将这团火焰慢慢浇灭,最后化为烙在心口的一道伤疤,他体会到了儿子曾经的热情被彻底冷却后的绝望,关于父爱亲情,也关于爱情。

而这样的色调,也符合重庆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五年后的另外一部电影,也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忧郁蓝调——《路边野餐》(Kaili Blues)。

<图片3>这是一个情感危机与家庭缺陷交织后的社会悲剧,以爱情名义的犯罪,背后的根源是父爱的缺失。

被枪杀的儿子固然是悲剧的,但在其女友和朋友的回忆中,这个对父亲有着特别憧憬和期待的可怜之人,是通过其近乎病态的行为来塑造的,而这些较为极端的行为(动物园偷鸸鹋、日照抢弟弟直到最后的超市行凶),让儿子从可怜到可悲再到自寻死路。

而导演将本应从儿子身上挖掘的悲情元素最后全部转移到父亲这个角色上来。

让他这次寻子之旅变成赎罪之旅,负罪之旅,直到他最后回到光亮耀眼的日照海边,在面对全新家庭时,也没有让我们感到阳光最终穿透了内心的愧疚。

<图片2>至于最后安排秦昊的父亲脑溢血,让他也感受一把失去父亲的恐惧,则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这让本应从‘真实’镜头中自然流露的东西,变成某种强行灌输的教育口号。

而‘正义感’爆棚的范冰冰,则好像是为了增加戏份,而刻意给她写了这么一个角色。

在反复看了她被劫持时的段落后,我甚至觉得片中如此强势的御姐范爷明明可以单手制服林波的。

最让人尴尬的是,王小帅竟然安排了一段秦昊和林波女朋友小雯间的暧昧不清的戏份,擅长阴谋论的影迷会不会认为是这两位勾搭在一起的男女,设计害死了林波呢?

毕竟林波在犯罪现场给他们两个打电话,一个关机,一个未接......王小帅是一个有着强烈情感述求的导演,这部由社会事件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也被他带入了很多额外的情感。

几个演技扎实的中年演员和几个个性鲜明的青年演员组成的团队,让这部本以为要朝着写实记录方向发展的电影迅速演化为文艺片。

更要命的是各种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山城的坡坡坎坎,狭窄巷陌中显得格格不入,它们让重庆越来越远,地域的模糊让本片富有诗意的片名变得没有了分量,也远离了观众的期待。

 9 ) 他存在过,但没有留下痕迹

《日照重庆》,一年前错过了,现在才补上。

跟着一位父亲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寻找关于儿子的真相,几次落泪。

也许有人会说,十几年没有见过儿子,连儿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儿子被作为劫持人质的嫌疑犯击毙后,那么执着地追寻儿子生前的一切痕迹?

有必要吗?

也许没必要。

但人不是活在数学公式里的,感情这种东西,没人说得清。

最开始,或许父亲只是因为歉疚,想要知道儿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嫌疑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或许在他潜意识深处,还有那么一点点自私的念头,为自己未尽到的义务找到一点推卸的借口,证明不是因为自己的缺席才造成儿子的下场,好让自己的歉疚减少一点。

但是,随着离儿子的生活越来越近,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他开始试图在所有人的描述中重塑儿子的形象,对儿子的歉疚和遗憾也越来越深。

他不能怪任何人,也没资格怪任何人——一个连儿子的模样都不知道的父亲,能为死去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儿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他不在他身边,现在,他再也不需要他了,他只能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遗憾,但一定有许多人对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

就像电影中的小昊,在父亲脑溢血住院后对王学圻说,直到差一点失去父亲,他才知道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

这话很多地方都说过,但跟着王学圻这一趟旅程之后,体会也许才更深。

或者,失去过,才会知道那份遗憾有多深多重。

那个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他存在过,只是没留下痕迹。

 10 ) 《日照重庆》——杀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剧情很拖沓:初看以为是《三峡好人》或者是《二十四城记》呢,但那毕竟是记录片啊。

《日照重庆》前半个小时就开始考验人的耐力,就像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艰难度过生理极限期一样,随后感觉身体不再那么疲惫。

重庆的刻意:除了雾蒙蒙的的感觉,这个故事跟重庆真没啥关系。

对着京腔白,上演着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不知道这重庆到底有啥深意。

唯一有点意思的是,阴霾天就像林波老子的心情,浓稠的化不开。

放大的个案:林波杀人起因是女友的离开,又交织了父母离异、父亲责任缺失、人心冷漠等诸多社会因素。

但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从朋友和他女友的角度来看,林波是个任性的偏执狂。

可以这么说,林波的性格缺陷源于父母离异。

但在国内外离婚率都很高的现实里,不能因为没有得到父爱或母爱,每个孩子都去做蠢事吧。

可别忘了,影片里交代林波当时已经25岁了,心智却那么不健全,让人感觉是十五六岁孩子般残酷的青春物语。

这只是个案,拿来放大其意义,我觉得很苍白,不具有太多说服力。

有人将《日照重庆》看作是大陆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觉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影射苍白压抑的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

而《日照重庆》我不知道要影射什么?

影射是父爱的缺失?

社会的冷漠吗?

我觉得对于一个25岁的成年人来讲,他的犯罪应该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商不商、文不文:林波老子通过寻找一切当事人,来还原儿子劫持人质被枪射死的真相。

听说这部片子投入比较大,也在部分地向商业片转移。

我以为林波之死真有什么悬而未决的真相呢。

而老子不断寻访,四处碰壁,得不到答案,也一再引逗着好奇的观众朝着死亡真相迈进。

但越往后看越不像,这案子其实刚开始就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劫持杀人,没有任何隐匿的真相。

这样一来,老子的不断探访就变成了一种事实还原,而没有了任何吊人胃口的商业因素。

导演虚张声势那么久,结果一点料没有,真让人倒胃口。

而讨厌的是,如果商业的因素被剥离了以后,那就只能朝着文艺或伦理的身上靠靠了。

父亲还原儿子被杀的经过,怎么往上面上贴呢?

那只能是成老爸赎罪啊、后悔啊、悲伤啊等等这些情绪了,就像雾都重庆一样,浓得化不开。

说得再高点,就是通过还原被杀过程来重塑一次“父亲”。

当然也可以说是探讨父子间关系的。

但不论怎样,都觉得牵强别扭。

你儿子都十四年没见了,一听说死,就难过的不行了?

之前就没想过见见自己的骨肉?

中国人一向很难,但还没这么难吧?

如果想的话,再多理由借口也不成立。

如果淡忘的话,那么死亡也不足以造成那么大刺激。

多角度叙述,没讲出料来林波老子开始时到处了解情况,什么都问不到,以为有什么大故事呢。

结果故事还那样,司空见惯。

倒是刚开始三缄其口的当事人们,都轮番开始说话了。

昊子的讲述:死者林波的朋友昊子在那耍酷(别忘了他们已经是25岁的人了,不小了,不是十七大八叛逆的青春期了),对于林波的死到最后也是只言片语,却常将“疯子”评论在嘴边,让我感到他其实并不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有些不把林波当朋友。

里面有两个奇怪的镜头:一个是昊子在宾馆里搂了一下林波的女朋友,姑且我们把这当做是正常的安慰;那么另一个镜头里林波的女友给昊子发短息说“以后不要再联系了”,让我感觉困惑,我一度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猫腻。

昊子最后反思自己关键时刻没能帮到林波,但如果就事论事,林波之死,怪不到昊子身上,因为他确实没接到电话。

女友的讲述:如果昊子最终松口,是被林波父亲打动。

那林波女友主动要求讲述,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反正片子没有任何的交代。

那女友没露面前让人感觉多么地铁石心肠,出境后觉得胭脂带泪的,原来还是个多情的种!

她对林波显然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不能接受林波的偏执而已。

她也没有做任何自我反省,包括最关键的,林波在人质挟持现场给她打电话,她却故意关机。

有人指责这女孩无情,我认为,遇到林波这样的疯子,正常的女孩子都应该躲得远远的。

林波杀人案件不能从人家女孩儿身上找原因。

被挟持人的讲述:超市现场有个女孩被林波剐了一刀,事后心有余悸,但还是接受了林波父亲的问询。

她说了些什么我已经快忘了,总之是无关紧要。

医生fbb的讲述:据说fbb出来演医生还曾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看来王小帅这次是高攀了。

怪不得王小帅认为fbb的演出情形淡雅,不做作。

做不做作咱们这里不谈,谈谈医生究竟说了什么。

她是被挟持者,现场面无惧色,反而对林波异常同情,一再给林波出主意打电话,让人感受到女性义务者的光辉。

事后的讲述,医生一直流泪,为林波之死感到惋惜。

整个片子都在同情林波。

但我一点都不愿意同情,因为感情受伤就可以失去理智,超市里乱杀人?

因为父亲10岁离开了自己,就能为杀人找到社会家庭伦理的理由?

让我不明白的是医生为什么不去同情现场被杀害者,而是同情林波这样的罪犯,难道又犯了一个人类的过错:与自己有过交集的事物,我们或许会关注一二;而对于那些与己无关的,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警察的讲述:警察违反纪律偷偷会见林波父亲,有些让人吃惊。

但他说当时只是在执行公务,只是他的职责。

也就是说,他是带着警察的面具来说话的,作为一个人,他什么都没说。

如果这片子是一部反思的片子,如此简单的对白实在是笔力不逮。

也不能让人反思到什么东西。

母亲的无言:丁嘉丽饰演林波的母亲应该是最成功的。

那是一种出离愤怒后的爱,大爱而无声啊。

母亲其实什么都没说,但能感觉到她的痛与爱!

总之,这么多人讲述这个青菜萝卜一清二楚的故事,实在没太大必要。

个人认为多角度叙述并没有对整个故事的丰富性有多少帮助,反而把如此简单的事件,搞成了婆婆妈妈,倒有些裹脚布了。

《日照重庆》短评

只有看了电影才知道片名是啥意思。

5分钟前
  • L@TtE™I我亲爱的偏执狂
  • 还行

还是喜欢王学圻啊。。。

10分钟前
  • 八十千
  • 还行

文不文、商不商,很多空镜头像极了港台偶像青春片

14分钟前
  • 不良
  • 较差

不是喜欢的类型

19分钟前
  • 较差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2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较差

为麻才六点五分我觉得挺好看呀

29分钟前
  • 潇湘妃子孙悟空
  • 推荐

王小帅就抑郁

34分钟前
  • 熊院长大人
  • 还行

完全搞不明白王小帅走的矫情版法制在线的路子。。。

38分钟前
  • Roro酱
  • 较差

王小帅有野心,无奈总是脱不掉做作的文艺调调。当然比起青红、左右还是好了不少,三星半。

41分钟前
  • 苏帕超
  • 推荐

算是王小帅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故事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一度让人想到《儿子的房间》,唯一的败笔就是:你既然是拍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却听不到任何当地的方言?

46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日照重庆》:1、还是王小帅,《左右》后三年的又一部作品。2、日照的父亲得到了情感上的救赎,重庆的儿子逐步丰满到大家面前。3、社会在发展,特别物质层次,但同时又丢失了很多,比如说,亲情,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问题,世界观建设问题。4、有兴趣可以对照着看《观音山》。

49分钟前
  • 夕阳gg
  • 还行

又一个江郎才尽的。。。。。

54分钟前
  • Nico
  • 较差

亲见小帅~百老汇是个好地方~~去得去得~~~

56分钟前
  • 另一尾鱼
  • 推荐

我对王小帅对电影的敬意表示敬意。。但是。。。。好吧。。。其实我就是去看看李玲玉的。。。

59分钟前
  • 难得清醒
  • 很差

王小帅去到哪个城市就能把这个城市拍毁了。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王小蟀作死神功比肩科长,重庆城被拍得美感全无,戛纳主竞赛华语片除无源的《荡妇与圣女》已扫完。

1小时前
  • 黑狗成
  • 较差

这困的呀

1小时前
  • M
  • 较差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感觉儿子死的稀里糊涂,冤。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浪费胶卷儿,劳民伤财。

1小时前
  • 七顏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