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大唐狄公案》第一集,感觉不太好。
先说优点,场景大气,画风统一,光暗调整和气氛渲染到位,悬疑气场该拉满的时候弄得都不错。
接着说缺点:全员古装综艺,从演员演技到台词设计满满的现代感,很难入戏,让人不由怀念起钱雁秋导演的强大文字功力和梁冠华老师的扎实台词功底,能直接把人拉回古代。
这部剧怎么看都像一群现代人扮古装演闹剧,群众演员毫无演技可言,乔泰和女版马荣演技非常尴尬,洪参军爹味十足。
狄仁杰恃才放旷,无心功名,好勇斗狠,当街斗殴。
虽然刚刚参加科考的狄仁杰当时只有20岁,难免年轻气盛,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彰显儒家气节的狄公年轻时候不至于如此胡闹,人设有些立不住。
从剧情上看,剧中的第一案应该是编剧原创,与原著关系不大。
但作为看过原著的人,我不太满意剧中的一些设定。
比如原著中《玉珠串》到最后才揭晓的算盘藏珠串真相在剧中成了狄仁杰毫不费力就侦破的小案子,一个毫无功名的人居然能在一众官差面前掌控全局,智商像开了挂一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他才思敏捷,而是主角光环太亮。
此外,第一集提到的玉兰、滕坎等人都是原著的人物,但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玉兰是《黑狐狸》单元的女诗人,历史原型是鱼玄机。
滕坎是《四漆屏》单元的重要人物,但书中是县令,剧中似乎改成了将军。
即使抛开原著,剧情起承转合也有点突兀,人物感情变化莫名其妙,跳戏严重,观感不佳。
挺好的原著給改的乱七八糟,比99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片方和到呀都是恋爱脑吗??
什么都得加点爱情戏,好好的破个案子就不行吗??
你要加也得会加呀,这都什么破烂剧情呀,要人物没人物,要悬疑没悬疑,案件逻辑稀碎,当观众都是弱者吗?
就只会看男女那点破事??
不会看故事吗???
连续看了好几个星期追平了,目前看完了18集,剧里狄仁杰考取了功名,得到了任命,一路奔波,从长安辗转到蓬莱,然后又来到了兰坊,共发生了五个案子。
总体来说,辗转多地实景拍摄,画面视觉效果真的很不错。
镜头里,一开始是长安繁华的市井烟火和激烈的权力争斗,然后是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权力争夺的场所,接着是兰坊西北沙漠黄沙滚滚。
画面质感很好,偏复古色调,审美不错的,运镜流畅,节奏很快,每个案件大概三四集就讲完了,非常快速地切入到下一个案件。
一开始不是很适应这个游侠版的狄仁杰,但随着剧情渐入佳境,慢慢看习惯了年轻版的狄仁杰,意外地觉得会武功的狄仁杰还不错,特别是12集在大海沟里跟侯愈发生激烈的打斗时,旁边海浪翻飞,武打场面很好看,文武双全的狄仁杰让人觉得很酷。
剧里的狄仁杰相对来说,是比较年轻的狄仁杰。
其实我当年看高罗佩的原著时也很疑惑,因为书里狄仁杰无论去哪里都只是个县令,去蓬莱是县令,去浦阳也是县令,后来去了大西北的兰坊好像也是县令。
在大家的印象中,狄仁杰可是当朝元老,怎么可能是区区小县令呢,他不是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吗?
看剧之后,有点想明白了,因为故事发生时所处的时期不同,我们常常看的,包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里,主角都是年事已高、身居高位的老年狄仁杰,但在这部电视剧里以及在原著里则是刚刚走上为官之路的青年狄仁杰。
周一围呈现的狄仁杰跟我们固定印象的狄公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比如他竟然会武功,出乎意外地是个文武双全的高手,从角色形象上看,他更像是一个游历多地、经验丰富的游侠,而非我们印象中科举出身、只会动脑不会动手、文质彬彬的文臣。
但这是对的,因为原著里狄仁杰就是武功很厉害的人,例如在上海译文出版社《黄金案》第二章《恶斗中断未分胜负 举杯欢饮从此结盟》里,马荣、乔泰拦路抢劫狄仁杰,而狄仁杰与之相斗时,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狄公虽然习武多年,但是要说在武场外与人真正打斗,这还是生平头一遭,只觉十分快意。
”没错,狄仁杰就是一个武功高手,原著中对此确有多处描述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狄仁杰会武功,谁都挡不住!
会武功的狄仁杰才是爽文大男主,代入想一想简直不要太爽哦,虽然现在只是个小小县令,但以后是宰相哎。
所以马荣、乔泰与狄公原本是半路上不打不相识而结交的绿林好友,他们在狄公从政之后做了狄公的当差随从,而洪亮不一样,洪亮原是太原狄府的一名老家仆,从小就悉心照料狄公,狄公无论去哪里,他都跟随襄助左右,忠心耿耿,既能督管家中一应事务,又能出谋划策,十分得力。
在每个案件里,最后关键时刻黄金案雇船、雨师传说带来关键人物等等,洪叔在案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倘若没有洪叔,只有狄仁杰一个人也是难以成功的。
悬疑的尽头是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电视剧故事开始的时间是656年,彼时新皇后刚刚册封一年,而游历归来的狄仁杰,尚未参加科举考试,直到35年后他才能登上宰相宝座。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个明珠被盗的案件来铺垫,狄仁杰记忆力超群,各种细节观察仔细并铭记于心,可谓明察秋毫,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强,一出手就让人觉得他身手不凡、有仁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断案能力。
皇后与狄仁杰有点千里马与伯乐的感觉,皇后欣赏狄仁杰的才华,也会给他的才华一个充分施展的机会,两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很有张力。
1)凤印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凤印案中,对皇后反对派很多都坐不住了,纷纷给她造点事由好把给搞下去,“天谴”自然是最好用的借口。
反对派处心积虑地制造出很多看似天谴的案子,用来反对她,不过皇后能够上位自然是有其能够上位的理由,她当然不是吃素的,反手就把反对派制造出来的各种“天谴”案子利用起来,还自己制造了“天谴”案子送到反对派手边,生怕他们不会用。
反对派正沾沾自喜拿到了把柄时,皇后却利用狄仁杰来查案,将反对派一网打尽。
一旦反对派落网,承认了所谓天谴案子都是人为制造的,那么这样一来,就几乎把前后所有的天谴案子(无论是不是人为制造的)都给洗白了,皇后这一手果然高明。
不但能把所有反对派都一举围剿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名声都给洗白了。
皇后之所以为皇后,果然是有其手段在的。
狄仁杰追随着嫌疑人在长安城里一路狂奔,最后登上山头,却发现山头亭子里的人竟然是皇后,原来从始至终都皇后在布局,下了一张很大的网,等着反对派们自动落网。
皇后和狄仁杰对手戏拍得很有感觉,可以看得出来两人都彼此欣赏对方,狄仁杰肯定也不是那种固守陈旧秩序的守旧派,他渴望看到革新,而皇后也正在推动改革和革新,从大方向上来说,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2)屏风案,为情所困,为名利所诱这个案子是情杀,跟权力斗争没多大关系,但剧集制作的各种细节都前面都有铺垫,然后在后面的戏份能够互相呼应,可以看到制作还是蛮用心的。
例如狄仁杰刚在蓬莱县上任,就遇见的在长安夺魁的诗人滕坎,而在之前凤印案里科考的情节里狄仁杰和好友聊天时,就提到过说诗人滕坎夺了斗诗的魁首这个细节,没想到后来去了蓬莱县,遇见的就是这位夺魁的诗人。
再如,滕夫人死后,狄公一开始去问讯她的姐姐赖二娘子时,她说银莲就是个不要脸的,水性杨花,跟谁都勾搭,从观众视角来看,只觉得她这段话嫉妒心太强,说话太疯癫,完全没往心里去,直到结尾才发现,原来剧里铺垫的各种细节是值得回味的。
3)黄金案,实为军火案黄金案中,船在大海上漂流,局势一度非常紧张,闹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狄仁杰甚至被逼着跳船,在大海茫茫中漂泊,所幸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最后靠着之前的安排得救。
这个案子最有趣的地方是表面上案子引发是因为有了很多百济金在长安市面流通,皇后下密旨让狄仁杰详查,最后查出来,黄金案竟然与军火贩卖案是案件的一体两面。
表面上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亦是权力争夺的场所,实际上,这一切表象都与长安城里繁华的市井烟火下激烈的权力争斗息息相关,究其实质,皇后想让狄仁杰查的是朝中大臣与百济勾结贩卖军火案。
财富贪腐是表象,权力斗争才是内核。
4)雨师案,跟权力也有点关系从结果上讲,雨师案虽然带着点玄幻色彩,比如扮作雨师的人死的时候,天上有一个雨师鸟人同时飞升,这一场面极具玄幻色彩。
但其实雨师传说这个案子的背后也并不单纯,首先这个案件的发生地是在军营附近,再者案件里死了四个娃娃兵,最后揭露的问题是军营里极其严重的贪腐。
小小的蓬莱县城,其驻扎的军营算不上大军营,可是就算在如此小的军营就能出现如此严重的贪腐案件,其他地方的军营问题也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军方可是朝中各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5)红亭子案,更是与权力斗争相关狄仁杰刚刚在蓬莱破了几个案子,做出了一点成绩,又被皇后的一张调任调离,从海滨小城调到了黄沙滚滚的西北沙漠兰坊,跨度如此之大的调任其背后肯定有皇后特别的用意所在。
果不其然,小小兰坊城竟然是一个多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的集大成者,城里帮派林立,玄虎帮、独狼帮等等帮派在兰坊进行权力划分的割据状态,而地方政府的县衙被烧掉了都无人来救助,可见当地已经几乎沦为了无人监管的无政府状态。
县衙被烧之后,狄仁杰只能投宿在红亭子,而红亭子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一个普通至极的妓院而已,然而,里面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有水有食物,每天人来人往的红亭子竟然没有一个帮派敢过来搞事,与此相比,在外面只要有点水源,就会被居民们抢个头破血流,由此可见红亭子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其背后的势力真的不容小觑,这大概就是皇后把狄仁杰调到兰坊的良苦用心吧。
从蓬莱到兰坊,皇后把狄仁杰在中国边境的各种县城转了一圈,如此匠心独运的各地调任设计,不免让人深思,其背后到底有什么终极目的。
反对皇后的反对派和皇后一派最后会大战一场吗?
后面的剧情引人期待。
在坚持到12集的一半后,终于决定弃剧了,无法再忍受编剧的水平。
可惜了这么多的知名演员和制作团队,做出再精美的场景和画面也遮挡不住剧情的粗糙和单薄。
导演无力变腐朽为神奇,演员也只能以一些浮夸或面瘫式的表现来演绎人物,每个角色的设定看着复杂,但无灵魂, 全都是为编剧自以为是和无头无尾的破案逻辑所导致的前言搭不上后语的剧情而服务,演员再卖力出演,我们也很难理解和接受。
编剧太不及格了,本来很扎实很有生活感的原著被瞎改得故作玄虚,人物塑造脱离现实,没有一个人设是接地气的,尤其是雨师案,无论是被害人还是凶手,一个个人物悬浮做作,太出戏了,本来剧情就拖沓,再插入一大段一大段又重重复复节奏又慢,又影楼风十足的感情戏,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还有马荣和乔泰这两个角色,演技这么浮夸,还莫名其妙加那么多有的没的戏。
说起狄仁杰,大多数观众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个断案入神的古代名侦探形象。
不过,最近由李云亮导演、周一围、王丽坤、钟楚曦领衔主演的《大唐狄公案》,却让我看到了狄仁杰另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到的角度:那就是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环境下,当我们不愿站队也不敢站队时,能否以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身份,维护自己心中的公平正义?
《大唐狄公案》第一个单元的“凤印案”,便已经笼罩在庙堂权谋的阴影之下。
由钟楚曦所扮演的皇后想要推行新政,因此触怒了以长孙卿为首的关陇门阀势力,双方由此展开多番较量,凤印失窃不过是这场庙堂权谋大戏里,小小的一环罢了。
而周一围所扮演的狄仁杰,就是在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环境下,懵懵懂懂地闯入了大唐的官场之中。
如同所有初入职场、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那样,狄仁杰不想随便站队加入皇后或者加入长孙卿。
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在案件中无辜牺牲的十几条人命,其中还包括他的同学贺大荆。
对于一个技术官僚而言,通过他的专业技能去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才是他存在价值的体现。
但事实上,无论对皇后还是对长孙卿这些当权者而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没有明确的政治态度来得重要。
同样,十几条人命的生死,跟“大局”的成败比起来,也是无足挂齿的。
狄仁杰想要成为一个“不站队”的纯粹技术官僚,但他的断案技术,却也被裹挟着,成为了这场政治博弈里,打击政敌的武器。
“天火案”的真凶,想要利用狄仁杰的断案能力,把嫌疑引向皇后身边的康执宜。
而皇后同样在利用狄仁杰的调查,去扳倒自己的政敌长孙卿。
各方势力对狄仁杰的利用,恰恰源于狄仁杰的“不站队”。
因为狄仁杰一心只想调查出案件的真相、只想解决具体的难题,而不在乎难题背后的政治势力,于是,他反而成为了一件最单纯、最称手、各方势力都可以利用的“武器”。
在中国真实的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纯粹的技术官僚?
这不由让我想起去年播出的某部古装剧,片中的陈潢也是这样一个技术官僚,他不想管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只想一心一意把黄河治理好。
但最终,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冤死在了狱中。
狄仁杰是幸运的,他查案查到最后,案件的真相至少没有与当权者的诉求发生直接冲突。
在凤印案的最后,皇后虽然看出狄仁杰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任,但起码不是自己的敌人,便派遣其前往蓬莱做一个县令。
至少在那里,狄仁杰可以远离政治博弈的漩涡,专心破他的案子,老老实实当一个技术官僚。
而狄仁杰即使远离长安、来到蓬莱,他依然发现,在地方上处理起案件来,也未见得比在天子脚下更加轻松自在。
长安有各方政治势力盘根错节,蓬莱也有自己的地头蛇尾打不掉。
所谓皇权不下县,蓬莱老百姓一直都接受江湖势力霸宗的管控,狄仁杰这个县令说话,完全没有霸宗说话好使。
所以,在《大唐狄公案》第二单元的“屏风案”里,其实还埋藏着一条暗线,那就是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与蓬莱的地方乡绅争夺当地治理权。
在狄仁杰到来之前,霸宗是蓬莱真正意义上的土皇帝,即使蓬莱前县令因走私而入狱,霸宗依然能将蓬莱治理得井然有序。
狄仁杰这样一个精通技术的官僚,必然会与当地宗法势力产生矛盾。
“屏风案”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丈夫滕坎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妻子银莲。
但滕坎是当地有名的诗人,而且又给自己打造了“爱妻如命”的人设,完全是因为“鬼屏风”扰乱了心智,才会在无意识中杀死妻子银莲。
宗法势力对地方的统治,常常不依赖于国家法度,而是依赖于宗法所认定的公序良俗。
正是因此,当滕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爱妻如命的痴情人,而妻子银莲却被他有意塑造成一个水性杨花的荡妇后,一场明目张胆的谋杀,却能获得当地宗法势力的谅解,滕坎也能以神志不清为理由,顺利为自己脱罪。
但好在狄仁杰凭借自己断案的才华,揭穿了滕坎的真面目,让滕坎受到了惩罚,而代表当地宗法势力的霸宗,也因此对狄仁杰心服口服。
这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结局,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地方宗法势力仅仅用一个贞节牌坊,就能让多少个像银莲一样的女子,被自己的夫家吃干抹净后,彻底销声匿迹,而地方官员也只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
到了《大唐狄公案》的第三单元“黄金案”,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再也难以独善其身,被牵扯进了更大的政治阴谋之中,甚至不得不面对前朝余孽组织“黑焰”。
同时,随着案件的进展,狄仁杰父亲的前史,也开始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狄仁杰的父亲当年也跟狄仁杰一样,想要当一个不站队的纯粹技术官僚。
可结果,他却在政治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只能选择自尽。
由于目前《大唐狄公案》的故事还没全部播完,我们无法得知狄仁杰的父亲究竟经历了什么。
只能从狄仁杰的回忆中知道,当年狄仁杰的父亲是当着狄仁杰的面,跳湖自尽。
狄仁杰父亲的这段前史,也给《大唐狄公案》的故事,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让观众不由为狄仁杰感到担忧: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纯粹技术官僚,真的能在这样波谲云诡、斗争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得以善终吗?
至少在“黄金案”中,观众可以看到大唐这个盛世下,暗藏着多少危机。
皇后与守旧派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市舶司甚至不惜监守自盗,通过海运走私军械、赚取黄金。
而前朝余孽组织“黑焰”也在一旁虎视眈眈,挑起皇后与守旧派的斗争,坐收渔翁之利。
各方势力都在棋盘中厮杀不止,又还剩下多少余地,留给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腾挪转圜?
无论皇后一方也好、守旧派势力也好、前朝的“黑焰”势力也好,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抱着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大义”,他们不惜去杀死、牺牲无辜的人。
也许在他们眼中,他们是看不起狄仁杰这样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技术官僚的。
但对狄仁杰而言,他们这些“崇高的理想”,远远不如眼前一条条实际的人命更重要。
从头到尾,狄仁杰不愿参与到这些政治斗争之中去,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查清一桩桩、一件件案子,还那些枉死之人一个公道。
《大唐狄公案》的故事还在继续,也许历史之中,狄仁杰的结局早已注定。
但在这个故事里,我依然好奇,狄仁杰能否走出一条与他父亲不一样的路,并最终坚持他自己的正义?
就让我在《大唐狄公案》的结局中,拭目以待吧。
看了正片,剧情已经魔改原著了,周一围演得太油腻了。
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狄仁杰断案传奇》洗洗眼睛吧。
【《狄仁杰断案传奇》87版(高清)-哔哩哔哩】 https://b23.tv/6eIQyml根据高罗佩作者小说改编的,剧情还原原著,孙承政简直是天选的狄仁杰,从书里走出来的。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60349/
这就别碰瓷狄仁杰了,编剧幼儿园都肄业吧,唯一好处就是第一集就能让人弃了,不浪费时间,张嘉译老师貌似也就打个酱油,很快就下线了,装台原班人马都吼不住这烂剧本,还是尊重一下原著吧,服化道,场景都是绿幕后期,现在这个时间段,已经不允许这样的粗制滥造啦,张一围不知道这一次这么油润,需不需要加钱💰
我来豆瓣这么久了,一直不信有水军刷分的现象,这回我亲眼见到水军刷分现场了,真厉害!
就是现在,每次刷新页面都能看到有2024-2-19新注册的账号给《大唐狄公案》和《在暴雪时分》这两部剧刷五星和四星评价,资本果然厉害!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坦率说,我也是从第五集,才开始喜欢上《大唐狄公案》的。
在今天,拍高罗佩的《狄公案》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相关影视作品太多,观众对它太熟悉,成了“有一千个观众,有就一千个狄仁杰”,已不可能再统一起来。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说“好”时,必有999人不认同。
几乎所有创新,都算是好事,可落在“狄仁杰”上,反而会迎来各种质疑声。
放空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放下执念,就会发现,《大唐狄公案》还是可圈可点的,节奏、细节、服化道、人物、悬疑……都下了相当的功夫。
呈现出一种复合、丰富且含混的结合体,静心体验,自得其趣。
我愿将这种风格称为“新悬疑”。
悬疑设置符合历史事实第一次看《大唐狄公案》前四集时,也有些愕然:狄仁杰这么年轻,还会武术?
皇后竟如此贤明睿智……这和我原本理解的狄仁杰,差距颇大。
看过第五、六集后,再回头看前四集,发现它还是很用心的。
首先,故事精巧:一连串离奇的纵火案,与皇宫中丢失的凤印相关,而盗印者据此发布假懿旨,赐死了洋州刺史陈诸良。
尚是布衣的狄仁杰(周一围饰)意识到,长安城存在着一个反皇后集团,他们盘根错节,势力极大。
随着案情深入,狄仁杰惊讶地发现,一直在庇护他、帮助他的恩师魏无疾(张嘉益饰)竟是幕后主使之一,而太尉长孙卿则利用这些纵火案,公开对皇后发难。
就在狄仁杰以为破案时,他才突然发现,“纵火案”真正主使是皇后,她以此为诱饵,让“反后派”们自己跳出来,从而一网打尽。
这个反转确实出人意料。
其次,“社会派”风格凸显:《大唐狄公案》带有典型的“社会派”风格,如不理解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很难理解前四集悬疑设置的佳处。
表面看,大臣们反对皇后,因她“牝鸡司晨”,犯了传统政治中的大忌。
但根本上,是皇后重修《姓氏录》的举措,影响了贵族们利益。
皇后通过《姓氏录》,取消了贵族身份的世袭性、神圣性,传统贵族有足够的理由去反对皇后,所谓“传统道德”,只是借口。
前四集的悬疑设置扎实,符合故事当下的时代背景。
“散点透视”与“聚焦”相结合的产物一般认为,悬疑的硬标准就是“悬疑度”,套路越深,就越牛。
但悬疑也分“本格派”和“社会派”,中国读者追捧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东野圭吾等,都是“社会派”,反对“为悬疑而悬疑”,会主动与社会话题、人性话题等结合。
毕竟,“本格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叙事空间,真实感差。
然而,受种种因素影响,社会话题、人性话题等如今很难展开,这决定了,《大唐狄公案》不得不采取更复杂的策略,将叙事结构、长安风情、古人生活方式等因素融入进来。
先说叙事结构。
《大唐狄公案》前四集中就采取了“中国套盒”的结构。
比如一开始,为破获一起盗窃案,长安巡捕们突袭了狄仁杰所住的客栈,所有人都面临着牢狱之灾,狄仁杰也在其中,但他根据旅馆的旅客登记名单(古代长安确有相关规定,这一点相当忠实于历史),现场排查,谈笑间便将伪装成账房先生的大盗抓获。
令人点赞的是,大盗所用的算盘确实是唐式的,创作者们下了功夫。
这个故事与“凤印案”无关,类似的细节还包括,在鞠水楼,暗门装置被反复强调,但事实上,它与整个故事亦无关。
在前四集中,狄仁杰的父亲狄知逊多次出场,并强调了他悲惨的生命结局——投水而死,这个故事也与“凤印案”无关。
这些看似枝蔓的故事和细节,即“中国套盒”结构。
古人写小说,经常会采取“故事套故事”“各种故事混在一起”“细节与情节不分”的方法,因古人不认同线性叙事观,他们更喜欢将不同的故事杂糅起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便从中得到了灵感。
生活原本就是芜蔓的,如“小径分岔的花园”,活在自己的故事中,我是主角,但在别人的故事中,我又可能连背景都算不上。
但不论怎样弯弯绕绕,我们总会把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头尾完整的叙事。
“中国套盒”的叙事让《大唐狄公案》前四集有了“散点透视”般的意味,加上悬疑所强调的“聚焦”,堪称中西合璧。
“一闪而过”的精彩实在太多既有“散点”,又能“聚焦”,所以《大唐狄公案》不是单独悬疑剧,它还将长安风情、唐代生活方式等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在前四集中,“一闪而过”却精彩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樗蒲:剧中几次出现樗蒲,是一种已失传的博彩游戏,唐人常用樗蒲的方式劝酒,杜甫便写过“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毕罗:马荣给狄仁杰做过毕罗,是长条状有馅面食,有蒸版、烤版和炸版,《大唐狄公案》中呈现得比较真实。
务本坊槐花:务本坊中有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而唐代科举正在槐花开放时节,所谓“槐花黄,举子忙”,据说务本坊西门外,夜鬼常吟“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今人所见皆洋槐,花期不同,且唐代科举时间、方式亦与后代有别。
能翻出这个典故,实属不易。
殿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御试,即剧中所说的显庆四年(659),创作者且知进士科与明经科的区别。
玄甲军:唐初的精锐部队,李世民曾利用它取得了虎牢关大捷,后由李靖指挥,曾参与讨伐突厥的战争。
马球杖:在第一集中,狄仁杰、马荣等制服了骑马横冲直撞者,对方所持即马球杖。
马球可能来自突厥,汉代已入中原,唐代时极盛,用来训练骑兵。
长安城有多处球场,甚至有球场是用油泼的,以防扬尘,有人眼球被打出来,依然乐此不疲。
唐代马球杖异常精工,常请名师制作。
饮酒:唐人与今人不同,饮酒不吃菜,吃菜不饮酒。
当时已有垂足坐,但席地而坐也常见。
贺大荆与狄仁杰在鞠水楼饮酒的场景,契合唐风。
像这样的细节功夫,在《大唐狄公案》中处处可见,包括唐代拜礼的方式、唐代着装、唐代发型等,特别是将长安的繁华如此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应该为《大唐狄公案》的勇气而鼓掌随着《大唐狄公案》逐渐靠近原著,喜欢它的人会越来越多,看过第五集、第六集的人,可能都会觉得,“是那个味”。
旧剧总需不断翻新。
BBC几乎每10年就会重拍一次《傲慢与偏见》,虽改动不多,但透露出一个基本的创作原则: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源于后人不断参与了再创作,这些再创作可能被批评为误解、篡改、糟蹋……但没有这些再创作,再大的IP也会变得一钱不值。
以唐诗为例,李白在世时,只与孟浩然起名,并未被视为“唐诗冠冕”,正因无数人以李白为法,试图超越他,反而证明了李白诗篇的不可超越性,才让李白诗篇的知名度在身后进一步提升,最终成为大经大典。
唐人所认可的许多著名诗人,在今天已无人知晓,并不是他们的文本不够精致,而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再创作空间太小,无人续貂,渐成荒芜。
开新就是续旧,越创新,越会让传统活化。
相反,拘泥于旧说,不将其融入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反而是对传统的最大不敬,是以尊重为名的谋杀。
为何采石场守卫统领那么害怕狄仁杰?都在细节里了!狄仁杰全程没有任何一句大声喝骂,表情和语气都很淡漠,一句轻飘飘的“杀了他”比大喊“再不说就弄死你”吓人多了,这种轻飘飘会给人一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感觉。好演员对角色的拿捏很到位
讲不好历史权斗,本本份份讲个案子不好吗?人家外国人几十年前写的东西,特地弄回来糟蹋。。。。
周一围太油,钟楚曦太装,没气质组合,跟老版没法比……
每一段复杂关系都是个谜团,层层递进的破解过程比起玩游戏还过瘾。特别皇后和长孙卿,权力游戏弄得大家都心惊胆战的,钟楚曦确实架住了这个角色。感觉这剧黑白阵营没那么分明,张嘉益那个角色估计也没有那么清白。
就这片儿卖关子九点半播出??
这个狄仁杰表情总有杨烁那个挤眉弄眼的感觉…看不下去…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狄仁杰的侦查才能可不是盖的,一个盗凤印,一个杀人案,难题如山峰,他却能一眼洞穿。
说不好,就觉得破案哪里怪怪的,直到看到短评所说“悬而不疑,推而不理”,没错就是这样
拍的挺认真,以后别拍了,编剧无能,导演业余,剧情无趣,节奏又慢又乱又拉夸,白瞎了那么多好演员
大唐狄公案追了几集,张嘉益的演技太好了,戏份虽然不多,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好深。
其实我觉得主角两个的爱情戏写得挺好的。只不过全在室内拍外景还是有点出戏。
怎么大家都喜欢刷存在感?文咏珊《风声》剧集本身不错,但是差点被开始的轮渡段劝退。《大唐狄公案》咋也犯这样的毛病,《凤印案》大可以往后放放,第一个就来玉珠串就挺好,差点又被第一个案子劝退。相比第一个,四漆屏就好很多了!这剧,可追!
吃飯時看看還是可以的,也有趣,有些案件的氛圍營造得很不錯。但看到後面,有些案件一開始就能猜到兇手。剛開始的大學士我沒想到,但看起來老實巴交的李晨、最後的狡猾樣教主都猜到了。至於官方cp,有點又愛又恨的感覺。狄大人和曹安挺搭,曖昧時期也很甜,但是曹安還沒豐富起來,特別跟著搬過去,就徹徹底底「賢內助」。如果能多點能力、多方面一點,更旗鼓相當,那更好!而狄大人表白邀約她一起搬家時,說什麼幫她想過了,去了之後不幹活、幹文書活兒、想幹啥幹啥都可以…..感覺就是還沒給人家想好,只想著人家跟著他就行了。然後知道曹安跟黑焰有一段故事時,就一直心有隔閡,感覺如果是有過感情的,他倆就要就此別過了。
史上最油腻狄仁杰……
看了两集,竟然觉得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电影系列变得顺眼起来。本来想看高配版《唐朝诡事录》,没想到是低配版《风起洛阳》。
相比之下张嘉译更适合狄仁杰,周一油很出戏
痞子狄仁杰和网红脸女演员
剧情还不错啊。问题出在了选角。周一围油得出戏。
看完了感觉其中发现线索推理的过程很细致,证据也很确凿,本剧中的狄仁杰形象还是偏写实风,善于观察,从他断第一个案“东珠”能感受到。
每一幕像是说“我狄仁杰很牛 破案更牛 来我给你们展示展示 怎样 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