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生哭的那一时刻我也哭了。
那医生什么都忍着,忍上级,忍同事,忍世道,也忍老婆,到那一瞬间只是背对着大家没声音的哭泣。
回家真这么重要吗?
见父母真这么重要吗?
春运挤成这样真有必要回去吗。
之前我是嗤之以鼻,笨,这么多人就不会贝。
我信誓旦旦自从十八岁从不想家。
离开家乡快两年了,同来的人里面,我是唯一一个一次都没有回去的人。
我不想家,妈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说不会,我能听得出来她的语气,我听得出来,可是她只是停了一下,马上就说,那样也好,回来贵,得好几万块钱。
我想我有点变了,对大家跟对小家,大家是父母,小家是老婆。
大家要回,不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最多四千的花销吗。
小家也要,医生的老婆,包工头的老婆,让我觉得温暖。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想那个医生,山沟沟里面出来,变成衣裳光鲜的人上人,到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才会显露自己的出身。
从小就想离开家,开始认真的读书,想考个远远的学校。
志愿也是在填好了外省的了才告诉家人。
结果给唠叨了一段。
想法总是很独立,总之要远。
可惜考的学校确离家只有1个半小时,然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要工作到远远的地方,有多远就多远。
现在可好了,离家很远了,在这个所谓的大城市,看着事态万千。
确是无比的想家,想这那简单的笑声和声音,在这远远的地方体会着每个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结果是思念和距离成正比。。
一年到头想家的寂寞老人赖在医院里;装修好房子等家人回来的校长;带着爱回家见父母的装修工;左右为难回不了家到痛哭的医生。。。。
还有很多回家的理由。
今年,很多人都无法回家过年了。
即使可以,回家之路也变得更加艰难。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挡不住成千上万人,千里迢迢地往家里赶。
看新闻说,今年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将达到17亿人次。
平均每天,都有4000万人,在回家的路上。
越是不容易,越是让人想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每逢过年,我们都那么想回家?
或许,过年对我们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过年”而已。
而回家,也从来不只是简单地“回家”。
2008年,有一部叫做《一年到头》的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虽然这部小成本电影,画质感人,但过了10多年再看,仍然是“春节题材”里,最牛逼的那一批。
电影开始,就是拥挤的火车站,密密麻麻的人群,你争我抢,生怕买不着票。
10多年前,网上买票,还不是那么方便。
高铁网络也没那么四通八达。
要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真的是没那么容易。
《一年到头》讲述了三个主角“回家过年”的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叫张国栋,是安徽合肥来北京打拼的包工头。
他带着几个老乡来北京干装修。
因为踏实、靠谱,他混得不错,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今年回家,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他处的对象小梅,答应跟他一块儿回家了。
他要趁着过年,在老家订婚,也让父母见见未来的儿媳妇。
但拦住他回家的,还有几件烦心事。
第一个,当然是票难买。
第二,就是工钱要不回来。
他和手下几个农民工,认认真真搞好装修了。
谁知业主赖账,不给工钱尾款。
没钱,怎么回家过年?
包工头张国栋只能带着弟兄们讨薪。
第一次去,他们被小区保安打了出来。
第二次,受到新闻的启发,他们开始了“花式讨薪”。
开着小货车,打着标语跟着业主。
最后,在警察和记者的帮助下,才讨回了部分装修款。
《一年到头》虽然拍的是回家过年,但通过“过年”这件小事,把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浓缩于其中,并且一环扣一环,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图景。
比如说,电影里的张国栋,代表的就是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在他们心中,可以真正称作“家”的地方,依然是在农村。
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那儿,孩子在那儿,他们所有熟悉的关系网络,都在那儿。
他们并非不想融入城市,只是现实的种种阻碍,不论是户口、房价、子女入学等等困难,都把他们挡在了城市之外。
他们虽然亲手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但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面前,他们始终像个局外人。
所以,过年回家,对他们来说,就不只是“节假日”那么简单。
一年到头,只有在这几天,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只有这几天,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地方的“主人”。
今年,因为疫情,好多农民工不能回家过年了。
他们所在的城市,也鼓励他们就地过年。
并且推出了很多政策,让他们在城市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温暖。
但说真的,除了需要他们为“大局”考虑,牺牲回家过年的权利时。
在平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如何让城市也能变成他们的家。
而不是总把他们当“外人”,用种种限制条件,把他们挡在门外?
在电影里,让包工头张国栋回不了家的第三件烦心事,是他的另一个业主——白老师。
因为看到房子装修出了纰漏,白老师一下承受不住,心脏病发,住院了。
这下,包工头张国栋不但要在过年前装修好房子,还得在医院照顾他,搞不好,连家都回不了了。
这个白老师,是电影的第二个主角。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
但表面风光的他,却是一个独居老人。
儿子一家移民去了美国,还生了一个小孙子。
老伴儿放心不下,跑去美国帮忙照顾。
平时,就白老师一个人在家。
这回过年,儿子一家要回国,所以他才想把房子装修一番,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个好年。
谁知道,包工头张国栋请的一个临时水管工不靠谱,偷工减料,导致房子漏水,出了大问题。
这才让白老师一下晕了过去。
对白老师来说,过年,就是难得的一家团聚的日子。
所以看到房子没装修好,他才那么着急。
这就是电影触及到的第二个社会人群。
过年,不仅仅是对农民工这样的“底层人群”很重要,对所有人来说,都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像白校长这样,可以算是社会的“上流阶层”了,但作为一个老人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很多人可以移民外国的地步。
但是在最基本的情感层面,还是非常传统。
家人之间的感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最大的牵绊。
所以,对白老师这样的人来说,过年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只是简单过个节,更是平时飘零四处的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
在电影里,为了让白老师尽快康复出院,包工头张国栋去给他的主治医生送红包。
而这个主治医生就是电影的第三个主角——李家梁。
李家梁是那种农村家族的骄傲。
从小地方湖南湘潭考到了北京,还留在大医院当科室主任。
靠着自己的拼搏,在北京买了房,还娶了城里的媳妇,生了小孩。
用过去流行的话说,就是那种“凤凰男”。
村里亲戚家的孩子来北京打拼,都会托他帮忙照顾。
但让李家梁烦心的事,也是过年回不了家。
今年过年,是他父亲的八十大寿,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见见小孙子。
但儿子今年中考,妻子对他的学习抓的很紧,不让李家梁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这让夹在中间的李家梁很是为难。
父亲的八十大寿,一辈子只有一次。
再说爸爸含辛茹苦,把他供上了大学,如果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还算什么儿子?
但儿子的中考也只有一次。
平时就强势的老婆,肯定不会同意他带儿子回去。
再说,票也不好买,买不着票,想再多也是白搭。
这可怎么办?
李家梁正不知道如何是好,包工头张国栋来给他送红包了。
虽然平时,李家梁也会拿医药公司的回扣。
病人只要吃一瓶药,他会给开两瓶;只需要住两天院,他会让病人住7天。
这在医院里,不算什么大事,大家都如此,你不这样,年终奖就拿得少。
但对于病人送的红包,他还是不收的。
所以,李家梁拒绝了张国栋,但听说张国栋要去火车站,就拜托他帮自己买三张火车票了。
这也是咱中国人才懂的冷幽默,在春运时期,要贿赂医生,火车票比钱还好使。
就这样,他解决了车票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说服妻子了。
在这三个主角里边,李家梁应该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了。
出身农村的他,靠着知识改变命运,在城市安了家。
但只要父母还在,他就永远会回到农村过年。
因为那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根,是他出发的地方。
《一年到头》这部电影,通过“回家过年”这件事,把不同的社会阶层窜连在一个故事里。
不论是“有钱没钱”,所有人想的都是“回家过年”。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过年;回家,也不只是回家。
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但发展迅猛的国家来说,过年意味着休养生息,也意味着,重新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检视我们现在的生活。
对于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的这个时代,过年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重新建立血缘关系之间的情感联接。
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见面,重新确认彼此的感情。
在一年三百多天中,我们可能都独自在外,面对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
只有过年这几天,我们才重新回到了传统中国的家族结构。
每个人聚在一起,不因为任何利益,只因为血缘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啥也不求地对彼此嘘寒问暖。
这就是回家过年对我们的意义。
所以,你能知道,为什么不能回家过年,会让那么多人感到着急、悲伤、难过、愤怒……在电影的最后,张国栋帮李医生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而李医生的妻子也最终被丈夫感动,同意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白老师也康复出院,和家人在新房子里团聚。
而包工头张国栋,开着小面包车,带着未婚妻和老乡们在大年三十回到了老家。
但愿现实中的我们,也和电影里的人一样,所有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最后,希望大家今年都能顺利地回家过年。
即使不能回去,也希望你能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当《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的鼻子酸的无法抑制。
这是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感,底层的小人物们在这个社会挣扎着与生活的艰难斗争。
他们是外来的民工、是父母身在乡下的凤凰男、是子女远在异国老无所依的空巢老人。
超越了地域的感情,哪一刻从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汹涌而出。
无法割裂的对故土的眷恋,根于那片土地的民族情感。
无论是江西的、安徽的、湖南的、河北的,那一刻汇成一个带着哀怨和无奈的词:游子。
是啊,在城市比星星还繁密的灯火中,这些悲伤、欣喜、哀愁、失落,都如同车轮下碾落的灰尘,生活如一堆琐碎的纸屑,只有你自己寻找着一句句失落的意义,凑成一副扭曲的篇章。
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刻,我们才找到安详和自由。
当我们带着精英的目光审视那些划过历史天空的大事件,探讨他们为时代带来的变革意义的同时,同样不要忘记了我们身边那些最底层的兄弟。
他们是我们的兄弟,他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同样有着梦想,尽管他们的梦想如此的微小,但这无数的卑微的梦想却足以让我们的民族完成一次伟大的远征。
一个号称和谐的社会不应该让如此微小的梦想都得不到满足。
在北京的鸟巢下,我们时代的主题依然宏大,我们用一个鸟巢欢迎四方的来客,但这片大地上无数的空巢同样在渴盼亲人的归来,而他们,本是这里的主人。
我觉得这哥们儿能这么窝囊真是人才啊。
被他女人管的死死的,在医院里那么牛,回家说话都不敢大声。
最后居然要靠眼泪来抗争,居然用这种方法逼得自己老婆妥协,佩服啊。
整部电影由三条线索交织而成,略显凌乱,尤其是收尾显得仓促了一些。
但总的来说还算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反应了春运,医疗行业内幕等一些社会性的现象。
小成本电影的又一个成果。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今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公婆来上海过年,不用抢回家的火车票了。
在上海工作之后的两个春节,都是大年二十八、二十九才动身回家,只因资历浅、假期少。
众所周知,这两天的票是极难买的。
我还记得预售时间一开始,我的网页版抢票软件和手机抢票软件同时操作,旁边还有帮我一起抢票的同事,微信上还有远在北京帮我抢票的同学,回去的票、回来上海的票,每一次抢票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眼看着几百张票刷地从眼前消失,眼看着正在排队的功夫票已经全部售完,那种滋味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
好在运气不错,每次都侥幸能抢到车票。
坐着人数一天少过一天的地铁,越是冷清的车厢,年味却是越重。
因为从这冷清中,你仿佛能看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和高速公路上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
春运,恐怕是中国独有的传奇景观,数亿人从四面八方赶去八方四面,只为能够抢在大年三十午夜钟声敲响之前,跟父母家人团聚。
这部《一年到头》比起《人在囧途》,知名度和投资规模都小了很多,相比《人在囧途》的戏剧性,《一年到头》则朴实得多,这些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既特殊又普遍。
故事发生在大年三十之前的几个星期之前,主要有三条支线:第一条支线是包工队,他们给一个开旅行社的小老板装修房子,一边做收尾工作一边想方设法买火车票;第二条支线是北京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为了让美国回来的儿子女儿两家人住的舒服,整天担心装修队无法顺利交房;第三条支线是某医院心电科主任,他远在湘潭的老父亲过八十大寿,希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三条线,三个不同背景和工作环境的人,因为机缘巧合撞到了一起。
旅行社的小老板使诈拖欠尾款,包工队在工头张国栋的带领下,去小老板的新房子所在小区闹事,结果碰见了正在训练的几十个保安,兄弟们四处逃窜,那场面拍摄得很滑稽,可看着让人感到很心酸。
兄弟们蛮干未果,受报纸上一起民工绝食五天抗议最终讨回一年工资的报道启发,在面包车上挂满大字报、插上彩旗,终于把小老板拦在了路上。
幸亏在现场有以为报社的记者,愿意介入此事,否则,小老板恐怕不会那么爽快地先支付几万块,又打了欠条。
这欠条最后在春节前并没有如愿兑现,不知道春节过后,张国栋们还需要费劲多少曲折才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钱。
张国栋的相好小梅在家具城卖五金,装修队的五金材料都在小梅表哥开的这家小店里进货,张国栋在家具城门口不小心撞到了来买瓷砖的重点中学副校长白老师,也因此接下了白老师家的装修工程。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那个时候,白老师还不是碰瓷,而张国栋,也没有撞了人就跑,这多多少少,让我们这些看客多了些心理安慰。
白老师之前的装修工人,干活技术差不说,还不守约定在年前交房,一伙人说了句春节回家过年就走光了,只留下一个人慢悠悠地干。
在白老师的装修案例中,农民工此时并不是弱势群体了,它提醒我们也有这样的农民工的存在,不负责任,没有职业道德,对自己的工作和客户不尽心尽力,干一单算一单,不追求长期的优质发展。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的呈现上,电影的描述非常客观,完全没有主观色彩。
而小梅的表哥,同样是一个坑蒙拐骗不求上进的人,他介绍的水管工不仅把暖气管道安反了,还骗走了装修队一个伙计的钱,表哥卖给张国栋的五金材料,也全是假冒伪劣。
这导致张国栋又一次把白老师给刺激到了医院,并且又认识了医院心电科主任李家梁。
李家梁在故事刚开始受到了医闹的袭击,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几年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病人在家属签订了相关文件之后,手术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身亡,家属在悲痛中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签署的承担风险声明,一股脑地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医院,更是雇佣了专业医闹,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而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也是不无道理的,比如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李家梁的科室与医疗器械和药品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他们科室收了对方公司的礼,李家梁也获得了一些工作交流机会,并且医生们的年终奖是跟开药的数量直接挂钩,这直接导致后面我们看到对于公费医疗的老干部老校长,本来第二天就可以出院的,他们却给开了住院7天进行观察。
不过李家梁担心的并不是工作,他的父亲在农村老家操办八十大寿,希望孙子能回去看他。
可李家梁的宝贝儿子今年要中考,还剩下三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他的妻子无论如何不同意把孩子带回老家过年,怕耽误学习考不上重点中学。
李家梁孝心很重,可又是个妻管严,无奈之下只好先偷偷去旅行社买票。
这里提一句,旅行社真黑心,票贩子开的是票价+100,到了旅行社这里就是票价+150。
正巧张国栋送白老师第二次住院,给李家梁送礼未遂,为了让白老师早日康复,张国栋主动帮李家梁买了三张回湘潭的火车票。
谁知到了最后,李家梁的老婆还是不同意回老家。
当李家梁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准备只身回老家的时候,看到的是家门口儿子刚刚在网上把三张来之不易的火车票给卖了。
他再也无法忍住内心的痛苦,回到卧室哭得像个孩子。
这眼泪打动了妻子,也点醒了儿子,儿子和妻子赶紧出门去追拿走票的人,最终把李家梁回家的心愿给了了。
最后,包工头带着他的未婚妻小梅和装修队的弟兄们,开着破旧面包车一路躲避警察颠簸到村口;白老师和家人在新房子里过了团圆年;李家梁带着妻子儿女穿过拥挤的人群进了火车站,这片子虽然中间不乏沉重,到底,还是给了我们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
片尾处,响起《蓝莲花》,不禁热泪盈眶。
我想起13年央视的公益广告《中国心团圆年》,摩托大军们带着干粮和送给爹娘儿女的礼物,浩浩荡荡回村,还有年轻人经过火车、航运,千辛万苦把妻子带回去跟母亲见面,孩子们兴高采烈跑到村口,迎接思念了一整年的父母。
我想,余秀华的那首情诗题目拿来形容春运是再合适不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只为了回到可爱的家乡再多看望父母一样,再睡一睡儿时的床。
不管这一年的春晚好不好看,不管桌上的年夜饭是不是好吃,不管来年还有多少烦心事要操劳,回家过年的仪式感大于一切。
这看似古板守旧的仪式感,其实才是春节幸福感的源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祝所有身在异乡的人,都能顺利回家。
先说点电影之外的,暖呵呵的看完此片,一上豆瓣,齐唰唰的全是两个新豆友的“评论”,可见片方的焦急。
可不是嘛,放映现场一片叫好,交流热烈,可怎么最该发声的豆瓣上迟迟等不来多少观感呢,换我也急,或许大家都在一年到头时忙着做好最后一单,赚够年终奖,春运回家吧。
从这两位新豆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片方对此片的优点和不足都认识清晰,而从与深航的创新合作看来,宣传上也让人耳目一新。
可大面积的广告式“评论”真的不适合豆瓣,这里都是一群要么资着要么愤着的文青艺青,自信着自己的判断力,进来一看,不滋出逆反心理,从而春运前错过好片?
下面进入正题:1月中,报社因为大面积覆盖报道春运,好不容易得到广铁150个名额的春运车票。
昨天,技术部设计个页面,让有幸被通知到的员工中午1:30起抢订车票,一人限2张,只能到户口或籍贯所在地。
1:31,内部QQ消息通知,抢票已经结束,仅仅1分钟,就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的人也还得提心吊胆担心协议无效,攥着提前10天狂打电话;愁的人更得赶快找关系,或者自己去冷雨夜里排队,甚至持新闻出版总署红章的记者们也都不自信窗口能有自己的位置,甚至平日神通广大社会资源众多的编辑,也不指望能在这时以“公权利渗透入私领域”。
巧合的是,抢票前一晚,广州的部分媒人有幸看到了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春运电影”《一年到头》。
而人们还不仅仅是对春运感同身受,更对影片表现的种种切肤民生问题感同身受。
影片中,国栋的故事、家梁的故事、白老师的故事,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如片方所说,该片犹如一册报纸社会新闻的影像版,更确切的说,还是年终民生盘点那种。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推销回扣、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片中的角色有着和绝大部分中国人同样的焦虑。
2007,是个民生问题在网络上沸腾,民粹主义在讨论里抬头的年头,《一年到头》里所表现的现象,赤裸裸的躺在每个老百姓和官员的眼前,反映它,远不算敏感的触及了既得利益者。
这个年头,就连各省宣传部出品的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旋律,即便总算被主流影片归类,也都不好意思不去触碰一下社会问题。
那么现实题材的尺度和边界在哪呢?
去拍拍城管打人看看,去拍拍县官抓记者看看、去看看校长骚扰女生看看,这就不可能没任何意见的通过了。
据说《疯狂的石头》在发行正式DVD时,那段“城管,文明执法”的冷幽默都被和谐了;即便电影局那通过的片子,也往往还让各地政府难堪,这方面的例子不便举;即便好不容易通过上映了的,谁也不好说它不是下一个被招回的《苹果》。
所幸,供人热闹的《一年到头》没必要去拱边界上的那道门,它热热闹闹贺岁。
它不像第六代或纪录片工作者那些悲天悯人关注底层的深度作品,它简单直接的触摸到每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如片中心内科主任家梁那样的中产,还是不会走进电影院的如片中国栋那样的民工包工头,在一年到头时,如果想回家,都变得一律平等。
如同片中那有趣的片断,家梁渴望回衡阳老家,飞机票没了,他问旅行社能中转吗?
“那行,先从北京飞西宁,再从西宁飞上海,然后飞长沙,哦,不行,不是一个机场,你赶不上”,“那你还不如叫我先飞美国呢!
”搞不定空中的中产,只好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挤火车,可谓和谐社会。
这样的情形不必等到春运,平时重庆偏远各县的高管、公务员,要赶到市里开会,而周围又没机场,开车去又路途险阻时,还不是一样得上硬座,而且是先冲进站台再补票,还往往没坐票。
同时,《一年到头》当然也有明显的问题,作为新手的编剧如同一位热心关注社会的天涯网友,在奉献热情故事的同时,也收不住情绪,将故事搞得过大过乱,和“回家过年”这一主线无关的社会现象编入太多,作为中产代表的心内科主任的角色外形上也不够鲜明,不容易有记忆点,以至于有观众在后半段还说:“他就是开头的那个医生啊”。
而包工头国栋的爱情故事除了让更多人知道了“哦,大梨呀”的笑话,会让人觉得片子情绪过多。
然而,作为热闹贺岁片,《一年到头》的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原谅,要过年的大家不想闷,不要沉重。
于是,像春晚一样,电影让人笑了哭,哭了笑,暖暖的、感动着走出电影院。
拔高一点来说,这电影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怜与自豪,可怜的是在剧烈转型行将结束时,少部分人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人却得应对这么多社会遗留给生计的难题,自豪的是我们有春节,即便西化侵蚀着它,从骨子里,我们依然明白,一年到头,回家最重要,不管多挤多难,家里有人等着。
我都记不得2018怎么过的,就剩一天了,明天就是2019了。
《一年到头》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再远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就是团团圆圆,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回家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和他的兄弟们想要回家,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还没有到账,他们也没有买到票。
另一边是避免不了的医患关系,医生李家梁来自湖南农村,如今已在北京成家立业。
张国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白老师,白老师家里正在装修,他的孩子们要从国外赶回来过年,他的新房子务必要在年前装修好。
之前给白老师做活的人也要回家过年了,张国栋顺理成章地接过白老师家装修房子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白老师道歉。
李家梁的妻子王莹是北京本地人,再加上孩子马上就要考高中了,妻子本身就不喜李家梁老家的农村人,这一年她也不想同李家梁一起回家过年。
李家梁是家中的长子,再加上要为父亲80大寿祝寿,眼看年关已经到眼皮子底下了,他也是一筹莫展。
张国栋的一伙兄弟们还算是老实人,他们接了白老师的活就想要认认真真在过年之前做完,同时也想寻求时机去追回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这样才有钱可以顺利回家过年。
事情不像想象中一般进展得很顺利,张国栋和小梅私用白老师新房的事情败露了,白老师气得犯病住院了,一切都搞砸了。
白老师的主治医师是李家梁,他又是李家梁儿子要考的中学的副校长,不只是王莹注意到白老师住院,众多家长也纷纷赶来探望白老师。
而临床住院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虽然他早已痊愈却迟迟不肯出院,怕的是出院以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这也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最后李家梁一家当然还是追回已经卖出的车票,他们经过从南到北的迁徙之后便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而张国栋几个人,没钱也要回家过年啊,他们几个人开着他的旧车回了家,即使车很破,甚至在村口就罢工了,几个人选择热热闹闹地扛着包走回家过年。
在春运巨大的迁徙运动中有学生。
外出务工的打工族,即使在外地成家立业的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活动,每一年的票就只有这么多,抢票也是一大难事。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选择铁路出行依旧是数量最庞大的一项,挤过了人山人海的车站,哪怕还有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甚至是站票,路上的人到家的那一秒所有的疲惫似乎都会很快就被团聚的喜乐代替了。
坐过一次硬座,对面的夫妻要去沿海务工,为了省钱他们在我下车后的两天里都会在那个车厢里。
也挤过一次春运,光是安检就已经疲惫了,再加上进京人流量极大,之后的感想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再折腾自己了。
但是更多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选择,拥挤的春运是不可避免,但愿一切都是值得。
2018年春运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
2019也快要过年了,希望在外的人都可以顺利买到票,安全到家与家人团聚。
(假装在跨年夜发出)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
一年到头,曾经的年少轻狂,现在才发现,与家人的团圆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家庭,一切都是浮云,人就会迷失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
影片从农民工为切入点,把社会上的种种现实丑陋都展现出来,继而又展现出农民工的那种自然,纯真的现代面貌。
影片最后的医生的眼泪道妻子的妥协展现了当今社会人们自身矛盾。
而架桥老人的最后期守也是社会全体老人的心愿!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回家过年的向往
农民工讨薪、医患关系、医院潜规则,过年车票一票难求、孩子升学考试、所有的事情都和一件事情有关系,那就是过年,过年了所有人都为了回家而奋斗者,通过各种方式回家,一年到头,挣了点钱,回家和家人团聚,全剧所有事情都很简单平和,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看着一点都不生疏,所有觉得电影很普通,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春节前后形形色色的事件,没有过多的浮夸,你总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点一滴。
这个真实,普通人过年的写照啊
死都要死在回家路上的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本身的悲观色彩一点不提,好像反复说这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矛盾怎么解决全靠种种超现实手段:入赘帝都的高知丈夫哭一场,趾高气昂的local媳妇立马回心转意;开着超载的昌河面包从北京回安徽,最后还能转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前脚还派上用场的票贩子扭脸被抓的场景还能被前脚还在找票贩子买票后脚就超载长途开车的民工现场目睹;在客户新房里瞎搞出糗的女友扭脸就能不计前嫌辞职跟包工头男友和好如初。如此掩饰出的也就是一部多线并行现实主义贺岁片而已,不知道图啥
小人物的大事兒
剧本单薄。跳跃。但主题好。
快被視頻網站的分類逼瘋了!別隨便貼喜劇片的標簽好嗎?自私自利的一群人打著春節過年的幌子想給你吃口團圓飯吃高唱世界充滿愛,對不起我覺得我受騙。
大多数中国人过年都会遇到的那点事,摄影和多线叙事都挺好,本来不温不火的,看到结尾突然煽情了,蓝莲花一出来更是要催泪的节奏
导演十年前就关注医闹了,赞。
2008最好的国产片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姐姐总是强制我看她喜欢看的电影
蓝莲花太配北京站的人流了;春运为切入点,连接起讨薪装修建材医疗教育返乡空巢北漂黄牛美发……一年一度,大戏上演
春晚小品
老早前看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回家的向往。超喜欢片头和片尾。想要表达的东西的确太多,还好都蛮流畅。
蛮好,浅浅的温暖
酒馆年底正好放了这个,没想到这么现实主义,这特么哪是喜剧。觉得08-18年这十年变化好大,都是经济危机的年份,但是集体主义的大情绪在褪去,春运也不再苦大仇深,大家更关注个体关注自我本身。这类电影是能记录我们经历过的时代的,Respect!
春运 温情
原来06年已经是19年前了,小老弟07的都要满18了预期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