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说说这个故事了。
当时就没写影评,如今借着《瞒天过海》公映的机会,展开一下。
这个剧本模式,我认为是当代悬疑电影的最佳模板(至少前三甲了)。
不是说这个故事有多么惊天动地,结局有多么难猜(其实看到一半,我确实有点猜到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诈话而来,只是没猜到主角的真实身份),而是电影的拍摄手法。
不仅仅在于其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在于这个故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上篇:套层结构这部分没有剧透,暂时可以放心阅读。
电影属于比较传统悬疑片结构,尤其是开场,密室杀人、案件回溯、信息阐述,并由此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时空”——由角色A阐述而产生的套层结构(就是“戏中戏”)而出现的案件时空,与角色B根据A的描述进行室内推理与博弈的现实时空,二者结合成为故事主线。
在《瞒天过海》中,就是代理人警察郑威(许光汉 饰)与目标人乔文娜(张钧甯 饰)的相互纠缠与拉扯。
郑威与乔文娜的室内对话是现实时空,两大限定要素——封闭的室内+限制的时间。
PS,现实时空所发生的一切,是与观影时间同步的,2个小时的倒计时,恰好与电影时长相似。
无论是乔文娜对案件的回忆,还是郑威为了与其对峙而对过去的描述和推理,都是作为案件时空,间断性的嵌套在现实时空里。
甚至,在案件回忆中,又嵌套了明浩讲述自己遭遇和抑郁的事情。
在戏剧结构里,套层结构(戏中戏)最大的优势,并不只是单纯的叙事技巧,而是通过两个时空中当事人角色状态的对比,遥相呼应,造成观众情感上的持续性,来强化观感。
比如乔文娜,她在复述案情的时候,场景时不时的切(叙述中断)换到了现实时空,用于呈现她此时的状态,这就使得该角色时而在现实,时而在案件,两个时空的的交错,都展现了其角色状态,且二者的状态是完全统一。
PS,同样以这种方式而著名的影片,当然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同样以戏里戏外的交错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纠结的内心,估计在理论课上,这部电影成为套层结构最常被引用的案例。
随着故事的推进,新的证据和证言出现,案件回溯又出现了新的版本,套层结构的优势就出现了,双时空中角色状态维系,导致当下角色状态逐步背离最初呈现形象,这样的反差增强了影片的张力。
影片还多次运用了重复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即前后叙述中,同一个情节里截然不同的角色状态,强化了对比。
所以,这就是“讲故事方式”为电影带来的特色观感。
返回头再来审视整个案件的脉络,就会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简单”密室杀人案,牵扯出另一起失踪案,跟《柯南》一集的体量差不多,但所达成的观感,远远大于案件本身所能容纳的内容。
说白了,就三点:★要叙事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需要视听语言和场面调度的有效配合;★要依赖于影片流畅自然的转场和各种蒙太奇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演员对角色诠释所带来的共情效果。
归纳一下,叙事节奏、剪辑手法、演员表演,“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这就是为什么俺说这个剧本是当代悬疑电影的模板了,把不算猎奇的案件,用着这样的方式讲出来,观众情绪犹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
如今风靡的“反转”之潮,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
下篇:人生如戏,全靠演这部分内容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角色讲述案情,并且在新的证物和目击者出现之后,再度牵扯出新的案情描述,这种格式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名词——没错,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与黑泽明两位大师,联手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如今也被翻出了新的花样——对案情的不同描述,来自于同一人之口。
影片挑战了我们的一个惯常逻辑思维——即是当一个人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回忆”时,因为代入感很强,也因为角色先天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我们是否会自然而然地相信这是真的呢?
《瞒天过海》里,乔文娜对案件的阐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为自己在案件A(密室杀明浩)的嫌疑进行辩解;★透露案件之外的另一起案件B,产生一名失踪者,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明浩)胁迫之下的受害者;★案件B之后自己与受害者家人的相遇,并将(杀害明浩)嫌疑对象转移给了对方。
当真正的谜底揭晓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位的回忆是“真的”,但描述都是“编撰”的,一切都为自己脱罪,观众了解真相之后,便会为这种“上当”所折服。
此外,乔文娜在编撰故事的同时,而郑威也在对其故事进行拆解,并给出新的证据。
电影构建了这个双人攻防的故事,到最后我们发现,郑威与乔文娜都在演,字面意思上“演得好”。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为他们都是在演“戏中戏”,相当于不仅要让观众们觉得他们演得真实,察觉不到,还得在戏中,让对方觉得自己演得真实。
这叫“戏中戏“里的“骗中骗”,骗观众也得骗戏中的人物。
《瞒天过海》里的两位演员都没有问题,许光汉与张钧甯都属于演技一流,除此之外,观众对角色或者演员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为这个故事加码。
★目标人(角色A)是一位外表楚楚可人的女性。
戏外张钧甯常年在电影里塑造知性女子形象(仅这半年就有《学爸》《最好的相遇》《追缉》三部电影),戏中除了演员真实的表演,也有用乔文娜去学校做慈善的电视新闻,不断撞击观众的内心,容易引发观众共情。
这也让随后其转变,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张钧甯在网剧《唐人街探案》里也演过反派,但这种外露形象反差很大,★代理人(角色B),是一名贪得无厌的COP。
这是最大的改动,那诈电话和短信是他弄出来的,使之从旁观者变成了直接参与者,甚至包括他的密室推理部分,也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根据现场“调查”得来,而不是单纯的推理。
许光汉演这种还是有所挑战,所幸演得还行,外形上有所加成,比如他的假发。
就有观众不明白,该角色又不是秃子又不是为了伪装,为什么黑发还要套黑假发?
说白了,就是这种中分的“汉奸头”,让角色看上去“油”一些,比平时角色普通头型强一些,也是刻意为之。
两位角色见招拆招,二位演技旗鼓相当,乔文娜赢在外貌的欺骗性上,输在破防。
郑威胜出一筹,在于父亲生前对他的告诫,要持之以恒。
期间郑威好几次都差点露馅,表情起伏略大,所以他赶紧转过头平复情绪。
结语,瞒天过海
其实俺更想表达的是,以上这些故事,终究只是故事。
其实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来自郑威和乔文娜两个人的口述,我们看到最终的“真相”,是完全真实的吗?
因为在乔文娜口中,每一次的阐述都逻辑自洽,挑不出毛病。
而当郑威又提出了新的证据或者疑点之后,乔文娜的描述同样会依照先有物证,微调自己的阐述,然后你就会发现,乔文娜说得依然无懈可击,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
而最后的真相,只是证明,失踪者确实是乔文娜杀的,证据链完成了,这个无可抵赖。
那么阐述中其他描述,也一定是真的吗?
比如失踪者贪污的那些钱,到底是不是被嫁祸;以及郑威也提供了一个密室杀人的推理,同样严丝合缝。
那么有没有可能,密室死者就是郑威一家人的复仇(跟他说的一致),他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失踪者的尸体,尸体找到、凶手确凿之后,把这个案件也安插在乔文娜身上,此时她再辩解也没人相信了。
这下真的做到si无对证了。
而当电影从一个“真相”来到另一个真相的时候,不由得感慨,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阐述”所掌控的呢?
瞒天过海,到底是谁瞒天过海?
PS,当然,我觉得《瞒天过海》还是主动淡化了这层观点,电影多次强调,善意的力量,比如死者生前对男主角的教诲,已经那个被导航引到山上的路人甲,也是主动与警方合作,毕竟华语电影,最后要正义必胜。
先来聊聊这部《瞒天过海》。
这部电影改编自国外电影《看不见的客人》。
编剧取其了精华做了一定的改编,整个故事很符合国人的价值观。
钱、权、色,一系列的动机促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人性的善在恶面前不值一提,精英阶层的恶更是一种对制度的挑战。
有钱有权可以为所欲为吗?
只是要把这所有突如其来恶的点都融入在一个女性角色身上未免太单薄和戏剧化了。
如果可以把女主前期从善变恶的心路历程拍出来,那么从小恶变大恶就不会显得浮夸,人性的弱点和人物变恶的人设也会更加立体和饱满。
电影整体节奏很好,剧情紧凑全程高能,紧张感和沉浸感很强。
如果国内的编剧不用复刻《看不见的客人》,能够原创悬疑电影何愁票房。
所以珠玉在前,改编的再好,也是萤火之光不可与皓月争辉。
《瞒天过海》这部电影最考验的就是演员的演技。
电影极端反转和人物极端分裂需要演员演绎出两种对立人格,这是整个电影最精彩的看点。
张钧甯的演绎难度相当大,虽然并不惊艳但也立住了。
我觉得,张钧甯的柔弱可以再弱一点,这样才能在后期体现出蛇蝎美人的狠辣。
而尹正就更胜一筹,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演绎起来毫无违和,尤其是暴戾的那一面让人心生寒意。
再来说说惠英红和钱漪这两个老戏骨夫妻的精彩演绎。
惠英红的演技爆发力真的毋庸置疑,与张钧甯在家里,以及在宴会上的两场戏。
一个是未知老公失踪时的自然交谈,另一个是锁定凶手时的崩溃无助。
惠英红真的能演绎出底层人物的命运多舛。
而钱漪老戏骨算是黄金配角了,有一场戏得知儿子身患重症偷偷抹泪的那一幕真的被带入了。
再来说说男主许光汉,作为老戏骨的儿子,许光汉完全接得住。
他和张钧甯谈判的对手戏让我深受震撼。
当她说:“我没想到,他竟然没有死。
”许光汉那一刻的内心情感拿捏真的扣人心魄。
眼角抽搐强忍泪水却又极其克制,从微表情的愤恨到镇静,仅仅三秒无声胜有声的演技足以让我折服。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全员演技在线的电影,好演员成就好电影。
如果没有看过《看不见的客人》那么值得一看,毕竟剧情题材在国内市场比较新颖。
如果看过《看不见的客人》那么去看一下这部全员演技在线的电影也一定能值回票价。
最后我还要再夸一下我心里的演技派许光汉。
这些年他的作品真的不错,从《想见你》、《你的婚礼》、《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到如今的《瞒天过海》,每一部豆瓣评分都不低。
不管是青葱少年“李子维”还是忧郁大叔“王诠胜”抛开“许光汉”这三个字,我记得的都是他的剧名。
他虽不是第一眼帅哥,但他的笑容真的治愈,就像你我身边的那个邻家大哥哥。
我喜欢演员朴实真挚的演技,这次,他叫郑威。
这片子不只悬疑推理题材爱好者会喜欢,普通观影人群都会喜欢,因为剧情推进和反转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影片结束的时候周围出奇安静,感觉多数人还在震惊的余波中没缓过劲儿来。
片子开场就是案发现场,然后观众就理所应当的期盼真相。
但是过程中每当觉得原来是这样的时候,就出个小插曲。
被导演和编剧“戏耍了”若干次之后我相信不止我,所有看的人都有点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了。
过程中就觉得好像还有个什么大料在等着我,终于知道了居然他/她/它才是那个“坏人”的时候,开始担心这不就“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了吗?
然后,又来了一个巨大的反转。
这一下子把电影院所有人都看沉默了,连发出感叹都忘了,沉默是今晚观影的康桥啊。
真的很值得悬疑爱好者去大屏幕观看。
我是真的一点都不想剧透,透一点就太影响观看体验了,我尽量不透一点的情况下说说演员的表现吧。
本片唯一差评点就是许广汉全程穿衣服,哼,不过不耽误我看他的喉结。
他前半部分的痞坏帅很稳,后期几个特写镜头微表情变化也到位。
这个角色很难拿捏,开始以为是张钧甯在耍观众,后来发现居然是他!
而张钧甯不得不说最近几年很会挑剧本,无论是剧还是电影,角色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很少有花瓶角色。
看了张钧甯几部片子有种感觉,根本不知道这女的到底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像迷一样的女人角色基本张钧甯立住了。
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惠英红,她真的太有戏了!
惠英红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只要她稍微一起范儿,一个表情你就知道这是位大佬!
她的第一个出场,雨夜拉上张钧甯,我都担心她当场把张钧甯给解决了。
惠英红在哪,哪就是宇宙中心。
整体来说整部片子很值得去看,节奏紧凑没有尿点。
开场之前最好去一趟厕所,错过一点可能就错过关键线索。
而且前期导演放了很多很多烟雾弹,能不能不被导演骗到就看自己的本事了,我反正是被骗了好几个来回。
看《瞒天过海》预告片的时候,我很惊喜的点在于,许光汉看着像黑警!
而我以往看过的他的作品都是以正派人物居多,偶尔来个反派角色我还是蛮期待他的表现的,而尹正和张钧甯两人饰演的角色则像是有很多不可告人秘密的地方霸权财阀。
基于这样的设定,我一下就提起了对这部电影的兴趣,想看看这部电影会上演一出反派怎样和财阀斗智斗勇的戏码。
瞒天过海 (2023)5.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陈卓 / 许光汉 张钧甯结果,电影看到1/3的时候,我崩溃了,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怎么那么像《看不见的客人》呢?
更崩溃的是,全片看完,后面所有的反转都在意料之内,即和原作的所有反转完全一致!
到这里,我就想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结论了。
结论就是:如果你早先看过西班牙原版《看不见的客人》或者意大利翻拍的《死无对证》的话。
那这部《瞒天过海》,你大可不必去看了,或者退一步说,不必第一时间去看了。
因为,它并不会给你带来有别于原作的额外惊喜。
看不见的客人 (2016)8.82016 / 西班牙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奥里奥尔·保罗 / 马里奥·卡萨斯 阿娜·瓦格纳我为什么说,看这部电影,没有额外惊喜了呢?
有两方面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和原作之间,不同之处只限于表面上,其剧本内核压根没有脱离原作情节增加任何新的创意。
导致我看这部电影到1/3处左右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后面所要发生的事情了。
不过好在,《瞒天过海》没有像《死无对证》一样“高度”复刻,它还是多少做了一些改动的,比如一些角色做了性转处理,人物关系做了对调,另外还给特定的角色加了一些过往经历,想以此来打打温情牌。
只可惜,改也就改的仅此而已了。
另外,关键剧情的走向、特定节点反转的设定,以及结局仍和《看不见的客人》如出一辙。
所以即使没看到最后,我也知道故事接下来的走向和结局会是如何了。
看的时候还能有啥惊喜可言了呢?
(或许最大的惊喜也就剩映后能看到许光汉、张钧甯和惠英红本人了吧)。
而另一原因是:有些剧情,演员之间的对手戏不够自然,我看的时候总有一丝别扭之感。
作为翻拍,而且还是翻拍一部原作口碑反响极好的片子。
真的会让人在看的时候,心里很难不去和原作做比较。
这里只剧透举例一点:(接下来我要说的涉及剧透,没有看过原作和计划看这部电影的朋友慎看哈)《看不见的客人》里女“辩护律师”在跟凶手对峙到最紧张的时刻,即马上要套出尸体位置那一瞬,她的面部微表情,由眼泪在眼中转,到又怕自己的行为暴露其真实身份,及时克制住的画面,给当时在看这部电影的我极大的冲击和震撼,不禁直呼这个演员演的真是太好了!
但是《瞒天过海》整体看下来,里面没有任何一位的表现,给到了我类似像《看客》里女主情绪把控演技的震撼。
所以在演员演技上,也没能看到任何的惊喜。
(这里补充一点,对电影的评价只是出于个人观影感受,来真实评判电影给我的感觉,并不涉及针对任何演员和导演个人。
)最后想说,近几年看到的很多院线电影要么是翻拍,要么是改编往年的作品。
所以,真心希望电影行业可以多出一些好的、原创度高的剧本和影视作品,而不是一遍遍地去炒过去口碑好的冷饭。
最后,衷心地希望国内电影行业能越来越好吧。
综合评价:三颗星。
普普通通的故事,中规中矩的情节,不能说是一部烂片,但也着实是乏善可陈。
孤儿院长大的女孩乔文娜为逆天改命嫁花心富豪,却仍不愿舍弃孤儿院一起长大的情人明浩。
大婚之前,乔文娜约会明浩,想要购置果园,由明浩设计建造属于他俩的爱巢。
怎料因之前上山路上与果园主车辆发生刮擦时,乔文娜出言不逊,果园主吕平拒售果园,并且认出乔文娜沙氏集团接班人未婚妻的身份。
因乔文娜豪门夫家为吕平任校长的小学提供巨额教育基金,看破乔文娜与明浩关系的吕平,善意规劝乔文娜适可而止。
乔文娜恼羞成怒,将吕平推下悬崖,并在追下悬崖企图毁尸灭迹时,将受伤的吕平棍棒击晕并活埋。
情人明浩不堪此事重压,重度抑郁,并多次劝说乔文娜自首,乔文娜担心事情败露,设计杀害明浩,却不知明浩早已将实情袒露给吕平妻儿虹姐和吕程。
但明浩被害证据不足,吕平尸体下落不明,警方无法拘捕乔文娜。
吕程为找寻父亲尸身,替父报仇,化身为自称能为乔文娜洗刷嫌疑并想借机敲诈一笔的警员,通过两个小时的谈话步步设陷,厘清事件原委并获得直接口供。
电影探究的人性、欲望的主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人性之恶,底线何在?
蛇蝎美人乔文娜为钱为权,杀人灭口,但是这也远非欲望魔兽冲破牢笼所能到达的极限了吧。
真是()特色的改编啊,男的鲨人嫁祸女的,变成女的鲨人嫁祸男的;母亲救儿子,变成儿子救爹。
女冠男戴,男锅女背。
请了惠英红不让她演原版演技爆炸的女律师,让她演背景板,还非要多嘴一句虹姐以前是刀马旦。
请问,后续剧情用到这句话了吗?
就离谱。
“虹姐”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配有。
中间无数次以为张钧甯看出黑j不对劲要反杀了,毕竟儿子的演技实在令人发指。
而且这才叫真正的改编,不然一个看过《看不见的客人》的观众再来看这片儿图啥?
图四十块钱不够买两杯奶茶吗?
改的全是些细枝末节,还越改bug越多,建议这片儿给编剧的钱不如给我。
原版男主出事后,老婆孩子已经和他断绝关系,男主只能住在酒店里。
这里女主被保释还继续住豪宅大院,说明她老公根本没放弃她,这种情况老公能让jc从他家里把老婆带走?
未免也太小看豪门了吧。
老头着急卖果园给儿子治病,就因为发现顶头上司的老婆偷人就不卖了,合着儿子治病不如自己人设重要(滑稽.jpg)女主在自家庭院鲨人,一个不知道哪儿来的吗喽就这样大咧咧闯进她家庭院,是不是太搞笑了?
原版是在马路上,有目击证人经过再正常不过吧?
原版男主看见有车来了,立马拿出一个本子和笔,和女主分别假装成两台车的车主处理轻微事故,急智水平令人拍案叫绝。
而且这段与后面鲨了女主,却听见门外有人敲门之后,立马撞伤自己,再抱着女主大哭,假装深情人设的急智表演一脉相承。
这部目击者桥段改成了啥?
男主/张钧甯的急智人设半点没立起来。
张钧甯跟着老头从白天走到黑夜,她就不怕这老头儿就住在山里,走着走着就到家了??
编剧是真的对山区夜晚缺乏体验啊。
就那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天黑了张钧甯还想安安稳稳地跟踪老头儿?
玩儿呢吧?
张钧甯说是她处理了shi体那段,我还以为要拍张钧甯看着柔柔弱弱,露出肌肉其实是个前运动员/健身达人硬拉二百斤的反差人设了,实际——啥都没拍。
女主那么狠一个人,都自己撞自己了,在虹姐家里发现衣服上有血身上却没伤口时,不应该第一时间在厕所找个锋利的东西划一刀?
原版女主不是鲨人的人,在母亲面前才会心理防线崩溃错漏百出。
改编后女主从孤儿院爬到豪门贵妇,鲨人埋shi都干了,按理说智商情商心理素质都是顶级,在母亲面前却处处破绽,真搞笑。
原版老夫妇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依靠,这才叫孤注一掷,绝境逆转。
这里那么多家长爱戴老校长,拉横幅围堵()局,jc也被感动帮母子俩复仇。
都这么多人了,还有jc,给女主定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还费劲吧啦套取女主口供干什么?
直接找shi体啊!
原版找不到shi体是因为男主开车转运了shi体。
开车能开很远,一个半死不活的老头能走多远?
而且沉入水底和埋shi,搜索难度也不能比好吗。
重新掩埋的土和周边未翻挖过的土,颜色差别一眼就能看出。
而且就张钧甯埋的那个深度,以坠崖处为起点,虹姐遇见张钧甯的地方为终点,带上警犬在中间找一找;或者以坠崖处为起点,用鲁米诺试剂喷一喷,沿着老头的足迹和手扶过的树干找,这不都比勒索女主拿口供简单?
都拿金属探测器搜山找到那么小一条项链了,找不到比项链大几倍的钥匙、钱包、金属皮带扣?
看完这部,谁还敢说尹正是演技派?
还给他安一个议员爹,笑死了,一个议员收养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心理素质那么差的飞舞土木男?
还有个妹妹??
此片细节之中真是各处典中典。
要说蛇蝎美人,原版前半段的女主,看着可比这部演绎出的蛇蝎美人蛇蝎多了。
今天是2024年2月28日,我想在今天的电影日记中谈谈《瞒天过海》。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以下是我对其可以改进之处的看法。
营销新雷区:44次反转《瞒天过海》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第1个建议,关于电影中的男女主角的身份设定,我认为可以更加讨喜一些。
例如,避免一开始就将他们设定为心机深沉的角色,可以让其中一人更接近观众所熟悉的普通价值观。
这样做更符合商业电影的普遍期待,因为一开场就呈现两位充满心机的主角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不适。
虽然我们知道在电影的结尾,其中一人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但他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心机深沉的角色,这种设定并不常见,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
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时,往往会选择保持距离。
这样的设定无疑降低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1. 反转太多反成灾第2个建议,其实电影并不需要如此频繁地进行反转。
尽管许多人声称喜欢悬疑和侦探类作品中的反转元素,但真正吸引人的,是那种浑然天成、整体感强烈的剧情,反转是服务于剧情的代入感的。
这种剧情中的人物设定、场景和情节更能触动人心。
虽然反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但如果反转过于频繁且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观众可能会感到难以共鸣。
在这部电影中,两个主要角色的身份设定大部分时间都是负面的,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反转。
唯一的有效反转可能是男主角最终展现出善良的一面。
然而,我认为这也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并没有为角色的塑造增添深度,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男主角是已故校长的孩子这一事实,如果在剧情开始时有所暗示,将更有助于强化他的角色特点。
然而,电影中男主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转变,从坏警察到被母子感动的警察,再到更加冷酷的警察,这些转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无法有效地围绕一个核心角色进行塑造。
我媳妇看电影的时候甚至说,这个警察该不会是校长曾经资助的孩子吧。
我觉得这样的设想,都比电影里他儿子假冒公职人员做警察,要好。
因此,整个故事显得零碎而不完整。
对于观众来说,除非在玩剧本杀,让他们主动代入其中一个角色,否则很难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这样的反转设计更像是剧本杀游戏,而非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
2. 视听盛宴还是念白枯燥第3个建议,是电影的叙述剪辑方式。
我认为,电影可以通过更富有趣味性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以避免当前剧本杀式的念白所带来的枯燥感。
毕竟,观众不愿意花费高昂的电影票价去观看两个人在银幕上单调地念故事。
利用视听语言而非单一的台词来推进故事,将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多角度叙述,即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为故事增添层次感,还能更贴近现实中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从而构建出一个相对客观的事件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在经典电影如《罗生门》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同时也被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商业电影所采纳。
尽管这种叙事方式对剧本的要求极高,需要编剧精心构想每个场景和道具。
例如,电影可以从老伯伯的视角开始,讲述他与摩托车年轻人的故事;接着切换到建筑设计师的视角,展现他对事件的独特理解,随后是女主角的视角和经历,最后再加入警察的视角。
这种多角度叙述方式可以参考之前做过电影日记的《最后的决斗》,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结构,电影将更具吸引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多乐趣。
3. 影靠明星魅力拯救第4个建议,我认为这部电影可以借用明星效应,邀请何炅、撒贝宁等明星参与,改成一期《明星大侦探》电影版。
加入笑料和明星个人魅力可以提升观众好感度,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剧本杀式的故事更适合作为综艺节目或综艺大电影呈现。
直接以念剧本形式呈现电影,往往会削弱观众的代入感。
在观看《明星大侦探》时,我与我媳妇就有不同的感受。
我认为这种综艺主要侧重于剧情,而人物塑造相对薄弱。
观众对于节目中虚拟角色的共鸣往往来自于如撒贝宁、何炅等演员本身的人物魅力,而非故事本身。
利用明星个人特点进行角色塑造,能够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
然而,要求观众通过电影代入到剧本本身的故事中,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难,因为这样的反转剧本在现实中可以轻易编造,无需通过电影来体验。
第5个建议,我想给这部电影提出一些营销上的建议。
在营销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剧本上的44次反转作为宣传卖点,虽然偶尔的欺骗和反转能为观众带来趣味性,但连续44次这样的操作只会让人感到无聊和疲惫。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个总是开玩笑的朋友,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趣,但如果他连续不停地开44个玩笑,你恐怕会跟他说,无聊,一边儿去。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的宣传,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方向,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独特的宣传策略,例如借鉴《密室逃生》在国内上映时候的宣传方式。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营销时可以突出其紧张刺激的氛围和观众参与感,与电影的特质相符合。
4. 角色反复横跳第6个建议,前面的表演可以给后面做一些伏笔,而不是简单的欺形式。
在之前的电影《消失的她》中,汪海林提出朱一龙饰演的角色,采用了一种欺骗观众的演法,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在第一次观看时产生效果,但在第二次观看时观众可能不再买账。
因此,演员在表演时应该通过细节和伏笔来,增强后续角色的连贯性和可信度。
同样,导演在剧情设计和角色塑造上也应该更加注重逻辑性,避免让观众感到角色身份的反复横跳和缺乏关联。
在电影中,使用不同的演员来扮演同一个角色,并在真相揭露后揭示其身份的做法,虽然可能带来一些惊喜,但也可能让观众觉得过于刻意和突兀。
因此,在细节设定和表演上应该更加巧妙和自然,以提升整体的观影体验。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给《漫天过海》提出的6个奇思妙想建议。
——小议《瞒天过海》的国际化策略虽然原作影片有一定热度,《瞒天过海》还是试图在既定人设下,通过演员的演技,对角色进行了更多合理化的华语语境思考——蛇蝎美人(Femme Fatales)是西方犯罪类型片中一个非常脸谱化的人设,但在华语语境中,女性通常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驱动力,为家庭,为爱情、亲情,或为自身在这个社会中立足;而西方犯罪叙事中常用的不可靠叙事(Unreliable Narrative),也将原本东方叙事中非常脸谱化的反派角色经过一再反转,赋予更为立体的形象。
它们反映在:六十多岁还亲自吊亚威上阵的惠英红,多重性格转变的蛇蝎美人张钧甯,尝试反派演绎的阳光小生许光汉……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堂竞技,相互角力,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化学反应。
除了演员的出彩表演之外,简洁明快的叙事节奏,剧情扣人心弦,步步峰回路转,在某个神秘的陌生化的东南亚异国它乡的舞台上,进一步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瞒天过海》的这个虚构舞台顺从了一场大环境下的华语语境影片制造的国际化思潮的大流,加强了“东南亚某国”作为一个符号化的设定,写进中国的电影史。
犯罪题材华语片在二三十年前的国际化,诸如《红番区》《东京攻略》等等,是将场景置于欧美、日韩这样的现代化都市舞台;而在过去不到十年间,从《唐人街探案》《战狼2》开始,则悄然将舞台更多地搬迁至了东南亚和非洲。
不提唐人街系列,近期除了《瞒天过海》,此前同样大热的《消失的她》也将舞台安排至了“东南亚某国”,而稍早之前的《误杀》,将一个印度剧本韩化,舞台同样是东南亚,此后推出的《误杀2》则改编至另一部好莱坞影片——一个颇令人意外的翻拍IP诗选概念,去除韩式滤镜,跟《瞒天过海》类似,从人物诉求和中式的人情羁绊入手,更加坚定了这种异地化的华语片创作策略。
而这种策略的市场反应,显示确实行之有效。
在这一时期的同类题材创作中,除了异国它乡的舞台选择,另一方面,则是包括《断·桥》《火锅英雄》以及更早之前的《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方言犯罪片的兴起。
从历史沿袭来看,方言犯罪片可能算是粤语犯罪片(老港片)的一种时代突围。
这种方言犯罪片或者地域犯罪片,演化到近几年的,便是崛起的诸如《白日焰火》《漫长的季节》这样的东北犯罪叙事的终极形态。
早前紫金陈原作改编的《无证之罪》剧集,甚至直接将原作多雨的南国舞台搬到了大雪纷飞的东北;相较而言,像《南方车站的聚会》这样的南国犯罪片,在这个时代,其实都只能算是一种怀旧创作了。
而新时代的南国犯罪片,就这样,被一再南移,到了东南亚,与东北,成就了如今这样一个一南一北一虚一实的华语片犯罪叙事的经典舞台。
就像意大利人拍的西部片,中国人拍的东南亚犯罪片,越来越成为影史中一种符号化的类型片存在。
虚构的异国它乡舞台,加上两岸三地演员的精彩贡献,这是一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集体潜意识创作。
而《瞒天过海》会是这一时期一块不能被忽视的拼图。
心路历程:气昏了,这个女主为啥这么死心塌地喜欢那个明浩,情绪那么不稳定,在路上发飙的时候要是我就要吓死了,创了人还要揍人家,女的更是拉起他就开车跑了。
明浩把人推下去的时候女主更是当起了帮凶,天呐。
不太对劲,她把自己描述的可太白了,完全就是一个受胁迫的无辜少女,想自首还被威胁,吁,好假~这女主,不对劲。
许光汉演的不会就是那个吕平的儿子吧,从出场就没露过面的男人,所以是他和他母亲一起查到了父亲死因的线索来找他们复仇了吗?
乔文娜,你会反转对吧啊?
不是吕的儿子啊哈。
哈。
果然是他勒索的,果然有反转,乔文娜,果然是个狠女人,直接跟明浩调转角色。
我就说孤儿院女孩设计嫁给那么大的集团还要勾引着明家议员的儿子肯定不会是小白花。
我天,我天,天天天!!!!!!!!!!!
知道是乔文娜杀的人,根本没考虑过,吕平原来没死,而且不仅没摔亖,还没有被敲亖,乔文娜活埋了他!!!!!!!!!!!!!!
你真的不是人!!!
人可以追求钱和权,但不能为了钱权无恶不作!!!!!
你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可以追求名利,但是没必要杀害那么多人吧,明浩的亖谁都不知道怎么样现场,所以到底是她无意鲨了他还是一起都是她蓄谋,没人知道。
我靠,我就知道,我真,他果然就是吕平的儿子!!!!!!
真服了,我猜的一点没错。。。
省流:翻拍自《看不见的客人》但是全员性转。
故事脉络基本一模一样,就是在一些小地方进行改动。
台词也很生硬,口号感太强,不真实。
内核上又是搞“有钱能使鬼推磨”“贫富对立”“阶级跨越”那一套,但是故事情节等地方撑不起来这个主题,导致主题像空中楼阁,令人发笑。
主创团队甚至在想将关系复杂化来增加角色深度(就是这里面的张钧蜜饰演的富家太太和尹正饰演的议员儿子,对应的就是原版的男主和情人,只不过加了一条设定“从小一起孤儿院长大”),但是画蛇添足了。
影片还有些无意义的空镜,使得整体节奏有些许的拖沓冗余。
再说一下演技:张钧甯前期小白兔演不出来那种惶恐和惊慌失措,我感觉有点呆滞,后期撕破脸疯起来就还可以;尹正的角色塑造的倒是挺不错的,前期的疯和后期的惨都演的很好;红姐正常发挥,但就是分配给她的台词很生硬不够贴日常;许光汉饰演的黑警本来应该是改编亮点(对应的是原版的律师),结果还是跳不出“警察全是伟光正”的铁律,导致最后全部垮掉。
(地点都放东南亚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啊……)结尾强行升华煽情上价值看的我有点尬,不如原版点到为止。
三十六计里,解释“瞒天过海”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名字挺好的,可惜了……
看不见的客人,预期过高,感觉很一般。这部预期很低,远高于预期。这不挺好看的嘛,除了尹正有点尴尬。突然感觉许光汉演技很好,假发一摘感觉完全两个人了。
谁能想到陈思诚现在成了新导演们争先模仿的对象,东南亚+凶杀+翻拍以及全片号称的四十多个反转,配方都一样,但能否通向流量和票房就真的是个玄学。起码从电影角度看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不到一半就能猜个七七八八,加一星给结尾那个脆弱的许光汉。
在爱奇艺上看让我变得宽容,觉得还挺好看的,男女主也演得挺好的,就是能不能把尹正换成个清爽点的帅哥啊。找了惠英红竟然没有让她担当原作中灵魂人物的作用,我有点意外。
支持一下
反转得有些low,看过原版可以不看这个了
确实是站在原作的肩膀上,但有两处我觉得比较好的改编:1、把原作最后“人皮面具”的烂梗改成了雪茄,而且雪茄之前还有铺垫,没那么机械降神了。(别杠,整容、双胞胎、人皮面具早就是推理小说的烂梗了)2、把律师改成了搞敲诈的黑警,双方的博弈更精彩了。
这不就是借鉴的《看不见的客人》吗?从儿子不露脸和照片开始,就猜到了许光汉的身份,所以后半段看得有些无趣。可惜剧情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三星全给许光汉吧!
2.0。飞机上打发时间,各种反转,各种漏洞
不敢相信!新郎零号好会演!
主要角色性转后人物逻辑怎么看怎么别扭……选角导演重大失误,张钧甯和尹正的船戏实在是太可怕了,要人命的级别……
尹正和张钧甯很惊喜,尤其是尹正,两种状态切换得太好。
羡慕思诚的票房,复制思诚的套路,成为思诚的分身。东南亚猎奇犯罪宇宙又来一部,以前是大陆人在东南亚杀人放火,这次是台湾人在东南亚无法无天。只要把朱一龙换成张钧甯,把倪妮换成许光汉,去掉朱一龙和富家女的爱情线,“瞒天过海”就是“消失的他”,都是穷人为了攀附权贵为了钱不择手段。这是除了思诚之外,其他人模仿思诚最像的一次,可以直接改名叫“误杀3”。感觉这个中国版《看不见的客人》这么改,还不如直接翻拍原版,改性别这个点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
美女和河童接吻真辣眼睛,尹正能不能管理一下自己,这个角色没有这种形象必要吧…乔文娜这种一心想要钱要权过好日子的人,在攀上集团继承人之后凭什么对他念念不忘啊…看着挺顺,但细节上还是有疑问,吕家有拍照放照片习惯,结果桌上一张成年照都没,还以为那小孩是孙子呢。吕平人是在山顶被推下去的,追尾是在山腰的,车是停自家院子里的,怎么追完尾在车还能开有生意要谈的情况下,先开回家停一趟再走上去赴约吗。许光汉就像是找npc 接了任务一样在丛林里找到了乔文娜的项链*1。在讨论虹姐杀完人从窗子翻出去的时候就推翻了前面的说密室,这扇窗没法再从里面关上了。
哎为什么又看了一遍…
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差,远远高于预期。多重反转,意想不到的时候就突然来一个,信息密度很高,有在快进看推理小说的感觉,痛快!一直很喜欢张钧甯的颜,蛇蝎美人的角色好适合她,许光汉痞帅痞帅的演技也在线。
一次自作聪明又混乱不堪的改编,仿佛是眼红《误杀1》成功的人搞出来的四不像。
单从片子来说其实还不错,没看过原版所以并没有觉得翻拍有什么不妥,剧情的逻辑性也比较完整,没有什么大的bug,所以可以给到一个推荐。缺点在于选角比较失败,每个人的演技都怪怪的,另外节奏有点拖沓,106分钟的电影都还是觉得紧张感不够
这剧本真的是被拍烂了😅😅还算有点点翻拍之上的创新吧。
《瞒天过海》瞒得我好苦!整个观影过程几乎就是跟着主人公不断探索真相、不断推倒重来的历程,经过层层反转,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的天灵盖都被掀开了!有钱有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它们的人却没有人性,被权贵压迫的普通人真的太难了。
改编得很结实。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