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关于政治,自由和民主的话,暂且不说。
任何事情,一旦被冠上政治和权力的名头,就很难说得清楚。
只是,奶奶的话,却让我觉得很安静。
她说,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可怜你,你就挺直了脊梁回击他们,这是你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
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的了。
你要自尊,要表里如一。
她说,你以为这个理由就可以让你否认自己的根吗?
她说,你当然有选择,所有人都有选择。
她说,不要忘了,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孩子,你是个有心的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她说,我以为你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勇敢面对。
...好好听我说,我55年前就离婚了,而且我敢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提及离婚。
我敢说我一个人生活,远比跟一个混蛋生活要幸福。
让我来告诉你,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的演习,你下一次婚姻的时候就会更完整。
你哭是因为你很丧气,年轻人是可以犯错的。
自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希望自己也能做个,勇敢的,表里如一的人。
“我爷爷是卡嘉王朝的王子,他还是共产党。
”“你给我们油,剩下的我们来搞定。
”“他很烦人,嚷着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还有那个光头切格瓦拉。
”“那些科学家很了解人体结构,他们专捡痛的地方下手。
”“你还好吧,纳瑞太太?
”“不,我不好。
他们在学校给了我儿子这个(一把钥匙),他们教育学生钥匙在战斗中牺牲,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就能上天堂!
说在天堂里,有很多食物还有女人……”“女人?!
”“嗯,是的……他十四岁了,他很感兴趣。
我吃了很多苦,含辛茹苦地把五个孩子拉扯大,现在他们想用一把钥匙换走我的大儿子。
我一直很虔诚,我祷告、戴面纱、服从,如果是这样的世道,那我什么也不相信了。
”“烂到家的烂片!
除了剖腹,还有制造恶心的怪兽之外,这些日本人什么也做不了。
”我离开的前一天,外婆在家里住。
每天早上她会在乳罩里放进茉莉花,当她脱下乳罩的时候,花朵就从她的乳房掉下来,很有魅力。
“在你这样的年纪,你怎么还能保持这么圆润的乳房呢?
”“每天我都把它们在冰水碗里放十分钟。
”“听着,我要给你一个永远适用的忠告: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小人,把他们逼得狗急跳墙是很愚蠢的,会让你无法以直报怨,再没有比怨恨喝报复更糟糕的了。
永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
”“就这样,现在街道都是以烈士命名的,他们只给家人留下了那些街道名,在德黑兰行走,就像是在公墓里一样。
”“噢这太棒了,就像是你切了他们的小鸡巴。
永远不要忘,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
还把我们变成懦夫。
你有胆量,我很为你自豪。
”“去年我姐姐离开了她丈夫,她一离婚,所有男人都想跟她上床,卖肉的向她求婚,然后是卖面包的,还有卖菜的。
甚至还有乞丐。
男人们都以为他们的家伙不可抗拒,而且离过婚的女人反正不是处女了总会接受他们。
”
叙事诙谐有趣;表现形式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思想内核真诚而深刻——这是一部能让人微笑着看完并有所思考的动画电影。
当小女孩最终说出我来自伊朗的时候,她已经真正成长了。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论它再怎么不堪,我们最好的选择也许就是平静地接受它。
以动画形式来讲述一个完全可以用拍摄来完成的故事,如果想突出它的动画优势,那么必然在画面风格和符号上,黑白灰与简笔画式的线条,简约而不简单,有被震撼,有被感动,还有一些苦中作乐的小幽默。
宗教、历史、文化所构成的社会体系,无处不在地渗透在灵魂的方方面面,时过境迁、社会进步之后,那深深的烙印却始终不曾改变,死气沉沉、垂垂老矣,试图改变、试图拯救,却终究无能为力。
特色标志的画面赋予了电影特别的暗喻和质感,深沉的热爱和沉重的无力让人感同身受,挥之不去的落寞在叙事诗中娓娓道来。
唯一遗憾,纪录片的叙事感太重。
整个影片非常写实。
简单线条的2维构图和真挚饱满的内容使它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夹杂着失落与伤感,又在沉重忧郁中透出难得的幽默和温情。
战争,动荡,死亡,不安,叛逆,离乡,成长,蜕变,爱情,背叛,回归,成熟,婚姻,迷茫,逃离,漂泊。。。
女主角用自述的方式,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娓娓道来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社会变革,伊斯兰和非伊斯兰文化的冲突,自我的艰难成长,以及对伊朗奇特的爱恨交加。
她讲述苦痛经历的自嘲口吻,回顾往事笑中带泪的情绪表达,无不令人动容而感同身受。
La vie est ailleurs.1978年的玛赞,在伊朗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中,会举拳头用稚嫩的声音高喊"打倒沙赫";会不忘以夸张的口吻对小伙伴们说哈明尔的秘密警察父亲杀害了一百万人,然后在一片惊愕中,带着伙伴们用铁钉围追骑自行车的同学哈明尔以伸张正义,不过结果还是被母亲斥责一番;会为那个亲手送她天鹅的叔叔被关进牢狱而哭泣...战争爆发,国家内部大批革命者又被执行枪决. 在短短两年内,一个更为残暴的政治机构粉墨登场:女人们失去了地位,被迫戴上头巾以坚守可怕的宗教制度;欣赏任何外国流行音乐也成了一种罪恶;开派对有罪、喝酒也有罪...在这如同囚犯一般的生活中,少年玛赞一身叛逆,身着PUNK服装上街,偷偷购买铁娘子的音乐专辑,肆无忌惮地在小房间里伴着音乐高声嘶喉...尽管教会那些恪守纯洁的修女们会扭动着蛇身对所有人提出警告:这些都是西方堕落文化的体现.随后是大规模的征兵,作为政治人物手下的棋子,每一个战士都得到了一把所谓的钥匙.政府用一把玩具钥匙来欺骗公众:如果他们参加战争并有幸为国捐躯了,他们就能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天堂之门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簇拥无数的美女佳人...人们一生都笃信不移的宗教---还有对生活所抱有的美好幻想,此刻都变成了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向他们扑来.这就是伊朗,从天堂渐渐沦为地狱.为了追寻自由,玛赞离开自己的祖国,只身前往奥地利.在那里,做为一个外国人,玛赞目睹了两国文化的碰撞,并饱尝背井离乡的艰辛苦楚.她被房东赶出公寓,经历了数次无果的恋爱,四处流浪后又终于回到故土伊朗,回到温暖的家.之后,还有很多故事,玛赞消沉的生活、随后又一段失败的婚姻、离开伊朗.它们太漫长,它们太忧伤. 生的真谛就是,离开与进入,周而复始地离开与进入......在信仰里徘徊不定,在奔赴自由的途中遍体磷伤.茉莉不开在欧洲,只开在故国的土壤上.不论你身在何处,你的根都在自己的国家即使那里战火纷飞,即使关于那里的回忆苍白可怕.可是,玛赞,一个自由的卫士,却注定要离开这里,坐上列车飞机,扎根在法国巴黎,为饱寒悲情的人生变换另一种姿态.法国诗人兰波曾说:La vie est ailleurs. (生活在别处) -人们应该诗意的栖居.而在一片柔和的光芒中,共同呼吸着里海的空气奶奶对玛赞说:自由与生活在其他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法语又变成电影剪了好多原来漫画中的情节。
而故事中说的那些伊朗的生活和主人公作为伊朗人的内心焦灼,还不是这类异国文学一贯的么。
没什么特别,只是说出外界一直以为并愿意看到和相信的“真相”,封闭、无自由、男女分隔不平等。
感觉这个主人公真是不讨人喜欢。
自私、自以为是,满嘴自由民主,逃往国外,遇事就跑回家,全靠有钱又有门路的老爸。
她没一个守得住的朋友,跟所有人都不亲(因为是伊朗人么),好像对所有人也都不好,确实,对欧洲人来说她是伊朗人,对伊朗人来说她是外国人。
可这种人缘。。。
也要从自己性格上找原因吧。。。
对她来说,感情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女主人公的悲剧主题怎么都这样。
看过之后,全办公室的人都只想知道,她爸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什么人(她爷爷是王子)。
太法国了,以致难过不足以伤感,温情也不够暖人心。。。
让我有些许失望的片子,嗯,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人,片子的女主和早期那些新中国第一批出去艺术者的作品并无二致,在伤痛中迷茫,变成了香蕉人。
可是,不得不说他们其实依旧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人,但不是说所谓的艺术,就是在不断剖析和挖掘自己的伤口。
很遗憾的说这部片子依旧是在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当然,这可能也是无奈的,可能想要在那里获得关注,必须用这样的故事来博人眼球,都30多年了,还是这样的老套路。
充斥着莫名的对战争、人权主义肤浅or根本故意肤浅的理解!
对伊斯兰人的头纱问题,也粗暴的和妇女解放连接在一起。
很显然,伊朗不是地狱,就算当时是,现在肯定不是,就算现在也是,那么地狱里的人在挣扎的并没有被关注,我只看到的是边缘人的放逐。
所谓的经历过革命和战火的伊朗背景,并没有让在维也纳的marjane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充其量就是一个留学生在他乡的故事,而这样的人,在中国一抓一大把!
很容易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给伊朗当局禁播,作者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无罪,可惜,不小心被人包装成民主战士了!
西方人就喜欢这样的主儿。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我在伊朗长大》,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茉莉女孩们四处飘零的评价了!
莫扎特仑苏:政治自由过渡到性别自由。
杰瑞米太阳:自由的代价,电影足够真诚。
George:比较失望,感觉我应该不是受众吧。
蝠蝠:动画经常会比真人电影更直击灵魂,而伊朗女人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曲有误:很多年后,远离家乡之时,她总是忆起往日时光,故人旧景,还有她所做的承诺。
巴黎小情歌:伊朗时的压迫束缚甚至生命危险,国外向往的自由却成为堕落的根源。
矛盾始终贯穿着。
Outisss:很独具一格的动画,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免有些狗血,但是在这个黑白抽象的风格下这些缺点也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
盆满钵满赵+:伊朗历史下的女权黑童话,活像一个平行时空的瓷器王国。
思想解放了,但最终能做的依然只是逃离,自由是有代价的。
松野空松:脱离动画这个形式,一如大多数政治类电影,整部电影会是非常匠气和平庸的,而且童年和在欧洲感觉非常割裂,不仅仅是内容上的。
杰夫江:“我们只顾着寻欢作乐,甚至忘了我们还不自由。
”整体还不错,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铺开得有些急了,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只看到了身上披着的罩袍,没看到心里埋着的罩袍。
我们敏熙:去欧洲前的部分堪称完美,历史发生时我们的感受是渺小的,但却又切身地处在其中。
去欧洲后一系列的感怀就都是可预期而俗气的了。
结束的时候姿态颇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RIVER:有很多妙笔,特别是关于自由和自律的思考令人眼前一亮,对两伊战争的概述精准而有力,为创作者坚持的客观立场肃然起敬,尤爱前半段大历史串联起的小人物命运,带着戏谑苦叹真实。
Pincent:真正举重若轻的女性史诗,故事与轻盈自然的形式风格漂亮地化为一体。
动画的形式、政治的议题当然不可以被轻易拆掉来审视,非常不同意这种评论话术。
也不同意抱怨精英视角而不是关注底层,凭什么关注一个国度就一定要关注人家最苦难的部分,这才是僵化和猎奇。
欧.尹:不单是一个流水账,更是一个以特殊社会语境进行自我标榜并带有强烈说教与卖惨意味的烂故事。
影片的问题在于,内核究竟是讲述伊朗社会下个人找寻自我定位的奋斗史,还是透过一个人的经历将伊朗的社会困境呈现在大家面前?
而实际情况就是,通过观赏本片,我既不能了解到伊朗背后问题的任何有深度的点,也不能透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获得心灵上的共情。
Bob_Chow:避重就轻,避繁从简,深入伊朗令人痛心的混乱政局却视角放在了如此幸运的一位个体,其家族的身世颇为复杂,看似方便以此为借口叙述历史背景。
去追求自由民主但是所有表达都尽数西化,前往欧洲热衷摇滚,伊朗的传统和人文看似不在考量之内,视角过度由西方俯瞰,而不是深入本体。
结尾过于匆促和苍白。
画风为许多表达类型提供可能性但是诗意却总是姗姗来迟,除了胸口的花朵和两位信仰的梦中交错,其余部分都显得平庸。
女性主义的视角的确直接通透,但是缺乏了诸多的复杂性和深度。
子夜无人:父亲高高地举起她,兴奋地大喊着“我们活在历史性的一刻”,然后一切很快急转直下;女性被罩袍、头巾、面纱团团包围,恐怖和诛杀无声地席卷在这片土地;连爱摇滚音乐都变得格格不入,她被送往彼岸的世界,却被告诫不可以忘记自己和国家;而在西方的“极乐净土”,她可以自由自在地陷入轰趴、爱情、虚无主义,直到她被远方的炮火惊醒、被心中的负罪感刺痛,她所得到的一切快乐都是作为幸存者享受到的禁果。
在一种并不庄严的简笔素描式画风里,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另一个环境,而在原本的家园里又步履维艰,生存的本能与人类更高阶的追求一体两面,让她成为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异类。
她的两次出走,一次是被动的避难,一次是自我的逃离,这个形象居然令我想到余虹,“自由永远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wheat19920313:在采用了本就独特的动画片形式的基础上,更是加入了类似于毕加索一样的抽象主义风格,使得这个如果拍成真人版会显得有些刻意和狗血的原始故事变得也不那么让人觉得奇怪了。
其实影片整体跟我想的其实有点不一样,没有像某些类似电影里对于当权政府连珠炮似没有休止的控诉,其实更多的像是从一个女孩私人的视角看遍伊朗和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切。
它自然地对于那个毫无人性的时代表达了愤怒和不满,但也并没有对看似繁荣的西方社会进行一叶障目的全盘认可,而是带有自己的理性认知。
所以她在会在影片最后回答道“我来自伊朗”。
其实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社会,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去对待它,如何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像茉莉那样芳香四溢,而不是你究竟身在何方,实际上,你不属于任何地方,你就是你自己。
#FIFF13#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想写这篇影评的念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迟迟动不了笔,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涵实在异常丰富。
——今晚,我决定无论写到多晚都要完成,因为我真的很希望与朋友们分享这个美好又智慧的故事,真的很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伊朗,最初知道这个国家是上小学那会儿的 “两伊战争”,后来在中学历史中知道那里古代叫波斯,盛产石油,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女人要蒙面……一直以来,对于伊朗的了解仅此而已,总之,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法国拍摄的动画片,现在的观众已经成熟多了,不会再一听到动画片就以为是小孩子看的那般幼稚,没错,这是一部拍给大人看的电影,尽管影片刚开始的女主角玛嘉是一个类似樱桃小丸子式的小姑娘。
童年的玛嘉生活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和我们国家癫狂荒诞的六七十年代十分相似,大人们终日惶恐不安,孩子们则兴奋不已,仿佛在做游戏。
他们有自己看世界的独到眼光与奇异视角,当然,这些不是我要写的重点,我特别想写的是玛嘉的成长、玛嘉的爸爸妈妈,还有,玛嘉的奶奶。
革命越来越荒唐,社会越来越紧张,玛嘉生活在一个民主、宽松、充满爱的家庭里,形成了她单纯、任性、真实、叛逆的个性,她热衷于西方摇滚,言行大胆,挑衅老师……爸爸妈妈不忍心看她在扭曲的国内学校教育中成长,决定送她去欧洲。
离行前一天,奶奶来看玛嘉,晚上和玛嘉一起睡觉,奶奶脱掉内衣时,一片片茉莉花瓣从胸罩中散落,在玛嘉的回忆里那是生命中神奇的一刻,原来奶奶一直在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总是保持香香的——这也是影片另一个译名《茉莉人生》的由来吧。
奶奶把玛嘉搂在怀里,玛嘉问:奶奶,你怎么保持胸部圆挺?
奶奶说:我每天用碗装冰水各泡十分钟。
这段小细节,把保守禁锢森严的革命大背景下一位小资小调小情小趣的奶奶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当然奶奶不仅仅只有小资情调,接着,她慈爱而坚定地对玛嘉说,我很少对你说教,但今天我要给你一个忠告: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所有的女孩子们,你们都要听一听玛嘉奶奶的这段忠告呀!
14岁的玛嘉只身一人来到维也纳,受到排挤与歧视,乐观的玛嘉总是尝试着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少女的身体在渐渐发生变化,爱情也悄悄来临,派对上认识的男孩子在与她一夜良宵之后居然抱着她感激地说:玛嘉,谢谢你,我终于知道了我是同志……无语的初恋。
第二个男人很快又出现了,意乱情迷的恋爱让少女玛嘉看不清对方的丑陋嘴脸,一心沉迷在自我幻想的罗曼蒂克之中,直到有一天——她亲眼看见男友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女人……这段以被欺骗与背叛结局的爱情让玛嘉痛苦不堪,大病一场之后,鼓起勇气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玛嘉对爸爸说:爸爸,我可以回家吗?
爸爸毫不迟疑地回答:可以!
玛嘉说:爸爸,请答应我,不要问我任何问题。
爸爸依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答应。
妈妈抢过电话说:我们答应,没人会问你问题!
电影看到这一幕,我按下暂停健,哭了好一会儿。
感恩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和玛嘉的父母一样,永远给我最好的生活,永远尊重我的任何选择,永远支持我的所有决定,从不会问我不想回答的问题,只是始终让我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家门随时为我敞开,他们两个人,永远无条件地爱我……回到祖国的玛嘉与国内的环境已然格格不入,周围人对她的国外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女友们问她:你和男人睡过觉吗?
玛嘉说:是的。
好事者哗然:哇?
那是什么感觉呢?
玛嘉平静地说:嗯,那得取决于和谁睡……哈哈,多么令我想鼓掌的一段精彩对白,大实话总是能把假正经的人们吓唬地一惊一乍。
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让玛嘉几乎得了忧郁症,她对医生说:在奥地利,我是个外国人,回到伊朗,我还是个外国人。
但消沉了一段时日之后,积极的天性还是让玛嘉选择了自我振作——上大学。
学校里要求女学生只能穿露出两只眼睛的风帽僧衣,否则男人会想入非非,玛嘉反驳老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穿紧身衣的男人毫无感觉,而男人却会因为我们穿稍短一些的衣服而兴奋呢?
(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激烈的“骚”与“扰”的话题是否也可以这样问一句呢?
)奶奶对玛嘉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说:你很有勇气,我以你为荣!
——哦,奶奶,后面还有奶奶的好戏!
玛嘉又恋爱了,因为和男朋友在街上手拉手而被警察扣留并处罚,认为有伤风化。
无奈玛嘉和男朋友只能在家里约会,于是决定干脆结婚。
婚礼上,妈妈流着泪说:我要你独立、受教育、有内涵,然而你却在21岁结婚……玛嘉不以为然,对妈妈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年之后,乏味单调的婚姻生活让玛嘉忍无可忍,两人几乎不再有交流,男人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眼睛不离电视,对她视而不见……玛嘉向朋友倾诉烦恼,朋友问,可是不久前你还说你很爱他呀?
玛嘉说:是的,如果一周只见面三个小时是很容易爱上一个人……玛嘉焦躁不安的找到奶奶,奶奶问她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玛嘉边哭边说,我想我已经不再爱他了……奶奶说:这就是你认为可怕的事吗?
我还以为谁死掉了呢?
你不就是想要离婚吗?
我55年前就离婚了,那个年代没人离婚,但我认为独居也比和混蛋住好(当然,有一些女性的价值观恰恰相反:哪怕有一个混蛋陪着也好过一个人孤孤单单,没有男人是令她们害怕得瑟瑟发抖的一种咒语)。
奶奶继续说:你伤心是因为你选错了对象,是的,要接受自己犯下的过错很难。
——亲爱的读者,此时你是不是也象我一样,好想好想用力拥抱一下这位句句真相的智慧奶奶呀!
——受到奶奶鼓舞的玛嘉很快和丈夫离了婚,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旅程——再度出国,去了法国……故事结束了,影片的原著绘画者以及编剧、导演之一就是这位法国籍的伊朗女孩——玛嘉•莎塔琵,这部电影拍摄于2007年,这一年,玛嘉38岁。
我打算用另一部电影中的一段台词为这篇影评作结尾,我曾在很多场合下引用过这段台词——来自《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对女儿说的一段话:一件事无论太晚或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渐渐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不会在看电影时流泪的人。
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在伊朗长大》若无其事地推翻了这个结论——我渐渐变为一个不再对自己做结论的人,因为总是会有新鲜的事物降临。
所谓结论,唯一的意义也许就是等待被这些新鲜的事物推翻。
泪能够从心灵的窗户——眼睛深处涌出,大概是因为内心真正受到了本能触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有这样的本能性——我们无权选择故乡,无权选择在哪里长大,故乡就像自己的血肉一样成为自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但不管在哪里长大,我想大家都一样:都难免会遭遇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失恋、露宿街头、放弃自我、离婚、忠于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
幸运的是Marjane总有一个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在人生里审时度势地告诉Marjane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幸运的是这个电影今晚光临了我的人生,让我温暖地知道:当我过去在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放弃自我的时候,早有这样一个电影在这里等着我,并像把茉莉花放进乳罩里的外婆一样告诉我:要忠于自我,要获得自由。
一个败家矫情女的卖乖故事
这种感觉相似不类似,谈不到什么政治或宗教上的信仰、见解,一个人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演绎,总归是给我们些感悟。
对我而言,这部片子只是提醒了我还有多么大一片区域是我们长久以来忽视的,而关于民族主义这个话题,我基本上不同意本片的论调…包括其迷惑。
国情 政治。
对政治我真的是毫无头绪;伊朗妇女被迫被黑色包裹起来,我却愿意选择包裹黑色;外婆真好,忠于自我,老得像一棵苍翠的青松……
风格独特,我开始厌恶伊朗伊斯兰政权了
看完只记得一句:-奶奶,你是怎样让乳房变得又圆又大的?-我每天都把它们放在冰水里冰10分钟。
虎头蛇尾。因为无知她浪费了很多机会与资源,最后既不能看清西方社会,也看不清故乡。开头描写伊斯兰革命的片段还行:任何一个独裁政府的统治下的人们对自由的渴望,都非常伟大。“他们的嚣张跟意识形态无关,给点钱就打发了。”巴列维王朝的威权政府所给予人们的自由化生活,总好比革命之后的霍梅尼。可是对于备受压迫的阶级来说,难道他们就不会选择往前走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是因为化解矛盾的机制已经失灵,而人民不得不走上街头。而革命既带来激情,也带来失控。我敢笃定伊朗的历史比我们更往前一百年。
几年前看,没看下去。现在肺炎疫情期间又看,画风还是挺赞的,只是故事不精彩,太碎,又是那种想说太多,结果都没说好。
相对于国家变迁的记录和民族的存在感,这更像一个有钱人家姑娘的青春单纯、叛逆、成长、最后离开寻找自己的生活的过程。我最想说的是,她很幸运,她家里很有钱,能让她有这么多次选择的机会,让她不用害怕选择的带来的后果。相较于她自己,我觉得她奶奶才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哈哈。
富二代无病呻吟的故事
她足够幸运,出生于富裕的家庭,成长于开明的环境,拥有能够出国离开的选项,这些都不是她该被苛责的理由,而是她能够发声的条件。她还达不到祖母的思想高度,但她囿于极小的(看起来又矫情又无病呻吟的)自我的声音却很真实。
用黑白动画片讲述一个大题材,表达方式是幽默的,内容其实是残酷的,政治、战争、自由。
怎么說呢 看著有點難過和無可奈何的動畫
看了书的就不要去看电影了。刻薄点说,看没看书的都不要去看了。
十年之后,有趣的是,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汉族越来越强的反伊斯兰情绪,越来越多中国观众开始认同女主这一边的选择,对“伊斯兰革命”逐渐持反对态度
女主人公如同你我,只有逃离与放弃,没有异议的勇气,真实而不光彩,影像可以触发观影者对现实无奈的思考,而此动画纪录片般地展现现实却让人无动于衷,矫情做作,扁平故事的枯燥乏味
我不想看动画片....................
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廉正。
野心太大格局太小,精英阶层的女孩被家人送到国外然后醉生梦死最后被男人甩了回国结婚离婚又花家里钱跑法国追求自由就是女权了?这种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无病呻吟的青春无法代表万千受压迫的阿拉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