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和郑多多的名字好像在暗示郑多多的物质是多多的多到溢出来,孙同的品味和郑是相同的,喜欢捡一切他用过的东西,包括不穿的旧衣服不要的旧包正在穿的衣服以及甩了的女人,而且是主动喜欢的,这一点人设确实很没骨气。
他那么快就喜欢上了莫默,这一次也不暗恋了,迅速表白,是因为莫默是个老姑娘比较好追?
还是她是郑多多不要了的捡习惯了?
还是因为她是北京姑娘有着土著光芒?
他跟莫默表白的时候不觉得膈应吗?
莫默不觉得膈应吗?
一个帮渣男撒谎的怂包,为了保护另一个女人的感受任凭她自己一人忍受耻辱。
1,一开篇还是以为改革浪潮下大家都过上都市白领生活开始追求西式浪漫爱情的小格局鸡零狗碎的爱情故事,尽管期间还是有那个献媚逢迎的2领导式的人物,这种标签话的人物能不能别再那么直白的表现出来呢?
立体点含蓄点高级点,正如任素汐所说-讲点礼貌。
都2020了,还有这种模式化的,太粗鲁太low,不好。
2,多多骗睡后,故事有了些许升华。
户口,工作,房子毕竟是这代年轻人集体的伤痕,尤其是“水沟”里的年轻人,而在这些现实问题面前,真的,苟且真的不是一种可以被鄙视的事情,您wa还高高在上的讽刺和揶揄就更让人难受了。
3,至尊宝也对着500年后西去取经的自己说像条狗吗?
哪有什么尊崇自己的内心,生活是要继续的,童话可以不用,真的别再用虚无和自由意志荼毒年轻人了,他(她们)不易。
4,任素汐演技好,戏路宽,她对角色尤其真诚,演谁就变成了谁,但在这部戏里,她太突兀了,看过以往的她的戏和这部戏对比吧,她用力过猛不说,但还是挺喜欢她的,演技和歌
看到影片取名“半个喜剧”,我本来担心会不会又像《驴得水》那样设置成前面大喜、后面大悲的悲喜剧,整得过于严肃深刻。
还好看完后知道,这次主创们把另一半留给了爱情,让影片虽然也有些许讽刺和深刻的地方,整个故事却是在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到底的。
不是说我不喜欢《驴得水》,只是当时看完以后,我感觉挺不舒服的。
我知道里面各色人物都由负面人格占主导,是主创们为了针砭时弊、揭露人性丑恶面和社会黑暗而故意为之。
但这种意图虽然对于严肃电影来说必不可少,但对期待看一部喜剧的当时的我来说,就有点太过沉重了,也影响了当时的观感。
反观《半个喜剧》的处理,我觉得恰到好处。
影片有最开始在郑多多家里几对矛盾人物恰好同时出现,因为隐情在相互交流、刻意隐瞒间产生的强烈化学反应,这样的喜剧包袱给人带来的刺激笑果非常吸引人,影片也有孙同和莫默在错误时间地点相遇,但难以抵挡相互之间的吸引产生爱情所带来的甜蜜,以及面对家庭阻碍时,这份爱情给来的焦灼感,影片还有郑多多那样的纨绔渣男和裴经理那样的势利小人,适当表现社会黑暗面,让影片不至于浮在空中,而是扎根现实。
对于想看喜剧、爱情、现实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都能满足你的要求,大家可以到影院享受一个轻松欢乐的两小时!
我觉得夏娃是一个隐喻,是一个象征。
片里主要的两对男女,都经历了感情的巨大波折,而始终抱着同一种心情云淡风轻的女性是夏娃。
片头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是夏娃,她又出现在了最后婚礼一幕。
我觉得夏娃是一种象征,是人的原始本能欲望,和人的本心,不以外力或经历而改变。
不改变的不光是夏娃,也许还有郑多多、孙同、默默,当这些人的本性再次出现的时候,故事不会有好的结局。
夏娃虽然在片里的女性中貌似最“低贱”,反而也最有“神性”的一位,她不争、不抢、不伤害他人、没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所以她的名字叫“夏娃”,夏娃曾是最纯真的,也是第一个受诱惑的认识到人是有罪的。
《半部喜剧》是一部披着《流星花园》剧情的《七宗罪》,每个人都有罪:郑多多好色、孙同懒惰、高璐愚蠢、默默专制、孙同妈贪婪、裴经理势利……那回到夏娃,她有什么罪呢?似乎没有。
这个概念跟原罪与各种罪的区分很像,其他人的罪是具体的,夏娃似乎不太对劲,但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恶行。
而原罪就源于夏娃吃下知善恶果。
夏娃是众生之母,是上帝创造完全忠于亚当的妻子,孙同、高璐、默默都曾在一定情境下背叛过喊自己叫亚当的郑多多,只有夏娃始终忠于他。
所以希望这不是我过度解读或者巧合,我觉得《半部喜剧》还是有一定的深意的。
所以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每个人都轮回到了他们的之前的状况:郑多多和高璐继续吵架循环;孙同继续依赖别人;默默依然专制。
这样真的好吗?
这是一部市场定位是都市 “中产阶级” 女性的商业电影。
导演的功力还不错,不仅把完整而流畅地把故事讲好了,还有一些叙事方式的巧思。
电影有三段主观视角,第一段让观众带入“多多”,第二段带入“莫默”,第三段带入“孙同”,切换过程不着痕迹,颇有话剧的感觉。
然后电影的音乐运用也相当好,似乎凡是出现梁翘柏的电影,音乐就特别传神应景(在夸《闪光少女》)。
然而我觉得创作团队最厉害的地方,是面对戏中激烈的戏剧冲突也能设计出现实感、生活感极强的台词,演员也演绎得特别自然 (例如任素汐的“你就是他的一条狗”)。
这些细节都透着匠气。
当然演员的演技也是值得夸奖的,我个人觉得演的最好的是男二,又要透出一股“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魅力,又要演好那种张口说谎当面坑人的“渣”感,还作为反派要在结尾露出娘炮的哭泣,不是技术流啃不下来,我非常看好他。
好话说完了,接下来要开始但书了。
抛开作为直男癌对女性电影的固有的感性偏见,我仍然理性很反感这部电影,仅次于该团队上一部电影《驴得水》。
开心麻花所有的作品三观都非常糟糕,这个团队的两部尤其严重。
而《半个喜剧》主要的问题是“含咪量”太高了。
这团队搜刮了各种当代都市白领女性焦虑的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高富帅渣男”、“大龄剩女”、“逼婚父母”、“不懂负责任的成年巨婴”、“相亲的蠢货”、“忠狗备胎”、“北漂文青”、“凤凰男”、“市侩恶婆婆”、“妈宝男”、“蜗居”(可惜“早更”被人抢先用了)……本来每个元素都能捣鼓出一个作品,而创作团队将它们一锅乱炖,也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是制作团队牛逼的地方。
这种牛逼是三位一体的,不仅精确迎合了目标用户虐心的需求,也迎合了他们审美的需求(酒吧,撸串,音乐节与民谣);并 “很懂的” 各种穿插“天赋异禀”的小段子,再在结尾喂一波甜味狗粮,“大龄剩女与潜力文青收获纯美爱情”的 Happy Ending。
不要被几十块钱换来的廉价感动所蒙蔽,稍微算计一下就知道,为了堆砌这么多的元素,剧本需要“乔”多久。
对于我们直男癌来说,简直是把假面怪人、武术大师、吸血鬼、远古巨兽、机器人、肌肉壮汉一锅端的难度(不是在说《一拳超人》哈)。
最让直男癌跳戏的就是男一辣么帅气,硬要戴个眼镜扮丑扮傻,却偏偏在眼镜里闪着无辜的大眼睛(几百度近视还眼镜那么大?
)。
电影很懂目标客户,虽然理性上更“安于”接受事业失败的纯情内向男(对标“傻白甜”?
),但生理上很诚实,只喜欢帅哥。
重要的是,帅哥要真正“懂”那个“与众不同”的“我”,要在“我”最任性的那一刻说出“你没有错!
你怎么做都可以!
”,不会强行要求“我”改变;更重要的是,他要因为“爱”愿意为“我”而改变,为“我”去得罪好朋友、放弃女神、气走讨厌的婆婆;而最重要的,则是为了“我”要“上进”,一定必须是“潜力股”。
于是,电影的“含咪量”就非常地饱满了。
也许对于电影而言本该如此创作,针对性强一点也无可厚非。
直男癌一发作就给面向女性市场的电影套上了双标,那挺不好的。
就像看《战狼》不允许中国人打一百个,看《流浪地球》不允许中国人救世,看《复仇者联盟》就欢欣鼓舞如数家珍。
直男癌如果看到周润发抱着叶倩文和王祖贤就开心得不得了,看到《半个喜剧》却不能容忍帅哥比自己帅了,就只能说是嫉妒。
所以再次抛开直男癌的嫉妒,理性地说,“含咪量”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甜味”而在于“麻醉性”。
都市白领女性的各种焦虑,有事实支撑,也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阶层性。
出了这个阶层,焦虑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谁也别笑话谁。
问题在于一部分“焦虑”中的都市白领女性,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群体特征,就是把焦虑简单地唯心化,解读为所有人对自己的“恶意”。
正因为是“恶意”,所以“正直勇敢”的自己不应该对它们低头和妥协,反而应该更加我行我素。
所以婆婆是凶恶的,男友是懦弱的,上司是刻薄的,同事是谄媚的,相亲对象笑里藏刀,自己的父母更是食古不化——只有自己是最无辜,最纯洁,最正直,最坚强的……于是越想越气,只有看“含咪量”高的文章和电影,才找到宽慰:你看吧,就像这里面说的一样,周围的人都是坏的!
这也是为什么《半个喜剧》这类电影里,必须同时凑齐这么多坏人的原因,坏人不多不专业!
更何况,主创团队能在“长年坚持穷乡僻壤支教”的故事背景下,都能带出完整编制,一水的懦夫、负心汉、骗子、渣男的团队……来伤害一个弱女子,同时完成消解崇高的重任。
在时代剧里凑几个坏人简直 So easy!
原班人马一拉就足够了,不但不用再去一次延安,还有票房号召力不是!
哎,不行,越说越酸了。
还写了一大段酸不溜秋的观点,刚才反省都删掉了。
还是正面表达的议论文更适合自己。
《半个喜剧》,其实是在夸大都市白领女性对其他人的偏见,回避自身的种种不足和巨婴行为,进一步兜售美好而虚假的幻想,来讨好这些消费能力极强的目标客户。
这种放在“老白男”世界观中就会导致种族歧视、移民歧视式的文化偏见,却是这个圈子的政治正确。
就像给苦人贩卖宗教,给瘦子卖大力丸、给穷人卖保险、给老人卖脑白金、给屌丝们看黄渤做林志玲备胎抱得女神归……毕竟能挣市场的钱才是王道。
所以我顶不喜欢这个团队了。
明明攻于算计,还总是把情怀作为文宣的卖点。
但除了把自己恶心成一个喷子之外,能拿他们有啥办法呢?
“我不像你,一出生就在天上,而我出生在泥沟里”“我并没有出生在天上,我也想要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我不会为了生活去做这种事”我真的太理解孙同在医院说的话了。
他光是站在莫莫面前,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但他一直没有分清界限,什么是该做的妥协,而什么东西是必须要去捍卫的。
孙同一直在做一个隐忍的人,给别人当小弟,寄人篱下,承受着母亲的期望和自己绝不低人一等的执念。
他有点懦弱,很多胆怯。
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每个人,甚至比多数人磨得更圆一点。
快三十岁的他知道,自己母亲单亲带自己很不容易,从小不知道放弃了多少尊严,甚至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在比自己小一轮的富二代面前装孙子。
他也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之骄子,研究生考了三年才考上。
错过高璐,是他觉得自己不配。
遇见莫莫,是生命给他意外的惊喜。
莫莫是一个幸运且刚的人,人生准则就是我没错就不改,她方方正正的,仿佛永远不会妥协永远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孙同在酒吧里面唱“可惜我只是我”他习惯了妥协,习惯了忍气吞声,可是因为莫莫,他突然觉得自己可以了。
很多人会有很多揣测,比如觉得孙同根本不爱莫莫只是因为她有北京户口。
觉得莫莫要是也是北漂还能硬气的起来吗。
孙同在医院妥协了,是因为觉得自己忍了这么多年,母亲付出了这么多,被沉没成本给拖住了。
这也让我陷入了无能狂怒却又无比理解。
至于为什么最后又说实话了,是因为他真的懂了,谎言是为了以后埋雷,可能是哑弹,也可能一炸就山崩地裂。
他不想再对不起自己了,前二十多年是为别人而活,而这次他是真的为了自己而活。
电影不只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爱情随处可发生。
而是在讲一个人,在活了快三十年以后,终于把别人碾碎扔进垃圾桶里的尊严,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了,他终于懂了有的东西不论别人给多少钱也不能拿出去践踏。
至于莫莫,她的刚,对抗一切规则的刚,正是我们应该去敬佩的。
这让我想起来,当人因为善良受骗时,总会有人说,真是傻,蠢才会这样。
错的难道是善良的人吗?
错在她把人想的太好了吗?
善良这么珍贵的品质,什么时候变成了别人嘲笑的准则了吗?
这嘴脸真的有够丑陋的。
最后郑多多真的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不懂尊重,不把别人当人,你跟他讲道理时他跟你聊感情,你跟他聊感情,他又跟你扯你一点也不懂他。
话术之高脸皮之厚真是个纯粹的人渣。
做人真别太郑多多了。
有人会说,可能最后高璐会原谅郑多多。
我个人看法是不会的。
如果你是温室里的小白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假意呵护你,却把你连根拔起让你看到了丑恶的人心,打碎了你的梦,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直在欺骗你的人,你会原谅吗?
点映归来,不幸又一次遭遇放映事故,看到一半灯光莫名大亮,那种躲在被窝里干坏事却突然被爸妈掀开被子的感觉严重破坏观影体验,不过我肯定不会因此给这部好作品打低分。
开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
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
有几个用心的细节: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
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
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
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
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
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
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
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
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
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
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
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
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
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
”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
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
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
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
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
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
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
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
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
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
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
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人当然要有道德底线,但也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
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
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
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
天上和水坑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
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
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弹性变动的。
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
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
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
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
天大地大,爱情最大。
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
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也许我所想的,不是主创们想谈或想表达的内容,但确实是影片激发出来的一些肺腑之言。
如有过度解读,还望海涵。
可能这是开心麻花系列电影的一个特色吧,就是看过之后让我有些许感觉到一丝丝的别扭。
不知是不是因为舞台剧或者话剧改编的原因,同一题材,如果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其实应该在很多地方做弱化处理,或者说更加生活化和合理化的处理。
毕竟,舞台感上情节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夸张性,矛盾更加冲突,人物行为更加激烈,但观众却明显知道这是做出来的一种状态,是艺术的加工。
如果换做电影,可能需要一些更生活化和逻辑性的处理方式,让一个人物更加合理,立得住。
这样便于让观众有共鸣感。
下面来说说我所感觉的几个bug(以下有剧透,阅读需谨慎)
1、作为PUA的渣男,郑多多的形象一开始就很扎实。
在舒心的骗炮之后,郑多多直接去吃早点了,压根儿没理她这事儿做的非常操蛋(连最基本的安抚和圆谎都懒得说了),当然这也说明了他睡过就跑的渣男本质,但莫默同为京二代,就那么怂吗?
一个能被送出去出国留学的北京家庭,应该也是不简单的吧。
(结合后来她妈说有人给她爸爸送了六月黄大闸蟹,老爹应该也是有背景的吧)而且她可是当年的校队队长,能当队长的人从小就很优秀自尊心也很强的,她被骗了就这么算了?
从开始的报警之后放弃,可能是因为觉得毕竟当时是心甘情愿,也不算强奸不能立案。
但这之后就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没有个缓冲期、心理重建就去相亲了?
这口气怎么出的?
没落下点心里阴影吗?
如果说她要是想开了,安慰自己说就是被狗咬了,那我也不说什么,可能有人就是这么洒脱。
但莫默这个人物她给自己设置的定位是不能说谎,眼里容不得沙子。
所以在被骗之后,她不能说谎、跟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死磕的信念在哪里?
她不声张的原因就是不想高璐受到伤害?
老娘都受到伤害了,就算心里知道不应该殃及无辜,总要找郑多多要一个说法吧,要么道歉要么用其他方式出了这口气。
都没有,就这样过去了,这和她的人设在理念上设置是不是有冲突。
2、就算莫默真的洒脱,但当她看到孙同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郑多多,想起自己被骗的经历,那是一段很不堪回首的回忆。
虽然孙周在这段回忆里算不上一个坏人,但也属于一段伤痛的见证者,一般受害者见到这样的人都会避开吧,她居然心里没有半点厌烦,还和他喝酒去了?
喝酒也就算了,还遇到孙周表白。
首先说孙同喜欢莫默的铺垫其实并不太多,但我就算接受剧情安排,说他就是喜欢上了。
OK。
但孙同你表白的时候为什么要唱她最难堪的那一天的那首歌?
她能回忆起来的都是特别糟糕的过去啊!
没有心灵创伤的吗?
这种歌能当表白神曲吗?
脑子呢?
3、然后说说两人在一起的速度也太快了点。
而且这也不是时间短的问题,是这个女人的心得有多大。
首先被另一个男人骗心骗身刚过去没几天,就算翻篇儿继续生活,对其他男人也要多张个心眼有个考察期吧,能不能多想想这个男人找自己表白到底是不是真的,会不会又被骗。
一个正常女孩的思维状态大体会是这样的吧:孙同,是郑多多的室友,他来追自己,他是真的喜欢我吗?
他来跟我表白会不会是因为觉得我很好骗?
我能相信郑多多的朋友吗?
他们会不会是一丘之貉?
这份喜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都不用思考的,直接俩人就滚床单了,我只能说被爱冲昏头脑?
被欲望控制下半身?
这女的是缺爱还是缺男人?
可能都缺。
4、如果两个人是一时冲动也就算了,但真的谈恋爱的话,两个人都没有考虑过以后怎么面对郑多多的问题吗?
就是这个小圈子的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郑多多还是拿孙同当作好兄弟的,那么就会经常见面,但郑多多又是完全没有联系过莫默的,所以明显一个是经常要见,一个是永不能见,那么,今后要如何相处?
是要孙同断绝和郑多多的来往还是大家相视一笑泯恩仇?
难道以后真的能做到四个人愉快的约会吗?
不奇怪吗?
这种关系如何相处?
当然种想法过于天真,还算是两人一厢情愿了,人家郑多多根本没有想让你们拥有这种大团圆的结局。
所以孙同和莫默的关系发展始终有隐患,关系不做好区分,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电影始终没有在两人关系如何面对郑多多这条线上做切割,莫默和孙同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莫默到底是认为孙周会和郑多多断绝往来呢,还是默认今后要以郑多多好友的女友和郑多多相处呢?
5、孙同和莫默在医院里的吵架,孙同说:你出生在天上,不了解我这种出生在水里的人。
莫默回答:我没有出生在天上,我也想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句话说的不违心吗?
出生在京城、有户口、有房子(虽然是妈妈给买的,但至少有地儿住:因为妈妈来看她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房子是我买的我来还不行啊)、高中能出国留学,回来在银行工作,这不是出生在天上是什么?
所以这句台词完全没有说服力啊。
6、在莫默和孙同吵架的那个晚上,莫默被妈妈叫,让带着孙同一起过去吃螃蟹。
然后就真的一个人去了?
不会找个理由塘塞一下吗?
吵架了哎,分手了哎,先不说男朋友没带过去妈妈肯定会一顿盘问,就算忽悠过去了脸色一定不好看,那么妈妈还是要盘问,一盘问就什么都漏了,什么都漏了那么妈妈是不是就会知道真相,知道真相会不会跟着添乱?
所以,怎么就能一个人去妈妈家吃螃蟹了呢?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去父母家寻找安慰了,毕竟这个时候想要找个人哭一哭,但我个人理解上,自己的情感经历特别是在遇到这种种重创的时候,一般还真的喜欢一个人消化,或者找个同龄人比如闺蜜什么的,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的真的很少。
说了一些感觉不太合理的点之后,再说说一些其他观感:1、很多人羡慕莫默说她直接、真实、爽快、敢于说真话、敢于不向这个社会的潜规则说不,但你要知道她之所以有这个勇气去撞,是因为有足够的底气。
因为她就算失业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啊。
充其量就是重新找个工作而已嘛。
她还有自己的房子,起码不用被催房租吧,有北京的父母,起码饿不着吧。
敢于顶撞上司的人,你别以为她真的是无谓的勇敢,换一个没经济实力的试试?
嗯,那就是真傻了。
2、孙同一直不敢和高璐说郑多多的PUA的事儿,开始我还在想,你是不是爱这个女孩啊?
你要真的爱这个女孩,就要在结婚之前告诉她,她要嫁的这个人有问题,毕竟结婚之后也要出轨的。
就算是普通朋友,也要告诉啊,毕竟是女孩一生的幸福。
后来感觉他不说是因为维护兄弟。
兄弟之间,大家都懂得,就是互相擦屁股嘛。
为什么不说呢?
但后来我看懂了,孙周不说真的不是为了成全这一对而是因为真的没有资格去说啊。
毕竟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
首先,你一个局外人,说了也是人家分手,压根儿没你什么事儿,而且人家那个京圈儿的层面上你根本也插不进去。
所以说,说了没好处。
但如果不说呢,却有很多益处——从自己考虑。
保住了兄弟情谊,保住了自己的住房+户口+工作。
所以,孙同的所谓的维护,说到底还是在维护自己。
一句话就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
当然,人考虑自身是很现实的,这点没什么好说。
3、最后孙同在录歌的时候,不在状态各种破音,什么情况呢?
是说他就压根儿没有才华吗?
还是说俩人昨天没休息好“累到”了?
如果是前者,那么只能说明最终这个所谓的有理想有才华的北漂青年形象是不存在的,还是要打回原形好好工作。
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他根本不重视这次录音,这么重大的事之前不知道要保护嗓子好好休息吗?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也不是很在乎这样一次录音了,因为他吃上软饭了。
就像医院里那个男旁观者说的,想要拥有北京户口很简单啊,直接和那个北京女孩结婚不就行了吗?
(当然,现实是外地户口者就算和北京户口者结婚之后,也要若干年之后户口才能落在北京)所以,在和莫默复合之后,他既拥有了暂时的住房,也有了稳定的情感,还有了未来生活的保障,可以说完全是稳赚不赔啊。
所以这样算下来他还是蛮划算的,总比一辈子受制于郑多多在那个完全看老板脸色的家族企业呆着要强太多。
所以能抓住莫默这样神经大条的北京姑娘真的算是孙周的幸运。
这或许也是很多北漂男的梦想?
4、面对北京的工作、户口甚至住房,很多北漂心里谁还没个数儿那就是天方夜谭呢,所以很多北漂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要拥有所谓的“稳定”,当然可能因为影片中郑多多已经给了孙周这样的希望,所以他才会被这样的条件所吸引吧。
而且孙同的家庭也算是中产阶级,虽然在小城市,但母亲是医生其实家底也算殷实。
所以这种略微有希望在北京站住脚的家庭,可能反而会更珍惜即将获得成功的机会。
(像我这么穷的就完全不会考虑)所以影片中个人感觉唯一成立的角色是孙同的妈妈,试问哪个在北京的孩子没被父母催过买房?
父母那代人都是希望孩子能留下来,享受北京的资源。
但我还想说的是,买房到底是父母的梦想还是孩子的梦想?
父母是不是再一次将自己的梦想结结实实的套牢在孩子身上?
纵然成人,纵然工作了,所有的唠叨还是要稳定要买房。
有多少人买房是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唠叨,硬着头皮在六环外甚至通州燕郊买了房。
父母在老家是安心了,还可以和其他邻居吹牛逼说自己孩子在北京有房了,骄傲的不行。
但真正住在房子里的人呢?
每天起码牺牲3-4个小时在拥挤的地铁里,因为每个月的贷款做着996的工作,对加班不敢说不,怕没了饭碗。
其他奢侈品什么的就不要想了,更别说是基本的社交。
这样生活还是生活吗?
来北京就为了几十年扣扣搜搜的活着然后攒出一个房?
待到孩子奋斗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考虑,但请不要提前施压。
如果一切都将房子放在首位,很多事情就变得没意思了。
整体说,影片在搞笑方面还算说得过去,段子比较密集,节奏也没有拖沓。
但很多桥段会让人感觉到过于娱乐和不高级(比如内涵笑话)。
特别是过于浓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细细品味却有太多荒谬之处。
有一种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也要上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大的问题当然不是情节安排,也不是人物塑造,更不是逻辑不通,情感不顺,而是带着一种非常不友好的色彩将两种人的极端形象展现出来:京二代和北漂的矛盾。
这种强烈的人为矛盾拼凑造成的极端特例让人感觉颇为不适。
片中京二代利用自己天生优势把控了一切——住房资源、工作机会、甚至性资源都要霸占着,已经到了我不让你有你就不能有的极端状态,而被排挤的北漂只能吃嗟来之食?
最后几乎是嗟来之食你也不能吃,我不要的你都不能碰的要求之中。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极端个案可能真实存在,但大张旗鼓的将这种矛盾激化的这么明显真的好吗?
影片似乎曲解了北漂的初衷。
孙同作为一个即将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北漂”来说,他为什么要考入北京?
仅仅为了一个北京户口和北京房产吗?
作为一个北漂,我虽然不能代表其他北漂,但我知道大多数北漂来北京,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来到这个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机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北漂选择逃离小城市,逃离家乡的原因,是不愿意在那个地方承担所谓的“人际关系”,被困在体制内,被固定在公务员的职位上,逃离的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工作环境。
虽然北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现实一些,但初来乍到的人大部分都是一腔热血的想要实现自我价值。
年轻人,有时间、有激情、有信念,北漂的信念更多的是,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将工作变成事业,然后功成名就,再努力奋斗出一套房。
这和直接奔着一套房而委曲求全是本质的区别。
孙同呢?
这个还没开始漂的北漂,如果想要一个户口想争取一套房产,反而要重新投入自己试图逃离的那个工作环境,甚至不惜变成了另一个人的走狗,那我觉得他是可悲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来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房子,那么也根本不用和所谓的梦想有任何冲突,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呗,完全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看了影片之后,作为北漂会让我产生对京圈儿人的一种畏惧,但我生活里接触到的北京土著朋友却并非如此。
影片可能给我唯一一个比较有益的提示就是:女孩不要随便和人发生性关系,起码是确定关系之前先不要发生吧,至少弄明白对方到底是不是单身。
(单纯炮友关系除外)不知道为什么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本片,都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觉非常不适。
给我一种感觉是他们太想说明一个道理,反应一个现象,然后编造了一个很不贴切的故事,用尽全力去说明。
给人一种很夹生的难受感。
毫无缘由的开始,不合逻辑的推进,最后强行说明的结束,加在一起,成就了这种拧巴的风格。
2019年12月15日 上午1:54
P.S.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那我只能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矛盾问题,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底层北漂真的没见过世面,接触的人和事还不够,片面的认为不可信,这只能说明我眼界太低,或者说年龄太大,没有接触过这个圈层,也完全不了解现代社会里年轻人到底什么样子怎么谈恋爱的了。
那我就道个歉,可能真的和世界脱节了。
就像我完全不能理解《小时代》一样,我也完全不能理解开心麻花。
三观不正!
难以苟同!
女主意志坚定,从不撒谎,为自己而活!
却能容忍被骗被玩被睡?
不了了之?
自认倒霉?
每一个细节都站不住脚!
郑多多富二代,高璐自然非寻常家女子,这场婚礼来得都是北京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真的知道了一切,为了父母脸面,也会私下商量处理,咬着牙露着笑结完婚。
很喜欢任素汐,但,不喜欢莫默,因为她,不真实。。。
《半個喜劇》:6.5分推薦人群:普通觀眾都說是開心麻花最佳,個人看完覺得不至於,現實批判性還是不如《驢得水》。
現在開心麻花分為兩種派別,一種是以沈騰為主的純喜劇電影,主打跳脫且癲狂的喜劇,一般沒什麼深度的表達,就是把重心放在每一個笑點上,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很反感。
第二種是周申跟劉露為主導,任素汐為主演的喜劇,以喜劇為輔,現實主義為主。
上一部是口碑很爆的《驢得水》,把人性之惡剖析得非常到位。
這一部《半個喜劇》同樣是周申和劉露導演,這次將目標聚焦在北京的那些北漂裡,買房,北京戶口,職場環境,父母催婚,這些都是北漂們很中的點,而電影設置富二代的對立更是擊中了當代年輕人。
這個其實跟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一樣,窮人都是依附在富人下生存。
但做不到奉俊昊那樣鋒利的批判度在於,奉俊昊由始至終都不需要刻意去醜化富人階層,階級所產生的無形傷害已經足以讓兩邊對立。
另一個問題,是在於這部電影男主角的選擇真的沒有什麼犧牲,因為哪怕選擇了愛情,女主角任素汐也是北京戶口,這完全沒有什麼損失,如果讓任素汐也成為一個北漂,批判力度會更強,男主角對自由的選擇也會更具意義。
因為上一部《驢得水》被人批評不是電影,因此這次兩位導演能看出很著重電影語言。
比如男女主角在眼鏡店買眼鏡的那一段,巧妙地運用了鏡子去呈現男女主角的身份。
後樓梯與富二代對質的戲,由始至終富二代都是在階梯上,鏡頭保持仰角,展現了兩人身份的不平等。
男主角在女主角家表白時,一個鏡頭慢慢靠前,中間發出響聲的湯煲去表現兩人騷動的情愫。
前半部大膽地將所有矛盾跟誤會都圍繞在一個房子裡發生,在小小的空間中去表現戲劇衝突其實非常考驗編劇能力,最後的完成度還是不錯的,跟波蘭斯基那些當然比不了,但在開心麻花的電影裡也算是一種突破。
最後查了查男主角吳昱翰的資料,發現他是之前《李茶的姑媽》的導演,看來選擇去當演員是正確的。
P.S.希望任素汐能紅,大紅,爆紅!!!
又是越细品越恶心的那种片子。令人坐立不安的尴尬,下次别找山东人演北京土著了好吗?任素汐老师演戏是怎么被吹起来的实在令我费解。暂且不说三观问题,就医院那场戏男主洗得白吗?论渣,男二是大王,男主是小王。
我为什么看完后这么难过呢……
这种硬拗出来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放在小剧场演演看个乐呵假装反思一下还凑合,拍成电影还是这样我就不可了。
严谨和写实性差了点,几乎一路捏着鼻子看
不愧是国产剧: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前半部就很有趣,后半部就,啥玩意儿
看了半小時吐了,評價標籤里竟然還有什麼人性、成長⋯WTF,怎麼會這麼變態。越來越不喜歡任素汐。
男人要想拥有爱情,得首先像个男人。
歌还挺好听的
和驴得水同为开心麻花里三观比较正的,比什么夏洛特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情节、台词等等一切,除了必须给人梦想的结局,都是基于现实的。一看编导是相同的。偶尔几个场景的摄影也比较有意思,比如眼镜店的货架镜子。作为国产通俗电影,已经很好了。只是前半段非常不适合尴尬癌重度患者,不是烂得尴尬,而是喜剧桥段全是尴尬型的。前半段我一直以为孙同暗恋郑多多…处处忍辱负重,还住他的穿他的用他的,名字还叫同。好吧北京户口能把人掰弯。
片如其名—“半个喜剧”!言外之意,其实有点对标“好的喜剧内核是悲剧”这句话的意思。当然,剧作上也确实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将喜剧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巧妙的嫁接,看起来更像是《驴得水》与《夏洛特烦恼》的融合:一半的喜剧,然后另一半留给观众生活的思考,没那么放飞自我,也没那么沉重。至于喜剧的呈现方式,则是妙用巧合,借用错位与反差,记忆最深的一个情节是配眼镜那段,镜面巧妙搭配男女主,将两人的性格和性别来了巧妙隐喻。虽然半个喜剧,但值得一看!3.5。PS:没想到年末电影院贡献俩世纪渣男,一个叫胡建平,一个叫郑多多!
当戏眼落在了活在水坑里的男孩身上,我知道这几乎什么都不对了。剧本很轻松能利用他的劣势,对一切施以外力的困境发出控诉。他简单地被北漂,被哥们儿,被买房,被工作,被落户,只除了他梦想的歌。他的爱情显得虎头蛇舞,见异思迁。他一时爱着别人的未婚妻,一时忽然与别人的一夜情对象生情,前者他没有勇气告白,后者他从头到尾不过为她唱了一首歌。他时而像卑微的狗,又时而像压抑已久的火山般爆发。这其中从情绪到情绪,没有任何成长。假如开心麻花企图利用这些浮于表面的简单情绪,这样浑水摸鱼地赚取北漂沪漂深漂们的共鸣,那我不得不说,我几乎没有在一刻不感到尴尬。
快三十的我学会了 不去趟朋友感情的浑水
因为广告说是《驴得水》原版人马去看的。还不错,也会跟着节奏大笑。但越往后编剧越简陋、越套路、越故事会,人物走向越单薄,就有点儿爆米花电影的意思了。《驴得水》我看时也是笑不可知,但走出影院回味很久,至今回想都觉惊艳。而此片走出影院即忘。
6分吧,出来一看,导演竟然是个女生,我感觉能搞出郑多多孙同这样一队室友的得是三四十的中年导演,我错了,就这样导演还安排任素汐回头就原谅了我也是无解。
运镜好棒,而且在眼镜店那段镜头拍摄绝了,节奏把控得也特别好,特别是前面半个小时海王炫技那段非常紧凑,所传达出来的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7.5】挺好的,前半段各种包袱抖得不生硬且还尚可,一些镜头和情节也能看出精心设计。后半段画风一转突然变得现实起来,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突兀”的地方,但是至少在我这,都能说得通,总体还是拍的挺好的。最后,男主废物的样子真的就是我们标准的巨蟹男,突然涌起了一阵共情哈哈哈哈
我為什麼要想不開來看這個?不談神奇的價值觀和動機,幾乎所有的戲都讓人坐立難安尷尬不已。演什麼都一個樣的任素汐被封為演技之神還要在戲裡演一個被兩個男人愛慕的「女神」,這事兒和開心麻花搞現實主義一樣,都是扯淡
孙同喜欢上莫默绝非巧合。因为他命里缺这些东西——一肚子敢刺破虚伪谎言的热心热肠,一把敢穿街过巷讨个公道的锋利菜刀。看到这个天真到锐利的女人,他第一次知道人还可以这么不留余地地活。可是后来他疑惑了。是我错了吗?是你们这种生在天上的人,生下来就有所凭依,无惧无畏。他再一次被一种扭曲变形的欲望折磨得生不如死。所以最后,他愤怒地揭穿一切,但我想他还是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不过是身边人给他的负面情绪让他绷不住了,所以他愤怒了,他尖叫了。结局,说起来也算现实,但搁我身上,我要是莫默,或许不会回头。虽然老土,但还是几句话,相信自己相信的,活出自己想活的,去你妈的社会规则。“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刚冒出头来的创作者往往自带一些现实的淋漓感,但过早到来的套路毁掉了一切。
《半个喜剧》,是我心目中的剧本教科书。前半有一种癫狂狂欢的喜剧气质,人物被丢进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应接不暇,过山车似,紧凑而激烈。一幕幕严格结构,而在幕与幕的间隙,有气口,松下来,透出一口大气,一个陌生人唱的歌,不为你而唱,又在抚慰你的心。眼泪容易崩不住。后半则是残酷,尖锐,《驴得水》那种直指人心,质问国民性的尖锐,它质问恶人,也质问怂人,好人微弱的光环碎裂掉落,我觉得它质问的是我们这个互相回护依偎权力的人情社会,以一个故事的容量。我们依偎权力,吮吸权力,同时权力榨取了我们,碾压了我们。我们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无辜。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种,打开房门,光线进来,让我们与房间里的大象直面,不能假装它不在场。这是我们的命运,悲喜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