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毫无疑问,这个季节是属于王力宏的季节。
《大兵小将》的热度还没退,他自己的新片就在巨大关注中筹拍。
直到这个夏天的大爆发,他自己说,这次是一个新的尝试,三件自己最爱的事情同时进行,唱片、电影、演唱会。
目前唱片和电影我都已过目,整体看来,这一策略非常讨巧,电影中不断出现、串联故事的插曲悉数出现在唱片中;整张唱片11首歌,只有两首和电影一点没关系,基本等于一张电影原声;可以料想接下来的十场巡回演唱会一定会出现电影原声和新专辑音乐。
这些东西统统不愁卖,作为一个新晋导演,首映并不在周末的《恋爱通告》首周票房即突破1600万,后劲十足。
在8月17号的明星见面会上,现场更有粉丝大声喊出已经看了三遍,还会再看第四第五遍。
我躲在众粉丝里,看起来好像过于镇定冷淡。
当王力宏站在台上向台下挥手时,我坐在第4排。
我看到的除了他脸上健康的笑容时,看到了更多挡在我面前的粉丝的闪光灯;体会到的除了见到偶像的一瞬狂喜之外,陷入的是深深的空虚无力。
没错,我是喜欢王力宏众多中的一个,并且我可以很理性的分析出我喜欢的不只是他的长相,以此证明我的不肤浅和他的确有内涵,可是他终究是偶像——比伯牙子期残酷得多,偶像不是“知音”:当你喜欢张爱玲、沈从文这些人的时候,你并不会想要得到什么,你只是看到有关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就会因为感受到自己比其他人更懂他们而满足骄傲。
但眼前的偶像不是如此,尤其是王力宏这样的超级偶像。
他有才华,有相貌,有一切。
如果有那么喜欢他,就不会满足于听他唱歌,还会想看他讲话,看他的表演,想走得更近。
蔡康永说,如果你喜欢一个偶像,就应该尽力去接近他,能和自己的偶像近距离的接触是件很棒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说法没问题。
可是我忘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也是一个偶像。
讲话都是有立场的。
更关键的是,对偶像的获取并不是止于近距离接触就满足了。
对于距离而言,除开异常疯狂的粉丝,我所能做到的已经差不多极致了。
歌友会、见面会、乃至将至的演唱会。
可是空虚也将源源不断的从这种接触中产生,你会发现两点:一,你永远变不成偶像,二,你永远得不到偶像。
他的笑容非常好看,可是永远都是陌生的;他整个人只是一个符号,他对于你和对于喜欢他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意义。
仔细想想,应该没人不知道这一点,只是大多数人都一厢情愿。
而且即便王力宏一直在(电影和现实中)自嘲只有长相的偶像没意思,也反驳不了流行文化的粉丝天生就是【食色者性也】的最佳写照。
我们要卖相要即时感受,不要深刻不要意义。
王力宏的讨巧在于他除了提供这些东西以外的确还有其他的,他是流行文化的精品,更具有劝服性。
他的跨界安全无比,他的大批粉丝会跟着他转战其他领域,连我这样量级的观众都会看不止一遍,刷出高票房并不困难。
那好口碑难么?
不难。
我就会说它好看。
因为不同电影的功能不同,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别拿一部商业电影来意淫。
而这部片子更简单,仅仅提供王力宏展览就足够让这些人一遍遍走进影院。
粉丝虽然难缠,却是个非常宽容的群体,演绎了什么样的故事都在其次,只要能一次次的看到偶像,就(至少)在观看的时候变得老老实实心满意足。
这不是谎话,我真觉得好看。
所以所谓的粉丝在豆瓣时光刷出的高分不完全正确,至少这分数很真心。
你看到的是王力宏还是杜明汉?
与其他靠偶像撑场面的电影相比,这部片的独特之处在于你完全分不清真假。
你能分得清你眼里看到的是王力宏还是杜明汉吗?
我不相信你时刻都能分开。
首先,作为粉丝,你想要看到的就是王力宏而已,他演了什么角色不重要,你比看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加集中精力在他的表情、话语和动作上。
你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比在电视访谈、MV、演唱会中的表现都丰富得多的偶像,这才是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满足。
其次,王力宏在电影和现实中的角色几乎没有什么错位,对于一个原本就不了解偶像的观众来讲,很容易在潜意识里将两者合二为一。
但电影中常常出现的王力宏元素又常常提醒大家别太出离了,这还是我们的超级偶像。
当杜明汉唱歌的时候,签售的时候;当电影中的音乐悉数出现在王力宏的新专辑中的时候;当电影中杜明汉的宣传海报统统都似曾相识的出现在《心跳》和《盖世英雄》宣传中的时候;当宋晓青哭着跑开影片响起的配乐是《唯一》的时候……你都想怀疑是不是哎,大明星也有自己的落寞,当力宏说这才是我的人生,我要普通人的生活包括爱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是王力宏的话,而不是杜明汉,于是不得不感叹这部电影跨越了所有的戏剧表演理论,它既不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与角色合一)又不布莱希特(演员与角色分离),更跟梅兰芳表演体系没法搭伽。
这个结果既不伟大也不卑鄙,它的客观作用就是伟大的整合营销,让迷恋者一遍遍心甘情愿的消费。
即便所有的歌在电影中出现了,还会满腔热情的预购新专辑,并且因为看过了电影更添一份感情;因为电影的意犹未尽(与空虚同义),会同样购买接下来的巡回演唱会门票。
一场电影,同样成为了精准的介质和广告本身。
而偶像,是物化时代的最极致表现,迷恋偶像跟恋物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更贪心。
电影凭什么是电影?
从电影本身来讲,无功无过。
作为一个新晋的只有MV拍摄经验的导演来讲,这份答卷已经不错。
单纯的割裂电影和唱片、演唱会以及王力宏偶像身份的关系看,故事很完整,笑点也自然,浪漫喜剧爱情也够了。
也许王力宏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自然而然的在电影中发挥了自我的种种元素,但这种发挥却在和特定观众的化合过程中让电影显得不那么纯粹。
我们看电影还在看什么?
看阿凡达的时候,我们要看的是特效和3D,一个建构出来的空间里发生的童话故事,与其说看电影不如说在逛迪斯尼乐园;看建国大业的时候,我们要看一颗颗星星,顺便数数到底有多少颗;那看恋爱通告的时候在看什么?
在看王力宏。
(当然,或许你在看刘亦菲。
他在看曾轶可,anyway)这是王力宏的骄傲,是电影的悲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个好朋友成立了家叫好来西的公司,他们某个晚上在一起规划个未来彼此最适合怎么发展,似乎每个人的道路都很清晰.一个专心拍戏,有机会成为国际大牌,一个转幕后,编导一类的,一个转影评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葛优,梁天和谢园. 前两个人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谢园还在为自己想做的事而可能不是自己能做到最好的事努力.用梁导的话说 "不着调着"每当我看到他在各个剧目中穿梭时,我都由衷的感动...
由於國民西皮的愈演愈烈,跑回去重看了這個電影。
離上映已經過去兩年了,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把這個寫出來。
《戀愛通告》,說白了就是一個臆想型愛情電影。
看起來是王力宏導演自己說給自己的童話,所以難免顯得有些自說自話。
童話故事都有一個慣用結局,「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影片最後,大明星杜明漢和古箏女宋曉青在記者鏡頭前的一吻可見這實打實的HappyEnding.電影交代結束。
貌似皆大歡喜,實則,卻泛著一股苦澀。
單就愛情來說,這是個美好結尾,但我要談的是另一個童話,知音。
Joan姐語重心長的跟杜明漢說「男孩迷上女孩,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而民樂系老師卻抹著眼淚兒泣道:「知音難尋啊。
」伯牙讚詠高山大海,子期便可一一描繪。
高山流水,謂之知音。
杜明漢以為自己找到了知音,或者說,他以為自己是宋曉青的知音。
然而,他們真的互為知音麽。
杜明漢遇到宋曉青時,因為聽到了宋曉青的音樂而看到了蝴蝶。
隨後的四重奏練習時又看到了各種不同的景象。
看起來和伯牙子期的狀況很類似,然Joan姐也說過,被杜明漢音樂感動的時候也會看到很多動人的畫面。
難道,杜明漢幸運致如此,竟有這麽多知音深藏於世?
何為知音,伯牙奏山,子期曰之山,伯牙奏海,子期曰之海。
默契相通,則知其中之音。
但杜明漢從未曾向宋曉青證實過,她的撫琴,是否當真也在讚詠蝴蝶。
所謂「知」,是一種交流,是雙方的,單向的想象,只能稱之為幻覺。
我個人對知音的理解是:知而不必同。
杜明漢和宋曉青互相吸引,興趣相投,會對夕陽和未來發出同樣的感慨,杜明漢說這是一種默契,沒錯,但那是另外一種默契。
人說「知音愛情,傻傻分不清楚」,在我看來並非如此。
這個電影,從一開始,這就是愛情。
是杜明漢遇上了宋曉青後開始的,一場後知後覺的一見鐘情。
杜明漢裝扮成姆哈姆德混進音樂學院,找的從來都不是知音。
故事由他一句「一定要想辦法認識那個女生」展開。
知音這個詞,是杜明漢在課堂上的一個意外發現,是蝴蝶的靈異事件問題ABCD四個選項中的其中之一。
姆哈姆德不止一次對魏志伯強調「是知音不是愛情」,也就是說,在這道題上,杜明漢選擇了這個選項——杜明漢是向往知音的,他傾向於相信自己對宋曉青的感覺是知音——但並不代表就找到了正確答案,這只是被他一廂情願歸結成的原因。
在歌友會前一晚的閑談中,魏志伯給出的恰恰才是正確答案「恭喜你,你愛上她了。
」往後的所有發展,不過是杜明漢用發生過的事情作為條件來推導出自己的「知音」選項是錯誤答案,而魏志伯是對的罷了。
當杜明漢對Joan姐說出,「我要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愛情』」的時候,一切終於被撥亂反正。
知音是知音,愛情就是愛情。
前者,是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和欣賞,很清醒。
而後者,是會讓人盲目的。
宋曉青和杜明漢,是一對般配的情侶,但卻不是知音,因為他們在彼此的世界裏「除了你,我什麽都沒有看到」; 在各自的世界裏卻「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所以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而非一場知音相逢。
也許魏志伯說的沒錯「伯牙和子期是童話故事,跟灰姑娘和聖誕老公公沒什麽兩樣。
」現實中,本片導演作為優秀音樂人,定是被伯牙絕弦的故事深深感動才會啟用這個題材。
同樣我也相信,藝術家們都在尋覓知己。
追求愛情意外收獲知音,亦或者追求知音意外收獲愛情,是喜劇也都是悲劇,怎麽理解全由觀眾。
電影中,導演使得杜明漢選擇了現實中情感迸發的大多數,選擇了愛情。
然而真正在他的心裏,究竟幾分求知音幾分求愛情,這個百分比的答案,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高山流水,這是一種境界,所以才會說知音難尋,千古皆如此。
2012-12-10 0:42 結
似乎和电影没关系:) 遇到喜欢的音乐,单纯地打开电脑里的音乐播放器,或放进CD拧开音箱的播放按钮,或转动唱片机,闭目倾听,就像把身心扔进了音符打出的泡泡浴中,体会来自音乐的感动,往往是当时当地感知的最能靠近心灵的自然与神秘。
那是平淡的细水长流,那是如露入心的清朗生气,那是悄悄耳语的忧伤甜蜜。
总之绽放的是一朵被音符灌溉出的私有的花。
然而,很多的时候,与音乐幽会,还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像嵌入电影画面里的配乐、插曲。
它在自身魅力的环绕中,还营造了一处由歌者与演者制造的虚幻梦境,邀请乐迷走进、参观。
这时,有无感动,就在外因的干预中,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解读与理由。
对我而言,这种表现方式针对浪漫情歌,是感触最为深刻的。
这一篇就来推荐王力宏的电影《恋爱通告》中的主题曲“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歌手。
贪靓,作为“外貌协会”成员的我来说,是部分理由。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音乐才华,及他传递出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艺人形象、生活理念、做事态度。
还记得98年末姐姐邮寄给我的贺卡中推荐王力宏的歌曲“公转自转”并贴上了那句“我又找到了一个优质偶像”的便签。
仿佛,那发生在昨日。
真是岁月如梭,转眼十几个年头在身后已成了梦幻里不能重拾的碎片了。
没想过,在流星坠地般无情的流行乐坛,王力宏的音乐会一直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不同的背影。
在清晨,坐着通往东直门的地铁,耳机里有“不可能错过你”的遐想,一路伴随匆忙的脚步。
在黄昏,下班回家的路上,有“大城小爱”慰藉劳碌奔波的失落,把笑容挂回迷茫的脸上。
在悠闲的休息日,空荡的房间塞满“唯一”,拉着幻想的手,共舞一曲。
在K歌的包房,跟不上“花田错”,还会像咿呀学语的孩童,咧着嘴巴自娱自乐。
而在2010,又一张新专辑《十八般武艺》,又一首让人异常喜欢的歌曲“你不知道的事”,在我的记忆中覆盖上了王力宏新的印象标志。
音乐的节奏是深情舒缓的,带着浓浓的忧伤,在王力宏动情且又失落的声线中,依偎着钢琴弹奏出的坚毅悠扬的情怀,回荡在听者的心里。
“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个会落地…”这是恋爱的心语,又是等待知己的暗语,道出了剧中宋晓青、杜明汉之间早已注定的缘分。
对于写诗给慕凡的宋晓青,对于唱歌给宋晓青的杜明汉,对于能感知爱情来临的宋晓青、杜明汉,虽然,期间用“对不起,我却没捉紧你”“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来互诉恋爱旅程中摇摆、任性、牵挂的成长伤痛,但电影终究用完满的结局为这首歌曲画了个幸福神秘的未来。
——“多的事,你不知道的事!
”一定要用一生一世来寻找答案。
而这首歌编排在剧中,两次都恰到好处地推进了故事的高潮,让人印象如此深刻,谈及歌曲“你不知道的事”,几乎无法忽视电影。
那是在慕凡无视宋晓青的情意,奚落她的文学素养时,杜明汉因真诚的词,热爱音乐的心,“行侠仗义”式的演奏演唱,惊艳了看电影的我。
而另一处则是电影接近尾声,在演唱会中杜明汉正式向宋晓青表白时的演绎。
不论哪一种,这首歌曲所要诠释的意义,都经画面饱满情感的辉映,达到了词曲抽象意境中难得展现的美丽。
其实,我能联想到现实的还有剧情中慕凡纠正宋晓青诗词的那段,“写蝴蝶你能写过李商隐吗?
”“有语病,量词乱用,修辞乱用”等等,这同样也是一种钳制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在阻挠人的创作力,也易陷入危险的固步自封状态。
当然,喜欢这曲“你不知道的事”,更多感动的确来自演绎音乐意境的电影《恋爱通告》。
作为王力宏的导演处女作作品,还是非常讨人喜欢的。
虽然带着美式生活剧的快餐味道,但搭配全剧的浪漫、诙谐的路线,是爆米花电影,似乎可有可无,但并不碍眼。
偶像剧的定位,往往与另一种“无内涵”的代名词扯到一起,当然,最后,更多的是从结果判定出它是一种轻松、娱乐、健康、快活的存在。
如此看来,要求《恋爱通告》恢弘大气,承载着历史使命,抑或结构复杂、寓意晦涩难懂,要求这些,就有点“强人所难”啦。
不得不说媒体的吹磨拉捧还是在看众心中留下王力宏暗较周杰伦的看点,论学历和气质立竿见影,王力宏根本不需要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来较量周杰伦,弄巧成拙。
略掉没看过的《刺陵》,首部巨作《恋爱通告》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不能说的秘密》有灵气。
先说演技,演技生硬的不只是男主角兼导演王力宏,操着ABC的国语,每一句都像在念rap就算了,表情夸张以为自己在演舞台剧么。
您拍的只是电影喔。
曾轶可的处女秀就更无法过关,抛开所有对她的评论光就演技。
随便在街上拉的临时演员都能起码演得生活化吧。
每一句台词都用背诵式的,乍看以为CCTV朗诵大赛,真是了不起。
台词坑坑洼洼便算了,连表情也没有做足,说她是演员还讽了演员的职业操守,一点都看不出努力的迹象。
陈汉典虽然搞笑,但演技也生疏得很,特别是和杜明汉打电话那段, 吃了不少NG吧。
就连刘亦菲的演技都让人退避三舍,电影里最精彩的估计是陈冲了吧。
再说编剧,故事不完整零碎得可以。
演员表现场景既生硬又不符逻辑。
杜明汉第一次在车上撞到女主的时候,下车居然看到女主在弹古筝。
谁会被撞车之后还优雅地在大马路上演奏古筝那。
女主第一次看到某个学长的表情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后来居然成为了默默暗恋学长的其中渺小的一员。
那种狂妄霸气属中国校园中最有梗的一位扭身一变校园万人迷。
最后杜明汉赶到学校参加筹款女主听歌后走出场内头上一直下着劣质特效雨,然后全身湿透在校园闲逛一周再进入场馆拥抱杜明汉,那是什么雨噢。
最后说导演,整个电影被剪得得乱七八糟,衔接粗制烂做,完全不是成熟的制作。
广告植入显眼又突然,情节混乱只能说勉强理解导演的意思。
被打一拳或者被推到假的不能再假了,也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思考过场景怎样拍会更显逼真和自然。
全是别的电影出现过千百遍的导法,这边配角对镜头出拳,那边陈汉典龇牙咧嘴的倒下,连配角的手都没盖在他脸上就倒了。
被书砸倒更是生疏得可以,书散满地姿势扭曲便是摔倒了。
同样是第一部电影为什么层次差别那么大,同样是音乐的solo为什么斗琴的那段音乐一直让影迷珍藏至今,同样是纯洁的爱情为什么一边大张旗鼓地换衣服奔跑打到记者另一边沉默无声地集苹果四手联弹骑单车。
电影院里笑得最大声的是坐在后排四五岁的小女孩。
《恋爱通告》能让我看到的只是最红火的人聚集然后打了一场生硬混仗,而《不能说的秘密》的每个角色都会藏在记忆最深处。
王力宏,还是好好唱歌吧。
1、力宏扮成小狮子张望着出来很有爱;2、急刹车时香槟倒在脸上故意多过意外,不自然;3、陈汉典继续发扬了《艋舺》的里表演,看好你喔;4、“明汉的笑容让你天天畅,天天通”广告太可爱了。
力宏脸通红,两耳冒白气的表情配上冒烟以及后来四重奏二胡杀鸡的声音太可乐了;5、曾轶可忽略不计;6、蝴蝶眨眼的诗配钢琴唱出来,惊艳了一把,接着是《十八般武艺》和《伯牙绝琴》,之前没听过力宏的这张专辑;7、演亦菲爸爸说话的语调好玩,“走你的唉”。
学费用一句诗来暗示,厉害;8、最后一幕海边的kiss,画面纯美啊;9、古代部分意境仙;10、看完搜索了下力宏周边,确实有才。
偶像是…还是去看了《恋爱通告》,本来是不打算去的,一是对音乐才子转战影坛没有十足的信心,二是看了剧情简介,觉得老套,再者,与年少时的心境相比,现在要必须要面对和直视生活中的压抑和压力,对生活大多有了一种倦怠,也没有看一部纯粹爱情电影的兴致。
电影很好,没有让人失望,所以对于喜欢王力宏的少年们来说,这个票价是超值的,电影是偶像精致的脸庞,出色音乐才华的一次极好的融合;对于欣赏王力宏的成年人,电影也不会让他们失望,现实太多苦闷,我们确实需要带有一点童真的喜剧去点缀一下我们被高房价,变态的CPI折磨得接近崩溃的生活。
一直以来,中的都是林夕和黄伟文的毒,歌词的轻描淡写,触动的确是刻意回避的伤与痛,原来以为心如止水, 转身就是跌宕起伏的暗涌,然后悲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王力宏的音乐给人的是另一种感觉,不知道这个男人从哪里来的使命感,雄心勃勃地要chink-out 带到全世界,或者是源于他跨越东西的背景,或者是来自他对自己根文化的热爱和追寻,在他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他执着,拼命,背起行囊去各地采风,不断寻求突破,我想,这样的一个男人,在追寻音乐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完成着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知。
长期以来,偶像被娱乐圈误读成一张漂亮的脸,偶像更应该是自己内心认定的欣赏,一个可以平视的榜样。
李安, 李安!
王力宏是真心向李安致敬的,这一点也体现了他在电影艺术上的品味。
因为,李安是最值得尊敬的华人导演。
导演是最综合的艺术,而李安几乎有着辜鸿铭眼中中国人的全部优秀特质,深沉,博大,纯朴,还有灵敏,拥有孩子一样的心灵和成人的智慧,还有东方人的温和。
《理智与情感》,李安用他的博大和纯朴驾驭了一群出色的英国演员,《理智与情感》是一部我百看不厌的电影,除了李安横跨东西的导演功力, 当然 Emma Thompson剧本也是在是好,李安以他东方人的纯朴和细腻完成一次和西方女作家优雅的心灵对话;《卧虎藏龙》,李安以他智慧和悟性,面狐狸的一句话,道出人性的所有;“因为爱过,所以慈悲”,李安心底的善和敏感,解读了张爱玲,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她爱上一个男人的那一刻,爱的本色都是质朴的。
应该庆幸的是,是李安给了Leehom电影启蒙的第一课,任何一门艺术,甚至学习一门语言,启蒙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基本功的养分会积蓄在身体里,影响着我们对这门艺术的方向和悟性。
Boy & man: 或者,每个男人的心里都同时住着一个男孩和男人。
男孩的爱恋是纯真的,理想主义的,肆无忌惮的;而男人的爱恋是深沉的,白转千回,或者是一场与自己较劲的战争,甚至是一场终身沉默的隐忍。
男孩的爱是喜欢,是欣赏,是心灵的悸动;男人的爱恋是理解,是相知,是心灵的安慰。
《恋爱通告》,王力宏用略带孩子气的喜剧式的表达,用一种自娱娱人的娱乐精神化解了一个男人长期积郁的悲,也算是一次自我释放,有点人戏合一的感觉。
看电影的人看得喜气热闹,写剧本的人,是否写得开心,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
看王力宏的访谈,的确是智商和情商双高的男人。
李静,陈鲁豫,张小燕,小S,说的几乎是一样的内容,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尺度,分寸,语气都能拿捏地恰到好处。
游走在台湾和内地之间,细微的文化上的差异也领略地淋漓尽致,任何场合都是得体,谦逊而真诚的。
他是一个真正具备王子气质的人,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也不是他在音乐上的十八般武艺,是他具备一个王子的强大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差异,尊重共性,也尊重个性。
“我的私生活是不能用来消费的”,只有尊重自己内心感受的人,懂得爱护自己和保护自己的人,才会真正考虑别人的感受,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在所有采访王力宏的访谈节目主持人里,张小燕是最爱护和理解他的,一句话点破他电影的实质,“爱情是很奇妙的东西,如果你遇到了那个她 一定不要拒绝 在演艺圈里 我们还是可以爱人的”,纯粹的王子活在缤纷的江湖,是可以快乐的。
电影,将来在当代的中国,做一个纯古典的艺术家并不难, 难的是做一个与时代平行的艺术家,难的是做一个真正的导演,变了形的社会形态损伤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正常审美,畸形的制度和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上的条条框框又框住了真正电影艺术家的才情,良心,理想,市场,三者兼得,最痛苦的是,领悟到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却没有办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时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这个机会。
而一些青年导演的境遇就更令人堪忧,太多自以为是的所谓的大导演霸占着资源,表面上的与时俱进和 骨子里却缺乏最基本的良心。
当一些有诚意,有悟性的青年导演出现的时候,他们需要鼓励,支持很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给他们一个能让他们成长的相对宽容空间。
文章的结尾,学一下力宏的小粉丝们,二哥加油!
今天和亲爱的包子,培根一起去看了《恋爱通告》。
忘记多久没有和她们一起去看电影,坐在红星大剧院那无论怎么修葺都不觉得豪华的放映厅里,靠在沙发上,大声笑,大声说话,大声地嚼着爆米花。
没有人说这是一部有内涵的电影,但是自诩为文学青年的我还是看得不亦乐乎。
生活中有太多紧张的事情了,勾心斗角,暗箭明枪,能够有一个悠长的下午,靠在沙发上喝着奶茶吃着零食,看养眼的男主角,听那些插科打诨不是很劲爆但是足够让人微笑的笑料,觉得人生也能够单纯美好,有这样的感觉,就足够了。
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喜欢他的诚意,早就知道不是文艺片不是悬疑片不是动作片,花20块钱进去听帅哥讲一个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虽然演技青涩,虽然故事离奇,但是故事讲圆了,笑声也有,感动也有,那么,就足够了吧。
而且,在各路大片要么用特技要么秀色相要么冠冕堂皇地来催人泪下的时候,我反倒是被这部电影里那种青涩的但是单纯的真挚的爱情,小小打动了。
我从来都是喜欢那种执着地爱着人的感觉,哪怕那个人离你很远很远,你在内心深处知道永远都无法在一起,却总是欲罢不能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而又打动人心。
我总是抱怨自己没有男朋友,但是真正有男生来追我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更享受的是,喜欢着别人的时光。
在我的生命里,我曾经那么用力那么执着地爱过那些人,他们有些倏忽退出我的生活,有些依然淡淡地相伴在我左右。
我发现我从来没有什么非分之想,相较爱情本身,我更珍惜的,是那种还能够全情投入不计较回报的,爱着的过程。
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亲吻,第一次相伴旅游,那些不多的美好瞬间,我总是把它们郑重收藏,难过的时候,再拿出来回味。
他们对我来说,是氧气,是阳光,是水分,是能够远远听着的,暮鼓晨钟。
我也曾经幻想,如果我那时,告诉过他,是不是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可是后来,让我试着说出口之后才明白,爱情这东西,从来不能勉强。
是你的,永远都是你的,不是你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你的。
无论是随缘还是等待,我们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依然用力的,全情投入地去爱。
不是每个人都有片中杜明汉那么好的运气,朋友两类插刀,女生表明心意,经纪人无比给力,粉丝也分外买账。
很多时候,只能够选择错过,或许将来,再遇到一个还不错的人,嫁了。
但是偶尔在电影里,虚拟的把自身代入甜蜜一下也很好。
一点幻想,就足够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小甜蜜,小惊喜,生活富足,笑口常开。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跑题了,其实也不是影评,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
音乐很好,《你不知道的事》很给你。
但愿力宏在真实生活里,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份爱情吧。
这部乍看青涩平庸的半自传式电影,他打磨了53次剧本,当成宝贝抱着带到北京上映,里面装的可不只是投资方的几千万,还有他的告白和申诉,那是一个先前压抑已久的、如今已是公开的、一直不敢公诸于众的“秘密”——他将他们多年来隐藏在水面下燃烧的爱情细细刻画进一个虚构世界:大明星和古典音乐学院的学生,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音乐上碰撞共鸣,这是他们爱情开始时的基调。
经历了明面的知音爱情论调、实际上的性向纠结挣扎后,二人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
岁月流逝又怎样,大明星自认爱得深沉且长久。
在同时期的专辑里,他说:“我依然爱你,或许是命中注定,多年以后,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认命似地爱得无法自拔、甘之如饴。
但在大明星笃定了自己爱情的“唯一”的同时,他仿佛自知这段关系无法更进一步,他对彼此的未来没有信心 ,他殚精竭虑,只能软弱无力地说:“不知道还有多久,所以要让你懂”。
他只顾让这段关系虚妄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岁月,贪心地一拖再拖,他不愿意从这段感情中离开,但同时又深知自己终将要离开似的,深情又无情……在这个虚构世界里,他自顾地将一切简单化理想化:大明星对于“普通人的爱情”的希冀得到了经纪人的体谅和首肯,他们的爱情最终迎来转机,得到祝福。
但影片之外,他所执着的爱情又岂是如与普通人的爱恋这般简单,他要面对的问题又何止于经纪人的强权。
名人同性恋情、母权家族宗教、粉丝团队广告商、媒体舆论名誉,他通通都要考虑权衡。
终于,这个有些理想主义的、懦弱的音乐人,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载着驶离上海的房车,背弃了自己的爱人。
他逼迫自己进入婚姻,但是正如他预言了他们的关系没有未来,也预言了他们的爱情不会消失。
他花了五年的时间痛定思痛,又花了三年的时间逃离婚姻,最后赌上了身家名誉,也卸去了曾经压在他身上的一切枷锁。
不是每个人都像音乐人这样不幸,半生所得皆非己所求;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音乐人这样幸运,有个一直都在等他的爱人。
“我依然爱你,或许是命中注定,多年以后,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这段旋律已经成为后来这么多年岁月的注脚,一切皆命定,平行世界外的故事不愧为上帝手笔,无人能及。
东风破,不破不立。
故事仍在继续,祝愿音乐人和他的爱人幸福!
1)2010年8月13日,大光明五厅,22:30场,7排(最后一排)7座。
2)末场特价,40元,提前半小时排队买票。
3)45%上座率。
4)左边两女一男是一起的,片子没多久,男人就说要睡觉了,然后不久一个女子开始向另外两人忏悔,自己不该提议来看这片子,希望片子能够快进。
整个影厅,偶尔会有笑声,然后王导演唱歌剧那段,旁边那位女子鼓掌了……无预告片,片前广告有:卫生巾、戴尔笔记本、斯柯达、宝马、多乐士、卡尼尔、福瑞迪、森马、东芝笔记本*2、伊利、昆仑山、奶粉跟3G。
王力宏原创故事,难怪电影剧本很弱很弱。
房车与自行车发生事故,玻璃碎了,人一点没事,堪比《夜·上海》。
植入广告包括璞丽酒店、卡尼尔、波司登……汉典的表演确实有点浮夸,曾哥戏份很少,台词功力有待提高,方大同是亮点。
同样是优质偶像的导演处女作,我觉得周董的《不能说的.秘密》要靠谱得多。
虽然王也玩了很多花样,譬如YY画面跟动画效果,但整个片子还是很烂。
一个abc的yy之作,知音到后头,终究变成了把妹……100815下外公家
自从吃了这是歌手追钢琴家时拍的瓜后。。
主题不错音乐不错,就是拍得太散了~这根本不能算是部电影吧,粗制滥造啊~更严重的是,我真™烦曾轶可!!!!!居然还唱片尾曲
亲爱的王先生,这就是你那么想拍的电影处女作吗,可以不要那么幼稚吗。李屏宾,杜笃之,林安儿,余家安,白瞎了一堆华语电影卡司。。。还是好好唱歌吧,只有唱歌的时候你才是你
这个片子不错,好看。
好帅~
其实心中默默打1星,方大同+1星,王力宏+3星~
很甜的电影,虽然很偶像化。刘亦菲戴眼镜也很好看,王力宏的音乐很好听。
能不能再纱布一点。坑爹呢这是。
比周先生的处女作差点,不过音乐不错,我支持你,王力宏。
CCTV6.王力宏的自我吐槽啊……“杜明汉好像不喜欢女孩子”曾哥的槽吐得好犀利啊。手法纯熟,看来执行导演不错。其间的转场动画段落很有想法。看了一多半给三星,看到gc和结尾差点被雷死……为了曾哥多给一星。那个叫慕凡的角色是个纯SB
陈汉典你太棒了!!
明显不是我的菜~~~
看在有在西斋取景的份上...
除了leehom请问还有神马看头?!oh,还有曾哥
弄死我算了
王力宏歌手1星,王力宏导演1星,我弟迷恋的亦菲1星。
挺唯美的!刘亦菲里面素颜很美很清纯
一群二
以后出专辑了都来发个电影做宣传,这个方法也蛮好的~我爱方大同~大同也来拍个音乐人电影吧
为了大同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