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
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
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
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
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虽然只是一些边缘群体的罗列,不深入,浮光掠影。
其实有时候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情绪。
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思考。
片子的前半部近乎纪实的手法,看得人很激动,看到小贩被条子按倒,无名的愤怒之火燃起,烧向了制度,烧向了那个阉割精神生殖器的党。
不过坦白来讲,故事讲的过于牵强,妓女,小贩,下岗夫妇,大学老师,这几个角色串起来总是觉得生硬。
不过也许导演并不是要将一个故事,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将一种社会的,身体的,精神的压抑,假托片中的人物发泄出来。
关于盗版:人民群众需要啊,如同人有性需要,需要有性工作行业一样,甭管和不合法,存在就合理啊,你这边合你的理,阉党那边有它的道理。
大家就那么处着吧!
如果我们要消灭盗版:前提一:消灭那个阉党,现在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前提二:在满足前提一的基础上,正版做的和盗版一样便宜,这基本不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成本;前提三:电影院的票价和盗版碟一样,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许;盗版看来上述前提的任何一个眼把前的都不可能,结论是盗版将长期存在,不过宽带事业的发达,盗版碟越发变得“专业”人士的爱好了。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
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
大概没钱的缘故。
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
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
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
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中》问到了什么是地下?
地下的东西,其作品大部分是关注社会底层,底层的东西又是灰暗的。
大部分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绝望的情绪。
而在我所看过的“地下电影”中间,最令我震撼和记忆深刻的就是来自何建军的这部《蔓延》。
那会还在上高中,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电影,看完后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相信许多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影像所打动,从而找到另一种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的人坚定理想,充满对艺术的执着和深刻的悲悯之情,最终成为了电影导演,大师。
也有一些人,沉默而平静的注视,虽不投身到电影工作当中去,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次于那些影像工作者。
贾樟柯看过了《黄土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尹丽川看了《新桥恋人》“仓促下了学电影的决心,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对《新》的迷恋。
”许多可爱的人就这样一夜间成了电影青年。
《蔓延》英文名字叫《pirated copy》,影片的开头,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公交站牌下,电影院门口,到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在向行人兜售盗版光盘。
于是就这样由盗版的DVD引发了一连串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故事。
手提摄影机跟拍被警察追赶的外地弃农倒碟青年小王,在派出所民警拿着一张《感官世界》问,这是艺术片吗,这是毛片!
一脸委屈的小王解释:这是讲人性的,艺术片。
一个热爱电影,因为在学校教室内和女孩做爱而被学校开除的倒碟男青年,称自己喜欢陌生人。
酒吧里的一个妓女,为了要看《花样年华》的碟子,跟那个卖碟的小贩回家,两人在《花样年华》音乐里完成了做爱的交易。
小姐没收钱,只是要了他50张DVD盗版碟。
其中有《绿洲》、《太阳帝国》。
一对下岗的中年夫妻,喜欢在家模仿暴力电影里面的镜头,为孩子学费苦恼,俩人带枪在大街上准备抢劫,最终却意外解救了一个险些被一帮伪装警察的青年强奸的姑娘。
开枪的画面剪切到了《低俗小说》经典桥段。
抢劫酒馆时,发现老板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最终夫妻双双银弹自尽。
一个艺术学校教电影的女教师,因为买盗版盘与男青年结识而发生了关系,粉红色调的画面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爱过程。
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个同性恋,拒绝和自己做爱。
影片中穿插了一段画面,长期压抑而发生畸变感情的女老师在地铁上触摸男人下体。
一个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艾滋病携带者,向往大海。
最终在看完《大河恋》后,真正来到了海边。
影片涉及到了社会中各种各样边缘或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通常在封闭阴暗的空间,一台电视机,放着各种电影:《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这些沉溺在影像中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大街上,胡同里,酒吧,小商店,他们是你的兄弟,老师,朋友,老板。
生活真的是这样灰暗的和绝望的吗?
还是你明明看见了,却装作熟视无睹?
结尾长达四分钟的追跑的镜头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急促的喘息,一直延续到画面定格,虽然好像举步维艰,但也传达出了一些另外的含义,比如普通人逃出灰暗生活的勇气和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吧。
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最终也加入到这场追跑当中去,按网上一哥们的说法是作者把这种边缘的绝望已经跨越了性别,时空,和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真正蔓延出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心理状态。
至于片子本身,个人喜好不同,好与不好,个人不去评说。
希望多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出来。
这是唯一一部国产电影我能推荐的了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生活凡是说什么演技 场面 床戏 资金问题之类的人是被表象蒙蔽的是脱离平等的 或者已经在脑海被灌输一种固定模版思维习惯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人都有对世界 对社会 对人生 对价值的看法试问下 、你们很多人喜欢看的武打 枪战 征服 汽车 美女 金钱有什么真实与内涵可言我只看到有虚荣有联系无非就是比谁最牛比谁是英雄谁拯救世界谁是完美男人 完美女人这些真实吗?
很多人觉得世道黑暗之所以黑暗 是因为大多数人被蒙蔽了双眼只追求虚假的表象而真实是一切存在之源最终事实就是事实它不用说话它只客观存在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好蔓延人们的思维世界在从孩子到成人 以及老年时是一直在被影响的而最直接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人 报纸 电影 音乐 书籍。。。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而最终如何塑造了怎样的你自己是与幼年时教育下的价值观有关的这一点都不复杂所以我觉得惩罚一个杀人犯、远不如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了解他思维世界扭曲的原因用爱与善良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上进而不是每天都有人杀每天都有人叫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此片以贩卖盗版碟的人开始 也是社会一角没什么枯燥的你走在大街上还不是如此只是现在有人把这环境录了下来 放出来一起观看而已也就10分钟时间碟子大多数人都会看电视 电影之类的此片只是以碟子为代表而展现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面电影会影响人这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大多数人判断准则已被大环境所同化所以他们从电影中吸取的东西也在一个大前提的同化下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以个人的观点对这些思想进行分析摄取比如有人喜欢这场景 有人没感觉 却被另场景感动比如从小受的关爱比较少的孩子在电影中的温情就会很容易侵入他的思想而从小被惯养的孩子 在电影中被满足的贪欲 高高在上的地位 强者 焦点 这样的思想就深刻在他们的思维不再一一举例当然以上这些例子也有反面视各种事实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概括下来就是人们在成长中都在不段摄取从各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思想开始进食无论是你认为对的错的只要是有人摄取了并开始影响周围的人时就开始蔓延了无时无地无形的就这样无法控制的扩散要追究原因回想自己的童年吧
说实话,突然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是因为刚刚看完了《milk》这个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
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脑子里面的思路给别人是及其不同。
一个是政客,为了同性恋的群体说话的公众人物,这个蔓延里面的女教师只是一个苛求性爱得到满足的母体。
尽管她那么挑剔着自己的生活和性爱。
可是就一个盗版小贩就把她所有的隐忍和压抑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开来了。
那种酣畅淋漓的喷薄如同我现在的状态,没有了工作,不再对工作抱有任何看法的时候突然一个决定让我明天就能上班。
谁都体会不了这种深切的感知,只能变态和低级到用这个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来替代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大学生活,看到了这个片子。
那个时侯我只是冲着导演何建军去的,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地下的导演。
知道导演在场景里面放的是《天堂电影院》的片段,知道导演怀有一种对那些贩卖盗版光碟的文艺爱好者的莫名的负责感情。
我知道,我都知道。
因为我也有过。
我有过。
与任何人无关,我谁都不想说。
尽管这样的电影很不受群体所接受,可是故事的载体和意识形态有的时候就很简单,只需要某一透露出的细节,某一简单而过的动作,我都明白。
我都明白。
剩下的就是你的问题。
导演:何建军演员:于博,胡晓光,王亚梅,娜仁其木梅 等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陆支羽上海的毛尖曾经撰文说过:“当然我们知道盗版是违法的,知道我们这么热爱盗版也是违法的,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什么是需要偷着去做的,总有些什么是需要黑夜掩护的,总有些什么吧?”(《亲爱的盗版》)毛尖口中“需要黑夜掩护”的存在,就像一抹命运的刀锋,被无数次磨损,却犹而显露出锃锃发亮的品质。
一如《蔓延》中所呈现的无数次奔跑。
“蔓延”之意究竟为何?
是意指盗版碟“猖獗”的势头,抑或是一种表象背后的精神本质上的“入侵”?
不得而知,却耸人听闻。
于是,《蔓延》是危险的,极有可能成为广电总局打击盗版的反面教材。
就像人说的,在这“碟贩子”被日益妖魔化的时代,只有《见过大爷》挺住了,亦是仰仗着广电总局的佛掌。
而那无数的被“和谐化”阉割掉的所谓的“禁片”,唯能偷偷地借着盗版商燃起的烛火匍匐前进。
身处这电影的乱世,贸然发现物质垃圾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多么兵荒马乱而难以释怀的谬误!
曾经听闻过一些所谓的当代前沿科学,比如“自组织”理论,混沌学,抑或“熵的定律”,都试图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时间的箭头。
而在这盗版盛行于世的当头,我亦如此难耐地看到了藏匿于时间中的混沌,那是律法所不曾探触过的内质的硬核。
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幕后黑手又是谁?
毛主席同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是,“扫黄打非”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的“头号灭火器”;而文化产权问题的阶段性盛行亦使盗版商们战战兢兢了数许年。
打击盗版终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头”,固然无可厚非;却而又令人唏嘘叹惋。
《蔓延》所要表现的断然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头”,而是在这时代“大头”下一群蓬头垢面的小人物。
他们游走在生命的表层,像一束束浮萍,如此窝囊地做着世界电影的传播者。
而条子们的再三围追堵截,于他们而言,就像一场场骤然爆发的噩梦。
《蔓延》在故事架构上比《戏梦巴黎》更不纯粹,且而又更富戏剧性;但人家贝纳托鲁奇是电影界的贵族,而何建军顶多只能算是草根精英。
于是,《戏梦巴黎》中大玩“3P”的年轻人只需窝藏在屋子里做梦,《蔓延》中的“碟贩子”却要满大街乱窜,还得逃避条子们的追捕。
影片中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桥段,构筑成一堵堵墙。
不了解艺术电影的条子责难大岛渚的《感官王国》是色情片;迷上昆汀的俩夫妻学着《低俗小说》去抢劫,却至终人财两失;女教师梅小静一再地跟申明要阿莫多瓦的碟来讲课,并随同着奉上自己的肉体。
诸此等等。
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们而言,何建军实在是送了一份太过残忍而美好的礼物。
我们兀自看到了生活中半明半灭的光,一半把你拎出水面,一半把你摁入水底。
而我亦不得不佩服崔子恩的编剧功力,那一次次在最无力之处涌现而出的张力,像一把把洞穿生命的匕首。
及至最后那一场虚无的奔跑。
纪录片式的虚晃镜头“臻入化境”一般动荡起来,我兀自看到了地震般恐惧的摇摆,一如娄烨《苏州河》的开场。
那恍若绵延无止境的长镜头,一刀刀横切过生活的侧面,裸露出最骇人的内里。
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马不停蹄,是不是一种罪?
我不知,我惟独听见空气中尖利的啸叫声被一寸寸抽离掉了,整个世界唯剩下沉甸甸的喘息,像一场祭奠末日的仪式。
那一刻,我曾兀自想起过方方的《奔跑的火光》。
像一束跃动的火焰。
一簇跳动的光。
奔跑中的申明,仿佛变成了一头拎着明火的兽物。
唯有满地散落的“碟”,唯是这个世界中最无奈的存在。
哥们拿了一堆旧盘出来,让我挑着看,我看其封面挺火,就拿来放了一遍,妈的,上当了,根本没有有趣的镜头出现。
但它所反映的现实是这么真实,那些卖盘的小贩就像在中关村或地铁站口经常看到的一样。
导演能选这么一个角度来描述无产北漂的生活,我想他是有真实感受的。
其成本估计低到个人出资的程度,最黑色幽默的是想抢劫的那两个夫妇。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我觉得是最后申明被城管追得气喘吁吁无处藏身毫无方向地跑着,正像这一代没有资本又运气不是太好的青年们,像罗炼一样,这是一个迷惘而又不甘沉没的族群。
最逗的,这个描写盗版商贩的小电影虽然可能引起小贩的共鸣,但怕没人愿去盗它的版,因为实在是太粗糙了,就像我们做算术题用的草纸,结果虽然出来了,但看上去,实在有点乱与简单。
蔓延 看的实在很嗨,最早的原因是看到崔子的编剧,打开是满大街卖盘的。
太熟悉了,北太平庄的地下通道,新影门口的过街天桥,小300喊着一块一位有大座,地下室都是塔院的。
路南的超市发现在似乎还在,旁边卖碟的店倒是早没了。
如果没有《蔓延》,这些地方04年的样子记忆有点模糊了,幸好电影记录了下来。
就如记录了DVD这个庞大的产业。
当年送盘上门是大生意,于我甚至是交友的平台,在单位会议室桌上挑着盘,听着同事们的喜好,判断哪个人品味相近,哪个人审美较低。
直到有一次,央视某个年轻的法制节目编导实在找不到选题,把给节目组送盘的哥们拍成了节目在全国播出。
之后DVD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
最后一次批量买盘是10年,当时在淘宝一家店里发现有《多桑》《爸爸的大玩偶》等一批台湾电影。
怒下了100多的单,然后觉得肉疼,就把购物车里7个比特币的订单删掉了。。。。
导演的一次松散无力的个人恶趣味猎奇集锦。
居然还挺有意思的
愤青意淫
小时候当黄片看,脱内裤那一段真心刺激
刻意的地下
站在城市的中央,心已游离至边缘。
顺着生活的轨迹,向前奔跑。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对夫妇。
大学时,看的这部影片,随后便印在脑子中。却只记得片名中有pirated这个词,居然找出来了。
我们都是丧气的骨肉皮
😑
低俗小说那段笑喷了,结尾致敬精疲力尽,挺有意思的,老影迷了
卖盗版碟的年轻眼镜男与男女顾客之间的故事
气死人的小白脸
2015.12.24午后
拿部DV给我,我能拍的比他更好。似乎还不太会讲故事,封面所谓的床戏,我按着快进跳过去了,太差,没有镜头感。
不同的人,不同的味道。
稀烂吧。。。。拍摄的太烂。
还可以吧
时隔7年再看一遍。第17分钟有录音话筒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