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Catherine Keener和Joan Cusack两位女演员,以及导演头上顶着的《Sex and the City》的巨大光环,我怀着很轻松的一份心态,看了《富贵老友记》(Friends with Money),原本期待着一出喜剧,看完心情反倒郁闷起来。
谁跟我说这是部喜剧来着?
从片名看,Friends with Money,用的是Jennifer Anniston所饰的角色Olivia的视角,影片也是以Olivia为中心,把其他三个有钱的朋友串联起来,构成四个中年女人各自不顺心的常态生活。
同样是四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富贵老友记》全然没有《欲望都市》的洒脱气,活生生一部女版中年危机。
Olivia是朋友圈中唯一没结婚的一个,遇人不淑地痴缠与有妇之夫,还丢了教师的工作,做起了薪金低微、面子上还挂不住的女佣。
影片的笑点基本集中在这女人乱哄哄的生活片段中:比如,她在某名牌化妆品的各大专柜穿梭,厚着脸皮收集试用装,而雇主家中的护肤品总勾得她手痒。
又比如,她一遍又一遍往前情人家中打电话,或停在他家门口朝里张望。
还有和那个混帐健身教练的一段,完全是中年女人饥不择食的表现。
好笑吗?
未必,因为其中有种夸张后的实在感,大多数女人在同样境况下恐怕都会作出类似的事情,是天性,也是没有退路。
三个有钱有老公的女人,物质无忧的生活底下依然暗涌起伏。
Joan Cusack略带刻薄的长相尤其适合Franny这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
Franny最有钱,连小孩穿的都是奢侈品,可她的一言一行都似乎被老公攫住,且完全照着富人所能达到的浮华界限过日子,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Christine和老公兴致勃勃的装修着“梦想之屋”,实际上却貌合神离。
她对生活诸方面挑剔颇多,与老公工作上摩擦不断,她在家中动作的磕磕碰碰,传达出被忽略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
Julie是著名时装设计师,却莫名地察觉到生活的无意义,于是她不洗头发,成天蔑视周围的一切,轻而易举就被激怒。
这个角色的设置很有意思,看似不可理喻,细想之后,又似乎能明白她各种宣泄的方式。
但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出路又在哪里?
导演并没有说,她只是把她们生活的这一段落近乎真实地搬出来。
吃饭就真是在吃饭,谈话也真就是在谈话,朋友之间的关系也真是像你我所有的那样琐碎,没有所谓美化或讽刺,除了Olivia这个角色身上功能性地分配给Jennifer Anniston贯有的小夸张,影片几乎记录片般写实。
这种写实造就了我的郁闷,生活没有答案可挖掘,你最多以过来人的身份看别人重新经历,或疑惑一辈子。
总之,当事人是最不知所措的,它让我突然看到未来各种各样的窘迫。
结尾算个小团圆,又不尽然。
Olivia找到的是金龟婿,而不是白马王子。
尤其在Olivia了解这个胖男人雄厚背景的后一幕,便是二人在床上的坦诚相见,总让人看了心酸。
诚然胖哥哥人品尚算优良,Olivia的动机和前景还是不免让人怀疑。
总之,这是一部女人看更觉贴切的电影,男士总不会用太大感觉,甚至有被闷坏的危险。
所以,只推荐给姐姐妹妹们看。
Jenniefer在这部电影里,穷困潦倒素颜黄面,平日穿着也只是一件肥大棉衫,而她,却让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美丽。
她的三个朋友,不为生活所迫却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糟,无缘无故的抱怨烦闷和莫名的嫉妒把她们扯进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个循环一旦进入就抽身不得,并且把她们越套越紧。
因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而拒绝洗头发,头发油腻的让自己老公都恶心;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不同意见而分手,分手以后发现自己更加忍受不了的是失去丈夫的孤独;不停地怀疑别人的丈夫是gay,却从没有想要解决自己的婚姻危机;还有那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圣诞礼物袜子。。。
哦,天哪,饶了我吧,与其过这种生活不如撮合那两个投趣的男人或者干脆自己单身一人孤独终老算了。
而olivia,却像一头被生计驱赶的骡马,只能心无旁贷的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正是这种坚忍,让她成为了朋友们羡慕的对象。
可以体会一下那种让人窒息的绝望:失业,做钟点工,厚着脸皮向ba讨要化妆品小样,承受不白眼和讥讽,被旧情人的妻子辱骂,满怀希望的认识男人却发现他只不过是拿着自己的钱去泡别的女人的骗子……而这所有的一切,在她用兰蔻晚霜抹脚的那一幕达到高潮。
狠狠地从瓶子里抠出一大块,抹在脚上,粗粗的揉搓管他吸收不吸收。
而绝望的同时也是希望的开始,olivia终于遇见了自己的MR.RIGHT。。。
xxx:um, I guess I have some issues.olivia:You know, people sort of, problems
如题。
就像片子里所记叙的那样,被诸如贫困、衰老、陷入感情无法自拔、缺乏被关怀的感觉、性生活不满足等等问题所包围,陷入歇斯底里症、抓狂、向朋友大倒苦水,然后生活依然是一团垃圾。
圣诞节前四个女人在朋友的工作室里试穿新衣的镜头是整部片子最美丽的一景,有一种坚韧与自信的美丽。
影片在邂逅金龟婿之后圆满结束,但是垃圾一样的生活是没有尽头的。
不是每天都过圣诞,所以我们也不会每天都坚韧自信并且美丽。
在这个年龄的我看来《老友有钱》太可怕了。
Jane婚前用500多种洗发水,她对洗发水着迷,因为那可以使她变得更漂亮。
婚后Jane几乎不洗头,她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任何美好憧憬,她厌倦了洗头并且变得疯狂易怒。
但影片的结尾让我感动,Jane的丈夫说她很美丽。
这不知为何又让我觉得有几分尴尬,因为之后的Jane还要继续疯狂,继续不洗头。
大概生活就是这样苦中帯甜。
Franny是四个老友中生活最富足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在幸福中丧失了自我。
Olivia向她借钱的片段无疑是她可悲的集中体现。
我想Franny应该感谢上帝给了她一个好老公,她无法自食其力,在中国这样的女人往往等着男人把她养成个黄脸婆后扔了。
而像Franny这样的女人就是导致女人始终从属于男人的根本原因。
她甚至让我感到耻辱。
Christine与老公的交流在争吵中进行。
影片的结尾当Christine还在办公桌上喋喋不休时,她突然意识到对面的桌子已是人去楼空。
当听到女佣的一声问候时,我想她一定开始怀念丈夫。
她与丈夫的关系带有一种藕断丝连的微妙。
也许正应了豆瓣上一位朋友的话:“婚姻,一定要是一场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疯狂。
”我想不少看《老友有钱》的朋友都是冲着Olivia来的,Jennifer Aniston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
Olivia是剧中的中心人物,她很穷,但穷的有味道,呵呵。
她的混账男友像她借钱的片段堪称经典。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她拼命挤用光的化妆品,从这里足以看出Olivia生活的窘困,却很有勇气。
Olivia遭受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同情。
而好友们的功成名就无疑激发了她对金钱的向往。
最终Olivia也成为了有钱一族,婚后她将成为谁?
Jane?
Franny?
Christine?四个女人的生活有喜有悲,可笑的是,她们都觉得只有自己过的才是生活。
我给了《老友有钱》五颗星,它不是经典,但让我懂了很多东西。
大人们也许不会看好这部片子,但它对于我是婚姻的启蒙课。
四个女人都不是特别爱彼此,但她们依旧是好朋友。
因为生活不允许她们玩矫情,不允许她们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
她们要生存。
她们和我们这些少年不同。
人们最终都要为了生活而忘却少年的情怀。
益早不益晚。
这样当真正面对社会时大概就不会显得太惊慌。
由詹妮芙·安妮斯通(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 《有钱朋友》(“Friends With Money”),就像是从电视连续剧《老友记》(“Friends”)或者《欲望城市》(“Sex and City”)中跳出来的一个插曲似的。
只不过,那二部肥皂剧里的青年男女,在这部电影里已然人到中年。
比起在那二部电视剧里似乎很不经意地燃烧着的青春,这部电影里充满人到中年的灰暗。
由詹妮芙扮演的奥莉维娅(Olivia),也许是此片中唯一的一道亮色。
尼可·赫勒斯纳(Nicole Holofcener)显然是个颇有章法的导演。
整个影片由三次聚餐撑起一个叙事框架,三对有钱夫妇加上一个灰姑娘般的奥莉维娅。
第一次聚餐,奥莉维娅刚刚辞去中学教师工作,转而做了清扫房间的女佣(maid)。
第二次聚餐,奥莉维娅准备把女佣工作也辞了,情绪低落到极点。
第三次聚餐,奥莉维娅容光焕发地带上了刚刚交好的男朋友。
最后,影片结束时,奥莉维娅从男朋友嘴里得知,对方原来是个富家子弟。
其貌不扬的胖家伙,竟然是个王子般的人物。
而奥莉维娅则稀里糊涂地成了灰姑娘。
如果说,奥莉维娅的灰姑娘故事充满喜剧性,那么与之对照的三对有钱夫妇的人生,却颇有日薄西山的迟暮。
影片面对奥莉维娅时,无疑是相当轻松的。
可是,叙述三对有钱夫妇时,却如履薄冰。
导演显然想玩一把伍迪·爱伦式的幽默,只是玩得并不如何得心应手。
因为那三对夫妇的生活,没有丝毫幽默可言。
相反,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酿出一场悲剧来。
用其中的一个妻子的话来说,他们的生活就像在等死一般。
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应该做的好像全都完成了。
床笫间的热情,早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有同性恋倾向的丈夫,正在寻找同性的爱侣。
烦燥的妻子为了泊车或者购物时碰到他人插队,跟人吵得天翻地覆,不小心把鼻子撞破。
至于那对想在盖新房中获得成就感的夫妇,却因为邻居的抱怨被弄得心灰意懒。
奥莉维娅和三对有钱夫妇的人生对照,可说是互为明镜。
从奥莉维娅这面镜子里看出的三对夫妇,令人羡慕的是没有了金钱的困扰;而从那三对夫妇构成的镜子里,却充满奥莉维娅依然年轻、而自己日渐迟暮的感叹。
离了婚的奥莉维娅,显然向往身边有个固定的男人。
她给前夫打着习惯性的电话,又习惯性地挂断,不跟对方说一句话。
这是从那三对夫妇的镜子里看不到的。
而在奥莉维娅的镜子里没能看到的,则是美满婚姻的不美满。
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再加上人到中年,简直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人生。
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心底里都塞满了因为单调、枯燥、沉闷、无聊等等而产生的无名怒火,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就会突然一下子窜起,烧出一场灾难来。
这是导演赫勒斯纳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个根本原因。
他不想勾出深藏在夫妇们内心深处的怒火,以此惹得观众不快。
相比于奥莉维娅那种灰姑娘式的喜剧,那三对有钱夫妇的生活,一不留神就会酿成悲剧。
伍迪·爱伦是在那样的日常生活中搞笑的专家,把美国观众逗得哭笑不得,从而成了一代大师。
可怜的赫勒纳斯显然没有成为大师的野心,所以只好把生活的棱角磨平,把愤愤不平的心火熄灭,笑嘻嘻地给观众做了场不痛不痒的按摩。
平心而论,这样的故事要拍出新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且不说前面有伍迪·爱伦的阴影,即使是一部《美国尤物》(“American Beauty”),都足以把创新的道路给堵得死死的了。
《美国尤物》不过是轻轻地掀开了中年人生的一角,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
比起达利《掀开海的皮肤》一画,《美国尤物》所揭示的,是相当平常的一种悲凉。
但即使是那么平常的悲凉,赫勒纳斯也怕会伤到观众,能避则避。
并且,还特意用灰姑娘式的结局,冲淡影片可能染上的悲剧色彩。
这与其说是宁可平庸,不如说是出自不愿得罪观众的一片好意。
坐在美国电影院里看着美国导演的作品,总能感觉到影片和美国观众之间的某种默契。
一者是买方,一者是卖方。
卖方不想让买方哭着走出影院,买方也不希望自己跑到电影院里来哭上一场。
须知,身边坐着的,不是刚刚交上的女朋友,就是生活多年的老夫老妻。
谁也不想在电影里看到让人活不下去般的大悲和剧痛。
至于活跃在美国报刊上的电影评论家们,也不会苛责电影没有如实拍成悲剧。
美国人不玩心跳,而喜开心。
你可以说这是种商业手段,也可以说这是种美国式的体贴入微。
所以,《有钱朋友》最为悲剧的,无非是一位妻子一怒之下,撞破了鼻子。
而其中最为搞笑的,又不过是奥莉维娅穿着老式的女佣服,跟一个男人在床上毫无感觉的作爱。
二处显示的,全都是伍迪·爱伦式的经典画面,或者说,伍迪·爱伦式的老生常谈。
比起诸如伯格曼或者基斯洛夫斯基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欧洲电影大师,伍迪·爱伦的电影,不过是从日常生活中细心捡出的小聪明而已,其中还时不时地间杂着夏洛克式的精明。
但即使是这样的精明,这样的小聪明,对于美国导演来说,都似乎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动不动就仰止,而不是跨越。
就电影美学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
就算不得不在撕开灰色人生面前望而却步,至少可以让奥莉维娅继续在贫困中挣扎,何以非要塞给她一个富家子弟呢?
也许导演想以此暗示,奥莉维娅最终获得的,也是跟她那些富妇朋友一样的人生。
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人生的区别,不过是金钱的有无而已。
必须承认,这部影片的立足点十分现实。
现实到了无法从艺术角度着想,只能从生活本身来体味。
看着这样的电影,绝对不会联想到莎士比亚。
可能联想起的,最多只是伍迪·爱伦。
至于最少······好像是《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
夏洛克还有胆量从债务人身上割肉,而《有钱朋友》不过是让一个女人撞破了鼻子。
更为搞笑的是,就这么点小事,竟然弄得像是出了一场车祸似的,女人们齐集医院,正在跟新交男友约会的丈夫,飞速赶到。
从这样的场面里,你可以感觉到,伍迪·爱伦窃笑着,从导演身后悄悄地溜走了。
这既不是一部明亮的交响曲,也不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协奏曲,而是一支滴里搭拉的小夜曲。
唱得还行,基本上没有荒腔走板。
2006年4月16日写于纽约
如果很多女人会在一堆大制作,噱头十足的电影介绍中一下子把这部电影一下子挑出来,那是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他们或者关于我们和他们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的故事。
我们,女人们,我们从小一起成长的姐妹,从小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我们共同关爱,相依为命,但也会彼此嫉妒,互相竞争,甚至说彼此的坏话,男人们总是不理解。
但是这的确就是女人的方式,以前电影里对男人们的友谊那种完美的诠释让我们羡慕,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其实那也不过是一种谎言而已。
阶级,地位,金钱,这种种的差别谁能真的就此逾越?
相比之下,《老友有钱》这样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女人的虚荣,世俗的种种,却远比那些乌托邦式的男人式的友情来得更真实,更亲切,最重要的是,它很理直气壮。
友谊也需要接受金钱的考验,四个从前的朋友,三个名利双收一个穷困潦倒,穷困潦倒的那个一边嫉妒一边要抖足了精神保护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双收的朋友们一个顶着个鸡窝头到处和人吵架,一个睿智过了头,婚姻生活里就是学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最后一个则是有钱又有闲,幸福得到了人神共愤得地步,再加上老喜欢一针见血,于是每天要听各种风凉话,生活在没人理解的压力之中。
没钱是完完不能的,可有钱也并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女人的中年危机并不比男人的来得轻松,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就更加需要女朋友的陪伴。
因为无论你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完人迷,当你青春不在的时候,你会知道,最懂女人的,永远是女人。
坦率的说,这不是给男人看的片子,从导演到演员清一色的都是女人,所有的男人都是摆设,虽然有一两个灵光一闪,增添了一些喜剧效果,但是也都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上,把这样的一部被分类为轻喜剧/爱情剧情的电影定义为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电影也并不为过,因为她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把男人刨除在外,摆出一副女人的事情男人管不了的架势,这比那些把男人当做敌人去挑战的电影来得更加的彻底。
难怪很多男人看了电影都说不好看,可是女人们个个都很赞。
因为它没有摆出一点点讨好男人的姿态。
登错了帐号,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一个博客,06年开的,只写了两篇,其中之一就是这篇影志。
我已经不记得这部电影的内容了,所以好奇地读了下去,我想起那个时候我是很认真地看电影、写影志的,06年时的自己讲话有些琐碎啰嗦,原来那时我不喜欢那种琐碎的很生活片段的电影,现在倒是比较喜欢,比如像迈克·李的《又一年》,意味悠长。
看到当时被感动的地方,觉得很陌生,很新奇,也跟着回味了一下电影中的那一刻,这个反应来得有点迟钝,显然我已与5年前的自己拉开了一段距离,但感觉真不错。
——————————————————————————————如果要我打分,这部片子我大概给只6分。
我一向不喜欢那种对话过于生活化的电影,很琐碎,有时很嘈杂。
我是说,即使电影表现生活,可是电影里的说话方式也不该跟生活中一样,它应该是在“演戏”,不是做作的演戏,是自然的演戏,但不是照搬生活的感觉,应该是戏剧化的。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
其实有许多经典电影是这样的,可我看了会很烦,看不下去,尤其是英语电影。
《老友有钱》便是这种。
而且让我很鄙视的是,它公然打着《老友记》电影板的名号,只因为当中有个安妮斯顿。
其实情节完全没有联系。
所以我看这片子正中他们的下怀——完全是冲着安妮斯顿去的。
即使观影的过程中一直相当吃力,我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要问这部电影讲什么,它简直没有什么情节。
奥丽维娅生活贫穷,是个女佣,却拥有三对十分富裕的夫妇朋友。
三对夫妇之间其实充满了矛盾与猜疑。
我猜影片要表现的,应该是“有钱不一定快乐,贫穷并不一定痛苦”。
可是其实奥丽维娅的生活是痛苦的,她靠帮人打扫房间生活,看到生活状况比她还糟糕的人,甚至不忍心讲价,只得以很低的价格帮他打扫十分恶心凌乱的房间;常去专柜讨要化妆品的试用妆;有个很糟糕的男友,除了可以做爱,他陪她一起去帮人打扫房间,完了之后还找她要钱,“I helped.”他伸出手,厚着脸皮说。
我看得还满烦的。
希望它早点结束。
可是后来,奥丽维娅辞工时遇见了那个“生活状况比她还糟糕”、把价格压到50块的人,他是个大胖子,没有工作,桂木讷,不善言辞,可她们聊得很投机,一下拉近了关系。
后来奥丽维娅带他去参加有钱夫妇举办的慈善晚会,朋友们问到她的新男友的工作时,她尴尬地搪塞过去,并在回程路上向他道歉。
胖子此时迟疑地告诉他:我一般不对刚认识的人说这个,不过,其实我不工作是因为我很有钱,我从XXX那里继承了一大比遗产。
It's just like a fairy tale. 影片的结尾,他们赤裸地躺在床上。
奥丽维娅忽然问,你既然有钱,为什么当时只肯给一小时50块?
胖子有些尴尬,回答说:I have an issue. 他没有进一步地解释什么issue,但奥丽维娅明白了,很宽容地抚摸他的手说,Everyone has issue, including me. 唉,心里忽然很感动。
好像忽然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什么要用这么生活化、这么琐碎的方式来表现。
生活很艰苦,不论对有钱人还是穷人来说都一样,奥丽维娅如果是个有钱人,她绝对看不上像胖子这么肥胖又木讷的人,可是贫穷使她的生活标准降低了,她很容易满足,无甚要求,只想有个谈得来的人可以娶她。
于是生活给了她一个礼物,一个有钱的但不完美的男人。
起码,她不是为着他的钱跟他在一起的。
即使今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变故,有什么不如意,奥丽维娅依然可以挺下去,她已经坚强并且满足,一点小小的恩惠对她来说即是大大的幸福了。
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讲那三对夫妇之间的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同性恋的事,盖房子的事,全部没有结尾。
想必那争吵还在继续,那些不宽容,那些缺乏沟通,那些面子问题,那些更年期的烦躁,都还在继续着,就像亦舒说的,点一次名,烦恼都还在,一个不少。
其实影片的深刻内涵都体现在女性主义的思想内容上。
看看导演Nicole Holofcener的作品,欲望都市 Walking and Talking 吉尔莫女孩等等。。
一系列都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特别是男人目光凝视下的女人的状态,女人对岁月、对物质、对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探索。
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导演Nicole Holofcener对女性的深入观察使得作品中女性对自身反省意识的情绪很强烈。
她总是加入自己的关怀。
安妮斯顿似乎越来越接近这种崩溃边缘的角色了。
笑起来和哭一样,也许这就是特色。
在我看来,宫崎葵也是这类探索内心真我的女性典范。
好了,这个电影足以值得一个半小时的耐心去对待。
但如果要说好看,首先要有忍受电影中女人们喋喋不休后的觉悟,端正了态度,才从其中看出一些滋味。
很不幸,是失败的味道。
四个女人,多年老友,其中三个有名有利:财产继承者、作家和设计师,而另一个,Jennifer Aniston饰的Olivia,则惨到要做女佣。
私生活一团糟糕,只靠打电话骚扰一个结婚的前男友排解寂寞。
经济拮据,整天计算着花费,想着法子如何厚着脸皮领取商场里的试用化妆品。
而身边的朋友则出手阔绰,比如当Joan Cusack饰的Franny谈论着如何捐助200万给某个慈善活动,某个朋友问这个Franny,你为什么不捐钱给Olivia的时候,她一脸诧异,不置于否。
但事后她和丈夫在车中谈论此事,不仅捐助,连请Olivia收拾家务的念头都被谈论中否决。
这对体面的夫妻,他们只是想到是让一个老友接受帮助时候彼此有可能的尴尬。
所以后来Olivia为报一个健身教练培训班向Franny借钱的时候,Franny拒绝了,她说,假如你去做心理辅导的话她愿意赞助,而这根本没有必要去学的东西,她则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
富裕的人看自己的穷光蛋朋友。
渐渐的感到不可理喻,不是不愿意帮助,而在她这个层面,感觉的是面包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所以她也好心给Olivia介绍男朋友。
一个令人发指的混蛋,只是在陪Olivia工作时候闲坐着,也要分一份所谓劳动的钱。
然后请另一个女孩喝酒。
Franny为介绍错了人感到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她感觉认识的Olivia已经无法挽救,以至最后她和自己的丈夫说,假如现在遇见,还会不会与她成为好朋友。
肯定是不会的。
你说这是资产阶级的虚伪也好,但确实,当人们身处两个阶层的时候,友谊是奢侈的,更不现实。
另两个人,Catherine Keener饰的作家Christine与她的丈夫,也是工作合作者,相互长期忽视。
她们借助扩建房子期待去重建他们的感情,但不幸运的是,只是更大的背离。
Frances McDormand饰的设计师Jane,则陷入她人生最大的迷惘中,她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连头发也懒的洗,却为生活遇见的一切不快较真。
她孜孜不倦的争吵,一刻不休的愤怒,好在她有个体贴的丈夫,丈夫的耐心与恭维虽然没有化解Jane的焦躁情绪,但毕竟使家庭免于崩溃。
这个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可看的只是细节与表演,虽然我们还远没有富裕到她们那样的程度,却不可避免的有些感同身受。
从Olivia的角度,生计才是最大的问题,她连最混蛋的男友也能将就,她能在那些有钱朋友对她糟糕生活调侃中坦然下来。
所以她的生活可以逐步向好,虽然结局是童话的,遇见一个有钱人。
而她的这些朋友,却真的在失败的途中。
生活与情感无限溃败,面对富裕的物质生活,内在是无比的空虚。
一如我们一样,虽然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上升。
但依旧面对着工作、房贷、孩子等等的问题与压力,却真的没有任何心思关注下自我。
很多时候情绪失控,更多时候空虚无聊。
偶然会遇见一些过去的朋友,这么些年他们一如既往,收入很低但却毫无心思。
我不会羡慕他们,但真的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无趣。
过去,我常建议他们这样,批评他们那样,现在,喝完酒,吃完饭,回忆一下往昔,絮叨一下现状即可。
除了攀比以及那点虚荣心的满足,真不知道生活的终极是什么。
是的,爱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无论过程中如何动摇与游移,假如坚持下去的话。
也许生活,就不至于真的溃败了。
大多数时候我比较喜欢看肥皂剧不需要动什么脑筋糊里糊涂嘻嘻哈哈的过一个半小时或者2小时主要是生活已经够无趣并且无奈了好吧这部片子看的很是沉重写实的生活好像看得到周围的人有四个主角的影子女人们微妙的友谊关系家里琐琐碎碎总能让你抓狂的地方或者事情有时候出门碰到什么都不省心有时候有一份不想要的工作很痛苦可是没有工作别人同情的眼神让你更痛苦想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好让自己忘记那个怎么都忘不了的人可是总是忍不住偷偷打他电话又慌慌张张挂断通过介绍认识的那个却又烂得很于是鼓起勇气找已婚旧情人,结果人家冷冰冰让你死心想要家里人的关心结果发现爱情早就被冲的淡了又淡有钱或者没钱有家庭或者没有如果每个人是一种饮料的话那她们都是白开水简单又真实品尝起来却各不同
非常不错。开头和结尾呼应得很妙。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更年期妇女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断抱怨。根本没有把主题表达清楚,制作水平和美剧相差无几。jennifer aniston永远还是那个rachel,这是老友记的成功,还是她本人的失败?!
有钱人不一定幸福
挺无聊的一部文艺生活片。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没看出来有钱老友的优越,也没看出来没钱老友的倔强。
其实是部挺压抑的片子。
well written
为了Jennifer Aniston才看的。。有点失望。可能我不会在生活中到那一步吧。
我老了,当影片的开头7个中年男女坐一桌的时候,我很兴奋地想,好耶,这个电影肯定好看。果然好看。关于女性的中年生活,关于女性的友情,关于钱。06年安妮斯顿就这么会演,她的角色最复杂最令人费解,她却能令人信服地表现,只靠眼神和细微的表情,手指的小动作和步态。然而直到今年她还是一个被低估的演员。詹森-艾萨克,虽然在电影里演的是个简单粗暴的利己精英,但是那气场,那黑暗中闪闪发亮的蓝眼睛,要是「银英」拍电影他应该演罗严塔尔。从屋里冲出来飙一串西语的那段真的很飒。
原来它不是喜剧,无聊的很有力
可以说得更好的,但整部片子失重了。
中年女性衰颓。果然,生活全靠他人衬托。通篇的废话,却要硬着头皮看下去。
好boring
细节描述很赞,等到四十岁还要重新看的电影。
看不下去。
特别的
1.5//看看卡司//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不太可能存在一条绝对完美的路径
你知道,你永远无法完美的解决任何问题,你认为的解决只是事情的刚刚开始。
说能保证40岁的我们决不会成为任何一个这样的女人?
太琐碎了,对婚姻、感情、事业和中年危机的呈现都很肤浅,而且出路是什么?不是离婚就是find another rich guy?算了吧
我就喜欢这种碎碎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