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生存挑战——《绝境盟约》
今天聊聊西班牙 / 智利 / 乌拉圭 / 美国电影《绝境盟约》。
片名La sociedad de la nieve / Society of the Snow (2023),别名雪下百态。
这是一部永远不会在长途飞行飞机上放映的电影。
1972年,一支橄榄球队乘坐乌拉圭空军 571 号航班飞往智利。
当飞机穿越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坠毁。
坠机时,45名乘客中,仅有29人侥幸存活。
在接下来的72天里,幸存者们与严寒、饥饿、疾病以及绝望搏斗,最终16人奇迹般地生还下来。
电影描绘了飞机在离开乌拉圭的同一天便遭遇不幸的情景,现实世界中,由于安第斯山脉上空的恶劣天气,这架航班实际上被迫在阿根廷门多萨降落过夜。
按照阿根廷的法律规定,外国军用飞机只允许在其领土上停留24小时,因此飞行员必须返回乌拉圭或继续前往智利。
第二天,飞行员认为虽然天气并未完全好转,但已经足够支撑他们完成剩余的航程。
正是这个决定,让旅程发生意外。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真实故事之前多次被拍成《天劫余生》(Alive ,1993)等电影和纪录片。
本片深入探讨了那些幸存者在劫后余生所面对的种种后果,并未过多触及公众对于同类相食敏感主题的复杂情感。
在现实中,幸存者们曾长时间将这个令人痛心的细节深藏在心底,仅与家人间悄然谈论。
他们向外界展示的故事,不过是吃了飞机上的残存食物,以及在冰冷的山脉间寻觅到了一些可以充饥的植物。
然而,当这个被长久隐瞒的秘密终于被揭露,幸存者们不得不面对公众的目光,召开新闻发布会来正面回应此事。
不出众人所料,这一消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许多人在震惊之余,也开始深入反思:在极端生存条件下,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尽管取材相同,但本片绝非1993年那部经典之作的简单翻拍,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两部电影以同一真实事件为背景,侧重点却大相径庭。
《绝境盟约》更为有力地诠释了那些英勇无畏的生存故事。
《绝境盟约》首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对抗,这是一段关于16名幸存者不可能完成的生存传奇。
在那片被冰雪覆盖的荒芜之地,他们面临着种种挑战,严寒、暴风雪、雪崩掩埋全部机身……每一次挑战都几乎将他们推向死亡的边缘。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当生存的希望变得渺茫时,这些幸存者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以死者的尸体为食。
本片在恐惧与恐怖的交织中,不断挑逗观众的神经,随后又带来令人心潮澎湃的解脱感。
观众或许不了解这个故事此前的几版作品,但他们依然能够提前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尽管它发生在遥远的50年前,但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新闻故事。
电影中表现出了足够的磨难与困境,尤其是当镜头聚焦于两名幸存者罗伯托·卡内萨和南多·帕拉多时,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寻求一线生机。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堪称惊艳,摄影呈现壮阔的美感和巨大的孤立感。
当飞机猛然撞上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脉的巍峨山峰,震耳欲聋的噪音在撞击前的死寂中爆发,瞬间令人心惊胆颤。
机翼被残酷地切断,机身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被撕成两半,驾驶舱被无情地压碎,飞机的前半部分沿着被称为泪谷的冰川急速滑下。
画面中的惨状令人不忍直视,尸体被从高空狠狠甩出,四肢断裂的惨状与金属扭曲的嘎吱声交织在一起,观众仿佛亲临灾难现场。
飞机在下降过程中的解体过程被细致入微地展现,每个痛苦的细节都被摄像机无情地捕捉。
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其冷酷一面,闪耀着银色光芒,广阔而危险。
在广角镜头的长镜头中,山脉显得陌生而遥不可及,让幸存者挣扎求生的场景更加令人绝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时间自然顺序,演员们通过稳步减肥来准确描绘出饥饿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每年二月都有一场前往坠机现场的年度旅行等待着那些渴望探寻历史痕迹的游客。
旅行由阿尔卑斯山探险队组织,专业导游里卡多·佩纳(Ricardo Pena)带队,还有幸存者之一爱德华多·施特劳赫(Eduardo Strauch)。
这趟旅行通常需要三天的时间,期间会乘坐四轮驱动的越野车、骑马和步行。
对于每一位来访者来说,高原反应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事件,一部名为《安第斯飞机失事》(2024)的纪录片迷你剧在电影首映式上正式推出。
在这部作品中,76岁的幸存者爱德华多·施特劳赫重返灾难发生地,他不仅详细讲述了那起事故的经过,还揭示了飞机失事50年后,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这片山区。
如今的山脉少了雪的覆盖,使得他们得以发现更多以前被雪掩埋的飞机残骸。
关于是否应吃人的讨论,在寻常安全的光景下显得空洞无意义,只是一些喧嚣声。
当人类真正置身于绝境之中,才知道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部电影以道德困境为核心,展示了不同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不同看法与选择,而这些选择所引发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至于究竟该如何抉择,影片并未明说,却通过结果让观众有了答案。
导演在解释创作初衷时提到,与以往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死者的重要性与纪念意义。
这些逝者在生前都为团队的生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牺牲使得其他人在死后得以幸存。
这一观点也是与幸存者深入讨论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他们认为死者应该被铭记,并得到应有的感激。
绝境挣扎撼人心,道德困境引深思。
非常成功的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电影。
无论摄影技术还是电影语言的应用堪称完美,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帧画面是荒废的;故事叙事节奏紧凑,细节处理到位,演员们所表达的绝境求生的情绪非常打动人。
从影片的20分钟打出第一批坠机死亡人员名单开始,绝望就弥漫在后面漫长的二个多小时,包括进入冬季的寒冷、无药可治的伤痛、食物短缺的饥饿和无法被搜救看到U型谷底。
导演是用镜头处理细节的高手,当这群笃信上帝的小伙子们再也拉不住那头企图生存的野兽的时候,那落在舱外的尸体上的眼光,抠下一片血痂谨慎放进嘴里的手,感受到动物性时眼底的迷茫和惊恐,一件件死去的人留下的遗物,被收集的死去的人的项链,高原日晒下日渐曝皮的嘴和脸……处处弥漫着逼近死亡的恐惧与绝望。
尤其感人的是故事的讲述人并不是最后活下来的人,他耗尽生命的时候留下字条:“我死后你们可以吃我的尸体,知道你们活下来我很高兴。
”生与死的一线之隔一定是模糊了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适用,那就遵守自然的规律吧。
生命总是潜藏着危险和绝境,但又一定蕴藏着希望和奇迹。
2023西班牙剧情片《绝境盟约》,根据真实事件和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5,IMDb评分7.9。
“生死与共”的电影版释义。
超级震撼的空难片,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从头到尾的揪心。
这个历史真实事件最大的震撼力在于以尸体为食才得以存活,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唯一的非恐怖片的吃人电影,但在那种恶劣环境下,吃人并不令人作呕,也不觉得恐怖,更不觉得离奇,因为那是求生的必然选择。
影片以最后死去的年轻人为旁白讲述,之所以选择这个没有存活下来的人,是因为这个人说出了广为传送的那句话“你可以吃我的尸体,我会平静地接受,你们会因此而活下去”,没有人看到这里会不流泪。
此人最后还留了个字条“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
所以编剧才选取了此人为视角讲故事,因为他的思想极具代表性,这也是影史中极少见的以死去的人为口吻为视角。
此人堪称现世耶稣,三观犹如耶稣一般超脱凡尘,耶稣不就是让信众吃他的肉吗。
影片让我想到了泰国洞穴救援,同样是时间跨度很长的生存奇迹,不过泰国洞穴救援是他救,而本片则是自救,生存条件更为恶劣,更为不易,更加难能可贵。
作为描述空难后的生存片,影片没有在视效上突出坠机戏,不过坠机戏虽然只有十多秒,但非常震撼,剪辑快速,极具冲击力,戛然而止,令人过目难忘。
影片虽然长达144分钟,但是节奏紧凑,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全片有无数泪点,绝境中生死与共令人感动。
影片在故事内核上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只有活下去才有未来,但是为了生存该有什么样的尺度和采用什么样的手段?
影片还探索了信仰的价值,因为惨烈空难之下,曾经的宗教信仰如今让人变得迷茫。
影片在故事上更多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撑、理解、包容,没有展现绝境之下人的崩溃和阴暗面,没有展现人际关系的瓦解,我相信真实事件中是会存在崩溃和瓦解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真实事件中不可能全都如此理智和包容,但在绝境中展现人性阴暗会让影片基调变得残酷和暗黑,这不是影片的本意。
影片的英文名是《Society of the Snow》,直译是“冰雪社会”,从片名上看似乎要展示生存绝境下的世间百态,让我想到了韩国电影《混凝土乌托邦》,但事实上《绝境盟约》呈现出的效果并非如此,影片展示出来的更多是绝境求生和绝处逢生。
影片让我想到了器官捐献,想到了成语“生死与共”,存活的人通过吃死去的人而存活,死去的人变成了存活的人的一部分而得以延续,死去的人有了特别的意义,存活的人的生命也因此而有了特别的意义。
看完此片我在想,马航MH370,你在哪里……看到《绝境盟约》的马航MH370乘客的家属们会重新燃起希望吗?
马航MH370乘客们有可能正在存活于世界的某处吗?
-一共拍摄了140多天,产生600+小时素材,导演说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故事,中间拍摄了很多很多的细节,为了控制时长都剪去了-为了能让演员逐渐减重并更好理解角色和剧情,所有场景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主演很多都是荧屏首秀(不得不说大家都演的真好),片中有几位故事原型客串-选择Numa作为叙事主角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去世的人,但是直到影片最后都有他的旁白,代表着在这场事故中不幸遇难的人们仍然是part of the society
生命是一场随机事件。
-- 题记今天想写一部今年开年就看了的电影,网飞投资入围202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Society of the Snow 绝境盟约》。
这是我第一次看完电影隔了快两个月才想写一点观影笔记。
起心动念的原因大概是今天一早要乘飞机去多伦多出差,一上飞机就被这超小的飞机和外露的螺旋桨给震惊了-- 这种飞机只在我小时候的旅行记忆里出现过,从西安飞昆明,还记得后排的两个外国人在起飞前让我和妈妈不要调整座椅靠背,因为他们的膝盖已经顶到椅背了。
这是我对于飞机大小最直观的记忆。
大概是《Society of the Snow 绝境盟约》的故事就是讲飞机失事和人类自救,所以我一登机看到这么小的飞机就开始计算如电影里飞机撞山一样的空难我的生还几率。
其实算也没用,就像电影里的空难场景,后半截飞机直接扯断,前半截飞机里的乘客在坠地的巨大冲击中,要么是被后排座椅直接碾断腿脚或者挤扁,要么是被暴露的钢管直接扎死。
所以说生命是个随机事件呢。
在电影的空难里谁活谁死和这人是谁、做了什么毫无关联。
你可以说,他们选择了座位,就选择了生存概率。
这是站在上帝视角说话,毕竟电影里的撞山的是飞机的尾部,如果换成了飞机头呢,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活下来的人赢过了概率,也有自我拼搏的精神。
这场灾难是真的叫一难接一难,撞雪山、极寒、雪崩都叫他们给碰上了。
这一场场的随机事件让人无路可逃,但是也有人在随机的不幸当中选择了拼搏以赢得一线生机。
面对没有食物,吃不吃同伴的尸体是一种选择,有的人为了精神信仰选择不吃,有的人为了能活下去选择了吃。
这电影高明的地方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现了你所有的选择,让你带入其中,然后体会影片中所有人物在那个是否食尸的选择中的煎熬。
没吃肉的并不比吃了肉的更高尚,而吃了肉的能活得久一些却也不见得能逃过下一个随机事件。
然而,比较直观的是吃了肉的活得久了一些,就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多了一点胜算。
生命是一场随机事件,从出生到死亡。
在随机事件中,人可能有选择也可能没有选择。
然而,如果不选择、不搏一把,也许都熬不到下一个选择。
生命既是随机的,也是能被自己的选择所左右的。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诺玛,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不吃尸体么?
在需要自救的当下,是精神信仰更重要还是肉身健全更重要?
他看似不理智的选择其实也是在他做出了基于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还有最后带着大家希望走出群山求救的两个人,其中一人随身携带的肉都臭了,他作为医学生不会不知道吃臭肉腐肉会有什么后果,然而他还是吃了下去。
如果是我,我会吃么?
这在我看来是这部空难片除了画面惊人、叙事冷静、演员和制作都很诚心之外更大的优点,它让观影者把自己带入其中,思考自己会做的选择,同时它又不站在上帝视角或者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任何人。
有句老话说得好,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如果知道了结果,每个人所面对的就不是选择,而是一条确定的路。
这条路如此确定,就失去了惊喜和意外,以及随之带来的喜悦或者失落。
这大概就是重生爽文的市场所在。
重生了,你就知道了剧本,知道了一条确定的路。
爽文了,就是在这个确定的路上引入新的变量从而拼出新的机会。
这就像是提早知道了中国股市房市的大涨大跌,获得了泼天富贵还能避开所有的坑。
可惜人无法重生,更不能保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所以我们会在一次次的随机事件中做出相似的或者不相似的选择权,试图搏一个不同的结局。
也会在时过境迁云淡风轻时回首,赞同或者后悔当初的选择。
回归到题记,在这场随机事件中,我们终究只能认认真真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在事后回首时不后悔这个选择。
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次真实的空难大逃杀,1972年乌拉圭的一架满载梦想的孩子们的飞机在雪山区域坠落,全机45人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坠落,尾翼脱离,饥饿,寒冷,两次雪崩等等一系列困难过后,坚持了72天,最后16人获救。
影片拍摄并记录了这些幸存者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求生经历。
影片的大部分是以一位叫努马的遇难者的旁白讲述开始的,讲述了这群人为什么上飞机直到他死前的经历。
虽然是以他的视角为主,但事实上剧情是没有主角的。
它以一种更平和冷静的视角更纪实性的呈现方式去呈现这个艰难的过程。
艰难主要在两个略显矛盾的方面:生存和人性。
前期生存的难题是保暖,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心埋葬尸体等等;之后矛盾逐渐成为了饥饿,同伴逐渐成为了蛋白质,宗教人性和生存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两次雪崩之后,生存的矛盾成为了空气和逃出,活着的人也逐渐接受自己会成为食物的命运,甚至 愿意贡献自己;经历了一切之后大家再次找到一部分补给,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向外寻找出路,也正因如此最后有29个人得救。
其实按比例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过半的人活了下来综合了诸多原因。
橄榄球队的男孩子们足够强壮和团结是一切的基础,快速的组织和领导的带领以及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的任何内部的纷争是我认为非常难得的,也是最后能够出逃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即使泯灭人性到吃人也依然不会让人对这些年轻人感到反胃或者难受的重要原因,他们是真正的为了团队的存活而想尽办法。
他们会苦中作乐,会喊口号,会团结一致,也许不是这群人遇难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徒步找到出路的两位探路者,,中途折返为留更多食物给同伴的逆行者,搜集物资的人和每一个参与到这场生存战的人都展示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这点令人佩服。
摄影积极的展示了自然的宏伟和环境的恶劣,而音乐则有一种原始的激励感,这些都加强了整个求生过程的情感波动。
几次突发的自然情况效果非常好,可以想到如果是在大屏幕看大约会更震撼。
不像很多大片节奏紧凑,影片节奏缓慢地讲述了一次奇迹,但关于人性或许还有更多讨论的空间。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耐观影空难题材在灾难片这一类型里往往是难以触碰的。
因为飞机只要坠落其存活率就会奇低,并且从灾难发生到结束的时间跨度很小。
种种原因都导致创作这类电影的难度之大,新世纪最会拍灾难题材的美国和韩国,产出的优质空难电影也是极其稀缺。
空难大多时候以元素的形式辅佐电影类型,韩国近年上映的《非常宣言》(Emergency Declaration),便是用空难裹挟政治的形式出现;美国的《萨利机长》(Sully)则是以机长为主视角的半传记电影;《迫降航班》(Flight)亦是如此。
不以个人视角而是塑造群像的空难电影更是少之又少,糅合犯罪类型的《空中监狱》(Con Air)、喜剧类型的《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甚至和恐怖联系在一起的《7500航班》(7500),都难免脱离了现实,变成了以飞机为“世界观”的虚构电影。
在2023年威尼斯电影节,一部根据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西语电影被选作了闭幕电影,该片也在接下来的欧洲电影奖大放异彩并提名了美国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以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它就是《绝境盟约》(Society of the Snow)。
导演J·A·巴亚纳是西班牙人,曾执导《海啸奇迹》(The Impossible)和《侏罗纪世界2》(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绝境盟约》也是其自《海啸奇迹》11年后再次尝试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电影,在《海啸奇迹》中,导演就已经展现了捕捉人性和情感中脆弱一面的精准。
在这部电影中更是把人物在困境下的选择和人性的挣扎诠释的淋漓尽致,让其不单单只是一部空难后的求生电影。
《绝境盟约》改编自巴勃罗·维耶西撰写的回忆录《雪下百态:世界上最伟大的生存故事的权威叙述》(La sociedad de la nieve),真实事件蓝本是1972年的安第斯空难。
1972年10月13日,一架载着乌拉圭橄榄球队的乌拉圭空军571号班机(Uruguayan Air Force Flight 571),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飞往智利圣地亚哥参加比赛,由一架福克F27执行任务。
在安第斯山脉因遇上乱流,飞机偏离航线撞山,机身断为两截,29人当场死亡,而该球队内的大部分队员则生还。
由于失事位置太偏僻,再加上该处天气达零下40度,十分寒冷,机上有些人因失温或遇上雪崩而死去。
生还者希望能活着等待救援队的到来,可是,他们从电台得知救援队已停止进行搜索行动,生还者只好以死者尸体充饥。
其中两名球员在艰难的情况下步行10天下山,最终成功向他人求救,直到意外发生第72天后(即12月22日)他们才被智利空军救援队救出,45人最终只剩下16名生还者。
该事件在1976年和1993年先后被墨西哥和美国翻拍成《残酷的生存》(Survive!)和《天劫余生》(Alive),《绝境盟约》则是第三次翻拍。
同年一共发生了35起空难事件,空难的原因大多是自然原因、技术原因、恐怖分子劫持,幸存下来的人也少之又少,但只有安第斯空难的故事被反复的拍摄。
这次空难能够被经久不衰被翻拍的原因,便在于其传奇性和游走于人类社会道德边缘的“人吃人”现象。
据资料记载,在被困期间,众人因无法忍受饥饿而作出集体决定,即吃死去战友的尸体。
现在电影中吃掉尸体自保的情节已屡见不鲜,经典美剧《越狱》第四季中T-Bag为了走出沙漠不惜吃掉同伴尸体……但安第斯空难却是真实发生的。
在这之前正式有过记载的人吃人案件是日本太平洋战争1944年的光苔事件。
事件中,一艘日本陆军征用船遭难,船长在严冬的知床岬无食物可吃,最终吃掉了同行船员的遗体并生还。
一般认为此事件是日本历史上不少食人事件中,首次有食人者获刑,事件亦被民间视为“唯一获法庭审判的食人事件”。
但其实,日本刑法并无食人相关规定,钏路地裁实际上是将事件当作尸体损坏案处理。
当然在安第斯空难结束后,人吃人事后并未掀起任何的波动,大家仿佛已经默许了在极端情境下爆发的兽性的存在。
这个道德问题可以看作是电车难题的一种变式,如果吃掉同伴的尸体相当于违反伦理道德的法则,也是打破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定义。
不吃则会导致自身的死亡,当人只剩下“活下去”这一个要素时应该如何选择,成为了影片的关键。
电影中导演着重强调了努玛这个角色,他在一开始是最反对吃同伴尸体的人,在看到同伴们要吃亲近的人的尸体时,他甚至爬出了废墟拯救了众人,但也因此落下了伤病。
在他知道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之时,写下了那句可以吃我的尸体的遗嘱,也是因为他的这句话,众人选择了出去寻找自救的办法。
他自带一种救世主的人物气质,但却倒在了黎明的前夜。
回到电影本身,虽然这是由西班牙、乌拉圭和智利三国联合制作,但是无论是影片结构还是观感都迫近好莱坞商业电影。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其严丝合缝的剧本结构,《绝境盟约》中的情节推进堪称灾难片的教科书。
在观众已知电影背景的情况下,在影片第15分钟直接进入空难的主题并构建角色身处的困境。
在15到第60分钟时,幸存者们搭建营地,营救伤员,分摊食物,发现了一两架飞机飞过,这些都把观众带入了一种“胜利的假象”之中,导演用看着零碎的情节填充了每一分钟。
同时在这一阶段,导演也提出了主旨——到底要不要吃同伴的尸体?
60分钟之后,又一困境来袭,暴风雪的出现让飞机这一最后的庇护所的安全性荡然无存。
所有人也陷入了不可逆的绝境。
90分钟迎来了故事的高潮也是最后的希望,努玛的一句“你们可以吃掉我的尸体”让影片前段一直在探讨的议题消失,幸存者们也组建成小分队最后寻找救援。
结尾部分也是使《绝境盟约》与翻拍的前两版或者其它灾难电影不同的地方。
导演拉长了尾声的时长,让影片变成了两个半小时来搭建情绪的联接。
通常的灾难电影如《隧道》(The Tunnel)最后李正洙被救出,影片便也结束了,在《绝境盟约》中则又花了将近全片1/5的时间描绘被救后的陈述。
这样完整的结构让整体的观感更加圆滑,让前中期观众压抑的心情在结尾得到应有的释放。
导演如同有强迫症般的把故事的层次划分清晰,让观众完整代入电影的语境。
除了精准的剧作结构外,影片无论是从视觉听觉设计还是真实事件的还原都做到了精致二字。
24岁的阿道夫·费托·施特劳赫,用驾驶舱的遮阳板做了两副太阳镜,防止眼睛受太阳光伤害;弗朗西斯科·尼古拉博士留下幸存的一名一年级医科学生和二年级医科学生,从航班的剩余部分找来材料,制作夹板和绷带;费托还设计一种把雪融成水的办法,他把雪放上金属座位,用阳光把雪融掉后滴入空酒瓶。
这些在回忆录中的细节都被全部还原到了电影当中,极大的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在镜头上导演采用了大量的俯瞰视角来表现幸存者们的渺小,同时消除掉求救的声音更让人感觉绝望。
导演谨记真实感和现实主义,所以没有像《涉过愤怒的海》(Across the Furious Sea)那般陷入刻意的表现主义象征之中。
首先得说翻译,字幕做的是真好。
全片用了很多成语,并且都精准表达了原意。
然后是演员,网飞投资的影片大多都是新人或者说不是好莱坞大牌,名气没那么大 很多人不认识,而这一票演员最要命。
有好几位脸型都差不多,大家发型也都基本没差的同时,名字还很拗口,偏偏这又是一出群像戏,结果就是在看的时候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影片一直是有旁白的,很容易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说话的努玛肯定是幸存者之一,不然怎么会用他的视角呢?
然而到了影片中段却让人大跌眼镜,努玛没了!
不过这些都无可厚非,努玛死后他手中攥着的纸条在众人手上一一传阅后,才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
”瞬间明白为什么是努玛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时这也是影片所聚焦的部分——团结和奉献,绝望与坚强。
面对绝境众人是如何克服,面对人伦道德众人又是如何自处。
这不是传记,而是这一群人在某个人生段落的真实经历。
它应该很严肃,容不得一丝戏谑。
因此影片中对于吃人这个事实只是单纯表达和讲述 ,没有批判和夸张,甚而至于是弱化了。
他们是如何分尸如何剔骨,如何张口如何下咽都一笔带过。
诚然,影片意不在此,而是更偏重于众人在绝境下的团结和坚强。
设身处地的想想,那段经历、那种食物的味道,一定会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不拘你信仰上帝还是真主,是否受过良好教育,心中是否知伦理守道德,都不可能对抗身体的求生欲。
影片整体较为平淡,因为故事的特殊性,比较少艺术化处理。
而这样就导致缺少戏剧化冲突,缺少一个大的、爆发的、能让人共情的高潮点。
绝境逢生那一刻固然算得上,但那是可以预见的。
不妨可以把吃人再加工一下,有人吃有人不吃,不吃的人最后也不得不吃, 这当中的冲突、煎熬、争吵、无奈、挣扎、到最后妥协还是很有发掘潜力的,然后把时长再缩短。
对于影片摄影剪辑,鉴于事件发生地的自然风景,摄影真没什么好夸的,这样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导演和摄影师都游刃有余。
影片后段三人外出求援,终于攀上一直横亘于前的雪山之顶那一幕很震撼,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免惋惜,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却被剪成了几个镜头,并且还是淡出,当上下一幕画面与上一幕画面重叠在一起又久久没有分开时,对一个心急火燎的想欣赏自然景观的观众来说别提有多糟糕了。
电影复现了50年前那起真实的安第斯山脉空难事件,初始侥幸存活的29人在冰川雪原度过了艰难的70天,逐渐凋零至最后的16人。
电影工业再次展现了极致的细节再造能力,瞬间的灾难如何吞噬人,持久的灾难如何雕刻人,到达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碎片击穿人的躯干,冲击波折断人的骨头,极寒温度冻住人的血液,雪崩掩埋人的呼吸,伤口感染缓慢腐蚀人的表皮和内脏,这场命运浩劫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的灾难事件轮番上演。
做足仿真功夫之外,电影也让这帮兼具教徒身份的橄榄球队的年轻人,在绝境中完全袒露自我。
求生欲始终被道德压力拷问、缠打,此消彼长,一边是饥饿和死亡,一边是以朋友亲人的尸体为食。
在漫长的斗争和等待中,求生欲似乎摆脱了道德乃至宗教的胁迫,又在绝境一次次卷土重来时趋于覆灭,在摇摆中生长出一种崭新的神性,活着醒来的每一天皆因生命的献祭和赐予而起。
所以一息尚存的年轻人们彼此把对方的脚揣在怀里,作自己以为的诗,许下自己死后的尸体可以利用的承诺,有的同时带着必胜的希望和赴死的信念翻越雪山,寻找山的边界,有的看到快要逃离躯壳的灵魂,对这样的生命萌发了深刻的爱意,而电影的主视角虽然没挺到最后时刻,但他依然用灵魂在旁白。
这都是对灾难中孕育出的神性的直白勾勒。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