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安逸的生活会让人迟钝,会让人只知道享受,所以会有“居安思危”这个词闪现出来警示我们。
同样的道理,永远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会不自觉的对现实的丑陋产生抗体。
可拒绝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吗?
前些天看到一句让我心惊的话:无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
我突然疯狂的想触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否残酷的让人心惊。
我可不想当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完整的活过。
前些天看了一部让我心惊的电影:撞车。
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为我发现当自己真正站在善与恶的中间时,竟一度迷失了。
人性的天平,究竟倾向哪一边多一点呢?
看完影片我脑中浮现了另一部结构手法极及其相似的电影――《木兰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评的《不羁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
汤姆•克鲁斯在本片中也奉献了演绎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
如果要论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木兰花》里有着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表现,而本片却是实实在在的写实路线。
这是一个多线索共同进行的故事,单单看导演有条不紊的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的串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
不过看过他的前一部编剧的作品《百万宝贝》的人应该不会有丝毫的惊奇,因为《撞车》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与《百万宝贝》敲击人心的痛楚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个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脸上的焦虑和无奈,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疗而在深夜无助得呻吟,因为那个黑人秘书一次次的无礼拒绝。
这一切都让我的心底泛上丝丝的同情和怜悯。
可这些细微的感觉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杀:瑞恩在晚上巡逻的时候,拦下一辆黑人夫妇驾驶的汽车,并因莫须有的原因对女士进行强行搜身,当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抚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里都噙满泪水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抽离震惊,转向愤怒了。
从见证他所作所为的年轻同事汉森当时疑惑和震惊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同样的信息:眼前的这个警察,已经因为他的劣迹,被我们本能的划到了恶人的一边。
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对父亲时的眼神再无辜也无济于事。
汉森出场时的凌然正气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好感,他因为这件事而主动要求调走的请求则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这才是我们心中那个正义的警察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
临走道别前,瑞恩握住汉森的手说了一句话:“等到你多干几年吧!
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为然,汉森同样不以为然,一句威胁的话而已。
当时我真的以为,那只是威胁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妇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无法忍受作为一个知名导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让人绝望的怯懦,而丈夫也因为这件事使尊严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严重的尊严,这让他觉得几近崩溃。
一切冲突都是矛盾爆发的契机,体会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叫“撞车”了,英文名crash直译应该是冲撞,坠毁的意思。
这里有个隐语,当那些存在于人生的矛盾积累到无法掩盖时,它就会借着看似偶然的冲突肆意宣泄出来。
一对黑人小偷,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做的却全是鸡鸣狗盗的活。
这次他们瞄准的对象,竟然是他们自己的同胞,一个黑人。
不幸的是,这个黑人情绪低落,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正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之中。
没错,他正是那个导演。
积聚在心口的痛苦无法排遣时,这两个小偷却来抢劫。
这让他找到了疯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烧,他想爆发,冲破一切怯懦和羞耻。
他的失常的举动吓坏了小偷,也让到场的警察感到威胁,还好,冷静的汉森及时赶到了现场,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黑人导演的冲动的情绪。
控制了现场,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
黑人导演还没有完全消除内心无能的虚弱,他还含着泪不断的重复:“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
”但汉森已经因为成功的处理了这件事而隐隐感到自豪,因为他感觉到了自身背负的重大责任。
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来,他是个好警察!
瑞恩巡逻的时候发现一起车祸,车主奄奄一息车子濒临爆炸。
他死命的钻进车里要把受伤的车主救出来。
可车主看到他的面孔时却惊恐的拼命抵抗:“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
”车主正是被他强行搜身的黑人导演的妻子!
这时候瑞恩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已经被我主观的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刹那把她从车里拉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甫定惊惶失措的她紧紧搂在怀里。
被人掺扶着渐渐远去的黑人妻子转过头看了瑞恩,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是感激,还是些许迷惑。
那一刻,我也是同样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前后他的反差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真理又被一个极有理由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下班归家中的汉森,在路边接了一个搭车的黑人―――那两个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当然汉森并不知道这一点。
黑人因为他的热心而感激,却没想到因为打趣惹怒的汉森。
汉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枪。
车里发出了“砰”的一声闷响。
虽然我既不愿意看到这是事实,但它却就这样发生了。
汉森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里攥着的不是枪,只是一个小雕刻而已。
他慌乱之极语无伦次,片刻之后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
殊不知我的内心也在这里剧烈的翻腾,这简直是一种颠覆。
这是那个正气凌然的汉森吗?
是那个面对瑞恩的丑行要求调离的汉森吗?
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
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的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的如此卑污龌龊吗?
如果瑞恩的反差仅是让我无所适从的话,汉森的所为就让我彻底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能是好的,什么又是人性呢?
这个故事中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
本来耿直的侦探因为想知道失踪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伪证,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那个被汉森失手杀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铺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
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查官的妻子简向来仇视黑人。
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20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
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
我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感到平衡吗?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
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
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我听到了枪声……”“好吧,你知道吗?
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
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
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
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
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
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
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
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
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
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
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
他的妻子痛不欲生。
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
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
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
”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
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
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再渴望流出的泪都要咽回肚子里去。
“这件斗篷真好!
”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
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
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
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
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
整个电影的情节如同片名一样,充满了矛盾起伏,多条线索并进,节奏感很强。
看鬼片从不眨眼的我却被他把心揪住了!
很多意外发生,却又合情合理,让人感慨命运难料。
最为可贵的是,影片前半段细致的刻画了存在于种族间的那层透明却坚固的隔膜,而后半段又把人性的光辉闪耀出来,感人至深。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很不错,的确是难得的好片!
Crash: 保罗•哈吉斯在一次访谈中却澄清说,我想说的其实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你们看片中的每个人,他们每个人都面对一个棘手问题,或者是牵涉太多的罪案,或者是一个疯狂的同事,或者是被羞辱、被剥夺自尊,或是被夺走了一切财富,但每个人面对窘迫的反应不同,不同的反应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很可能,你面对的最大问题,就出在你自己身上。
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这个思路反思这些人物,从最不理智的瑞恩警官开始。
瑞恩警官并不是一个刽子手,他前一天晚上侮辱了一个女人,第二天却挽救了这个女人的性命。
他侮辱这个女人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他会不会像《科伦拜恩的保龄》里的中学生一样,突然无缘由地开枪杀死这两个人,但他没有。
晚上他回到家,在厕所搀扶父亲起身,看着老头被病痛折磨,我又在担心,他会不会突然跑到厨房里拿把菜刀把自己的老子砍死?
这还是因为他侮辱那个女人,给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他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叫我始终怀疑他是个变态,甚至可能是个杀过很多人的变态。
这就是因果。
可第二天,当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那个女人,我突然觉得茫然了,该如何给这个人定性呢?
他不是变态的,他只不过是个焦虑过度的普通警察,另有一点行为不当。
一个潜在刽子手,因为救人被我宽恕了,这也是因果。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人们总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道德归宿,判断他的善恶,判断他是健康还是变态。
再来看看另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这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唐•奇度扮演的探长的母亲。
这个母亲似乎总在怪罪儿子,认为小儿子出门变成了混混是身为警探的长子的责任,她爱离家出走的小儿子,而憎恨常常前来照顾她的大儿子。
镜头第一次进入这个黑人妇女房间的时候,我注意到,它在桌子上停留了片刻,上面放着一只盘子,盘子里有注射器和一把弯曲的勺子,而这个母亲,正在阳台的躺椅上酣睡。
她常常酣睡,醒来的时候会在午夜给儿子打电话,或神志不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是个吸毒者,她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她。
是啊,现实中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都喜欢于先向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推卸责任,甚至不惜把罪名加在他们的头上。
不敢承担责任,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的时候,判断失误或处理失当,便成为导致悲剧的根源——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你自己身上,这是保罗•哈吉斯真正想说的。
-古人对音乐有“绕梁三日”的说法,同样看了好电影也会浑身舒畅回味无穷. ,《crash》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Crash这个名字翻译成“碰撞”更好一些。
影片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碰撞。
在110分钟里,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城市里面的各种人物,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别人。
“你知道,在很多城市里,你走在路上,你和别人擦肩而过,或者偶尔别人撞撞你。
可是在洛杉矶没有人会碰到你的身体。
我们总是躲在钢筋和玻璃的后面。
或许我们太怀念那种触感,以致需要通过剧烈碰撞才能体会那种感觉。
”电影开始,伴着缥缈不安的配乐,是一片泛着光晕的路边灯光。
快要下雪的寒冷圣诞夜,一个警官坐在一辆尾部被撞的车中说出上面的一段话。
这段话像极了王家卫《堕落天使》中金城武的对白,同样都是孤独的现代人,同样希望保护自己也想理解别人的现代人。
影片中的人物都不是完人,控诉白人歧视的黑人却是街上抢车的小混混,严重种族歧视的警察依然是个好儿子好警察,有着天使面孔般的善良警察却导致最终的悲剧、小店无辜被毁的波斯店主迁怒于没有关系的锈锁匠、妻子遭到性骚扰不敢声张的黑人导演……所有人无不是顶着生活的逆流努力生存。
通篇铺垫的紧张与冲突最终各自爆发与化解,当片尾曲“Maybe Tomorrow”响起,城市的夜空中终于飘起白雪,相信所有刚才被压抑已久的观众都会心中充满希望。
就像歌中所唱:“So maybe tomorrow,I’ll find my way home。
”没有人是孤岛,生活中相互“碰撞”的人们总有一天会找到回家的路。
正是这种希望让人勇敢面对满是寂寞、悲伤的生活。
总有那么一天,也许就在明天。
-感觉像是在看雨滴落在湖面上,开始是一滴,两滴,涟漪一圈圈漾开来,反射,衍射,生成繁复的波纹。
渐渐地,雨越来越密,越来越急,湖面也越来越乱,再也分不清谁先谁后,谁善谁恶,谁对谁错,眼前只有一片闪烁跳动。
我没怎么注意它怎样反映社会问题或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只当是在看人和人是怎样一次次擦肩而过。
我们相撞,是因为我们不再相遇。
洛杉矶,天使失落之地,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空灵的目光望向远方,身躯卷缩在汽车铁壳里,小心翼翼避免着任何触碰。
不经意间,前面的世界突然停下了,一个人一辆车霎时闪入了眼中,人们本能地躲避,却来不及却步或踩下刹车,无可避免撞在了一起……相撞时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却无人能够预言,它总是隐藏在无聊生活的暗流之下,在下一个拐弯处突然现出它的面目,一瞬间世界突然向我们奔涌过来,让我们方寸大乱,语言和思考都失去了位置,只有被阻碍被拒绝甚至是本身的疼痛清晰地在真实的雕像上凿下了刻痕,提醒着自己鲜活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反应:茫然、惊诧、恐惧、愤怒……我们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左右四顾、开始祈求上天,开始破口大骂,开始设计报复,我们从无聊中解放了出来,生命的激情重又找到了发泄口,向奔涌而来的世界奔涌而去。
可是,在奔涌中释放的是在无意义中积蓄的能量,流动的往往却是无数被欺压和凌辱的人的泪水。
当生命的激情化作驱使他人的意志之时,悲剧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如果这意志中再混合了长久以来的偏见和敌意的话,相撞就愈加伤人。
枪、警车、制片人的身份、检察官的职务、房子的主人,医生秘书的电话……每一个力量象征在弱者的眼泪中都折射出格外刺眼的光芒;黑色的皮肤、身上的刺青、不同的语言……那些无可改变的过去透过有色镜片在不屑的斜视看来也就仿佛揭示着命定的未来。
我们害怕孤独的冰冷和渴望拥抱的温暖,却因为自己的受伤和耳闻目睹的受伤痛苦而怀疑,于是我们对温暖的渴望化为了对保护自己的力量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会感受人的善,而只会去相信人的恶,于是在我们最真切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之时也就是最真切的感觉到别人的存在之时,我们却很少清楚地看到两者,只是徘徊在自己的痛苦中而攻击他人,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疆界,在彼此伤害的螺旋中越陷越深,直到……直到我们从楼梯上跌落,直到我们浑身插满管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我们差一秒就死在爆炸的汽车中,直到我们要救女人却宁死不让自己碰她一下,直到我们举枪误射一位孩子却发现她毫发无伤,直到我们弟弟的尸体伴随着母亲的诅咒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最深处的脆弱,直到我们没有理由却有了一种幡然悔悟,直到我们真正发现了与我们相撞的他们……我们便与他们相遇。
我们才会发现最好的朋友其实是一直兢兢业业的保姆,才会发现妻子的爱是远胜过当人贩子的暴利,才会发现只想对昨晚被自己伤害了的丈夫说声对不起,才会发现卑劣是如何地刺痛良心,才会发现上帝真正存在、天使一直都在人间,才会发现逃避一生的命运终将要面对,才会发现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共存于世的脆弱而孤独的生命。
其实相撞与相遇真的只差那么一点点,但是需要我们走的,却很远很远。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
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
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我听到了枪声……”“好吧,你知道吗?
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
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
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
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
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
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
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
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
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
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
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
他的妻子痛不欲生。
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
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
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
”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
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
“这件斗篷真好!
”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
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
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
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
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
剧本编排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开篇原本有种族主义嫌疑的人最终在影片结尾成为打破歧视壁垒的人;让原本想要努力不为这种歧视所左右的人成为歧视行为的受害者。
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观影者极大的冲击,有着一种无法言明的讽刺意味。
让人不禁审视,这种无法规避的歧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会被整个社会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而形成自己固有的偏见。
你会发现,开篇喋喋不休的黑人小混混在咒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时候,很大程度源于他所接受的被社会整体氛围传递的信息:“所有白人对黑人是有歧视的”,而导致他对于白人也有着一种近似偏执的偏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歧视;你会发现,那个暴躁固执的波斯店主对于其他人的敌意与排斥,只是源于他固有的偏见“我所受到的伤害,是因为你们对我的歧视”;你会发现,开篇那个试图平等对待黑人的白人警察,也会因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而不由自主地对黑人产生戒备和恐惧,而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看完让你觉得沉重与压抑,不禁一声叹息。
其实最大的歧视,来源于内心中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有天早晨,歇斯底里的白种女人终于明白,她这样愤怒并不是因为黑人抢了她的车换锁的人胳膊上有纹身或者佣人没把碟子收到柜橱里,她愤怒是因为她就是这样愤怒,每天早晨都这样愤怒,与她的遭遇并没有关系。
藩篱建自内心。
身为高级警官的黑人应该算是成功人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族人,她在固守什么?
她是否认为贩毒抢劫才是属于黑人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出身,同样的背景,两兄弟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但是母亲眼里在街头抢劫乃至最终送命的那个才是她的好儿子。
在黑人警官眼里我看到了如此深沉的悲哀,我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地努力从上一代人悲惨的处境之中挣扎出来,我想在他一生的奋斗当中,最让他感到挫败的不是白人歧视的眼光,而是自己亲人的鄙视。
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的作为,仅凭一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愚蠢的。
当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与他们平时的表现并不见得一致。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
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来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部据说赢了《断背山》的影片。
看完之后只能感叹一句说:“既生瑜,何生亮。
”我想《断背山》输了,也输得情有可原。
如果说《断背山》是茅台,饮一口下去入口细腻,回味悠长的话,那这部影片就是烧刀子,喝一口火辣辣的疼,可是细品品也能品出一股滋味来。
选择种族歧视来说事儿,你可以说导演是有一定的功利心,因为这类题材往往是奥斯卡评委所青睐的。
虽然忍不住想吐槽一把导演编剧的心太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往往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剧本编排还是相当有诚意的。
本来对于多线叙事的电影,有一种固执的偏见,略不喜。
因为很怕这样的电影往往到最后是“形散意也散”,显得零碎而不知所谓。
但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就在于它把“种族歧视”这个主题,贯穿到每个支线故事里,而且显露的那么赤裸裸毫不掩饰。
你会发现这种歧视无处不在,不仅仅只存在于白人对有色人种,而是各个不同种族间也存在有这种让人无法回避的歧视。
白人对黑人的,黑人对白人的,黑人对亚裔的,亚裔对西裔的。
很多时候,歧视的受害者也是歧视的加害人。
剧本编排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开篇原本有种族主义嫌疑的人最终在影片结尾成为打破歧视壁垒的人;让原本想要努力不为这种歧视所左右的人成为歧视行为的受害者。
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观影者极大的冲击,有着一种无法言明的讽刺意味。
让人不禁审视,这种无法规避的歧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会被整个社会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而形成自己固有的偏见。
你会发现,开篇喋喋不休的黑人小混混在咒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时候,很大程度源于他所接受的被社会整体氛围传递的信息:“所有白人对黑人是有歧视的”,而导致他对于白人也有着一种近似偏执的偏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歧视;你会发现,那个暴躁固执的波斯店主对于其他人的敌意与排斥,只是源于他固有的偏见“我所受到的伤害,是因为你们对我的歧视”;你会发现,开篇那个试图平等对待黑人的白人警察,也会因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而不由自主地对黑人产生戒备和恐惧,而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看完让你觉得沉重与压抑,不禁一声叹息。
影片也试图用正面的角度来阐述一种美好的愿望,例如对黑人有偏见的警察最后成为救了黑人女性的英雄;有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女主人最终搂着自己的西裔女管家说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终安然无恙的墨西哥小姑娘,让你觉得至少还不是那么让人绝望。
其实最大的歧视,也许并不是来自于你是何种肤色哪个种族,而是来源于内心中固有的傲慢与偏见。
而消除这种傲慢与偏见,任重而道远。
当好莱坞把小金人颁给《撞车》的时候,又一次验证了那个著名奖项的主流口味。
《断背山》里的爱情再纯粹,也只存在于艺术作品里,现实是天人永隔,鲜血凝结了艰涩的同志之爱。
而《撞车》让评委们面对的是当下困扰美国人的现实,种族歧视甚至仇视,更要紧的是,电影有一个光明的结局。
其实与其他几部提名电影相比,《撞车》的获奖也算当之无愧,拿《断背山》来比较,只说明我个人的口味而已。
导演保罗·哈吉斯继《百万宝贝》的编剧之后,在《撞车》里,他几十年积累的电视剧集编剧功夫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十几二十人的群戏,时间又限定在24小时之内,却有条不紊,掌控自如,每条线索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人物感情饱满,丝毫不让人觉得有促迫急就之嫌。
至为难得的是,电影的节奏也是张弛有度,情绪缓缓又又力地推进,在巧合之下,编织出一个完美的圆,到了最后,随着音乐响起,一部纪实风格的社会片,竟然也会让人像史诗或爱情片观后那样心理熨帖舒坦,同片中的大多数人物一样,得到了一次称得上完美的宣泄,看到生活原来仍然充满希望。
这样的圆满的故事,这样纯熟的电影语言,这样强的掌控能力,在近年的好莱坞电影里,的确难以找出与之抗衡者。
就是因为这个故事编得太圆了,反而让我觉得不真实。
美国人的社会问题我不感兴趣,这电影让我喜欢、打动我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普遍的人性困境。
我不觉得这是部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展示或问题解剖,那不是电影导演的事情,保罗·哈吉斯怕也无力承担。
他展示给我的是每个人所面对的生活困局以及它们对他的生活和心灵所造成的影响,这些困境和焦灼及其导致的愤怒和情绪失控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只是电影里借助了美国有色人种这个群体来表现,所以让人们忽略了其心理学上的意义。
社会问题不能靠这一个个巧合得以解决,不能靠某一个人的善意举动就引起连锁的改善,心里上的疾患更加难以在一夜之间痊愈。
猥亵有色人种女人的白人警察可以在第二天拼着性命搭救了同一个女人,可是晚上他仍然要面对被病痛折磨又无法沟通的老父亲,次日还会恨不得杀了那个不近人情的黑人女秘书。
而那个年轻警察不论多么心存善念,客观公正,最后因为恐惧枪杀无辜黑人而后毁车逃逸的却是他。
好坏善恶,哪里那么容易下定论。
生活的压力,亲情的缺失,安全无保障,人格受侮辱,你怎么能指望他们都心平所和,逆来顺受?
如果不找一种方式发泄,恐怕剧中的每个人早已经精神崩溃了。
只是片中多了些巧合,他们平时撞车后的互相争吵对骂突然就升了级,被命运推着经受了更大的考验,让理性的力量骤然失控。
电影里也是靠了巧合,让人们又轻轻巧巧地找到了安慰甚至救赎。
波斯老男人不知道他开的那一枪是空包弹,小女孩生还的奇迹让他以为那是他的天使。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明明没有什么天使,善与恶都在自己的心里,只要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生活,前一天的天使也许就是另外一天的魔鬼,谁能碰得到一个真正如小女孩般的天使而得到彻底的解脱?
可是大多数人仍然会让自己感动并相信那个小女孩的故事,总会有些东西是那么美好,有着搭救人心于苦难的力量,否则,我们怎么捱得下去?
先是用尽夸张巧合之手段,把各人物往死路上推,让观众看得紧张得不得了。
然后混淆个人性格和社会弊病的概念,让观众误以为所有的中东店主都是如此脾气火爆的,所有的白人警察都是找黑人泻私愤的,等等等等...君不知prototype才是真正的歧视?
突然就来了一个大转弯,大家都变成一半恶魔,一半天使了。
什么警匪,黑白,正邪,都化作了浓情巧克力(巧克力可不是不黑不白不棕不黄的吗?
) 跟肥皂剧结尾一样,恨不得大家都去机场拥抱,大庭广众之下忘我的热吻了。
如果不信这片子有多做作,试看一个细节。
一个黑人兄弟撞了人,跳下车一看,突然尖叫:“我车底下有个中国佬!
”拜托,什么时候你撞人了,不是喊“我车底下有人!
”,而是先把对方的人种看清再说?
这片子就是要夸张冲突吧,否则哪里来的票房?
http://blog.xzdy.co.cc/2012/04/crash78.htmlCrash (2004)本片获得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些人在两天内发生的故事。
本片是一部群戏,出场人物众多,下面复述一下主要剧情。
出场人物:黑人探长、拉美搭档、华人女、波斯老板、波斯女儿、黑人老大、探长弟弟、白人老婆、白人老公、黑人锁匠、白人警察、白人警察搭档、黑人客服、黑人老公、黑人老婆、华人男。
主要剧情:黑人探长与拉美搭档驾车时发生交通事故,与华人女相撞。
等待时,黑人探长发现路旁死了一个黑人男孩,而男孩恰好是探长失散多年的弟弟。
此后,黑人探长开始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情。
波斯老板与波斯女儿买枪时与店主发生口角,因为店主认为他们是阿拉伯人。
生气的女儿为了马上离开,随便要了一盒子弹。
波斯老板店铺门关不上,他请来黑人锁匠修理。
黑人锁匠换锁后告诉波斯老板门有问题,但波斯老板依然让黑人锁匠修门,黑人锁匠只好生气离开。
第二天,店铺遭到洗劫。
保险公司调查后认为是店主过失,不赔一分钱,波斯老板很绝望,认为一切都是黑人锁匠的错。
于是,波斯老板打算找到黑人锁匠杀死他。
之后,波斯老板用枪指着黑人锁匠时,黑人锁匠的女儿突然跑了出来,波斯老板向小女孩开了枪。
但是,小女孩安然无恙。
原来波斯女儿拿的子弹有问题。
晚上,波斯老板认为自己看到了天使,并告诉了波斯女儿。
黑人老大与探长弟弟经常混在一起。
黑人老大很看不惯白人,就将对面走来的白人老婆、白人老公的车劫走。
他们在路上撞伤华人男。
两人将华人男送到医院后,打算将车卖掉,但是并没有人敢买。
第二天,两人继续打劫,这一次是黑人老公。
此时已经很愤怒的黑人老公并不惧怕两人,于是三人展开一番抢夺。
随后,警察们赶来截住他们。
探长弟弟没有抢上车,他只得自己逃走。
黑人老公想要寻死,他将劫匪的枪藏在身上走向警察。
白人警察搭档发现黑人老公后,制止了他危险的行为,并说服了他回家,化解了危机。
之后,黑人老公将藏在车中的黑人老大放走。
华人男与人贩子做交易,并将贩卖的人关在小货车中。
华人男开车门时被黑人老大与探长弟弟撞伤,钥匙留在了车上。
第二天,解决完交通事故的华人女急急忙忙的来看望华人男。
高兴之余,华人男让华人女尽快兑现贩卖人口的支票。
被劫的白人老公是地方检察官。
被劫后他在家中与幕僚们商议对策。
白人老婆很慌张,认为给自己换锁的黑人锁匠是黑帮分子。
白人老婆的这番话,让屋中的黑人们很不开心。
第二天,白人老婆给许多人打电话,之后就从楼梯上摔倒。
白人老婆的女佣帮助了她,让她很感动。
此时,白人老婆才发现,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女佣。
黑人探长与拉美搭档接手一个案子:一个白人警察杀死了一个黑人警察,并辩解自己是正当防卫,但白人警察以前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地方检察官希望严惩白人警察,找来黑人探长。
黑人探长此时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证实白人警察的证词。
地方检察官的助手见到黑人警探后,提出掩盖这些证据,并威逼利诱逼迫黑人探长就范。
为了弟弟,黑人探长同意了。
白人警察给黑人客服打电话,商讨自己父亲的病情,但两人话不投机。
随后,黑人警察与搭档一起巡逻,并追击一辆与地方检察官同款式的车。
车中座着黑人老公与黑人老婆。
白人警察利用自己的权利,猥亵了黑人老婆,并让胆小的黑人老公道了歉。
白人警察搭档把一切看在眼里。
第二天,白人警察搭档用非正常理由离开了白人警察。
白人警察上门找到黑人客服,说出了自己父亲的遭遇,黑人客服依然不为所动,将白人警察撵了出去。
继续出勤的白人警察在路上发现车祸,他奋不顾身的去救人,被救的人恰好是昨晚他猥亵的黑人老婆。
黑人老婆发现后变得很惶恐,拒绝白人警察的救助。
经过一番沟通,白人警察在最后时刻救出了黑人老婆。
被侮辱的黑人老公与黑人老婆二人回家后因为受辱之事大吵一番。
第二天,黑人老婆主动道歉,但黑人老公因为工作上的种族问题变得很麻木,黑人老婆只好伤心的离开。
晚上,白人警察搭档开车行驶中看到路边想要搭车的探长弟弟,就载上了他。
可是,两人在车上话不投机,而且探长弟弟还因为车内的摆设狂笑。
白人警察搭档让探长弟弟下车,探长弟弟打算将自己同样的摆设从兜中拿出来给他看。
就这样,白人警察搭档以为探长弟弟要拿枪,他开枪打死了探长弟弟。
失手杀人后,白人警察搭档将尸体丢掷路旁并烧毁了汽车。
随后,黑人老公也来到火场,给燃烧加了一些料。
黑人老大回家时发现华人男的小货车还在路边,他马上将车开走打算卖掉。
发现车中有很多被贩卖的人时,车贩子要买下这些人,但被黑人老大拒绝了。
黑人老大将车开到唐人街放了所有的人,并让厨师做饭给他们吃。
此时,黑人老大很开心。
随后,黑人客服就在街对面与人发生了车祸。
最后,探长弟弟死后,黑人探长、拉美搭档以及探长母亲都很痛苦,他们在太平间外哭泣。
而在太平间工作的,则是波斯女儿。
这部电影以前看过,当时感觉很一般。
如今重看之后,却感触良多,因为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每一个人从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有一种理解,是无法定论的一部电影。
比如说,从人物角度去看,会发现电影描述的人物没有善与恶、没有对与错,他们有做善事的时候,也有作恶事的行为;还比如,从民族的方面来说,电影涉及了多个种族之间的矛盾,但是也表现了同种族之间的内部矛盾;还比如,从个人感情上去理解,电影展示了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多方面的情感,但它却没有将这些感情描绘的过于完美,而是融合进种族、政治、工作的矛盾中。
整体来看,本片讲述的就是人生,而且是那种没有规律可循的真实人生,因为现实生活就如同片中的世界一样——每一个人都会改变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因此,本片详写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只需要每一次看本片时有新的感受即可。
除了无法统一的主题之外,电影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随机,人生就是各种随机事件的组合。
什么命运,什么灵魂,什么缘分,等等这些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中的虚构名词都是扯蛋!
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随机的,根本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现在掌握的一切就如同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一样,大概生命都是一种偶然吧!
总而言之,本片让我想到的不是电影传达的情节与主题,而是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不确定性。
看来,怎么活都要面对未知世界!
现在来说电影本身。
本片拍摄方面中规中矩,服装、布景、道具符合当代风格,影片节奏适中、结构完整,只是音乐稍显平庸。
除了这些之外,电影最优秀之处是编导可以将如此复杂的故事拍摄的有声有色,而且丝毫不显混乱,这是最让我钦佩之处。
本片的复杂是非常罕见的,从前面写得剧情就可见一斑。
而且,仔细分析电影就会发现影片情节与情节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每一个摆设都影响到整体剧情。
可见,能将这么一部电影拍摄得条理清晰、叙事流畅,并不是一件易事。
总之,电影好看、好理解,就是本片最出彩之处,这也是它能够获得奥斯卡奖的主要原因。
演员方面不多说了,他们表现都很出色。
片中的演员们,既是主角也是配角,他们平均分配了全部戏份,这也使得他们表现机会不多。
正因为如此,全体演员才能几乎完美的演绎出这部电影,因为戏份少弥补了他们演技的不足。
只是片中的演员们,很少有红起来得,除了Sandra Bullock。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因为它有无法捉摸的剧情、脸熟的面孔以及常看常新的感觉。
本片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故事精致、主题深刻且反映社会现实,在拍摄技巧上也没有瑕疵。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不是浪得虚名,只是同一年的《断背山》是同样出色的电影,不分伯仲。
截图:Crash.DC.2004.B[00_38_38][20120421-144139-4]Crash.DC.2004.B[00_38_38][20120421-144049-0]序列:0788Crash.DC.2004.Blu-ray.720p.DTS-ES.x264-CtrlHD2012-04-21
美国电影《撞车》是由保罗·哈吉斯执导,马特·狄龙、桑迪·牛顿、莱恩·菲利普等主演的犯罪影片。
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将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车事故而引发的一些种族歧视问题的故事。
故事主题是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会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这种现象是导致民间动乱的祸根。
2004年9月10日在加拿大首映。
该片曾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就叙事结构来说,这部电影几近完美。
首尾呼应的多线叙事,几条情节线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合,片首的“坏人”,结尾都洗白成了“好人”,而唯一的“好人”,却沦为杀人凶手。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要顾及这么多角色的人物弧光变化,同时还要兼顾情节的合理性,导演保罗哈吉斯的功力之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精妙的剧情安排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巧合实在太多了。
这是触摸的感觉 穿梭在城市之间,你知道吗?
你和人们擦肩而过,邂逅相遇。
在洛杉矶,没人触摸你。
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后面。
我想我们很想念那种触摸的感觉。
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 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CRASH!!现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便是说服他人。
陈映真指着那些新世代作家说,他们在小说里,只对着自己的肚脐喃喃自语。
且不论小说如何如何,现实生活中和自己的肚脐说话似乎比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要来的舒服多了,神经,因长期过度对一触即发的个人偏见问题的隐忍上已然疲软,没有耳朵,没有嘴巴,会是最适合的态势吗。
真是太糟糕了,连沟通的能力都没有,也不愿意有。
现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便是说服他人。
-你以为你会成为什么,最后你会发现你什么也不是-{crash}因为偏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这个,什么是偏见,我们仅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识别这个世界的种种,你跟我说什么是偏见,我说,以偏概全就是偏见,作势将这种以偏概全激化,更是偏见。
{crash}大致可以分为政府高官一家、年轻巡逻警员、年长巡逻警员一家、警探一家、锁匠一家、伊朗人一家、小黑孩(没有恶意)、导演一家八条线,因为偏见,在一部分人眼里全人类只有黑白黄三种,又因为只看着自己的肚脐,陷在了自己的自尊与自卑当中,先于所有事情发生之前,便选择用枪杆、用激烈的言词、用污辱的动作武装自己诋毁别人。
我喜欢这部片,就在于他不用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症结,这里没有谁是强者就该骄矜恣纵,没有谁是弱者就该自艾自怜,选择承受的亦有不可抑制的一面,先发制人的因为偏见日深,感受到的威胁日多,恐惧也随之增大,而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对立确实存在,但在各色人种之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嫌隙,这是谁造成的,难道还要推委说:因为我们处在"被"歧视的位子上吗,换了一个位置,我们依旧用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让别人痛苦的经验一回,偏见所带来的远远不只是种族的冲突,她在人性上挖了一个洞,无端的扩大别人对自己的侵犯,威胁,一个好意也急于躲开,在退守的位置上,伸长触角,一经碰触一跃便想咬住别人的咽喉。
-...在洛杉矶,没有人碰触得到你。
我们永远躲在金属和玻璃背后,我想我们多么怀念那种触碰touch的感觉,于是我们只能去撞击crash彼此,只有这样,才让我们感觉到些什么。
-{crash}片末,洛杉矶下了一场久未下过的雪,导演给八条线上的每个人一个独立的镜头,趋于平静后它应该是温暖的,我却怎么看都感到一阵寂寞,也许人们都急于为自己找到一个位子,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地孤寂。
§1 影片的背景与警察的象征影片的片名“Crash”(撞击)已经暗示了本片的“9·11”背景。
美国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本片中的警察在象征着霸权的美国(下文我将详细论述)。
在影片的开头,一个亚裔妇女【听片尾她丈夫说的那句话,他们应该是韩国人。
】开车撞了黑人警察格雷厄姆(Graham)的车,也是“9·11”故事的重演。
在影片故事时序的最开始,枪支店的白人店主对着前来买枪的被他误认为阿拉伯裔的伊朗裔父女说:“嘿,本·拉登!
别在我这儿计划你们的‘圣战’!
”【Yo, Osama! Plan a jihad on your own time.】,“我无知?
难道是你们解放了我的国家我却开着波音747撞进你们的小棚屋把你们的朋友烧成灰?
”【I'm ignorant? You're liberating my country and I'm flying 747 s into your mud huts and incinerating your friends?】。
本片另一个背景是伊拉克战争。
伊朗裔一家反复被认为是阿拉伯人【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而伊朗不是,所以当他们的小店被洗劫后伊朗母亲说“看他们写了什么。
他们以为我们是阿拉伯人。
波斯人什么时候成为阿拉伯人了?
”(Look what they wrote. They think we're Arab. When did Persian become Arab?)】,洗劫他们小店的人是仇恨阿拉伯人的,并且其背景故事【“多莉,那个人差点杀了你的母亲。
”(Dorri, that man could've killed your mother.)】很可能也是因为美国人对阿拉伯人的仇恨造成的。
伊朗父亲对着锁匠丹尼尔的小女儿开枪,虽然没有造成伤害,但他的动机是有罪的。
并且他虽然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种族歧视者。
地方检察官里克(Rick)要竞选,于是他的所有公共行为都要迎合民意。
他的车被黑人抢走后他急于保住选票【“我要么会失去黑人的选票,要么会失去‘法律公正性’的选票。
”(I'm either gonna lose the black vote or I'm gonna lose the law-and-order vote.)】,想找一张自己授予黑人奖章的照片,结果发现自己将授奖的是个“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That's real good, Bruce. I'm gonna pin a medal on an Iraqi named Saddam.】,哭笑不得,因为这样反而可能会丢掉一些民众的选票。
“从一般意义上讲,警察是一个让人服从的强力权威。
但如果失去合法性的制约,他的为善和为恶都会让人害怕。
因为这是一种霸权。
”(参考文献[1])年轻的白人警官汉森(Officer Tom Hanson)一直是有良知的警察形象,但他开枪误杀了格雷厄姆的弟弟。
影片为此做了足够的铺垫,黑人鞋脏、衣服有破洞、搭车目的地无所谓并且嘲笑他准备掏兜好像拿枪,让观众知道汉森开枪的动机仅是自卫,但结果黑人只是想拿圣徒克里斯托弗【这个形象很有意味,他是背负基督的圣徒,旅行者的守护神,但1969年他的名字被从罗马天主教的历法中去除,信仰他的也只剩少数人。
】的雕像。
正好像贫穷的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被美国以此为由用战争颠覆了政权。
汉森仅仅在片尾一片火光中一脸沉重地走向观众,摄像机跟随其运动表示对他的同情,但他并没有得到救赎,唤起美国观众在观影对伊拉克战争的复杂情感。
黑人警长格雷厄姆在影片一开始就说了谎【同伴问“你有烟么?
”(You got a smoke?)“没,我戒了。
”(Nah. I quit.)接下来的镜头他就点起了烟。
】,他后来(事实上是在片头之前)说谎冤枉一位白人警官破坏了法律的公正性,但电影给出的解释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和自己的弟弟能够不被法律制裁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有一个吸毒并神志不清的母亲【他回家探望母亲时桌上有注射器,母亲连续问了他两次“找到你弟弟了么?
”(Did you find your brother?)】,弟弟出走很可能被母亲气走【母亲提到找弟弟时说“我做得很好……我真的做得很好。
”(I was doin' good. I was... I was doin' real good.)】。
他向女友隐瞒了自己这样的家庭情况【从家中出来之后女友问“向你母亲道歉了么?
”(Did you apologize to your mother?)“她不在。
”(She wasn't there.)】说明他对自己的家庭的确有些自卑。
在弟弟死去之后,他被母亲责备是杀害弟弟的真正凶手【他向母亲保证会抓出凶手,母亲说“我已经知道了。
是你杀的。
我让你去找你弟弟,你却说自己很忙。
我们对你而言没有价值了,是吧?
”(Oh, I already know. You did. I asked you to find your brother, but you were busy. We weren't much good to you anymore, were we?)母亲还误把他给母亲带的零食认为是他弟弟带的。
】。
这正是美国政府尴尬处境的写照,为了自己的家庭(美国民众)而放弃正义,同时又因为蒙受了损失而被家人指责。
如果说汉森和格雷厄姆的结局反映了美国“世界警察”的困境,白人警官赖安(Officer John Ryan)则更多地反映了美国对自己行为的认可。
演员马特·狄龙(Matt Dillon)因此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赖安受病痛困扰的父亲颇有深意的背景故事【由他对HMO代理詹森小姐(Shaniqua Johnson)的陈述交代,他父亲建立企业雇佣黑人员工并平等对待,反而被政府帮助少数民族的“肯定性运动”搞得失去了一切,不得不加入HMO医疗保险,该保险保费低廉却对患者医疗服务设置重重限制,并宁可忍受病痛不愿找保险计划外的医生。
】使得他成为一个一贯的种族歧视者【由洛杉矶警局的黑人警官与汉森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的种族歧视并不是从与詹森小姐的不快开始的。
】并猥亵了黑人导演卡梅隆(Cameron)的妻子克里斯廷(Christine),但就在第二天,克里斯廷却因为宽容了他而得救,而且他拉动衣服盖住她的腿,对她表示了尊重。
在段落的结尾,赖安单膝跪在地上,仰角拍摄使得他的形象显得神圣而庄重。
同样,卡梅隆本人与警方发生冲突也因为遇到了汉森而得救(当时情况下警方有权开枪将其击毙)。
这样的设计正反映了美国人对自己行为的自信。
在汉森与赖安之间,赖安是强权的。
汉森不想再与赖安搭档,黑人长官(象征联合国)要求汉森写报告证明赖安是种族歧视者,但汉森选择承认自己有放屁的毛病而不举报赖安【与赖安分开后,汉森检查汽车无线电的时候被同事嘲讽“21-L-23,从你的车里听到奇怪的噪音。
是不是你的麦克忘了关了?
”(21-L-23, picking up strange noises from your car. 21-L, is your mike open by any chance?)黑人长官为了揭露赖安,给赖安重新安排了一个少数人种的搭档,他用“amigo”这个来自西班牙语的词称呼赖安。
】,正像其他国家对美国的霸权敢怒而不敢言。
而赖安与之握手时将他一把拉过说的话【“等你多干几年再说吧。
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嗯?
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Wait till you've been doin' it a little longer. 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 are, hmm? You have no idea.)】,如同美国对自以为正义的国家的不屑一顾。
汉森后来犯的错误使这诅咒得到了应验,更让美国的观众获得了心理上的微妙平衡。
本片在结构上采取交叉蒙太奇的叙述方式(参考文献[2])并浑然天成地安排好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以表达人物的情感(参考文献[3])。
在此我想特别指出,局部过度曝光的运用很好地透露了故事中角色之间的强弱。
性骚扰一场虽然发生在夜间,但有赖安的镜头常常伴随着警车车灯或手电的过度曝光的强光,而只有卡梅隆夫妇的镜头中光线就要弱得多,显示出警察不可抗拒的强权力量。
汉森救下卡梅隆一场,有警车的镜头,警车上都反射出极强的太阳光,而卡梅隆的车一直很暗淡。
所以看起来是卡梅隆通过不与警察合作赢得了自己的“勇敢”【被猥亵之后妻子对他的懦弱很不满:“还好。
还有点血性。
虽然来晚了,总比没有强!
”(That's good. A little anger. It's a bit late, but it's nice to see!)】,但事实上这是汉森说服他向警方强权妥协的过程,他为了保护车里的黑人小偷安东尼(Anthony)也被迫做出了妥协,虽然嘴上依旧不依不饶【赖安说“我是想帮你啊。
”(I'm trying to help you.)他却答到“我没要求你帮我,对吧?
”(I didn't ask for your help, did I?)】,但随后他还是按自己的方式接受了汉森的帮助。
颇有意味的一次过度曝光的出现是在里克的幕僚弗拉纳根(Flanagan)【里克两次遇事都让别人去找弗拉那根,说明弗是他非常信任的智囊,弗也知道保护里克,为了不让人知道诬陷是里克授意的甚至在他说服格雷厄姆的时候让人通知里克晚些上楼。
】要求格雷厄姆隐瞒真相的时候,背朝窗户的弗拉那根一直被窗外射进的强光笼罩着,在对话中他一直是强势的一方,而格雷厄姆的背景一直是深棕色的墙板。
他第一次口出辱骂黑人的话语遭到了格雷厄姆的反感【格雷厄姆激动地说:“你刚说什么?
”(What did you just say?)】,然而当他抬出了格雷厄姆弟弟的前科进行威胁,并再次说出同样的侮辱性话语的时候,格雷厄姆平静地承受了。
接下来格雷厄姆与里克交流的时候,里克从电梯中走出,背景墙壁有强烈的反光,而此时格雷厄姆的背后也出现了玻璃透出的强光,说明他已经被同化了,成为了强权中的一员【从上下文可以看出,里克想以此事件挽回自己在黑人选民中的威信,因此很早就提醒格雷厄姆有进展只对他一个人说,并不遗余力地诬陷白人警官。
】。
然而全片中最强烈的一次过度曝光发生在锁匠的小女儿身上,在下一节中论述。
§2 和解:宽容、信任、归属与宗教种族歧视是影片构造冲突的切入点,并不是影片讨论的核心。
影片前一半所引出的问题被后一半戏剧性的巧合、人性的闪光等好莱坞式的方式解决。
导演也澄清他影片的主旨并不是反映种族歧视问题【导演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自述:“我创作和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寻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题。
我并无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么争端,只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表达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工具,它能够让你体味到陌生人的心路历程。
我希望观众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民众去分享你们的爱心。
”】,电影中或明或暗地表现的林林总总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不完全是洛杉矶的现状【黑人社区的知名社会活动家乔·希克斯认为影片严重歪曲了洛杉矶种族关系的现状,从而可能损害洛杉矶作为种族大熔炉的声誉。
哈吉斯认为:“不过,我们写这些剧本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真实的,只要是在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不管有多么肮脏和丑陋,我们都有责任把它写出来。
”】,本文不讨论该片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是要讨论关于沟通与感情的主题,“touch”(触摸)【撞车之后,格雷厄姆喃喃地对着镜头,对着观众说:“这是触摸的感觉。
走在任何实实在在的城市,你明白么,实实在在的城市,你都会和别人擦肩而过,会有人和你撞个满怀。
在洛杉矶,没人会碰到你。
我们永远把自己藏在玻璃和钢铁之后。
我想我们都太怀念接触的感觉了,才互相撞在一起来体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片头字幕阶段一对对虚化的车灯就是一个个孤独而无法接触的人。
影片后一半许多温情的段落都有肢体接触的镜头。
检察官的妻子吉恩(Jean)拥抱自己的女佣人玛利亚(Maria),赖安从汽车中救出克里斯廷,赖安与父亲抱头痛哭,伊朗女儿多莉从父亲手中接过枪,格雷厄姆双手紧握弟弟的圣徒克里斯托佛小雕像贴到脸上等。
影片结尾洛杉矶下起了雪(洛杉矶上次下雪是1989年)也是一种触摸,抚慰着每一个剧中人和观者的心。
好莱坞电影对美国现实的书写历来就是建构性的,而不是再现性的。
对于民族的冲撞,保罗·哈吉斯在本片中给出了他自己的和解方案。
但他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展示社会现实逼真而深刻, 解决现实矛盾则苍白而幼稚。
”(参考文献[1])吉恩得到了玛利亚的帮助,而十年的好朋友卡罗尔(Carol)却因为正在按摩而袖手不管,她的和解是宽容【她在电话里对卡罗尔说:“你一年内,好像是,换了六个管家?
”(You go through, like, six housekeepers a year?)说明卡罗尔代表刻薄的性格。
】。
克里斯廷获救也是因为宽容,不过是少数族裔对白人的宽容。
赖安和偷车的安东尼通过拯救他人而获得救赎,同时安东尼一直都怀有强烈的种族敌意,不愿坐公共汽车【他说公共汽车安装窗户是“为了羞辱那些被迫乘坐的人们”(To humiliate the people of color who are reduced to ridin' on 'em.)。
】而片尾他看着公共汽车中安宁平和的少数族裔若有所思。
卡梅隆除了被指责不勇敢,还被指责不够“黑”并与妻子的感情产生裂痕。
影片对其一一进行了弥补,他通过和一群黑人青年一起往燃烧的汽车上扔木块满足了对自己黑人身份归属感的诉求,并在电话中对妻子说“我爱你”。
片中“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锁匠丹尼尔(Daniel)不被吉恩信任也不被波斯老人法哈德(Farhad)信任,但他关于仙女和隐形斗篷的故事赢得了自己女儿的信任,使他因此而获救。
小女儿推开屋门(封闭的心门),在全片最为灿烂的光线下奔向父亲,跳到父亲的怀中,象征着信任和爱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强权(这个镜头是全片最亮的)。
紧握弟弟的圣徒克里斯托弗小雕像的格雷厄姆象征着宗教的救赎。
读不懂英文的法哈德结尾喃喃地说“她是我的天使”,这也是归于宗教的和解。
而事实上救他的是随手买来空包弹的女儿【多莉一直都不支持父亲买枪,片尾她拿出的子弹盒子上写着“Blank”(空包弹)。
】。
和片中几乎所有人物一样,这同时也是归于家庭之爱带来的和解。
《撞车》以高明的叙事技巧成功地抚慰了在“9·11”和伊拉克战争伤害之下的美国观众,反映了美国社会中复杂的种族歧视问题,并用巧妙和感人的情节给出了好莱坞式的和解——虽然和解的方式没有思想深度,但片中对美国“世界警察”形象的自我反思值得称道,无怪乎获得六项奥斯卡提名和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
参考文献[1] 王苏生. 《撞车》:巧合与冲撞下的象征. 电影评介, 2006,(13)[2] 张涛. 《撞车》——交叉蒙太奇的典范. 电影文学, 2006,(07)[3] 顾春花. 论电影《撞车》的叙事策略. 电影评介, 2007,(05)[4] 张斌. 断裂、弥合与超越——《撞车》中的意识形态分析. 唐都学刊, 2008,(01)影片精读论文,出成绩了,终于敢把文章贴出来了^^ 为了严格控制正文的字数(事实上最后还是严重超标),本文的注释加得非常夸张,所有讲故事的文字全都注释了,为了可以让别人不跳来跳去地读用方括号加在正文里了。
本文代表了我目前解读电影的最高水准(憋了好几天呢,呵呵),但我交完之后了解了一点时事,马上就发现写得太不深入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文中提到的“复杂情感”有多么复杂——一连串的战争中,美国人对政府既同情又无奈。
我对编剧拿捏感情的精到更加佩服了。
一进去以为在讲种族偏见和人人群偏见的问题,实际上后面又开始塑造每一个人物,他们的不容易,要制造那种冲突的剧情,让他们相互拯救,相互理解。我能说真的有点恶心吗?为什么要去洗白一个坏人呢?特别是那个猥亵黑人女性的白人警察,居然设置他去拯救白女的剧情,可以说在导演开始塑造每一个人人生的不容易的时候,我就有预感到他要制作这样的剧情🥶🥶🥶他动一下,我就知道他放什么屁电影的剪辑还有转场,多线并进的剧情设置,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的,但是他的台词写的太过于没有深度了,很肤浅,特别是那两个黑人争吵的那几段简直尬死,喊口号有一种他想要表达很多东西,但都没有表达好的感觉
补遗。匠气逼人,名不副实。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墨迹 无趣 这片要给韩国人拍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没看出来好在哪儿了,非把所有人整成一个圈里,太假了,出彩的演技也没发现,不是我的style
世间万事都是如此吧,丝丝相连啊···
杨峰给我们放看的。。。有嘛可看的?还OSCAR?!
看了第二遍,虽然该片得了奥斯卡,但实事求是地说,这部片子真的很一般。
不明白为何赢了奥斯卡。好刻意,为了讲种族而讲种族,衔接的也不好,有几个很不错的小细节,但是整体欠佳。
过于穿凿,看不下去。。。
神级剧本!每一个人物的弧光都展现的神般美妙!但是后半段的剧情有些牵强,巧合过度。喜欢那个“隐形斗篷”的故事。实在是每个人物都挖掘得很深,不愧为勇夺五项奥斯卡的电影。(但是赢了《断背山》就有点不对了……)
第一次觉得中文翻译的标题是如此的苍白无力,crash,看完后说不出的感觉,心中感觉像是被抽走一块似的,貌似知道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只有一种无力感,人在人生面前如此无助。
看两个地儿哭了,一个是警察把那个女的从车里拉出来,还有一个是黑人把偷渡的中国人都放了。虽然最后那句“don't talk to me unless you're american”很搞笑
就這?
也是没想像好看的电影啊,again,有比这个更美的海报,又是被海报勾引的一电影,不明白它为什么得奖,有吸引人/得奖的潜力,可个人认为还没有好到那样的程度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对准中产阶级保守口味的伪现实主义
紧凑的节奏,绝妙的配乐,对种族歧视问题深度的探讨,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ICY4Dlk-5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fQs7WbVse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hvGwCQ4WEc&feature=fvwrel Top 10 WORST Best Picture Winners 这片子不差,但是惹到我了。f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