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真的真的很努力,她才二十五岁,那么年轻,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很不容易,反正无论怎样,我们都支持她,从初三到现在,她陪我走过了四年,我的青春,现在高三,压力很大,但每次听到她的歌,心情都会不自觉的变好,还有144天高考,加油,2017年我一定会去看你的演唱会,永远永远支持你,以前从来没想过我能喜欢一个明星那么久,但现在感觉时间真的很快,你是我第一个喜欢的明星,也是最后一个,如果你退出娱乐圈,我将不再追星
(尝试多次也没办法把用了七八年的老账号找回来,本想放弃写什么影评,注册还挺麻烦的,一个刚开的新号估计也会被当成水军吧,无所谓了,反正这票房水军也无力拯救啊。
)写下这篇影评时,《一路逆风》的豆瓣评分是4.3,打分排列呈现豆瓣烂片具有的“L”型特点:一星占据了一半以上。
这部电影的票房和排片,估计也不会被同档期的大片当作什么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雇佣水军来抹黑。
写下评论的大致就两类人:1、邓紫棋的粉丝(不懒的那种),普遍给出4—5星的好评。
2、虽然没看过电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讨厌这种明星题材、讨厌邓紫棋、讨厌邓紫棋居然敢拍纪录片、捍卫豆瓣电影逼格……)的豆瓣用户们,无一例外给出一星,以示抵制。
“张学友都没这么大脸给自己出纪录片。
”(目前短评最高赞)很多怒打一星的豆瓣用户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她凭什么有资格?
心情可以理解,但戾气也是重了些,不过没看过电影只根据自己的喜恶打分也是豆瓣常态了。
答案很简单啊,为什么邓紫棋能拍纪录片?
公司投钱。
为什么能上院线?
有发行商愿意接盘。
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可它还是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菜市场的蔬菜摊位上,没有羞愤的自我灭绝。
别人,有这个权利,而你,可以拒绝。
如果把张学友当作门槛,估计很多歌手连张嘴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
据说这部影片上映之前也是经历了一年多的四处碰壁,被十几家发行商拒绝过。
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片一向票房惨淡,能进院线已经不易,更不敢跟商业大片比票房。
担心拉低豆瓣逼格的网友也不必紧张,粉丝打高分也只是自嗨,没兴趣的网上有免费资源也不会去看的,再说粉丝们还没有刷一星的网友努力。
国外歌手拍摄记录片十分常见,不说Michael Jackson、Amy Winehouse这样的传奇了,年轻一代的歌手就有Taylor Swift的《无畏之旅》、Justin Bieber的《永不言败》、Ed Sheeran的《与Ed的九个日夜》等等。
不过中国人还是习惯盖棺定论,大概首先要求主角要具有公认的划时代的成就,最好已经过世,再由第三方拍出来才显得公正客观。
我不可能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
剧情解读、拍摄手法、镜头剪辑……一般的电影分析手法对《一路逆风》大概都不适用。
不管邓紫棋的公司抱有怎样美好的期待,比如让更多的人因为这部电影去了解她等等,但这种题材注定就是受众狭窄、面向粉丝的电影,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瞅一瞅的都可以算作真爱了。
我是1月6号去看的电影,本地所有影院的黄金档都不见其踪影,放映场次不是安排在上午就是夜间。
提前五分钟检票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人太少所以提前开始了。
此外,检票通知的时候片名还被误报成《一路顺风》。
那一场陆续来了十多个人,还有一对夫妻带着宝宝。
剧情方面没什么好分析的,纪录片呈现的是邓紫棋出道至今十年的成长经历,粉丝都知道故事的走向。
也许是为了避嫌,涉及感情经历的时候含蓄带过,本人也没有谈及之前的恋情。
好的方面就不说了,反正粉丝怎样都觉得是值的(小LuLu太可爱了)。
90分钟的时长,很多东西没法深入展示。
导演是个老外,剪辑无功无过吧。
结尾收的有些仓促,如果以超级英雄电影做类比,就像是没等到主角的痛快反杀就戛然而止。
不过邓紫棋也才25岁,结局本应该是未完成。
主要是横向展示,没有深度剖析。
如果想看对音乐方面的探讨,可以参考2014年的《人物》专访——无论昨天多失败要学会原谅自己。
http://www.iqiyi.com/w_19rqypfeol.html“她也不过如此”。
是的。
写下这篇影评的起因是在豆瓣看到《一路逆风》下面的一篇长评——《论一个明星的个人魅力》。
这位作者大概是曾经的粉丝,表达了对电影的失望之情,其中有一段:”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
“这句“她也不过如此”,让我耳边响起《开到荼蘼》的旋律:“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
”巧合的是,前段时间,王菲因演唱会天价门票被批判,因唱功退化被群嘲,许多曾经的粉丝也隐隐表达着“她也不过如此”的感慨。
我们的人生大概要经历很多个“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吧。
想要挑出曾经喜欢过的东西的瑕疵和缺陷一点也不难。
几年前热播的偶像剧、追求过的男神/女神、一个游戏的通关、理想的大学、梦想的工作……得到了以后,仿佛,都不过如此。
等再过个几年,连当年痴迷沉醉的原因都忘记了。
世界在变,你在成长,会不断对偶像有更高级的要求、更严苛的定义,直到有一天,她不能再满足。
原来的追星狗可能会变成某某成功创业家的拥趸,并对娱乐明星嗤之以鼻;原先崇尚街头文化和朋克精神的中二少年,现在更愿意在深夜听一曲马友友,收敛起肤浅的傻笑。
世界提供的物质文化选项如此丰富,只要你怀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偶像的魅力不是突然间消失的。
只是因为当初喜欢着,所以眼睛里自动加了升温滤镜,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等你越走越近越了解,才发现偶像们并没想象中那般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也会不完美,也会犯错,也,只是个普通人。
或者,等到你真正步入现实的泥淖,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文艺的煽情不能再轻易让你感动落泪。
比起买房买车和对雾霾的担忧,其他都像是无病呻吟。
于是你会迎来“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
甚至想问自己一句:当初我怎么会喜欢她啊。
仿佛完成了一个智力上的晋级,脱离了从前的低级趣味。
偶像是用来崇拜然后抛弃的。
很久以后,被抛弃的偶像们也许会机缘巧合转化成一类人的情怀,那时可以将往事从回忆里捞起,加入刻奇调剂,自己感动自己一把:啊想当年…….贬低以前喜欢过的东西,就能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幼稚的小孩吗?
你向别人展示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并不能真的为你的品味代言,只是借此表达你想成为那样一种人。
喜欢邓紫棋真的比喜欢张学友要低级趣味吗?
即使偶像们可以这样划分出三六九等,粉丝自己也并不会因此与有荣焉。
所以,当我们在展示品味的时候,更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还是害怕承认自己本来面目。
相信我,你的个人形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尊贵完美,以至于因为喜好的不同会影响到对你人格的判断。
表达自己喜欢的权利,并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并且不因他人的观点左右自己的喜欢与否,那应该是最有底气的喜欢。
一部电影,并不能真正激励你乘风破浪、一路逆风。
一个偶像,也并不能真正让你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可是对我来说,曾让我感受到瞬间的温暖和力量,帮助我度过一段消沉的时光,就足够了。
成长这回事,只能自己来。
新街口德基的周五晚场,票价46一张,是我看过的最贵的一场2D电影。
抛却粉丝滤镜,就电影本身而言,一星无疑,给多了对不起曾经狠狠吐槽过的其他烂片。
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
初见必然是我是歌手,说着“感谢我是歌手给我这个机会”的她,是羞怯紧张的,但是非常单纯和坦诚,柔软到让人心化。
单纯、坦诚、柔软是一些非常有魅力的特质。
然后邓紫棋就红了。
她变了,我非常直接的感受。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中国人却是遍布世界的。
变成一个走到那里都有人认识的大明星,如果本身没有厚重的积淀,或者是快速积淀的能力,非常容易浮躁。
两者她都没有。
从15岁以后一直搞音乐,哪里有时间让她沉淀自己的思想。
推动人类思想进步的自古以来都是哲学、文学、绘画,甚至是近代的电影,而音乐从来不是。
直接点可能就是读书少的缘故吧。
韩磊说她30岁以后会大放异彩,大概是觉得她30岁以后才能冷静下来吧。
邓紫棋变成大明星以后,不可避免逐渐失掉的单纯坦诚与柔软,不再是她个人魅力的加分项了。
相反地,浅薄幼稚越来越成为她的个人魅力的减分项。
拜托,你年少成名,从香港红到内地你还要多顺利?
恋爱分手谁没经历过?
开演唱会辛苦不是很正常何况有数万人为你欢呼?
哪个当红大明星不被网友骂?
……明明一路顺风还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特辛苦,“一路逆风我真累啊”。
这不是浅薄幼稚?
15岁的她,学大人唱歌;25岁的她,学大人讲话,还是她想象中的大人。
真的,大人不是你那么说话的,端着太累大人都会放下接地气的。
作为一个自认为三观日趋稳定成熟的人,面对曾经非常喜欢的明星变得不单纯但同时又很幼稚,真的很难不嫌弃啊。
对了,在我的记忆里演唱会上劲歌热舞的邓紫棋还是有些个人魅力的,也许我还会再去看一次她的演唱会吧。
说实话,从始至今,我一直都特别挺豆瓣,就算16年末别人说豆瓣怎样怎样评分怎么怎么不公平,我都用玻璃心评价那些电影导演,看到了豆瓣对这部纪录片的评分,我还是挺豆瓣,主要是有那么一部分脑残人士对这部影片的评判,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毫无疑问算的上优秀,评价很多围绕主角的年龄说事,我想真正的问你们,你们到底有没看完整部影片,其实作为广东人的我,在零几年有了第一部MP3(Sansa Clip)开始,就听邓紫棋的歌,在当时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当天,能有那样的成就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了,跟今天的掏粪男孩真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且别人的实力确确实实摆在那,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我对那些有异议人士就且当你们“嫉妒”好了
我和我同学去看电影的时候 和往常一样买了一堆零食 但是电影开始的那一刻开始 我并没像往常一样吃零食 而是紧张到手脚不知道怎么放(甚至有一点抖)昨天特别冷 可是我手掌里全是汗水!
不知道这一种现象是怎么回事!
播放中途我同学看了我好几次 可能是怕我奔溃的哭吧!
可我只是默默的留着眼泪最后散场的时候 我同学说 我要被圈粉了 差点哭了 我说看到哪的时候?
她说就是哪些骂她的声音 以及她妈妈表现出无奈的时候 我说我都流了好几次眼泪 她说她都知道 为解解宣传《一路逆风》的开始是微博换头像 然后霸占各大抽奖博 并认为这个头像是锦鲤 而且有几个博主抽奖送电影票第二 QQ群微信群有事没事就扯到《一路逆风》话题 在班上有意无意说到1.6号电影上映 第三 和十几个志同道合的粉丝一起在跨年当天宣传《一路逆风》 并且路人发了微博 被官博转发第四 拉上同学一起看《一路逆风》心疼的同时暗暗发誓 不离不弃
看电影《一路逆风》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开头时,紫祺14岁时到经纪公司面试留下的影像,完全是一个青涩的初中女生形象,脸上好像还有一个两个的雀斑,看不出之后的大气场。
紫祺说那时候她只是个在洗手间里拿着花洒唱歌的女孩,而现在她已经开了73场演唱会,在几万人的演唱会上也不会紧张了。
影片回顾了她刚出道时逐渐适应被拍摄的过程,经纪人给她一个摄影机,让她随意拍摄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片段,慢慢地她面对镜头很自然了,如同见到朋友一样。
另一个感受是紫祺在不断地精进自己,以给歌迷、观众呈现更好地表演。
**呈现更好的表演“,这是紫祺经纪人和舞台上的合作者Lupo反复在影片中强调的。
她们在深圳40度的高温里,在春茧体育馆内开第一场户外演唱会,无论对紫祺,还是整个团队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她们接受了这个挑战,全力以赴去表演,给了深圳歌迷很好的体验。
还有,紫祺在舞台上气场足,在舞台下更常展现出一个平常女孩的一面,金鱼嘴造型,跳蹦极等。
紫祺在片中说录制这个影片,是为了以自己的成长经历鼓舞歌迷、观众去勇敢、努力追求自己的太空。
是的,这是一部粉丝向纪录片,或者是给对邓紫棋至少有那么点了解兴趣的人看的。
所以无意外在豆瓣这样一个必须有种“文艺”和“艺术”头衔的平台,一星。
一个20多岁的个人纪录片,也无意外的在价值观评价中以“凭什么”和“好意思”拿到一星。
从运营上说,蜂鸟确实是愚蠢的,这样的纪录片赢不来路人缘,反而招黑。
可是,对于粉丝来说,90分钟真的太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路人并不知道的我是歌手之前的内地路演。
是的,她的经历并不特殊,甚至对大多人来说明明很成功,却偏要说一路逆风。
但是大多人也无法理解因为一个节目爆红,又因为同一个节目全网黑的落差,前后不过一年。
对,我当然也无法理解,但我至少明白,不是上了我是歌手就都能爆红。
所以我承认,这就是一部无法客观评价的影片,对我,它就是五星,它就是我这么多年喜欢邓紫棋的一步一个脚印,有感动,有力量,有未来。
相信她,如同《Xposed》里,Someday I’ll Fly。
期待Queen of Hearts part 2,珍惜我还鲜衣怒马可以去释放热爱的年代,不错过每一次现场的相遇。
电影记录了女歌手G.E.M.邓紫棋出道十年以来,被经济人挖掘,走上音乐之路,爆红之后,面对外界的舆论,在巨大的压力下,从一开始的慌张,不知所措,想要向外界澄清,到后来的坦然面对,一路逆风飞翔,超越自我,踏着华丽的高跟鞋,迈着从容的步伐,留给大银幕以坚定的背影。
影片中新颖、别出心裁的拍摄和剪辑,向歌迷和观众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个巨星成长的故事!
五星力推[笔芯]
注意,作为萌新路转粉,看到很多差评不爽,因而本篇评论用词较粗,请在夸张*10086的前提下阅读。
关于作者:看邓紫棋vlog经常笑,笑点和自己重叠,就路转粉了。
1.这不是电影/纪录片有很多评论说:这玩意儿也好意思拿出来圈钱?
这也叫电影/纪录片?
怼:拜托,视频里没说吗?
只是平时录的,剪辑了一下而已。
如果这也叫电影,好吧,如片中所述,丰富了我国电影类型。
2.也没想圈钱票价那么高,都快五十块了!
怼:在北京吃个咸菜拌大米都多少元了?
这年头除了房价,什么也别跟我说贵!
如果是说电影跟电影比较,票价算贵的。
我想说,其实邓紫棋在某个采访中回答过类似问题,说她主要是靠演唱会赚钱的,其它的,要么免费,要么姜子牙钓鱼。
3.词曲水平原地踏步?
不是内行不予置评,但火就完事了有人说《光年之外》和《睡公主》比,邓紫棋这么多年在原地踏步。
我不是内行我不懂,所以我不正面回怼,但《光年之外》在油管有两亿播放是盖的?
4.好比山寨页游,没文化没沉淀终将坠落?
但好听就完事了有人说邓紫棋是翻唱歌手,她可能只是唱功好罢了,如果没文化是活不久的。
怼一:你听过《where did u go》、《画》吗?
这也能叫翻唱歌手?
怼二:真以为明星文化很高?
还记得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挑战极限的某些人吗?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整个娱乐圈估计没几个有文化的。
有人说徐静蕾是才女,真搞笑,四大名著是她写的?
这并不是恶意黑明星们,因为术业有专攻,而且高等教育是零几年才开始大众化的。
至今,央广还以为加减乘除就是数学,参见《开讲啦_丘成桐》。
另外,一个歌曲,需要文化才能活得久吗?
请列出《青花瓷》中的语法错误。
5.太怕打击,星光不再,粉转路人?
有人说邓紫棋似乎太怕受打击了,对她的崇拜渐渐褪色,从粉丝变为了路人。
怼一:马克思说过,任何崇拜都是盲目的。
怼二:人家还只是二十几岁的小姑娘诶!
怼三:全网黑,你试试?
6.剪辑的名称确实有待商榷,但不要忘了目的有人说从校园到香港,从香港到大陆,从大陆到全球华语界,这么顺还说什么一路逆风?
怼:怕是24K纯路人吧,这部剪辑的诞生,不就是为了回怼与某台发生的纠纷吗?
在全网黑的舆论风暴中,你还说顺?
7.做对还是做好?
心虚才会抛出哲学拷问!
由于剪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回怼某台,所以专门有一段讲纠纷的剪辑。
但看完后还是很模糊,根本没有讲清楚到底咋回事,但通过某台导演说的,“按照契约精神我道歉”,“对不起有点乱”,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店大欺客的真实案例。
还胡诌瞎拽什么“做对还是做好”,还不如直接说“都是量子力学的错”呢。
再者,又不是邀请后不来,哪里有可以黑的地方?
怕不是某台的无脑不良吧?
8.了解解解更多,就够了之前七条主要是怼,这一条才是我的影评,作为萌新路转粉,看这个能了解她更多就是意义所在。
不知道恶意刷差评嘲讽讥笑的键盘侠什么心态,就像影片中所说的,我一直那么坚定但他们不希望我那么坚定偶尔也会想要放弃,不放弃是要影响更多的生命,这是上帝赋予的使命。
还有GEM凭什么不能出自传?
自己出钱投资拍摄被十几家发行商拒绝最后拖了快两年克服困难上映给粉丝的福利碍着键盘侠们了?
那些天王天后想出自己拍去啊,不用你们这些键盘侠打抱不平,又不求着你们去看,搞笑。
怀着恶意的人无论多精彩多感人的影片都是打动不了的,也少给我装路人,我知道你们都是些什么属性的货色。
就凭紫琪反手一个五星
嘻嘻陪ni电影院看的。也还好,我没走神噢。
还不如众筹来的直接
这是电影?
应该还可以拍的再好一点
WTF
这是紫棋的纪录片,为什么要以所谓的高超的观影技巧去看待,以及为什么要参杂那么多prejudice。这就是邓紫棋,她的传说,也是我关于青春和生命的意义最好的诠释。不用太多语言去诠释,这就是紫棋通过语言带给我的power.喜欢一个人是有理由的!
在最美好的年华留下这样一段记录其实还蛮有意思的。不过回首再去看她与老东家的一些商业互捧就略有些讽刺了
好歹比bigbang那个做得认真一点
喜欢有实力又率真的人,邓紫棋在我心中算是一个
一路逆風是GEM裡面最喜歡的一首歌。喜歡GEM這樣原創的音樂人!不容易,加油!
渔民
从对邓紫棋一无所知到好像知道了也白知
我不管,邓紫棋就是我女神。那些嚷嚷着不配做电影的人何苦特意来这里评论呢,况且这本来就是献给粉丝的纪录片
一星,来切合你的主题。
GEM 黑凤梨!!
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史,很不错啊,怎么被黑成这样?
名字就不对,她挺顺的。
為了音樂可惜捨棄一切,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奮不顧身的事情
“时势造英雄”,90年代的歌唱比赛,新世纪时的大佬加成,再到G.E.M.时期的网路走红,香港一个年代有一种天后的造法。但是这几年变得太多了,不知是她还是团队还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正当已经懒得关心她又干了什么的时候,又来了一部戴高帽的纪录片招黑。回到当初那个唱Where Did U Go的她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