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百度的赠票,昨晚去看了这部电影。
没想到,这是部特别尴尬的电影。
总结就一句话:又长又臭又尴尬!
具体表现如下:故事无趣冗长!
人物身份不明!
童年阴影欠费!
你说你好歹把故事里的主人公的身份职业给交代清楚吧?
怎么莫名其妙在一起,主人公到底是谁和谁,你什么东西都不铺垫,一上来就搞半小时让人昏昏欲睡,我连剧透都不想剧透了!
太尴尬!
......
“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累。
”这是一座墓碑上的铭文,献给墓中的不屈的灵魂——李爱锐,他原名叫Eric Liddell,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苏格兰短跑名将,夺得过奥运会冠军;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天津的一所中学里当了近20年的教师;他更是一位不屈的斗士,在被日军囚禁于集中营之后,从未屈服于肉体和灵魂的折磨,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品格,遗憾的是,在抗日战争行将胜利时,他却因脑瘤而逝世于日本集中营。
在1981年,李爱锐的传奇人生被拍成了电影《火的战车》(Carros de fuego),讲述了他的前半生,并获得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
在2016年,李爱锐的后半生故事,则有华语著名导演冼杞然经过十年的精心打磨,被隆重搬上大银幕,这便是战争电影《终极胜利》(The Last Race)。
在《终极胜利》中扮演男一号李爱锐的,是来自好莱坞的著名演员由约瑟夫·费因斯,他因《莎翁情史》、《兵临城下》等一系列影片而被国人熟知,由英国演员出演同为英国人的李爱锐,是毋庸置疑的形神兼备,参演影片的还包括内地著名演员窦骁、台湾英俊小生涂世旻等等,影片以细致的笔触,真挚的感情,带领观众共同走入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终极胜利》的故事,由李爱锐在中国授课开始,直至他被冲撞入学校的日本人抓捕,关入集中营成为人质,故事才缓缓展开,那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日军的凌辱,中国民众的救济,在一堵高耸的电网墙之间,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但历史不是歌功颂德,李爱锐也不是万能之神,在与凶残的日本军人的抗争过程中,他被殴打,被关押于露天的猪笼,被禁食禁水,受尽折磨,而生病之后也没有得到丝毫的治疗,最终命丧于侵华日军的深牢大狱,全片的悲剧色彩,是对法西斯战争的强力控诉。
关押李爱锐的集中营于在山东的潍县,就是今天的潍坊,这里盛产风筝,在影片《终极胜利》中,透过集中营狭窄的天空,也能经常看到鲜艳的风筝在高高的天上飘,那是对自由的向往,但也是对自己的牵绊,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却在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下,无处安放。
当然,影片并没有正邪分明的对各方人物进行符号化的描述,无论是被关押的国际友人,还是施暴的日本军人,以及来回往复的中国民众,特别是以徐牛父子为代表的周边百姓,莫不性格鲜明,经得起推敲。
影片的舞美置景非常写实,无论是巍峨高耸的教堂,还是逼仄阴暗的牢房,以及众多的室外场景,都得到了真实的还原,在影片中看起来质感十足,再加上全片故事所饱含的悲怆与奋斗,不屈与抗争,无不闪现着人性主义的光辉,因此说《终极胜利》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史诗片,也并不为过,毕竟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由国际阵容担纲、主创精心打造的战争电影。
《终极胜利》的筹备历时十年,期间导演冼杞然一直在搜集资料和构思创作,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电影的真实性,多次前往加拿大、英国等地寻访生还者并搜集相关资料,还长期在潍县集中营观看纪录片,体验生活,影片在中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实地拍摄,浓缩到影片中,是一段厚积薄发的抗争历史,而本片的配乐,则有来自香港的音乐家鲍比达担当,影片中沉郁的音乐,配合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却是一群被放逐于集中营的禁锢灵魂,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听震撼,《终极胜利》虽然没有将镜头投向正面的战火阵地,但其所聚焦的,是另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与日军的斗智斗勇,与日军的赛跑竞技,李爱锐以一个饥肠辘辘的血肉之躯,永远的挺立在了恍若人间地狱的集中营,影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系列类似题材的故事,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比如《美丽人生》,比如《囚车驶向圣地》,比如《裸露在狼群》……而本片的主演约瑟夫·费因斯,与《钢琴师》中的阿德里安·布洛迪,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境遇,还是造型,那些单薄到令人心痛的骨瘦如柴,恰恰更坚强的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鼓舞着我们一直的前进之路。
任何时候,再残暴的敌人,即便摧毁了我们的肉体,也不能打败我们的精神,因为只要意志尚存,终极胜利必将属于坚强的我们。
最后安利下本片的主题曲,由鲍比达创作,香港著名歌手叶丽仪演唱的《笑着离去》,让她,为我们的英雄李爱锐,再一次唱起安魂之曲,愿逝者永安,世界永远和平,再无灾难与战争:多身不由己 纷乱世界里挣一丝空隙 用力的呼吸熬过了梦境 又一个晨曦在黑暗中 告诉自己此刻正黎明踏杂的蹴音 消失尘烟里撑着一口气 要生命继续血泪不足惜 愿可歌可泣颠沛流离 庆幸一路同行曾有你养育我的 绿色大地你可知道我用 最切慕的心 呼喊你的名字然后悄悄 笑着离去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说实话真是看过很多部了,别管是中国人自己拍的,还是好莱坞引进的,可谓各个角度,各种表现形式的都有。
而将于7月1日上映的这部叫做《终极胜利》的电影,背景同样是发生在二战期间,把故事的视角安插在了一名苏格兰人的身上,从另外一个,我们不多见的,略微新鲜的角度来解读这段历史。
约瑟夫·费因斯饰演的李爱锐,是一名出生在天津的苏格兰短跑名将,曾经获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与此同时,他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二战期间,一直在天津的一所学校教孩子们化学,他原本可以凭借自己奥运冠军的身份享受相对优越的生活,以及不受战争困扰的平静,但是当日本全面进攻中国,侵略中国的时候,身在天津的李爱锐放弃了和自己的妻女去往加拿大避难的机会,留在了这个他热爱的国家。
与在中国结识的好朋友,好兄弟徐牛(窦骁饰演)一起并肩作战,机智地对抗日本侵略者,保护中国难民,救助被日军在潍县难民营关押着的2000多名各国战俘。
窦骁饰演的徐牛应该是这部电影中,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的形象,他外表憨厚、老实,内心却坚强、勇敢。
作为一个最为普通的中国人,徐牛与李爱锐打破了国家之间的界限,他们的友谊甚至超越了朋友、战友般的情谊,更似是亲人、亲兄弟般的情感。
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最大的目的是可以在活下去的前提下,与日本侵略者对抗以及想方设法救出被关押着。
你可能很难想像,在《终极胜利》中的徐牛与在《山楂树之恋》中略带文艺与羞涩,清纯与美好的老三截然不同,也不是《狼图腾》中那个潇洒、不羁,开朗、浪漫的杨克。
窦骁此次在《终极胜利》中饰演的徐牛,一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一边又说着地道的陕西方言,质朴与憨厚的农民形象已经让我们完全忘记了曾经被誉为“文艺男神”时他干净的大男孩形象。
其实不管是当年在《金陵十三衩》中客串那匆匆一瞥的教导员战士,还是《破风》中敢于冒险,拥有牺牲精神的邱田,我们都看到了他在用于突破自我,在塑造新的角色道路上的不同尝试。
《终极胜利》是一部拥有大量战争戏份的影片,窦骁饰演的徐牛,他不仅是李爱锐的朋友,他更是帮助李爱锐在天津给孩子们上课,救助中国军队伤员,照顾关押在潍县的战俘的亲密合作伙伴,他不仅会拉人力车,还会开大小汽车。
电影中更是有不少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炸弹中舍己救人的场景。
窦骁此次演绎的徐牛,身上既有一位地道的中国普通百姓的平凡与坚韧的气质,还有那种不服输,有骨气对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勇气,他自身散发出的硬汉气质充斥着整个角色。
如果观众没有看到他以往作品就直接看这部《终极胜利》,我们也许会真的忘记了他之前饰演角色的样子了,可能就会被《终极胜利》中窦骁饰演的徐牛所吸引,他有胆有识,义气方刚的硬汉形象让大家很容易记住这个别样的中国普通劳动阶级的形象。
而此次窦骁与约瑟夫·费因以及很多外国团队和演员的相互配合,也很是精彩,把他与李爱锐之间的战地兄弟之间的情感演绎得感人至深。
电影《终极胜利》,在我看来它的片名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层是电影本身的二战背景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终极胜利,是一种时空上的胜利;一层就是李爱锐在集中营里面与日本军人为了自由,为了生存,为了活的希望的,为了自己的朋友、同胞,在战场上奔跑的终极胜利,是一种人性上的胜利。
看完《终极胜利》,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想去潍坊,想去李爱锐的纪念碑前献上一束鲜花,作为国际友人的他以爱制暴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光辉。
相信当你看完电影后,你也会对李爱锐充满着敬意。
人性的力量高尚而伟大,集中营里的人性光辉更加耀眼。
电影《终极胜利》以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设立的最大集中营为背景,讲述了苏格兰人、奥运冠军李爱锐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动回到中国的传奇故事。
导演冼杞然十年前获悉奥运短跑冠军李爱锐的故事,就对这个电影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花费了十年时间来精心打磨,搜集资料、创作剧本,几易其稿,把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对人性的偏爱都倾注到了电影故事中,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得极为精细,最终为观众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质和人性拷问并充满正能量的影片。
李爱锐身上的很多品质都值得我们反省和学习,对照他的那些选择和那些付出,我们也许会很羞愧。
真诚是李爱锐做人的道德准则,并为此长期的坚守,更为可贵。
放弃奥运冠军的光环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偏远的出生地天津宣教,这是李爱锐对信仰的坚守。
潍县集中营内,身心饱受摧残的李爱锐拒绝了首相丘吉尔的特别照顾,将离开集中营的宝贵名额让给了一位怀孕的妇女。
或许这对李爱锐来说是爱与关怀的自然流露,但在他人看来却是高尚情操的展现,充满了人性光辉。
当他送走妻子和孩子,他已经放弃了小爱,选择了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大爱,这种爱没有国界,只涉及人性。
奥斯卡著名演员《莎翁情史》扮演者约瑟夫•费因斯饰演李爱锐,他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付出着,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着,他的身上带着神性坚持和人性光辉,为了集中营的人们奋力奔跑。
对窦骁的印象还停留在《山楂树之恋》,此番跟奥斯卡著名演员合作显的更加成熟,从李爱锐的司机开始,徐牛慢慢变成最其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集中营那段黑暗的岁月。
当徐牛腿部受伤时,李爱锐的脑海中没有丝毫优越地位的意识闪过,而是顺手拉过黄包车将徐牛带离危险的战争废墟。
徐牛与李爱锐,在战火硝烟中诠释了生死与共的友情,这份兄弟情义,跨越战争的围栏,感动众生并成为永恒。
电影中不断有风筝在天空中飞舞,这一元素笔者私以为一方面集中营在潍坊,而潍坊又是风筝之乡;另一方面风筝象征着自由,相信导演冼杞然也是有意为之,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横行霸道,无数的国人都生活在战火之中,自由何等的可贵。
像李爱锐、白求恩这样的国际友人我们都值得永远铭记,是他们的无私、大无畏、大爱无疆,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光辉。
当下浮躁的电影市场,真的需要更多这样有涵养、有内涵的正能量影片让观众看到。
中秋的节目看了一场电影:导演的线铺太多了,有些地方太刻意去表达,有点弄巧成拙,主题上明确,但感觉不到力量;演员的话,日本鬼子演技太烂了,其他都正常水平;对于窦骁所扮演的徐牛,让我想到见字如面第二季中读到陈难写给美惠子的那封信,嘉宾就提到那代人很多人都具备同情共感的能力:徐牛经历了战争,被日本人吊打,甚至眼看着小石头翻墙被高压电电死,尸体被日本人放在高压电墙上,他经历这么多最后抗战胜利了,鬼子不干了要把战俘杀死,结果他磨尖木头去骂鬼子。
在那个年代每天都有人死在日本鬼子的年代,他骂了鬼子什么呢?
他骂的是你们这样干你们子孙怎么办,你们能对得起子孙么,担心鬼子的后代受到父辈的影响怎样面对世人!
他最后把旗子撕两半,意味着他所憎恶的是侵略战争
很多资料,关于李爱锐( Li Ai'rui , Eric Henry Liddell、埃里克•里德尔、李岱尔)的介绍是这样的:1902 1945,英国苏格兰宣教士、体育运动家、教育家;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赛冠军。
在天津从事宣教和基督教教育20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关入山东潍县集中营;二战胜利前夜,因病逝世于集中营内。
1981年,好莱坞导演休•赫德森将李爱锐前半生在英国生活的传奇经历,拍成电影《烈火战车》,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亚伯拉罕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埃里克•里德尔,哈罗德•亚伯拉罕)振奋人心的跑步,成为奥斯卡史上个人奋斗的最佳体育励志片,勇夺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并且荣获1981年第34届戛纳电影节基督教人道精神奖和金棕榈奖提名,在影坛上享誉盛名。
《烈火战车》是颇具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片中只描述了主角之一的李爱锐前半生故事,后半生仅是寥寥几笔的字幕。
李爱锐在跑步中他能感受到上帝在微笑,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让他在巴黎奥运会上放弃参加周日的百米比赛,但在别的选手转让400米比赛名额后,打破纪录获得冠军,体育+信仰,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信仰、荣誉和运动带来的激情。
而香港老牌导演冼杞然最新执导的《终极胜利》,则把李爱锐后半生最为传奇和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历搬上了银幕。
盛誉之下的“上帝骄子”李爱锐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开始了他近20年的教学生涯,和陕西人徐牛(窦骁)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他将其运动家精神完全投注于教育和福音事工上,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并且李爱锐衷心地期望贫穷落后的第二故乡中国能够尽快发展起来。
远东战云密布,李爱锐将怀有身孕的妻子弗洛伦丝•麦肯齐,以及两个女儿送往加拿大避难,自己坚定地和徐牛一道进行敌后抗日,参加救治伤兵和接济难民的活动。
珍珠港事件后,李爱锐和两千欧美籍人士被日军关入山东潍坊集中营,身心饱受摧仍旧坚持抗争,直到最后拒绝了首相丘吉尔的特别照顾,将离开集中营的宝贵名额让给了怀孕的妇女战友,1945年2月21日病逝于潍县集中营,至终都未能见过最小的女儿一面。
冼杞然是香港老牌导演、德宝的第二代掌门人(个优秀的电影管理专家,他任职德宝执行总裁期间没赔过钱),同时也是拍中产阶级白领喜剧片的代表人物之一(《三人世界》系列》),在涉及到战争、动作、历史、传记性质的的作品,冼杞然也有《西楚霸王》(张艺谋监制)、《黑猫》系列是代表作。
冼杞然拍摄的《终极胜利》有约瑟夫•费因斯(《莎翁情史》、《偷香》、《温柔地杀我》等男主)压阵,也有窦骁加盟,并且看得出影片投入成本不小,但和《黄石的孩子》、《拉贝日记》、《面纱》等片一样,是意义大于水准。
海外大咖领衔,窦骁的功能也如周润发、张静初、黄秋生在前边几部片的功能,影片视听技术都没问题,但缺失了真正的灵魂,究其原因,一来是没有拍出真正的纪录加历史味道,只能说是个故事,二来手法有些陈旧。
尤其是窦骁在片中抛弃妻子一路追逐着约瑟夫•费因斯,老港片兄弟情的感觉油然而生,放眼当下则基情满满。
上帝骄子以爱制暴,短暂人生两个传奇!
有时候,电影更大的价值偏偏就是意义大于水准。
战争片《终极胜利》集约瑟夫•费因斯、窦骁、涂世旻等实力明星主演,讲述了苏格兰传奇人物李爱锐与一群中国伙伴在日军侵略中国期间,共同面对日军的残暴铁蹄,在苦难中救护战俘,信守人性之光的故事。
影片制作精良,大气又富有时代质感,当年山河破碎,血迹遍布的画面还原得极为真切,令人动容,而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信念却以感人至深,可以说是华语影坛罕见的战争佳作。
影片的幕后操刀者是同时担任编剧和导演的香港著名影人冼杞然,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打拼四十余年的影坛老兵,冼导十年前获悉奥运短跑冠军李爱锐的故事,觉得这是绝好的电影题材,对现代年轻人有莫大的意义,于是开始筹备这部《终极胜利》,此后,他花费了十年时间来精心打磨,搜集资料、创作剧本,几易其稿,把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对人性的偏爱都倾注到了故事里,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得极为精细。
正是这些幕后无声的心血,使影片从第一幅画面至落幕,每一格都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可以流传的经典画面,例如李爱锐与孩子们赛跑游戏的场面,生命的张力在欢乐而优雅的气氛,与残酷血胜的战场形成强烈对比;像吴牛和李爱锐冒着子弹救治中国伤兵的情节,正义、善良与热血交织在夜色中;贩卖药品的外国商人为了爱情最终没有登上撤桥的客船,来到爱人工作的医院外,吹起了情意绵绵的乐曲;还有李爱锐在战俘营受尽折磨而绝不屈服的场景。
这些画面极具诗意,却又发出了极强的冲击力,就像《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一样,经常能够在漫不经心中,爆发出震撼人心的能量,而影片的故事亦是如同一首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史诗,回响着人们对和平的热爱,对战争的控诉。
1981年,好莱坞曾经就天津出生的李爱锐的故事拍摄了一部《火战车》,当年获得4项奥斯卡金像奖,流传至今日仍然经典,此次,《极级胜利》再度把他的故事搬上银幕,难免有对比和比较,以故事来看,两者不冲突,《火战车》描写的是他在英国读书和奥运会夺冠的故事,讲的是西方的民族歧视和励志,《终极胜利》的故事则是后传,在中国经历的战争故事,两者如果连着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必须给洗杞然导演的精湛功力和艺术追求点赞,洗导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拍摄过很多以娱乐功能为主的商业片,但从当年深具史诗底蕴的《西楚霸王》可以看出,他对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追求与执着。
而近期的冼杞然开始涉足福音电影,执导《源来是爱》,则为《终极胜利》奠定了精神方向。
请出奥斯卡级别的演技明星费因斯,大手笔投入还原时代原貌和战争场面,转战加拿大、美国、天津、潍坊多地拍摄,搭建一比一的战俘营,通过这些努力,冼导让《终极胜利》成为近几年来最具水准华语战争片。
这部片子外在剧情跌宕起伏,可是人物表现总是平静,有人可能会说太扁平化,角色不丰满,没有多样性。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总是将自己的内心安息在主怀的基督徒就是这样扁平啊,连悲伤都显得平静。
在痛苦面前对自己说,平静吧,我的灵魂,你的主就在在那里be still my soul 我的灵魂,平静安息the lord is on thy sidebear patientlythe cross of grief or pain上帝和你在一起。
忍耐承受,十架的悲伤痛苦leave to thy godto order and provide让你的上帝来掌管和供给in every change he faithful will remain在每一个波折里,他的信实从未改变be still my soul我的灵魂,平静安息thy best,thy heavenly friendthrough storny waysleads to joyful end你天国的挚友穿过荆棘的旅程引你至欢乐的终点be still my soul我的灵魂,平静安息the waves and winds still know his voices who ruled themwhile he dwelt below海浪和狂风也知晓那掌控他们的声音当上帝下面居住be still my soul我的灵魂,平静安息the hour is hastening on 时间急驰when disappointment grief and fear are gone,当灰心失望和恐惧消散sorrow forgotlove's purest joys restored 悲伤忘怀,只有爱的纯然的欢愉存留be still my soul我的灵魂,平静安息when change and tears are past当动荡和眼泪过去all safe and blessed we shall meet at last我们终将遇见全然的平安和祝福
这部《终极胜利》是曾执导过《西楚霸王》的香港导演冼杞然执导的,根据真人真事改变,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战火纷飞,枪林弹雨冲淡了很多情感。
但苏格兰人、奥运冠军李爱锐在回国的船票和此生挚爱的妻儿面前,选择了大义,坚守在被苦难浸湿的土地上。
在这苦难的日子里,结识了徐牛(窦骁 饰),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琴萝这,救护了被关押的战俘。
炮火照亮了城市的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火焰。
《终极胜利》中的爱情和兄弟情,是人类心底最真挚的情感。
尤其是李爱锐和窦骁之间的兄弟情,他们可以为了兄弟的性命而暂时不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中,这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辉,这也是全片最为催泪的一幕。
苏格兰奥运冠军李爱锐的事迹是永远值得歌颂的,同样这个中国兄弟徐牛也是值得被世人世代赞颂的。
窦骁饰演的这个耿直而重情重义的黄包车夫,因为一直是李爱锐的专职司机,后来在种种事件中李爱锐教会了他做人要勇敢,要坚强,突然仿佛是找到了人生真谛的徐牛对于李爱锐的指点非常感恩。
他迫切希望自己成为跟李爱锐一样的有情有义之人,为拯救国人他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妻儿,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陷入险境之中。
可以说窦骁在这部《终极胜利》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看点,饰演中国硬汉游刃有余。
自《山楂树之恋》后一举成名后,窦骁就在不断尝试新的角色类型,从去年的《狼图腾》和《破风》开始,可以看到窦骁在尝试慢慢转型,从一个文艺男转型成一个硬汉,这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上一次看窦骁的作品是《破风》,窦骁作为一个破风手为队友保驾护航,那个时候就能够看到窦骁这个演员的实力,如果非要用两个字形容这个演员的话,我觉得是“韧劲”,他身上总是有一种力量。
从出演《破风》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花费了不少精力,因为破风手是一个他从未涉及的领域,是从零开始,一方面他要学习好专业的骑车技能;另一方面,他还要驾驭好自己的破风手角色。
再次看到窦骁就是这部《终极胜利》了,与《破风》类似的依然是与兄弟队友间的相处,但很大的不同在于能看到窦骁明显的成长,片中他驾车、枪战的激烈镜头无一不显示了这个看似“文艺”的大男孩这一次真是拼了。
早在去年看到采访窦骁,他说自己是文艺男,但偶尔也想挑战一下“霸道总裁”。
这一次他还没演成“霸道总裁”直接跨越到了更高维度的“铁血硬汉”,可以说是转型成功之作。
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并不需要屡次的历练,可能只需要给他一个角色机会,给他一个他想要踏上去的舞台,就已足够。
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头一次自己非常讨厌这样的环境,因为故事里沉重的苦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却没有其他人和我一同背负这压抑的氛围。
我经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上帝在哪里?
他的公义又在哪里呢?
在这部名叫《终极胜利》的电影里,我看不到胜利。
在集中营里,因为缺少必要物资生病的米大卫得不到必须的药物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为了战俘营里的战俘,李爱锐要求和指挥官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条件是如果李爱锐赢了,就允许村民送物资进入集中营,李爱锐在比赛中赢了日军指挥官,但是日军指挥官却反悔电死了送物资的小石头,为了保护弹钢琴送小石头上路的小女孩,米大卫被日军活活打死,李爱锐为了他刚刚怀孕的妻子放弃了回国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死在了集中营里。
战争结束后,为了保护战俘不受日军的报复,徐牛被日军指挥官打死。
他就在苦难中和集中营的大家同在。
李爱锐牧师和日军指挥官比赛时已经得了极其严重的疾病,身体也处在长期的营养不良中;比赛当天,日军指挥官把所有的战俘赶回营房禁止他们为李爱锐牧师加油,他们只好在营房里为李爱锐牧师祷告和唱赞美诗《奇异恩典》,就在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下比赛开始了,神与李牧师同在,仿佛又让他回到1924年夏季的那场400米奥运会,极不寻常的打败了日军指挥官。
这部影片聚焦的绝不是地上的比赛,而是天上的比赛。
1945年2月21日,43岁的李牧师在集中营里病逝归家,他打赢了在地上的战争,返回天家享受他主人的欢乐去了。
地上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消逝,谁还记得1924年其他项目的奥运冠军呢?
但是,当圣徒回到家乡,他在地上走过的路程将会被铭记在生命册上永远不会消失。
苦难是通往胜利的唯一途径,中国有一句古话: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
每个圣徒在地上都要遭受苦难的磨炼,被神打磨成精美的瓷器,没有人可以不经过苦难就听到胜利的号角回归天家的,这是上帝至高的奥秘主权。
此时,我想起了《约伯记》的故事,义人约伯受到上帝的试炼,家产儿女都被上帝收回,也得了大麻风,被世人耻笑,神来到他的面前,并没有回到他这是为什么而是告诉他这是神的主权,约伯就顺服了。
面对苦难,有时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就像李牧师也不会想到他会遭受到这么多苦难一样,因为这是上帝的主权,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因着上帝的爱和救赎,我们只能选择顺服。
集中营的救赎
抗战时期,欧美澳侨民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的故事,集中营又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男主角是《辛德勒的名单》里凶残的纳粹军官扮演者的亲弟弟
一个好故事,活生生被导演带入三流水准。
CCTV6,一般
《终极胜利(2016)》 (2023.8.10) 2
我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想描述世界人民抗击战争的光辉,就应该把定位搞清楚,把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抗战的节奏上,而不是揪着日本鬼子滥杀无辜来写,三个小孩子死在电影里,虽然历史很残忍,但是在一部电影里不停地渲染这种剧情,未免归于残忍,难受之余让人恶心。
导演也是厉害,挺好的故事讲成这样,有几处明显不和情理。三星算给立意和故事吧
这么珍贵真实事件拍成这样,别嚯嚯导演行业了,谢谢。
缅怀Eric Liddell。党支部集体观摩。
五分,叙事混乱,主要说李爱锐的伟大。战争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死亡
有些地方转成有点生硬
开始看这部电影并没有很想看,可越看越觉得热血沸腾。谁在乎故事内容是不是有瑕疵?气的只是日本人那个恶心的状态和心态!!!有生之年不去日本!歧视?偏见?应该都有吧,我一个90后的人,想想之前日本对我们中国做的那些事我就气愤,是,也许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他呢依旧是日本帝国主义啊!本性难移!只能对日本说两个字!“恶心!“有生之年对日本势不两立!
排片电影院都好偏,时间还在早晨和凌晨的电影,注定亏本的电影,支持一下,看之前,可以看看神圣的终点这本书。“基督精兵的勇气和坚定,最荣耀的显现是,他仍维持着神圣的平静,谦逊与爱来抵挡所有的风暴、创伤、怪异的行为和来自邪恶与不合理世界的搅扰”
这世道,懂电影的不好好拍片,不懂电影的却在认真拍。
有点奇怪
六台播的
挺好的题材,导演浪费了
十多年的research..可怕
演的有点太用力吧
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真敢说,不怕风大闪着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