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对女主的恶意比较大,因为她对男主敌意太深、太固执己见,尤其考虑到她升职的契机是男主在她抓犯人的时候帮了忙、但默默地任由别人把这个功劳当做是女主的。
编剧其实用了很多的细节去铺陈揭示,故事背景设定在21世纪前后,韩国警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看到第十集也只有女主一个女刑警(《信号》里女主刚当刑警的时候整个分局也只有她一个女的),而女主在抓到这个犯人之后来自男刑警们开玩笑式的肯定也暴露了她在那之前遭受了多少的偏见和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她在抓犯人那一刻感到害怕太正常了,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男刑警身体力行地跟她说“因为你是女的所以你做不到很正常”,她怎么可能不怀疑自己呢。
而如果她不抓住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升职,她还要比别人多走很长一段路。
她受了功,心知对不起男主,结果转头就被另一个刑警拿这件事要挟,理所当然地以为是男主出卖自己,而且男主曾对她说过“我只是在犯人袭击你的时候帮助了你,但人是你自己抓住的”,所以她此时的自尊心可谓被反复碾压,她恨男主、在男主面前抬不起头来很正常,只不过没想到另外一个刑警是从当时被抓住的犯人那里知道的。
女主整个人一直劲儿劲儿的,除了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又一次被前辈看不起时情绪爆发地打了对方一巴掌,大多数时候她总有种憋了口气的感觉。
生活在性别偏见极其严重又唯实力论的环境中,她只能蓄积起所有的情绪埋头做事,严苛地要求自己。
相比起剧中动不动大吼、拍桌子、摔东西、肢体语言极其丰富的男刑警,她表达愤怒的方式沉默如羔羊,平静如海水。
我中间其实一直不解为什么她总披着头发,尤其是对比起她刚当刑警时的短发,披散着的长发显然是双重不便。
本来以为是人物没有做扎实,或者说编剧刻意想要保留其女性特质,而不是每每我们试图让女性走出男权困境的时候只能通过让她拥有“男子气概”的方式达成。
没想到后期对话揭示,女主以长发在工作中的不适感来弥补对那些被害者的歉疚,这不适感督促着她直到最后一刻都将为抓到犯人而拼尽全力。
我看到这里已经要泪目,这样一个在如磐石般坚定的信念之下始终保留了女性温柔特质的角色,她也许不完美,但她非常真、非常活,且她完全实现了故事中的角色应该要比常人高出的那一点儿,她太好了。
这个周末看完了《解读恶之心的人们》基本所有的案件 都是韩国真实案件 这部剧重点讲的是犯罪心理侧写师这个职业 是如何从一开始被大部分警察嗤之以鼻 到最后后用心理学 科学的分析 让大家接受这种新的犯罪调查方式 不得不说 金南佶的演技真的太绝了 那深邃的眼眸 沉稳的语调 让我好着迷 ...看剧的过程中 我突然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看这种犯罪悬疑的剧 思来想去 我想是看剧时的那种害怕 在警醒自己世界也有很糟糕的一面 会有毫无感情 毫无底线的恶人 所以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多留心眼 还有同样也是因为世界有灰色、黑色的那一面 希望自己在和别人的相处时 能够让别人更多的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相处的舒服 提醒自己要包容 善良 剧里面 有一个很打动我的地方 就是最开始 小时候的宋河英掉进了水里 发现水里沉着一具女尸 当他看到的那一刻 7岁的他不觉得害怕 而是觉得这个女人在河里 该是多么的害怕 多么的孤单 共情能力 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具备
打开附带的信封,看到蓝色小花的手帕,真的忍不住落泪,宋警官的付出和经历的痛苦,终于有了回应。
前一集太虐,几乎看不下去了。
现在宋警官得到了安慰。
太心疼了。
有人说剧里的反派非常鲜明,但是我却觉着宋警官演出了那份坚毅,吸收那么多恶毒和丑陋的想法,他的心依然向往光明,依然想要守护世间的美好。
韩剧真的是王者: 我突然有了一个结论,韩剧看多了,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可能是我的心理太脆弱,这种脆弱还是对恶的愤怒。
小时候被农村人欺压的时候,我看水浒特别有精神,特别是看到李逵,他那两把斧头杀人无数,看复仇者或X战警,就幻想自己和他们一样会有超能力。
我是一个弱者,弱者才需要正义、公平,因为弱者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奢望安定那些东西觉得可以保护到自己,我幻想人人诗情画意,人人有文化有思想,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我觉得这样我就不会寂寞,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可山有高低,人有贤与不肖,又怎么都会是温文尔雅,静女其姝。
可我不幻想点东西,精神上就没有可寄托的,假如没有了信仰,也就没有信念,没有爱好,我的人生就会混乱。
一旦我不觉得自律的重要性,不觉得传统文化的伟大,或者说没有文艺激情的精神支撑,那么我将是一个被腐化,彻底堕落的人。
于是我就成天找人打麻将,变成赌徒,或去肮脏的角落找小姐,我宁可维持现在的我,哪怕一贫如洗,也不希望变成那样的我。
弱者当然需要社会有爱,强者是不需要爱的,因为只有强者欺压别人,是不会被人欺压,现在的强者可没有替天行道、扶危救困的理念。
昨天把韩剧《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给看完了,看的我毛骨悚然,心有余悸,再多看几部这样的真会留下阴影。
剧里那个犯罪心理测写师宋河英,因为对罪犯的执着,不经意间自己就进入了罪犯的内心,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罪犯,甚至想亲自体验一下犯罪的过程,试想着那种快感,也分不清是自己,还是那个罪犯。
有人说,韩剧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变态,说的也很在理,韩剧里面确实很多变态,什么政客,什么财团,都很变态,级别越高就越喜欢对下面发脾气,踢人打人也不在话下。
现实中的韩国人也很多变态的。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是韩国公司老总为了让员工表示忠心,便脱下自己的皮鞋,把酒倒进去,然后让员工喝下去,这就是忠心的表现,现实已经如此,也就怪不得影视剧里面也是一堆变态了。
或者说,韩剧敢披露人性丑恶的一幕,比如变态,其实变态的人世界各地到处都是,可说到一点情面都不给,那只能是韩国的影视才是王者,我们这多少顾及家丑不可外扬。
宋河英为什么差点走火入魔,就因为他太有正义感了,太同情被害者,太恨那些罪犯,太感情投入了,所以会入戏太深,还差点丧命。
我和他其实很像,我爱好文艺也很投入,有时候我也分不清自己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我也是入戏太深。
这部剧确实很丧心病狂,那些残暴杀人的罪犯们杀人放火,最后被捕了也没有一点悔恨,还扬言出狱后继续犯罪,他们杀人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能感到快感,每杀一个人他们都觉得很舒服,不杀人便觉得坐立不安,只有杀了人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平静下来。
可他们又都是无辜者,小时候缺乏关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同情,或被伤害过,内心的压抑堆积越来越多,最终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爆发。
当他们发现杀人会得到快感,会减轻自己精神的痛苦,于是就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像是精神鸦片,不杀人反而不舒服,所以他们隔段时间就要去杀人,如果没有被抓到,他们杀人次数就会增加,越杀越多。
他们杀人一般会选择弱者,像小孩,女生、老人,不得已才会攻击男性成年人。
赵铉吉选择小孩,残忍的切下他们的手指,具英俊拿着铁锤朝人猛砸,喜形于色,南基泰先是小刀刺人,看着对方疼痛他就越开心,欣喜若狂,后来换成菜刀,又换成扳手,每一个凶手都是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
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罪犯,犯罪总有个过程,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过去的他们经历过什么,这才是重点,亡羊补牢的意义就是杜绝,积极去关爱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救助那些得不到关爱,不被保护的人。
剧里那个南基泰,他蓬头垢面,和铁拐李的头型很相似,他的人生也是悲剧,从小到大被猥亵和性侵,甚至当兵了还被性侵。
这些伤害让他耿耿于怀,牢记于心,或者说是奇耻大辱,最终他用别人伤害自己的手段去伤害别人,比如用鞋带绑住一个十岁的孩子,对其性侵,然后将其杀害。
对受害者家庭当然是对这些罪犯者们恨之入骨,恨不得枪毙他们,家属的愤怒可以理解,枪毙也不过是一种遮羞布而已。
可公众更应该反思,到底他们是怎么变成了冷血杀手,假如各部门多关心一下那些底层人,多救助那些被遗忘的人群,那么也就会减少这样或那样的杀戮。
韩剧的目的不是谴责罪犯,而是谴责造成犯罪的大环境,呼吁关怀弱势群体,避免重蹈覆辙,拯救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
韩剧谴责了那些财团和政客们,因为他们位高权重,高高在上,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会吃亏,不会被欺压,不用为生活发愁,所以对特殊人群便见死不救,任由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敢于谴责、反思这方面,韩国的影视真的就是王者。
(2022年5月)
金南佶老粉来报到。
片子刚上的时候因为金南佶关注了下,口碑感觉还可以,前一阵子疫情居家,一口气看完了。
片子整体看下来没有什么大的硬伤,但也的确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点,隔了不到一个月,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都有什么案子了。
只记得影片背景是还没有研究犯罪心理这个部门,和心理侧写师这个职位的年代。
要说印象深刻,那就是这个部门刚刚在警局成立时候窘迫,案件调查中的各种坎坷,各种被阻挠,以至于这种感觉远超过案件本身的存在感。
每当到关键节点,总有各种意外、各种障碍,让案件进度变得无比冗长,真的容易忘记前情!
虽然这种窘境在片尾有了一定好转,但并没有让人「扬眉吐气」的感觉。
主要讲新部门刚成立受冷落,后来因为不断帮助推进案件,得到认可,这个OK。
主要讲案件,新部门做一些穿插交代,不是两个方向粘连,反复拉扯,这个也OK。
现在,哪一个都没太讲好。
但为啥还是给了三星,一星给金南佶,演技还是很牛批,两星给案件,这里的案件是抛开上面的两个点,单独看推理和逻辑,是能够自洽,也略微可以算烧脑的。
就是穿插的东西太乱,想说的太多了,到最后变得很碎。
如果有第二季,请编剧老师好好讲好一条主线吧。
“至少这一点我能向你保证,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犯罪。
”这是韩剧《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男主所说的一句话。
不是最新的韩剧了,但却意外的好看。
是最近很想推荐的一部。
看前五集的时候觉得编剧是不是为了突出犯罪侧写师的重要性,把刑警刻画的太无能了呢,但是耐下性子慢慢往后看,突然醒悟自己其实一直在用“上帝视角”在看。
想到这一点,再回去放低一点目光来代入剧情,你就会发现,不是刑警无能,而是我们没有领会到编剧的良苦用心和草蛇灰线的安排。
首先刑警也是人,也会犯错,也会根据固有经验来推断,也会在舆论的压力下判断失误,这才是真实的日常。
在后面的剧集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不知悔改的罪犯,近乎炫耀地向侧写师倾诉,诉说自己的犯罪快感,为什么会是他?
你可以看到刑警办案时的逼供和侧写师与罪犯谈话时的区别。
其实无他,尊重而已。
生而为人,还是需要一点同理心的,一点点尊重。
也许你会说这些罪犯的人性已经泯灭,不配称之为人。
但是你可曾想到,也许无意的一句嘲讽,漠然的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可能只是一句吃饭了没的关心,就让这些凶残的罪犯打开了话匣子,乃至心甘情愿地交代出自己所犯的罪行。
要知道开头和剧中男主一直重复的这句话,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连环杀手犯罪如果不是他主动交代,是很难去查访清楚他所有的犯罪事实的。
剧中有个细节,其中一名连环杀人犯,杀完人纵完火后还顺手穿走了一件被害人的外套,并且非常坦然的去搭乘地铁。
杀了人为什么这么坦然?
警察的分析和被抓后罪犯的坦白少见地达成了一致。
问到他为什么还去搭乘公共交通,不担心被其他人看到身上的血迹吗?
罪犯说,人们怎么会看到呢?
人们不会注意到自己身边的陌生人,大家都很漠然,很少有人会关心身边的人。
所以罪犯可以杀完人纵完火后施施然地顺手穿走被害人的外套去大摇大摆地坐早班地铁没有谁会真正的关心谁,所以犯罪侧写师也需要心思敏感而细腻,才能于细微处察觉到罪犯的情绪波动,或者是从无言倾听中找到新的方向。
这种来自罪犯的信任和不设防的倾诉对于心思敏感细腻的侧写师来说其实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屠龙少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身也会成为恶龙。
所以在剧集的后半段,压力过大的他一度把自己代入到罪犯自身,吓到路人和巡逻警察直接报警。
乃至开车时眼前不断出现幻象,乃至最终出了车祸。
哪有那么多破案英雄。
不过是负重前行罢了。
另外值得称道的一点是这部剧并没有披着一个刑侦剧的外皮去刻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刚开始也会自以为是地觉得,长得帅的男侧写师和英姿飒爽的女刑警,这不就是现成好磕的CP吗?
亦或是菜鸟分析员和一腔热血的美女小记者,其实哪一条线展开来写都很有暧昧点,但是感谢编剧有好好在刻画一个新兴的刑警背后的职业,有好好在给我们安利一部刑侦剧,让人能够不出戏。
感觉还是想要拍第二季的,所以故事的结局比较开放,克服了心魔的侧写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警察局内部也越来越看重这个组的工作了,未来看似一片光明,然而,谁知道呢?
再明亮的日光下也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人性之恶总是超出你的想象之外。
看了那么多警匪悬疑连环杀人早就屡见不鲜动机什么的也早就清楚了一些离不开家庭社会等等但这部讲的是最初发现的lhsr在警察们从未见过lhsr的时期探寻这些人动机的过程探寻他们为什么会有sr的想法和行为讲的就是犯罪心理分析的诞生过程第一人 总是会面临着无数困难况且河英还是比别人能感受更深的人还要面对那么多罪犯 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分析他们 真的承受太多胜在真实 真的很尊敬原型权日勇教授还有看完这剧真的觉得很 信号+秘森 谁懂啊能拿大赏不止是什么收视率口碑 剧的意义非常重要超爱金南佶❤️
1-2集:(韩国警察局成立第一个心理侧写小队)小红帽杀人案,通过偶然的采访同类型犯人,获得信息,在警局里意外抓捕并通过审讯攻破凶手心理防线,认罪伏法。
警局成立犯罪心理侧写小组。
3-4集:(女童碎尸案)和男主有过节的女刑警队队长拒绝跟心理侧写合作,他们只能秘密调查。
通过采访碎尸案犯人,获得犯罪心理,并在尸快身上发现重大线索;打破刑警队长的嫌隙,两方通力合作,最终抓获凶犯。
* 说实话,这剧看到一半都不到就疲倦了,几乎每一集都有大量的镜头和台词阻止分析科的行动,最开始那个女刑警也是一言难尽,还有那些不知道干什么的上级,虽然这是戏剧效果,但是依然觉得这剧不值8分多* 分析组遇到的那些困难,李玫瑾也曾在早期研究犯罪心理时遇到过,她说在案件的侦察期不会给你机会与犯罪嫌疑人接触,后来犯人又移交检察院了,大概是这意思,所以早期确实很不容易* 咖啡的广告真的有点让人出戏啊,肥肠的广告就还好
我其实不想发剧评,但是字数又超了。
首先是对剧情进度的把握特别稳,特别是在全剧只有12集的情况下。
实际上这部剧剧情里的时间跨度还蛮大的,因为本身是在犯罪心理分析才开始进入警察视野的阶段,中间有很多要磨合的地方,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但是这部剧能让这个磨合的过程在时间的跳跃里,并不会显得特别突兀,各方警察对犯罪心理分析这一新分析方式的接受,也显得特别的自然。
其次是这部剧里主角的心路历程演得很稳。
开篇就提到男主共情能力很强,在面对犯罪时最终会崩溃的局面,其实很容易就能猜到,但是主角又怎么从崩溃的情境里转变,转变之后整个人发生的变化,我觉得都演的特别稳,并且心路历程是随着一件件事情的发生而变化,是各种小细节的堆砌,演的挺棒的。
第三是节奏把握很稳。
现在挺多刑侦剧都是一集一案只求爽(没有说这种剧不好的意思,我也喜欢看),就会导致我们在看其他剧的时候,也觉得不爽不得劲心里急,但是这部剧,一是各种小细节在铺垫技术不发达,二是摸索犯罪心理的那段剧情也铺垫充分,让我看的时候,能够理解他们找不到罪犯,而且互相之间试探摸索,能感觉到他们真实的付出。
最后一两集那段放缓的剧情里,也没用过多的抒情,就是恰到好处吧。
真的挺不错了。
不推荐
全程快进…这种纪录片形式的电视剧果然不适合我
很吵,老套。大家对韩剧的容忍度真是奇高。
平平淡淡。没有宿命感,没有新奇感,没有压抑感。
当《心灵猎人》平替看的,没想到最后哭得我稀里哗啦。
已经审美疲劳,难看
剧情臭而蠢,破案全靠民间被害者
原以为会是韩版的心灵猎人,其实还是更偏向于韩剧寻常可见的犯罪剧。虽然拍得也是不错啦,但觉得有点浪费题材。
取材吸引人 但拍的不好看...
女主演技不咋地,男主一副故作深沉的模样看着也烦,反而几位配角的戏还自然点,主角演员演技不行,剧情也很一般,也没看出心理侧写师有什么新奇的角度,总之整体失望,不期待续集
粗制滥造。导演技法粗糙,演员演技拙劣,编剧胡编乱造,叙事杂乱冗长,看得昏昏欲睡。剧名也这么拗口,像电脑随机提取的名字,就不能人性化些,取个读心人或心灵捕手啥的。
还行吧,剧情有点拖沓,看不下去
金南佶演得太好了,宋警官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变化太显著了,这个剧虽然看着很阴郁,但是阴郁中也有温暖的,他们就是温暖的人!
男主INFP/INFJ,男主的眼睛也太美了。节奏也太慢了,看的心闷。
一间老旧办公室串联起十几年如一日研究犯罪心理的人们,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被嘲讽到被认可。叙述方面有些单调,画面感再多点就好了
韩国刑侦确实不错!
案子太单薄了,逻辑也差,感觉既不懂罪犯,又不懂侧写师,唯一做对的事儿,是选南叔演主角。
8集弃……
韩国犯罪心理侧写
男主表情缺乏张力,总是苦大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