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的花儿》是2016年华语片的惊喜之作,这部影片投资有限,当然不能和《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的好莱坞大剧作比拼,但电影内容却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看到社会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这部戏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王德顺和颜丙燕的表演,主要配角艾丽娅和李乃文的表现也很好。
这部电影首先是写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成就了演员们集体出色的表演。
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从而筑就了这部精彩之作。
最最主要的是,本剧讲述的养老问题非常现实,尤其是当下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身边到处都是老人,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特意找来看的,因为听到颜丙燕在电影频道略显无奈的推荐,也确实觉得中国文艺片很艰难,所以一定得支持。
颜丙燕真的是个好演员来的,从小时候在《甘十九妹》里初初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到她的不同了,这么多年过去,连尹剑平都开始拍些乱力怪神的东西,可她却还依旧在坚持着做一个认真、踏实、低调的、用实力说话的【演员】,真的很难得。
但电影完整看下来导演的功力和剧本故事着实很一般,全是这几个优秀的演员靠表演在支撑着,艾丽娅的《二嬷》也是小学时在电影频道看的,记到现在,王德顺老爷子第一眼见就倍感亲切,可惜了……
作为一部文艺片,又是新人导演作品,能签来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李乃文这么一票演技出色的演员,本身就能说明至少剧作方面这部电影是出色的。
看完电影后,对表演这块也愿意打出高分。
剧情上有些地方交待不清楚,但在首映交流会上,颜丙燕也说了是因为审查的原因有些删改。
导演技法上也显得有些稚嫩,考虑到导演此前连部长片作品都没有过,所以至少我觉得可以原谅,毕竟不是每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都能惊世骇俗,被捧为天才。
《盛先生的花儿》算是一部成功的处女作,根本原因来自其文本,取材于旅美华人作家哈金的小说,后来经过据说两年的剧本创作、修改,拿了北京电影学院新人长片计划的剧本一等奖。
有了这些专业的背书,文本上的东西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导演又是谢飞导演的关门弟子,师承名家,谢飞又甘愿为其担任这部电影的监制,不至于水准不济。
看这部电影,时不时会让人想到八九十年代叱咤文坛的池莉、方芳、刘震云等那一批作者笔下的城市生活,甚至能看到某些角色熟悉的影子。
这种写实让它没有了《长江图》《路边野餐》式的诗意之美,但落脚到生活本身,却又亲切的让我们恍然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棉花之歌”——鸡汤营养不饱肚子将安之暑期观看了王德顺老爷子的《冬》,大为赞赏。
80高龄的老腊肉,表演丝丝入扣,每条皱纹都会传情,着实惊艳。
颜丙燕,把个《万箭穿心》演绎得“万箭穿心”,泼辣不失善良,坚韧地道的汉妹子深入人心。
如此“实力派”扛鼎,《盛先生的花儿》会有怎样极致地绽放啊?
灼灼其华的桃花?
孤男寡女共居一室,整点情情色色撩眼球哦,木有;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清纯保姆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德榜样哦,木有;傲霜斗雪的菊花,底层人民乐观打拼,人穷志不短哦,木有……好吧,花儿,也的确是有的。
“盛先生的花儿”,不止一朵。
棉花,棉——花?
棉花!
百度一下: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红色花卉。
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多用作服装织物,防寒保暖。
棉花奉献出的是自己全部的果实,给人温暖。
不是花,胜似花?!
导演很有才华,想表达的很多。
作为女性观影者,窃以为:影片就是一曲赞歌,“棉花之歌”!
众多棉花般的女人们成就了“盛先生”们,她们都是“盛先生”们的“花儿”,绵绵软软的“棉花”!
盛先生何其有幸!
盛琴、盛鼓,憧憬“我敲鼓来你弹琴”的盛先生如愿,儿女双全。
可是,给他孕育一双儿女的两位女子(他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棉花”)都过早的离世。
前妻苗华,姑且给这个女子一点点安慰吧,称其为“前妻”(至死都没有得到过那一纸文书)。
公元1968年,冷眼和唾沫就足以将未婚产女的她推向绝境。
盛琴的哭诉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苗华被抛弃的凄苦。
盛鼓在母亲离世后定居澳洲,对年迈的父亲不闻不问。
无疑暗示了另一个女人不快乐的人生。
透过苗华照片背后的“爱妻苗华”几个字,我分明看到了《雷雨》里的周朴园……刻意的,女主角叫棉花。
43岁的她被诬不能生育,遭丈夫遗弃。
委身于打工的“成人用品”店老板,辛苦地讨生活。
尽管被命运蹂躏得千疮百孔,仍不怨不恨,不狡不诈,朴质善良。
她的确是“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
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棉花》现代诗人:叶千华)的棉花,绵绵软软(包括声音),给人温暖。
她闯入老年盛先生生活的全部要义就是——圆梦。
圆盛先生的“青春梦”,圆盛先生的“良心梦”,圆盛先生的“圆满梦”……难道不是吗?
悉心照料患“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吃喝拉撒,无微不至。
更重要的,是满足耄耋之年的盛先生的精神需求。
棉花来自盛产“花儿与少年”的甘肃,盛先生插队的甘肃,以呼应盛先生的青春。
“棉花”、“苗华”,同样刻意的谐音。
场景切换中,真假虚实间,既交代清晰了情节主线,又诠释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早年抛弃妻女的盛先生,辗转反侧,心心念念,终于了却夙愿,圆满地“结婚”了。
红妆的棉花,不,“苗华”——棉花和苗华的共同体,给予了他(那个深深伤害过她们的男人)最温暖的“临终关怀”。
风流叱咤的男人们往往会得到圆满的一生,只因众多棉花般女性的存在。
棉花们的温暖时刻都在,触手可及。
盛琴,豪车华服,颐气指使。
但骨子里仍是棉花,与棉花的隐忍不同,她是一朵挣扎的“棉花”。
等待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张国庆,夜夜空守夜夜空,花开花谢自凋零。
有名无实的丈夫,桀骜不逊的儿子,“老年痴呆”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弟弟,至亲的四个男人木有给她一丝暖意,反让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而她始终坚守,如扎根的棉花,守着脚下的泥土,不离不弃。
棉花的闺蜜,回收废品,挣扎于都市边缘地带(同样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
善待拾荒老人的细节彰显其本性的质朴。
可是,她那已经有了N个溜溜球(或是陀螺之类玩具)的儿子,竟然闹着还要再买,只是因为又出新款了。
少年的形容间看不到一丁点寒门孝子对母亲应有的关心体谅。
这样的儿子长大后可能回馈“棉花母亲”温暖吗?
毫无悬念,答案必定是否定的。
那蹒跚前行的拾荒婆婆,不就是她的明天?
影片中的男子们,从精英阶层的张国庆到底层残喘的小老板,都如盛先生一般,造就了一个个“父亲缺位”的家庭,辜负着摧残着一朵朵的棉花……盛先生的一生是千百年来男权世界的极致模板!
影片结尾:大片的棉田,吐蕊的棉花,绽放的棉朵,努力地将身子挤出棉壳,释放柔情,蓬蓬的,暖暖的。
背着孩子的棉花舒心地笑着,轻快地从棉田中走向远方,家,希望……小宝宝的神情绝对是神来之笔:惊艳于棉花的美,惊奇、赞叹、喜悦……小表情,天籁一般。
可是,宿命般的“父亲缺位”——绵绵软软的棉花能给他一个健全的家吗???
“棉花之歌”,精心熬制的女性专属心灵鸡汤。
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鸡汤有营养,不饱肚子啊!
祝福天下棉花女子,站成木棉!
用“红硕的花朵”将“沉重的叹息”演绎成“英勇的火炬”……PS: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两位主演的表现乏善可陈。
倒是艾丽娅的表演张弛有度,神形俱佳。
最佳镜头奖颁给小狗(盛先生拳击小老板时的特写)和小宝宝。
私以为全剧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棉花也不例外。
毕竟她在传统意义上是“小三”的存在,但她也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
当面对男人不负责的态度,她仍然坚持生下可能有残缺的孩子,独立去抚养他;面对女雇主的挖苦抨击和误解,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也没有去拿女雇主给她的钱;她会在小孩想买想要的陀螺时,给他钱让他实现简单的快乐;她因为老爷子说苦,把自己收藏男人给的巧克力给他吃,也会打扮成新娘,满足老爷子的意愿;她会同情流落街头的老妇人,收养一条无家可归的小狗……她是温暖 温婉 干净 强韧的棉花。
她的爱是温暖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她的性格是温婉的,她能耐心的去帮老爷子她的特征是干净的,持家打扫、做饭喂药都很利索她的灵魂是强韧的,面对苦难和未知的未来她没有屈服,而是勇敢的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睡觉时,她听到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洗澡,然后她跑过去帮他。
这个情节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颜老师本人是故意没有穿内衣的。
一方面为了体现睡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侧面体现老爷子“欲”的反应。
……在故事结尾,她曾经在那个男人拥有的店铺工作的地方也从成人用品换成了药房。
她有了一个孩子,一只狗从孩子洋溢的笑容,我相信他是健康的;她坐在大巴的后座,享受着简单的快乐,她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个棉花盛开的地方。
王德顺老爷子,颜丙燕、艾丽娅等戏骨级演技实力派全程在线的演技大爆发,为剧情的戏剧张力,人物角色的活性、韧度起到了加持、升扬的作用。
特别是艾丽娅、颜丙燕同场互飙演技的时候,无论是那种大到怒目圆瞪,狮吼咆哮的正面对决场景,还是小到眉眼、面靥于无声时的纤琐嬗变戏份,都精彩至极。
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堪称教科书式的演技、实力大比拼。
文/杀手里昂早在今年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上,电影《盛先生的花儿》就斩获了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最受传媒关注女主角、最受传媒关注女配角、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四个大奖,实力不容小觑。
的确,剧作上的扎实,表演上的精湛,深切的人文关怀,都让这部影片有一种穿透人心的现实主义力度。
影片讲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矛盾问题。
电影虽然表面上是在讲述当下社会备受关注的养老问题(原著小说就叫《养老计划》),但更深层次的是在表现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当下社会中所处的困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外来者,颜丙燕饰演的保姆棉花面临着城乡差异带来的身份困惑,急需实现身份上的认同,为了生存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
然而,与其生活方面的困境相比,来自情感上的迷失更让棉花感到困惑。
她与李乃文饰演的情人之间的关系暧昧不清,怀孕之后对方却不敢承担责任,棉花最终却选择生下这个孩子,独自承担起责任。
在面对城乡差异,情感困惑等问题时,棉花毅然果断作出选择,显示出作为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同样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很多如棉花这个人物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片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盛琴同样面临着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困境,影片以极为精炼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一些提示信息:丈夫出轨,孩子叛逆,同父异母的弟弟远在国外对瘫痪的父亲不闻不问,所有家庭的重担全压在盛琴身上。
所以,在影片中盛琴这个人物表现出特别强势的一面,对于保姆咄咄逼人,用一种特别坚硬的外壳将自己保护起来。
然而,当面对父亲对自己情感上的忽略,以及外界的各种困境一并袭来时,她便褪去了坚硬的外壳,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在父亲的病床前流泪。
饰演盛琴这个角色的艾丽娅表演极具感染力,将这个人物外表的强悍与内心的柔弱处理的极为贴切,赋予了这个角色极强的人物魅力。
相较片子中个性独立的女性角色,片中的男性角色却显得疲软、懦弱,没有承担起男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很有意思的是,棉花与盛琴的丈夫在影片中都以缺席的形象存在,或者对女性没有完全的尊重,仅当作生殖工具;或者是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没有家庭的概念,他们对于女性与家庭都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相反,女性却成为整个家庭的担当。
《盛先生的花儿》由第四代导演谢飞监制,整部影片流露出一种难得的现实主义眼光,对于家庭关系、城乡差异以及每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都以极为精简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肩扛摄影来处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琐碎,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真实质感。
并且在处理人物内心情感的时候也极为含蓄内敛,不刻意煽情,镜头语言极为冷静克制。
有一场戏,李乃文饰演的情人开着车与棉花微信聊天,当得知对方怀孕时,导演并没有给演员以特别强烈或情绪波动很大的反应,相反,开着车的李乃文表情并没有太多变化,但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内心刚刚经历的巨大波动与动荡。
作为一部关切现实,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盛先生的花儿》在传达现实主义的同时,也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精彩耐看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影片演员出彩的表演,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三个人撑起了整部戏,为观众贡献了一部精彩耐看的演出。
本着支持国产文艺电影的心态看完了。
虽然看得出是学生作品导师指导痕迹明显,但比起烂俗网大和商业片泛滥的时代,这股清流还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用娓娓道来的方式,直面社会养老问题。
片中的“花儿”也不单指保姆棉花,耄耋老人怀抱着相册,手里摩挲着逝去爱人的相片,黯然伤神,陷入回忆,真正点明了“花儿”的含义。
而棉花这位勤劳朴实的女子,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诚,用生活赋予她的苦难,积累出生命的厚重感。
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近些年来影视产业飞速发展,被视为新一代的朝阳产业,各路资本踊跃流入,作为回馈的是,影视大盘也在票房数据上给予了回报,2015年,中国票房总量震惊了世界。
但时间到了2016年的10月底,年票房仅仅385亿,与年初广电总局预计的“保五争六”目标相差甚远。
没有优良大片撑场的2016年中国影视,看上去有点惨淡,但今年,确是独立小众电影大放异彩的一年。
前有《百鸟朝凤》跪求排片,后有《路边野餐》诗意逆袭,中国小众电影不再向往年一样只赔不赚了。
这真是中国整个影视行业的一大进步。
也让接下来这部小众电影颇值得关注。
《盛先生的花儿》还未上映就已经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引起了轰动,有人说,这是一部呼吁中国这个步入老龄化的社会关注老年人的作品;也有人说,电影是想唤起人们对进城务工女性的关注,的确,这部电影确实展现了很多关于敬老、养老的情节,也非常真实的描写了漂泊在外的务工女性,但是笔者觉得,这些都不是影片真正所表现的主题。
影片真正的主题,讲述的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这部影片由北京电影学院的硕士朱员成执导,是典型的学院派作品。
由前段时间刷爆微信朋友圈的“模特爷爷”王德顺出演片中的“盛先生”,文艺片女演员颜丙燕出演盛先生的“棉花”,艾莉娅饰演盛先生的女儿盛琴。
所有演员演技都非常高超,可以说,这部情节并不大开大合的电影,全靠几位演员丰富的戏剧表演充实了整部电影。
“棉花”是一个进城务工的中年妇女,四十多岁的她因不能生育被老家的老公赶出家门,进城之后她在情夫的性用品店里打工。
忽然一天,老乡给她找了个赚钱更多的活儿:照顾老人。
于是他就搬到盛先生家里,照顾已经年迈的盛先生。
从这个故事背景来看女主角棉花曾经的经历颇为残酷,但主创似乎无意向观众剖析这种血淋淋的悲惨际遇,而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她与盛先生平淡如水的相处上,并大量采用自然光照的摄影,体现出了一种舒缓柔和、光明温暖的美学风格。
当已经年迈失忆、行动受限的盛先生将保姆“棉花”当成了自己年轻时代的女友“苗华”之后,故事的关键才向观众揭开,同时,电影中盛先生的女儿盛琴为何敏感脆弱、情绪忽晴忽阴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那个人必须完全服从于体制、服从于国家的时代,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的盛先生不能完全以自由人的身份迎娶苗华,导致终身的遗憾,而苗华的女儿,因为没有的到足够的父爱而性格乖戾。
从影片没有正面透露的情节我们可以想见,作为下乡知青或农村妇女的苗华,独自抚养女儿盛琴,生活是非常艰难甚至悲惨的。
但不幸的命运在50年以后仿佛一个轮回降临到了姓名与苗华语音相似的“棉花”身上。
在照顾盛先生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怀了之前性用品店小老板的孩子。
女性生命的意义很不幸地与生育能力被捆绑在了一起。
起初,棉花是极度欢欣的,她跑到阳光下,长出了一口气,但结局却是情夫绝不同意生养这个孩子。
棉花只好自己将孩子生下来,正如当年苗华一个人在乡下抚养盛琴一样,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
据说,电影原来的片名叫做“养老计划”,后来才改为“盛先生的花儿”,这个片名非常点题,正如片名“盛先生的花儿”一样,片中所有出现的、未出现的女性无遗都是男权社会下男性的附庸,正如影片开场所展现的性用品店一样,她们的身体也被肢解成一个又一个模具而成为男性的欲望对象。
她们的命运也都掌握在与她们息息相关的男人的手中,好像插在男人礼服胸前的朵朵花儿,孱弱而顺从。
但片中的男人们却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无论盛先生还是小老板,都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与父亲。
虽说盛先生囿于时代原因尚有情可原,但时代悲剧的造成,其实也是父权、夫权文化的现代遗留。
因此,影片的批判已经不在是对不负责任的男性的批判,而是对父权制文化形成的历史意志进行的一次讨伐,这种文化不仅给女性造成痛苦,也给男人带来不幸,只是这种悲剧一定要借女性来表达,因为女性更边缘,她们的命运更有爆发点。
“棉花”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坚强而温暖,以博大的胸怀,在影片即将结束时,化身盛琴的母亲苗华,为卧床的盛先生举行婚礼,圆了盛先生一个梦想,也原谅了盛先生、原谅了那个不幸的时代。
影片的最后棉花路过小老板的性用品店,店已经倒闭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药店。
棉花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家乡的田地里,绚烂的阳光下棉花开遍了满山,怀抱孩子的她算是耻辱还是荣归?
女性的命运将要何去何从?
影片没有给出解释,也无从给出解释。
演员演技都不错,不过故事差点。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反而导致主题不清楚。
感觉没看爽,盛先生离开后收尾太快。这竟是导演的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这个感觉就厉害了,学生作品进入院线,角色都是实力派演员,真是导演说的幸运。看了首映会,爽朗的王德顺老先生,心直口快的颜丙燕都让我对电影的印象分提升,支持!
2.5 表演都是好表演 但成品太电视电影质感了 挖得有点浅
这片子不错呀,演员都是演技挂的,探讨的社会问题也挺有意义。
没想到现在还有年轻导演关注这种类型的现实主义题材,没有大场面,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顶级明星助阵,平铺直叙,内敛克制。这部女权电影站在男权角度批判了男权,两个重要男性角色从头至尾缺席,聪明。演员们表现太精彩!三星半
颜丙燕中国的gretagerwig
哪一朵才是盛先生的花有点别扭有点好看不过总感觉棉花是老头的牺牲品,附属品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加入太多零散的东西,电影不是连贯一气呵成的,太刻意的烘托气氛
(๑⁼̴̀д⁼̴́๑)ドヤッ‼ What are you 弄啥嘞!和满江红一样幼稚,无聊,低级趣味。
还是挺好看的小品文 点了很多社会问题。
理解剧本为什么会被选上,太典型的电影学院风格,现实主义,底层群体,一星给剧本,很花了心思,老爷子过去的感情和棉花现在的感情节拍都对上了。一星给演员,可怕的演技,真实到不敢想象,可惜导演太次,乱用景别,角度,全靠演技撑,镜头给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看前面还觉得演得不错,后面剧情完全跑偏,成了逻辑混乱的烂故事。老爷子跟苗华相爱意外怀孕,没结婚就跑了,又跟第二个女人意外怀孕结婚生下儿子,还取了跟苗华相爱时想好的名字,真是想不出的渣啊。小保姆又执意生下脑瘫儿,什么毛病都是。
颜丙燕。绝美。 垫尼玛下巴啊
所以重点在表达什么?
颜丙燕演苦情母亲真是游刃有余了。
一般般。感觉棉花这个人物过于文学化,观念化。表现在怀孕那段,以及有些对老爷子说的台词,当然还有结尾的处理,简直有点“八十年代”。
生不出孩子就當三兒?只有結了婚的男的才能生育?老頭兒和保姆之間的關係更是滑稽,浮皮潦草,難以信服.
颜丙燕真是个amazing的演员,从来没有令人失望。只不过这个剧本,太单薄了。
看完感觉颜丙燕好温柔哦。保姆介入一个有秘密,不是很幸福的家庭,而她也有自己的往事与苦涩,故事还行吧。
人生之苦: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