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20世紀少年 最終章 ぼくらの旗,20世纪少年 第3章,20世纪少年:第三部 我们的旗帜,20世纪少年 最终章,20th Century Boys 3,20th Century Boys: The Last Chapter - Our Flag

主演:唐泽寿明,丰川悦司,平爱梨,常盘贵子,黑木瞳,香川照之,宫迫博之,石桥莲司,木南晴夏,神木隆之介,藤木直人,光石研,福田麻由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9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热门推荐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剧照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2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3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4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5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6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3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4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5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6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7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8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19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 剧照 NO.20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剧情介绍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5年,朋友派出的恶魔推销员遍布世界各大主要城市,致命的病毒就此蔓延,全球愈20亿人丧命。在此之后,朋友开发出的疫苗拯救无数绝望的生灵,他再次被人类奉为神明,朋友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以义常(香川照之 饰)为首的“贤知一派”和神奈率领的“冰之女王军”与朋友及其地球防卫军接连展开对抗。在被高墙封闭起来的东京,朋友做出新的预言,“2017年8月20日这天,外星人将来到地球散播更为致命的病毒,全人类都会因此灭亡”。人类危在旦夕,革命军加紧部署,阿区(丰川悦司 饰)、贤知(唐泽寿明 饰)、青蛙仔(宮迫博之 饰)、丸夫(石塚英彦 饰)也相继回到这里。关系人类命运的最终决战即将展开…… 本片根据浦泽直树同名漫画改编,影片简介中涉及的人名均以原著漫画中文版翻译为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杨之后海豚黑子的篮球第75.5Q:最好的礼物三剑客小小阳光超狗任务装甲娘战机武大的小姐姐们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叶落沐扇东京无印女子物语奇幻森林迷镇第一季盲心千金幸运欧尼克斯和灵魂护身符7500航班吸血家族汤普森金库七日生残酷真相惊奇的传闻2:反击死亡警告暴裂风雷道云南虫谷捉妖特工队侬本痴情苍天之拳REGENESIS无序之主汉娜爆裂魔神少女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长篇影评

 1 ) 吉他英雄

每部电影140分钟左右,合计420分钟以上。

这样超长的电影三部曲,看完之后我都佩服我自己。

但看片过程并不痛苦,只是感觉时间稍微长了一点。

这是日本电影的一部史诗。

人物众多,线索纷杂,时间跨度20年。

大场面,大特效,大卡司。

我已经不看日剧很多年,我还是可以认出好多日本大牌演员参与其中。

影片的故事,很符合电影的名字,一部讲述20世纪日本少年的故事,也是给出生于20世纪的年轻人所看的电影。

对于中国人而言,80后看完之后,更有感触吧。

作为一个80后,我找到了很多日本文化所带给我的东西。

影片密集的安排了日本漫画里面的很多要素,比如:正义对抗邪恶,救世主传说,邪恶的科学家,机器人怪兽,外星人攻击地球,城市上空的怪兽大战等等。

还揉合了很多日本文化在里面,武士精神,日本的演歌等等。

日本漫画文化里面的东西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让人感觉弱智的地方。

尤其是日本人的“哥斯拉”情节,太搞笑了。

看到第三部机器人横穿城市,我都忍不住笑出来了。

这不就是日本特摄片的翻拍版嘛。

还有,日本漫画里面的主题,大多是拯救地球之类的。

片中的两个漫画家也是很搞笑的。

开始画色**情漫画,后期也改成热血的少年拯救地球了。

日本人真是奇怪的民族。

影片要包含的东西太多,造成影片节奏有点拖沓,尤其第一部,看得我有点着急,以为就是一个正义对抗邪恶的故事。

到了第二部,穿越时空的情节过后,才感觉情节渐渐吸引我。

因影片所设置的悬念而迷惑,想知道到底谁是“朋友”。

影片的悬念设置很成功。

我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谁才是真正“朋友”。

编导也太能吊观众的胃口了吧。

这可是电影,不是连续剧。

日本人真实可怜,需要付钱看完三部才能知道真相。

导演把这三部电影也拍成了漫画模式,各个细节都能感觉到,这就是漫画的真人版。

我怀疑导演,是不是参照原版漫画一格一格翻拍的。

还要赞一点,整部电影制作很认真。

从外国演员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

中国人找的真是中国演员,虽然他是一个台湾人。

外国的取景,也是实地取景,不似有点影片,随便搭个景,敷衍了事、日本电影产业不能与好莱坞媲美,所以他们的票房榜上冠军大多是动画片。

从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总拿票房冠军,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他们能拍出《20世纪少年》这样有大场面、大特效的电影,对于日本电影来说,应该是巨制了吧。

有些场景,还是很壮观的。

比如第一部的机器人大屠杀,还有第三部的飞碟飞行以及机器人穿越城市,还有里面很多的大爆炸场景。

演出这种片子,演员只是本色演出就好了。

没看出各位大牌有什么出色发挥。

各位演员都是尽职演出。

总体来说,是一套不错的电影。

说它是真人版漫画也好,说它是漫画的真人版也好,总之是一套好看的电影(如果你没看过漫画的话)。

2010-09-262010-09-2720th.Century.Boys.2008.BDRip.X264-TLF第二部PPLiVE在线第三部PPLiVE在线

 2 ) 少年,月球,阴影

少年,月球,阴影作者:kamiyu 日期:2009-07-21“阿波罗11号”载人登陆月球40周年,阿姆斯特朗、埃奥尔德林、科林斯三位依然健在,近日的40周年活动之际,三位当年太空人在媒体和人类的关注下,再次上演人生难得的showtime.关于“登月”,40年来都不断有人说是个大骗局,有说人类登月画面是在好莱坞制片厂拍摄的产物,其阴谋论与当年里根推广“星球大战”计划引诱苏联跟进投入耗尽国力目标类似。

但无论是制片厂登月山寨制作,还是人类真的已经去到月球踩场,是为月面建造基地发展月球殖民推动月面房地产的付诸事实。

阿姆斯特朗比起埃奥尔德林、科林斯两位,依然是一线与二线明星的区别。

对人类而言,登月真相与月球的背面一样,永远是阴影的一部分,无法呈现在眼球。

对科林斯而言,他永远是阿姆斯特朗的阴影,在媒体的镁光灯对着阿姆斯特朗直接照射之际,侧面部分才是他。

活在阴影下的力量,能催生毁灭的动力。

《二十世纪少年》与科林斯一样感同身受的“朋友”,注视着太空,同样感叹。

“我是科林斯兹,我从月球的轨道上,看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着陆月球。

虽然月球就在眼前,我却无法踏上月球表面就回地球了。

”20年前,在广州的登月酒店对面的科学馆,去看过过一次登月展览,当时的主要卖点,月球车和月球石展出,现在回想,80年代的广州,怎么可能会有真的月球车,10成是山寨。

而那块比我尾指甲还要小的“月球石”,不过是“广州万丈目胤舟”骗我这样的小孩的放课后道具罢了。

作为少年,能有如此热情去一次广州看一个这样的展览。

是因为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在阴影下成长着的服部而已。

明年的上海万博,“上海万丈目胤舟”正等着大家来访呢。

去进步与调谐吧。

今天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还是看漫画吧电影的导演太屎了!

破坏了这部神作!

 3 ) 不再是孩子的游戏

又是去姐姐那儿吃完饭后躺那儿用P4把第三部看完的,怎么说的,一个梦想与现实的重叠结束了,就像他们说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了。

最后知道原来服部小就去世了,幕后的朋友是胜侃,因为没有朋友、因贤知偷拿东西的意外被人欺负、又在没能去世博会的情况下带着面具过着日子,最终决定实现预言之书毁灭不喜欢的全人类。

朋友这个词,初中时或许我还会很念叨,但现在我已经不怎么觉得了,会对我好的人会一直对我好,谁是朋友我一直知道,呵呵。

说说电影里的几点,三部曲看下来真的很多镜头会有想哭的感觉,可能我比较容易被感动吧,虽然故事讲得不够周全,关于朋友如何与贵理子认识甚至生下孩子什么的没有讲述,让有些情节稍有不清;从第二部开始不断出现的人物,多出来的那个警察帅哥、还有神乃的同学,虽然创造出来了一些情节,但他们最终又没有参与到什么结局里头来,最后警察帅哥逮捕了杀害他爷爷的山崎后就没情节了,还有曾经出现过的监狱里的13号,东京里的一对小姐弟,播放音乐的DJ,DJ和漫画家还有姐弟是有用处的,但也只能说有点儿小;音乐上记得当时在那本杂志上看说摇滚的意味很重,确实哦,加入了好几首摇滚的歌曲,让人们铭记的也是贤知自己唱的那首“咕啦啦啦 嘶啦啦啦”,最后用音乐会的方式集结人群躲避灾害,并用贤知演唱这首歌的现场当字幕结束也是一种新形式。

最后的传说中的10分钟,贤知利用朋友在朋友乐园里的机器回到过去让小时候的自己承认了错误,胜俣也摘下了面具和贤知交上了朋友,也许正义战胜邪恶这种结局始终是不够完美的,只有把心里的结解开才会让人觉得,嗯,好了。

我会推荐这部电影的说,哈哈。

 4 ) 一首摇滚救地球

一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爬很长很长的山路,来到这个很大很大的神庙,雕塑佛像,画壁画,在梁木和柱子上刻最精致的花纹,把最美丽的宝石镶嵌在墙上和佛像上……这个小和尚每天都赋予这座神庙美好,神庙很大很大,小和尚每天都不紧不慢地工作着,等到这个神庙完工的一刻,世界就毁灭了。

很多年以后,人类因为一种病毒而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们生活在巨大的墙壁围成的小区域内,他们没有娱乐,连吃的都没有,有时候在老式收音机断断续续的噪声中会听到歌声,那是很难听很难听的歌声,但是不知为何能让人想到平常的生活。

这歌声断断续续,人们就拿纸记下来每次听到的歌词,他们认为,等到全部的歌词都被记下来的那一天,他们就会获得自由。

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前者讲的是人类文明,后者讲的是摇滚乐。

摇滚乐是人类文明这座神庙中的一颗珠宝,摇滚乐能让人获得自由,摇滚乐回答一些终极的问题,摇滚乐关系到存在的本质问题。

《20世纪少年》的绝对主角就是摇滚乐,摇滚乐是一切的起因,又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式。

中国为什么成为一个令我失望的国家?

是因为他们的年轻人都不喜欢摇滚乐。

为什么说林少将反毛起义成功的话,会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好的国家?

是因为他是中国最早搞摇滚乐的人。

假如伦敦奥运会真的对我们这个国家有什么帮助的话,最大的帮助就是或许可以让一些人喜欢上摇滚乐。

摇滚乐是所有艺术门类当中最战斗的音乐,它天生就是为战斗而生的。

摇滚乐是所有艺术门类当中最年轻的音乐,它天生就是年轻人的音乐。

年轻人也天生应该是战斗的民族,像赛亚人一样。

贾樟柯老师曾经很奇怪,青年还分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

我认为所有的青年都应该是文艺青年才正常。

贾樟柯老师太高看现在的青年人了。

中国人一般都是还没年轻呢就早就老掉了。

我心目中的年轻人是这样的,他们讨厌任何东西,尤其是那些老东西;他们对自己绝对自信,明白什么是美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拼命也要得到;他们永远精力旺盛,想干什么三天三夜不睡觉,不想干什么三天三夜不醒;他们对所有东西都很认真,假的就是假的,坏的就是坏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信奉爱与和平。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做他们的朋友。

这样的年轻人总是让我想起来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摇滚乐,反战游行,嬉皮士运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个又一个奇迹让那些老东西们又气又怕。

那是人类的年轻时代,人类曾经年轻过,真好。

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我愿意跟他们一起战斗。

摇滚乐改变世界,真的只是一场梦吗?

如果是,很多人都在做着这样梦。

希望有一天,你也加入我们。

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或许摇滚乐一直在改变世界。

就像《20世纪少年》的开头,学校广播第一次播放摇滚乐,人们该吃饭还是吃饭,该打闹还是打闹,该看女生裙子还是看女生裙子,但是天台上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活了下来,最后成了世界的救世主和魔王。

你也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呀。

最后一个寓言是伯格曼说的,伯格曼讲过一个教堂被暴风雨毁掉的故事,第二天所有人从四面八方走来,有艺术家,建筑师,工人,贵族,教士,他们日以夜继把教堂重新建好,然后离开,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建了这座教堂。

我愿意成为这种建造教堂的人。

二其实东亚这些国家真的很想,中国的奥运,世博之路,在60,70早就被日本重复过了,不同的是日本因此真的强大了起来,而中国的傻逼哄哄就像他们五千年的历史一样,从来都不会中断。

我觉得差距还是从童年就开始的。

比如说,我们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人有阿波罗登月的童年记忆。

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不知道催生了多少美好的想象。

科学家成为孩子心目中英雄的时机并不是很多,而我们都给错过了。

万国博览会也比较不同。

据说上海世博会一开始没有人去,所以当局给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免费发放门票,这才创造出壮观的排队长龙。

在《20世纪少年》里面,我被小孩子憧憬万博的场景感动了,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们仅凭一个导游手册就开始计划每天的行程。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万博?

因为他们听说那是一座未来的都市群,以后我们人类就会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中。

“人类的进步与调和”。

没有去成万博的人在涂鸦中预言万博一定会重演,他将成为神来毁灭这个世界。

漫画中最重要的场景除了秘密基地就是万博会场,这是孩子的战争,健次,来玩吧。

健次,向大家承认你的错误吧。

健次,那首歌真好听,再给我唱一次吧。

未来世界的万博会场,巨大的太阳塔下面,人类在这里得到了进步和调和。

太阳塔代表着一个现代的日本,飞翔起来的日本;而中国馆说明我们还要背负着鲜血和古老的尸骸爬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三《20世纪少年》和《monster》一样,把最骇人的一句包袱留在最后,我一直在想,胜田间是谁?

而没有去想,这个故事的逻辑成立不成立。

人类长大的过程,就是人性泯灭的过程,是天性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被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包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他人,以及爱。

小孩子从来不善良,他们残忍,冲动,小孩子的世界是残酷的,我不明白等他们长大了为什么忘了这些。

漫画中最骇人的一幕是在虚拟世界里,一个戴面具的小孩摘掉面具,竟然是一个成年人的头。

这不是故意来吓你的,而是制作这个虚拟世界的人找不到有这个小孩脸孔的照片,只好用他成年人的样子了。

他是个没有面孔的小孩。

我们想想我们的各种同学,真的很多是没有脸的。

第一个“朋友”冒充秘密基地的成员,竟然没有人能够发觉 ,因为这里边有谁没谁他们都忘记了。

第二个“朋友”明明活着,但是大家谣传他死了,他在人们的记忆里就真的死了。

你也许会觉得这是漫画里的牵强附会,但是我认为现实中就是这样的人。

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充满敌意的孤独中长大的,像《机器猫》里的大雄,别人不跟我玩,我就玩一个比你们更厉害的,我借用现代科技,玩一个把整个世界都颠覆一番的游戏,几乎所有《机器猫》的故事都是这个套路。

大雄是服部,是胜间田,是每一个孤独的孩子最伟大的梦想,来玩吧,来和我一起玩吧,你当正义的朋友我当邪恶也行哦,还是不跟我玩,那我们自己玩,玩的比你们都厉害,可不要后悔哦。

来当我的朋友吧,朋友,我是“朋友”。

电影版的结尾大概只是为了把漫画没说清楚的说清楚,破掉“幽灵说”的误读。

但是这种伪善真的有点恶心。

小孩子的道歉无非是出于恐惧之类的东西。

大人所希望看到的是属于大人,是强加在小孩子身上的。

而大人骨子里也是不会后悔的。

人类后悔的尽头从来都不是那么足,要不然还能直到现在都发明不了时间机器?

 5 ) 20世纪少年最终章的观感

看完了日本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电影20世纪少年最终章,带着一种被娱乐后的兴奋与满足感我很想写点什么。

在原作中,老摇棍蒲泽植树用他那Hippie般的吸了LSD后的刺激幻想夸张地描绘了一副日本虚拟的历史画卷,并让一个同样的老摇棍(但是身体力行的)KenGi拯救了世界。

从1969年KenGi他们一群伙伴的老式收音机里的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到1970年的大阪Osaka世博会,再到2017年虚构的东京世博会,历史被浓缩在了这一群人貌似小鬼之间的游戏之中。

20世纪的一些文化社会象征也被鼓捣了一翻,就好比片中从媒体里看到朋友的组织在世界各地散播生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致人类几乎灭绝(貌似很熟悉?

天安门那场很有历史上某个事件的感觉),到反派的飞碟在空中乱飞散播病毒和犹如哥斯拉的大型机器人的破坏,那种换缪的虚假感并不能掩盖其可爱的讽刺和对真理的揭示。

虽然奥威尔所假想的1984过去了很多年,朋友显然是“老大哥”的另一个日本式翻版,抑或更贴切的说是同样以“神”自居的麻原彰晃?

但是把朋友带上带上神坛的却仍然是日本民众,那些渴望着属于20世纪的世俗神迹的普通人。

就像朋友自己所说的,他只是那些人选出来的一个“代表”,代表的是20世纪。

最终反派朋友,就像KenGi所说的,早已经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他们认识的那个朋友。

片中的两拍反抗势力也很有意思,义常领导的KenGi一派显然是以正统自居做着维护着对于朋友信仰的抵抗工作,而神乃领导的激进派完全就是当年赤军的翻版。

看着神乃从小Loli变成人见人爱,黑帮见了都要俯首称臣的人物,我貌似在幻觉中看到了年轻时的重信房子。

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20世纪也已经过去,蒲泽植树作为过来人只是用他那同一代人的热诚和缅怀的心情描绘了他心中的20世纪少年。

片中真正的英雄KenGi据说原型是日本70年代的一个民谣歌手(显然蒲泽植树对于 folk rock和glam rock都很有爱),一个老Hippie,以一首传说中的歌曲神一般地存在于朋友统治下仍然具有抵抗意识的日本人的心中。

作品中对于音乐和爱与和平的力量的描绘极尽烘托,以至于高潮部分就在世博会现场开了场超大型演唱会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神乃作为他的精神衣钵的继承人一度走的极端的道路也许就是暗示上个世纪那些提倡爱与和平拯救世界之后的人做的事吧(神乃很让人觉得是对他叔叔有特别感情的)。

最后的十分钟,被称为不会让人失望的导演补完的十分钟,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好像历史刚刚开始一样,但是不同的是却让人如此平静而感动。

最后我想说说《预言之书》,作品中的一切全部从1969年KenGi他们一群人写的这部预言之书开始。

朋友在1970年时认定未来必定会发生他预言的事情,而事实上的确发生了,只是结果完全是另一幅样子。

朋友显然是利用了这部书作为某种指引来引导KenGi他们的想法,这样就显得这个反派很天真,但仔细琢磨就能发现作者的一些用意。

因为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就像20世纪很兴盛的某种主义一样,究竟是先有它的文本还是先有它的结果呢?

如果没有它自身的出现还会有后面的事情吗?

KenGi他们显然认为朋友一定会按照预言之书来进行计划,而如果万一不是呢?

如果《预言之书》只是一个幌子而朋友后来的那本《新预言之书》才是他会参照的文本呢?

《新预言之书》作为朋友小时候写作的《预言之书》的补完即使被按计划实施了那如果失败了呢?

显然,最后是朋友失败了。

朋友在进行的那个小时候的游戏的结局并不能完全如他所愿,但他如果换了计划改变手段是否依然能够达成他那伟大的夙愿我们不得而知。

黑格尔的"历史的绝对精神"和马克思的斗争型历史是否都只是他们的一相情愿?

在书写的文本中蕴涵着的是否是种历史的必然?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

 6 ) 只能说浦泽直树和堤幸彦太有才...

其实不看漫画也会觉得很好看,就是有时候会看不懂,那就多看几遍,这是这几年少有的好改编电影,也是又一系列续集电影的杰作啊

 7 ) 用漫画读者的角度

无论如何,20世纪少年的三步曲加上21世纪少年已经完结了。

总体来讲,是部不错的电影吧。

但我作为漫画迷,自然不希望电影版的剧情和原著有多大的出入。

第一部的高还原度给了我惊喜,无论在剧情、分镜、对白和选角上。

但到了第二部,第三部结局了,这份心情就便变了味。

在看电影版第一部出来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导演要怎么去拍“朋友”复活之后的身份问题,以及“朋友乐园”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呢?

结果是白担心了,编剧很有弧度地绕了过去。

也绕过了这些应该发光的剧情。

有人说终于等到了一个清楚的结局,而电影版就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交待。

“朋友”最后的身份一直存迷,是漫画里营造张力的要素。

在人物刻画方面,那是投诉最多的。

1.神乃,不用说了吧...从第二部就开始了。

而且她的普通话,为什么对方会听得懂啊!

2.丸尾,漫画里他差点就自爆了,但他这次最多充当衔接剧情。

3.十三号的剧情还可以,但高须对“朋友”的付出,以及“朋友”受害者的代表——敷岛教授的女儿呢?

4.漫画里最后立地成佛万丈目胤舟先生却在电影版里成了鼻涕虫。

5.“基地”里的反物质炸弹...好像没有出现过吧,那么“朋友”要用机器人毁灭世界吗?

 8 ) 我觉得还算近年来比较好看的少年漫画改编的电影了

去年去电影院看3章的首映的时候有一段情节始终弄不明白,今天去看见店里面有租的了,借回来仔细研究下.顺便BS下那些只会关注表象的,从很肤浅的角度去评论这部电影的人,确实这系列电影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别人下的苦功夫.换作是中国,无非也就是请满屏幕的解放军大哥跑来跑去嘛

 9 ) 海报好烂

总算把这三部看完了,平心而论,不错,如果不是途中把漫画看完的话......,怪就怪影片那个短啊,很多东西就是一个表象,浦则很多东西都是从人性来剖析的这个社会,这东西,电影弄不明白啊,只是图个热闹而已。

这三部第一部最佳,第二部一塌糊涂,第三部那个加长版的尾巴很不错,然后阵容之强,实在是日本影史罕见,不过除了扮相,依旧会给漫迷们骂个半死,这个,一邪教片嘛。

不看漫画,此片可看!

 10 ) 这世界需要我吗

最终章的出现终于了结了三部曲,这套《20世纪少年》系列毁誉参半,更多被视为致敬漫画原作的附产品。

因为过分追求神似以至于电影没能有多少创新,还好其中也有不多的几个亮点,通过亲手相授的第三部尾声部分,浦泽直树扭转了漫画结局的烂尾之嫌。

原作里第二个“朋友”是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人物,在电影里任凭主人公怎么绞尽脑汁,他们的记忆里也翻不出朋友的真实身份。

面具背后的朋友到底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朋友要玩下去,这些只有借助回到过去的手段才被一一化解,朋友得以合二为一,拨乱反正,美好得让人陶醉。

对不同人来说,《20世纪少年》具有不同意义,摇滚迷和漫画迷的思考角度就会不尽相同,还好它们并行不悖。

回想了下,我跟这两者好像都沾不上边,喜欢的仅仅是故事设定和时代背景,不可否认也有追凶解谜的快感,然而童年的微小疏忽导致了未来世界的天翻地覆,这种想象力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得出来。

世界系动画里,拆散男女主人公的原因并非门户不对有缘无分,那往往会是世界大战星际迷航。

《20世纪少年》有点反其意而为之,不起眼的、被错落的小事反而改变了地球,无限大的朋友组织用小孩子招数来制造杀机,好似捉迷藏一样经不起细究。

在草垛基地下面,那种世纪情怀跟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伍德斯托克、阿波罗登月还有大阪世博会,这些都在电影里一一重现。

世界得到了拯救,贤知在广场上高歌,一曲唱罢就如同爱、希望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要知道有多少人梦想摇滚乐能拯救地球;“朋友”自小聪慧却被贤知一派和所有人冷落,他没有清晰面目却以另一个人的名字存活,极致痛苦好比阿波罗登月时的幕后英雄柯林斯;至于遥相呼应的世博会(万国博览会),那就是整部电影和漫画的终极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被遗忘的朋友是电影最大的悬念,“朋友”是一个最需要朋友的人,所以他叫自己朋友。

当他失去了必须的伙伴,他觉得这个世界不再需要它。

于是乎,他制造了一个惊天迷局,迫使贤知去回首往事,反省犯下的过错。

有时候常觉得小孩子是残忍的,这种残忍当然不仅限于温水煮青蛙虐待小动物,也包括互相间的伤害。

小孩子恩怨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死性子和太聪明的,他们就会记牢一辈子。

那会作文里常有“一件小事”,《20世纪少年》的徽章之谜就这么一回事。

一方软弱闪躲害另一方有了童年阴影,走完一生都走不出。

你大可说电影放大了童年体验,然而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毕竟不少电影导演的开山之作就是采用切身体验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20世纪少年》基本就一合格的日剧体科幻片,极尽热血的各种可能,受众人群不再局限于年轻小伙,同时还包括梦想破灭的中年大叔。

一些粗陋场景和特效制作确实会让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国人失笑,然而在国人的思想深处,多数人的选择性记忆实在更加令人汗颜,那不仅仅是放弃了一个朋友那么简单。

有些东西不是真的记不起了,而是你不愿去面对。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20世纪少年最终章我们的旗帜》短评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9分钟前
  • 仙鹤妮卡
  • 还行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10分钟前
  • SHERLOCK
  • 还行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14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18分钟前
  • brandnew
  • 力荐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23分钟前
  • 蝴蝶谷里的懒虫
  • 较差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28分钟前
  • Yanis:3
  • 推荐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33分钟前
  • m2
  • 力荐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38分钟前
  • 仿生蟹柳
  • 较差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40分钟前
  • 隐约的梦
  • 较差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4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Cannes2023

47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55分钟前
  • -
  • 还行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59分钟前
  • annie
  • 还行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1小时前
  • Antonian
  • 还行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1小时前
  • Ricsweetky
  • 推荐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1小时前
  • 氵共宀丁
  • 还行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1小时前
  • BetterCallJoe
  • 还行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1小时前
  • 啤酒六日一
  • 还行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1小时前
  • 睡个好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