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是惊讶于hbo又做了这种“斥巨资制小剧”的行为,想到之前看过的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这剧肯定脑回路清奇,选的导演一定是脑子很有东西的“生活异类”,果不其然。
看这个剧的过程中尝试理解为Nathan作为第三者,独剧拐入两剧并行,剧中剧、平行剧、剧后,但其实是一个逐渐崩坏直至信马由缰的过程,第一幕主人公只是人性苗头微微露出、之后“脱离剧本”的消失主人公、怀疑剧本的第三位主人公,最后变成Nathan自己,入戏、意外反转出不了戏,戏和真实搅和在一起。
这在我以为是“烂俗”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万事万物无法彩排的大和解收束中上升为对调的悚异感,小孩微微一笑“i thought u are my mom”,no im ur dad,不知道是使这团乱麻火上浇油的故意为之,还是导演本人真的“魔怔”了,反正我是被captivate住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hbo真的识得千里马,大家如此煞费苦心又是修场景、换小孩、造雪景,明晃晃一句吐槽“可以用hbo给的经费做任何事为什么不做”hhhh,是很能促发对人性思考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一切也有可能只是“彩排”。
假期第一天,午睡醒来看到现在,这部剧太棒了!!!
给我层层递进的感受和惊喜,就好像也排练了无数遍看观众的感官和内心,知道什么会让观众游离,什么时候观众会混淆,什么时候给观众答疑,甚至在不经意间让观众参与进导演的视角。
荒诞、割裂、讽刺、诙谐、不可名状、百感交集。
我特别喜欢楚门的世界,每年都会重温一遍,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这部剧第二集开始我惊喜的发现,彩排堪比升级的剧版含幕后制作记录的楚门的世界。
里面的视角更微观现实的还原,打造幻想帝国的细节、布景、演员、剧情、不可控因素的纪录。
剧的最后,我在想:这一切何为真实。
经过蒙太奇手法的编排呈现给观众,情感也只有沉浸其中难以抓住的片刻,无人感同身受。
换个角度来看,这倒跟现实很像,我们在水里,却浑然不知水是什么,我们向往的自由,只是感觉上的自由。
我们沉迷唾手可得的互联网,也只是资本全球化营造出来的近。
现实里也找不到真实。
看完以后有种很复杂且难以理清逻辑的感受,各种杂乱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感觉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心理疏导。
所以写得也乱乱的。
刚开始觉得这种彩排方式很适合社恐,想要把一切不确定性都消灭,稳稳当当地降落在社交场景里,但现实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一次次演练。
影片里一次次在强调do you wanna practic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but can't make it real.看到后两集我突然觉得这种世界观很“理工直男”,只要每个环节反复演练,我就能控制不确定因素,反过来我也可以推演排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可以避免。
但每一次的演练都是同样的结局——女主人离开,去喝茶,不断地排练,就像被困在那个奇异点。
现实生活nothing by design但却是real life art,内森进入adam真实生活的房子里,才知道有一些提前布置也无法取代的真实细节。
有时候现实生活的随机应变,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多变的情绪上,没有特定的可以拿出来的证明,到了那个点,你就能确信问题迎刃而解“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当你在他的眼里看到了自己,你就知道无需担心了。
”
不断经历与真实生活的重叠和剥离虽然影片看似在讲我们都知道的道理,like人生无法彩排,用心感受生活……但是呈现和论述的方式很新颖很奇特。
人生有些时候不如放开手,交给运气和自己的随机发挥,即使自己在某些当口没有表现好just forgive yourself(sry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
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其实中间试图拿回属于自己财产的那一段也很特别,Patrick在彩排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
他应该是在回家的时候想明白了事情的全貌,明白了自己和brother argue的到底是什么了?
又或者不接受这种方式?
我挺喜欢中间这个部分的,但是很快被后面的冲击盖过了,还可以再细品一下hhh
一开始看封面以为是恐怖片后来看到有人推荐找来看了exceptional show.非常有趣 非常quirky 一层又一层 meta 又meta 分不清真实与彩排的界限 out master观众想象的界限,什么都可以置换与彩排,最大程度上接近walk in somebody’s else shoes. /感慨这些场景布置,身份转换,不同视角,纵深嵌套迷离的replica,rehearsal. 第一次能看到这样的奇特的节目。
Nathan这个人真的太有特质了,解构彩排,置身事内,与角色的互动。
即使是演戏及假装,相处过程中的情感、感受、经历,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或许“戏里戏外”他都不清楚到底彩排的目标或者意义是什么了,但是在体验中的感受与情感呼之欲出,这些是作为人类同胞的自己也能被触动感动到的地方。
如果是普通的真人秀节目,背后的大概一两层是能直接预料得到的,但是这个剧集,别出心裁,视角转换带来的一层层彩排演练,所要花费的时间道具等各种资源配置,尤其是制片出品方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成品,结合剧中繁琐精密的策划(各种情况scenario方案流程的准备),感觉要耗费很多人力脑力物力。
彩排的意义好像 就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而结尾奈森道出心声后,会迎来和解与转变吗?
或许,认识到了内心的东西后,我们就被拥抱了。
观剧第一集时觉得很有趣,在看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彩排,一群人为一个场景彩排,预设各种不同的结果,减少失误和悲剧的发生。
看着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随着叙事的继续,内森从导演进入到了演员,一切的观感就变化了,观众视角,导演视角,群演视角,从排演内看,抽出自我从排演外看,我们的人生究竟能不能排演?
从那小孩的一声,爸爸 我爱你。
是不是就发生了排演的意外?
看简介内森是喜剧演员,可是在这部剧中我根本看不到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一个剖析人生的严肃的剧,在剧中导演也残酷地剖析了自己,他在自己的认知里进进出出,思前想后,对于不对,像是徒劳无功,却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答案很远,过程在这。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吧。
对于这样一出不像剧的剧,新奇有趣发人深省,另辟蹊径耳目一新。
说真的,很久没有一部剧或者电影,游戏,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割裂的错觉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通关《极乐迪斯科》的时候。
这部剧我已经无法形容了,它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事给做到了。
我每次遇到比较重要的时刻,我都会自言自语的排练一下,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基本上和我彩排的不同,我只能用突发事件无法预料来解释。
但是这部剧用真枪实弹的彩排,去排练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和解方式,比如你暗恋一个女生很久,幻想过无数次告白的情况,但是真到那一刻你肯定会手足无措,如果你在同一场合循序渐进的彩排过,往往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说多了也不能解释,我只能说这部剧不能用牛逼形容,因为他就是牛逼本身,内森真是一个天才
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
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
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
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
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
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Nathan for you只看过两三集,因为无法面对尴尬的压力,即使直接承担压力的不是我也不太行,虽然也被圣诞老人那集感动,但还是没有全部看完。
结果昨天和男朋友一起看,骤然发现Nathan变老这么多,对我来说他上个月还那么年轻,后来发现毕竟Nathan for you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剧了。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似异想天开,比如预演想要预判对方的行为,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彩排中也是在某种程度帮助委托人脱敏,说出难以启齿的藏在心里的话。
然后甚至有可能发现现实的结果一般都不会是预演中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校正了自己。
以后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少那么几分担忧。
就是最后Nathan对第一集委托人最后说其实我帮你作弊那个地方,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他帮了委托人,最后委托人位置反转,从要坦白自己的谎言到接受别人坦白的角色时,不能做到将心比心原谅对方,毕竟他才刚刚得到了体谅。
然后我问男朋友,他说,因为这个black guy并不是那个委托人,他是Nathan请的彩排对象。
男朋友并对我说,你是不是分不清黑人?
我说,额,可能是吧……所以最后他帮人彩排克服恐惧,但自己却选择不去克服。
对我来说这个结局真好,因为人并不需要总是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恐惧,在想要面对的时候去面对它,努力克服它,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但和它共处,就这样拥抱它,怎么样都可以。
看第一集觉得创意不错,对这种社交局外人风格的旁白始终有点偏爱,从Nathan决定加入扮演父亲才真正感兴趣。
Patrick缺席彩排的那天,和女友去游乐场吃漏斗蛋糕,Nathan赶去赴约对方手机却没电了联系不上,他们就再也没见过,他这样从《彩排》精心打造的世界退场,进入了真实生活,而Nathan找不到他。
假装一家人在草地上奔跑,画外音平静地说The rehearsal was working,而画面里的Nathan笑着倒在地上,他说"No,help!",所以,排练成功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经常嫉妒别人,他们毫不费力就能融入这个世界,他们能就那样相信一切。
”Nathan把青椒的标签翻到底面,让人弄不清楚这样做是为了说服谁去"just believe",这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也许这并不是一部
如果学得不好,也不用怪自己,毕竟,你还可以当一个好导演。
太精彩了,确实如一些评价所言不能把这看作一部影视剧,而是一个艺术事件的发生,大众文化标准的影视剧是为了让观众得到舒服的体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观众都会完成情绪起伏的满足循环在银幕变暗后从容离开座位,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内去品尝他人的情感。
但在彩排的短短几集中,观众完全不可能得到这样的体验,我们像是不断被迫拉扯进扮演者所在的场景中,我们本人的现实和观看影视作品的虚构还有虚构出来的现实,仿佛被一个大型磁铁不断吸附,那条提供给我们观看安全感的边界瞬间模糊不清,就像是内森一开始的策划是帮别人彩排他们的人生,但却不由地感受到自己被吸入其中,自己在场景中应该扮演的面孔和自己在现实中的样子开始混淆,直到最后彩排的主角变成了自己。
观众在镜头的这一边也产生了同样的现实混淆的感受,现实中我们如坐针毡的感受,面对现实事件的恐惧和无措的那种粗砺的感受,把我们仅仅想要从彩排一剧中获得使用式观看进行愉悦感汲取的企图轻易捅个对穿,观众也像内森在剧中的心理体验过程一样,从只是想要作为一个理性的在岸上的旁观者,然后迅速被卷入其中,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惶恐,我们想要通过观看影视剧得到情感营养需求满足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
真假的界限在《彩排》题中之义的摄像机下人工组装的彩排场景空间内部,到彩排空间的人为性装置的暴露让人看到彩排之外实际的真实场景,再到第四面墙背后观众所在的现实空间,其中空间的虚实发生了多重翻转,我们不仅仅是楚门的世界的观众,更像是彩排这部剧的观众也作为作品本身的一环,以表演彩排表演虚假为目的却恍惚在真实之中的空间翻转和界限倒置带来的认知错位感,《彩排》异常成功地几乎在第一集,就把观众的观影安全网敲个粉碎。
利奥塔在对艺术的阐释中,他更提倡崇高作为艺术衡量的标准,崇高是大他者的在场,一种人在象征界中遇到理性认知阻碍而被迫体验一个比人类主体更大的存在,那么艺术的体验就不应只是给我们带来美感,而成为只是主体的自我意淫和自我满足,在他看来,美是和谐的,如康德所言,美感的感受虽然是一种感性经验,但依然是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既符合理性的要求的,因此我们感受到和谐的美感和作为理性人并不冲突。
韩炳哲虽然否定利奥塔对崇高的绝对肯定,但另一方面他又将崇高性融入到他对美的论述中,也因此韩炳哲其实是接受利奥塔的艺术就是他者的在场的观点的。
他在灾难美学一章中写到,灾难美学与快乐美学是完全对立的。
在快乐美学中,主体是在自我享受的。
灾难美学是事件美学。
具有灾难性的可能是不起眼的一个事件,雨滴溅起一层白色尘埃,黎明时分一场无声落雪,酷暑中岩石上飘来一股清芬,一个将自我掏空,让自我失去内在、失去主体性,却因此而让自我感到快乐的空洞事件。
这些事件是美的,因为它们剥夺了自我拥有的一切。
灾难意味着紧紧抓住自我的自淫主体的死亡。
艺术中的灾难性恰恰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被动式的体验,对矫饰主体有否定效果的,被高于“我”的某个东西将我想要掩藏的面孔想要表演的形式完全打碎的体验,利奥塔认为这种体验仅仅只能从艺术中获得,而《彩排》,显然在各个角度都满足了这个对艺术标准的定义,甚至从《彩排》的原初立意角度来看,仿佛在最后就是为了自我艺术实现一样,以掏空原初价值和目的为代价(表现为彩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人生,但反而将自己卷入了情感漩涡对彩排本身的合理性感到怀疑,并最终只能选择袒露而不是矫饰来面对人生的彩排),呈现出一场让观众毛发倒立的艺术事件。
所以虽然这部剧是在大资本公司旗下的主流大众媒体平台播放的影视作品,但我仍然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影视作品。
一本正经又莫名其妙,加上一个超正经但想超多又没有必要的整个计划……充满Nathan的风格,但具体喜好见仁见智。
好难看
无法评说的观影感受,就是疑惑、瞪大眼睛、继续瞪大眼睛、眼睛掉出来??从来没想到纪录片/真人秀还能有这样一种形式,看到最后觉得最需要救赎的也许是内森本人。他得到他一直想要的体验了吗?他真的共情了吗?然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永远无法彩排的,所以才荒谬又心痛,无法松的一生。
这想法很有趣。通过竭尽全力减少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还原人的自信。然而,真实的世界就是到处都不能确定,于是人的真相其实是永恒不得自信的。自信本身似乎就违抗世界的本质。看着他们费尽力气做生活的彩排,越看越是唏嘘。
看的很累 更喜欢救援高手的不刻意和真诚/ 没有真实感基底的人生实验,每个人都知道不是真的却依然为了对方演下去,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彩排?花了笔大资金给导演自己做了场心理疗愈的观感(很好奇剧中的孩子们对此有何感受
过于矫揉造作 现实中怎么可能有几千几万的彩排 去帮你进行每一个小小决策
没那么好笑,甚至很悲伤。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只为了一场真实的沉浸式演出。人生如戏,大家都是演员嘛。
承认概念是蛮新鲜但隐隐觉得哪里总有些不对,结尾是最让人生气的,可以确认 Nathan 不会共情也不爱他人。消费该剧(而且是喜剧)甚至让我觉得自己很不道德。他好像有点自闭倾向,这都OK但 dragging others into it is so messed up
人类无聊行为大赏
A psychotic robot
吹夸张点,Nathan Fielder有当世Jacques Tati的架势,如果Nathan for You相当于《我的舅舅》,那《彩排》就是他的Playtime。
5/10
很难想象要怎么来形容这部剧 也很难想象这是怎么写出来的 很神奇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形式可以新颖,但切忌形式大于内容,一旦内容不够整个就是装模作样。以及,宗教矛盾出来的时候我白眼已经爆炸了。
叹为观止,创作者的自反性和介入,模糊真实与虚构,最后又带来一丝虚无主义。“当你揣测他人怎么想时,你就将ta们转化成了你脑中虚构的角色”。
有病。。。
闷死了
无法共情,因为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It's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s world we're just living in it
排排排,人生是排出来的吗?醒醒吧!好梦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