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是年度撕b大戏,但我倒不这么觉得。
没有人愿意争吵,可她们像疯子一样大吼大叫,可见他们活的有多么痛苦。
不幸的童年,失败的婚姻,出轨的丈夫,叛逆的女儿,甚至狗血的发现,终于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了那个他,结果还是自己亲哥哥。
对,人生就是这么狗血。
以前听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年纪越大,越是会为书或者影视剧中煽情的桥段而落泪。
因为你知道,它们也许有夸大的成分,但生活中,往往是真的会发生。
这部剧绝对是一部负能量满满的电影,但是就像梅姨不断狂吼的,我说的是实话。
It's f*ckin, truth...在这一点上,我同意Karen说的,人应该活在当下。
但是,我并不认为她做到了。
她只是骗自己,自己做到了,自己活得很洒脱,很开心。
苦痛不会永远吗。
可如果真的会永远,那该怎么办。
不怎么办,survive.如果不是梅姨,我可能不会看这部电影。
她实在演的太好,实实在在演出了一个hopeless lonely old crazy bitch.她最后倒在自己厌恶的那个印第安保姆的怀里,痛苦的表情一览无余。
"They are gone..."没有人愿意孤单的,但往往是自己,造就了别人的孤单。
以上,一些nonsense.
18年看的电影,当时在台北做交换生,刚好远离家人和家里的各种琐事。
无意中搜到的电影,压抑却又激发着强烈的共鸣。
看到一句影评说“生活,远观是喜剧,近看是悲剧”,形容的真好,讽刺的是很多人都更能看到别人被“远观到的”生活喜剧。
“家人”真的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说是“细胞的随机选择”残忍又无法反驳,当每个人被自己的破事儿弄的焦头烂额的时候,connection 是失功能的。
当真正陷入绝望的时候有多少人会相信或者会想起来去相信家人是能带来力量的。
小时候总是讨厌妈妈把自己丢给奶奶或外婆,尽管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让爱更有力量~现在想想,等她老到不足以照顾自己,出于同样的理由,也许我也会不得不把她丢给保姆,那个时候的妈妈,可能也会如此这般讨厌我吧~ 最后的最后,走着走着,终究会只剩下自己,我们谁都不能责怪。
正如影片最后留给我们那一幕般……
最近莫名的想要二刷这部片子,不知道是想来看看过瘾的群戏还是想看一个家庭里面的矛盾冲突,二刷结束只觉得狗血背后是真实生活的无奈。
这个家庭集结了很多家庭的悲剧,这也是剧本被吐槽矛盾冲突过多和台词过密的原因,但看着这群人的表演实则过瘾。
小女儿Karen看起来很天真,因为爸爸的离世带着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却在路上在姐姐面前无休止的说着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未婚夫和侄女乱搞的事情被发现后选择离开的时候哭着说起未来的蜜月“ Doesn’t that sound nice? ”,天真的背后也许是无奈的真实。
二女儿Ivy,脆弱善良,我心中最悲剧的角色了,好不容易找到真爱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开始新生活却被自己的母亲告知男友是自己的哥哥,狗血的背后是两个弱小的男女之间的残酷的爱情。
大女儿Barbara,太心疼她了,所有人的刻意伪装后仿佛整个家里只有她是清醒的,然而越清醒就越悲剧,老公出轨,十四岁的女儿吸毒叛逆,母亲吸毒嘴巴刻薄,还残忍的讲出父亲的自杀一半原因在于自己长大后的离家。
这他妈都什么狗屎般的生活,一步一步逼你到角落里无路可退,狗血的生活背后是想要逃离的绝望。
母亲尖酸刻薄的嘴啊,最后你也只能抱着保姆寻求安慰了...生活中每一种关系中沟通和理解都非常重要,尖酸刻薄的嘴巴势必只能让表面的和平破裂,关系越来越疏离,没有了善意的谎言和包容最后只能选择离开。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每个人都有一件袍子,外人看上去都那么光鲜亮丽,其实那华美背后的究竟有多少虱子,只有自己知道。
戏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遮掩,遮掩那些不堪,让自己被外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
Barbara在遮掩自己失败的婚姻,Ivy在遮掩自己畸形的恋情,Karen在遮掩未婚夫结过几次婚的放荡,父亲和姨妈在遮掩私生子的事情...看这么多戏骨飚戏,很过瘾,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这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或许现在或者多年后,我们也一样会遭遇他们所遭遇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缺。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生活的本质渐渐变得清晰,我越来越不会去过问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羡慕谁过得好,我知道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
想起戏中那场午餐,妈妈嗑药后撕扯开每个人华丽的袍子,虱子乱跳不堪的场景,虽说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大概这些话也只有嗑药后才能道出。
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尊重,其实是包含着一种对自己不堪状态被人揭露的担忧和恐惧,知道自己的难处,才逐渐明他人的难处,想得到别人的体谅,所以开始体谅他人。
所以任何一种恰当和谐关系的形成前提都是互相理解或者是曾经感同身受。
记得Ivy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三姐妹坐在一起,当她们互相指责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告诉彼此的时候,Ivy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我们之间也没那么熟悉,她说她会离开,不会再照顾母亲。
Ivy的那段话比当时午餐上母亲的那段话更加现实与残忍,那是要看透看淡多少关系要多有勇气才能说出那样一段冷澈痛骨的话。
接下来是三姐妹的沉默,谁还能否认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也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欢愉,实则永远是不近不远。
想起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谈起他的朋友圈,十几个人坐一起,不聊生活也不谈工作,只是凑在一起喝酒欢乐瞎起哄,后来有几个朋友逐渐不参加活动了,淡出了他们的圈子。
他说他也觉得没劲,几次想尝试退出,但太寂寞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参透这些,却没有几个人敢勇敢地抛开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和关系。
但其实真实是怎么样的又有那么重要吗。
就像karen说的那样,Doesn’t that sound nice?是呀,听上去是不错看上去也挺美,若要真的抛开外层去看清里面的真实性,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nice吧。
谁在生活里又没有自欺过呢,我想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袍子就行了。
我老是认为看驯龙记这样的电影是重要的。
它就像阳光一样透过枝叶温柔的洒在身上,又像一根刺,偶尔提醒我[别被当下围困]。
然后,看August Osage County,看another year, 似乎这些电影扮演着,要刺痛,要审视的重任,但我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温柔,好像在缓缓扳过我的肩头,说,这漫长,这人生的漫长,可以这样大白天下,不堪和猥琐,由我们一同来过。
我的眼泪洒在Julia Roberts的两场追逐戏。
她长发扬起,双手摆动,她的脚步砸在我的心里。
这是必要的追逐,在她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仍然放纵自己乱成一片拼命追逐。
她背负着一身沉重的琐碎,她跑起来是多么惊惶。
这电影把炎热和无力拍进了每一寸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里,那种置身其中的烦躁和焦虑无比的清晰。
rough,但是精准。
我看到很多豆友遗憾它过大的戏剧冲突感,我却觉得这种,用朋友的话说,“人人一屁股屎”的局面,其实不能再日常了。
好喜欢影片的结局。
它比小查尔斯的吟唱更安抚着我的心。
好像很多人都通过电影逃避现实,可我通过电影得到的是确认。
确认我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确认我们,很多人,正在一同经过。
而有人用心,尽力地把这些经过带给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温柔很温柔的事情。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原版舞台剧也不错啊。
C哥正在手贱更新iOS7.1,所以打发时间来更新哟(感觉很掉粉的样子……)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幕之后,便是即将下雷雨的闷热天气。
随着剧情的发展,过去的一切都开始暴露,矛盾在激化,直至最后的雷暴,将一切终结。
而《八月:奥色治郡》,则也是如此的处理方式。
C哥是看完电影才了解此片是热门话剧改编。
于是顿时理解为何剧情如此抓马……感觉话剧会非常好看耶,哪位买个碟呗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认定这是一部年度撕逼大戏,里面大牌云集,个个都是冲奥的架势。
当然一切让你联想到李奥纳多的都不是好表演。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下图的撕逼场景(静静等待图片缓冲),尤其是大嘴高呼一声:I am in charge now!当局者迷,其实我对妈妈吼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没错,《八月:奥色治郡》就是这样一部把生活的无奈、血缘的无奈展示给你,却又令人无比感动的电影。
燥热奥色治郡位于Oklahoma,年均气温15.5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想到地理老师的不要哭泣)。
也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居住地。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印第安帮佣,以及梅姨经常“政治不正确”地吐槽印第安人黑人什么的……燥热是八月的主题。
梅姨的老公,一位酗酒的老师,像托尔斯泰一样离家出走了。
随后被发现溺水。
女儿及其男伴们、妹妹妹夫赶往梅姨的家中,每个人都显得燥热难耐。
而葬礼晚餐的氛围又迫使男性们穿上西装。
正如大嘴所言:这里的鹦鹉都能热死……从心理学角度,这种外界的燥热能加重内心的烦躁。
打个比方,比如令堂更年期了,那么到了夏天请小心……婚外情教授学生恋、姨表姐弟恋、姐夫小姨子恋、未来姨夫小侄女乱来……你想要的配搭都有……父亲对女儿的失望、母亲童年的阴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就连阳光小美女也不例外。
但和《雷雨》不同的是,《八月》选择在最后仍然以燥热结尾,内心的烦躁始于燥热,也终于燥热。
女儿在公路边冷静了之后,重新回家,陪伴已把亲人都膈应走了的母亲。
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血缘。
疲惫不堪的家庭关系,终究会平静于血缘的亲情中。
iOS7.1还挺好看的。
记得关闭增强对比度哟。
尤其速度会加快。
以及……你不用滑动来接听了。
刚刚和我妈视频完让我找个稳定工作,我说你介绍的这几个工作我不符合要求啊。
我不是硕士也不是人家要求的专业。
可是还是让我看看看看。
=======================================之后。
我第二遍看完这个电影,第一遍射手上的字幕实在是不着四六,风软出了马上下了一个这个字幕。
看明白了这回。
家庭的电影太容易投射到自己身上了。
不管是黑道家族,无耻家族,什么样的家族,拨开他狗血戏剧的一面,面临的都是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太近,近到我在亲人身边失去了自由,无法控制的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与自我的衡量标准去左右自己的言行举止。
我们有的时候太远,远到我身体里灌满了百分之百的愧疚感,无论打多少电话,送多少礼物都不能消除没有把时间花费在他们身上的遗憾。
我们流着一样的血,确永远不知道你想什么。
我恨不得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拥抱我的家人。
告诉我关于你的一切。
家人永远是自己想远离想亲近,想远离想亲近。
往复循环。
而且血缘的神奇造化,有的时候让自己去挥霍感情。
因为那条纽带我离开多久多远都会系在我身上吧。
因为血缘的关系,我们又觉得紧张与拮据,时刻想着要是这纽带那一边的他或者她不在了怎么办。
因为有你们扯着我才立于世,如果失去了这份拉力,我一定会倒下。
这种紧张弥漫在人生每一天。
家庭的付出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无能。
家庭给我的自由常让我感到失落。
家庭永远是最完美的避风港这种想法常常就是我个人与家庭疏离的症结吧。
===================================================以上所有想法都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触。
这一家人把“家族”中可能所有会遇到问题都表演了出来。
正是因为有这部电影里这群超一流的演员们可能才能表演出来。
致伟大的演员们。
让我好想家啊!
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P.S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
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相信十個觀眾中,有九個都是為演員而入場。
梅姨梅麗史翠普、茱莉亞羅拔絲兩者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雖則同樣雙雙落敗,但只看演技其實已值回票價。
被人忽略的,反而是改編自舞台劇的劇本。
由 Tracy Letts 編劇的同名舞台劇《August: Osage County》,獲得2008年普立茲戲劇獎。
Tracy Letts 自然得一想二,找來做慣電視劇監製的 John Wells (名作有《仁心仁術》) 當導演,把三小時的舞台劇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
處理手法略嫌眼高手低,主要是未能盡用外景的優勢 (只有梅姨在田園上奔走的一幕例外)。
不斷被強調的炎熱天氣只在前半段出現,熱氣迫人的效果理應更突出,惜未能如經典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或《黃金萬兩》(Dog Day Afternoon, 1975) 般為劇情「扇風點火」。
始終有一股濃濃的舞台劇味揮之不去,不過人家又不是田納西威廉斯夥拍伊力卡山,當作小瑕疵吧。
以戲論戲,戲劇性其實一流。
重點始終是口水戲,無疑人物塑造及精煉的對白,都能掩蓋其他缺點。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是一個美國畸形家族成員的衝突故事,中文譯名都頗為貼題,故事由 Weston 家爺爺輩分的 Beverly (Sam Shepard) 失蹤開始。
葬禮關係,一家人再次齊聚一堂。
當中包括濫藥兼患末期癌症的毒舌母親,Beverly 的妻子 Violet (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婚姻陷入破裂邊緣的大女 Barbara (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 以及丈夫 Bill (伊雲麥葵格 Ewan McGregor) 和進入反叛期的女兒 Jean (Abigail Breslin);突然帶同有錢未婚夫 Steve (Dermot Mulroney) 出現的二女 Karen (Aiken Juliette Lewis);表面單身,暗地裡另有所屬,唯一還留在本地的么女 Ivy (Julianne Nicholson);經常為兒子 "Little Char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的不才而鬥氣的姨媽 Mattie (Margo Martindale) 及姨丈 Charles (Chris Cooper);還有剛聘用的印第安女傭 Johnna (Misty Upham)。
人物眾多但性格分明,觀眾對劇情不會有不明不白的地方。
演員群戲出色,中段晚餐的高潮位令人拍案叫絶:濫藥失常的 Violet 與同樣毒辣的女兒 Barbara 開始互揭瘡疤,眾人又互相挖苦,往往瀕臨爆發邊緣,觀眾無不捏一把冷汗。
故事推進下去,不得見光的家族黑暗面陸續暴現。
其實此類家庭倫理的題材,中國亦常見,看見有人與《雷雨》比較之,若曾拜讀或看過話劇,把東西方的倫理比較一番,作此戲的延伸閲讀亦有另一種玩味。
原文: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3/august-osage-county-2013.html
这个家,真够乱的。梅姨奉献了又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其他一众大小配角哥自闪闪发亮。从镜头到调度都非常赞。家庭矛盾和包袱一个个抖出来,让人目不暇接。老太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同情和怜悯,所以最后只有孤独的像印第安管家寻求安慰,最懂她的人还是她那自杀的丈夫。
看了半个小时,觉得神经病太多。。无法抓住我的注意力,1星都是多的。。。神马获奖片。。。垃圾
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它强大的戏剧冲突让人想到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而它的场面显然更不易把控,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主导盘活了一场阴暗的家庭伦理群戏。在一个无法理清的情感线团中,观众看到了人间诸多的私密悲伤,并不是催泪,而是镇静、引人入胜。
所有的糟糕与难堪都发生在这一家。卷福居然演了个傻蛋。
这是什么结局啊摔!好极品的一家,放在天涯上绝对是撕逼热帖啊!
前半簡直災難啊!!完全看不下去嘛..而且整個劇情太drama就沒有現實感了..演技倒滿眼都是~
话剧感好强,对话带动故事活灵活现。忽觉一夜回到高中分析鲁迅的语文课。[也曾擅长过
the biggest Home Disaster Drama
7.2 各种drama但是却兴奋不起来
以后这种得奖的片 本屌丝还是不来试图理解了。。。。。。
太难看了!bibibibibib个不停,最讨厌一家子吵架的电影了,说来说去反正就是他妈反应中产阶级矛盾、中年危机——神经病!
对此类剧情片已免疫,无聊透顶再阐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大牌汇聚又怎样?只不过也是个陈词滥调
算了...8分又咋啦...就是不喜欢这种电影
尴尬人遇尴尬事!!!
自己家庭失败的时候看看别人家庭怎样更加失败也算是种很不错的治愈,话说ewan怎么可以比戏里所以的娘们都还要娘。。。。。。。。。。。
感觉要是能在剧院里看舞台剧,应该会更好些。
极尽肮脏。
6分,好莱坞传统室内戏剧戏,该类型很难把控节奏。波兰斯基去年拍的那部也一般。经典还要追溯到#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倒是近年有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值得重视(其实类型完全不同)。普通人日常也要化妆,本剧让茱莉亚罗伯茨无妆上阵(或是精心化成这样)有点过了【分数范围6-7分】
a dramatic family drama that is definitely capable of dragging your mood down to the very bottom. i wouldn't say it's a bad film but it could have offered a more proper exit.
的确非常话剧本,狭促时空里密集的矛盾引爆,略刻意了,天气的梗没能强调到最后其实也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