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一季

Mindhunter Season 1,破案神探(港/台),读心神探,心理神探,心灵猎手,Mind Hunter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汉娜·格罗斯,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科特·史密斯,阿尔伯特·琼斯,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心灵猎人第一季》剧照

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一季 剧照 NO.20

《心灵猎人第一季》剧情介绍

心灵猎人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 1970 年代晚期,两名联邦调查局探员深入探究谋杀的心理层面,并在危险距离内接触这些丧失人性的怪物,从而拓展犯罪科学。 《心灵猎人》由乔纳森·格罗夫 (《寻》)、霍特·麦克卡兰尼 (《萨利机长》)、安娜·托芙 (《危机边缘》) 和汉娜·格罗斯 (《除非》) 主演,由 大卫·芬奇 (《消失的爱人》、《社交网络》、《十二宫》)、阿斯弗·卡帕迪尔 (《艾米》、《永远的车神》)、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战争》、《怒海劫运》) 和安德鲁·道格拉斯 (《鬼哭神嚎》、《你想我杀了他吗?》) 担任导演,芬奇、约书亚·多恩 (《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 (《妹子老板》、《血仇》) 和切安·查芬 (《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 担任监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芬妮希尔驻院医生第三季快把我哥带走上海,上海恐惧之眼跨越时空去爱你反伪先锋波丽娜:舞蹈人生新推销员之死幸存者的权利阴阳画皮简单易懂魔法科!梨花情男人如衣服阴阳眼见子少女与战车最终章第1话不就是拔河么爱上大明星英勇的民族12到午夜萩萩公主平壤之约人鱼传说寻秦记魔女的香水屠门镇之绑架风暴否认4B青年之4楼B座穆赫兰道

《心灵猎人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Edmund Kemper - an intriguing case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

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

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

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

【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

虽然很多人觉得Cameron Britton did a wonderful job,但真正的Kemper比剧中还要让人觉得intriging得多】His story is a combination of abusive mother, psychological trauma, rage, loss of control, confusion, self-testing, self-loathing, self-battling, high intelligence and clear-minded crimes. 这是我看的这么多serial killer纪录片中,采访者(包括本部剧男主角原型John Douglas)表示同情和痛心最甚的killer,甚至有几位一度表示”I like him”, “he is a likable guy”, “never, ever felt unsafe in his presence”。

几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他的智商145,曾通过记忆survey的题目来通过精神测试。

他第一次杀人在15岁,对象是他爷爷奶奶。

他讨厌他奶奶,但很喜欢爷爷。

他说杀爷爷的原因是——不想让他deal with奶奶死了的这个事实,怕他受不了。

他跟很多警察关系不错,还曾经想做警察,因为2米多的身高被拒绝了。

他杀的几个女孩都是非常pretty, young, outgoing, innocent 的姑娘。

但他杀死她们,然后砍下她们的头,与头和身体分别发生关系,然后肢解尸体扔掉。

残暴至极。

他接触受害者的方式是开车偶遇hitchhiker,然后带到偏远处杀死,把尸体运回家处理。

在开始杀人之前,他接了几个月的hitchhiker,车里藏着的作案工具不断升级,他说他想看看到底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

杀了最后两个女孩以后,他又接了两个女孩。

这次他非常努力的控制了自己,甚至没有走女孩们要求走的一条通向他第一次杀人现场的偏远的错误的路,而是坚持把她们从正确的路线送到正确的地方。

(他在采访的时候非常细节且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和心理过程。

我觉得他很“proud”和“满意”自己控制住了。

虽然他在一个星期以后就杀了他母亲。

)他母亲从小口头和精神上虐待他。

他声称他其实一直把其他女孩当母亲的替代品来杀。

他最后两起谋杀的对象是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

他对母亲的尸体做了同样残暴的事。

他对母亲非常憎恨,但又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

有一次他在复述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居然哽咽了。

一个平静地叙说自己残暴的杀人经过、分析自己动机、让人觉得几乎没有感情的人,哽咽了。

他在杀了母亲后开车离家,一直开了三天,最后停下在路边电话亭自首。

”It had to stop.”他说。

他入狱后,帮助最早一批心理犯罪学家(比如John Douglas)建立了心理犯罪理论体系(像本剧里面一样,这是FBI的一个program,采访了很多serial killers,Kemper是其中一位)。

他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曾经的经验给心理犯罪学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他在法庭宣判的时候,请求判自己死刑(而且是折磨致死)。

他曾多次waive自己假释听证会,认为自己以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他确实口头威胁过几个采访者说要趁他们独处时伤害他们(就像最后集对Holden那样)。

但他后来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

For fun。

有些人说他让他们毛骨悚然,因为他重述和分析自己罪行的时候冷静、有逻辑、语速快、正常得吓人。

如果不知道他犯下的罪行,很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别人的案子。

他极度疯狂和残暴的犯罪手法跟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和、理性和显然非常聪明的人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

有人说他是psychopath,完全不会remorse,是个操纵人心的大师,完全知道对方需要听到什么,然后表演出来(这更像Ted Bundy)。

有人说他更多的是antisocial,在成长的社会化和identity形成过程中遭遇巨大挫折,无法建立跟人正常关系,但明显会有remorse和conscience。

这个人的思想、心理、完全分裂的行为,像个巨大而intricate的谜团,让人着迷。

根据几个纪录片的一点主观分析(obvi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materials to dig in, and they may show different pictures)他因为强势、控制欲强的母亲,一直处于强烈的loss of control/power的状态,觉得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无法掌控。

一方面,当出现矛盾的欲望和想法时(比如想杀人,但是知道杀人不对),他在做出行为前无法predict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不断尝试、测试自己。

如果能够“自控”,他也会觉得一定的控制/成就感。

另一方面,Killing fantacy和真正实施killing让他得到了控制他人的快感,一种让他觉得更powerful的快感。

因此他像沉迷毒品一样,先是沉浸在fantacy中,然后一旦开始杀人便无法停下。

从刚开始pick up hitchhiker的时候,他是用一种比较良性的方法获得掌控感:在pick up的过程中试着测试自己的自控能力,从能够控制自己的杀人欲望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正面反馈。

然而,他刚建立起的自信回家后马上会被母亲摧毁。

光是自控已经不能填补他的失控感了,所以他turn to killing,一种让他获得更大快感和control的方式。

一旦他lose self-control(第一次杀人),他就陷入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在母亲面前被剥夺控制权的双重负面反馈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控制自己,以杀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在母亲身上的怒火,而这样的发泄让他觉得更难自控;另一方面,杀人的快感又不断给自己“in control"的delusion,不断增加正反馈。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控,投入到了killing spree中。

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后终于说服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他决定回到“自控”的轨道上来。

在这次成功自控的经验后,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和伤害其他人,而是deal with他认为的一切的源头:他的母亲。

我认为他是会有remorse,也会有负罪感和良知的。

但是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abuse,无法与人形成情感联系,因此难以跟人达成共情。

他从受虐待、逐渐心理变态、杀人、认罪、事后分析的过程中的关注重心一直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感。

但是他的感受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

因为一直受到母亲的贬低,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所有人、尤其是女性眼里都是毫无魅力、笨拙、socially awkward的人。

所以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生理上不举,心理上却是不举的,毫无自信。

也因此他要杀死受害者后再与之发生关系,因为他觉得活着的她们肯定会厌恶、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在性上很无能、笨拙。

只有她们死后他才敢放任自己跟她们发生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智商。

虽然他不是Ted Bundy那样典型的narcissist,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卑和逃避,但他在interview的时候,一旦讲到他显得比较聪明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时候,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点得意的表情。

他明显也认识到,或者自认为,他比很多人聪明很多。

然而他在描述杀人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流露,大多时候是cold, distant, indifferent的,偶尔会皱皱眉头。

他跟Douglas说,他第一次杀人想的不是“it felt great!”,而是“it's so damn tough"。

他并不是sadist,enjoy的也不是killing本身(他后来选择用枪直接结束受害者的生命,而不是用刀多次捅刺),而是死后对她们身体的绝对拥有权。

他对受害者肢解、强暴的行为,是他在自动或者强迫自己dehumanize和objectify受害者后作出的行为。

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受害者的物化,他通过与她们被肢解的尸体发生关系、保存受害者头颅,能产生“拥有”“所有者”的感觉。

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不被爱的人经常会有的渴求:我希望能拥有一个东西,完全是我的东西。

只是他的病态心理让他完全超出了正常的“possess”的范围。

然而一旦他把受害者看成“人”,他会表现出一定的负罪感。

这在他的一次采访里也表现出来了:”those PEOPLE, not THINGs, those PEOPLE would st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if I had the courage to make that decision (to turn myself in)”。

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头微皱。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和杀人冲动,但同时他的大脑又极度清醒。

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这次会杀人,清醒的用小技巧打消受害者上车前的疑虑,清醒的知道要杀掉witness,清醒的提高自己的杀人技巧,清醒的利用反侦察手段处理尸体,也同时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错事。

但是他的情感需求太overwhelming了,理性聪明如他也无力reason himself out。

他一方面是用各种技巧躲避被发现,一方面内心又呐喊着求别人发现他、制止他。

所以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没有顺从自己的理智逃走,而是打了那个电话。

“It had to stop.” 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拯救。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大脑和非常失控、扭曲的心理的结合体。

可怕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他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他一方面用着直觉和心理需求推动自己的暴行,一方面又用强大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

普通人觉得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正常,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压倒他们,普通人觉得在这样的人面前非常vulnerable。

实际上,这样的人的内心也非常delicate和vulnerable。

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充分给予他关爱,家庭和睦,父亲留在身边,他也许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精英。

毕竟哪怕是他遭遇了那些遭遇,犯下残忍罪行,在监狱服刑赎罪的时候,都能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他明明可以做个above-average的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

他是一个智商远超145的super-high functioning psychopath, and cleverly mixed up some truths with lies so that some fac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revealing his true nature. All those leaking emotions and remorse were just pure acting. A world-class liar. 一些对Kemper是否是psychopath的讨论:https://www.quora.com/Is-Edmund-Kemper-really-a-psychopath以及Quora上对psychopath(primary psychopath),sociopath(secondary psychopath),antisocial disorder personality和bordline disorder persionality的讨论:https://www.quora.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psychopath-and-a-sociopath-1按照“psychopath是天生的,(生物)化学上无法感受情感” vs “sociopath可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但主要是后天遭遇trauma形成的,情感和良知的缺失主要是对自己受到trauma的心理保护机制引发的emotional disturbance”来粗略划分的话,Kemper应该更像是high-functioning sociopath。

Kemper因为受到母亲虐待而不能跟人产生情感链接,变得易怒、不能自控的想伤害他人,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受到child abuse的6岁小女孩。

我在另一部剧的评论里提到了她: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788010/

 2 ) 关于每一集开头的那个男人

个人推测应该是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于1974-1991在堪萨斯至少杀害了10人。

自称是“BTK”即捆绑(Binding)虐待( Tyrannize)杀害(Killing),于2005年被逮捕并审判。

每次杀完人他都会写信给警察局和报社,描述杀人细节,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于2004年的信件才使警方获得线索,得以将其抓捕归案。

他被判处终生监禁,目前在监狱中服刑。

丹尼斯雷德作案时不断把被害人掐到昏迷,等被害人苏醒后在此掐晕。

通过观察被害人挣扎来获得性高潮。

他犯罪时很有计划性,他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用于虐待杀人的工具,甚至有一套杀人专用的服装。

按照剧中Wendy的分类标签就是非常有“组织性(organized)”下面是剧中透露的一些线索:

练习捆绑技巧

寄信

最后一集末尾他烧掉的稿纸,上面应该是他的犯罪计划(犯罪幻想,

现实中丹尼斯雷德的形象和剧中的形象

现实中的Dennis Rader

剧中的Dennis Rader可以说十有八九是他了...不过时间跨度那么大...奶飞怕是要拍个好几季...

 3 ) 死了不一定能上天堂,但活着每天都在见证地狱

第一次在《我的天才女友》里读到“界限消失”时,我不太理解这个对于莉拉意义重大的时刻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命体验。

直到有一天,一个漆黑、寂静的深夜,我躺在床上读小说,突然被一股巨大的恐惧所包围——我感受到了“界限消失”。

那本小说是布拉蒂的《驱魔人》。

恐怖的当然不是所谓的恶魔附身,而是年轻的教父在试图还原真相时,“科学”与所谓“迷信”的界限在一页页间消融,平日以常识构建的方圆世界不见了,就像一脚踏进了太空。

是谁说的来着,“在太空中没有相对位置,你能靠的只有你自己”。

被惊出一身冷汗的我,需要用手轻轻拍打床垫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第二次的“界限消失”出现在前几天,观看《心灵猎人》的时候。

这是Netflix前年大热的美剧,根据两位前FBI的同名畅销书改编。

这本书几十年来被用在不少好莱坞影视作品里,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大家都略知一二,FBI的侧写套路,也已经经由《犯罪心理》普及地差不多了。

那还能怎么拍?

只能是在人性里那些未被发现的,被刻意隐藏的,或者是被误读了的幽暗角落里不停试探。

Edmund Kemper作为一个trigger人物第一个出场,他激发了FBI思考连环杀手是否可以建立模型分析。

这个模型包括行为模型,比如作案手法,作案时间,受害人类型选择等;以及环境模型——成长过程中是否遭受过虐待,包括性虐待及精神虐待,而后者对于几乎全是男性的连环杀手而言,似乎就是看是否有一个不太称职的母亲。

Kemper的案例基本上奠定了FBI对连环杀手的侧写草稿,之后所有的犯罪心理分析都是在这幅速写线条之下的修改补充。

但如果只是顺着侧写角度去看,这只不过是一部超慢节奏的《犯罪心理》,你可能还想不通为什么要给男主角安插一个话这么多的扑克脸女朋友。

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细节,比如第一集里第一次听说Kemper这种变态罪犯的心理居然还值得分析时,群情激昂,一个警察喊了一句:“(不值得分析是因为)他们就是天生恶种。

”还有在Kemper的夸夸其谈中,他妈妈是一个冷血、恶毒、自私的怪物,就在你几乎要为这个和善健谈的大个儿的遭遇感到抱歉时,主角又会突然穿插一句从其他证人那里获取的证词:邻居眼里Kemper的母亲热情温暖,乐于助人。

这些细节颇不显眼,但让抓住的人细思恐极——到底该相信谁?

得意洋洋的变态杀人狂,还是连姓名都不配拥有的普通人?

环境真的会在连环杀手的养成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吗?

毕竟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推演,如何确定他们不是天生坏种呢?

如果说心理侧写并不是为人性开脱,只是为了预测犯罪,阻止犯罪,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尚未发生的行为,如何判定它有罪?

谁又有资格判定他/它有罪?

男主觉得他可以。

然而可笑的是,在他对校长做出审判后没多久,就被Kemper的一个拥抱轻而易举地击溃了。

同时还有他的同事Wendy,她被那罐爬满虫蚁的罐头吓得落荒而逃——你听见了猫叫,便以为黑暗中有猫,但其实你们对真正的黑暗一无所知。

遗忘上帝,僭越上帝,代替上帝行使审判权,就是现代人类逃不脱的生存困境。

当以男主为代表的人类行为逐渐失控时,就需要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来在人性灰色的荒野上画出一条草蛇灰线般的道德准线。

这个人就是最后向行为监察科寄出录音带的笃信天主教的警察。

可想而知这会收获到什么样的评论。

有时看看讨论区,某一瞬间,你会觉得自己几乎是触到了那些冷血杀手们孤独黑暗的内心世界。

真的,死了不一定能上天堂,但活着每天都能见证地狱。

 4 ) 剧中人物的现实原型

现实中的Robert,Ed和John

John Douglas,原作者,全剧也是基于他在1995年出版的回忆录《Mindhunter》改编。

(剧中Holden的性格设置和John Douglas在书里体现出来的差异挺大的。

Douglas本人的声线和外貌也不太搭,第一次听惊到了……)Douglas出生于1945年,早年曾在军队服役。

退伍后从事犯罪学研究, 侧写专家,前FBI组织BAU(行为调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主管,为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犯罪行为分析及现代刑侦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

1977年,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 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

作为首席侧写师,Douglas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为 FBI挑选并训练了其他侧写师。

1990年,Douglas任行为科学科主管,正式将其更名为调查支援科(BAU),1995年退休后从事写作。

中文译本有《犯罪分类手册》,《心理神探》,《破案之神》(两册),《黑暗之旅》,《恶夜执迷》,《从哈佛来的大学杀手》。

Robert Ressler,1937年出生,2013年去世。

FBI探员,70年代和Douglas是同事,出版了四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专著。

中译本有《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缉凶手记》。

Dr.Ann Wolbert Burgess,波士顿学院护理学教授。

1988年,Ann,John和Robert三人作为联合作者共同出版了《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一书。

剧中三个角色是参考三位原型,选择了他们的一些经历,但是具体状况是原创的。

贯穿全季的“BTK杀手”,但还没有和FBI这条线搭上,现实中05年才被抓获。

本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为“捆绑,折磨,杀害/ Bind,Torture,Kill”的缩写。

他的受害者包括7名妇女、1名男子和2名儿童。

他在1974年至1977年间共杀害7人,其间还向警方和媒体致信承认罪行,气焰十分嚣张。

沉寂25年后,又写信给媒体,公开1986年杀人的信息,在他落网后,警方发现帕克市1985年和1991年发生的两起杀人案也与“BTK”有关。

目前在监狱服刑。

原书出版的时候,BTK和绿河杀手都未被逮捕,Douglas对二人有所提及和分析。

Ed Kemper,1948年出生,真人身高达到2.06米,体重140公斤。

15岁枪杀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和医生们关系良好,甚至还会让他参与管理。

出院后杀死六名女学生,因而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在杀死母亲和母亲好友后主动自首,被判处终身监禁。

本人极其聪明,有很多采访视频,非常健谈,剧里一些台词是他采访时说过的原话。

由于剧中Ed Kemper戏份很多,加之本人仍在监狱服刑,有在讨论他会不会看到这部剧。

Jerome Henry,在1968——1969年,杀害了至少4名女性。

1969年被判处终身监禁,2006年死在狱中。

Richard Speck,1941年出生,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

最为出名的罪行是在1966年,潜入南芝加哥社区医院的宿舍里面劫持了9名护校学员,强暴并杀死了其中的8人,幸存者躲在床下逃过一劫。

1967年被判处死刑,1973年改判为300年监禁。

1991年死在狱中。

Darrell Gene Devier,1979年,Devier强暴杀害了一名12岁女孩。

1995年被执行死刑。

Monte Rissell,在1976——1977年,18岁的Rissell强奸杀害了5名女性,还涉及十二起强奸案,被判处终身监禁。

 5 ) 连环杀手被定义的瞬间

(文/杨时旸)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如今,这早已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更吊诡的是,这个词汇经过慢慢演化已经被涂抹上了浓厚的娱乐化的液汁,那些残忍又苍白的凶杀在被众多影视作品叙述之后,连环杀手渐渐在凶犯的本质身份之外衍生出了另一层奇妙的光晕,汉尼拔以及其他同僚们被描述为外表优雅,内心疯癫的行为艺术家。

人们更乐于符号化地去认知这个特殊的群体,而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连环杀手”这个词汇的渊源,它像是一个天经地义存在的概念,用以准确无误地概括那一类特征鲜明的凶犯,但是,这个词汇的形成其实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心灵猎人》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野心勃勃的FBI探员,霍尔登决定深入那些连续杀人犯的内心,“我们要防范他们,就必须要了解他们。

”他这样说服上司,也这样说服自己。

他和调查局里的搭档比尔-坦齐一起,利用他们去各地为地方警察授课的出差间隙,去往各个重型监狱,用录音设备和笔记完成了一组又一组采访。

这种犯罪研究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只是,时间回溯到当初,这行为几近惊世骇俗。

那些连续谋杀多人的重刑犯通常被毫无争议地认定为疯子和变态,他们被封闭在这样粗暴简易的定语背后,被鄙夷,被排挤,被抛弃,被扔进监狱的深处,而这群人在机枪镇守的铁笼之内,却被狱友们奉若神明的膜拜,令人不解的是,监狱外还有更多的崇拜者向他们投寄书信,那些接连杀害多名女性的凶手,竟然也有着众多女人为他们寄送自己的裸照,表达爱慕,袒露欲望。

人们不解,疑惑,发尽牢骚,但从未有人想着去探究这其中的原由——那些杀手为什么以特殊的模式,固定的节奏,费解的仪式进行无休止的杀戮,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塑造出了这些残暴又独特的凶犯,又或者这些杀手是否是生来注定。

探员霍尔登对这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近乎迷狂。

描述连环杀手的故事汗牛充栋,大都愈发戏剧化,他们乐于描述惨烈或者邪魅,但大卫-芬奇参与导演的这部《心灵猎人》选择了一种笃定得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沉闷的叙述方式,他坚定的反高潮,反猎奇,不重述任何残暴案件的耸人细节,从这种角度去看,与其说《心灵猎人》讲述的是有关连环杀手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在探究“普通人”和“变态者”之间微妙的,暧昧的,难以言说的缝隙和差别。

很多人觉得《心灵猎人》在气质上近似那部著名的美剧《真探》——同样是两个男主角的设定,彼此互补又相互牵制,在外人难以想象的残忍隐秘的罪案中重新回望自我——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像,《心灵猎人》其实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深渊对视,进而被深渊吞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更多的是与罪恶相切,并未被真正淹没,他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也时刻明白自己与那些罪犯的关系,即便他经常去做一些另同事和上司匪夷所思的自选动作——为有恋物癖的杀手买了女鞋,为了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主动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其实只不过是策略,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于旁人看来,这些举动危险且扭曲。

更何况,这个故事也并非是一部真正的双男主角的戏码,温迪-卡尔——一位优雅又干练的大学女教授加入了他们,这是三人团队的成型就是对于连环杀手研究系统化的过程,资金的注入,高层领导的首肯将这一切变得更加制度化和合法化,他们无需再偷偷摸摸地利用讲课的缝隙去监狱里做秘密访问,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进行研究。

当然,这个独特的工作不可能不对这些参与者产生心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尤其对于霍尔登而言,生活中的细节会为他的狱中采访带去灵感,而那些连环杀手的言语也会让他以另外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

其中有个细节颇可玩味,霍尔登和女友缠绵,女友穿上了丝袜和高跟鞋,希望以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挑拨情欲,霍尔登的手从女友的身体滑落到她的鞋子,突然停住——这个瞬间成为了一个绝妙的虫洞,让他突然从“正常”穿越进“反常”。

他开始疑惑,觉得一切都模糊了界限,白天,自己在监狱里和一个连环杀手探讨着他独特的情欲指标,那些唤起他欲望的内容和物品,在他的归纳和想象中,那是属于失常者的,但他意外的发现,其实自己——一个正义的化身,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不可能沦为连环杀手的探员,也会因为鞋子和丝袜而泛起相同的欲念。

一切都轻微地抖动起来,变得莫测,不可言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常态和变态?

有些指标是失效的,有些指标是臆想的,这让一切都更加复杂。

他的工作初衷其实是立志于筛选出某种近乎犯罪基因和犯罪扳机的东西,但如今看来,那些失常者,变态者好像与正常人,普通人只隔着一层暧昧的纱,那个驱动犯罪的扳机难以揣摩。

那个晚上,霍尔登从一场未能如愿的欢爱中失魂,掉落进了自己才知晓的漩涡。

通常而言,那些成为连环杀手的人们都有着破碎的人生,而这三个研究者,却也各有各的破绽和焦虑,霍尔登一头撞进了自己的执念;搭档比尔-坦齐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而看似桀骜的教授温迪-卡尔纠结于遮蔽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们都努力掩藏着自己的秘密,把所有焦虑留在那间设在地下室的办公室外面。

他们得各自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比尔-坦齐手中接连不断的香烟,温迪-卡尔在楼下洗衣房中默默喂养的小猫,都让他们得以短暂的喘息,而真正的主角霍尔登呢?

似乎他只能向着漩涡的更深处游去,于他而言,暗处的诱惑大于所有世俗的乐趣。

这过程当中,他也有过无法遏制的越界冲动,因为那位小学校长怪异的举止,他开始介入,最终,让对方以疑似恋童癖的污名被开除,而这一切毫无证据,只是来源于他多次采访连环杀手后总结出的某些经验和来自学校的闲言。

这算是拯救,还是罪错?

谁又有权利在一个人真的犯罪之前,就为他们定下刑罚?

但如果你发现某个人的行为符合你对犯罪模型的一切研判,却只能眼睁睁等待着悲剧发生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谁又能承受这样的心理重压?

这三个人处在一个暧昧的地带,接驳着光亮和黑暗,他们只能自己调试心理的阀门,不给黑暗吞噬,也不被光亮欺骗。

那是一个在飞机上可以尽情抽烟的年代,一个很多事情都尚未被命名的年代,一个人们还相信人心非黑即白的年代,霍尔登和他的两个搭档一起谨慎地为那一群凶残的杀手拼接心理模型,他试探着把那群人命名为sequence killer ——连续杀手,后来,一点点修正为如今广为人知的术语“连环杀手”,这个术语被偶然说出的瞬间,其实是历史性的瞬间。

他们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在低垂的屋顶和苍白的白炽灯管下面,在缭绕的烟草和不停的争吵之中,开创了一个时代。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6 ) 杰出贡献

看到第三集。

剧集是70年代的事件,理论和思路放在那个时候应该很新潮,现在看多了一些犯罪心理和小说以后,再看剧有点完全意料之中了,三星打底先。

看完了,收回之前的说法,主角们收集总结归纳的知识到现在都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最近的空姐遇袭案跟杀害8名卫校女生的凶手有很大相似,犯案后两者都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生活长期的失控感让他们急于控制别人,表达力量,犯案后的无力感又让他们想要自戕以逃避现实。

 7 ) 豆瓣9.0分,这部神剧让人细思极恐

今年网飞(Netflix)出了一部很特别的犯罪题材美剧——《心灵猎人》,又译作《心理神探》(Mindhunter),很多人入坑这部剧的原因是因为导演阵容中有大卫·芬奇,他执导了本剧的前两集和最后两集,这四集也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片头就展现了大卫·芬奇的风格,奠定了全剧的基调:调整录音设备的过程中穿插一闪而过的受害者照片,这也暗示全剧大量的剧情会集中在文戏部分,主要是FBI探员和变态杀手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像传统的刑侦剧展现破案过程。

除了片头,这部剧的海报也另有玄机,上面的图案其实是根据罗夏墨迹测验而来的。

这是分析被测者人格特征的一种测验方式。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创立,罗夏测验因利用墨渍图版而又被称为墨渍图测验,是非常著名的人格测验,也是少有的投射型人格测试。

在临床心理学中使用得非常广泛。

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被试自由地看并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记录,加以分析,进而对被试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行诊断。

剧中以霍尔登·福特、比尔·坦奇、温迪·卡尔博士等人为首的FBI行为科学部门的成员们所做的研究工作就是类似这种,由此衍生出“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侧写”等专业术语。

侧写(profile,也译为剖绘)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这部剧改编自1996年由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撰写的《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也被翻译成《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

剧中有三条线索:一是霍尔登·福特和比尔·坦奇与监狱中和变态罪犯尬聊,深入其内心世界;二是他们在巡回教学时,借助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协助当地警方破获案件;三是行为科学部门的成员们在凝视深渊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转变。

这是一部偏学术型的慢热剧集,耐心的品位这部剧,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细思极恐的细节。

【温馨提示:以下有剧透】当动机变得模糊,我们该何去何从?

第一集开头就是一起人质绑架案,当时作为FBI谈判专家的主角霍尔登意图与绑架犯谈判,想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结果人质没有大碍,绑架犯却自杀了。

这件事可以说对霍尔登影响很大,要知道他当时是按照FBI传统的做法,并没有按绑架犯要求的那样,而是拖延时间。

因为如果让绑架犯见到想见的人很可能会让其犯罪,人质就危险了。

“我们不再理解让人们杀戮的动机。

”犯罪已经改变了,以前的犯罪动机通常是因为感情和金钱,警方通常去查之前的情人或者生意伙伴就可以,而现在陌生人之间也会爆发矛盾和冲突。

所以传统的破案手法和犯罪理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犯罪的动机。

70年代的美国,罪犯疯狂出没,也有了很多警方都无法破获的凶杀案,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山姆之子”这样的针对陌生人行凶(他杀死6人、伤害7人,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

),他们的作案动机无法解释,更无法理解。

霍尔登·福特在和比尔·坦奇去各个州对警察进行培训教学时,萌生了一个想要采访各地连环杀手的想法。

如今研究的侧重点已经改变了,破获案件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了解罪犯的想法,才能做到先发制人。

北美有超过35个像他这样的人

当时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罪犯是天生的,生来就是邪恶的疯子。

令霍尔登十分意外的是,他在监狱里探访的第一个聊天对象艾德·坎伯看起来十分友善、普通,甚至很难把他和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联系起来。

“女学生杀手”艾德·坎伯(Edmund Kemper)是个身高两米一的大块头,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智商高达145。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在15岁时杀死祖父母,之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21岁出院后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多名女性还有自己的母亲。

他在监狱和霍尔登的交谈中条理清晰,甚至很冷静的演示作案手法。

他喜欢看刑侦类节目,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警察。

他和当地所有的警察打成一片,所有人都喜欢找他聊天。

当他最后自首时,甚至都没有警察相信这是他干的。

他说,北美有超过35个像他这样的人,他们自己不想自首的话,警察都很难抓到他们。

这里忍不住要思考一个问题: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怎样的环境迫使一个正常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黑暗的尽头是残酷的现实我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是什么将我们联结起来?

是什么让我们夜不能寐?

第一季中,霍尔登在监狱一共探访了四位变态杀手:“女学生杀手”艾德·坎伯(Edmund Kemper)、蒙特·罗素(Monte Ralph Rissell)、“纪念品之王”杰罗姆·布鲁多斯(Jerome Brudos)、“卫校杀手”理查德·斯派克(Richard Speck),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杀手。

“对我来说这些杀手的外皮下都是可悲的人类,在骇人的环境中长大。

这不是在夸大我们应该给他们多少同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已经见了太多,人们之所以对他们着迷,是因为我们完全不像他们,他们是深不可测的。

”约翰·道格拉斯在原著中这样写道:“在我这么多年从事研究和对付暴力犯罪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碰上一个罪犯是在良好的环境里长大的或者拥有功能齐全的、体面的家庭。

”可见,这些罪犯在童年或多或少都受过原生家庭的创伤。

“我妈妈是个有教养、正直、通情达理的女人,但她对我只有蔑视、失望和鄙视。

”单亲家庭长大、母亲的不断羞辱可以说是艾德·坎伯作恶的导火索。

先后奸杀5名女性的蒙特·罗素,也是受了母亲的刺激。

母亲将离婚的原因全部怪罪在他的头上,随后他跟随母亲来到继父的家庭,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绑架杀害多名女性的杰罗姆·布鲁多斯(Jerome Brudos)还没出生时,母亲希望他会是个女孩。

他从小喜欢高跟鞋,曾经捡到的那双高跟鞋却被母亲当面烧掉,从此便有了收集女鞋的癖好。

霍尔登·福特和比尔·坦奇协助当地警方,破获的那起谋杀老太太和狗的案件,正是侧写的应用。

和他们所采访的罪犯一样,凶手也是父母离异、被母亲嫌弃而无人关心。

“如果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犯罪行为就会有相应的变化。

”正如霍尔登女友所说的那样,犯罪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黑暗深处是残酷的现实,那些罪犯的堕落其实是在糟糕的社会氛围和原生家庭环境下失控的你我。

凝视深渊的人

除了霍尔登·福特和比尔·坦奇,还有一个女性加入了调查研究小组。

温迪·卡尔博士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孤独寂寞。

为了团队的调查研究工作,她辞掉大学工作,飞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并且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

剧中温迪喂猫的情节细思极恐:她在洗衣房听到了一只野猫的叫声,但是并没有看到它的样子,于是在通风口处放了一个罐头,第二天她发现罐头被吃掉了。

接连几次以后,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罐头里的食物吃光了,但是里面却爬满了虫子。

你对黑暗报以善心,但是它回馈你的却是一堆蛀虫。

这一幕有点像霍尔登和罪犯,霍尔登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劲浑身解数抛出诱饵,但是不知不觉中他自己沉迷其中,引来了一堆蛀虫。

他以为自己抛出去的诱饵能引来罪犯的坦白,结果也引来了自己的心魔,最后霍尔登在ICU的一幕正是照应了这一点。

深受家庭问题困扰的比尔曾经羡慕的说:“他(霍尔登)倒是完全免疫了,我怎么才能达到那种境界?

殊不知此时的霍尔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丧失了初心,变得和那些罪犯一样不择手段,也正应了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与恶魔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变成恶魔。

霍尔登第一次探访艾德·坎伯之后,点了艾德最爱的鸡蛋沙拉三明治,要知道霍尔登此前并不喜欢鸡蛋沙拉。

为了获得罪犯信任,他主动说出个人隐私。

为了让罪犯说出有用的信息,他不惜像罪犯那样说脏话。

第十集他对犯罪嫌疑人说的一句话,正是第二集他在采访时,罪犯坎伯对他说的那句话:

同样的话翻译不一样,反正都是一个意思,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在和女友日常相处中,他总是谈论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多疑敏感、控制欲强,不但听不进去女友的意见,连做爱都忍不住联想起某个案件而丧失情趣,他不再是女友当初认识的那个西装革履、古板木讷的人。

我始终无法忘怀那个校长事件:霍尔登去小学讲课时,有老师向他反映校长会把犯错的孩子叫到办公室,摸他们的脚,还给他们钱。

最后霍尔登在州教育协会的电话里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认定校长的行为有犯罪的可能性,他的一句话导致校长被解雇。

后来校长的妻子告诉霍尔登,校长被人当成恋童癖,人生就这样毁了。

霍尔登曾经警告那位校长,让他停止这种行为,但是固执的校长坚持己见,并没有觉得摸脚是多么变态的行为,自始至终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他有理由这么认为,因为几十年的校长生涯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而在那个年代,只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高,人们也许会默认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的,即使有质疑也会忍而不发。

霍尔登防患于未然的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校长的教育方式看起来不太正常,这次只是挠脚心,谁知道下一次会不会挠到其他地方去呢?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霍尔顿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比较前卫。

他被上司指责为思想警察,可见他的做法在当时的人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霍尔登逐渐丧失客观,把主观的想法带入到案子里,他在审问嫌疑犯的过程中不断下套,成功让其认罪伏法。

不过这种做法难免有“逼供”的嫌疑。

成功破获几个案子之后,霍尔登变得狂妄自大,沉浸在“现代福尔摩斯”的美誉中。

骄傲自满的他酒后失言,不但暴露小组研究的秘密,还借着酒劲吐槽那些罪犯。

他所吹嘘的采访研究最终登报,弄得人尽皆知。

第一个采访对象艾德·坎伯不断给霍尔登来信希望见面,最后艾德用自杀的极端方式,让霍尔登成为指定患者代理人,以此制造见面机会。

最后一集中遭遇事业和爱情双重打击的霍尔登毫不犹疑的去了艾德所在的医院。

艾德在之前的采访中对霍尔登推心置腹,他把霍尔登当做朋友,所以才毫不吝啬的分享自己的见解。

当艾德从报纸中看到那篇报道,发现自己只是被霍尔登利用的工具,来满足那梦寐以求的成就感。

一种被欺骗的愤怒感油然而生,于是艾德打算从心理上击垮霍尔登。

“我们是朋友吗?

”“你欠我一个解释”······心慌意乱的霍尔登被艾德一连串的疑问怼到哑口无言。

最后艾德站起来与霍尔登针锋相对,他说他杀死的那些女孩成了他精神上的妻子,她们与他同在,他也可以现在杀了霍尔登或者做些有意思的事情,这样霍尔登在精神上也与他同在了。

那一刻,霍尔登终于发现艾德早已看穿了自己,自己一直都在自欺欺人,原来自己早已被恶魔控制,被黑暗吞噬。

真相让霍尔登无法接受,他陷入自我怀疑中,丧失了自我认同感。

霍尔登采访的罪犯中,有人脏话连篇、态度蛮横、有人矢口否认罪行,归咎于警察的逼供、有人甚至将自己说成受害者来博取同情。

从来没有像艾德这样直接在心理上击垮别人的罪犯,所以说清醒的恶魔,更让人不寒而栗。

从霍尔登与艾德的第一次采访,到霍尔登与艾德的最后一次谈话,三条故事线巧妙的交织在一起,慢慢积累中终于在最后来了一次大爆发,这是全剧最巧妙的地方。

霍尔登崩溃的情节也照应了原著第一章序篇《我准是在地狱》中的情节:

霍尔登的原型就是原著作者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他曾是FBI探员,破获多起案件,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

他为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以及犯罪心理学科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犯罪题材影视中的人物也以他为原型:比如《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

约翰·道格拉斯在原著最后一章《有时龙也会取胜》中是这样说的: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时龙也会取胜。

当暴徒杀害一个人时,受害的不仅是那个死者。

在我们科里,我不是因为压力太大而吃尽苦头的惟一的人,远远不是。

家庭纠纷和婚姻冲突时有发生,你无法不为此操心。

剧中有一起案件,真凶钻了法律的空子并没有得到严惩,这是“龙也会取胜”最直接的案例。

受害的不止有死者,还有因这份工作影响家庭关系的FBI探员们。

我认为比尔·坦奇的原型也是原著作者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因为比尔和约翰·道格拉斯一样有着相似的经历,也遭遇家庭纠纷和婚姻危机。

他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是道格拉斯本人的真实写照。

比尔不喜欢出风头,成为大众的谈资,也不赞同霍尔顿将个人隐私透漏给罪犯,莽撞的霍尔顿和沉稳的比尔如同道格拉斯性格的两面,统一而矛盾。

下一个大BOSS——出现在片头的那个男子尽管大地上所有的泥土将它埋掩,罪行终究会暴露在世人的眼前。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几乎每集前面都会出现一个戴眼镜的神秘男子,他基本出现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和威奇托这两个城市。

从他阴沉的表情中几乎可以猜测他是一个连环杀手。

他真名叫丹尼斯·雷德,被称作连环杀手BTK。

BTK是三个单词“bind(捆绑)、torture(折磨)、kill(谋杀)”的缩写,也是他的作案手法。

他从1974年开始作案,陆续用BTK手段杀死10人。

作案之后非常喜欢给媒体寄信,以此向警方挑衅并且详细描述作案细节。

信件的署名是BTK,因此得名连环杀手BTK。

最终警方通过一封信件,于2005年锁定并逮捕丹尼斯·雷德。

由于堪萨斯州1994年才恢复死刑,而法庭认定他的犯罪行为是在1994年之前执行的,所以他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被判处10个终身监禁,合计175年。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每集关于这个连环杀手的情节,他将会是第二季的重要角色。

他在第二集前面出场,出现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一个人找他要新胶带,他坚持问对方要胶带用完后剩下的卷芯,“这是惯例,不给我用完的,我就不能给你新胶带。

”从表情和话语来看,这是一个刻板、谨慎、敏感的人。

这也说明他是一个强迫症,思维严谨,做事必须按照自己的步骤来。

这也解释了他的作案手法为何总是雷打不动的BTK手段。

S01E02第三集开头他出现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走路小心翼翼。

S01E03随后他上了一辆车,车子后面的英文揭示了他当时的职业:堪萨斯州ADT(安达泰安全系统公司)的员工。

S01E03第四集开头他出现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以工作为借口进入受害人家中,观察门窗构造,完成踩点工作。

在与女主人的对话中,他坚持要求警示牌要和感应器一起买,再次体现他传统刻板的作风。

S01E04第五集开头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出现了BTK杀手标志性的一幕:寄信。

S01E05第六集开头地点位于堪萨斯州的帕克城,军人出身的他在家中练习打结,要知道捆绑是他杀人三部曲中的第一步。

他的妻子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出现在了这一集。

S01E06第七集开头是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他在床上整理作案工具。

他的犯罪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专门杀人穿的衣服以及专用工具。

S01E07第九集的开头是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他在目标的家中潜伏等待,然而目标迟迟没有回家,于是他愤怒的离开了。

那个房子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她差点成为受害者。

S01E09最后一集他出现在结尾,地点在堪萨斯州的帕克城,他在焚烧图纸,上面画着被捆绑、被折磨、以及被谋杀的受害人,也就是他完整的三部曲犯罪计划。

S01E10关于这个连环杀手,每一集都会给你一点线索,当最后把所有的特征碎片拼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本片高明的地方。

最后来一段心灵鸡汤,把剧中的一句台词送给你们:“慢慢来,你会成功的。

”,希望你们能坚守初心,莫要被自己无尽的欲望所吞噬。

公众号:晶姐说影视

 8 ) 音乐列表

摘录自Tunefind:第一集 :1.Peter Frampton/Do You Feel Like We Do2.10CC/I'm Not in Love3.TOTO/Hold the Line4.Don McLean/Crying5.George Benson/Breezin6.Billy Clone and the Same/She's So Primitive7.The Jetzons/I Love You第二集:1.Steve Miller Band/Fly Like An Eagle2.Walter Murphy/ A Fifth of Beethoven3.Talking Heads/Psycho Killer第三集:1.Atlanta Rhythm Selection/So Into You2.David Bowie/Right第四集:1.Klaatu/Calling Occupants of Interplantery Craft第五集:1.The Sweet/Fox on the Run2.Gerry Rafferty/Baker Street第六集:1.Fleetwood Mac/Albatross2.Gino Vannelli/I Just Wanna Stop3.The Boomtown Rats/I Don't Like Mondays4.Gerry Rafferty/Baker Street第七集:1.Herb Alpert/Rise2.Nick Gilder/Hot Child in the City3.Bobby Caldwell/What You Won't Do for Love4.Meat Loaf/Two Out of Three Ain‘t Bad5.Exile/Kiss You All Over第八集:1.Tubeway Army & Gary Numan/Zero Bars (Mr.Smith)第九集:1.The Alan Parsons Project/I Wouldn't Want to Be Like You第十集:1.Led Zeppelin/ In the Light2.B.T.Express/Express==一份周推的美剧、港剧手册

 9 ) 我們這樣的自大狂,都需要Kemper的一個湧抱

看下來討論區里太多說Wendy傻逼,男主女友愛KY,戲裡面大家都不理解男主角一個如此先鋒如此睿智的人物,真是希望坎伯可以用力地真誠地給這些深深代入角色的朋友們一個愛的抱抱。

說回來芬奇這部戲一如既往地好看,鏡頭調動能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沉浸在戲裡面,角色塑造也簡直是太棒了!

每一個角色都是豐滿的,變化的,成長的,不存在單調紙片一樣的人物。

Wendy理智學術,一心只是為了想要最終目標,但是在說到少數人群的取向時會開始有情緒的反擊(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學科允許她去理解所有人所有她覺得戀腳癖和罪犯心理不是同一件事);Bill上班下班穿著完全不同風格的衣服,家庭和工作一直分得很開,所以他也是最避諱把自己沉浸進去,也使得他能使用經驗去客觀地旁觀,不去過度地和罪犯同理;Holden好奇、上進、專注,求知慾非常強,作為主角他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豐滿有層次了,從開始很怕生畏手畏腳但是因為想要求得認同的慾望太旺盛了所以能走上這條路,到後來不斷驗證和成功使得他從工作到生活都變得自信最後甚至是徹底的自大起來。

尤其是最後一集,小喬的表演細節完全表現出了男主角的膨脹,他已經變了,他認為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這件事已經完全地走上了軌道。

在和Wendy的電梯戲里他的緊張還是看得出來,他是很認同Wendy這個人的,但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不對?

可以說是非常天真的一個男主了。

這使得結尾那場和Kemper見面的戲真是炸裂好看,當Holden終於真實的接觸到一個變態殺手的實體,一個死神的俯視,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奪取他生命的場景,他的現實也崩塌了,他的天真在Kemper擁抱他的那個瞬間就被殺死了。

他是難以在心理上去和這樣的力量去較量的,之前那麼輕易只不過是因為他一直像個吉祥物一樣被Wendy和Bill還有地方警察們保護著,他不是第一手去接觸的人,他比起一個FBI更像個學生,一個剛剛嘗到甜頭就以為自己摘到了牛頓蘋果了的學生。

你們要是到生活裡去看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剛剛有點成績就很嗨的傢伙,比如領導欣賞多兩次就瞎指揮的同事,太多了,但是真正的天才有幾個呢?

Holden不經歷Kemper的擁抱,他也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一個天才嗎?

還是會成為覺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懷才不遇的FBI老醉鬼?

 10 ) 世界属于偏执狂 --《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

世界属于偏执狂--《心灵猎人》第一季观后感这部剧是有原型的,最核心的人物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John.Douglas。

简单的说来,他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

1990年,FBI成立调查支援科(BAU),Douglas任主管。

也就是说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犯罪调查方式:透过犯罪现场的细节,推测罪犯的心理活动,进而推测出罪犯的背景、样貌、习惯等等。

他退休之后所写的《心理神探》(Mindhunter)一书,成为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之一。

(想去阅读的朋友须谨慎,因为如果你一旦接触这一类的东西,你可能就打开了人类邪恶心理的潘多拉魔盒,如果你的心智不够坚强,请远离这些细节,因为你可能被代入那黑暗深渊。

)回到影片,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越来越排斥看电影了。

电影这种快餐式的讲述,根本无法全面的讲述一个人。

受时间的限制,想要在最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塑造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

因为它会忽略很多细节。

没有细节,人物就是一个片面的,空洞的形象,你看到的可能是这个人的一个面,而人往往不止一个面。

有些电影情节甚至跳跃式的发展,几分钟之内,主角就从一个性格,转向了另外一个性格。

何其可笑!

Douglas是一个独特领域的开创者,可以称之为先驱。

这样的人物在我们人群当中可能几百万、几千万才出现一个。

他必定有他独有的人格特质,才让Douglas成为Douglas。

一、跟随直觉走。

影片中以Douglas为原型的角色是Holden Ford。

Holden刚开始的工作挺无聊的,在FBI里面教书,而枯燥的说教式的讲课,既让学生无趣,也让Holden感到无趣。

他在上课的时候,会突然进入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中,那里有一些他头脑中突然崩出来的一些想法。

这些想法,让周围的人不理解,他自己可能也有点迷惑,这是一种全新的想法。

Holden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很有用处。

越来越不能适应那种枯燥的上课生活,在一次偶然中结实了自己后面的搭档Bill Tench。

Bill在全国到处跑,给地方警察讲解FBI的一些破案经验,这让他有时可以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案件调查中。

Holden觉得能够直面犯罪现场或者罪犯,有助于他理解他的新想法,就义无反顾的跟着Bill在全国各地到处跑。

在对警察的授课过程中,Holden发现警察对于罪犯的理解似乎简单粗暴:他们生来就是恶魔。

Holden不赞成这种说法,在一次和当地警察的争论中,他和一个经验老道的警察起了争执,可他没办法说服那个警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新颖的想法,他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

讲着讲着还把自己绕进去了。

还好有Bill为他解围……Holden发现他对罪犯了解的太少了,直觉告诉他,那些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的罪犯,其行为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他很信任自己的直觉,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他可以凭直觉,顶撞自己的上司,可以凭直觉怒怼自己的搭档。

可直觉似乎太过虚幻,他需要实际的考察,把自己的直觉具象化。

于是他向Bill提出,他们可以利用他们在全国各地跑的机会,去采访那些犯下不可思议的罪行的罪犯。

Bill很不支持,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他宁愿打高尔夫。

可Holden坚持这么做。

由此开启了后面的采访之旅。

二、先驱不是那么容易就成为先驱的。

挑战权威,光偏执可不行。

这个过程是很不顺利的。

首先是搭档Bill的不理解。

Bill是经验上权威。

Bill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那种简单的警察思维,他严格按照FBI的章程做事。

他四十多岁了,经历了太多。

以前可能也遇到过很多像Holden这种三十来岁要成熟不成熟的年轻人。

他认为很多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与其去追求那些虚幻的新领域还不如按照那些已经成熟的经验走。

所以在Holden第一次采访罪犯Edmund Kemper的时候,Bill把Holden一个人丢在监狱门口,自己开车回去打高尔夫了。

尽管搭档不理解,可Holden还是偏执的坚持去采访Kemper了。

Kemper是个很健谈的罪犯,在利用自己直觉和Kemper的交谈中,Holden发现他是对的:这些罪犯不是生来就是恶魔,有一些因素促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慢慢成为了可怕的罪犯。

一些新的名词在Holden头脑中出现了:“触发点”“童年影响”……当他把采访Kemper的成果告诉Bill的时候,Bill在他一次次的鼓动中,慢慢接受了他的新想法。

或者说,持一些保留、观望态度的接受。

于是Bill也参与到采访中来。

其次,是上司的压力。

上司是体制的权威。

Holden的上司以维护FBI声誉为己任。

Holden的一些新想法,打破了常规,让他感觉到不妥。

他觉得他应该在Holden做出更出格的举动时阻止他。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Holden差点失去采访的机会。

这时Bill挺身而出了,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上司终于同意勉强让他们继续采访,但必须保密。

这次挑战上司的权威,让Bill和Holden也付出了代价:他们从楼上的办公室被赶到了地下室。

上司显示了他的权威。

再次,是自己的压力。

不理解,可能是地方警察对Holden这套方式最直接的表述。

当Holden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向下面的警察介绍这套新理论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张茫然的脸。

这也没什么,一种新的东西出现,总是在最初阶段被人不理解和排斥。

可最要命的是Holden自己产生了怀疑。

这套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到底对实际意义有没有作用?

Holden在迷茫中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于是他和Bill找到了一位社会学博士:Wendy Carr。

向她咨询他们的研究是否有意义。

Wendy肯定了他们的研究,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术研究方向。

在他们的影响下,Wendy还放弃了成为大学终身教授的机会,跑到了FBI的地下室和他们一起研究这套理论。

Holden受到了鼓舞,他又坚持了下来。

最后,还有社会的压力。

Wendy是社会学术的权威。

Wendy虽然义无反顾的投入了Holden理论的研究,可她反对Holden的一些激进的采访方式。

她希望通过让罪犯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就能窥探罪犯的内心。

这和Holden的想法大相庭径。

在一次采访一个强奸杀人犯的过程中,犯人很不配合,面对Bill的常规提问,他怎么的都不配合,污言秽语,还装睡。

于是Holden开始尝试站在犯人的角度和他交谈,他将八个被害女性称为了“八个淫娃荡妇”。

这打开了犯人的内心,他和犯人终于展开了交流。

可Bill很不能适应这种用词和语调,但他没有和Holden对立。

可当Wendy听到了录音带里面的采访之后,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Wendy一直希望将这套理论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她希望通过中规中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方式去完成这个研究。

她觉得Holden太出格了,他似乎为了研究犯人的罪恶,把自己也变得很罪恶。

不是伪装,是一种彻底的沉入。

有些心理极度扭曲的罪犯,所做出来的事情,对社会道德是一种严重的玷污。

很多人一提到那些罪犯,都会马上促使自己远离他,最好连名字都不要提,更不要说站在罪犯的角度思考。

还有Holden在一次对小学生的讲课的过程中,小学的老师告诉他,他们的校长有触摸小男孩脚的习惯,每次还给他们5分硬币。

按照Holden的推论,这个校长后面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猥亵儿童的罪犯,他采取了措施。

最后那个校长丢掉了工作,并且背上了儿童犯的恶名。

校长的妻子找到了他家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说仅凭Holden的臆测就毁掉了一个家庭。

校长原本是一个当地尊敬的人物,有两个孩子,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现在因为找不到工作,这个家庭正面临破碎。

Holden的这次行为可以说是预防性的,校长并没有实质性的犯罪举动。

这在当时要有确切证据才能指控一个人的行为是很大的挑战。

“你凭什么凭你的推测想象,就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

”面对校长妻子的发问,剧中Holden面无表情,可内心呢?

三、当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中,Holden崩溃了,他倒在地上,呼吸困难,感觉要死了。

他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因为采访中使用激进的词语,并且欺骗调查局的调查,他可能丢掉饭碗;和Wendy的分歧越来越大,团队可能面对散伙;在一次出差回来,对女朋友一番心理侧写之后,得出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结论;……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在面对调查局对他的调查时,他抛下一句“我唯一犯过的错误就是怀疑我自己”后摔门而去;在采访中,他也屡次忽略Wendy给他的调查表,用自己的方式采访;在得出女朋友要分手的结论后,他也潇洒的离开。

可是面对Kemper对他的致命一击,他崩溃了:一天,他接到医院的电话,医生说Kemper自杀了,不过抢救过来了,而Kemper将他列为了紧急联络人。

经过多次的采访,Holden自以为了解了Kemper。

他建立这套心理侧写的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就是根据犯罪现场和人格特质来决定罪犯的心理,进而找到罪犯,甚至提前预防犯罪行为。

而在一次地方案件侦查中,Holden利用这套理论锁定了嫌疑人,并成功迫使他认罪。

这让他有点膨胀,在当地警察崇拜的目光中,他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关于这套理论的内容,里面提到了Kemper,而这些都让当地警察报料给了媒体。

Kemper看到了报纸,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并且问Holden对他的侧写。

Holden在Kemper的逼问下,告诉了他对Kemper的侧写。

可是Kemper告诉他,他们的合作还没有结束。

Kemper质问:“你认为用一个形容词就能总结我吗?

”接着质问Holden是否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Holden回答了“yes”接下来Kemper看到值班室的医生离开,突然站起来,堵住了Holden的去路。

并且告诉他,他以前给Holden写信,是想引诱Holden过来,包括这次自杀,也是要引诱Holden过来。

这是他精心策划的!

现在他可以轻易的就杀死Holden。

这是Holden没有预料到的,面对死亡,Holden全身颤抖了。

他建立心理侧写,就是要预料罪犯的行为,可是Kemper要对他实施谋杀,他却一点也没有预料到。

Holden自认为了解了Kemper,可是Kemper用实际行动告诉他,Holden在研究他时,他也在研究Holden。

最后他成功的让Holden放下了戒备,成功的可以对Holden实施谋杀。

面对颤抖的Holden,Kemper问:“你为什么来这,Holden?

”Holden颤抖的回答:“我不知道!

”Kemper满意了,他笑了,他告诉Holden:“这才是真相!

”并且拥抱了Holden。

Kemper的意思是:你对我一无所知!

Holden在此刻彻底的崩溃了,他慌忙的跑出房间,倒在了地上,呼吸困难,头脑中混乱的语言急闪而过。

原来他一直都不是专家!

原来他自以为了解、明白的事,都没能真正的了解!

他看到的只是黑暗深渊的冰山一角。

后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Wendy在自家的洗衣房的通风口,听到了猫叫声。

她回去拿了一盒罐头,放在通风口。

她走远了些,关上了灯,过了一会儿,她听到了猫舔舐罐头的声音。

她笑了!

接着她几乎每天下班都会放一盒罐头在通风口,然后走远,关上灯。

第二天都会看到一个舔的很干净的罐头盒。

可直到有一天,她拿起罐头盒一看,里面全是蚂蚁和虫子。

她吓坏了,丢下罐头盒,匆匆逃离。

这个情节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导演或编剧的一种映射。

猫可能就是映射罪犯,或者罪犯的心理。

Wendy以为她了解了猫,然后猫每天都会按照她的想法前来吃罐头。

可猫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她:有的时候,我不会来吃你的罐头。

Wendy是站在远处,听到猫的舔食声音,就认为她了解了猫,控制了猫。

可她连猫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被爬满蚂蚁的罐头吓到了。

Holden却是直面着猫,并且透过猫的眼睛,看到了猫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

Wendy在地下室里通过阅读报告,听录音,研究罪犯的黑暗心理。

Holden却是直面着无边的黑暗。

崩溃是必然的,大部分人的心都是脆弱的。

在你凝视黑暗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崩溃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能在崩溃后重新站起来,那你下一次面对黑暗的时候,底气就会充足了许多。

虽然可能还是会崩溃,但至少站起来的信心会更强。

(在黑暗中探索、前行的偏执狂们,愿你们都能有一颗直面黑暗的坚强的心!

《心灵猎人第一季》短评

研究多少读多少书看得多清都抵不过 自我意识

7分钟前
  • Dullhouse
  • 还行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Talkative and boring

16分钟前
  • hyhyhyhy
  • 还行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18分钟前
  • 局外人
  • 还行

留着这部我爱的fincher导的但我居然看不下去的作品

19分钟前
  • MademoiselleM
  • 较差

看了两集觉得冗余事件和镜头多到惊人,编导本不必这样巨细无遗地展现主角们的经历。更糟糕的是男主的智商情商都那么低下甚至达不到观众的平均水平,比罪犯更是弱到不知哪里去,实在受不了。

20分钟前
  • 子夜
  • 较差

竟然坚持着看完了

25分钟前
  • kidkid
  • 还行

大卫芬奇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他指导了前两集和后两集,特别是后两集非常带感。这种抽丝剥茧,由浅入深的纪实文学类美剧非常耐看。跟去年的罪夜之奔有的一拼。

30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稀释版的《十二宫》,省去虐杀场面,依靠对话与角色塑造构建戏剧张力,整体表演水准颇高,随着剧情推进,比尔面临深渊望之却步,霍尔顿走火入魔日益膨胀,而本来是棋子的罪犯却摇身一变,成为对待宰羔羊产生怜悯的猎人。谁能说善恶有明确的边界?

32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Criminal Mind的前传吗

33分钟前
  • sheeparker
  • 还行

男主的性格转化和很多plot都不够自然,不知道是我太critical还是男主长太丑。对behavioral science的引用和描写还不如masters of sex。实在是没办法给高分,一直想弃剧,唯一值得点赞的是引用了我看过的一本Goffman。

34分钟前
  • Yoli
  • 较差

前半不错,后半开始磨叨个没完,一季弃。

37分钟前
  • 啊酷呐,吗嗒嗒
  • 还行

实话说最早是因为安娜来看的。但显然她不是最重要的看点。故事不急不缓,对未来(也就是当下)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很有看头,这不是冷血式的非虚构好奇心,而是前瞻性的研究。看这剧的时候你必须记住,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想法在七十年代甚至不是人尽皆知的!

42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46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花了三天时间集中的观看了第一季,说到底对现在美剧也是极为失望,或者剧集压缩到3集能够5星好评。简单来说美剧的转折都差不多成了一定的规律,给第二季留扣的痕迹太明显。最后一集当Ed和小鲜肉拥抱那下,彻底让我弃剧了。

47分钟前
  • Movingo
  • 还行

为安娜托芙看的,想念olive了~

49分钟前
  • 了了不了
  • 还行

五集弃,不是很懂大家的评分标准了。。。

54分钟前
  • 苏铁饼干
  • 较差

为了剧中的非典型女友加一星,其实和男主这个小受眼神很配啊- -男主快放飞自我,太求控制感会变成连环杀人犯的。。。

57分钟前
  • 菠菜
  • 推荐

看到第1集15分曾经弃掉一个月,抓起来再看,翻过这个门槛就欲罢不能了,一口气追完。犯罪心理类型的剧很多,这部找到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让人站立在现今与上世纪两个时代的视角去审视这门学科是怎么一点点艰难建立起来的。台词写得太凝练,与杀人狂对峙时的心理张力、过招的细腻和犀利,如临其境。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