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星期一直在看《都铎王朝》,对于都铎王朝的理解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WEB迅雷上刚刚更新到第九集,亨利八世,性格极度乖张,可以在得知亲叔叔被刺杀后诺无其事的和侍女嬉戏,和法国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摔跤,为了政治需要不满12岁的亲女儿(那个著名的血腥玛丽)先后被许配给法国王太子、王太子的弟弟,以及她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表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可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为了皇后旁边的侍女安·博林,冒着被开除教廷的危险要和王后离婚,他曾经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哪怕教皇开除我一万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
于是在得不到教皇的允许下,亨利八世宣布脱离罗马教廷,通过了至尊法,宣布自己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首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幸运的安·博林在成为新的王后后,并没有继续幸运下去,因为她没有生下亨利八世期望已久的儿子,而因为莫须有的“通奸罪”被处死,在她之后,亨利八世,因为不用罗马教廷的准许,很方便的先后离婚结婚了四次,而后处死了其中一个妻子。
虽然这六个王后只给亨利一个儿子,但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却是亨利八世的两个女儿,血腥玛丽(第一个王后所生),和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安·博林所生)。
无疑,在38年的统治中,亨利八世是非常熟练的玩弄帝王权术的,即使是权倾一时的红衣大主教沃尔西也不敢对他有任何欺瞒。
但是他也有困惑的时候,在船上,和莫尔漫不经心的谈起,有人送了他一本书,《君王论》(哈哈,那个著名的马基雅威利),书中反复讨论了“a king is to be loved or to be afraid”,莫尔随后问他,书怎么样,亨利八世苦笑一声说“没有你那么,那么的乌托邦”随后又提起一个权臣要杀自己。
于是两人都沉默了。
我想此刻是亨利八世困惑的吧。
都铎王朝因为有了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而顿时变得血腥和香艳起来,延续了一百年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无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被冠以“异教徒”而上了绞架,其中包括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作者,信仰天主教,死后被罗马教廷追圣,和德兰嬷嬷一样),轮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继位之后,玛丽信仰天主教徒,转而迫害新教徒,被冠以“血腥玛丽”。
因此一个诺大的英格兰,因为亨利八世的个人情欲使得无数人上了断头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宗教信仰。
PS: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段,“but I love you ”“You do not know the meaning, You can love, perhaps a year, a month, a day, even for the hour, and in an hour, you do love well in deep, but after the hour, you love not, you love another,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 your love is the most generous ,is most wounding.” PS:本文参考了部分资料http://liuxiaoyan1213.blog.163.com/
经人推荐,但我觉得真不怎么样。
就是一个男人的离婚史。
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为离婚而努力着。
其实到后来,离婚不单单只是因为安·博林,想要得到“独一无二的”“王权和神权的统一”,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公主死后,那个放浪的丈夫只说了句对不起,然后留下了一滴鳄鱼的眼泪;威廉爵士死后,那个说爱的作曲家又变成了异性恋,还先后跟一对姐妹搞上。
这部剧里没有感动,更多的时候,我恍惚这是一部政剧,所以抱歉我没看完。
给我感慨的还是安·博林,这个女人应该是被人们常说的那种“聪明且美丽”的女人,但她的结果却是连她自己都没想到的,说到底,依附于男人的女人,企图自己兴风作浪定乾坤,还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从她决定做依附于皇帝的女人开始,她就失去了决定权。
对都铎王朝感兴趣的朋友,不如去看看布兰切特主演的《伊丽莎白一世》
"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you have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这是电视剧都铎王朝第一季片头中的一句话。
The Tudors,一部讲述英国都铎王朝历史的电视剧。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王朝,都铎王朝的国王/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有文化的国王。
在金雀花王朝的末期,玫瑰战争不仅耗尽了英格兰的资源,也耗尽了金雀花王朝的继承人。
于是一个远房的理士满伯爵亨利就成为红白玫瑰两派和解的选择,他就是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亨利的父系是都铎家族,一个原子威尔士的小贵族家庭。
母系来自兰开斯特家族,也就是玫瑰战争中红玫瑰。
为了和白玫瑰约克家族达成和解,亨利娶了来自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就这样达成王朝和解。
按说电视剧叫"The Tudors",就应该从Henry VII开始说起。
俺本来打谱从Wars of Roses末期开始看呢,心里琢磨说不定还能看到Richard III;没想到电视剧一开篇就使Henry VIII了,Henry VII的儿子。
都铎王朝从来就不是一个多产的王朝,像金雀花的爱德华三世一下有7个儿子这种事儿可是见不着了。
Henry VII没有早夭的儿子只有两个,Athur和Henry。
Athur理所当然是王位继承人,因此亨利七世早早就为小Henry安排好了前途:进教会。
小亨利于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那会有文化的人可都是教士。
没想到Athur没等到继承王位就呜呼了,于是小亨利成为王位继承人。
小亨利不仅继承了王位,还继承了哥哥Athur的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
电视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小亨利,也就是著名的蓝胡子国王Henry VIII,一生娶了6个老婆。
英格兰那会可是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Henry VIII结了6次婚,但他却只离了两次婚,神奇吧。
关于亨利的六位妻子有一个口诀,那就是著名的“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这说的就是6位妻子的命运。
电视剧的第一季讲的就是头两位妻子,离婚一世凯瑟琳和砍头一世安博林间的故事。
如果你看过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亨利八世》,你对这部电视剧的第一季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俺已经记不太清楚莎士比亚剧本里托马斯·摩尔有多大比重,但在电视剧里摩尔的戏份很大,这可能是比较大的区别。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很多,俺个人认为《亨利八世》是其中最差的。
莎士比亚生活在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因此在《亨利八世》这个剧本里就不免要拍一拍伊丽莎白她爸她妈的马屁,这也让《亨利八世》这部剧意思不大。
俺当年看玫瑰战争的历史看的一头雾水,当时没有方便的互联网,文本资料少得可怜。
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很大部分都在玫瑰战争期间,于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就成为搞清楚历史的方法之一。
记得当年看到《亨利八世》剧本最后伊丽莎白出生那段简直肉麻的掉了一地疙瘩,也很同情莎翁当年的境遇。
闲话说了一地,接着说电视剧。
如果你不了解那段历史又想好好看电视剧都铎王朝的话,莎翁的《亨利八世》是一本不错的入门。
电视剧里Henry VIII的扮演者是Jonathan Rhys Meyers。
这位帅哥出演过Alexander和MI:III,但是俺却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
这次在电视剧里Meyers真是翻身了,这位简直就是Henry VIII复活,演得太好了。
Anne Boleyn的扮演者是Natalie Dormer,一位戏剧演员。
在片头里有安博林回头的场景,Dormer的眼神充满了魅惑,那种勾魂摄魄的感觉让人浑身酥软。
Dormer的Anne Boleyn棒极了,举手投足间的吸引力洋溢着真个屏幕。
电视剧里比较大牌的演员可能要算Sam Neill,他扮演Wolsey大主教。
Wolsey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中是一个反面人物,电视剧的描绘应该更加接近真实——一个伟大的外交家和人文主义者。
在第一季里,Anne Boleyn成功的击败Katherine,Wolsey也被砍掉了脑袋。
在随后的第二季里,亨利八世唯一一位正常死亡的妻子,Jane Seymour登场。
简·西摩据说是亨利唯一的真爱,她也为亨利剩下了唯一一个男孩。
Jane Seymour出现后,Anne Boleyn登上断头台就成为或早或迟的事情。
在托马斯·摩尔的脑袋被敲掉,亨利和教皇正式决裂后,Anne Boleyn也掉了脑袋。
真可惜啊,Natalie Dormer这么迷人的一位女子,在下一季中将不再出现。
Henry VIII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比如说,他起先为了捍卫天主教用拉丁文写了一篇批判马丁·路德的文章,而后来为了和Katherine离婚竟然和教皇决裂。
这件事简直就和先帝爷干的一样漂亮,从此英国教会独立,称为“圣公会”,因为它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新教。
其实俺倒觉得英国教会就是一个不听教皇听国王指挥的天主教会。
亨利和Katherine生了一个女儿Mary,在和Anne Boleyn结婚后,他宣布Mary为私生女,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而在处死Anne Boleyn后,他又宣布他和Anne的女儿Elizabeth为私生女,而且也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直到他的晚年才恢复这两个女儿的继承权。
亨利和Jane Seymour生下了亨利唯一的儿子Edward,也就是以后的Edward VI。
Mary,在年轻的Edward死后继承王位。
Mary作为Katherine的女儿笃信天主教,她在位期间宰了无数新教人士,因此被称为Blood Mary。
Blood Mary现在为人所知是因为一种鸡尾酒,鲜红的颜色让它得名血腥玛丽,俺估计喜欢喝这种酒的同志没几个知道这种酒名字的血腥背景。
Mary死后,Elizabeth继承王位,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号称童贞女王(Virgin Queen,著名的弗吉尼亚州就是献给这位童贞女王的而得名的)。
既然童贞,就当然没有子嗣,都铎王朝断绝。
接下来是多灾多难的斯图亚特诸王登场。
Henry VIII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分别叫玛格丽特和玛丽,电视剧里把这两个人物合成了一个,叫着玛丽的名字做着玛格丽特作的事情。
Henry和Mary关系极为密切,很是疼爱这个妹妹,著名的Rose Mary号战舰就是用这个妹妹的名字命名,而Henry的女儿Mary的名字也是从妹妹而来。
Henry的这两个妹妹对以后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差点当上Queen的Lady Jane Grey就是Mary Tudor的外孙女;而另一个Mary of Scotland,斯图亚特家族的玛丽,是Margaret Tudor的孙女。
以后斯图亚特王朝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全靠这位Mary of Scotland呢,而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当然也是靠她。
电视剧里把Henry的两位姊妹合二为一,不知道以后怎么办。
The Tudors不会拍成Henry VIII一个人的故事吧?
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The Tudors Season 3应该能够把离婚二世和砍头二世的故事讲完。
回到开头,"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you have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这句话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所写。
编剧Michael Hirst是著名的历史剧编剧,他在2007年的电视剧“Elizabeth: The Golden Age"大热。
《伊丽莎白:黄金时代》讲的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的故事,因此才有开头的那句话:你认为你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你仅仅知道故事的结尾;要想抓到故事的精髓,你必须回到开始。
呐,就是给自己做个小广告呗。
"The Tudors"是俺看过的最好的历史剧,画面华丽,人物丰满,故事进行如行云流水,又像水银体温表掉在了水泥地上。
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国产电视剧就更没法看了。
《食神》的最后,评委大大感慨让她吃到了如此的美味,淡淡的洋葱让她心生忧虑:以后吃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办?
俺现在也有这种感觉,“洋葱,我放了洋葱”,以后没有这么好的电视剧怎么办?
只好苦苦等待第三季的到来。
最后提一句,音乐很棒!
作为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我总说如果不是转而投奔了考古,我一定会选择世界史作为研究方向,尤其是世界古代,从希腊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
我最感兴趣的时代就是亨利八世所处及其以后的那个时代,英雄与才子,暴君和小人交相辉映,层出不穷,编织出如此让人目不暇接而又混乱不堪的历史,一切的成就背后都充斥着斗争、背叛、报复、欲望、奸淫以及乱伦,偏偏欧洲那些国家的领土又小得可以,谁推翻了谁,谁臣服了谁,谁又是谁的远房(或近房)亲戚,连死了个国王都要琢磨着从别国的贵族从拨拉出可能的血缘关系来,这一切一切的混乱交织在一起,造就如此混乱的局面,不过是一些只能活几年或几十年的人们在争来抢去,却为日后我们的观望和探究增添了层层迷网。
说白了,我们只不过是在观望这些人的八卦,只要能够剥离出真相,就可以在这主干之外铺垫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塑造出我们所希望见到的那段历史。
很佩服HBO拍摄的历史剧,精彩、到位、令人回味,连我这样只对温馨喜剧情有独钟的人也不知不觉被其更换了重口味,从《Rome》到《The Tudors》,看的不多,但却钦佩不已。
这部片子里,亨利八世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青年,和之前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位肥胖的大叔截然不同,应该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吧,非常之能够理解。
学历史的人总爱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表情来批判当今艺术作品中诸多的失真和歪曲,其实差矣,不过是供人消遣的东西,能让人在看过之后心满意足就已达天命了,何必事事都摆出如此认真的面孔来?
所以我是带着娱乐的心态来看这些历史的八卦剧,所幸的是HBO没有让我失望,反而是惊喜重重。
哪怕是其中暴力和露点的镜头够多,但至少够真实。
当然,题外话一句,像亨利八世这样的君主,我是远远不敢给予肯定的评价的。
君阅汗青已通史,终局笔亦疏;韶华峥嵘风尘掩,回首觅当初。
婉转悠扬的开场乐曲过后,大幕徐徐拉开,一出波澜壮阔、诡诈血腥而又香艳奢靡的宫廷故事激情上演。
繁星满天的夜晚,气宇轩昂的古堡,千回百转的风笛奏鸣,清新爽朗的绿草芳香,让无数的观众迷恋上那个已经成为历史尘埃的时代。
《多铎王朝》(The Tudors)是讲述亨利八世私生活的八卦剧集,编剧扬言要通过这部剧集完整呈现亨利八世的情史。
说起来这亨利八世还真是广大影视工作者的救星,他传奇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给后世留下了挖掘不尽的宝库,从电影到电视,拍了一版又一版,简直是乐此不疲,没完没了。
如果中世纪的英国有八卦杂志,亨利八世一定会经常荣登封面。
他多才多艺,颇具艺术气质,酷爱音乐绘画,擅长骑马、射箭、球类等多种体育运动,甚至还用拉丁文写了一本书。
更重要的是,此人的私生活混乱不堪,为了扶小三上位,他不惜跟罗马教廷决裂。
他先后娶了六个老婆,两个被他砍了头,两个被他休了,一个生孩子死掉,最后一位,因亨利死在她之前才得以安享天年。
因为一夫一妻制,这个八卦国王把整个教廷和神学院都折腾得够呛。
混乱的私生活并没有影响他的执政,从一个乳臭未干的纨绔青年成长为专横、权利欲膨胀的强权君主,亨利八世统治多年,王位一直坐得稳稳当当。
另外,他还有两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厉害女儿。
大女儿笃信天主教,在位期间宰了无数新教人士,因此被称为血腥玛丽。
小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一世,她雄才伟略,从此开创了英格兰历史上的黄金年代。
整部剧集拍得恢宏大气,画面华丽,人物丰满,服装造型美轮美奂,情节推进如行云流水,各方面都做得到位。
尽管有一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大仲马曾经说过,历史就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如此而已。
鸿篇巨制都需要一个耀眼的明星来压阵,超级帅哥乔纳森.莱斯.迈尔斯就是本剧的定海神针。
一生风流无数,到头来其实孤独终老,他穿着中世纪的华服,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犹如希腊雕塑般俊朗的面容,彻底颠覆了历史上的这位帝王。
跟他一比,所有的娘炮和人工美帅哥顿时沦为地上的泥土。
看过亨利八世画像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是个红脸胖子,个子不高,且小腿发达,即便年轻时也肥嘟嘟的,这位仁兄的尊容实在离“偶像”二字相去甚远。
如果按照画像来选角,《多铎王朝》肯定会流失大批的女性观众,一个形容粗鄙、五短身材的国王在剧集中不停地娶妻杀妻,实在不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没有乔纳森的脸庞总是以特写的镜头出现,不熟悉英国历史的观众对《都铎王朝》哪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趣?
毕竟,一个帅哥的罗曼史要比一个胖子有吸引力得多。
这也正是《多铎王朝》高明的地方,把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一段历史拍得宛若宫廷偶像剧,反而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这是一盘由奢靡、权势、阴谋、欲望拼成的视觉盛宴,它美到极致,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最后只留下了无尽的苍凉。
查尔斯.布兰登公爵,亨利八世最好的朋友兼姐夫。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人物,他和亨利八世的关系类似于《鹿鼎记》中的康熙与韦小宝。
出身平民,也没有什么文化,但他是亨利八世从小到大的玩伴,亨利当权后他很自然地就成为国王身边的宠臣,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亨利八世为人喜怒无常,心狠手辣,一不高兴连大主教都能被他活活逼死,自己老婆的脑袋也是说砍就砍,但唯独对布兰登网开一面,天大的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可见查尔斯.布兰登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亨利八世将姐姐玛格丽特公主许给了葡萄牙国王,派自己的好友布兰登充当送亲使者,为了让他体面一点,还特地给他加封了爵位。
没想到在漫长的旅途中,布兰登和公主俩个日久生情天雷勾动地火,干脆睡到了一起。
玛格丽特公主迷上了英俊健壮的布兰登,对自己的老夫君横竖看不顺眼,她不愧是亨利八世的姐姐,胆大心狠,索性在床上闷死了碍眼的老东西,从此与布兰登双宿双飞。
亨利八世勃然大怒,将这对狗男女逐出了宫廷。
但他对布兰登还真是比别人不同,过了一段时间,当布兰登放下身段前来服软之后,亨利也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这个姐夫。
经过了这段风波,两个人的关系似乎比过去更铁,布兰登的官儿也越当越大。
这一段与《鹿鼎记》中韦小宝和建宁公主的故事真是如出一辙。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真正的历史中故事远没有这么戏剧化,亨利八世有两个姐姐,许给葡萄牙国王的是一个,嫁给查尔斯.布兰登的又是另一个。
为了万恶的收视率,本片的编剧生生将两个公主的故事揉在一起,也因此成就了查尔斯.布兰登的一段传奇。
私下认为,编剧肯定看过英文版的《鹿鼎记》,并从中偷到了不少精彩的桥段。
事实上历史上的沃尔西是病死的,S1E10,最后改编将红衣主教沃尔西改为在牢中跟上帝祷告后自杀,还是割喉!
编剧有可能是为了突出剧情张力,可是基督教是严禁自杀的,不管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抑或者宗教改革的茨温利总、路德总、加尔文宗,关于自杀这一点都是一致的:严禁自杀。
一个担任了天主教几十年的红衣主教,怎么会选择自杀。
没想到最后一集快结束,编剧侮辱观众智商。
而且你照历史事实拍不好吗,非要胡编滥造。
在第一季的第二集里,有一段亨利八世和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作者)泛舟湖上的画面,里面提到了一本书,我看的人人字幕版的,是这样翻译的:是一本叫王子的书,一个叫尼库洛·马切维尼亚的佛罗伦萨人写的。
其实呢,这本“王子”的书,其英文名叫The Prince,如果按照普遍理解,确实是王子的意思,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按照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发行的版本说,是《君主论》,作者就是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在书的最后参考书目里,明确地列出了英国版本就叫做The Prince,所以剧里译作“王子”是不太准确的。
就《君主论》的后记来看,这本书的中文译名还有《霸术》《纵横政治论》《君》,直译也好意译也罢,总比叫《王子》好吧?
本来是打算先看《罗马》,结果却被《都铎王朝》吸引过去了。
这部美国Showtime2007年的历史剧的主人公为亨利八世,如果你不熟悉这个名字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在他前面加些定语,比如——和他同时期的人有沃尔西主教、托马斯·莫尔、马丁·路德、克伦威尔,最重要的是,他是“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
如果16世纪的英国有八卦杂志或网络,那么亨利八世一定每每荣登封面或首页。
毕竟,即使在那个群魔乱舞的十六世纪,想要再找一个像他这样娶过六个老婆,拍拍脑袋就随意处死贵族和教士,还惹得罗马教廷愤然开除其教籍的国王,也是很难的。
为了娶新老婆,亨利八世引发了堪称历史上影响最大、长达八年的休后离婚案,更由此引发了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也是之后一系列新旧宗教之间血腥争峰的始端,如玛丽一世统治期的“血腥玛丽”。
看过亨利八世画像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胖家伙,个子不高,且小腿发达,即便年轻时也肥嘟嘟的。
Showtime却请来了妖艳派的帅哥Jonathan Rhys Meyers 饰演他,Jonathan不仅长相英俊,而且身材健美,的确很适合演绎争强好胜、多情滥情、多才多艺而又有点神经质的早期的亨利八世。
从《天鹅绒金矿》中画着浓重的眼影把那个把Gram Rock演得风华绝代无人能及的Brine,到现在这个穿着高领皮革装的风流国王,Jonathan你成长为多么华丽丽的女王受啊>O<故事从1520年开始讲起,当时亨利28岁。
一开场亨利的叔叔在法国被暗杀,年少气盛的亨利嚷着要与法国开战,幸而沃尔西与托马斯·莫尔这两位幕僚说服了亨利,将他从战争的悬崖边拉了回来,还明智地把缔结和平条约的功劳让给君主。
“陛下,您将作为新世界的构建者而铭记于史册。
”沃尔西主教说。
沃尔西渴望与法国结盟,在他的极力主张下,亨利在法国北部的锦绣田野(亦作金布围场)和法国国王佛朗西斯一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和谈,但最后还是弗朗西斯赢了。
亨利咽不下这口气,又瞒住法国偷偷和神圣罗马皇帝结盟,在第二集中他把女儿玛丽(8岁)当作政治筹码先许给法国王太子,第三集又许给神圣罗马皇帝,接下来又许给奥尔良公爵……现在来介绍一下1-3集中的主要人物:凯瑟琳王后:正式的称呼应该是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八世的元配夫人。
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德五世的小女儿。
她先是嫁给了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半年后亚瑟就死了。
亨利七世担心儿媳再嫁会导致丰厚的陪嫁流失,更希望能保持和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的同盟关系,所以不遗余力地促成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婚姻。
但天主教认为寡嫂不能和小叔子再婚,否则他们会没有孩子。
在外交斡旋下,罗马教皇松了口,只要凯瑟琳仍是处女,他就同意这桩婚事。
凯瑟琳发誓自己决没和亚瑟圆房,于是,年长亨利八世六岁的凯瑟琳和小叔子结了婚。
凯瑟琳王后是旧道德的典范,谦卑顺从、知书达理、宅心仁厚,深受国民爱戴。
可惜35岁的她已年老色衰,看起来就像亨利他妈。
婚后他们生育了六个孩子,但五个儿子都死掉了,只剩下一个女孩玛丽(就是后来那个声名狼藉的“血腥玛丽”)活了下来。
亨利开始担心这桩婚姻触犯了天条。
白金汉公爵:这个人在第二集就死了,但有必要介绍一下。
他曾说“这是我的王冠,我的宫廷”,这话不假,都铎王朝的王位得来是有些非法。
从兰开斯特家族的父系看,白金汉公爵的确比亨利八世更有资格继承王位,但亨利八世母系的血统无疑更胜一筹。
他有两个妹妹,一个被王后宠爱,一个被国王宠爱。
在剧中在目睹自己女儿的出轨行动后竟然迁怒于国王。
而且白金汉的女儿并没有直接跟亨利八世发生关系,只是国王的密友布兰顿为了赢得跟国王的打赌才引诱了她。
盛怒之下的白金汉居然打起了王位的主意,他由此萌生了推翻亨利八世的念头,不过白金汉什么也没有,他的那些封地和金币怎么可能跟国王相提并论?
愚蠢的白金汉被善于阴谋诡计的博林给出卖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就以叛国罪把他送上断头台,同时没收了家产。
凑巧的是公爵的爸爸和爷爷也都被以前的国王砍了脑袋。
沃尔西主教:亨利八世早期的宠臣和权臣。
他是平民眼中的大救星,外国君主眼中圆滑的外交官,国王眼中的治国能臣。
但亨利八世的原则就是,决不允许一个大臣长时期获得自己的恩宠。
沃尔西在1521年前后仍是声威赫赫,甚至极有可能成为新任教皇。
但很快,因为离婚官司无法获得罗马教会的批准,亨利八世迁怒于沃尔西,指责他从中作梗,充当了教皇的走狗。
1529年,沃尔西被解职,次年死于狱中。
剧中的沃尔西主教由势力派老演员Sam Neill饰演,在他的精彩演绎下,沃尔西复杂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路线被展现得丝丝入扣。
据说Sam的尔西主教改变了既往印象中那个贪污分子和幕后政客的形象。
但个人认为,沃尔西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己私欲和亨利无穷无尽的欲望。
沃尔西在权力鼎盛时期,身兼约克大主教(1514—1530年)、巴斯与韦尔斯主教(1518—1523年)、达勒姆主教(1523—1529年)、温切斯特主教(1529—1530年)、圣奥尔本斯修道院院长(1521—1530年)五个重要教职,年收入可达3.5万英镑,相当于王室收入的1/4。
托马斯·摩尔:《乌托邦》的作者,人道主义者,亨利八世的秘书和顾问。
亨利十分赏识与尊敬他,可是两人后来在政治与宗教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亨利也把他处死了。
在第二集中他说过:“我最珍惜的就是我的气节”,多年后,他果然为了自己的气节而死。
安妮·博林:托马斯·博林爵士和伊丽莎白·霍华德郡主的小女儿。
当时枢机主教沃尔西权倾朝野,引得诺福克公爵等人忿忿不平,于是,他们和国王的妹夫兼好友布兰顿结成了反沃尔西的同盟,而同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博林的那一对尤物女儿。
博林先买通关系给国王送上了大女儿玛丽,捞了一笔,很快国王就厌了,博林爵士自然舍不得到手的钱财又被收回,就前赴后继地派出了小女儿。
安妮·博林在历史上一直被描述为一个长相普通的女人,但弗朗索瓦一世秽乱的宫廷催育了她与生俱来的魅力。
她诱惑亨利的经验可以写本书(《勾引国王的一百种方法》= =),她很清楚亨利这种花花公子的性格,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越是渴望,她先是吊起亨利的胃口,欲擒则纵、欲拒还迎,亨利就这样痴痴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追求安妮·博林的亨利表现得像个疯狂的初恋者,又写情书又送珠宝,最有趣的一幕是,亨利在办公室听到有人报上“安”的名字时,他“嗖”的一声站起来。
后来发现原来是另一位名叫安妮的侍女时,脸上失望的表情表露无遗(亨利你果然是个强受啊>_<)。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都铎王朝》,那就是“华丽”;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华丽丽”。
对一部电视剧来说,《The Tudors》的华丽绝对赶得上一部电影的浓度。
画面的鲜明与内容的香艳相得益彰,王座、冠冕、锦绣华服,俊男、美女、刽子手的屠刀……看片头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叙述奢靡的宫廷之中的私情故事和权力阴谋的大戏。
看了一季,实在无法不去联想我们自己的宫廷戏,不是电影大片那种能在房顶上乱飞的宫廷戏,而是类似《雍正皇帝》的“正说”和类似《微服私访》的“戏说”。
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瞧咱中国的老祖宗,到底是千年的文明古国,咱玩阴谋那叫什么档次!
再看老外,简直就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所有的阴谋都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
要怎么说中国人聪明呢?
看看咱的《三国》,那智慧,那谋略,就算把后主刘禅搬到都铎家的朝堂上去也能把这帮不开化的野蛮人玩得滴溜乱转。
不知道英国人看到把他们的老祖宗写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猪级动物会不会跟美国人急,也许英国人会照例嘲笑美国人,乡巴佬鼓捣出来的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文化就是没文化。
点缀些个诗歌音乐,也都是为了偷情准备的。
没文化打什么紧?
《都铎王朝》的看点反正也不是文化。
选择都铎王朝,既没选择血腥玛丽也没选择伊丽莎白一世,而是选择了亨利八世作主角,显然是看上了这个“蓝胡子”娶了六任老婆,“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放到现在也够波澜壮阔的婚姻史和密切相关的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
而且按美国人的喜好,后宫里勾心斗角绝对是收视率的保证。
其实中国人也如是,就算是声称自己“写不好女人”的二月河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给小说里塞进几个女人。
顺便一说,二月河的女主角真的不怎么样,倒是个把只露一面半面甚至根本不露面的女人比较有得看。
写艳情中国人绝对搞不过美国人,不是写得神圣了就是写得下贱了。
美国人好象从来不给自己设框框,基本不会在乎把某个历史人物贬低了还是抬高了(反正也不是写美国人,要是写华盛顿林肯可能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所以都铎家的亨利王既不是千古一帝也不会遗臭万年。
一方面任性得象个孩子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残忍得象个暴君玩弄着他人的生死荣辱。
很多时候即使是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作者也会对笔下的人物注入自己的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一毫。
但是我很难想象剧作者在写亨利八世的时候注入了多少同情和怜悯,感觉更多的是对这个“蓝胡子”无情的嘲弄,就象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帅哥扔烂泥潭里。
亨利为了和新欢安-博林结婚,想要抛弃宽厚仁慈且深受人民爱戴的王后时,竟然在教会法庭上扮演伪君子,慷慨激昂地要求“正义”。
当人们为这种厚颜无耻背叛切齿痛恨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安-博林却吊着亨利的胃口把他耍得团团转,让亨利无比炽烈的“爱情”成了笑柄,知道后来亨利也被安-博林背叛结果砍了她脑袋,我非常开心地准备好爆米花等着看好戏,除了“活该”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儿去形容对这位帅哥亨利八世的感觉了。
至于安-博林,史上形容她似乎没用什么好词,电视剧里的安-博林肯定无法象阿拉贡的凯撒琳那样用“好”来形容,但似乎也不能单纯地用“坏”来解释她的行为。
首先她是工具,用来帮助家族赢得国王恩宠的工具,但也不能说对亨利完全没有爱。
当瘟疫流行时被国王遣离,安-博林的眼泪说明她是受了伤害,感觉到了背叛,内心深处她是想与国王患难与共的。
可能也是因此,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完全消失,之后的纠缠再也无法和“爱”联系到一起了,安-博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用爱情来定义这对男女的私情,实在是种亵渎。
爱情不纯洁,婚姻不神圣,没有宗教值得信仰,没有理想值得追求,人道主义者把“异教徒”活活烧死,战争与和平是国王们的游戏。
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不适合思考,不适合感悟。
但是它华丽,适合娱乐。
要是“忠实于历史”让亨利八世成个老胖色鬼,安-博林其貌不扬平胸如机场,那就连娱乐也不适合了,所以《都铎王朝》非华丽不可。
如同为了与法国结盟修建的行宫,虽然不过是顶帐篷,但是华丽,而且还好,酒是真的,喝得过。
非常没想到,《都铎王朝》留下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宫廷艳史,而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限制,然后我总结了这一重大发现:权利的边际,正是西方民主的基因。
首先你应该注意到,欧洲的皇室是一夫一妻制的,而所有的民众,也都是这样。
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天主教会规定:一夫一妻是上帝的旨意,而且不许离婚,因为婚姻是神圣的,是不能乱来的。
所以生不出儿子的亨利八世为了休妻跟教皇申请特许离婚搞了七、八年最后还是被拒了。
好在当时德国教士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潮,亨利八世也借机让英国退出天主教会,并在国会决议批准的形式下,才最终完成了离婚,另取新欢。
这件事情,换到中国当时的皇帝,应该是明朝吧,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因为我们的皇权是没有边际的,但人家的皇权是有边际的,这一深刻而根本的区别,在我看来,正是所谓民主社会的早期基因。
剧中有一些同样让中国人觉得非常搞笑的情节,比如,国王为了休妻,要专门设一法庭,庭上要提交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词,我们之所以觉得有趣,因为这在我们的古代,甚至我们的现代,都是匪夷所思的,老大要干什么就让他干呗,哪里还要搞这些!
而正是这些看似繁缛和无用的程序,培养了一个所谓的法制社会。
还有国会,虽然不清楚那时英国国会的构成,但我猜应该不全是贵族,也会有一些其它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
不论如何,英国国王颁布的许多重要法律和政策,甚至包括皇室的继承人名单,都要通过国会的批准。
虽然我们会猜想这些批准多是走形式,但确有史料反映一些法案经过国会辩论后进行修改才获通过。
国会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其实煌煌如日,因它代表了“民众”对最高权力的制约。
而英国,能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岛国,成为横跨地球的日不落帝国,这些早期资本主义立宪社会的雏形,应该既是一个更有活力的经济社会的表现,也是它的基石和保障。
读了这些历史,总是让我很想去英国看看,如果不是他们的建筑如此阴森沉郁,气候又那么寒冷潮湿……http://echoineurope.com/blog/?p=9
Only the costumes and beautiful girls worth 2 stars. That plot sucks.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纯粹为了乔纳森看的,当然对都铎王朝也有兴趣,看伊丽莎白一世的父母的故事是我的心愿。但是不甚好看,还有三季实在不想看了。
亨利八世你个无耻王八蛋。Jonathan你个视觉系美男。
小乔太有帝王范了~~~更爱他了!~~~O(∩_∩)O~
快进看完的。美国人拍英剧还是不行呀。从口音到举止到道具,没一样体现贵族风范。剧情永远在宗教和女人间切换,好像没啥其他事可做。
不要笑 一场离婚讲了一季 不是因为注水 而是因为“法律” 这是东方封建制度下从未存在的
非常美国味,让我一开始有种这是英国的感觉么?情节展开很慢,人物彼此之间联系又不够紧密,所以看到很多人弃剧了。开始观感还好,但看到弹幕里了解英国历史的小伙伴不遗余力在科普,才发现很多情节改动很大,就只在看衣服了。服装很很很好看!另建议补剧前看看欧洲史,对宗教和王权有个概念。
怎么办,看了个开头看不下去了。。难道这个时代的剧是我的硬伤?男主的颜我挺喜欢的呀~
原来欧洲古代国王都只能有一个妻子的,其他的情人再多都是偷情,还有很多是大臣的妻子呢!哪像中国,直接建立一个后宫想要多少女人就要多少女人,
这一版的亨利八世和安·博林太性感了,一对欲男欲女缠绵悱恻了快一季还忍住没搞,确实赏心悦目。凯瑟琳王后西班牙风味十足,口音可爱,其实她只比亨利八世大4岁,真有种美人迟暮的心酸。再联想到安·博林的结局,只能叹一句君心难测、恩宠易逝——都特么是假的。
看了一季没再追下去,华丽的宫廷帅哥们。。。自此喜欢上Jonathan,不过他的贵气太重,很多角色都像在重复Tudor里的Henry。Augest Rush里倒是非常惊艳!
这部剧里亨利八世在咆哮以及激情戏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对历史的陈述比起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靠谱多了~
啪啪啪,啪啪啪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们倒是很养眼 服装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第一集有点小雷,剧情拖沓,凯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妈似的。。。
权利的游戏……可怜的沃尔西啧啧,如果查尔斯来演亨八就好了,帅啊……据历史记载王后是很宽容淡定且很有爱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坏女人则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欢男主长相啊!!!!!!
还行 就看的不是很起劲,有点压抑。看过一丢丢
之前读过《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书其实写得一般,不过辅以此剧还是蛮相得益彰的。本剧除了尺度过大,其实场景、内容、细节神马的还是蛮好看的。
整个就是这三件事: 要离婚!要结婚!要孩子!女的!混蛋!.....这个倒霉的女娃子就是未来的伊丽莎白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