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第五集,触目惊心,然后就去百度了一下奥施康定和阿片类药物的相关知识,无意中看到了很多跟电视剧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信息,原来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里面的名词跟电视剧一模一样, 比如“假性成瘾,5大生命体征“ 等等,我看美剧的时候还以为这些都是为了扩大销售额捏造出来的。。。
然后我去搜了知乎等,发现的确有人因为这个药有成瘾的经历,不过中国管控比较严,大部分都是晚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被开这个药方。
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个剧,显得无比真实和近距离。。。
这是我最近所看的最好的连续剧了,对于剧中所描绘的因药物成瘾的人物的事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家里就有一位药物成瘾的亲人,我的哥哥,曾经非常聪明、帅气、阳光的一个青年,因为某一次无良医生的误诊,就一次很简单的头部带状疱疹感染给误诊了,开错了药,等后来找到原因治疗后就已经留下后遗症,那就是会经常头部剧痛,为了止痛,医生给我哥推荐了盐酸曲马多,一种阿片类止痛药,这就是噩梦的开始,后续就和剧中成瘾人物情况一模一样,到现在,我哥已经药物成瘾有15年了,现在每日浑浑噩噩,还患有抑郁症,和老婆离婚住在我父母家,成了一个废人。
剧中所叙述的事情是真实事件改编的,那所大药厂今年给罚款几十亿美元宣告破产,但是吃他们生产的药所死去的人不说,活着却遭受着成瘾痛苦的人们还有他们的亲人,还将持续的痛苦下去,我的家人也一样。
我会推荐朋友看这连续剧,我也希望其他影友看过此剧后也多多推荐给亲友看看,让他们了解下阿片类止痛药的危害有多么厉害,咱国内以前对此类止痛药管理比较松散,网上都买的到,现在好了些,但还是缺乏管控力度,还应加强啊。
一个社会事件从开始发生到产生后果其间的每一个视角都有值得反思的空间。
非常喜欢本剧的原因正是其将这个真实事件以多视角展开,再通过真实的主角——Oxycontin将各个维度予以联结。
关于制造者,关于监管者,关于受众——信息差所带来的道德审视我们要小心别把智慧当作上帝;当然它有强壮的肌肉,却并没有人格。
它不能领导人们,它只能服务于人们,而且它对领导人并不挑剔。
这一特点体现在大量牧师和知识分子的素质中。
智慧对方法和工具很苛刻,但是并不在意结果和价值。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出现新的“危机”时,Richard被提醒“你应该才是最了解这个药”,提醒的那个人又重复加重喊了他一句Doctor……
一位依旧坚持不懈给患者开oxycontin的医生——可能原谅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给自己洗脑
监管者的困顿(看到这个审批积压数目emm真实)
受众是一群这样的人。
可能在有些人眼中,这些人的角色是单一的,是他们的消费者、点石成金的道具,而非他们能与之情感和命运连结的“人”。
当然,监管者还有我们的主角们
那几车文件拉过来直接让我想到《黑水》
看完可以关注一下真实事件,罪魁祸首们到底有没有被put into jail (hehe)这三者之间是一件事从上游发展到下游的顺承关系,他们的利益却又是混杂矛盾的。
致敬所有的whistleblower。
或许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道德的审视,但是作为现实,复杂缠绕的利益关系正如温热的淤泥沼泽,不是谁都有勇气与之对抗,不是挣扎一下而是对抗到底。
关于学术观点的引用,关于媒体,关于slogan——信息的流动产生的偏差一个被杂志引用、被用来当做论据劝说医生开出oxycontin的观点,居然难以找到的源头。
即使最终找到了这个源头,居然只是数据有限、观点有限不足以支撑后续结论、只有五句话的信件。
(相信平常读paper的盆友应该都明白这种“跨级引用”并不罕见……当这种不规范引用级连爆发时就很恐怖)
最后找到“广泛研究”的源头是一封只有五句话的信件,没错,是信件……此时,这些信息传播上游的“权威”已经开始坠入信息偏差的恶流中。
本剧中Purdue制药紧紧抓住以上“偏差”,利用媒体的手段继续放大误读。
有交流座谈会,民间组织,误导性质的广告,以及重中之重、典中之典——医药代表。
(和现在的“带货”很像吧,先制造流行风气or制造焦虑,接踵而来就是无孔不入的广告,明广暗广)媒体是信息市场,“带货”就可以制造”流行“观念,制造“共识”。
前一段时间略略读了一下《必要的幻觉》,于是在这部剧里最有感慨的反而不是医药公司和药品那些事儿,而是关于媒体关于一个流行思想的制造……“冷静的旁观者”制造“必要的幻觉”(我们饱受疼痛的折磨却一直忽略了它导致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正如Richard Sacklar最一开始所讲),然后利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极简道理”(如slogan、FDA的标识和有误导性的缓释作用图表)来保证信息缺失且盲从的人群的信任和顺从。
据说Sacklar家族最开始就是做广告公司的工作……其实并不意外,整件事情中药品本身并不drama(不新,一切性质也在掌握之中),drama正是推行手段。
媒体结构本身的设计就是为了诱导对既定观念的顺从。
在广告之间三分钟的间隙,或在700字的文章中,你很难举出让人信服的观点和证据来表达新鲜的思想或惊人的结论,而重复那些受欢迎的老生常谈则容易的多。
对于处在信息差下游的人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保持基本判断力。
这个保持的动力来源正是信息缺失自身带来的的不安全感。
slogan能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安全感,让人无意识坠入认同的“惯性”中。
另外的一些:不仅是从不同层面选取视角,每个层面中具体的角色也非常有意思。
比如选择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矿区和选择一个天主教并且女儿是同性恋的家庭。
比如穿插在整个故事中的Bridget的婚姻(以离婚作为第一个场景以及值得反思的婚姻关系视角,尤其是和Rick做对比……)以及Bridget的职场经历(剧中被多次提及的“女性”修饰词)。
另外可能就是本剧“混乱的”时间线。
对于观众入戏来讲可能会比较烦恼,尤其是本片的信息量有点大。
但是当大致把握了剧集的节奏或者是二刷时,这种交错的时间线(尤其是Bridget这一条)会产生一种在已知的既定命运下奋击的悲壮感。
Richard Sacklar(Michael Stuhlbarg饰演)这用气声讲话的设定是谁想的啊……真的直接给这个角色增加50%恐怖氛围……
看完感觉好分裂,特别是剧中邪恶大boss的理论就是在现在医学院里教的主流医学观点的时候。
我也天天问病人你的痛0到10分有多少分,天天直接给术后病人开oxy/dil PRN(已有NSAIDs+泰诺+加巴喷丁+利多卡因贴片around the clock),天天劝病人吃oxy(是reform后的剂型)因为控制好了疼痛才利于术后恢复。
两年前连国内老师都说痛是第五生命体征、吗啡用量是文明的体现、阿片类被妖魔化了、疼痛严重治疗不足,这些话,我也感觉挺有道理的。
看了这剧谁能不觉得吓人?
再也不怪病人顽固到术后疼痛10分都不肯吃oxy了,我看了这剧也不敢吃。
我理智上知道不同程度的疼痛应该分类讨论,而这剧为了善恶分明模糊了此中界限:我们应该批判药厂无循证证据就擅自扩大适应症lobby中度疼痛都能随意用阿片类罪该万死,但重度疼痛和术后疼痛毕竟情况不同,镇痛是合法需求。
不过我去查了一下术后的长期使用阿片的概率也有百分之五六,确实比我预想中高太多。
这剧拍的手法也很高明,三条时间线层层推进,直到最后融会贯通。
全员演技都好强,这位美国脸叔真的有种迷人气质在身上(虽然演员真人照片就回归普白男了……说真的我刷剧停不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上瘾😭#成瘾剂量# #Dopesick# 2024.08.07 【10/10】
《鱿鱼游戏》火了。
但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质疑,有观众说它的故事套路化严重,也有观众说它讲述的主题太肤浅。
想看点深刻的、复杂的?
那么Hulu的这部新剧你不能错过。
《成瘾剂量》Dopesi
共8集《成瘾剂量》,Hulu近期上线的8集限定剧。
讲述了美国史上最严重毒品流行,也是本世纪最大医药丑闻。
主角便是有“乡村海洛因”之称的奥施康定。
奥施康定,它曾是市面上最畅销的止痛药,用于缓解治疗中度到重度疼痛,产自普渡制药厂。
普渡制药是一家家族式企业。
1981年,普渡成功研发出可代替静脉滴注的口服长效缓释型吗啡,取名MS Contin,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患者的痛症。
MS Contin先是在英国上市,后又在美国流行,并迅速称为癌症患者口服止痛剂的黄金标准。
但是,MS Contin的专利马上到期,想要食药行业中继续占据大片江山,普渡就需要研发出和MS Contin一样成功的后续产品。
这次,普渡把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非癌症类慢性痛症。
经过研发后,他们便推出了新药——奥施康定。
当时的医疗界,也正掀起了一场重视疼痛的新时代。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生命体征。
免除疼痛,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医学界普遍呼吁重视和扩大对于疼痛治疗的研究。
普渡的新药奥施康定也应运而生。
而且带着其他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以及光环。
首先,卖点1,奥施康定是长效药,每天只需服用两次,24小时无疼痛。
卖点2,成瘾性低,仅有不到1%的人会对奥施康定上瘾。
而且关于这一点,美国药监局FDA也为其背书,为其批准了一项特别标签,写着这样一句话: 奥施康定片的延迟吸收被认为可以减少药物滥用的可能性。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也为奥施康定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疯狂营销,医药销售代表几乎与医生进行1对1模式的沟通,还有1个月试用剂装、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让这款药物迅速火了起来。
可是结果呢?
监狱里突然人满为患、暴力犯罪泛滥成灾、遗弃儿童数量增加、未成年少女卖淫日益严重、虐童案频发,上市不到三年的时候,奥施康定就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罪恶之源。
这是一场由普渡制药精心设计的巨大骗局,《成瘾剂量》便为观众还原了事件来龙去脉,用最严肃最冷酷的方式。
上个镜头还是矿工们在黑暗逼仄的井道里满脸煤灰地工作,年纪尚轻的小姑娘一个不小心还弄伤了后背。
下个镜头则是萨克勒家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喝着香槟,争论着新药奥施康定的制作。
对比太强烈了,强烈的让人无法直视。
那些优美的、高级的、珍贵的艺术品,反复地以各种角度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是工人们永远都不能企及的地方,却由他们买单。
他们的血汗泪,最终创造了萨克勒家族的造富神话。
目前《成瘾剂量》已经播出了前5集,共8集。
豆瓣上拿到9.0的评分,制作质量上乘,不敢称神但也有足够的优秀,入坑没问题的。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故事结构很清晰:一个为“赚钱而生”没有良心的家族-sackler,通过资本运作,让“致瘾性”很强的止痛药——Oxycotin面向市场,为了销量,竟然让销售代表唆使医生给病人提供越来越高的剂量,最终导致死亡率上升、犯罪率上升。
几方力量在于上市大企业普渡制药抗衡——检察官三人组、DEA(美国毒品管制局)飒飒的女警察、矿工女孩家庭为代表的受害者群体...在其中,你可以看到,普渡制药为了提高销售额,做了些什么:1)使用非论文性质的观点,作为权威数据,来宣传药物。
2)偷梁换柱形式的邀请病人来做广告宣传3)数据弄虚作假,明明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一样,呈现波动较强的曲线,但是普渡制药只截取一部分数据并拉长时间轴,来呈现出缓和的曲线。
4)有钱能使鬼推磨。
花重金游说政府和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要多管闲事。
5)给销售们洗脑和更高的激励机制,让销售尽可能提高药物销量。
6)过度宣传药的疗效维持12小时的止痛时间,以及声称该药成瘾性只有1%。
但是这些数据是经过系统测验得来的么?
并不是,12小时和1%都仅仅在部分小群体中得出的数据,并不具有权威性、规律性和普适性。
普渡药业为了赚钱,迫使人们使用越来越高剂量的药,“成瘾”的民众此时已经无法自拔,甚至升级进阶吸食海洛因等毒品。
关于结局,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真实事件,都不是大家期待的那样:坏人终将被惩罚。
sackler赚的盆满钵满,尽管最后企业破产了,但家族财富早早的转移了,家族人员也搬迁到欧洲,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尽管企业最终倒下了,但你没有看到一个sackler家族的人卖掉一艘游艇、卖掉一件艺术品...他们仍然是世界最富有的群体之一。
普渡药业只是映射了“资本力量”的一部分,这世界上还有无数个富豪家族,他们做的错事有的不那么明显,有的没有欺负到老百姓头上,有的用金钱和谎言进行了完美的粉饰,有的让我们深受其害然鹅我们却不自知。
共享单车、社区买菜、网络约车、课外补课,先让我们用补贴尝到甜头,然后垄断市场后,操纵价格,深深“上瘾”的我们无法自拔。
本质上,和普渡药业无区别,先让我们成瘾,再对我们收割。
比如社区买菜,这些巨头的玩法就是先给买家小恩小惠。
商场榴莲30一斤,好,在我买菜平台上买就是10元一斤,流血大放送。
谁不薅羊毛?
来了一个A买菜平台,就会有BCDEF平台,家家玩的一样的套路,靠资本输血,打烧钱之战,来吸引忠实的用户。
之所以“垄断”一词可怕,就在于一家独大的定价权,等A靠烧钱打赢了其他平台,也打赢了菜市场,老百姓也习惯了A,这时候丑恶的嘴脸就要展现出来了,榴莲10元一斤?
不可能的,他会加到40.50一斤,反正你只能在我这买,要不你没地儿可买。
虽没有普渡药业那样直观,能立马要了你的命.。
但吃、住、行却是民生的根基,资本的目的就是让你“上瘾”,最后养肥了都是要割韭菜的。
后果往小了说,每次买菜贵几块钱,往大了说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目前,国内行业增速是6%的水平,毫不夸张的说,鼎盛时期这些大资本的估值是这一数值的10倍都有余。
所以中国为什么今年打击垄断,打击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垄断,抵制加班现象、打击楼市、打击学区房、打击教育行业...都在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动啥也不能动老百姓的根基!
人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逐渐体现了出来。
想写这篇总结的最初原因是,看剧过程中忽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Giuliani (朱利亚尼)”,相信不管大家熟不熟悉美国政治,这位 鲁迪·朱利安尼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可谓是频繁的出现在大众视野。
于是用爱发电,整理一下本剧中的各方势力和关系mountweazel。
目录1. 守序善良 :三位联邦检察官 (✓)2. 守序邪恶 : 美国司法部(DOJ), 美国药监局(FDA) (✓)3. 守序中立/中立邪恶 :美国缉毒局(DEA) 女探员 / 鸟人医生 Dr. Finnix (男主角) (✓)4. 混乱邪恶 : 反派男主 from the Sackler Family5. 中立善良:没有公职但是在对抗 OxyContin的“小人物”......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
【补充新闻】: 目前Hulu没有宣布续订下一季,但是导演Danny Strong表示第一季的内容到2007年,希望第二季能讲述接下来2007-2021的故事。
不仅感慨导演非常勇,这部剧不仅得罪富豪家族,还直接展示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司法部(DOJ)的各种问题。
说到导演Danny Strong,感觉他非常面熟,结果是亿万里的老朋友。
亿万 第一季 (2016)8.92016 / 美国 / 剧情 / 尼尔·博格 詹姆斯·弗雷 尼尔·拉布特 斯考特·霍恩巴契 史蒂芬·吉伦哈尔 苏珊娜·怀特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迈克尔·科斯塔 约翰·达尔 卡瑞恩·库萨马 / 玛姬·丝弗 戴米恩·路易斯
相信看过亿万的朋友,都认识没胡子的这张脸第一部分: 三位联邦检察官
本片的三位勇士来自United States Attorney's Office, Western District of Virginia,我从左边这位开始介绍查到的一些信息。
Rick Mountcastle这位大佬80年从GWU的法学院毕业,然后一直从事在军队/政府部门工作。
现实世界里,这位老哥仍然奋战在一线岗位,在维吉尼亚这个片区,已经工作了26年。
神奇的一点是,这位大佬有领英(Linkedin),你可以看到他的人生履历。
而且他的活动里,也在给这部剧宣传,评论区里充满了感恩的群众,也算是感动VA年度人物了。
评论区里感谢的话太多,就不一一摘录了。
Randy Ramseyer是合影里中间的这位演员饰演,片中我们都知道这位勇士跟病魔抗争,手术做完直接回来继续调查,而且差点在病床上被Oxy团灭,可谓是生死一线。
根据查到的消息,他没有活跃在任何社交平台,所以他的资料不是很多。
但是我找到了一张他和扮演自己的演员的合影,看起来Randy的精神状态很好。
John L. Brownlee剧中作为前面两位勇士的上司,非常的开明和支持两人的工作。
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大佬竟然是“军二代”,他的父亲是2001-2004时期的美国陆军部长(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the Army ) Les Brownlee,拥有紫心勋章。
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这位年轻帅气的大佬是另外两位的顶头上司。
不过如剧里说的,John后来开始了律师执业,可以在网上看到他所在公司的网页 https://www.hklaw.com/en/professionals/b/brownlee-john-l 。
颇为唏嘘,感觉他真的是因为这个案子赌上了政治生涯(不过也有可能有别的隐情)。
因为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集中在2007年与Purdue Pharma的和解,很多人坚持应该让Purdue高层去坐牢。
因为和解之后,问题仍然在继续,Purdue Pharma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mountweazel。
律所合伙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politico的这篇文章: 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8/08/05/oxycontin-purdue-pharma-federal-investigation-dopesick-excerpt-219158/ 标题为‘They Were All Lawyered Up and Rudy Giuliani’d Up’, 当时普度医药公司,找了10几位律师,包括著名的鲁迪·朱利安尼。
你找了个前美国国民英雄+ 前纽约市长来帮你辩护,我只能说这应该也是那种王牌律师团。
个人感觉John在这种阵容面前已经很尽力了。
美国政府关于the Sackler Family案件的卷宗: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CHRG-116hhrg43010/html/CHRG-116hhrg43010.htm THE ROLE OF PURDUE PHARMA AND THE SACKLER FAMILY IN THE OPIOID EPIDEMIC第二部分: 美国药监局/司法部这部分在剧里有一些具象化的人物和一些模糊的描写。
具体的人物,比如批准了 OxyContin 药物的FDA官员,后来又加入了Purdue Pharma的Curtis Wright。
他纵容/帮助Purdue Pharma拿到药品许可,之后立刻从FDA离职,并以40w美金的年薪加入了Purdue Pharma。
根据我的查询,比较相关的人物还有Janet Woodcock, 现任的FDA负责人。
其他的FDA操作流程,也是有官方的文献可以查询。
https://www.fda.gov/drugs/information-drug-class/timeline-selected-fda-activities-and-significant-events-addressing-opioid-misuse-and-abuse
非常具体的公开 第三部分: DEA女探员/ 芬尼克斯医生(男主)这两位角色都是剧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女探员不仅出现在真实的检察官主线中,也因为个人的情感生活丰富了剧情的活力。
另外一位芬尼克斯医生更是本剧的最大卖点,毕竟是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演技功力毋庸置疑。
然而本剧的主创团队表示,这两个角色都是fictional(虚构的),关于这位医生男主,则是小说原作者基于自己在当地的生活和调查总结,汇总成的一个人物。
第五部分: 没有公职但是在对抗 OxyContin的“小人物”这部分想介绍3个民间的抗OxyContin的斗争人士,他们没有前面我们讲的主要角色戏份那么足,但是却是真实的在试图修复人们受到的OxyContin的荼毒。
1. 修女贝丝·戴维斯(Sister Beth Davies)2. 医生 阿特·范钱 和他的夫人 苏·艾拉·卡巴克(Dr. Art Van Zee and his wife Sue Ella Kobak)ps: 阿特·范钱是我根据van这种似乎是荷兰裔的特点翻译的,新加坡拼法Zee对应中文姓氏“钱”。
我觉得好听点的说法比如“钱艺范”,“范钱艺”。
欢迎纠正。
剧中:三人合影而在现实中,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
下面是一张小说原作者 贝丝-梅西(Beth Macy)与夫妇二人的合影,来源于作者的推特。
中间是作者Beth Macy,两边是夫妻关于Dr. Art Van Zee的工作,我觉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他的一片论文《关于OxyContin的推广和宣传:商业的胜利,公共卫生的悲剧》。
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近千次的引用,发表与2009年。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22774/另外一篇是媒体ABC news对他的报道,《小镇医生对抗引发美国阿片药物危机的亿万富豪家族》。
虽然标题有点UC震惊部的感觉,但是文章的内容还是值得一读。
而贝丝修女的经历则更让人唏嘘。
剧中的角色刻画的是一位真实的天主教修女,她来自维吉尼亚州。
19年的时候,纽约时报做了一个报道,88岁高龄的贝丝修女,仍然在照顾着戒瘾中心的运营。
贝丝修女也讲到,近些年来更多的病人是海洛因和芬太尼上瘾,比起OxyContin这些东西更加便宜却更加致命。
“It never ends, the whole cycle,” Sister Beth told the outlet. “We are still losing people to it.” 2021年9月25日,本剧的导演之一Danny Strong发起了一个Go Fund Me网页为贝丝修女募捐。
截止目前,6万美金的募捐总额完成了3w7000。
她88岁了还在为人们奉献,非常值得尊敬。
原来的捐赠人死于癌症,令戒瘾中心的经济更成为问题。
https://www.gofundme.com/f/nf4wch-helping-the-helpers
①良心医生用后半辈子赎罪并自赎,开校车拉着一车年轻人前往救赎之路的场景让人泪目。
——“弥补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有个办法是回报社会,你能做的就是治愈他人。
”②DEA女警和检察官三剑客,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即使千难万阻也要扳倒出卖无数人性命换取利益的商业巨头普渡制药。
——“敬那些身先士卒的勇士,即使他们没有赢得战争。
”③可怜的矿工女孩,辜负了父母的爱,代表无数因奥施康定被毁灭的家庭。
衰老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死一直奔走呼号,躺在一片宣传页的地上那一幕让人心碎。
④良心发现的丑萌销售小哥,辞职的销售代表和发邮件的秘书助理,还有发现血腥资本背后赤裸真相的无数人,他们在犹豫之间还残存一丝人性和良心的发现。
⑤最后,正如首尾呼应的对疼痛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普渡制药大BOSS说的“疼痛会毁灭一个人思考生活与爱的能力,会让人变得不是自己”,而是康复后的医生最后揭示的:“痛苦就是痛苦,是人的一部分,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收获,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挖掘得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努力克服它,我们可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
19年年底,在即将离澳回国的前两个月,为了饱览墨尔本风土人情,我决定充实自我,几乎是一天不落地出门闲逛。
恰逢那时租处门口的电车改道,为节约消费,我决定步行1.2km左右前往另一处免费电车站。
本是死宅的我开始日日步行一万八千步,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可牛。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一万八千步不过小菜一碟,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平生没几次。
已是记不清我是第几天开始,屁股开始疼痛,类似抽筋一般的疼痛。
我以为是运动(走路走多了)过度拉伤了肌肉,没有在意。
睡了一觉,没好。
又睡了几觉,还是没好。
疼痛开始加剧,我走路开始瘸,坐下之后尤其疼痛。
妈妈抵澳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及环澳旅行,那时候我已经不能安然坐在短程飞机上,屁股如同抽筋一样剧烈疼痛。
两小时的飞机对我来说如同上刑。
很快,我毕业回国了,我依然以为是走路走多了,拉伤了肌肉,本着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祖训,我决定慢慢修养。
很快疫情开始,我顺理成章地没去工作开始修养。
但是情况越来越糟,我越来越疼,步行三百米就开始剧烈疼痛,像一只无形的手扭着我的肌肉,旋转。
我也没办法坐下,噬骨钻心。
我当然意识到不对,去了医院疼痛科,医生短暂地诊断之后判断我是腰突,让我拍片,之后转诊骨科。
结果骨科医生说我腰突影像学上不明显,无法做手术治疗,也就是说除了修养别无二路。
我几乎是哀求地告诉医生我没有办法走三百米,我太痛了。
结果那个主任只是蔑我一眼说:“那你就别走三百米啊!
”我是决计没有想到,我以为的“走路走多了”会成为可能这辈子的噩梦。
我实在是太疼了,每天早上起床开始离开“躺”的这个体位,我就开始疼。
基本上就是永远感激肌肉在痉挛。
我的右腿慢慢不能受力,不能站直,我走路很勉强地支撑。
这也极大的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根本疼得不想工作,但求一个躺。
没办法,生活得继续,于是我找了个小公司的前台干。
大部分的时候,我只需要朝九晚五地坐在那就可以。
但是谁能想到呢?
光是坐着就耗费我所有的气力。
九点上班,九点半我就开始疼痛,疼得一分钟没有停止。
每当下班,坐在公交车上我甚至直不起身只能蜷缩着,回家之后也只能歪歪地躺在床上。
曾经我不是一个多阳光多有活力的多有灿烂生活的人,但是我也保持着一周一部电影的习惯。
可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我甚至没有办法看完一部电影。
电影院的椅子是刑凳,我忍耐着不离场,直到脸色都变了。
从此我再也不去看电影。
这个疼痛不仅摧毁了我对工作的期待,也开始摧毁我的生活。
我不想出门,也不能出门。
上班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对我来说没有除了躺着以外的娱乐。
我能且只能半躺在床上打游戏。
我的生活仅剩这个了。
21年,我彻底崩溃了。
我忍无可忍了,我活不下去了。
我没有变好,一点都没有,我的下肢都开始无力,我觉得好累。
我活不下去了,我对所有生活的热情都消失了。
如果人生是一场疼痛的刑罚,那我为什么要勉强自己活着?
我难以想象还要这样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但求速死,却又不敢,日日挣扎,失眠抑郁全部找上了我。
在看这部电视剧的开场,理查德说的那段,疼痛摧毁了人们的生活,我只想流着泪说是的。
在这几年中,我不是没有求医。
我一直被误诊为腰突,但是腰突的病理指征轻到没有一个医生重视我!
尽管我的人生都要被摧毁了,却没有人能帮助我。
直到我终于遇到一个好医生,来自疼痛科,提示我可能患上了骶髂关节炎。
我已浪费大量笔力和字数去描绘我的疼痛。
那么,现在进入到pain medicine的环节。
我国对麻醉类药物的管制严格,所以我并没有接触到片中的阿片类药物,我吃的其实都是最基础的药:塞来昔布和芬必得。
是的,其实就这俩。
就像片中说的,德国人认为疼痛是一种修炼,在遇到这个医生之前没有任何医生提示我可以去吃止痛药(我对天发誓这是真的,我已尝试过针灸推拿理疗艾灸拔罐正骨膏药等等)。
医生看到我的核磁报告同情地跟我说:骨髓水肿这么严重,你一定很痛吧。
那一刻,我真的想流泪。
塞来昔布其实是开给我消炎的,止痛当然也是它的作用。
它也没有任何上瘾性。
吃了止痛药我第一次发现不疼了。
像每一个饱受的老中子一样,我当然很谨慎地遵医嘱认真吃着。
不疼的感觉太好了,我观察到很多剧评不理解为什么有些药吃着晕乎乎但是依旧会有人上瘾,(塞来昔布不晕哈)因为不疼的感觉太好了,它让我不精神不萎靡,让我觉得生活有希望。
很快我发现,2颗药显然不能让我度过漫长的17个小时(躺着尽管背疼,但我已经可以忽略)。
我复诊,医生说那就吃三颗吧,最多是四颗。
三颗很快也达不到我的要求了。
我不能忍受疼痛的去而复返,去而复返的痛苦和落差让我陷入崩溃。
我还是一次三颗,但是开始四小时一次,三小时一次。
我没有隐瞒我的情况,因为需要长期调理,我换了个中医,我跟他相熟已经很多年,他很惊讶,也叫我不能这样干。
塞来昔布我吃太多了,尽管现在无灾无难,但是这么大的剂量极有可能对我的肝肾胃产生影响。
他说医院已经没有能帮助我的地方了(除了小针刀,我确实已经试过所有方法包括打封闭),他建议我去运动康复。
后面不表,谢天谢地,运动康复终于把我从深渊捞起。
但是这段塞来昔布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疼痛值得重视,止痛药也没有我想象的可怖,我在澳求学时不也见过一面墙都卖扑热息痛的壮观场面吗?
我开始滥用芬必得。
也许塞来昔布还让我有所忌惮,芬必得则让我无所畏惧。
不疼的感觉太好了。
腿疼、屁股疼、背疼、腰疼、头疼、脖子疼、肚子疼、痛经只要疼,我绝不忍,一粒芬必得到肚,如果没效果,那就两颗好了。
不疼的感觉太美妙了,它甚至让我感觉high!
它只是一片小小的芬必得啊,可是我每次吃了芬必得都感觉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浑身轻松,上下舒坦。
当我感觉不太舒服、疲劳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也开始吃芬必得,那显然布洛芬没有这些缓解疲劳提神的效果。
但是我觉得吃了有劲,我称之为“预防性的吃一片”。
显然芬必得确实不具有成瘾性,但是我好依赖他,一盒12片我可以一周不到就吃完了。
它简直就是我的万能药,那些我觉得芬必得不应该有效的疼痛(如肠痉挛),在我这他也有效。
我开始怀疑这些疼痛是由于我的焦虑抑郁幻想出来的症状。
鉴于它确实没有成瘾成分,我也很轻松地停下了我这种行为。
不是我刻意隐瞒,它确实就没有戒断反应...跟我的助眠类精神药物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我只要克服我心理上的依赖就行。
这部剧,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分。
从患者的角度,其实我很认可塞克勒家族对疼痛的看法,疼痛真的太毁灭人了。
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片中的人物如Betsy为什么会这么上瘾,相信我,疼痛的去而复返会让人绝望,会让人崩溃而疯狂地去寻找止痛药。
我这篇影评并不是想唤起各位看官对止痛药的警惕而远离,恰恰相反,我认为合理的吃止痛药是对抗疼痛的最好方法,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过度恐慌,遵医嘱地服用止痛药是正确的行为。
(强调,遵医嘱)另外一方面,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各位,剧中那些确实是因为疼痛而服用oxy的人不应该去指责或批判他们。
对于长期疼痛的人来说,疼痛可以摧毁他们的人生;而药效过去,疼痛的去而复返会让人重新堕入深渊,陷入更深的绝望。
现在,我的老毛病屁股疼还在继续着。
其实我至今不知道自己确切是何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尽管普拉提这种运动使我康复不少,但是病根犹在。
疼痛变轻、变缓,我可以忍受。
也可以继续生活。
我是一个很喜欢大海的人,但是现在我很喜欢看山上的风景。
因为我知道我的病,可能这辈子都不能攀登五岳,一览众山。
祝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疼痛和疾病。
2022/12/09
曾经读过xx医学院并留学美国的一个小小的医学生表示,美国医药公司的毛病全带到国内了,变本加厉。。
国内整个医药圈绝大部分医药公司、医院、医生、xx管理部门更过分,更没有底线。。
系统性的恶。。
黑的不能再黑了。。。
剧里面所有的行为都在国内加倍的严重。。
哎。。。
患者真是被欺骗的苦死了。。
医生也是被各种拖下水。。
为何易患关系如此严重?
不可说,不可说也!
还好最近十多年新医改这两年终于略有进展,希望未来执业环境能够好一点。
fuck!
fuck!
大环境变了,所以如果国内拍类似的剧了,其实大概可以播了,有心人,不妨试试:)只要质量有保证,这个主题的剧,绝对大火,火过人民的名义。。
只要质量有保证,这个主题的剧,绝对大火,火过人民的名义。。
只要质量有保证,这个主题的剧,绝对大火,火过人民的名义。。
只要质量有保证,这个主题的剧,绝对大火,火过人民的名义。。
=====最后上瘾患者自救互助小组台词=====你知道,我们举行成瘾自救互助小组的意义在于,是给大家链接他人的机会。
成瘾则相反,成瘾会撕裂。
成瘾会切断你和他人的连结,对吧。
成瘾会撕裂一切,它撕裂了友谊,撕裂婚姻,它还会撕裂家庭,撕裂整个社区,我们复吸的部分原因,是痛苦,我们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我们不想再承受某些痛苦,我们越上瘾,痛苦就越让我们感觉,索性就最好什么都别感觉到,所以我们变得麻木,我们的灵魂变得麻木,直到我们陷入真正的麻烦,痛苦就是痛苦,没有好坏,只是人的一部分,有时,痛苦也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愿意挖掘的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并努力克服它,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自己。
You know , what’s so important about these group session is the chance to connect.Addiction does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connection does..right?Addiction tears apart..It tears apart friendships…it tears apart marriages…It will tear apart a family, tear apart a whole community///Part of the reason we relapse is because of pain..There is some kind of pain that is in a lot of us..or all of us..We just do no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Pain says to us, hell,..we woul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So we go numb…and our souls go numb..Now we have got a real problem..Yo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 good or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no pain no gain…And if we are brave enough…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work our way through it…and try to overcome it..well ,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自己做,还能自己拍。更想看药品纪录片,现在有一点“意思”的题材都要拍成剧了,过些年,如果能有关于疫苗的,会更有经历感。
十年后类似拍法的剧应该都可以ai生成了
看到结局,奇怪地联想起灌篮高手的结局:湘北是不可能夺冠的,正义也不可能大获全胜,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属于理想主义者。它并不美好,甚至根本就是个烂摊子。但直到世界尽头,美好的仗,还是要打下去。这也是我们必须承受的痛苦——胜利、无痛、美妙的感觉,并不能让我们成为自己,但痛苦可以。
所有美剧都是高分,为什么?因为没有黑子,但我看美剧不顺眼
不好看,叙事线很乱,人物太多,没什么好看的东西
花开好几朵各表一枝
就…可能对这个题材研究太多了,看了第一集差不多就猜出了所有剧情
360°无死角好剧,继《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我觉得最棒的剧。最高明的骗局不是说谎,而是制造“真相”,不愧是资本家。感谢律师团和最帅的Bridget姐姐,感激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修女,感激每个愿意站出来指认Purdue罪行的人。正义来得那么难、那么迟,那么差强人意,但仍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超级难过,Betsy最终没能挺过来;我也超级欣慰,医生走了出来,还帮助那么多人一起走了出来。良心会痛,才是人啊。而有些人已经不配做人了。
一集没看完,不是说它不好,只是我看不进去……
反抗反社会人格的统治,煽情是没用的,全凭良心和毅力。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太寡淡了,看不下去。
主线部分不是很有感觉,偏温情,制度性、社会性的问题都只能算是蜻蜓点水,就连针对药厂都不敢重炮猛击,把症结仅仅归结于药厂家族里个别人没有人性过于贪婪扭曲,其他地方麽当然问题也是有的也有人被买通,但是多数人还是正直善良的所以最后才能“成功”呀对吧;然而对于阿巴拉契亚山区煤矿小镇里的生活和人物,那种深切的共情和关爱非常动人,还没成年就在矿场干活的小小姑娘,小镇医生有别于大城市里的,曾接生的小孩等于看着他们长大仿佛自己的孩子,最后基顿老师开着校车接送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去治疗,为本不用他来承担的罪愆赎罪高能催泪;正因为如此,才更觉得剖析的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虽然这样说对一部电视剧而言未免肩负的责任太重了点
挺好一片 可惜 兜了一个大圈子 就是为了黑朱利安尼,民主党,牛鼻.现在依然牛逼
小人物对抗大资本。最终付出的也只是很小的代价。
q
因为从药研发到上市到出现问题到DOJ和DEA调查到FDA扯皮直到立案和解,每个阶段都得耗几年,而在患者和医生作为受害者,并不能与反派进行有效对抗,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狗血桥段。打乱时间序,以阐述「事实」和「证据」为结构,从高层、药代、医生、患者、行政、执法、直到地方检察官这个环串起来,尤其是环节上造成社会问题的方面(普渡是FDA、地检和政府高层的未来可能雇主,贫困的社区更容易用钱平息群体事件,司法权尽管独立但检察官可以炒掉)最终可依赖的是正直不屈的崇高。「尽管拍出来也不能改变什么」,他们说,但如果连「看」「看到」「看清楚」「看明白」都做不到,那就肯定什么都改变不了,连「奇迹」都指望不上。
医生打销售那一拳打得我也精神了
一开始,是个非常有蛋蛋的新老板上任,一拍手说:Good,让我们来搞这个惊天动地的大case吧!而后铁肩担道义,憨人行义事,小人物耗费漫长时间,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扳倒了黑心巨头。让我想起《聚焦》《黑水》。医生这个角色是希望大家明白:天使也会沉沦于毒瘾,与意志、人品无关。好人们总在痛苦、忏悔、尝试救赎。恶人们却一向围坐在肉锅旁边,嘻笑地数着钞票。资本巨头、萨克勒家族,固然邪恶至极,但整个事件里药监局、司法部,这些美国公职部门的袒护、阻挠与不作为也难辞其咎。
三星半,不太喜欢来回切时间线的设计,冲击力减弱了,另一方面塑造绝对的反派也显得过于简单,如果能从执行环节发生了疏漏、机制失效综合来展现会更现实。
看到一半的时候希望故事有个好结局,但转念一想,好结局并不意味着真实,有些残酷的、我选择快进跳过的,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我很喜欢doc最后的一段话,药物成瘾会撕裂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药物成瘾后你会完完全全失去自我,摧毁自己的生活。这一切的缔造者,资本,并不会为此买单,而谁为这一切买单?是我们,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