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The Shadowless Tower,Der schattenlose Turm

主演:辛柏青,黄尧,田壮壮,南吉,李勤勤,王宏伟,王奕雯,刘丹,张献民,金子,朱文,毛乐,罗康,祁又一,刘婉婷,刘洋,石小满,安娜伊思·马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23

《白塔之光》剧照

白塔之光 剧照 NO.1白塔之光 剧照 NO.2白塔之光 剧照 NO.3白塔之光 剧照 NO.4白塔之光 剧照 NO.5白塔之光 剧照 NO.6白塔之光 剧照 NO.13白塔之光 剧照 NO.14白塔之光 剧照 NO.15白塔之光 剧照 NO.16白塔之光 剧照 NO.17白塔之光 剧照 NO.18白塔之光 剧照 NO.19白塔之光 剧照 NO.20

《白塔之光》剧情介绍

白塔之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独自生活的美食专栏撰稿人谷文通(辛柏青 饰),偶然间认识了同样一个人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 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一起徘徊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寻找内心的归宿。一次偶然的机会,谷文通得知了欧阳文慧的隐痛往事,又发现了自己父亲(田壮壮 饰)失联四十多年的真相,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竹刀少女G20峰会温柔之歌虚幻罗曼史江南剿匪记之使命召唤落魄总裁旗袍罪人破军X档案隐身人鸡皮疙瘩NO.2戴洛奇小镇第一季姐姐的守护者昏神梅费尔行动波尔多囚犯南柯梦夜间驾驶王者天下毒战生死线2搜索阿修罗道一千零一夜套娃灵戏逼人终极名单第一季媒婆逃离食人族追杀网红网红的疯狂世界

《白塔之光》长篇影评

 1 ) 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一个朝鲜族导演生硬的把北京元素硬植入影片内 编剧和导演还幼稚的认为文青就是爱询问一些古怪刁钻的问题做一些出格不走寻常路的事情三脚踹不出个屁的产物 美食博主谷子带女儿笑笑和姐姐姐夫至母亲墓地 谷子离婚 笑笑跟姐姐姐夫过 谷子和摄影欧阳去胖子卤煮拍摄 跳海穿片儿懒 欧阳说自己老家是北戴河的其实是广州的 白塔之光开房亲嘴 谷子管姐夫借凌志去北戴河偷看父亲 小卖部女孩与谷子合影说他像坂本龙一 租房户男孩没钱交房租拥抱谷子 日料小学同学聚餐与巴黎同学视频 欧阳在商场小火车问人家孩子是不是亲生的 欧阳再福利院跟孩子唱歌 谷子跟看门人说是欧阳父亲 公交上看到流氓 谷子说他父亲就是公交车上咸猪手被判一年被谷子母亲扫地出门 谷子听姐夫说当年说可能是冤案 当事人也不敢确定是谷子父亲 谷子父亲当时喝了酒有理说不清 谷子开车带欧阳到北戴河看放风筝的父亲 欧洋是北戴河孤儿院长大的被广东人领养 谷子让父亲交代父亲不承认 谷子与父亲跳交谊舞 欧阳自己坐火车回来 谷子女同学告诉他自己被中学同学办了同学自杀了 欧洋和谷子路边看下棋 谷子说欧阳是自己父亲又说被谷子抛弃 欧阳说男友去巴黎抛弃了自己跟女友分手后又让欧阳做接盘侠 咖啡店老板娘南吉告诉谷子曾经在巴黎和欧阳男友租房差点儿上床 谷子姐姐告诉他他前妻癌症 谷子去看前妻 前妻有了教韩语的新任而且是出轨在先 新任教谷子一句韩语爱 维吾尔语是傻瓜的意思

 2 ) “我是你爸爸”:一首令人反感的意识形态安眠曲

不用费时比照客观现实与影片呈现的异同,电影毕竟不是现实的拓印机,最多是一条渐近线。

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一部故事片而言,那些支撑起有限时间的文本必然有要讲述的东西。

对于当代生活故事的书写,则更要找到若干足以证实影片内容可靠性的形象记号。

而建立这些记号的过程,时常在暗中指向了其他跟“真实”不沾边的意识形态内容附属品。

意识形态批评试图深挖影片直接呈现的与刻意隐藏的内容,找到意识形态如何将自己悄悄篆刻/书写进影片文本中。

本片讲述的就是当代北京以及关于北京(不只是当代)的方方面面。

而讲述者,是一位靠收房租、撰写美食文章过日子的中年原住民——谷文通。

我们可以断言,北京就是谷文通。

作为一部标准的“城市纪录片”,《白塔之光》都通过谷文通之眼讲了关于北京的什么呢?

不难发现,导演近乎是渴望地向观众输出这样的观点,即:北京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双重中心。

这种表达欲还体现在影片文本的互文中。

如果观者对北京一无所知,通过对影片文本的读解,我们大概可以构建出这样一个北京:院子是鲁迅住所,医院是顾城出生的地方,天空有鸽哨,酒店服务员爱看罗兰巴特,路边杂货店小妹偶像是坂本龙一。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复姓、白塔,都指向某种历史性的记号。

谷文通的住所书堆成山,且作为一个曾经的诗人,他时刻怀抱着一种似乎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忧郁。

作为影片主角,以及电影所有人物关系结构的中心,更是在行为动机和角色成长的叙事学层面上证实了这一“中心”的指向性。

北京即中心的意识形态建立方法,还体现在影片人物命运安排的“奖惩机制”上。

北京,有的人想出去,他去了法国且自杀了;有的人弃北京(谷文通)而去,最终落得癌症晚期;也有人本就是异乡人,被老板拖欠三个月工资,但能幸运遇上一个体贴的房东;还有外来客,离开北京追逐必然失败的爱情,结局不言而喻。

这看上去像是以一种伪人种学为基础来书写人物命运。

作为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法则,值得我们注意的除影片文本外,还有那些不曾讲述的、被刻意忽略或者改写的现实内容。

近几年,由“北京大妈公交车嫌让坐慢”一事引发的对北京人排外的讨论,衍生出了“北京的爷就是爷”之类的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嘲讽声音。

通过读解本片文本,会发现本片不只是城市宣传片,也是力图为这座城市洗清白的世俗神话。

不过,这一意识形态腹语术是彻底失败的,它不仅没有成功弥合这一裂缝,没有重新在个人与他的生活状态之间建立完美的想象性关系,反倒让人反感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北京人看了会乐呵呵,而外地人,特别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看了会备感受辱的电影。

《白塔之光》并没有刻意美化外地人群在北京的艰难处境,但别有用心地发挥了谷文通作为北京象征符号的“拯救者”功能。

影片的重点不是展现外地人员在北京生活的压力,而是北京以一种历史赋予的耀眼神采包容所有伤心的孤儿。

在一场戏中,外地模特青年受生活压迫痛苦绝望,谷文通即时出现,通过几句话和强迫青年发泄的一系列尴尬行为,就这样拯救青年于困境。

我们不能忽视谷文通的房东身份与外地模特青年的租客身份,导演似乎借谷文通之口重写了这一“本地与外地”的故事。

在这个版本里,北京不再是大众认知中那个排外、让人讨厌的自傲形象,结合前面说的,北京成为一个包容、大度,同时富有文化气质的诗意拯救者。

在片中谷文通多次以父亲的身份出现:他是笑笑的父亲,是北花开玩笑时嘴里的父亲(自称过是北花的父亲),也是那个越来越像北戴河的孤身老父亲的父亲,影片的最后,谷文通甚至直接变成了自己的老父亲。

可以说,他是所有人的“父亲”。

甚至在自己父亲面前,他也是永远掌握事情对错标准的那一个。

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父亲”。

戏谑的是,他貌似对父亲这一身份感情复杂,时而欢迎,时而厌恶,时而恐惧。

在行为和表现上,他确实是一个标准的“父亲”形象:永远克制,深谙人情世故的种种,时不时的说教。

不管谷文通是否真的享受当爹,似乎所有人都是无比欢迎地当他儿子(女儿):北花的某种俄狄浦斯情节、笑笑的亲近、父亲极其渴望获得儿子的认可和关爱、以及身边无所不在的来自异(同)性的爱慕…… 在同学聚会这一场戏中,当老同学们聚在一起歌唱《北京欢迎你》,他们为自己曾经是北京人感到伤感,好像你我都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赫拉克利特式的永恒变化与相互转化中成为时间的弃儿,即使你我之中都是“八旗子弟”、大房地产商、最差也是北京有房的小房东。

笔者与片中几个文艺青年一样是非北京人员,08年这首歌病毒般传播时,家那边最流行的版本是:“我家大门不打开,看你怎么进来/翻墙进来摔死活该,我为你买棺材”。

北京究竟是不是统驭一切的爸爸,这一点还无法敲定。

就本片而言,妄图以一种伪装过的高傲来为高傲本身自证,其行为既猥琐又尴尬,不禁让人回忆起一年前的某座“英雄城市”。

这也给了我们启示:欠缺打磨、不逢时的意识形态灌输在越来越机智敏感的观众面前必然是螳臂当车,结局定会败露。

 3 ) 白塔之光照在哪

张律脑会喜欢。

看到预告片里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开始受不了了,很想知道这部片子里北京在脚下是怎样的流动法,当时还在想现在的故事还会有食指那种类似的意思吗?

后来发现父亲的这条线确实是的。

黄建新监制、田壮壮演父亲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父亲对生活的态度还停留在被劳教的那一年,他到底有没有做出猥亵的举动现在谁也不知道,他的整个北京确实在震荡。

后来在家里幻想儿子对自己的质询,幻想儿子手里夹着烟穿着棉袄说你要照照自己的灵魂深处,有没有脏东西?

像极了那位说的话,厉害,我觉得张律是有这个意味的(?

白塔是北京的缩影,是高不可及的中心,不会产生阴影的塔尖,永远矗立无法推翻的东西。

聚会的时候老同学说谷过得比咱们旗人还舒坦,而南吉祖上是建造白塔的人,是蒙古族人,(白塔的影子照在青藏高原上),他们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转动无法离去或者想离去最终却不会的。

南吉说几乎和欧阳的巴黎前男友上床但没有也是这个道理。

巴黎与北京,在巴黎的同学不敢再回来,听到北京欢迎你后选择自杀,这个转动的中轴始终有一种使人近乡情怯的“神秘”力量。

谷对北京的身份认同夹在南吉与欧阳之间,他的北京是若即若离、似有还无的。

他的家是一个医院,一个洁白得像白塔一样,但是充满了分离的所在。

他的“客气”似乎也与此相关,他分不出什么属于他,什么不属于他,所以最后只能渐行渐远了。

欧阳对谷从男女恋情到产生类似父女意味暧昧关系的变化过程,或许就与谷从一个父亲“嗝屁”的人变成了慢慢找回父亲、甚至“越来越像”父亲的人相关。

在猜测这是不是一种社会中父权代代相传的魔力呢?

谷是有可能有亲情的,或许因为他已经有了后代,而欧阳绝无可能拥有。

她的北戴河福利院变成了一片废墟,他的北戴河岸上却走着放风筝的父亲。

所以从吻到抱,他二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可能互相依偎了。

欧阳需要的是和他一样游离、找不到家的孤儿,也就是糊里糊涂答应下来的人那个巴黎混账,前男友。

里面还有一些小彩蛋很喜欢,感觉张律还是那个张律。

小酒馆里李沧东的《燃烧》,天台上的舞蹈,福利院里弹唱的《秋柳》,聚餐门牌写着的“柳川”。

以及前妻现任丈夫口中的韩语“sarang”,爱人者就是傻瓜。

张律永远离不开的流动的东亚。

白塔之光似乎照在青藏高原上,照不到北京、广州,更照不到巴黎。

北京欢迎你,搓磨你。

雁过留痕,雪泥鸿爪,白塔却让人们无痕无迹。

 4 ) 北京欢迎你是上个时代的记忆

去《白塔之光》在纽约电影节的放映,在walter reade theatre,买票时不定座位,进去随意。

令人惊讶的是如此中国、仅仅关乎北京几个胡同串子的电影,也有很多白人在现场观看。

我希望他们都用中文在看电影,因为方言表达是很难用英语传达的,“nuance”,但它们是如此温暖。

影片开始前张律站在台上说谢谢大家冒雨过来,希望我的电影能让你一笑。

确实笑了很多次。

张律说这个电影剧本是他在广州隔离时候,因为恍惚地想起一些往事而写就的。

他说自己到了回忆往事的年龄。

我心想我们又何尝不是。

疫情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上辈子,不论年龄。

剧本写好,他在疫情期间拍摄。

北京在镜头里呈现了极其罕见的荒芜感。

像个梦境,没有人烟,演员说话很慢,走路很慢。

在胡同里走,在大街上走,走在求是杂志社门前,广济寺后街,胡同咖啡馆,卤煮店,人烟稀薄到让人感觉这是个河北地级市。

这是导演回忆往事的现代嵌套,可以理解。

从回忆里相望,记忆并不总是熙攘。

零星的人,零星的酒水,照片,定格几个瞬间,甚至并无具体发生的事情,人在时间和空间里穿梭,老得很快。

亲人爱人去世,几段无疾而终的情感,一些不知所踪的烟蒂。

因为对这些街区有一些自己的记忆,我并不介意这电影的荒凉和刻意。

他们走在不同地方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些难忘的事情。

特别是在五四大街那段儿,在炎热的夏天我跟好友说,这地儿可以啊。

他说,可不吗。

能在这发文章可牛逼了。

我大笑,所以人的一生,清华北大读遍,欧美出走一圈,最牛逼的烙印还是得到上头的杂志发表。

这种瞬间让人觉得北京很老也很新。

然而即便有观众的记忆加持,电影的镜头语言仍旧非常生硬。

北京本身就充满荒谬,电影让人笑也让人哭。

这种荒谬是时代造成的,不管是在望京对面窄小的厨房里抽烟,还是在胡同里逼仄找不到未来的青年,这些本身都是生活本身,电影并没做什么。

年龄大一点之后我开始理解了这个岁数的导演在干什么。

人性好像就是由这些虚无的瞬间砸成具象的形状。

时间积累经历,但并不铸造卓越。

张律喜欢李沧东,也套进去了上官云珠,有个听上去像是学电影专业的观众问了一个比较挖深的偏剧本设置的问题。

张律笑着回答,“有时候你得接受导演就是一个工作,他没想太多太庞大的问题。

”我暗暗鼓掌,年轻人总是恨不得挖点福柯萨特啥的出来,其实张律只是拍了自己的记忆而已。

电影像一个容器,深刻只是它的使命之一,其他使命还包括但不限于淡B、搞笑、无厘头、随便、只要有人买单。

田壮壮演得很不错,虽然演的痕迹也很重,但是他会比较自然地流露出一些方言用语,让我想起我的爷爷奶奶。

他在电影里一直放风筝。

我在北京拍过很多放风筝的老头照片。

他们坐在地上仰望天空时,面目表情总是极其纯粹。

很讽刺的是他自己以风筝成名,然而也一生被风筝所累。

电影里他被踢出北京,生活里他还是被踢出主流。

然后在2023年的电影里他依然在放风筝,已经出离主流几十年了。

一头是风,一头是命。

但没关系,就像商场里突然冒出来的小火车一样,城市空间总是这样七扭八拐地缝合在一起,没什么逻辑,人活在其中,麻辣生鲜,生老病死,有时候活色生香,有时候黯淡无光。

大陆十月下旬会上映。

 5 ) 關於《白塔之光》

關於《白塔之光》有觀察到一些致意或是互文的細節:酒館小黑板上寫著“今日放映 李滄東 《燃燒》”;旅館前台服務員在看羅蘭·巴爾特的《戀人絮語》;谷文通潛入老谷家裡,打開電視播放的是《烏鴉與麻雀》;有人說谷文通長得像坂本龍一;提到魯迅的《秋夜》;資料館2號廳的觀影場面(甚至在一群觀眾中看到了李迅老師)。

以上這些畫面/情節元素,不知道是導演的私人偏好,還是與電影本身的表達有強相關性,單純覺得蠻有趣就記住了。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導演著重想要表達的主旨的話,我想應當是“尋找”。

電影一開始,人物關係便以一種極為“離散”的方式呈現出來:一家人掃墓,而觀眾卻要費一番力氣才能識別出這幾個人的家庭關係——母親去世,姐姐和姐夫幫離異的弟弟照顧他的女兒,父親則不知為何被當成一個恥辱的存在(谷文通在停車場對姐夫說了一句“我沒有爸”)。

與“離散”的人物關係相呼應的,是電影中大部分角色的“漂泊”狀態。

谷文通,離異,女兒寄養在姐姐姐夫家裡,自己住在已故母親的屋子裡,將老屋的另一間租給別人——一個北漂且混得不好的男模;歐陽文慧,跟谷文通合作美食文章的年輕攝影師,是來自北戴河的孤兒,五歲被廣東父母收養;父親老谷,當年因為不知真假的“流氓罪”被妻子掃地出門,一個人在北戴河生活;甚至連同學聚會時出現時間很短的同學們,要麼是有過數次婚姻,要麼是從來都孑然一身,要麼常年身處異國,最終以自殺來結束生命。

從這些角色個人的故事走向中,或多或少可以瞥見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歸屬感”是人生存續的必需品,無論是“來處”還是“歸途”。

或者簡單來說,人需要穩固的關係來確證自己的身份(我想這種穩固的關係並不侷限與愛情,連同代際也應當被包含在內)。

谷文通應該是電影的第一主角,他有幾句台詞具有機強的象徵性。

一、跟歐陽文慧喝完酒後,倆人走在北京街上,他問文慧“你是哪兒的人啊”;二、歐陽文慧查看旅館房間時,他跟旅館前台攀談時也問及服務員是哪裡人;三、租戶男模因找不到工作痛苦時,谷文通安慰男模,並讓他“用家鄉話罵出來”。

這幾句台詞放在情節中當然也不違和,但同時也能看出:當谷文通試圖與一個人建立關係時,他都會下意識的要確認對方“來自哪裡”;同時,當對方處於虛無迷茫的境地時,他又一定要別人回想起自己“來自哪裡”,以此來紓解情緒。

再看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呢?

缺少父親,離異,自述“所有的戀情都是在客客氣氣中結束的”,包括他後來和歐陽文慧的相處,可以看出谷文通是一個很難進入關係的人。

正因如此,在歐陽文慧的助攻下,時隔多年他終於和父親相認、對話,儘管場面並不溫情,但多少瓦解了一些隔絕。

和前妻的和解也發生了。

從醫院那場對話中,可以得知前妻曾在婚姻存續期間出軌,但根本原因還是谷文通過於“客氣”。

這裡的和解,我想導演大概是想把老穆的死來和前妻癌症晚期做一個勾連,作為和解發生的契機,但不得不說這嫁接有些生硬了。

再說說歐陽文慧這個角色。

其實感覺這個角色過於簡單了,或者說工具性太強,結局也太倉促。

她跟谷文通之間的關係,時而像情人,時而像父女。

首先是她的身世,出生於北戴河,五歲時被領養到廣東,但她又總是認為北戴河是她的家鄉。

在愛情方面,曾經被男友拋棄,卻又在男友的請求下跟他復合,儘管她明確知道這種行為是“接盤”。

北戴河與前男友,都是曾經拋棄過她的存在,但她卻仍要回歸這些存在,似乎對她來說根本就沒有其他的可選項。

她跟谷文通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句,“也許我們的影子留在了北戴河”,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對於“來處”的思索,時刻籠罩著他們,以至於若是不回歸那裡,他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電影的最後,歐陽文慧回到前男友身邊,谷文通在雪地裡開始倒著走路(電影前半部分有一個路過的大爺曾經說“倒著走路有精氣神”)。

看似人們在關係中確認了自己的身份,就不再虛無不再漂泊。

可歐陽文慧明知“接盤”卻又回歸的選擇,好像在告訴我們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誰能保證眼下自己選擇的看似美好的身份,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又一次崩塌呢?

歸根結底,人生仍是虛無的。

 6 ) (剧透,慎读!)蛛丝马迹间,发现一部【暗黑温情版《白塔之光》】

对电影的认知始于北京电影节,黑马一般的姿态冲出大众视野。

作为一个粗人,其实对于一些有深度的影视内容,还是有一丝丝的向往的。

10月21日有幸在首映场看了全片,还见到了一众主创,非常开心、满足。

辛柏青与观众的交流,也更印证了我对于白塔的理解脑洞(剧透)分割线——————————————————————————————————————————

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和大家分享我的惊悚视角。

首先我认为这部影片在主演层面上,只有田壮壮和南吉是活人,其他角色都是活在田壮壮和南吉脑海中的死人、虚拟人物。

发生的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也有很多是田壮壮和南吉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的自圆其想。

田壮壮和辛柏青实则就是一人,就像“曹操和曹操小时候”以下三条线来和大家分享1、上官云珠影片中多处出现上官云珠的影子,田壮壮房间的床头相框照片、墙上的海报;谷文通和南吉去看的那场诡异无声的电影内容恰是上官云珠的电影,且是跳舞的镜头(此处有深意,容后详表)、楼梯下的上官云珠巨幅喷绘…无不在宣示着她的存在。

2、跳舞片中一共两场跳舞的戏份,分别是谷文通和谷运来,看似是父与子的交集,实则是年老的谷运来对于家庭和过去婚姻的回望;还有一支舞是谷文通和南吉,那段看似“不礼貌”的对话之后,却又客气的笨拙的跳舞。

借助首映场上辛柏青的一句话,你确定你看到的就是真实发生的吗?

这也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

真相就是!

这场戏是谷文通的一次臆想,南吉就是长大后的笑笑,谷文通不礼貌的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训诫,他脑海里希望的训诫;舞池中乐队的演奏的正是上官云珠电影的插曲;两人缓步起舞的镜头一转,是谷文通一个人在破败的房间内陶醉的自顾自的扭动身体,这一刻我有种鸡皮疙瘩满地的感觉,就像《闪灵》中男主在浴室和美女的相拥。

这些多年,谷运来一直心怀对家庭、对女儿的亏欠,对因他出轨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愧疚(关于出轨,下做详表)

3、谷文通和文慧的对话文慧就是谷运来年轻时候出轨的对象,银幕里的谷文通和文慧在旅馆里“差一点儿”,现实中是发生了的,这才导致谷运来婚姻的破裂,最后谷文通去看望前妻时,前妻的那句“其实是我先出轨的”也恰好佐证了这一点;在剧情中,谷文通去北戴河见到了“父亲”谷运来,找到父亲的过程就像是《盗梦空间》的逻辑,事实正在发生,当事人却不知如何发生的。

充满了上官云珠元素的房间内,谷文通恰似警察的口气,审问着“父亲”、接着客气的跳舞、谷文通睡着打着鼾,谷运来平静的看着。

也许在这一刻,谷运来对家庭的思念达到了一种极致,大概是门口碰见的那对夫妇,以及那对夫妇道出的背后的真相,“无儿无女一个人”。

当然不知道你发现了吗,父子俩人的鞋都是同一款,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接上,谷文通自认为见到“父亲”后,在北京与文慧见面,玻璃上映出谷文通的影子与文慧对话说”你给我的定位是一片废墟啊”、文慧一句话就道出了事实的真相,“你在一朵野花面前站了很久”。

这段戏就是这部电影解读的钥匙,两个人都是活在别人脑海的人物,故事一真一假、人物一虚一实;还有一条线值得关注,谷文通、南吉、文慧、法国前男友四个角色的关系谷文通和文慧在剧中差一点儿;南吉说和文慧前男友差一点儿;疑似前男友回来找文慧,两人出去吃饭;谷文通和南吉一起吃饭。

导演也是通过这段逻辑来告诉观众,整部影片就是一场臆想的轮回;让影子来告诉你,谁是谁的往生,谁又是谁的现世?

如同影片的最后,白塔的塔铃声叫醒了每一位观众,谷文通坐在雪中的椅子上点起一根烟,镜头一摇,放下了执念。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见惯了世态炎凉,对自己曾经遭遇的不公,冷静到可怕坦然面对。

最终,他对自己也很客气。

 7 ) 别拿中年巨婴不当情人

北京胡同内,卤煮小餐馆。

中年男人和时尚少女先后进入,中年男人衣着质朴、神情淡然,要上一碗馄饨,随即跟店家老头聊上了。

时尚少女衣着光鲜,活蹦乱跳,提着相机跑到后厨,咔咔一顿猛拍。

几句话之后,哦,这是写手跟图片编辑在合作弄公众号,浏览量超过十万加一百块,点赞过千再加五十。

嗯,看他俩孤傲清冷的表情,还是很享受创作的过程。

我们还是要重视他们的工作,保持对一篇十万加的尊重。

拍照结束,少女主动撒娇,要跟中年男去喝一杯。

两人坐进小酒吧的卡座,墙壁上挂着小黑板,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今日放映:《燃烧》(李沧东)我的心脏一紧,暗喝一声:不好!

《燃冬》的黑暗记忆汹涌而来。

我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

这部《白塔之光》,不仅有着超越《燃冬》的牵强和做作,而且平均年龄超越前者起码30岁,老少挚恋,迷惑操作层出不穷,看得人尬出了天际。

以及,有没有人告诉我,谁才是真正的“白塔之光”?

01. 巨婴男的情爱幻想一整部《白塔之光》都可以看成导演张律内心中各种幻想的投射,这个投射载体自然是男主角,由辛柏青饰演的谷文通。

谷文通是个什么人呢?

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失败的中年男人。

一是家庭破败。

与老婆离婚,净身出户,住进母亲留下来的老房子,为了省钱还租了一间房给男模特。

这男模特的故事等会再说。

女儿丢给姐姐带,自己天天游荡在大街小巷。

可是姐姐也只是寻常人家。

母亲去世,父亲早年因为流氓罪获刑,至今未与家人直接联系。

二是事业困顿。

人到中年,不仅没有混个一官半职,连个稳定工作都没有。

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写几个美食公号,靠着一篇几百的稿费混着。

可他自己不以为耻,看上去还自得其乐,旁人也无法多说什么。

三是情感淡薄。

整天板着个脸,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钱。

没什么知心朋友,大半夜就知道骚扰姐夫。

面对老婆的出轨,也没有丝毫愤怒。

就连跟自己老爹,都是远远观望,不敢相认。

几方面梳理下来,这个谷文通,基本就是个中年巨婴男。

干不了大事,扛不起责任,遇上麻烦只会找姐夫,找身边人;稍微面对挫折,就要借酒浇愁,思念母亲,思念女儿;父亲因为流氓罪获刑,不敢帮父亲讨回公道,不敢跟父亲当面沟通,就连谴责父亲的责骂,都只敢在睡梦中偷偷想想。

就这么一个扶不起的中年阿斗,导演还要用他来承载自己的情爱幻想。

怎样的情爱幻想呢?

读过村上春树小说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那就是:是个女人都会爱上他,所有异性都关爱他,呵护他,给他如母如妻一般的温暖。

前面合作的摄影师自然跟他差点搞在了一起。

连个开房的服务员,都要拿本《恋人絮语》来勾搭他;去超市买桶菜籽油,收银员都要夸他帅气,还要跟他合照。

以及当年的班花同学,前妻,等等异性,都恨不得要跟他来一腿。

好吧,不管观众们信不信,起码辛柏青是非常享受这个角色。

每当有台词的部分,他都恨不得紧接着对方说出台词,一句一句接得非常紧。

等到没有台词的部分,他又按自己的理解独自哀伤,一通低头皱眉,看得人脚趾都抠紧了。

他的这份魅力到最后已经超越了性别。

连同住的男模特都要抱一抱他,以此疏泄内心的苦闷。

他望着失声痛哭的男模特,顺手拿起一个黑黢黢的圆柱体,并不明白这个飞机杯,哦不,唱吧麦克风的使用方法。

男模特给他演示了,爆粗发泄了一通。

过了几天,他就拿着这个麦克风唱了一首冬奥版《北京欢迎你》,凄婉悲凉,催人泪下。

最终,他还是直面了多年未见的“流氓犯”父亲,两人并没有说起多年来的生活细节。

而是以交谊舞作为切入口。

一个白发老头和一个中年男人,开始抱在一起跳交谊舞,他们扭着扭着,扭出了画面,留下一面雪白的墙壁,他们在镜头外面,实现了和解。

我我我……我竟然无言以对。

02. 做作女的迷惑操作所谓“一物降一物”,这样一位中年巨婴男,自然需要一位道行更高的极品来降服。

她来了,她来了,她带着滚滚雷声走来了。

正是那位最早出现的女人,自由摄影师欧阳文慧。

她和谷文通的姐姐谷文慧同名,但是风格却是天差地别。

前面不是说到她跟谷文通差点搞在一起了吗?

两人相谈甚欢,情浓处起了意,于是去开房。

结果看到服务员勾搭谷文通,欧阳女就吃了飞醋,转头就走。

过一会儿情火难压,又赶回来再开房。

还要略施伎俩,支开男人,看清楚身份证上的年龄。

还要像“正妻唬小三”那样,给服务员一顿炫耀。

老旧陈腐得连我这个男观众都看不下去了。

进了房间。

先是主动要跟男人亲嘴,但是又不准对方伸舌头;接着慵懒地平躺到床上,又给男人说不想“那个”,只想开个房,安静地互相陪伴。

巨婴男就真的坐在床边发呆,大半天连“禽兽都不如”。

只留下寥落的观众咬着牙忍住反胃,为了张电影票继续硬撑着。

果然,这还只是前菜。

开头还在跟服务员炫耀“我男朋友年龄是不是大了点?

”,结果没几天,年轻的前男友从国外回来,欧阳女立即倒贴着赶了过去,眼前这个困顿中年男连个备胎都算不上,只是用过即抛的“一次性用品”。

不仅直接改口叫爸爸,而且还不是私下叫,欧阳女拖着谷文通直接冲到老头聚集的街边棋摊旁,一边大声喊爸爸,一边还坚持要停下来观战。

谷文通略一解释,竟然遭来老头的群起而攻之。

发动群众斗群众,欧阳女是在向我们展示传统的管理智慧呀!

更有三十多岁的大人,没羞没臊的,独自去乘坐商场里的小火车,跟人家陪娃的夫妻套近乎,客套几句后,直接来一句:这孩子是你们亲生的吗?

当妈的怒火中烧,小火车虎躯一震,这欧阳女的做作指数,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

03. 王宏伟的温情回望好吧,客观地说,《白塔之光》也不是每个角色都如此做作和疯癫。

比如谷文通的姐姐与姐夫,就是相对正常的一对中年夫妻。

他们努力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和稳定表象,悉心照顾弟弟的可爱女儿,细致体察身边事物的需求和变化,全力尽到自己在人世间的责任。

除了他们二位,影片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一直单身的班花,异国自杀的同学,离婚四次在酒后痛哭失声的男人。

(影射摇滚半边天?

)还有偏执困顿的谷文通,做作任性的欧阳女,以及背负“流氓罪”,独自活在旧时代的老父亲。

有的找不到归依之处,有的看不透情爱本质,有的在自己编织的茧房中难寻出路。

其实,路就在脚下,出口就在手边。

去生活,去行动,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位“白塔之光”,我将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片中的王宏伟,这个承载着本人青春回忆的好演员。

在多年前的《小武》中,他饰演了那个低落又骄傲的小偷,在破败县城的砖墙下悄然走过,爱上歌女胡梅梅,听她在小床上唱起王菲的《天空》,然后消失不见。

在《白塔之光》中,他有个普通的名字:“李军”,说话做事也都平凡普通,但是在一群做作的角色中间,却显得无比温暖又充满光辉。

他陪伴引导着妻弟的女儿,承担责任却又乐在其中。

他默默帮助谷文通联系上父亲,平和稳定地暗度陈仓,他默默解决掉这个家庭的诸多困难、矛盾和死结,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大肆宣扬,只把这一切都当做分内之事。

即便偶尔承受老婆的责骂,偶尔不被理解,但是仍然坚持内心的质朴正义,按照自己的逻辑,坚韧地扛起责任,解决问题。

这样的中年男人,尽管没有谷文通那样的高朗和帅气,尽管也没有华丽文笔和滔滔口才,却是这个社会稳定运行的强大支撑,也是悲喜人间传递暖意的重要热源。

照我看,导演就应该将《白塔之光》的情感注脚放在李军身上。

多一些这样低调静默的行动者,少几个谷文通那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文学巨婴,我们都将拥有越发美好的明天。

摒弃做作漂浮,放弃清谈论道,为质朴勤恳的李军点赞,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点赞。

 8 ) 爱爹

真的就我感觉这片子味儿很怪吗?

已经超出爱男的范畴,上升到爱爹了。

全片致力于描绘细腻可靠受委屈的爸爸形象,妈妈都消失了,不是出轨就是把爸爸赶出家门,连只出现在对话里的女主角父母也是这个模式。

什么照着我爸找的老公,这真的不恶心吗?

随时随地在大街上喊爸,这妥妥的恋父情结啊。

姐姐,这还不油腻啊?

公交车上男主角评价什么一辈子做好事儿的时候,女主角居然还骄傲害羞地笑了,懂了,您就是好这口,真爱爹呗。

因为是孤儿,所以就渴望着一些父母温情把老男人当替代品呗。

但我不理解,为什么总是要找个爹不能找个妈呢?

整部片子里的人无论男女都有点恋父情结似的,男主角和他爹跳交谊舞出镜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俩办事儿去了呢,那氛围和对话就很怪异。

还有对于男主角父亲过去的猥亵案的一些揣测,还要问他爸恨不恨他妈?

可这就是一件他自己都说不清的事,却通过对话暗戳戳地引导向有可能是当初那个女的死乞白赖冤枉他?

所有的错都是女人的错?

让人挺不舒服的,感觉他姐夫比他还爱他爸呢。

影片看似在塑造一些强势主动的女性角色与男人的互动,但她们内心里实际上都在渴望着男人的认可和鼓励,比如女同学,比如女主。

还有“他把我办了”这种台词真的不膈应人吗?

虽然这是从女人嘴里说出来的,主体却是男人。

女性好像成了一个物件儿只能作为祂人行动的被动接受者,挺起来要多恶心有多恶心了。

简单地写一句我和她睡了,我和他有一腿的台词很难吗?

整部影片充斥了自觉文艺的中年男人臆想,凡是出现的女性角色都对男主角有点若有似无的小暧昧和崇拜,还坂本龙一?

这什么狗屎屁?

夹带私货登月碰瓷啊?

随时都是莫名其妙尬的要死的对话,租户骂人啊,和公园里老头儿倒退走的聊天啊,随时随地随便问问,最后还要来一句对不住,我不是那个意思,那你是什么意思?

加上北京味儿的那种装和做作感,yue了。

电影结局是不是在暗示男主角也像他爸一样是被抛弃的男人,孤寡到老?

雪和白塔,充满同情啊,看得出来是很爱爹了。

本来看海报和名字还以为是是枝裕和式的清新温情的电影,结果尬的要死,度秒如年,如坐针毡,熬了半天一看时间才过去一半真的绝望了,本着不看完不能评价的尊重死撑着,后面一半如同受刑……说真的这种老男人和小女孩的戏码真的够了,看够了,能不能多点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啊,不要再爱爹了,爱爱妈吧。

 9 ) 城市空间中漂浮的情感碎屑

作为个人风格强烈的作者型导演,《白塔之光》的镜头语言有种独特的疏离。

在北京,这座历史感和现代性并置的城市,各色人物穿行在或宽广或狭窄的空间中,又似乎永远被门框、光影、道路等等各式各样的线条分隔,束缚在各自孤独之心外化的囚笼里。

人物孤独漫游,失去爱的欲望和能力,只余下一些指向过往人生的疲倦回响,可又如白塔的影子一般,不知飘向了何处。

主角对话时,画面中不时出现来往交谈的人物作为前景,行动中,又常有晃动追随的过肩镜头,这一切仿佛在强化一种窥视和尾随的感觉,加以平时朴素的自然光,夜晚时人物几乎隐没于黑暗。

作者的意图大概并非将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进行抽离和艺术化的处理,而是留存它的本象。

镜子也是多次出现的意象,有时是角色自我审视与关照的工具,有时让不同方向的人得以在拟象中短暂并肩,丰富了空间的意蕴。

文通也好,文慧也好,亦或无尽的众生,都成为了这座城市设下的迷宫里,四处冲撞而又一无所得的寻觅者。

北戴河并不遥远,但逃离此处和前往那里的寻回之路,被漫长而揪心情感所阻断,在时间的废墟里只余下一朵倔强但又茫然的野花。

作者在文本中倾注了许多设计与巧思,无数看似闲笔的细节都有着暧昧的前史与不定的未来,凸显出庸常生活里的宿命感,和无可奈何的悲剧氛围。

只是这类结构太于繁复冗杂,难免冲淡和解构了生活的真实,让节奏失滞于反复的惶惑、回答、和解的一再延续。

也许让影片结束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父亲放下那包为儿子准备的香烟,让一切偶然显影,却又于淡然处褪色,会比把一切填满更美。

餐馆黑板上的《燃烧》,酒家的“柳川”包房,坂本龙一的误认,张献民的原身出镜,与女主和姐姐重名的文慧园路电影资料馆,这些小小的打趣会让影迷们会心一笑,但于影片本身,似是一些废笔,也当留白。

 10 ) 当历史成为没有意义的词汇

影片回到了张律以前应有的水平。

平缓的镜头运动建立了它的时间感,白塔和胡同街道建立了它的空间感,灰白调色让色彩不再饱和,带有一点不真实的、怀旧的情绪,像是一个梦。

张律多次让不同时间、人物的镜头在同一空间内完成转场,放弃使用蒙太奇,增加了影像的层次和流畅感,让我的观感在意识和现实里徘徊。

现实是当下的,意识是过去的。

因此,技巧将故事抽离于浓稠的、具体的北京,给了我放弃“现实”的漂浮之感。

由此我又获得了另一种“真实”:它抒发了强烈的忧愁,类似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书里写的“呼愁”。

北京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无论备受忽视,或者被维护得多么糟糕——房屋被新的白瓷砖和水泥包裹,像医院;胡同被镜头虚焦的钢铁森林包围;深藏着的庙宇,灰色的砖瓦,毫无生机的树木,孤零零的鸟窝,春日的大雪,叫声凄厉的乌鸦——都使住在其中的人怅然若失,“历史成为没有意义的词汇”,人们从颓垣断壁外透过干枯的树枝看破窗残宇时,心头便掠过一股寒意。

成为巴黎,只是北京做的一个梦。

这种惆怅是双重的,它是步入中年的男主角进入他人生离别期,也是北京这座城市从烈火烹油的奥运繁华中走入黄沙漫天般萧瑟,细节中包含极其隐晦的历史阴影。

历史就像没有影子的白塔,它的影子必须要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现。

影片是靠隐晦的意象,拼凑这座城市的历史镜像,传递一种裹挟时代和家国命运的存在主义危机。

身为诗人却被迫转型美食作家的男主角,背负着三十多年物质社会对文人的逼迫,精神追求这般让渡给生存价值;他和他的同学们,发迹于一个诗人集体死去的时代,惨烈之后,万马齐喑,他们都停下写诗的兴趣;一位远在巴黎的同学暗示一种流亡的结局;黄尧饰演的女主角是北戴河的孤儿,在“岭南”长大。

最奇妙的要数田壮壮饰演的谷运来,他被逐出北京的家门,在北戴河沙滩上放了多年风筝。

知道《蓝风筝》的朋友看到这里一定心有戚戚然,并且明白风筝是命运的牵线,一头拽在他的手里,一头则暗示了一个更早的过去。

他饰演的就是他自己。

上官云珠和《乌鸦与麻雀》也是重要的影史意象,与《蓝风筝》一起形成了更复杂的互文,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早期华语电影背后,女演员在特殊年代所遭遇的不幸,与谷运来的际遇极为相似。

所以,影片抽离于现实,才有了另一种意味,片中的角色都是考里斯马基式的没有过去的人。

它勇敢呈现了“知识分子”被驯服后的状态。

它是后人在“知识分子”墓碑前的一场清明凭吊。

这不难理解吧,故事是从一次扫墓讲起的。

“北京欢迎你”就是催泪的哀歌。

如果是一位年轻的影迷,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大抵看不明白电影的里子,而单纯把它理解为一部“父与子”的爹味电影。

但这不怪观众。

对于一个电影来说,采用隐晦叙事无疑是失败的原因,是导演过度考虑审查所导致的迫不得已的失败,并因此无法获得观众的充分理解。

从另一个层面,“对过去的留恋不舍”也意味着另一种失败。

影片关于性别的设计,呈现了一种过去的观念和状态,在张律那里,这些年关于性别的议论仿佛没发生过。

男主角投射出些许自恋,几个女性角色协助完成了男主的性格刻画,但她们的主体性欠缺了些。

故事放在当下,在性平的语境里,田壮壮的角色甚至还暗示了男性被污名化的可能性。

父亲总是被歌颂,母亲总是要承担细微选择里的因果。

我们会纳罕张律为什么还要这么编剧。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是重要的,它是黑夜里的一声叹息。

当什么表达都没有的时候,哪怕一次叹息也是值得赞许的。

《白塔之光》短评

辛柏青演得特别特别好,片子里也偶有吉光片羽动人之处,但整体上就是……这么说吧,中学聚会那场戏“你丫”听得我京爷ptsd都犯了,关掉屏幕后缓了两天才鼓足勇气接着看完了…

5分钟前
  • 虎虎生刺
  • 还行

“影”的确是出色的设计,无影之塔象征着漂泊在外的孤独状态:“塔在北京,影子在青藏高原”。“影”表现为血缘、情感的投射,如手背上的蚯蚓,孩子的数学天赋,浇平安树的习惯。“影”亦代表着某种巨大存在投下的阴影,反映在人物的命运之中,如上官云珠与父亲相似的命运,如不约而同的离婚、出轨与家庭破裂,街道上看似无意的政宣标语正是“影”的具象。但很多地方都做作到让人无法忍受,塞入了各种狗血桥段以及矫揉造作的文艺金句,特别是张献民教韩语,设计感割裂感都要溢出银幕

10分钟前
  • 鲸鱼马戏团
  • 还行

比柳川好太多了,就是里面好多场很有意思的毛边戏分寸感没掌握好。情节、演员的状态和台词在“文艺”的和“胡同儿味”间奔放的尬跳着,一时让人无所适从。古运来的“蒙冤”憋屈和田壮壮的“蓝风筝”还有对应上官云珠……感觉和故事核关系似乎没那么大,历史的痕迹?~~感觉似乎是发现有个有意思的“梗”就揉进去,显得“卖弄”(?)也不知道这个词合不合适。整个看起来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不太喜欢的,就像我喜欢卤煮但不喜欢肺头,喜欢多放蒜汁不喜欢放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田壮壮演老谷头是啥时候确定的?按正常逻辑应该是在剧本写完有了投资才会去谈演员吧?即便有私交可以不用先谈钱,应该也是在剧本写完之后。所以关于田壮壮和蓝风筝的这种联系甚至上官云珠的出现都应该不在原先剧本里。这些应该是演员谈好之后调整的……

11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如果父母是有裂痕的,要如何和来处相处

16分钟前
  • 张大嘴
  • 力荐

历史就像没有影子的白塔,它的影子必须要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现,它藏在《乌鸦与麻雀》《蓝风筝》和《燃烧》里。3.5

17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写诗这个行为在现在是sarang。(有朝一日希望自己能拍个大雁塔之光,我真的爱西安…

19分钟前
  • ekips
  • 推荐

北京竟可以被拍得这么美,《北京欢迎你》竟可以被唱得这么悲。

20分钟前
  • 夜照亮了夜
  • 力荐

#hkiff47 喜欢北京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前提吗?

24分钟前
  • 陆小鸟
  • 还行

还是太刻意,挠痒痒似的,什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看到那个写着爱的淡粉色海报和假情假意的绿地我心想这是上海不是北京,食指的诗和北京欢迎你也改变不了温吞浅表的主调,只构成诡异的嫁接,另如果编不出好对话就别拍对话电影了。

28分钟前
  • unidolphie
  • 还行

人物对白尬得脚趾抠地,中年男人的臆想视角让人毫无耐心。各种故作文艺的堆砌,「今日放映:《燃烧》李沧东」这也就算了,「他们说顾城是在这个医院出生的」请问顾城跟你们的对话有什么关系,「你长得像我一个偶像——坂本龙一」我真喷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田壮壮细腻的表演。

31分钟前
  • re:make
  • 较差

张律回国拍的这两部对我都完全失效了,国别地域的幽灵、爹的前史隐喻、男性性无能与年轻女性的看似主动权,一旦没有之前那种自在散漫的人物状态来掩饰,而是要靠反复行动来坐实,这些就已然不在我审美趣味里了。到底是让白塔反复出现,还是人不断在白塔的范围内出现?一不小心就滑向前者了呀。

32分钟前
  • 氕氘氚
  • 还行

喜欢安娜

33分钟前
  • Laurelin
  • 还行

#13th北京国际电影节# 如果要比较的话,我更喜欢《柳川》。

3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4.5】太享受了,张律的第二部华语片,拥有了更强的在地属性,虽然也流露出文青顾影自怜的味道,但架不住张律的技术是真好,情境强度、调度意识都维持得住,围绕空间(故乡/家与他乡)展开的写作相当漂亮,一度在想这种细腻程度打磨了多久,以及依靠配乐,以轻巧的姿态生发出幽冥的诗意,静电仍然时常发生,但北方的雪国又更添一股悲悯。

36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无影塔下人无影,无根浮沉无人欲

3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人生第一次观影中途离场,那种生理性的恶心在售货员小姑娘对着辛柏青那张脸说出“像坂本龙一”后彻底突破了阈值,后面再怎么拍应该都无法挽救全片无以复加的油腻了(除非结尾姜文跳出来把这群人全都突突了..)张律往片子里填充了这么多苦心孤诣的浅焦镜头和忸怩作态的街景,而我只想起尼采的话:病人宣扬只有自己是善良的,并警告人们健康、强壮、骄傲是病态的;他们把自己发育不全的情欲包裹起来,标上心灵纯洁的字样,然后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我不理解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给中年男人发育不全的情欲与矫揉造作的乡愁赋予某种孤芳自赏的美学意味,张律镜头下的北京似乎以性压抑为底色,那首《北京欢迎你》竟能被改得如此漫漶而保守。逃出影院我在北京寒冷而稀薄的空气里只觉得愤怒,张律在影片里堆叠着来自过去的碎片,却永远无法显影属于这个城市的星丛。

39分钟前
  • Division_Bell
  • 很差

#BJIFF2023# 张律导演过往的电影总给我一种差一点的遗憾感,你能很清楚地觉查到导演对于人和城市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坚持对中年男人相关的情感关系处理,但这些思考体现在电影里,或是挖掘得不够,或是停在原地,以至于即使有共情,但仅此而已。而到了这部电影,你甚至不知道整个故事创作的初衷,叙事的重心,太多废戏充斥其中,黄尧饰演的文慧更是莫名其妙,整部电影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拼凑感,偶有类似于「北京欢迎你」、父子起舞的段落让人动容,但观看过程中整体感到无聊。

40分钟前
  • 莱克尔博德
  • 较差

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

41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抛锚的公交车,胡同里永恒存在的大爷,张律懂得保存这些属于北京的细节。没有影子的人,前进后退回到原点,脚下是缓缓移动的北京。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

45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前面好几场太尴尬,比如开房那儿,尬得我没眼看到处躲。后面渐入佳境。人物的感情是错位的,虽然待在一起但没法说出自己最关切的事情。你从哪里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的卡顿,要回溯才能知道症结。北京欢迎你那段是整个电影最重要的基调,怀旧、悲凉,往日的希望已经幻灭了,不管你是在北京还是已经逃往巴黎。骑车三天不愿留下公共交通记录是疫情痕迹,很巧妙的融合进来了。北京的景真不好看,好杂乱。张律拍空间拍得太好,这部好幽默。

49分钟前
  • 井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