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
为什么活着。
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
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
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
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
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
宗教。
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
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
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
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
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看完此片后,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女主会加入这样的邪教,而且在脱身成功后不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即使是现实生活中最亲近的人。
表面上看起来女主似乎很迷茫,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清,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实际上我总觉得恰恰相反,女主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女主的这一系列行为呢?
后来我在看《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时,惊奇地发现书中有些章节和描述和这部影片的情节异常相似,也大致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
所以就打算把这些相关的章节摘录出来。
摘自这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1593/的第478页开始,迷信团队对孤独的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友谊。
联合教会的一位高级职员说:“如果某人孤独,我们就同他谈话。
到处有着许多孤独的人在徘徊。
”新信徒被友谊和表示赞赏的人所包围。
有许多迷信团队要求过集体生活。
这种突然的温暖和关注的力量极大,致使信徒们力图报答,因而往往愿意放弃家庭和旧友的接触,把毕生的收入捐献出来,摒弃毒品,而女人甚至为满足教主的性欲而献身。
但是迷信团体贩卖的不光是集体生活。
它也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
迷信团队对信徒的行为实施严格的约束,要求和建立粗暴的清规戒律,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采用鞭打,强迫劳动和用放逐或监禁的形式推行那种纪律。
迷信团队贩卖的最后一件重要货色是“生活意义”。
每个人实际都有他自己对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真正看法。
迷信团体靠握着唯一的“真理”,而凡是生活在它以外的实际诶,不承认它那个“真理”价值的人,是不被描绘成认识错误,就是说成是异端邪恶。
迷信的信息夜以继日地在集会上向新信徒灌输。
这些迷信邪说被反复鼓吹,直到善男信女开始使用它的一套隐语,词汇,以至最后采用她对自己生存的解释为止,由迷信团队灌输的“生活意义”,在局外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这无碍于迷信的流行。
实际上迷信信息的实在约束性的涵义,差不多是次要的。
迷信的力量在于提供一个综合体,在于为人民周围支离破碎的瞬息即变式文化,提供一种替换品。
一旦这种框框被迷信候补者所接受,就帮助他们把外界铺天盖地而来的许多乱七八糟的信息,组织起来。
不管这种思想框框是否符合外界时机,但它提供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分类,使信徒把它输入脑际,从而减轻他们过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混乱所引起的紧张状态。
如此这般,迷信并不提供真理,但它提供秩序,因而也提供了生活意义。
迷信团体给予信徒一个感觉,即现实是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将这个意义带给局外人。
这样,迷信就在一个看来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提供了生活的目的和亲密关系。
然而,迷信团队是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贩卖他们的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它要求信徒愚蠢地把自己交由它去支配。
对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对个人精神崩溃唯一解脱的办法。
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迷信的方式,代价实在太大了。
综合起来说,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女主的这种情况是和美国这个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第二次浪潮的消退和拼命反抗第三次浪潮不可逆转的到来的结果。
我也总算搞懂了为什么我会提出文章开头的那些问题,因为我生活在中国,而中国的话,还处于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业化进程中,所以我当然不会产生电影中女主的那种问题。。。
#双面玛莎#看之前,以为 这部电影应该是讲一个很厉害的“玛莎”,看来片面欺骗了我。
所谓的双面 其实是双线叙事,将玛莎过去2年间在邪教的生活和逃离邪教被姐姐安置在家的生活穿插呈现在我们面前。
玛莎有时分不清过去和现在,身为观众的我们也被导演很多毫无预兆和线索的切换镜头弄得分不清这是玛莎的过去还是现在。
前半部分还不错,逐渐清晰明朗,后半部,有些细节我看了几遍 还不甚了了。
感觉导演掩盖东西过多了,以至于有些细节一头雾水,有些情节没有交代。
比如,那辆车 应该是邪教组织成员的,可为何停在 她姐姐家附近?
,如果算上 她晚上听到的房子的声音 是不是意味 这邪教的成员找到了她家?(她曾问姐姐住的地方离邪教组织哪里有多远,而她姐姐也曾听到房子的声音,证明这声音不是来自于过去的记忆或者幻觉)第二,她为何逃走?
她原先如此崇拜听从邪教头目的话,为何会变得如此害怕她(姐姐party的调酒师只是长得象邪教头目居然令她歇斯底里;她以为头目在摸她,一脚把她姐夫踢下楼梯),还发生哪些导演未交代的事,她为何有伤?
第三,最后的那小伙子是怎么回事?
一個人的逃離. 孤獨. 無助.無人能理解, 無人願聆聽.自己, 也不想再說, 不要再經歷遺忘也好, 壓抑也好, 就讓我睡吧.一覺醒來, 天一光, 就會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一張白紙再來過.到底可以走多遠? 遠離什麼?是昨天. 不是客觀事實的過去歷史, 而是主觀感覺的今天之前.人要如何才可告別昨天?即使失去了記憶, 習慣仍在…逃不掉. 即便費盡氣力, 就算鼓起勇氣身體的倚靠能擺脫, 心靈的依賴仍囚困, 在那曾經日夜相對, 形影不離的人群中…不動聲色, 勾魂懾魄不需鬼上身, 不需行大能一切外在儀式都只是一時的情感激動, 但「群」的影響力, 如影隨形, 陷進其中群眾的壓力, 一句簡單的問候, 久而久之, 身在群中而不自知, 心在群中而不自覺這就是邪教的危險之處, 亦是為何歷代邪教皆不衰的迷人之處因為我們心底裏, 都曾脆弱過, 心碎過, 與家人吵鬧過都曾經有過反叛之心, 都曾經希冀一走了之我們都是善良迷失的羊, 渴望得到認同, 渴望得到關愛,於是一廂情願走進狼群, 自以為會有新的家, 會有新的天地, 會有好的照顧作為旁觀者, 心明如鏡,自可識破邪教組織秩序中的歪理謬論, 遠觀的看, 這只會是笑話一則然而主觀鏡頭的投入角色, 置身其中, 界線突然模糊起來,旁人的親切感正在融化隔膜, 一步一步使自己卸下心防平日的智慧會突然麻木, 正常的判斷力會被動搖因為當處身有「愛心」有「接納」的鄰舍大多數中, 我們都想主動去參與, 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有如傳染病, 一發不可收拾.意念被侵佔, 心智遭蠶食, 失去了「我」, 於是無法再逃離一開始就像普通社群聚會的平凡簡單, 只有一路鑽深下去, 漸覺異樣,唯身份已確立, 情感已投入, 要抽離又談何容易?安全感作崇, 同理心主導當旁邊所有親密的人都在作同一件事時, 明知那事為惡為假, 但也無從抗拒因那份不同於他人的疏離感, 衍生出無形的恐懼, 生怕會再次被遺棄, 要再次擁抱陌生所以, 不得不服從, 不得不收起良心, 不得不一同歡笑, 享受罪惡的快感從走出第一步, 接受第一個歪理開始,漸漸回不了頭, 漸漸打從心底潛意識都理解此等行為, 漸漸學懂為罪行開脫漸漸將不正常當正常, 漸漸融和自我, 漸漸深入成為團體的核心份子…一旦打開眼睛看過了行過了罪惡, 再也躲不過陰影的跟隨如同聽了蛇的誘惑而吃了一口美味果子, 知道羞恥後再也回不到伊甸之園那童稚的無辜或對人徹底的信任, 就被徹底殘忍的殺害, 然後任由自己的罪性支配了軟弱的控制力量, 不管是在於自身的仁慈心軟, 或對既有生活方式的習慣或對改變與不可知的畏懼, 或單單拒絕說不的勇氣, 纏繞矛盾, 形成心結心魔Sean Durkin 首部長篇作即大玩影像敍事的魔法, 在零碎剪接中鏠合現實與夢境難分真假, 回憶與想像與當下的反復重疊,在姊姊眼中是夢幻, 在妹妹心內, 每一格都是有血有肉的實在情境平行交錯, 既是對照, 亦是投射表現出從沒有真正離開的詭異, 又帶出身邊最親近的人留下不明所以的陌生目光湖邊裸泳, 只是看似有些微古怪的舉動之始,故事愈發展, 心靈陰暗面愈加挖掘, 一步比一步走得更驚心但驚恐的不是尋常的死亡恐懼, 而是源於一份親情的憂慮, 或是一種久別重逢的陌生情感那現在, 看似是現在, 偏卻是昨天, 一刀剪接, 難以割捨, 猶如千絲萬縷, 纏繞難分如同那首 Marcy May Song, 環形的旋律, 無路可走, 一聲一聲嵌於心坎, 不能自拔百感交集, 五味紛陳沿著影像線索追溯下去, 耐人尋味表面沒有任何傷人害己的跡象, 實質卻在自虐他虐鬱結難抒妹妹固然自憐自困, 姐姐又何嘗不是自欺欺人?對於沒有好好關心妹妹的罪疚感, 進而引伸至對如何好好照料肚內小生命的擔憂姐姐同樣活在追求美國夢的大幻象, 同樣在人生目標中迷失同樣是人云亦云, 跟隨更大的「群」體生活模式, 在妹妹一針見血道破其虛偽後, 無所遁形所謂的「美國夢」, 是否只是秘而不宣的一大邪教觀念灌輸?寧願相信面前的荒謬是真相, 都不回到真實自由的社會掙扎生存日復日, 年復年, 卒之倦了, 醒了, 但卻無力回到現實了, 只有在永恆的地獄中受折磨一座心靈的地獄, 猶如令人心寒的對岸人影, 陰魂夢魘, 晝夜相隨 … …物質上肉體上的挽留只是皮相, 思想上意識上的停滯卻是無休無止從而開首的拔足逃亡, 只是一個開始, 終幕的困坐車廂, 卻是沒有終結結局的憾動力, 縈繞心頭良久, 糾結無從拆解紛亂昏胘的運鏡, 是否從頭到最後皆南柯一夢的暗示?其實從未逃脫過, 一切只在大腦運動中?或者社會最殘酷的真相, 正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確實的真相?她走上的, 是自毀之路, 從來沒有可能完全復原車在前進, 她卻回頭張望, 不斷忍不住又看一次是她害怕惡夢步近, 還是這回眸, 暗地也有不捨?也許, 心深處, 最可怕的夢境/真相,其實是我們的身體/內心, 有一部分, 根本想回去那個「群」中 … …
结局是个开放结局,但在我看来教主装神,拦路下来,确定玛莎是否在车上,然后跟踪,最后还是玛莎重回魔教。。。
影片在进入到中间的时候,我开始产生一种莫名的不舒服,就如同原来看那个结局是人类全灭的忧郁症一样,不过忧郁症比这个长,所以更会让我觉得不舒服。。。
难道我现在已经彻底变成了阳光系男孩吗???
哈哈哈哈哈。。。
碟子的封面上写着you can get away, but you can never escape...2年的魔教生活给玛莎的心理创伤太大了。。。
有个镜头,我特别的喜欢,就是玛莎站在姐姐的花园面前,导演给了玛莎的脸部特写,有光影明亮的变化,玛莎的眼睛如魔鬼一样黑。。。
邪教给她的更多的是身体的自由 她裸泳 滥交 射击.在老男人Patrick身上.她感受到了亲人给不了的某这种存在感 尤其是他喜欢打着欣赏与尊重的幌子利用她 其实玛莎真的是一个Tutor么 不 她更符合姐夫口中无一技之长的人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久 也至于她部分地失去自我 她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归园田居般的Exist而不是和姐姐一样过中产阶级的生活 但同时 她并没有失去良知 以至于她和姐姐生活在之后不断地被回忆的碎片折磨 同伙们抢劫和杀人给她带来深重的羞耻感 她内心深处知道Patrick的行为是错的 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 害着下一个跟她一样的年轻女孩 她缺失的是亲人的爱和尊重 她无法忍受邪教的控制 找到了从不联系的姐姐 可后来当姐姐一家要送她去医院时 她又开始怀念过去被控制的生活 她强烈地挣扎着 可最后的结局也只是从一个深渊被推向另一个深渊 没有人懂她真正经历过什么其实她只是需要关爱姐姐虽然爱她,但是缺乏真正的尊重。
我也觉得她姐姐像她说的“will never become a good mother"。
画面和光线有种清新而不加修饰的美,如同女主角迷离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眼神。
虽然女主角比较稚嫩,但已具备了年轻时斯嘉丽.约翰逊的范儿。
John Hawks功力很深,特别是那句”U r my favourite."Chills me.电影总体来说给我《可爱的骨头》差不多的感觉,冷峻深刻中带点小清新。
除了各种忠实的信仰者,并无所谓的无神论或者无信仰者,活着必然是有信仰,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信仰,活着本身就是信仰。
但终究看来,总是有一些人不甘平庸的过一生,更不甘于思想的平庸。
愚昧的追随者和现实中麻木而不觉的人们,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在追寻自己想要的路上,注定是辛苦的,从这一点上,电影中宗教头子说的一点都没错,玛莎确实是具备宗教领袖的潜质,因为一般愚昧的人们,只知道自我欺骗而不觉,根本更谈不上利用或者引导别人。
所以全电影中,没有自我欺骗的,只一个人,那就是玛莎,可以说,玛莎比那个宗教徒头更具上升的潜质。
宗教或者迷信的可怕,并不在于假话,而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话掺杂了一句假话。
玛莎对她姐夫在餐桌上的说的没错,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是自欺没错,正戳中了社会人们的痛点,所以她姐夫当场暴怒,但是她忘记了两点,第一:不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错,反而可能错的更深,一个陀螺,正放反放都放不住的。
第二:其实玛莎并不是真的相信她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话,她说的这些,其实只是她心中对于社会虚伪的抵触,在她没有找到自己之前,这些仍然是虚假造作的。
正因如此,玛莎深深陷入自己所造出来的矛盾中,不可自拔。
她才是真正的没有了信仰的人。
往往蝉破壳而出,地下生长了好几年,最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壳,只需破出,即可飞翔,然而,多少人就在这最后的管卡葬送了生命。
玛莎已经是马上就要是最接近真实的人了,但是长夜漫漫,阴影挥之不去,总是不能如人所愿。
若是在这个世界毁掉了你所有的信心以后,你依然相信大地的拥抱与天空的接纳,便能破壳而出。
宗教生活的纪律,秩序,等级,信念,乃至于贫穷,都是追随他的人,对于这个社会不信任和否定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本意是寻找生活的真谛,但也正是这些磨灭了他们的人性。
洗脑彻底的,终其一生也就是在里面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洗脑不彻底的,则如玛莎,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真话,然而社会终究不可能让她同时选择两边,所以她在这矛盾纠结中继续沉沦不知出期。
在这里面宗教头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卸下你所有的防卫,然后输入他的指令,世界上的宗教,灵修,信仰,团体,都是何其的相似!
圣人确实是无需防卫,但是凡夫俗子,你卸掉了他的防卫,往往或者忠实追随,没有头脑,或者如玛莎这般如若幽魂,除非极个别人,很难谈得上提升。
那这些所谓的领导者们,领袖们,有几个人想过为此负责?
玛莎最后坐在车上,看到后面有车追随,眼神茫茫。
实在是让人伤感,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有什么人追过来。
而是,你逃得过自己内心的审问吗?
《双面玛莎》是一部惊悚剧情片。
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
电影讲述的是女孩玛莎(Elizabeth Olsen)在一个邪教组织中生活了两年,终于从领导人帕特里克(John Hawks)手中逃出,她来到了自己的姐姐露西(Sarah Paulson)和姐夫泰德(Hugh Dancy)的家里,为了抓紧这唯一的救命稻草,玛莎拼命的迎合姐姐家中产阶级风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莎的邪教记忆使其愈加的孤立,并且渐渐走向偏执的崩溃地步。
看电影的时候,逐渐感觉到的不安,以及渐渐袭来的阴郁,都让这平静下的惊悚显得格外瘆人。
双线叙事的手法让人一边看到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生活中的残暴的波涛暗涌,一边看到中产阶级生活中的情感的隔阂疏离。
玛莎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直游离在两者之间。
除了双线叙事,导演还刻意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多种手法,让观众一点点看清故事的真相,慢慢了解到邪教组织奸淫少女、残害人格、暴力犯罪的丑恶面目,也逐渐为玛莎在姐姐中产阶级新生活中越来越诡异紊乱的举止担心恐惧。
这种陶熏渐染的情绪带入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压抑感,导演算是非常沉得住气格外不动声色了。
最终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的美好外壳分崩离析,而玛莎的人格也最终分裂崩溃。
片尾的开放式结局既有点恐怖又十分耐人寻味,那种恐惧感似乎给人感觉依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Elizabeth Olsen在片中饰演玛莎,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多家媒体预言她会通过此片提名奥斯卡奖。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的姐姐正是美国著名的“奥尔森姐妹”。
影片在圣丹斯上映时,曾被称作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大器晚成的John Hawks,John Hawks在电影中饰演邪教头目,是玛莎恐怖的源泉。
John Hawks把这个头目的形象演得十分出彩,阴险、冷峻、深不可测,一边奸淫少女,又一边引导她们走向暴力、变态的歧途。
John Hawks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个削瘦的男人经过多年磨练,终于释放了深不见底的功力。
说到邪教电影,今年的《红色之州》也涉及,但是相比《双面玛莎》的安静冷漠,《红》显得过于闹腾了。
而《双面玛莎》中的农民公社般共产生活,又多少让人想到去年的《狗牙》,一样的荒诞变态,《双》却少了那么些政治隐喻,多了些人性的挣扎。
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自己对于自我归属的再定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在邪教里接电话用的名字。
最后说下,导演全程拍摄都用的自然光,没有额外补光,所以不管电影里有多少凶恶,但至少看上去很美。
这片子深深震撼了我 一个无助的 绝望的女孩 边缘徘徊着 然后一群看似善良的人们接纳 关怀了她,但更可怕的深渊等着她!。。。。。。。。
我讨厌最后的结局 不管最后出现的人是玛莎幻想的也好,真实的也罢,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你曾经做过的噩梦会一直如影随形 ,,,这种强烈的暗示太他妈可怕了!!!!!!!!!!!!!!!!!!!!!!!!!!!!!!!!
因为这看上去多少还有点发展。
我想了想,还是点了“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情节这种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否存在,是一个疑问。
进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我之前忍住没看剧情简介以及相关影评,只是听别人形容说这是psychological thriller,以及女主人公是逃出邪教的,所以我幻想了紧张的情节——应该有精分吧,肯定有精分吧,我看着片名,对自己说道。
我必须承认电影在Martha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切换做的相当不错。
我很喜欢这种瞬间毫无痕迹的变换,很利落舒服。
因此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是满怀期待的,期待后面的情节展开。
可是最后只是不了了之。
我倒不觉得电影必须要有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很多时候,只要人物足够吸引人,就光看看他们的互动也很令人满足。
但是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靠人物支撑电影的话,到最后人物本身必须发生某种改变,否则,情节人物都没什么太大变化的话,我还去看电影干嘛,直接去关心周围人的八卦算了。
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意思是它必须表现出某种人性,但是它不能是生活的完全复制品。
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不能说是情节平淡吧。
毕竟是少女误入邪教组织,被强奸,还目睹了杀人。
但是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恍惚的腔调把这一切讲出来,刻意抚平了高潮。
叙事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想表现一种疏离茫然的情绪。
到了最后,你完全不知道Martha的过去和未来,她只是漂浮在这电影中的一个飘渺的存在。
又一个青年女演员的崛起。可惜片子本身太破碎。
诡异得好可怕。
其实觉得在经历一系列折磨之后玛莎应该让姐姐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的。
画面太好看了 表演也很精彩 节奏把握得当
非常喜欢电影的主客观镜头交替剪辑和女主的表演,这位T. Sean Durkin很不简单,叙事干脆利落,对细微情感的把握又精到细腻,留白强劲有力。
这是一个又闷又古怪的片子 邪教...... 结尾的意思不明 不知道导演拍这个片子是什么意思
真是讓人太不舒服了
我居然看完了…
这位奥尔森妹妹表演超惊艳!!!镜头太美太安静了,开放式结局让人寒毛直竖,很喜欢啦。
叫傻逼闹心记更好,两星都给玛莎的肉体。
很奇葩的电影,我喜欢。有点拉斯大神的味道,但是没有拉斯大神那么精到。
典型装B片,我是俗人我反正看着晕!
"I want to go to France and existe." 然后法国人笑了……
不知道在讲什么
邪教害死人啊,女主身材真好啊
无感=无聊
摄影很棒。双线叙事配合插叙倒叙等手法并用让人逐步看到真相也同时越来越忧郁。小女猪首次表演就十分出彩,邪教题材很变态却又给人一种诡异的快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已经很不容易。
正儿八经没看懂。旁边坐了个高挑帅气的金发女人和一只狗倒是吸引了我的主意啊。真是。。。。
还好吧,技术的痕迹还是挺明显,即使貌似不动声色。妹子甜!果然总穿得虎背熊腰是因为胸太大所以反而要掩饰么。Ted好眼光。
so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