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电影以美国为越南战争强制征兵作为开始,每月征兵人数越来越多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芝加哥抗议活动主要就是抗议此事,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暴乱。
在政府未换届时,彼时的总检察长的刑事司的调查结论是芝加哥警察局引发的暴乱,且大家互相没有密谋共通,于是决定不予起诉。
一年政府换届后,新的总检察长由于上一任在他上任时的羞辱,决定拎出来此事展现一下自己的威风。
于是特意命人针对抗议活动的主要人员给予一个密谋跨越州界煽动暴力者的称号并处罚最高监禁10年。
庭审一开始,就展现了这个政治庭审的不公正和讽刺。
庭审过程中法官不断向被告们扔出一个又一个藐视法庭的罪名。
在无尽的庭审的过程中,法官不断的表现出来了种族歧视并且倾向性。
一次又一次接受司法部律师的拒绝请求,一次又一次拒绝被告拒绝的请求。
说好7个人的庭审,结果是8个人,有一个黑人纯粹是因为是黑人拉进来。
黑人不断向法官说自己没有律师在场并且申请延后开庭,却一次次被法官打断忽视。
当黑人被法官拒绝自己当自己律师发表审问时,他情绪激动在法庭上表达他的朋友是被蓄意谋杀,黑人被带入小黑屋内暴打,最后嘴被捂着手被铐着强逼坐在椅子上。
由于司法部律师的请求,黑人才被脱离这个不属于他的庭审,法官还说“you are not free sir and i doubt you ever be”。
法官提出隔离审判团,被告表示拒绝,法官打断说如果你们反对意见少一点隔离时间就短了(严严实实的封住了嘴,不允许表达反对,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默默的接受了就好了)。
当被告们发现6号和11号审判员是向着他们的,第二天就发现6号和11号说是由于接到了黑豹党的恐吓信被换掉了。
当被告发现现任总检察长搞这么一出说不定只是为了报复前总检察长,前总检察长后愿意反抗出庭并在陪审团离席的庭审上表达了自己那一届的调查结果,结果被法官宣布不能作为证人且不会将此情况告知陪审团。
基本上大家就是坐等被判的结果了。
在庭审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招唤证人(大部分都是警察卧底,“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有七个示威者带领10,000个卧底警察进行抗议。
” :D),当时的情况慢慢被展现出来:在广场聚集的时候,海登放了跟踪他们警察的车胎气,大家带着团队想去警局释放海登,结果遇到警察排列镇压,一部分留下释放海登,另一部分人返回公园,结果发现道路全被警察疯了,群众情绪越来越激烈,领头人本来想让大家冷静,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拿下那个山头”,暴乱就这样发生了。
晚上的时候,大家正在做演讲,其中一个小孩在爬旗杆但是被警察骚扰强制扒下来,伦尼在干涉组织警察,但突然被警察暴打一头,整个游行又被激活了。
大家在努力往会场媒体方向走。
11个人找到了没有警察看守的道路,快走到的时候被警察包围了。
警察卸下名牌和警徽就开始暴打11人。
很难是说是谁引起了暴乱,谁又该被判刑。
庭审结果,海登在简短阐述的阶段念出了在庭审几个月内死亡的4752位越战美国军人。
5人均因煽动暴乱被判有罪5年,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推翻了该判决,下令重新审判,联邦检察官拒绝重申该案。
感想:看的真的是心碎了。
7个人坐在那里完全是个弱势方,只能沉寂的坐在那里听着法官用粗鲁的态度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政治的工具被摆在了那里。
他们只是政治羞辱报复的工具。
已经事先警告了政府人员会有游行示威活动不论政府是否同意,结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只能想到以暴制压。
搞笑的是还安排了这么多的卧底警察。
在这个法官即是绝大权利的屋子里,他们的声音不能被听见。
他们的错就是过于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7个人加上律师9个人,坚强的在面对一个看不见的强权。
从头到外法官就没有摆在一个公正的位置上。
几个月的庭审都是法官和司法部的一场表演,并且还加上了“庭审”的美名,但其实决定结果的人早都心里有数了。
看到法官毫无同情心的抛下一个个藐视法庭的罪名,忍不住想这屋子下怎么反抗绝对的权威,谁能监管绝对的权威?
尽管有媒体,但是声音能有多大的限度没传送出去?
尽管成批的记者坐在现场,但是他们报道有限。
在当时的环境下,多大的概率大家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做点什么为他们找寻公正?
整个片子最响亮的声音就是“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我们都知道这种万众瞩目的案件一般都会以公正而处之。
当时审判是一个例外,但是不影响人们对这个案件的持续永久的关注。
这不就从60年的watching到我们现在的watching了么。
因为当时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所以才能让我们现在知道曾经奋斗过的勇士,并且了解曾经不公的历史。
整个片子喜欢这种闪回通过多人还原当时场景,就感觉一幕幕一个个人说的都是真相,但是从哪里出错了呢?
2个小时的电影特别紧凑,一幕接一幕,没有任何背景声的加持创造紧张气氛,全是所在场景的声音展现出当时的紧张感觉。
庭审中只有人声,你一言我一语用最直接的语言以及暗沉的色调击中人心。
唯一一个缺点是影片最开始对于我这种没有背景知识的人来看,猛的一下有点快,不太理解,但是看到庭审开始就好了。
7分。
因为看得不是很懂。
开头讲述丑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无法自拔,不断增兵,民不聊生,人民开始组织反越战游行。
抗议组织八个代表,最后被抓。
政府希望给他们定罪。
于是双方展开博弈,明显七君子这边处于弱势,因为政府要搞他们。
法官还是个死老头,根本无法交流,仗势欺人。
这种法官制度真的是很恶心。
周末还要休庭,你真的是要笑死我。
最后也是确定这个老不死的就是迫害他们。
身为法官,一点公正都没有!
前半部分看得好累好困,高潮从大概50分开始,讲述游行的经过,历史画面和电影画面的穿插。
政府出动警察,真枪实弹,第一次在警察局门口看到这个阵势,一行人掉头,回到公园。
但此时公园已经被包围了,人群已经失智,要跟警察硬碰硬。
这当然不可能,警察往人群中丢催泪瓦斯,然后众人被警棍打得头破血流。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身为中国人,真的很难理解老美的文化信仰。
但本质的爱与和平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它们的政府凌驾于人权之上,却处处说着它们尊重人权。
但至少当时有人反抗,几十年前的老美还是有脑子的人的,为啥这几年的美国人都这么容易被忽悠呢?
睁眼看世界吧。
谁在骗你们,谁在推动世界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要再内斗了,疫情赶紧结束,让一切重新开始吧!
搞笑画面:1.人群中有人扔了一颗蛋!
居然抓住了!
哈哈哈!
并且带着那颗蛋参加庭审。
2.黑豹党把吓人的帽子摘掉,哈哈哈3.老法官声明跟同姓被告非亲属关系,被告直接喊爸爸!
哈哈哈哈4.法庭上各种被打断发言,老法官还念错名字,然后被各种纠正。
我以为我看的是严肃的历史剧,但看到这里我应该看的是喜剧。
5.七君子“交友不慎”,37个证人都是来卧底套话他们的政府人员,酒厂直呼内行,笑死!
6.死老头法官说,周末休庭,哈哈哈哈。
你们还要双休哦,慢慢磨吧。
都庭审几个月了 ,这效率牛批。
7.事先说好老法官说起立的时候,别站起来,一个傻愣子站起来,其他人一脸尴尬,笑死,哈哈哈。
回去后果然被批判。
8.在念阵亡名单,你们是在欢呼啥?
鼓掌可以,欢呼?
欢呼?
你们老美人的命只是作秀工具,懂了懂了,哈哈哈哈,耶,我也欢呼(我敢肯定,如果是我们念抗美援朝战士名单时,没有人会欢呼,只会站起来,默哀。
最多就是为他们鼓掌致敬,但一定没人会因此欢呼。
)
3星,影片整体质感还可以,煽情戏份很多,演绎的很戏剧性,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人想掺乎政治,表达政治理想,呼吁自身权利自由的美好期盼。
一个50年前的案子既早已解密无关痛痒,又可以满足广大观众对政治思想的表达,可算是一举两得。
就跟影片中的当事人一样,有热血学子的诉求,有痞子毒贩的骗捐,有种族主义者的疯狂,反战,平权,民主等等各取所需,还有纯粹凑热闹的。
形成了一部满足了各色人等的大戏,十分精彩,而本部影片的核心“越战”的真正受害者越南,近千万人的伤亡,一个字都没有提。
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美国内反越战情绪日渐高涨,各种抗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美国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阿甘正传》就对越南战争和反战游行都有提及。
电影开场是抗议活动的领导者们组织进入芝加哥,但电影省略了对游行的描述而直接进入庭审的情节,通过穿插倒叙来再现抗议活动,这让电影在节奏感和观赏性上也表现得十分优秀。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这场审判的意图不当,这是一场政治性的审判,不仅在于大局上是政府代表vs民权代表,而还有着内部的斗争。
在约翰逊政府下,当时的司法部长判定了这场抗议活动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当尼克松上任后,新的司法官员觉得上一任故意在自己被任命一小时后才辞职是给自己难堪,新官上任三把火便拿之前被判定无罪的抗议者开刀。
虽然电影片名以及当时的媒体对此审判称为七君子审判(Chicago 7),但被审问的实为八人。
1. 博比西尔(Bobby Seale) - 黑豹党领袖 - 黑人民权代表第八人便是黑豹党领袖博比西尔,作为黑人民权代表,他所遭受的恶意比剩下的七君子有过之无不及。
现实比电影更为夸张,在电影中他在庭审中被捆绑住嘴,而现实是这不只发生了一次。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被遇刺身亡后,在美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种族骚乱。
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JFK的弟弟)在得知金的死讯后,参加了一个集会并鼓励支持者们继续为非暴力抵抗理想奋斗。
同年6月,罗伯特·肯尼迪也遇刺身亡。
电影中也提到过如果是罗伯特·肯尼迪当选,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些不同。
2. 汤姆海登(Tom Hayden) & 瑞尼戴维斯(Rennie Davis) - 校园学生领袖 - 白左精英代表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作为校园学生领袖,虽然和其他抗议者们抱有一样的反战初衷,但他是试图从赢得选举入手,说到底还是从体制内解决,他不是真的对抗政府,而是对抗这一届尼克松政府。
而他最终也进入了体制内,后来当选了加州众议员。
电影中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的争吵鲜明地表明了二人的立场,汤姆海登认为要先赢得选举才能解决问题,而艾比霍夫曼对于这种诉求于政府的想法的可笑的。
汤姆海登所担心的一点成了现实,当后人提起这段时期的抗议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以艾比霍夫曼为代表的新嬉皮士运动。
3. 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 & 杰瑞鲁宾(Jerry Rubin) - 青年国际党(YIP)代表 - 新嬉皮士代表现在我们看到众多讲反战题材的电影都是在以看上去像是high了嬉皮士们为主,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要Z爱不要战争”的嬉皮士们。
在电影《守望者》开头有一幕是民众在枪口插入了鲜花,而这也是来自于非常具有噱头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
2019年,因为一澳洲议员Fraser Anning对新西兰的清真寺枪击案的不当评论被一个青少年直接在头上砸了鸡蛋,这个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男孩还被称为鸡蛋男孩(egg boy)就此一下子大火上节目接受采访,并得到许多民众好评。
当时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发表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一个南亚裔女孩直接说这种事情只是在满足媒体,反而把原有事件压过去了,人们不再去讨论清真寺枪击案的始末,不再关注政府官员的歧视言论,而是开始好奇这个男孩是谁。
当某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其好处是让这件事的受众面更广,而更为显著的特点是这会消解了其原有的严肃性。
这就好比关注娱乐八卦的人永远比关心国家大事的多,当某项国家大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其在传播过程中必是增加了娱乐性。
而艾比霍夫曼和杰瑞鲁宾的确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运动的确让反战意识更为普遍到大众身上,但他们赢得媒体青睐的作秀活动反而消解了其他进步人士的付出。
正如汤姆海登所说,当人们谈到反战游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嬉皮士们。
4. 大卫戴灵格(David Dellinger)) - 社会活动家 - 极端反战人士代表大卫戴灵格所代表的是严格遵守非暴力的活动人士,这也是为何他在庭审中给了警卫一拳后不断道歉的原因,这和他一直持有的价值观有悖。
他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不仅是越战,他还拒绝入伍二战。
5. 约翰佛瑞斯(John Froines) & 李维呢(Lee Weiner) - 反战人士 - 无辜的背景板剩下这两位几乎没有太多镜头,他们就是用来当局审判定刑的棋子。
因为官方实则想给上述五人定罪,而选择七人庭审从中选取两人从轻发落来安抚陪审团的良心,老阴阳人了。
60年代的各种运动轰轰烈烈,不仅是反战游行,还有黑人民权运动,以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女权运动,以石墙骚乱为出发点的同志运动。
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后,嬉皮士运动达到顶峰后就此衰落,而其他运动似乎也是走向末路。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看上去更为开明更为包容了,但民族主义又在崛起,美国在川建国的领导下白人至上主义兴起,而就说我们在国内平时所看到的电视剧,其尺度和深度甚至与多年前的作品相比也并没有更为进步。
很庆幸,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如果说战后在废墟中成长的婴儿潮一代注定会将60年代的世界主题书写成对父辈的反叛,那么1968年绝对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年:捷克共产团体高调拉开“布拉格之春”的序幕,法国很快用“五月风暴”接旗,马丁路德金与小肯尼迪的接连遇刺为看不见的争斗增加了阴谋色彩,在这之后就出现了片中的芝加哥游行示威。
作为好莱坞的王牌编剧,阿伦索金规避了原本真实人物群体的争议部分(利用媒体进行政治性表演、公开宣称要向自来水系统添加致幻剂、货真价实的公开“要性爱”),将戏剧冲突集中于政治与司法狼狈为奸的庭审现场,用一份2000人的越战死亡名单和全体高举的拳头展现出无言的愤怒与力量,直截了当的给当时依然在位、泼左翼脏水并无视美国当前问题的川普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冷战时期美国暴力机构玩出的一套完整镇压革命的手段已成为吞噬美国自身的黑暗,从朝鲜到越南再到今天阿富汗的匆忙撤军,美国警察/大兵在世界范围内早已跌下神坛,老一辈说的好,得道者多助,所以以自由民主为名的行动可以有很多,但凡成功的只有一种,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是:革命者,革之以命,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人民之幸福,其价值之重可知。
1. “所以我们要去芝加哥,年轻人坐公车去芝加哥,去展示我们的团结,表达我们的厌恶”2. “(马丁路德)金博士”“死了。
他有个梦想?
他脑子里现在只有两颗子弹,马尔科姆·马丁死了,梅德加死了,罗伯特·肯尼迪死了,耶稣也死了,他们都尝试过和平的方法,现在我们得试点别的”3. “全世界都在看”4. “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有七个示威者带着一万名卧底警察进行了游行?
”5. “我们不是被捕,我们是被选中”6. “拉姆齐,很简单,你作证是违法的”“叫我克拉克将军,逮捕我,不然就闭嘴”
“你明白我说的话吗,海登先生?
”“你判决时会对我另眼相看?
”“对。
”“如果我的陈词表现出尊敬和悔恨?
”“对。
”“抱歉,法官大人,第三个要求是什么?
”“简短。
”“简短...如果我做到这些,我的政府会对我另眼相看?
”“清楚了?
”“是的。
”“请开始。
”“好的,法官大人。
自从这场审判开始以来,4752位美国军人在越南丧生,下面...是他们的名字...”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美国。
一次确实有入侵、破坏公共财产及一些放荡行为但不构成严重犯罪的示威,被刚上任的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一句“我希望让大家尊重礼仪,回到我小时候的美国”安排以严重的法律指控,并希望以“杀鸡儆猴”的方式让“暴乱分子”得到法律制裁。
细挖其真实的内核原因,仅仅是因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长与前司法部长之间有一些私人纠葛
在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的带领下,7个以反战为目的的示威人士,并不构成严重犯罪。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重点,是调查认为,暴乱是由警方引起。
而新官约翰·米切尔显然是个爱面子的老头子,你敢临走前向我竖中指还在我即将上任前一小时提辞职信羞辱我,那我就敢跟你对干到死。
你要认为他们没罪,那我就想办法把他们定最大的罪!
要不知道这发生在美国最高司法部办公室,我以为是俩6岁小孩在姑姑家拌嘴。
一群年轻的生命在外抛头颅洒热血,离开亲人子女,承受难以承受的生命重量,为和平、正义冲锋陷阵头破血流。
只用因为一个小孩子般的矫情,就可能损失所有的青春甚至自己的生命。
芝加哥七君子,一方面为了爱与和平反抗当下无意义但血流成河的越南战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那些无辜牺牲的人,反抗给出这些无意义战争指示的,可以为自己私利掌控和摆布数亿人生命的权威。
值得注意的是,七君子并不是在反抗权威“系统”,正如Yippie艾比·霍夫曼所说,它们针对的是系统中某些“糟糕的人”
讽刺的是,象征着爱与和平的,不管是马丁·路德·金还是罗伯特·肯尼迪,均惨死枪下。
系统本无问题,但如果操作系统的人糟糕,其后果可想而知。
不过,众目睽睽的法庭之下,权威力量再大,可以掩盖正义的光芒吗?
可以。
“糟糕的人”并不意味着“愚蠢的人”,让我们看看为“糟糕的人”卖命的“聪明人”,有些什么计法。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原意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以“枪杆子下出政权”为革命宗旨的黑豹党黑人领袖博比·西尔,被指控有杀人罪。
但他实际上与反战示威暴乱的其他7人代表没有直接关系。
而联邦检查官的目的,就是把“暴力”组织的“黑人”领袖放在人群中,让陪审团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使其影响审判结果。
在严肃的法庭上,把与本案无关的人放在被告席中一起审判,这是多么荒唐的事。
就好像学校惩罚考试作弊的同学抄自己名字一百遍,你只是在考试时迟到了5分钟就一起被罚。
什么逻辑。
而法官如何让这件事合乎情理的放在法庭之中呢?
趁火打劫。
博比·西尔的合法辩护律师生病无法参庭,法官又拒绝延期审判。
而你的律师没有在场,法庭却可以对你进行审判,面对不明指控,你想辩护,不行,你律师不在。
想要延期待律师在场再开庭,不行,因为我说了算。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在人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其擅意劫掠,乘人之危夺人之势,以保胜券在握。
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 假痴不癫: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
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 我很难相信作为法庭中最高权威的法官——朱丽叶斯·霍夫曼——在如此重要的审判上,连最基本人名都分不清。
乱喊名攻势一:
乱喊名攻势二:
乱喊名攻势三:
乱喊名攻势四: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如果给出了错误的判决,舆论导向会从其专业性或责任性转移到对他智力或神经的同情上。
简单来说,如果对他的错误进行判刑,判决可能从监狱调换成医院。
这老头子着实有两把刷子...(我得承认观影过程中我认为这法官是“真傻”...) 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审判过程中,七君子发现陪审团中有两位对本方立场有利
不久,这两位陪审员的家人便收到了来自黑豹党的威胁信,法官以他们再无法做出公正评判为由,将其排出。
为了赶走对自己不利的人,同时还要以“正当”为名不留污点。
此计用法非常高明。
同理放到职场中,假如你不喜欢自己的领导又讨厌其中一个同事,你可以先借同事之名故意搞坏一个方案让项目组受到指责并承担亏损。
这时候你就可以给更上面的老板汇报情况,指明该同事办事不力,同时指责老板的用人不当,老板为公司利益着想开除二人,并让即时发现问题的你掌控全局,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想得美。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 在示威游行的人群里,警方早已安排人手潜入其中。
正常来说,警方在人群中进行监视,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警方潜入其中的目的,是把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进行篡改,在法庭上作为呈堂证供,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把“劝退”篡改为“鼓动”
比如把“和平抗议”篡改为“战争口号”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言语对事实扭曲,同时通过概括性的语言,把事实描述得似是而非真假难辨比如你可以在朋友面前,说一个女生为了自己宁愿去死。
朋友一定会对你非常钦佩。
即使事实是那个女生对你说“你要是再跟我说话我就去死!
”回到影片,正如艾比·霍夫曼在开庭前就表示的,这不是什么“民事审判”或“刑事审判”,这是场赤果果的“政治审判”。
不是因为审判才定罪,而是已经定罪的前提下,形式化走个审判流程。
这怎么玩?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或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在位时,其刑事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暴乱是由芝加哥警察局发起,而非示威者们
包括反情报司的结论也表明示威者们并没有密谋与国家安全有害的问题
这个证词几乎使得审判有利结果完全倾斜给了示威者一方但由于法官判定,这位前司法部长与现司法部长私交不善,其言论会引起政治纠纷,且以现任司法部的结论才是“唯一重要”为由,不允许他的证词被评审团听见
当真相几乎水落石出,只要愿意,只用在出水石头上再蒙一层布。
黑暗法庭,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此计高明之处,就像你为了混进女生宿舍所以带头假发还穿身性感连衣裙。
有兴趣试试吧。
这是一场从开庭第一天就已经知道结果的审判。
通过各种“聪明”的手段,获得最终胜利的是法庭,示威七代表被依序定罪。
可法庭真的赢了吗?
音乐响起,海登念出至开庭以来每个因战争逝去的年轻生命,所有人起身鼓掌,人性的光辉在此闪耀...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最后这一刻,我会如此感动。
影片中的法庭,无非在做一件事:只要证明暴乱是由示威者鼓动和发起,示威者就需要受到法律制裁。
即使示威者们没有鼓动和发起,也要通过各种方法计俩为他们挂上罪名。
而“7君子”,包括黑豹党领袖,似乎只是希望:为了人民,不要无谓的战争,不要无辜的牺牲。
但谁在倡导和发起这样无谓的战争?
是谁在让人民遭受苦难,却只是为了一些私利?
当人民正经受灾难痛苦,而有义士敢于牺牲对抗无法撼动的力量,就像渺小的蚂蚁试图绊倒疯狂践踏的大象。
这样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虽输掉肉体,但赢得的是只有人才拥有的某种精神。
当然,影片不仅在给善良的民众看,也在给那些“聪明人”看试图掩盖正义的光芒,实则是愚蠢的欲盖弥彰,因为,Whole world watching
反战、平权、自由派、左派、政治倾轧、60年代民权运动...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大抵来看,这些元素都已极高的浓度被安排在了这部电影中。
同样,粗看本片,观众也会很快获得“经典美式律政”、“犀利庭审辩论”’、“人性光辉”、“正义最终获胜”等感受。
然而细想起来,当我们不去探讨导演编剧的理想,演员人物的刻画,奥斯卡的获奖前景...笔者认为整部影片对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根本上是一份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对西方世界来讲,“自由”、“民主”、“人权”大抵是非常普遍的真理。
但是这些高高在上的概念必须要通过一些途径让民众切身的体会到。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西方世界民众大概能说出的切身例子不外乎于“选举权”、“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等。
特别对于美国人来讲,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信任、尊重和敬畏是甚至早于美国独立便存在并流传至今的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美式律政电视、电影作品的原因。
然而在本片从一开始就在告诉观众,对不起,你将看到的法庭既不是《波士顿律政》中的法庭,也不会是《法律与秩序》中的法庭。
在这部电影中,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
怎么样,是不是与今时今日有些相似?
那好,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可以被“引导”的。
好,你可能会想,或许总会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吧,对不起,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
片中在此方面使用了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不需要什么大智慧,你也会想到,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人不一定就是因为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
3. 就算你有了律师,无论他们如何技艺高超,你能抵抗过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抗议有效“吗?
4. 你认为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就能出庭吗?
片中此处使用的例子是前任的总检察长。
现司法部抗议的理由自然是前政府官员作证有泄密危险。
怎么样,和去年年底的大戏异曲同工吧。
本片借辩方律师之口直接告诉你: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
同样不需要什么大智慧,那么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担忧,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没问题,我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
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从这些方面来看,本片选题的深层含义是极具杀伤力的。
Netflix不再去机械地宣传自由派观点或是平权/民权议题,而是选择了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在美国还是跨派别、跨党派观点一致的点去发出警示,告诫美国民众,如果你不想让这个根本”信仰“,这个真的可以用”灯塔“来做比喻的美国之光被毁于一旦,那么两周之后你要如何去做便显而易见了。
笔者认为,Netflix拍摄本片的立意角度、放出的时间点对美国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要远胜过其他的好莱坞”自由派“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笔者认为其他不论,饰演法官的弗兰克·兰格拉绝对应该奥斯卡最佳男配预定。
通常来讲,在好莱坞镜头之下的美国法庭,律师的精巧构思与唇枪舌战都是毫无疑义的重点。
对于法官的描绘往往是程式化和脸谱化的。
然而在本片里,对法官的描写绝对加强了对本片深层立意的阐释。
他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特别强调与被告之一虽然同姓但无亲属关系),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多数情况下都同意控方要求,技术性打断辩方辩护、对更换陪审员毫无异议、要求陪审团回避当辩方关键证人出场。。。
),歧视心态严重(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厚颜无耻(面对质问大言其人从未被认为过有歧视问题),业务能力堪忧(作为联邦法官居然认为总统与总检察长是客户关系),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
弗兰克·兰格拉完美地演绎了该角色,使一个偏执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无疑极大得增强了观众对司法不公的担忧。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直接被密集的台词震懵了,查阅了相关的历史之后二刷,截止到动笔的时候有些片段已经不知道看了几遍了。
艾伦·索金的实力太强了,电影一开头用非常精炼的视听语言和交叉剪辑,交代了清楚了越战,大量美军伤亡,持续征兵,这一系列给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的街头抗议运动,引出了电影几位主要被告人物。
随后非常明确地交代了联邦政府打算公器私用来制裁这些带头的抗议者。
结合历史上实际的庭审发生在抗议运动后的一年。
这叙事效率火箭一般。
在2023年的当下,在拜登和川普交替的美国,在右派和左派的分歧越来越尖锐,在温和的中间派越来越消失,1968年的时间正中眉心。
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电影主要的对垒双方,分别是公诉人舒尔茨(囧瑟夫)为代表的美国司法部,🆚抗议者海登(小雀斑)等为代表的所谓芝加哥七君子。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长达20年!
付出了近6万人的死亡代价,且最终以失败告终。
故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道极为深刻丑陋且明显的伤疤,爱国主义的幻灭,所有的美国人都发现了这场战争的荒谬性,几乎造成全民PTSD。
所以改编的切入点就很重要,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还是跨派别、跨党派的点,去引起思考。
就英美的海洋法系来看,法律所有的结论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公民和正义的期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常情常理!
所以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但是当这个所谓的灯塔有可能消失的时候,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的,是可以被“引导”的。
当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时候,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
片中的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最简单的推理就是,除了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等,遭到如此不公待遇。
3. 你请到技艺高超的律师,他就需要抵抗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或者不公平。
4. 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能出庭吗?
片中的前任总检察长,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
那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但是,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据查真实审判过程中,他们传唤了各路演绎明星,现场唱歌跳舞朗诵的,这很嬉皮!
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
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片中的法官很好的代表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
一个偏执的法官会如何影响别人的一生。
1.对于体制本身最大的批判,可能就是原本愿意相信体制可以维护自己的一员,所表现出对体制最大的失望吧。
2.前司法高官,他自带干粮上庭作证,依然毫无作用,被法官要求强制退席甚至连证词都不能记录在案让陪审团获悉。
3.最温和的中间派,教育儿子回应暴力的永远只有非暴力,在150天的折磨后,对着庭警挥舞出了拳头。
4.在七君子中唯一一个技术性起立的海登,反复和法官确认了信息后,开始念逝者的名字。
“日复一日的审判之后,我怕会忘记这一切是为了谁。
”片中政治理想派和嬉皮士爆发的争吵太棒了,索金的台词写的太好了,两方的优势、劣势甚至在别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以及意料之外,都通过这场争吵暴露和交代清楚了。
当一排警察拿下警徽的那个画面分别闪回和展现过,绝对的恐怖片
首先,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庭审剧,对于显失公平的隐忍和调侃,表现得酣畅淋漓。
回头看一看片名,这个中文译名也是具有相当的黑色幽默。
“君子”,这个词,实在是太眼熟了,当年的一帮“君子”可劲儿的闹腾,可是被砍了头的。
在老美这个“自由”的国家,难道会出现“砍头”的事件?
这个结局已经堪忧。
再看看事情发生的起源,一场和平示威最终演变成了流血事件,这个……绝对是禁忌。
好的,再来看看事件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反战。
当时的老美身陷越战泥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老美内部积累了太多的不满。
不过,就像故事里头调侃的那样,四年,就有机会修正一下。
第二个背景,一朝君子一朝臣,老美的班底更换,自然会有一些“个人”或“党派”情绪,两个“江湖大佬”之间的“恩怨”,直接导致了“小鱼小虾”的“覆灭”。
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手段也是相当熟悉的。
好了,来细数一下这“七君子”。
可是你很快会发现,“被审判”的其实有八位,而其中还有另外两位存在感基本没有,这数学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
更为有趣的是,这“被审判团体”内部,还是泾渭分明的各自为战。
他们因为“反战”走到了一起,但彼此的最终目标并不一样。
随着调查的深入,小雀斑其实有“一定问题”的,这对于他的个人期许是个很大的障碍。
在他的心目中,赢的选举才是王道,在其位才能谋其政,至于其他,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从这方面讲,他“发动”的这场示威,目的很不单纯。
然而,他的“模糊语言”拯救了他,从这方面讲,他又有着从政的“天分”。
而这两位,被小雀斑看不起的“嬉皮”,却是真正的心灵导师。
世人给他们添加的标签,都是成见的误解。
他们用一种近乎“荒诞”的形式,来调侃了所谓“公义”,也是他们最早看清了“审判”的真相。
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审判?
只有他们敢直言不讳的说“政治审判”,可是,自由的美利坚,只有民事和刑事审判,哪里来的“政治审判”?
这是老美誓死捍卫的底线。
可是,当一场审判以结果为目的时,其中的过程已经不重要。
再说说这两位基本没有存在感的“君子”。
为什么“被参与”到审判中来,连他们本人都相当的困惑。
不过,却被两位“嬉皮”道破了“天机”。
这场早有预谋的审判,甚至在审判还没开始时,都已经计算好了结局。
这两位“酱油党”,本来就是要“被无罪”的,这样陪审团的心理会好过一点。
你看,“当局”的计划已经很“贴心”了。
说到陪审团,那就先说一说。
既然当局想要“三把火”,陪审团是绕不过的槛。
肆无忌惮的他们掌握着营业执照,在“游戏”中加点金手指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不过,即便是当局,也没胆“取消”陪审团。
只不过,“安排”一下陪审团,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如果,再加上点“合法”的设计,那就更加的完美无缺。
“七君子”中的第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社团老大”。
这位“社团老大”是不是真的无辜暂且不论,但这位“编外人员”给沉闷的“庭审”带来了满脸“黑人问号”的忍俊不禁,也难怪后来“黑豹”的崛起。
堂而皇之的不公,明目张胆的威胁,让“七君子”里头“最和平”的一位,当庭打人。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还撒鹰,可是你撒了,就是你的不对了。
他们的目的本来如此,有执照的流氓,就是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张狂。
这位嚣张的法官,在庭上的显失公平从来不想遮遮掩掩,开庭只不过是个形式,咱家可是直接冲着结果去的。
对于被告和辩方,向来不吝啬“藐视法庭”的大棒。
对于陪审团,不满意就换。
对于“前老板”,或许有那么一点“秒怂”,但站队这种事儿,绝对不含糊。
故事的最后,法官认为小雀斑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在庭上“相当有诚意”的开出了价码,可是没想到小雀斑当场“翻脸”,任他敲破了“木槌”,也挽回不了气急败坏。
他看错了小雀斑,同样看错了囧瑟夫,人家什么内幕没爆过?
当法槌失去了公义的象征,其实也就是一破槌罢了。
说起来,辩方律师也没什么存在感。
一场审判,收获了大概是他们一生中最多的“藐视法庭”,除此之外,就是在“动议”-“否决”的怪圈里头打转。
这场喧闹的审判,到最终,都刻意的忽视了背景,直到小雀斑在结案陈词中宣读名单。
“世界都再看”,故事中频繁出现的一句话,不过,说得丧气一点,其实没那么多人在看。
只是,如果能唤起国内民众的浑浑噩噩,那就足够了。
这句话,在我大天朝有另一个版本——“人在做,天在看”。
只不过,无论谁在看,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无能为力”的意味。
故事的结局,没有反转。
你说得天花乱坠,你说得醍醐灌顶,最终,该来的还会来。
微信公众号:fo444girls在2020年这场世界瞩目的美国大选中,川普不负众望地败选了——但其实这么说不太合适,因为作为败选总统,川普的得票数仍高居史上参选人第二,甚至比第一次当选得票数还高;当我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是“大多数人的胜利”时,其实对同样多的人口来说,川普的下台也是“民主的失败”。
如果说给拜登投票的人的心态有很多都是“谁都行,只要不是Trump”,那么使川普成为得票率第二的总统候选人的,却是实打实地想让他领导美国的人,这个事实更让人觉得surreal——而这种荒谬感,事实上近几年来一直弥漫在全球上空,正如《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那场荒诞的庭审:大家都想象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没有感情、也没有偏颇地立在天平的正中间,然而当它真的吱呀吱呀地开始运转了,我们才发现,原来陪审团成员可以“被自愿退出”,关键证人可以不被允许出现在陪审团面前,合理申诉可以不断被“动议-驳回”……
这和川普带给我们所有“正常人”的冲击感大同小异:原来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可以直接退出《巴黎协定》、一个总统候选人可以大剌剌地称呼另一个候选人“骗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可以公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未经事实检查的批判……只能说索金这回的选题真的是太精准了,将近几年来、尤其是川普上台以来更加割裂、矛盾激化的世界全都浓缩在一个历史故事里,让观众好像又重新快速活了一遍这十几年一样。
既是十几年政治日历的缩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不得不“面面俱到”,但索金绝就绝在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又能让众多议题都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一部129分钟的电影里,同时还相得益彰——开篇1分钟,几句关键台词剪辑、快速的镜头切换、历史和伪纪录片镜头交替,一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图鉴立即跃然荧幕,观众瞬间就进入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年代。
和今年一样,当时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于是这个大会就成了各种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一时间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等怀着不同诉求的活动家都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而这场十万人的集会最终也毫无悬念地演变成了抗议人群与警方的暴力冲突。
此一年后,新上台的保守政府对7个民权运动领导者(实际上是8个,但是黑人运动领袖Bobby Seale并没有被纳入白人话语体系中)的进行政治审判,审判的核心问题自然就是那个千古不变的衡量标准:先撩者贱。
但是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大型的群体聚会,有个人喊了一句“冲啊”,最后演变成群体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就好比两军对垒,正是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战士的枪不小心走火了,于是两军正式开始交火,难道我们能说是这个战士引发了战争吗?
将重点放在“who started it”的讨论上本身就很荒谬;可以说整个庭审,从庭审本身、到庭审过程,到庭审争论的焦点,其实也都是不成立的,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政治表演,从庭审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起,“芝加哥七君子”就已经被判定有罪了。
影片一开头索金也已经交代了:时任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新官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七君子”定罪,而且不是“擅闯公共场所”、也不是“扰乱治安”,他非常明确地对囧瑟夫扮演的公诉人理查德提出:让他们因“密谋颠覆国家罪”而坐上10年牢。
为了达到给“他们”——也就是要给想要革命的所有人定罪,“芝加哥七君子”的这7个人也是精心挑选的:首先影片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Abbie Hoffman和Jerry Rubin代表的Yippies,他们是全片搞笑担当,贡献了无数辛辣又风趣的讽刺金句,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经常拍掌大笑。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嬉皮士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青年党”也并不是一个党派,这个称谓是Abbie Hoffman乱扯的。
Hoffman和Rubin原先都是SDS(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
Abbie Hoffman非常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
Yippies们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包括SDS的另一个领导者,也就是小雀斑饰演的Tom Hayden,都认为Yippie们的行为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他们只不过是在利用“所谓的cultural revolution”为自己博得关注。
当然影片看到最后,索金其实还是给yippies们正名了,这群看似不靠谱的“顽主”们,其实比所有人都更早看穿了这场庭审的荒谬和国家机器的虚伪,所以他们决定:如果我的国家蔑视我,那么我也要蔑视它。
但当有记者向Hoffman提出“你愿意以什么代价取消这次抗议活动”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他也会以同样严肃的姿态回答他: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Sacha Baron Cohen真的是个喜剧天才,把Abbie Hoffman这个角色身上的滑稽和严肃拿捏地非常准确,可以说搞笑和严肃的balance掌握的非常好,在讽刺法官时,Hoffman的语气和肢体动作都是三分搞笑七分讽刺;而当他面对Tom Hardy质问时,反击里又是一半愤怒、三分调侃、再加两分辛辣,让人大笑的同时又有些心酸——
可以说Sacha精准的表演无疑给这个本就十分精彩的角色增添了更多魅力,而这无疑归功于Sacha本人对这个角色非常用心和重视:当电影几经波折,斯皮尔伯格最后还是将电影交还给索金时,Sacha还专门打电话给索金确认自己还可以继续出演Hoffman这个角色。
被审判的另外两人,SDS的领袖Tom Hayden,Rennie Davis虽然没有Yippies们吸引眼球,但却是影片的核心。
庭审的一开始,低调的Rennie Davis就直指事件中心:他每天手抄越战死亡将士名单,Tom Hayden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为了不忘初心。
芝加哥七君子最开始反对的对象是战争、是暴力,在无数次集会和压制中很容易变成政府,而漫长的庭审也很容易让他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法律和舆论上——Tom Hayden正是如此:为了不被定罪,他上庭前会做头发,只为了给陪审团留下一个好印象;责怪Hoffman和Rubin的跳脱行为会让他们形象更差,在法官作出了明显种族歧视的决定之后仍然起(gui)立(tian)——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罪罚,殊不知这一切早就是“欲加之罪”。
庭审的最后,法官将Tom Hayden视为唯一一个可被规训的对象,让他代表发言;然而在目睹了这个荒谬的庭审、尤其是前司法部长被拒绝在陪审团面前作证之后,Tom Hayden终于认清了这场政治审判的本质。
当法官满心以为他会向法庭求饶时,Tom Hayden拿起Rennie Davis手抄的阵亡将士名单,念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名字,全场沸腾,就连原告代理律师也站起来致意——这一刻,斗争回到原点,所有人都向人性致意。
当然,影片最后的字幕解说,Tom Hayden后来还是成了州议员,他对手段正义的revolution仍然存有幻想,事实上他也确实有从政天赋。
Tom Harden原本就是记者,擅长写作文,尤其非常擅长使用模糊的言辞煽动读者的情绪——而讽刺的是,芝加哥流血冲突也是因他的一句“如果鲜血要流,就让它流满芝加哥”的模糊表达而开始失控的。
这里我要再表扬一下Abbie Hoffman。
本来Tom Hayden是瞧不起yippies的,他们之间也有很多主张冲突、言语争执,但最后当Tom Hayden因为参与了暴力而无法出庭作证时,还是Hoffman替他澄清了口中“我们的鲜血”是指抗议者的鲜血,是一种“请自嗣同始”的自我牺牲,并不是在鼓动抗议者去打警察。
David Dellinger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
片中不断塑造、烘托他成熟而克制的父亲形象,但在庭审的后面阶段,面对不公的审判,他也终于暴起,当庭袭警。
冲动之后,就连Dellinger自己也很难相信,明明自己一贯提倡、也深信非暴力的方式,却最终还是投向了暴力,所以他喃喃自语:“我打人了,我居然打人了。
”然后跟警察道歉;镜头一转,他的儿子和老婆的表情非常复杂——我认为这里是加入了索金对于非暴力抗议的疑问的,七君子加八君子Seal在整体上大致的行动纲领,即“和平但有效地、沉静但震撼地、非暴力但有力度地去结束这样该死的战争”。
但很显然效果不好——本来平民对抗政府就是鸡蛋对石头,如果再采用平柔、温和的运动方式和政策主张,根本就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去年的BLM运动正是如此:当制度被证明不正义的时候,通过制度外、也就是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正义,这究竟是不是正义的?
我觉得这正是当下的美国liberals所困惑的:暴力是一切不公平的答案吗?
我不知道,但是忍耐和顺从一定不是。
以上5个,再加上被拉来的gigbag, John Froines和Lee Weiner,就是芝加哥七君子的阵容。
他们俩完全就是来陪跑的,就连他们自己都困惑:我们做了什么?
——事实正是如此,一切都并不关于他们究竟“做了什么”,Hoffman一语点破:“We are not arrested. We are chosen.”是的,芝加哥七君子的构成是被精心挑选的:打压2个声量最大的,惩罚2个最直击核心的,轻捏1个没毛病但是道德有瑕疵的(Dellinger曾经逃过兵役)——这5个人是要定罪的,再加2个可以让陪审团判无罪的“路人”,这庭审在外人看来完全没毛病!
七君子里是没有黑豹党代表Bobby Seale的,法庭外的抗议人群高喊的“free chicago 7”里没有Bobby Seale,他们举的牌子也有一个特写:白人的言论自由——这正是电影的另一议题:种族歧视,是的,就连政治审判都不带黑人玩——我不是要损害你的权利,我是根本看不到你的权利。
我觉得《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妙的恰恰是,索金并没有过于刻意的强调种族歧视这个议题,相反他把种族歧视融入了政治审判中,让观众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左派运动也好、黑人运动也好,甚至女权运动也好,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它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分界线——因为这些运动的本质都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民,奋起反抗,对抗加诸他们身上的制度压迫而已。
当然不刻意强调种族歧视,并不代表索金没有充分的展现,事实上索金还是给了很多篇幅的,Seale的律师手术期间开庭,多次阻止Seale的抗议、当警察虐杀了一直在向法制妥协的黑豹党骨干Fred之后,Seale当庭抗议,却被法官判藐视法庭,示意法警把Seale带下庭去殴打,还要说“让庭审记录证明我已经努力公平了、我不是种族歧视者。
”——虚伪!
最讽刺的是,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示意囧瑟夫扮演的公诉律师起诉“八君子”时,罪名是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
而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只要是欲加之罪,你是白人还是黑人,都没有区别。
影片看完之后,我看到一个豆瓣影评,他问:索金更左了吗?
确实,《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非常左,这部影片也确实因此而饱受诟病,认为政治倾向拉垮了索金的编剧才能。
但我觉得——是的,相比起《新闻编辑室》、或者《点球成金》、甚至《茉莉棋局》时的索金,他好像确实是更左了;但在世界不断割裂的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左的东西。
或者说,不是我们越来越左了,而是世界越来越右了。
THE WHOLE WORLD'S WATCHING微信公众号:fo444girls公众号回复电影名,查看其他影评
此类电影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主旋律社会题材,匠气又刻意,有几处剪辑上的亮点(叙说和闪回结合),一看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估计能接着今年社会运势的东风拿一些提名。看戏外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小雀斑演的人物是简方达的前夫,当年奥斯卡影帝之争,被小雀斑最后时刻逆转的基顿演了个配角,两人同场出镜
—— 1 —— 🔴 2020 🔵 美国【4月【🟢】【➊】】【2021 ▲ 289】【≈ 12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扪心自问,换7个女人,这片能得奖?提名都进不了,每年有多少女性题材的电影根本无人在意
缺乏背景知识,马马虎虎看热闹。
法庭戏➕艾伦·索金的剧本,字幕已经看不过来。全世界都在看:有些人在推翻,有些人在伪装。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半个月前看过《底特律》的缘故,这部《芝加哥七人审判》里警民对峙里警察打人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痛感。而且也不吓人,就算是摘警徽警号那段我也没感觉多吓人。但是这两样《底特律》都有,而且很足。
看的人累死
电影四平八稳。但,真心羡慕美帝人民,可以通过电影来扇老爷们的嘴巴。 羡慕那句“全世界都在看着你们”
抛开其他的想法,看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到底存在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游行与和平抗议?世界各地各种组织所组织的各种游行与抗议,我相信里面很多都仅仅只是为了发声,可最后却往往都走向了与政府的对抗,从而产生暴力流血事件! 很多国家地区还往往都有着可以自由游行自由集会的权利且该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对待抗议游行的态度从本片中美国政府的处理就可以管中窥豹,可以说是军警宪特随时待命,不仅不批准场地,明面上有军警周围监控,暗地里还有fbi与警察派人卧底其中,利用民间组织的松散性质和无纪律性质通过情报制定计划产生冲突,从而站在合法的角度上将组织头目一网打尽,最后操控司法机关大搞所谓的“程序正义”审判,这一套流程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有走神
为啥我看着这么无聊?仅仅是因为对历史背景不了解么?
美国的法律体系根本不完善,政治的干预性还是很强,所谓的自由国度也只是自由的幻影,可以言论自由,示威自由,自由还是有政府所赋予的,那样就无法称之为自由。发生在美国60年代的事情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在演绎着,美国还有改变政府的机会,而我国没有,相比是更加可悲的。
3.0。
导演尽量发挥自己的台词优势,剪切凌厉,但只是浮于表面,看得人昏昏欲睡
3.5/5. 1968年的人在问我们为50年后留下什么样的形象,50年后的今天,68年的情绪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脸上,就像电影本身,用一场泾渭分明的“故地重演”,来发起似乎早该在68年解决的问题。只是,这个时代的创造变得更平庸,保守地激进着,自由地顺从着,或者像在这里,在温水中观火。
2020年,这样的美国电影除了令人作呕以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话没有含金量,较量不精彩,制作水平中下,剧情拖沓。
昏昏欲睡,啰里啰嗦
理解不了這些鬼佬點解可以咁愛國 羨慕 真心
民主法制人权都需要流血和勇气,以及智慧。可惜我们大多是蝼蚁和炮灰,服从权威,苟活于舒适区。好莱坞标准的剧本,人物鲜明,庭审唇枪舌剑,正邪对立,人性光辉……7分应该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