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独立于好莱坞大厂的艺术片导演,但吉姆·贾木许这些年一直都在主流娱乐(或者说是吸收亚文化的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从《唯爱永生》里的吸血鬼到《丧尸未逝》里的僵尸,都成了他借机嘲讽的载体。
这次,贾木许调侃的不只是早已侵蚀所有人的消费主义,还有电影作为“虚构创作”内在的逻辑。
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偏移,所以死去的人都复活了,成了僵尸攻击人类,这本就是个简单到粗暴的理由,却要求演员们忠实地“照剧本”演下去,完全不顾此种类型片必须的恐怖、血腥元素。
领衔的比尔·莫瑞让人想起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捉鬼敢死队》,可如今他已成为黑色幽默的代言人,只能用最原始的美国方式来抵御僵尸,毫无效率可言。
与埃德加·莱特的那部《僵尸肖恩》的格局相似,《丧尸未逝》同样触及到了僵尸的社会性,他们复活后依然在追求咖啡、Wifi等强势消费品,可贾木许只是在枪爆头,刀斩首的过程中,轻描淡写地触及到了种族主义等社会弊端,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游戏式的漫无目的之中,不够犀利,也不够恶搞。
片中真正有趣的角色,并非的依仗暴力的警察和“外星女煞星”,而是那个主动逃离现代文明的流浪汉,只有他能在”The Dead don't die“中坚定的存在,在怀旧的歌声中冷眼旁观。
《丧尸未逝》比传统丧尸片的B级感更有层次的递进感,与大部分丧尸片血腥恐怖气氛截然不同。
巧妙展示人类对流行文化过度渴望,比《僵尸肖恩》更加简洁、自然。
片中埋下许多伏笔,期望拍续集解释。
人物的分组使这片区域以及整个影片更加充满韵味。
1.少年组 两女孩一男孩看新闻,男孩在意世界末日,女孩慢慢的开始害怕意镇上死了人,大家都不习惯太安静了,由此让人联想之前是有多么热闹。
但并没有解释过渡,现在为什么这么冷清。
三人看着教管所里有人在外面被吃,聪明的躲进了储藏室没有跑出去,然后等丧尸散了去镇长找藏身处。
最冷静的就是这仨人。
2.旅游组 开着“非常乔治罗梅罗风格“的酷炫的汽车来镇上。
丧尸爆发之后,他们只有全死掉在房间静态,挨个被警察进行了”预防性砍脑袋“的镜头。
3.警察组 警察们与”塞尔达“说好后一路开车,老警察几次去碾压路过的丧尸,后排的女警问他为什么要轧他们,老警察只是轻蔑地笑笑,反正都死了。
有人会理解为逗大家一笑的梗,也可以理解为老警察对生死的看淡。
镜头一转,轧丧尸的后果,车轮被丧尸的手脚卡住动弹不了,汽车被大群丧尸围住。
整体节奏感影片前二十分钟可以快进。
其他片段,一定要正常速度,可以享受到独特的缓慢冷清感。
叙事让人满意,一开始悬念感营造得简单,惊悚恐怖气氛像飘在空中的羽毛在空中,虽然不会伤到任何人,但是害怕为什么一直这样。
现实批判:轻描淡写,仅仅是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到实质。
如果不看到人的脸,会感受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丧尸🧟♂️
那是5月的一天,蓝天白云,风平浪静,对一个海边小镇来说,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了。
大导演贾木许刚刚完成了他新片的首映,不算多成功,也不算多失败,电影结束后有掌声,也有嘘声。
他坐车回酒店,一路上司机都在放着同一首乡村民谣,坐在后座的贾木许对他说,“我受够了,能换成I put a spell on you吗?
”司机没理他,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个泡泡糖开始吹。
贾木许回到酒店,他心情似乎不太好,他喝了杯咖啡,抽了根香烟,然后又喝了杯咖啡,然后又抽了根香烟。
可能是睡前喝了太多咖啡了,晚上睡觉时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他正站在银幕前,电影放完灯亮起的时候,底下的观众全变成了僵尸,动作缓慢地朝他扑过来,嘴里都说着四个字:“天…堂…陌…影…”贾木许猛得惊醒,他又抽了根香烟,然后给他的老朋友波普老哥打了个电话,但没人接。
听着电话里嘟嘟嘟的声音,贾木许突然意识到,他的新片在豆瓣上,可能只能打三星了。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丧尸片。
很有意思的一些点,诸如丧尸会念叨着生前最爱的东西,若是只凭这一个现象,则对此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可以单单只做一个搞笑的点,或者是衬得丧尸比较有人情味之类。
再然后丧尸被砍头之后,代替体内血的东西,居然变成了沙和土,可以用他们是埋在土里来解释,但似乎有些牵强。
看到最后的时候,之前可以做很多种解释的东西,似乎都剩下一个解释。
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他们会去追逐,不断的追逐,就像是人的欲望,某种最原始的欲望,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也无法熄灭自己的欲望。
而且这不单单是自己的行为,无数个自认为的自己的行为,最后都将引得更多的人加入。
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群人的舞台。
对于欲望的追逐,唯有最后的死亡(尘归尘,土归土)才可以终结。
这部片子大概有六种类型的人,第一种就是丧尸———被欲望支配的人;第二种就是那两个男警察———为控制欲望而战斗,虽败犹荣;第三种就是女警察———无法忍受认真生活的苦,从而怼欲望屈服的人;第四种就是躲在森林里人,姑且可以把他认为是旁观者?
大抵是因为他欲望极低,并且就算在森林当野人,也要读书。
(hhh)所以才能在风暴外;第五种就是跑出来的小孩,没有被世俗污染?
第六种是那个神奇的女人,难道是传说中玩弄欲望于无物的人?
十分超凡脱俗,地球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只能是外星人。
最后三种我不大理解。
就随口说说。
我之前以为作者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观点(带有某种批判性质的),结果发现好像不是,作者只是在用一种诙谐、一种稍显美式刻薄的语气,并且含有乐趣的,向我们传递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带有任何批判性质。
(因为,毕竟没有欲望的人,地球上大抵是不存在的)这样我觉得很有意思,无论是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东西呈现时得那种状态。
真的蛮有趣,所以有时间可以再看一遍。
电影故事发生在寂静的小镇森特维尔,有些事情不太对劲。
月亮又大又低地挂在天空中,白天的时间变得不可预测,动物开始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
没人知道原因。
新闻报道是可怕的,科学家们对此感到担忧。
但没有人预见到,人们很快就会迎来最奇怪、最危险的后果:死人不会死——他们从坟墓里爬出来,野蛮地攻击活人,并大肆享用——镇上的居民必须为生存而战。
………………………………………………
Oh, the dead don't dieAny more than you or IThey're just ghosts inside a dreamOf a life that we don't ownThey walk around sometimesNever payin' any mindTo the silly lives we leadOr the reaping we've all sown...---Sturgill Simpson
作品提名一览:
一部风格迥异的丧尸片有那么一丝好笑;有那么一丝冷峻;有那么一丝恐怖;有那么一丝温暖;有那么一丝批判;有那么一丝嘲讽。
这就是水瓶男Jim Jarmusch带来的(自编自导)新作《丧尸未逝》。
身体关系(累成狗、想睡觉),这篇影评就不详解了,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Jim Jarmusch新作,延续了一贯的格调---“不着调”不要误会,这个词搁在这不是“贬义”,而是“中性”。
就笔者看来,所谓的“着调”,就是走“大众路线”,迎合观众口味,没有自己的特色、观点、思想。
反观“不着调”,即走“小众路线”,狭义理解:看得人少,被边缘化;广义解释:有个人印记、偏人文思考。
简而言之,两者的受众群不同,就内容实质而言,各有千秋。
2,演员演得很高兴,是不是要笑场了...Bill Murray越老越像意大利老帅拉涅利,剧中饰演一名特淡定、忒怀旧的小镇警长
Tilda Swinton拿起太刀成了“星战”+“漫威”结合版古一法师,剧中饰演剑术秉义的停尸房看守人(不是地球人)
流行歌手Selena Gomez+Austin Butler,这组搭配确定不是在重温“Selena Gomez+Justin Bieber”的昨日情缘?
朋克教父Iggy Pop继续不务正业,出演留恋咖啡的僵尸
3,剧情古灵精怪,给你们瞧一瞧什么是“文艺腔”的丧尸剧a,文学辞藻比如: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尘归尘,土归土)b,画面影像比如:黑夜里、丧尸中,一袭白衣、手持太刀的月下传奇Zelda(这名字游戏迷不会陌生,老任旗下的超级游戏明星“塞尔达”)c,音乐回响一部作品,至始至终,一曲乡村民谣控节奏,不带换的,什么情况?
Jim Jarmusch如此迷恋这首同名歌曲?
有可能,但仔细观察,还存在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导演有意识地将歌词融进故事,换句话说:加长版MV,懂了没有?
4,故事的弦外之音,含沙射影了啥?
a,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世间之人,追名逐利,可到头来,归为尘土,随风而逝。
b,人,常常留恋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身外之物(金钱、物质),这些东西,能不能带走?
又能不能带来?
想一想,岂不可笑。
c,世界的走向。
随着环境的日益苛刻,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说不准末日之时,人们真的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互相侵蚀、相互吞噬。
终。
编剧★★★☆☆(故事留于形式,最后是“难圆其说”,还是编剧故意而为之?
不解亦)导演★★★★☆(自编自导,思想性值得借鉴)演员★★★★☆(演得随性,不做作)剧情★★☆☆☆(故事过于单一,挑剔的人会看不下去)视效★★☆☆☆(简朴美)音效★★★☆☆(主题曲有意境,其他就一般了)推荐度★★★☆☆(不一样的“丧尸剧”)
戛纳今年用这部类型片开幕有点让人措手不及,从明星阵容来看是绝对不差的,毕竟能齐聚如此多一线大腕,还有音乐界的神人露面客串,当今影坛上实在没几个导演能有如此大能耐,Robert Altman、Paul Thomas Anderson和Wes Anderson曾有过彪炳战绩。
贾木许这次可谓用尽自己的人情牌,召唤过往合作过的绝大部分演员参与拍摄这部丧尸片。
尽管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策略也并非首创,他之前有一部同样跟蒂尔达•斯文顿的《唯爱永生》就是吸血鬼题材,但贾木许远远不是那种颠覆类型片的高手,难以让人在丧尸片的表皮下体验出太多警世的寓言意味。
影片全程充斥着奇怪和尴尬的笑点,以及较为密集的迷影文化冷知识,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再到《惊魂记》,莫不让人钦佩赞叹,这种极具文艺的抛书包方式在《唯爱永生》里也曾出现过。
还有导演用自我指涉的手法营造出“元电影”的有趣意味,算是一种平淡里的小惊喜。
然而,这部类型片的叙事并不能让人满意,一开始悬念感营造得算是不俗,但惊悚恐怖气氛还没真正建立起来就被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冷幽默对白完全化解掉。
其后,轻描淡写的现实批判在一团乱麻的情节里浮出水面,对当今社会里消费主义的讽刺,对传媒操控民众心理的揭示,仅仅是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到实质。
熟口熟面的演员阵容没能带来太多新鲜感与化学反应,尤其是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外星人情节让人莫名其妙,反而是扮演丧尸的好几位让我印象深刻,在餐厅袭击店主员工的Iggy Pop和女丧尸最为突出。
从Paterson开始喜欢贾木许的片子。
对于The Dead don't Die很是期待,但是发现IMDB评分特别低,只有 5.8,但是给分非常两极化,要么喜欢的不得了(8+),要么说完全无头脑,浪费时间(3-)。
看完这部片子,我只感受到了两个字:松弛。
感觉贾木许拍片的时候,很开心,而且好像也不太在乎这部电影影评人跟观众反应...感觉导演以一种松弛的态度来拍这部片,甚至很多地方说得上随意的很刻意,比如开头就被迫听了一遍“The Dead don't Die”, 被官方剧透,各种看似没关系的冷笑话表现着其实也不怎么重要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被迫看三遍死尸,被迫听好多遍wild animals, 官方吐槽导演,etc. 感觉他有故意在制造这些反复的桥段,内心默默的翻了好多次白眼,但是又忍俊不禁。
慢节奏的无厘头,开脑洞,当丧尸开始出现的时候,一切好像很快又很慢,好像一瞬间发生了这么多事,又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这里的丧尸可以听得懂人话,嘴里嚷嚷着Coffe,拿着手机会寻找wifi,打棒球的打棒球,打网球的打网球,相当模特的还会说“fashion”,当Cliff跟Frank说对他的不忍心的时候,Frank跟Cliff打了招呼并且掉头离开。
丧尸并没有攻击住在山里的老爷爷。
我甚至开脑洞的在想,如果并不是抱着敌对抵抗的心态面对丧尸,而是把他们当做另一个世界的人,相处不来就打个招呼各走各路,会不会也可以共同生存。
好像看了一部丧尸片,但好像又没看,有过去贾木许的影子,但又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仿佛看到了贾木许内心的OS:“老娘拍的开心,才不care你们怎么想怎么看,是不是很期待看文艺片或者大片,懵逼了吧,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松弛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享受的。
当观众可以感受到那种松弛,并且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时候,我认为观众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导演共同创造了一段松弛放松的时光,这也许是我最喜欢这部片子的地方。
电影的结尾字幕提到了:Nosferatu,就去找来看了一遍。
1922年的片子,很多电影都有Nosferatu的影子:现代吸血鬼的形象,甚至惊情四百年的剧情都有类似的地方。
现在看一点都不恐怖,甚至还满想笑的...想想快100年前的时候,可能是很恐怖的恐怖片了吧...
拍的这么随心所欲的电影,也是不多见了。
世界末日在好莱坞电影中非常常见,但这样的世界末日你肯定不会相信。
因为他没有你印象中的大特效,大场面,也没有高科技,超级英雄什么的。
有的只是一个小镇的居民,普通的警察,普通的酒店老板,问题学生,拾荒人,小卖铺店主等等。
电影以小镇两个警察为主要线索,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小镇巡查,处理居民的报案。
突然有一天,天生异象,大家都发现了各种不寻常的事,但又不能确信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是这一天天黑的特别晚,森林里也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就在大家入睡后,世界末日就这样来了。
第二天,小镇发生命案,镇上唯一的餐厅的老板和服务员死了,像是被野兽咬伤。
但镇上已经再传是丧尸干的,于是警察就去展开调查,调查后发现,确实有问题。
于是一场人类大战丧尸的战斗即将打响。
但当你因为是一部血腥的丧尸片时,电影还给了你科幻元素,于是你看到了外星人。
电影是一部安静的丧尸题材喜剧,喜到丧尸死并没有你以前看到的那么恶心。
比如丧尸被砍头后,你看到的是脖子喷出一股气体,没有血浆,看上去似乎挺反常理,但想想你又会觉得没毛病——《丧尸未逝》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就知道贾木许居然在拍一部丧尸片。
长期关注的都知道,贾木许这个导演一直以来都以黑色幽默和诗性见长。
早在1984年就凭借《天堂陌路》拿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之后大部分作品都没有离开过三大电影节。
他公认最好的作品应该是《破碎之花》,聚焦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你说他家庭也好,你说他私人也罢,他的作品总是围绕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困境展开。
他以一种诗性的语言,去传递中产阶级关于生活、世界、人类的思考。
上一部作品《帕特森》也入围了戛纳,以诗的形式,写出道出中产阶级的生活在都市中的彷徨和踌躇。
但因其叙述方式沉闷且平平无奇,始终不能进入贾木许最好的作品那列。
这一次的《丧尸未逝》当然也不是贾木许最好的作品,甚至在贾木许作品中都排不上号,但是,贾木许拍丧尸片还是令人很感兴趣,因为贾木许一向的拍片风格都不是走恐怖奇幻风格的,这一次突然涉足这个领域,我要好想知道导演拍片的脑回路是什么?
这部影片云集了威尼斯影帝亚当德赖弗、威尼斯影后蒂尔达斯文顿、金球奖视帝史蒂夫布密西、金球奖影帝比尔莫瑞等等欧美大腕,贾木许能把这些大咖(怪咖)演员收集起来也不容易,这就让我更好奇这部影片了。
《丧尸未逝》,顾名思义就是一部丧尸片。
影片前期曝出的戛纳入围版海报中,一只手从地下钻出来,其风格非常复古,色调和构图都像是早期B级僵尸片的风格,充满了一种廉价的质素。
而提到丧尸片,不得不说的就是乔治罗梅罗,他在美国恐怖电影类型片中号称是“僵尸之父”。
贾木许在专访中提到罗梅罗的时候说“作为一名导演,罗梅罗把低成本的限制变成了优势。
《活死人》片子里的表演很粗糙,特效也很廉价,而且它的风格里有一种故意的尴尬,这种尴尬变成了优点,因为它强调了电影中的情境的尴尬。
”这刚好可以解释《丧尸未逝》海报设计风格的廉价感,贾木许之所以会这样去设计,也是在循着罗梅罗的僵尸片套路在走。
不过,《丧尸未逝》的服化道看起来比《活死人之夜》看起来要高级得多,寓意也比《活死人之夜》更高一层。
《丧尸未逝》的故事挺好玩的。
整部影片有一个科幻的大背景,地球磁场突然发生偏移,导致对月球的引力陡然增加。
白昼时间缩短,夜晚变长。
动物们开始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行为。
然而小镇上的人们却都丝毫没有在意这一点,直到一家咖啡店突然发生了命案,老板和店员死于非命,死状十分恐怖。
随后警方发现,这起杀人命案竟然是丧尸所为。
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整个小镇有越来越多的丧尸死而复生从坟墓中钻出来,小镇陷入了死亡的威胁中。
整个电影的套路都是借鉴的罗梅罗丧尸片的套路。
特别有意思的就是,这些丧尸都各有特征,打网球的打网球,玩手机找WIFI的找WIFI,还有的生前喜欢吃糖果的小孩子一直围在糖果店附近,还有外婆一直念叨着自己孙女的名字。
在罗梅罗执导的《活死人之夜》中,丧尸的运动特征也是一直围绕着死前所执念的那些物品。
这其实是导演通过这样设计,是在传递现代社会中人类和物质的关系。
他似乎在表达一种担忧,即是异化。
所谓异化,就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反制于人类本身。
这种异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我们在丢失了手机之后的手足无措感,其实就体现了物质反制人类的力量。
从这个设定框架中,我们看到了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而导演贾木许本人直接承认了这种借鉴。
他在专访中曾说“《活死人之夜》可以说是我们这部片子的教母。
”《丧尸未逝》的表达正是建立在《活死人之夜》的表达之上的。
但是贾木许也说“《丧尸未逝》不是重拍,但它算是某种致敬或者扩展。
”这种扩展体现在这种设定之外的种种细节上。
《活死人之夜》更多地在表达物质和人类的关系,传递一种对现代现代社会人类未来的担忧。
而《丧尸未逝》的态度更多的在直视死亡,和死亡背后的生命意义。
不断地重复播放的歌曲“The dead will not die”,一直在强调全片中死亡作为人的生命终端的存在感。
在汽车中,在汽车外,那些看似是絮絮叨叨的对话,但其实金句频出。
贾木许的影片都带着浓浓的黑色幽默感,所以贾木许的灌的鸡汤其实都很“反鸡汤”。
但当观众喝下这些“反鸡汤”的时候,不会产生副作用,反而会无比的受用。
《丧尸未逝》中呈现出来贾木许对于生活的态度是非常“存在主义”的,有一种不否认死亡的正能量。
他其实更多探讨的是,在承认死亡迟早会降临和生活本身了无生趣这两件事的大前提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一般人肯定觉得,那你就去死吧!
但是“存在主义”不会这么看待死亡这件事,就如萨特所说“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是做它的奴隶”。
《丧尸未逝》以一种特别黑色幽默的方式,将这个主题表达出来,其实完成度已经够了。
但影片的差评,我也可以理解。
因为人们对贾木许的期待可不只是这一点点,当我们想要看到更多的时候,贾木许以一种非常WTF的方式为影片收尾,让我们看到了一讲不下去故事随意收尾的他。
即使完成度够了,也给人一种“拿金箍棒当挖耳勺”的感觉,总觉得大材小用,浪费了贾木许这么大费周折、找来大咖、大费周章的拍科幻场面。
所以若说好看,《丧尸未逝》确实也挺好看的,但不满意,也有一堆的理由。
毕竟人们的贾木许的期待还是很高的。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丧尸未逝》有多空洞,国外的影评人甚至开始以分析僵尸的步速凑字。
Jim gived me the script
看的第一部贾木许电影,出乎意料的有意思,非常虚无的一个丧尸片,很丧、很闷骚又很冷幽默,剧本呀随时处于一种老子快编不下去的状态中,然后片方穷到只买了一首歌在全片来来回回播放,总的来说,真的很有意思。“你他妈怎么知道这么多的事儿的?”“因为吉姆给了我完整的剧本。”哈哈哈,有毛病的~
补评,本片在芬兰与布列松《乡村教师日记》和戈达尔《法外之徒》相提并论,值得影迷多次拉片!
2.5 导演和演员们拍得比观众看得还开心
我建议武士刀纳入警察武器掌握考量指标
别挂着羊头卖狗肉 该拍自己擅长的就拍自己擅长的 这么弄除了铁粉之外没人会开心 尤其是恐怖片迷
贾木许兴许是向八十年代丧尸片致敬,罗梅罗的活死人又一次从坟墓钻了出来,但他的点子明显更多,蒂尔达潇洒挥刀处,头颅飞出烟尘一股,德赖弗斫下死人头,傻脸眨眼不瞑目,警长二人困警车,说是看过剧本,然而飞碟这一段没包括,可怜刀枪齐全,寡难敌众。
为电影里的梗和老bill给一分
虽然没看懂,但是不闷
60/100,明明那么多有趣的亚文化元素出现,但怎么能拍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啊。。。完全平平无奇的电影,风格上还是贾木许那套慢慢悠悠的闷骚系。
看这又温馨又飞的片子突然想起一个人,哈哈哈,
贾爷这也太玩票了,除了把之前电影里常用的演员来了一个大集合便再无亮点。抖一抖自己流行文化的包袱,最后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也只是黔驴技穷的创作困境。官方吐槽了斯文顿是外星人。汤姆维茨和lggy pop的扮相最逗。
尘归尘,土归土,死而复生何须有。越冷静越搞笑。古一法师真帅,武士刀真锋利。欢乐的丧尸片又可怕又搞笑,又恶心又爽快。《丧尸乐园》有除了打怪之外的情感主线,更大众爆米花。《未逝》更显冷静沉着,并尝试探寻关于逝者的思想。
全篇尬死的僵尸片!!!自我吐槽不错,但是真的,太屎了,小聪明玩的很多,但是真的差评,良心差评,僵尸片给外星飞碟什么鬼!
Don't take it seriously, this is a not bad film. 至少值得3星啊,多给一星拉拉分数吧。镜头拍的基本都很好,对白和节奏控制的不错,十分搞笑,配乐佳(不知为何从一开始就想到科恩兄弟)。基本功合格啊,当下很多片子连这些都做不到,就去讨论什么隐喻、深意,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的很有意思,玩梗破第四面墙似乎是随手拈来,导演和演员玩得很开心的一部片子。
这么文艺的丧尸片,可以归类在《僵尸肖恩》等这些“反丧尸反类型”电影。在一部丧尸电影里吐槽生活物质化(异化),悲悯人类,那个在野外生活的人,好似有上帝视角,是因为他离群索居,回顾自然了嘛?导演还让演员在电影里讨论剧本和主题曲,安利其他电影,也真是可爱。不禁想起他那部独特的吸血鬼电影,文艺得一塌糊涂。导演的独特风格,太有趣了。三星
这结局,真是不喜欢,的确是贾木许的恶趣味小玩意,晕吞吞慢悠悠的以为要放大招,结果就这么gameover﹋o﹋
开头就一贯的贾木许风格,还是有点好玩的,爱喝咖啡的僵尸,不忘嘲弄一番克利夫兰的假文青,smart的广告植入也很可爱了,结尾冷不丁来了飞碟,真是任性,你正觉得猜中了事情走向的男主牛逼但他说是因为导演提前给他看了剧本,讨不讨厌,故意戏谑地不让你沉浸入剧情,用了很多熟悉的老式恐怖片套路,但就是让你看不到意料中的结果,三个开着炫车的高中生住到了镇上唯一的汽车旅馆,你甚至听不到他们一声惨叫就惨死在房间里了,意不意外,毫无惊喜……看电影也有不少刻板印象,为什么僵尸片一定得是那样的,贾木许就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