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影片本身比较简单,但引发的思想和认识非常复杂。
道德规范和生理个性本能,社会学与生物学,个体差异和总体统一这些矛盾总是激烈冲突着的。
附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为什么有些奶牛频繁性交,而其它的只是站在那里?
为什么有些人一个星期需要30次高潮,有些人却几乎不需要?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
他们发现简单忽略人类体质的基本差异来得更为容易。
他们如此渴望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以致于他们要背叛自己的本性。
如果让人愉快和强烈渴望的事被禁止,那就会让人困扰和着魔。
想想吧。
自从在学校被学生叫做Prok(Professor Kinsey)之后,Kinsey博士就有了这个一生的昵称。
他最初研究五倍子蜂,后来专门研究性学,出版《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部专著。
他的理论如电影中涉及到的:男性实现性欲的6种方式,同性恋研究等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被激烈地争论,或许接受这些理论可以让人类更自然地面对自己,或许会引起全社会恐慌,但确定的是,必定会对当时以及现在的道德体系造成冲击甚至颠覆。
他把人类作为五倍子蜂一样的研究对象,当作动物的一种进行研究,他的结论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所以科学,但这种科学却很难像勾股定理那样被有效运用,因为科学之外,还有人类情感和道德约束。
科学与情感的矛盾,集中在金塞与父亲、妻子麦克、同事马丁上。
作为传道士的父亲对金塞造成了童年的压抑,最终爆发反抗的金塞走上了理想中的生物研究道路。
妻子是他的学生,也是他事业上的助手,同样是学生以及助手的马丁使金塞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由此拓展了研究的领域。
以科学的名义,他同意麦克和马丁发生关系,但爱与性的难题却令他困惑。
父亲在接受金塞的性调查时解开了自小由性压抑而产生的心结,马丁因为妻子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可控制而置疑性研究,金塞认为那是他们没有保持科学研究的态度,而在失去研究资金、罹患疾病的打击下,影片结尾中宁静的森林中,他面对麦克,领悟到在感情面前,性算不了什么。
描写这样的科学家,一切问题都用科学研究的名义来解决是无疑最稳妥,编导在用这面大旗遮盖一些更加敏感的问题。
对于重要人物的马丁,与金塞的关系从开始就设定为同性间的吸引,从课堂讲授、花园劳作、共同科研的场景中建立的二人关系,已经为激情的爆发做了足够的感情铺垫,金塞无疑具有同性恋倾向,他童年在湖边用《圣经》进行自我压抑的那个漫长的段落已经过于明显地暗示过了,而对于马丁,金塞是具有同性感情的。
但这个段落结束,金塞同性恋的倾向交待完之后,二人的关系完全退回到了工作关系上,而一再重申的科学研究立场,以及感人的结尾更使金塞回归传统道德规范当中。
在爱情胜过性爱的结局令人感动唏嘘的同时,金塞本人是同性恋/双性恋以及他重要的多样性理论已经完全被忘却了。
尽管充足立论,金塞的研究至今依然饱受争议,尽管电影里陈述了若干金塞的性学理论,但终究归结于好莱坞的温情大戏。
金塞想通过他的性学报告让人们认识的自我和世界还在书里。
故事开场,就是一大堆让人尴尬到社死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是在做一件严肃的学术探讨。
连姆大叔这次营救的,是普天之下的所有人。
作为教授,他虽然作为调查对象,但还是时不时的提醒自己的学生,应该如何发问,如何辨识调查对象是不是在说谎,以保证调查研究的真实性。
说起来,连姆大叔小时候,也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条条框框之下,连姆大叔做的最大的反抗,是摆脱了父亲的束缚,选择了生物学。
这是他严厉的老爸异常不能容忍的事情。
然而,连姆大叔“收集虫子”足足收集了一百万个标本。
想想都有点可怕,这个人,做学问是认真的。
本来连姆大叔是在“收集虫子”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的,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就少了一个“营救专家”,绝对是人类莫大的损失。
幸好,连姆大叔决定转型了。
说起来,转型的契机,还是有点“无厘头”的。
这人生第一次,连姆大叔有点失败。
身为一个学者,竟然找不到这方面的书籍可以学习,简直不可思议。
既然没有,不如自己开发。
科学家说到做到,鉴于连姆大叔早期“收集虫子”的疯狂,连姆大叔在转型之后,能做到有多疯狂,其实可以预见。
首先,连姆大叔自己开发了很多“知识”,妻子虽然有点害羞,但一天三次,也是满足得不要不要的。
科学家做学问,这事儿,其实也可以上升到科学层面的不是。
然后,连姆大叔开始了公开演讲。
生物学家讲生理学,跨界而来的,往往都是王者。
连姆大叔在大学里头掀起的热潮,那是一浪一浪的。
他的妻子,在“收集虫子”的时候是黄金搭档,转型之后,依然是迷妹一枚。
这场轰动的学术探讨,妻子不过是迷妹其中的一个。
要说连姆大叔做学问有多狠,你绝对想像不到。
首先和自己带的学生来了一场暧昧。
然后回家坦白告诉妻子。
然后学生觉得还是和女人睡比较好,于是问问师母愿不愿意。
我去,这波操作也是绝了,关键是,连姆大叔可是在场的啊。
关键的关键是,连姆大叔竟然同意了,而且还现场观摩。
做学问做到这个地步,除了佩服,还有什么好说的。
甚至,连向来不待见自己的老爸,连姆大叔也没放过。
最后,连姆大叔俨然成了某种“代言”,直接惊动了高层。
在老美这种自由的地方,连姆大叔也惨遭压迫。
故事的结局,其实也不太重要。
关键是看连姆大叔如何搞出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部“纯自然影片”,连姆大叔做的是学问。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祖母会自慰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无礼而且冒犯,但它的的确确就是事实我们会作何感想?
金赛的性学研究和其揭示的人类本性,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人类的我们。
这部传记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于一位科学家毕生事业的艺术性再现,它触及了人性未被认知的部分。
人类在彻底清晰地认知自我以前,利用生物进化最高等的器官——人类大脑创作了各种神话传说、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意识形态来规范并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包括性行为。
于是我们从宗教得知,过度的性愉悦是罪恶的,从法律得知,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性恋是违法的。
这些意识形态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并赋予某些性行为以合法合理性,另一些性行为则被贴上违法和不道德的标签,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金赛的性学研究强调对一首资料的大量的,直接的占有。
通俗说就是直面人类性行为的多种可能,而且越多越有说服力。
出乎意料的是,金赛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自己性行为和性心理的保守认知,也冲击了延续千年的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那么,冲突就此产生。
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是否会根据金赛的研究做重新调整和修改呢?
曾经规范人类性行为的法律和宗教等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而做出的呢?
其实,人类比自己想象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少。
观罢Kinsey这部影片,又一个划线问题在我的心头成形:学术与道德的分界,及作为其核心表现的学术研究与道德担当的分界,又应该划在哪里?
从本片营造的氛围出发,最初,童年金赛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萌生浓厚兴趣,促使他少年时违抗父命,坚持己见,进入大学学习生物学。
而作为家庭成长背景,他的父亲,一位保守的卫理会信徒,秉持顽固教条的旧道德,痛斥现代文明使人在情爱关系上的不断堕落,在他心中播下了对性最早的认知。
完成学业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赛一直研究一种一般人根本没兴趣,连听都没听过的瘿蜂。
使他转而关注与研究性,一方面出于亲身经历,他与夫人的新婚生活遇到障碍,而在那个年代,这种问题还相当敏感,被视作禁忌,另一方面,则是当他注意到遇到类似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而人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还有歪曲,不理会生理的客观事实,仍着重于从宗教训示来指导和处置现实问题。
金赛那专注严谨的学者作风爆发了,一旦开始一项工作,他便以超乎常人的精气神投入到研究中去。
因为这回所研究的不再是瘿蜂,而是活生生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类性行为,他那有板有眼的学术腔调在下里巴人的场所搭讪时未免太过滑稽。
然而,总有陌生人愿意配合,愿意把自己的创痛讲述,愿意让其他人不用再受他们受过的痛苦。
当时的性学研究尚处于一片荒蛮待垦,而这一领域一贯是深受道德制约的,谈论或研究,即使只是对客观现实的陈述,都被视为可耻下流,最好遮遮掩掩。
金赛不仅身体力行用学术撕去委婉的遮羞布,而且发动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事实证据以弄清真实情况。
当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学术的热忱与执著中越走越远时,他并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他与家人、同事、赞助人,周围世界的微妙龃龉发生了。
当一名学者从事学术日久,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生活日久一般,会培养出强大的学科无意识,同时也无意识地掌握了实质非常丰富复杂的常人方法。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时的家常谈话,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发生在1940年代,实在多么惊世骇俗。
当他的儿子布鲁斯听不下去父亲理直气壮而正常人都应该分清场合的关于性事之高谈阔论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世代更替,此情此景与当年金赛和父亲的争执异曲同工——老一辈都坚信自己是对的。
秉承对学术的忠诚,对自己理论的忠诚,金赛逾越了道德底线,与助手发生了同性关系。
这无疑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金赛夫妇是学术上的同路人,多少年在学术探索中风雨同舟,而金赛遵从自己性向的坦诚在学术逻辑上说得通,在伦理和感情标尺下,确实是严重的出轨行为,即便在夫人面前,也不适合用道理辩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学术精神与道德操守之间划线呢?
金赛如出于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合格的丈夫的考量,最好在某些事情上聪明地言行不一;然而说一套做一套,实在有悖于他那种人的治学精神。
也许在真正以学术为业的人眼里,前者才是统摄一切的法则,两者根本不存在划清界线的必要。
在很长的年代中,科学被认为能破除蒙昧,对人类生存有益。
金赛通过统计事实,的确破除了许多蒙昧大众的迷信,但同时也抖出不少令人咋舌的异端邪说。
当访谈接触到乱伦、恋童、虐待等情况时,坐下来仍旧保持学术的冷静,甚或以学术逻辑判定这些现实,肯定某些有违人伦之事,按照学术常规不泄露任何私人信息,不去举报某些人,未免令人矛盾。
学者理应比普通大众身具更高的道德关怀,但突破某些界线,却使学者滑向败坏道德的领衔位置。
当然,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不断变幻,伦理道德自身也变动不居,千言万语也难以厘清。
社会科学不同于我们可以借之以类比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或是健康营养学,这是一门研究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学科,研究者自身也构成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且不论此反身性在具体情况中的巨细如何。
其他的专业和学科当然也有职业道德,但不像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千丝万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一门学问。
学术追求与现世生活应当处在怎样一种关系之中才是好的,也许只有实践,无法评判,总之值得思索。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金教那种用科学的面貌客观对待研究,以研究之名乱伦伤害家人不可取。
这也就证明了不是所有人都配进行这种“研究”。
其二,定量的保守是有好处的,目前没有发掘怎样人为保持“定量保守”。
拿国内的社会现象举例,保守带给人们唯一的优点是让天性更加不稳定的人拥有更多羞耻心和社会压力,如果作出不道德的事情,外人的目光会逼迫他们承担更糟糕的后果。
可以说这种保守有助于管控最不道德的人,这是唯一的优点,但确实是优点。
想象没有这点大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出轨人士的天堂。
当然缺点无比显而易见,不需要过于赘述,无法平衡每个人内心对于这种保守的尺度。
其三,不需要过度纠结性与爱的关系。
翻了下短评,很多人看完就抠字眼问“性与爱到底什么关系呢?
”没看到心里去。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这部电影能告诉你什么东西,告诉你的一定不是某些固定答案,而是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掌控尺度就好,不必试图总结全部,没有什么定律适合全部人。
最后一段话真的很经典,是我出生到现在看到对绝大多数男女关系总结最到位的话了。
有些男人既渴女又厌女,有些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最后得不到好结果只能不胜惋惜,找各种借口替自己开脱,可怜了无辜的孩子被无限影响。
给人以震撼的电影。
1、没文化真可怕;有些事情我们现在是知道了,所以觉得过去的一些误解或者说谬论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但是如果放在那个时代自我的怀疑总会被整个文化氛围而磨灭;2、任何领域的开创都需要能付出巨大代价先驱者;而没有巨大的财政支持就没法开展研究;3、性不仅是一个生物学课题,还是社会科学课题;不仅仅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生理行为,也是反应社会文化氛围的一个方面,是欲望、本能、道德等多重因素的集合表达。
结局很深情。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性知识,也提出了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虽然了解一些金赛的著作和生平,但真没想到他果真是同性性行为的践行者。
是的,性别认同、性倾向,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是不确定的。
科学家较真起来,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而接触的多了,了解更加深入,想法也会随着“social norm”的了解而变化。
比如大家很关心李银河的跨性别伴侣,消息爆出来得到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也大跌眼镜。
但当你去了解跨性别群体的存在,去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直到忘记他们跨性别这件事,而只是在乎这个人本身。
但这何尝不是对科学、对人、对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接纳呢?
一开始以为金赛和小助教只是因为在gay bar做研究多了,耳濡目染想尝试一下。
谁知道,当金赛和夫人坦白时,她说起“我感受到一些迹象了,从那个助教慢慢出现在我们家,然后有一天又突然不见了,我就知道”。
我们向往自由。
金赛说,婚姻、孩子,那都是社会给我们的约束。
而金赛夫人的反驳也让他无言以对,“社会约束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人们伤害别人吗?
不要再用你的科学来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
”本能和道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most people wanna be the same. 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e foundamental act of human condition. They a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 betrayed their human nature to get there.”但是!
剧情很快翻转了!
当小助教表示想要跟女人睡,跟金赛太太搂在一起,金赛一个人皱着眉头在楼下没话找话的时候,他也算尝到了顺从本能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的基腐文化,并不仅仅是猎奇、耍酷的流行风潮而已,而是它真真切切的,就在那里,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的问题。
最后,感谢金赛教授和他的团队,敢为天下先,科学地收集大量数据,让我们从混沌中走出来,更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这一基本行为,从这个人人都会问的问题中解放出来:“Am I normal?”
其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是一个采访对象提供了记载他所有经历的本子,告知Prok他有从软到硬到射只经过10秒的能力,告知他跟9412个人有过x经历,其中605个是未成年男性而231个是未成年女性。
助手听了面色大变,但依旧保持了风度快速退场了。
采访人说「我以为你把他们训练的已经可以保持中立了。
」Prok说「这非易事。
」另一个是一位女性叙述她遇到心爱对象但同时是位女性,她压抑了破土萌芽的爱情,说服自己这是不正常的,开始了酗酒,家庭分崩离析。
这应是个悲剧,但她感谢了Prok。
因为他的书让她知道她不是仅仅一个特例。
每个人都应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
但爱情是有桎梏的。
这个体系规定了我们可以爱谁,什么性别可以跟什么性别结婚,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一开始去找Prok咨询婚姻问题的男女,都在问一个问题:「我是正常的吗?
」殊不知,哪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之分,在科学体系里,只有多和少之分罢了。
老板大力推荐了n次,也不知道是电影真的很好,还是他只看过这一部电影(这是完全可能的)。
总算看了,真的很好。
内容和手法都很好,尽管作为一个 normal 的人,有些情节于我看来相当 disturbing。
我猜他之所以喜欢这个片子,一是因为它描写了美国社会保守的一面,二是因为 Kinsey 有关昆虫和人类性行为的 doctrine 与他的 population science 一致——好像片中 Kinsey 讲课时提到 diversity is one single irreducible reality 什么的。
第一次读到金赛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对成人片的性教育意义产生了怀疑,觉得有必要找本正经书瞄一下,遂从特价书店买了一本金赛性学报告,当场就把我吓着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本书毁了我的性幻想——因为从那以后,脑子里除了妙龄女郎之外,开始有老头老太太的身影到处乱晃。
当时,因为没有专业所以胡乱读书,觉得弗洛伊德和金赛开创了性话语的两个阵营。
前者是人文一派,有巫祝气质,至于其“学说”,信则有,而且有催情效果。
后者是科学一派,讲求经验实证,其方法、数据和结论超越个体生命,是正经玩意。
如今,开创期的狂飙精神和震撼效应早已消失了,这两个性研究传统都已蔚为壮观,以至于大家都已经不读原作读注疏了。
但是,守着弗洛伊德传统迟早会精神错乱,守着金赛传统则活得没什么滋味。
好在学术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顺便一提,最近上厕所的时候顺便翻了一些中国的性研究,觉得格调很成问题,金赛把猎奇做成了研究,而有些上海和北京的教授把研究做成了猎奇。
李银河的相对好些,至少写得很有诚意,然而即便是王小波和她的《他们的世界》,也总觉得欠一点什么。
我也想写一篇关于性的文章以正视听,但又怕别人看我面目可疑。
「性权利」即为「政治权利」和「自由意识」,是对官方「权威」和单一性的反抗,「谈性色变」其实也是一种暴政。
揭露本质永远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过程艰辛痛苦。而Kinsey的研究领域是如此隐私,如此本质的客观,私理解为性格的形成,也包括了痛苦的根源。一度看得很痛苦,我时常逃避被提问,更不用说涉及这样晦涩深刻的话题。科学与道德的尖锐矛盾。虽然有提及homo,但缓解不了严肃的氛围。吃不消那么多阴暗面!
感觉怪怪的,确实有点颠覆···
about sex
大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器官时,我跟底下的学生一样被吓到了。整体来说叙事还是缺少了一点亮点,只有在结尾的时候有人出来感谢他了。
load of shit
当禁忌变成话题 当秘密变得公开 当爱变为科学
除非你不想研究人,否则这事离不开感情这一不可控因素。
初中看的,绝对启蒙,尤其最后树林里那段。。。
Liam Neeson这口音真让人出戏
一部好的纪录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教材了。
他把科学研究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并执着于此,性不是洪水猛兽,围绕性的行为也是正常而自然的
其实他太太和几个学生,挺了不起的。他自己是钻研和个人追求,其他人能这么坚定的支持他,不易。虽然此片结尾不知所云。
如果当下的天朝对性有这般的认知,那就三生有幸了!基情四射!
冥冥中有种力量让我看完字幕〜
有我关注的Peter Sarsgaard
推荐青年性启蒙电影
“am i nomal?”that's the question you shouldn't ask.xoxo,dr kinsey.(imitate gossip girl)
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是否能有一部片子把重点放在《报告》本身,其实应该会很有意思,虽然片里教授认为这是can't think of anything more pointless..XDD
有趣的金教授,一生都贡献给了生物学,连姆•尼森把一个天才演得完美无缺,同样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