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我从16开始每年都会关注颁奖季,到今年也有5年了。
我知道电影当然不是为了奖项而生,但是哈,从颁奖季的热门电影里就能看出大众电影的流行趋势。
《贝尔法斯特》就是今年的大热,所谓的低配《罗马》但显然和《罗马》二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部电影拿到了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第一名。
一般来说在多伦多获奖,奥斯卡之夜上的收获觉得不少。
So,来谈谈他的奥斯卡前景吧。
首先技术类的奖项,我觉得都没啥机会,应该是《沙丘》或者《西区故事》包揽。
最佳摄影应该可以提上名,剪辑应该也可以,但获奖几率感觉不大。
但每年的最佳电影得主在这两个奖项上至少有一个获了奖,所以……?
然后是最佳原创剧本,最大的对手是《甘草披萨》的PTA。
我感觉两人是50/50,都有可能。
如果能拿下这个奖,那么最佳电影的得奖几率会越来越大。
接下来到演技类的奖项。
整部电影的卡司真的没什么挑剔。
大家演得都很棒,如果有最佳卡司这个奖的话,这部电影肯定赢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个演员集体报配角,真的很拥挤哈。
首先从最弱的开始说。
多南饰演的爸爸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动不动就出去工作了,这个角色给我的感觉是为了突出妈妈而设定的,甚至连一场单独的独白都没有,显然很限制演员的发挥,但最后酒馆唱歌的戏,oh my god! 我可以!
如果评委和我一样在看这场戏时感到下体湿润,那提名应该很有戏了。
巴尔夫饰演的妈妈在电影中有多个Oscar moment。
但可能因为剧本的原因,在加上她演的有点用力,我感觉她的表演不是很有说服力。
然而我看国外影评人对她的评价很好,同时妈妈也是唯一一个相对立体的角色,提名应该没什么问题。
爷爷奶奶相比较爸爸妈妈的角色要更讨喜一点,特别是爷爷。
不得不说两位老戏骨的演技是真流弊,仅凭几个眼神就将一个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effortless and accurate. 奶奶的角色和爸爸一样,发挥也不大,但丹奇就是丹奇,结尾处的喃喃自语,让人回味无穷。
丹奇可能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公关,所以可能不会被提名。
爷爷就更棒了,角色讨喜,演员优秀,仅凭和孙子在医院里的那场对话就能成为卡司中的MVP。
和奶奶的逗趣儿也很讨观众们的喜爱,同时演员Hinds也很适合拿奖,打拼了大半辈子,有一定的名誉,拿个男配角的奖也是应该的。
然后是导演。
我觉得不该提名,导演的拍摄手法多少有点刻意,而且电影给我感觉也不是很流畅。
但是在目前为止影评人和风向标的提名来看,提名应该是稳的。
赢是不可能的,Jane is watching you.到了最重要的最佳电影了。
我觉得会赢,而且我觉得很适合赢。
在这样一个疫情大背景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没有办法回到故乡,这些伤心的事情难免会让人怀念从前的时光。
《贝尔法斯特》这样的糖水片就很合适,精准地打击到了评委的要处。
所以我觉得很值得赢。
如果不想看我说的这么多废话,这里有总结。
最佳电影:赢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配角:巴尔夫 提名最佳男配角:Hinds 赢,多南 maybe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maybe 赢最佳摄影:提名
昨天首映看的,讲的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上世纪60年代的归属问题。
社会动荡席卷着整个小城,居民对来势汹汹的“抗议者”提心吊胆却又束手无策。
面对混乱的时局,有人想离开贝城去新世界的悉尼,有人却留恋故土坚守此地。
影片以复古黑白为基本色调,运镜平缓舒适,配乐恰到好处。
小男孩一家的生活经历是故事主线,爱情,亲情和宗教线索穿插其中,刻画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并解释了伴生的社会问题。
贝尔法斯特,到底属于爱尔兰🇮🇪还是英国🇬🇧?
时代最终会给出答案。
翻拍片意外在今年奥斯卡上大出风头,不仅占据了提名名单近半壁江山,而且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奖。
除了翻拍之外,也有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回忆录式的题材,用私人回忆重塑特定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甘草披萨》和《贝尔法斯特》也获得本届奥斯卡青睐,后者更俘获一众芳心,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用黑白影像重现 60 年代末北爱尔兰的动荡时期,透过一个 9 岁小男孩的视角重温一段私密温馨的回忆。
很多人将此片与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相提并论,两部作品不仅在美学风格上有所相似,还不约而同地采用回忆的口吻展示叙事。
不过相比起《罗马》展示当年军政府镇压民众和民众反抗的场景,《贝尔法斯特》在还原血腥的历史细节时显得相当暧昧。
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新教徒家庭,时而温馨时而伤感。
爷爷和奶奶打情骂俏,母亲为生计和是否背井离乡与父亲争吵,小男孩完全不关心这些,他只想着心爱的女孩……在这些糖水一般的家庭场景里,完全感受不到当时高压的政治气氛和民众绝望的情绪,历史感在虚假的街区布景和 Van Morrison 的怀旧金曲里渐渐消失。
除了开头骚乱时引爆汽车的一幕稍让人胆战心惊外,后面小男孩在抢劫超市拿了一盒洗衣粉回家后被母亲斥责归还的情节,更像是临时误入一部荒诞幽默的喜剧。
这种商业片的手法让我想起《乔乔的异想世界》,毫无例外地对残酷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态度。
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拍一部关于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的宏大历史剧,只不过想以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
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观众产生误会?
不要因为前不久的尼罗河口碑崩就认为肯尼斯·布拉纳没才,或是不会拍电影。
他的这部作品就非常好,五项奥斯卡提名和烂番茄上的两个高分便是见证。
douban这次分数有点低了。
时空背景就是肯尼斯·布拉纳小时候生活的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本片是他对乡愁的展现。
剧情上,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爱尔兰暴乱为背景,再通过以导演小时候的家庭经历为原型,将那段历史和记忆描绘出来。
无论是家庭的幸福、争端,还是童年的冲动行为、对女孩子的朦胧感觉,甚至是与亲人的分别,都充满了人情味,更是乡愁的集中展现。
在当时纷乱的年代,不只是有暴乱,也有导演所表现的童趣与家庭的幸福。
与爷爷和奶奶的再见,也让他学会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即离别。
看完之后,虽然离贝尔法斯特很远,也没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因为这些情节、刻画的人物,还是会感同身受。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足够将这份乡愁展现给观众。
大部分的黑白片色调、乡村音乐、北爱尔兰式英语口音、轻幽默,相得益彰。
希望可以拿下至少一项奥斯卡大奖。
贝尔法斯特的天空离屋顶依旧很近,和平墙也还在那。
北爱的民族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冲突两方有血债累累的伤痕,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孩子的视角揭开了故事的一角。
作品克制、优雅、真诚,避开了牺牲等讨巧的要素,坦诚地展示着一个家庭如何处理经济压力、生离死别和教育孩子的问题,生动且动人。
片尾的For the ones who stayed,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让我动容,尤其最后一句。
梵高的作品饱含他的热忱和温柔,叔本华处处流露着他的阴郁和消极,但我认为他们的内核都是对这个世界深沉克制的热爱,他们的眼睛是悲悯的,正如这部电影。
开场几个镜头就把你抓住了的一部电影。
是我很喜欢小男孩出场絮絮叨叨边走边回答着邻居打趣他的话,恨恨的小表情,还带着浓郁的爱尔兰口音。
在我看来全片的亮点是一些台词,尽管有些故意,但故事总是需要一些升华才好看。
一段是孩子和外公的对话。
那是一个很睿智的老头。
其中一场是孩子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道题不确定答案对不对,外公在旁边看着孩子想冲班级第二的小焦虑,于是给孩子支招说“你可以把答案写的模糊点,利用数字之间的相似性,比如0和6或者1和7,这样老师会更倾向她认为对的那个答案”,孩子反问“数学难道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吗”,老头说“没有对错,如果有标准答案,这条街上就不会被炸来炸去了”……还一段是最后的镜头,老太太看着车上即将离开的一家人,口中念叨着,走吧,不要回头,离开这个地方!
随着车子的启动,小男孩还是回了一下头……前情是孩子爸爸在伦敦有一份靠谱工作希望一家人过去,但妈妈不想离开已经很熟悉的生活环境,担心大城市对外来人的歧视怕融不进去。
孩子也不想离开自己的朋友和外公外婆。
那也是一个睿智的老太太!
所以,她和老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影片让人感动的是,很诗意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天造地设,在他们的老房子里,翩翩起舞,而且,孩子把一切看进了眼里。
全片是黑白的,我记得只出现了一次彩色,还是一部分,是他们全家在剧场看戏,台上是彩色的,观众是黑白的,但老太太眼镜反射的又是彩色的,和舞台形成了一种呼应。
尽管有点刻意感,但呈现出来的镜头语言还是特别的,看得出导演的审美是在线的。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首歌曲,都很好听,彰显了爱尔兰音乐的特长。
可能,是用黑白表达一种乡愁吧。
彩色是希望。
全片总体是温馨有爱的,关于信仰,关于家庭,关于选择,关于成长……说到成长,家庭的作用力还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教。
电影里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引导都是善良正直的。
我记得两段,一是爸爸帮孩子解惑宗教冲突带来的困扰,他对孩子说,不管你将来的女朋友是天主教还是其它宗教,都不会影响她本质的善良,关键是你们的幸福。
还有一段是结尾孩子被卷进了暴动的人群冲进了一家超市打砸抢,孩子不得已拿了一盒带酵素的新型洗衣粉,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要给妈妈,妈妈直接提溜着他不顾危险又回到了混乱中的超市,只为了还回去那盒洗衣粉……结果是,一家人差点丧命于混乱,幸亏大儿子的勇敢解围。
也因为这次风险,让妈妈下了决心离开这里。
看到他们一家人脱离危险后抱团在一起时,内心由衷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可以活得幸福平安。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啊!
不过,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走到哪都差不了!
开场几个镜头就把你抓住的一部电影。
很喜欢小男孩边走边恨恨的回答邻居打趣他的反应,那副小大人的表情,以及带着浓郁爱尔兰口音的英文。
全片黑白,只出现了一次彩色画面,还只是一部分彩色点缀在黑白中,看得出导演的刻意,似乎带着某种寓意且处理得很精致,舞台剧是彩色的,投射到老太太眼镜上也是彩色的,有一种呼应感。
应该说导演的镜头语言从视觉美感上还是在线的。
看完留在我记忆中的亮点是一些台词,尤其小男孩和外公的一些对话。
那是一个睿智的老头。
其中有一场戏是,孩子做数学题想冲第二名,做作业时不知道答案对不对,外公说,你可以把数字写模糊点,利用比如1和7,6和0之类的相似,让老师更倾向觉得是对的那个数字,孩子反问,数学不是应该有标准答案吗?
老头说,没有绝对的对错,否则这条街上就不会被炸来炸去了……还有一场戏也回味悠长,是最后的镜头,也是来自老人的台词,但这次是外婆,老太太冲着车上说,大意是,走吧,不要回头,离开这个地方!
前情是孩子妈妈的犹豫,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长,担心去伦敦被人歧视融不进去,但爸爸在那边切身体会了与家长动荡的鲜明对比所以希望一家人都过去。
最终改变妈妈的是一次暴乱,一家人险些丧命,幸亏大儿子的勇敢解围,她一下子觉得安全是多么重要,于是等送走了父亲就选择了离开。
那也是一个睿智的老太太,所以,和老头天造地设。
影片最有爱的就是表现了两个老人的地老天荒,让孩子全部看在了眼里。
扮演老太太的演员是著名的Judi Dench。
影片常穿插类似的对白,也带出了北爱的那段动荡时期的大背景。
从普通人角度,如果不是无奈,谁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舒适圈啊!
很理解那份面对选择的纠结。
看到一家人脱离危险后抱团在一起时,真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可以幸福平安。
这是以孩子的视角所呈现的一部电影,整体还是温馨有爱的,不泛幽默,尽管充斥着暴力,但总的来说是在表达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信仰,关于选择,关于亲情,关于成长。
说到成长,家庭的作用力还是很大的,所谓家教。
电影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观念灌输都是善良而正直的,而且很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记住了两个片段,一是爸爸告诉孩子不管你的女朋友是天主教还是其它宗教,都不影响她本来善良的本质,所以只要快乐就好。
还有就是结尾时孩子随着暴动的人群冲进超市打砸抢,他天真的只拿了一个带酵素的洗衣粉回去给妈妈,妈妈却提溜着他顾不上风险又走回混乱的超市只为了还回去那盒洗衣粉……在这样父母影响下的孩子,未来差不了!
以孩子视角讲述故事,使用大量低机位摄影,有一些角度过分仰视。
动荡的社会中每个人仍尽力追求美好和平静,孩子眼中的世界独特、可爱、生动,又自然普通地运转着。
其中夹杂着宗教对立、家庭矛盾、老年温情和一些北爱尔兰冷笑话。
孩童的世界是简单和理想化的,虽然局势非常紧张(这点从爸爸说有小孩被杀了可以看出),影片也没有刻意展现大面积激烈的冲突,没有任何真正的流血枪击场面,buddy就算抢劫也只抢了电视广告播报的含有biological的洗衣粉;buddy每天在信仰天主教的小女孩凯瑟琳家外见面,凯瑟琳的家也没有被袭击,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这就是buddy眼中的世界。
很多固定镜头,涉及到两人或多人对话,更偏向于使用固定镜头,比如爷爷奶奶在窗前的对话。
在直接表达冲突和矛盾的气氛时,直接使用正反打且全是近景镜头,人物处在画面正中间直视镜头,营造出逼仄、剑拔弩张的氛围,比如影片开头爸爸和一位激烈的新教徒的对峙。
buddy和pop在医院的对话也是正反打,画面构图却截然不同。
本片
贝尔法斯特 (2021)6.92021 / 英国 / 剧情 / 肯尼思·布拉纳 / 裘德·希尔 凯特芮娜·巴尔夫彩色镜头出现了四次,开头和结尾贝尔法斯特的现代街景与夜景,buddy一家人在影院和剧院的观影,无论是过去一家人快乐幸福的回忆,还是现代这座城市的平静与魅力,都是温情美好且充满希望的。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问题,影片中一些关于宗教、税务的细节我没有看懂,会觉得有些松散,难以共鸣。
电影不断强调搬家前这家人的矛盾冲突和心理斗争,以至于我隐约有一丝期待,搬家后的他们生活会变成怎样。
最后以奶奶目送一家人坐上公共汽车为结尾,并没有交代这家人搬家后在新城市的任何生活和故事,比如小孩提到的口音会不会被嘲笑、妈妈担心会不会被接纳等等,诚然未来的事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影片中爷爷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变成什么样,你都是贝尔法斯特十五区的巴迪。
结尾“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是导演对故乡、回忆、童年难以割舍的情感。
如果一个(德国)孩子看待大屠杀的视角都能像《乔乔的异想世界》那样荒诞,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样天真,那一个北爱尔兰新教徒家庭里的八岁男孩眼中的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国家动荡城市骚乱大概也不会太负面。
作为一部半自传的私人电影,导演兼编剧Kenneth Branagh任性的撒播着乡愁和回忆杀。
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不以为意,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人物。
爱开玩笑但也不忘教做人的爷爷,沉默寡言藏情于心的奶奶,头上扎着蝴蝶结一起做作业的梦中情人,鼓动人加入帮派头脑简单的大姐姐,连同慷慨激昂的牧师、债务缠身的父母、激进的青年、铁丝网路障、会飞的汽车等,一起组成了记忆深处的童年。
他再也回不去那条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区,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年那人那城。
因为那里是故乡。
拍得好以后别拍了。
这个是真正展现了那种影像的泛滥和不加节制典型案例,原本幽闭狭小的私人记忆不停地被精美的大远景构图切断,堪称无病呻吟的典范 作为戏剧大师何不考虑做成先锋戏剧呢
2.5星。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展现宏大的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只不过想透过还原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的观众产生误会?建立在这虚假布景里的故事,透露出塑料般的历史感,伴随着Van Morrison的怀旧金曲,这种虚无的历史感更让人觉得不适。
虽然零碎,但看得出所有那些细节都源自极其私人且真实的时代记忆。可惜最后商店骚乱和酒吧歌舞这两场戏安排得太突兀了,折损了整个故事的质感。
《罗马》在贝尔法斯特。最喜欢的是《正午》《双虎屠龙》与故事形成的互文(但砖头砸枪是什么鬼x)不过现在世界电影配乐风格都是金曲捞吗…………
在一个特殊时期下一段非常私人的记忆,很多人跟它将《罗马》比较,故事上确实有一点类似,但其实给人的感觉却差得有点远,看的时候我也一起在思考原因,而看到最后发现对剧中人物的悲喜没有一点共情,这可能就是原因了吧,导演在努力用各种手法营造出他的童年,将他的往事告诉给我们听,唯一的色彩(电影及话剧)照亮了他以后的道路;可惜故事讲得有点混乱,儿童视角也没有贯彻到底,而且手法上过于刻意,只是偶尔说出一两句貌似哲理的话,而缺乏触动人心的细节,虽说要感动人先要感动自己,但过于沉溺于自我感动也是没法感动到观众的。7.2
“好哭”,“儿童视角”,“怀旧”,“爱上电影的过程”,“老戏骨演技教科书”简直是照着奥斯卡checklist 拍的,还好小孩子是可爱的。
5.3 一个馅饼切成几块足矣,但吃前非要捏得粉碎(主观叙事碎片化);糖少放点就够了,但它偏偏要搞得齁甜(配乐满得莫名其妙);馅料看上去挺足,然而却不入味(尴尬单薄的情感表现力);厨师忘记在表面撒上糖粉,还是不正宗(画面太"新",像个做旧不彻底的电视电影)。传承于肯尼先前作品的舞台式布景,到头来还是如作戏般轻浮。M夫人与荒原老狼的罗曼史,乃观影过程唯一戳人的动情之处。提名奥斯卡BP不是离谱,而是谱子从中间直接裂开。😠
影片有些过于刻意了,人物都带着一种弧光,仿佛都生活在滤镜之下。肯尼斯•特拉纳这次的风格有点儿向特伦斯•戴维斯靠拢,但构图与运镜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得不说影片的画面一流。
Kenneth Branagh非常私人的一个片子,全片黑白,只有在电影院和戏院里才看到了色彩,可见这些对儿时的他有多么深刻的影响。从孩童的视角看待1969年的骚乱,依旧是天真烂漫的。最后Judi Dench看着儿子一家坐在公车上离开的大特写把我催出眼泪来。For those who left, for those who stayed and for all those who lost. 整个片子的组成都是生活中很琐碎的细节,节奏有点太跳跃。
2-11你说故事也不复杂,人物也不多,相比较其他剧情片就很平淡。但是又因为足够私人,那些细小的情感,也能在不同层面打动人。彩色的电影院荧幕和剧院,电视里的电影电视剧,手里的Thor漫画书,所有的这些童年启蒙让他成为了现在的他。而我不也是从电影里开启了新的人生吗?回不去的家乡和童年,美好的家庭,在影片中展示的接近完美的父爱,不知道有多少戏剧创作的成分,自己也在想如果哪一天我能够用影像的方式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会保留哪些真实,又会在哪部分增加和修改让故事更符合自己想象中生活。还有就是van morrison的音乐从头到尾出现,因为自己也喜欢他的音乐,所以更是觉得这部电影私人又亲切。
诡异的精致,从表演到调度都给人种娃娃屋的错觉,错置的历史和人物更凸显了“乡愁”的空泛
KB用了大量夸张的特写和片段式的剪辑来讲述自己私人的童年记忆,代入感极强。故事虽然简单,人物却十分鲜活。Dame Judi Dench和Ciaran Hinds的表演令人称绝。
喜欢看作者回忆录式电影……
从黑白到彩色,从彩色到黑白;人们走走停停,生死迁移。城市,却永远驻留这里;怀念好的,也铭记坏的。与《罗马》同根同源的“个人史”,人性美成长教育再到表演交锋…示范高分作文怎么写的意识虽规整,但也在方向选择上略微陈腐。好在Jude Hil的表演才是给电影带来新鲜东西的关键,从首幕开始,任凭共演有多少成熟经验的演员或早已封神的国宝,都移不开对他的关注。
1.开始bgm的使用加上《请回答1988》式的开场方式很容易把人拉进故事里,但后来由于演员的台词密度和过少的信息量让人又很容易跳脱出那个情境。2观影过程中.会让人想起一些电影《天堂电影院》《阳关灿烂的日子》《城南旧事》比这个要有趣的多。3.现在电影流行黑白了吗?4.多南演这种正经的戏还挺有魅力的。评分:7.0/10。
音喜糖水片,全片发展标准冲奥模板剧情。作为第一主角的小男孩的表演痕迹太重了,很出戏。女主的两段moment与电影格格不入,简直是为冲表演奖刻意量身打造,正好也主转配,女配提名大概稳的。詹米多南的角色完全工具人,奥斯卡如果连这种表演也提名,真是没必要。
-0.5 拼贴画电影,能夸的地方很明显能挑的地方也太多,大到结构都有问题小到配乐都不会用。不过好在温柔地讲故事总没错,提醒每一个浪子都要记得,家乡永远有关心你的人。家乡外是彩色,家乡里是黑白——nostalgia果然是令人心碎的美丽。拿罗马相较是某种不恰当,各有各私人,共鸣大有差。糖衣太过夸张,这不过是糖衣外面那层糯米纸
有点罗马那意思,黑白怀旧画面,儿童视角里的家庭记忆与动荡年代,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北爱尔兰新教家庭被天主教徒冲击,在外务工的父亲想移民而母亲不愿离开家乡,巷子里充满乐观精神和烟火气。小男主对电影情有独钟,只有电影和戏剧是彩色画面,果不其然又是导演童年自传。能感受到这类私人童年记忆电影的用情至深,但能获得多少共情不一定
之前有人说这是另一部《罗马》,感觉被误导了。质量上未免差得太多。整部片子豆很匠气,太过设计感了。风格也有点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