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在用情至深时,传递感情最深的或许并非言语而是眉宇。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敏宇离开贞慧的那一刻一定是特别痛的,意味着不知道何时再有机会相遇,妈妈很温暖的说:“该相遇的人还会再相遇。
”四年后,曾经一唱歌敏宇就哭的贞慧,站上了舞台,实现了在敏宇面前演唱的心愿。
而四岁的敏宇并没有认出母亲,贞慧温柔的看着敏宇,自称为阿姨,向敏宇讨了一个拥抱,敏宇离开时频频回头望向贞慧。
眉宇间是一位终于见到亲生儿子的贞慧克制的爱,以及敏宇灵魂上的爱。
妈妈扮演着一个大家长的角色,安慰离别孩子的贞慧,治愈错手杀了继夫的姑娘,带领着大家组建合唱团,她走了就像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妈妈离开了一样,大家为她献唱与贞慧人生的最后一面是隔着监狱的栏杆的,是生死两隔。
而最后给观众们的回头,眉宇间的爱是释怀,是女儿的原谅,在晚年与女儿和好,与自己和解。
用微笑串起整部影片,淡化灰色的现实,无奈中的人们犯下不可饶恕的原罪。
但社会却不会因为同情而抹掉生命的污点。
冰冷的铁墙内,音符和旋律托起了人性的光芒,性格迥然的狱友们因动听的音乐而改变,音乐实现了他们简单的梦想。
他们从不多求,与儿子外出一天的愿望,换来的却是与儿子的离别;近距离的看看笔友恋人的脸,想说出真相,却欲盖弥彰的问那里有洗手间,然后歇斯底里的拥抱,大声地说出感谢,之后惊慌失措的逃走;期待女儿的理解,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霎那才得以实现。
轻松的语调,讲述着迟来的幸福。
却留给观者不绝的眼泪。
要说无情的人也许又会眼眶有所湿润吧?
《和声》很美好,因为它讲述的是妻子、母亲和女儿的故事,它能触发人心底的善良,展现人性之极美;《和声》又很悲凉,因为它的故事发生在女子监狱里,它展现了命运的悲苦,挖掘人间之极苦。
监狱是什么?
监狱是一个让犯下过错的人,能真正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罪行的地方,让加害者用自己宝贵的人生,来弥补受害者曾经受到的伤害。
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你犯下了逾越道德底线的过错,你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中国的影视剧中,我们永远看到的是付出的代价这个部分,冰冷威严,我们很少关注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能让他们跨越那一道雷池。
而《和声》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恶不是犯错的唯一原因,善良的人们也会犯错。
善良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过错在监狱里,虔诚地赎罪。
监狱里的贞慧生下了儿子珉宇,她在精神病的丈夫施暴下失手将其杀死。
为了珉宇的未来,在法庭上一言不发,被判处十年监禁。
曾是大学音乐教授的文玉,年轻时目睹丈夫和学生的外遇,从而在绝望中驱车将其撞死。
紧锁心门不肯与外界沟通的由美因为不堪继父凌辱,将其杀死后多次在监狱自杀未遂。
这样的她们在监狱中相遇。
文玉向女儿赎罪了数十年,从未得到原谅;由美一心求死。
她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家庭,她们只能在监狱里,慢慢将自己生命消耗殆尽。
但贞慧不一样,她和珉宇能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年半,贞慧决定将他送往领养中心,她再也不想让珉宇见到自己这样的母亲,了解母亲所犯下的过错。
于是五音不全的她,决定在监狱里组建一个合唱团,在珉宇被领养的那天,能得到一天特赦。
于是她找到文玉,出事之后再也不碰钢琴的她,第一次碰起了钢琴;她找到了由美,让她知道,哪怕是在监狱里,每一天也是在活着。
由美坐在窗台上唱起歌,第一次不再害怕和绝望。
于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她们在排练中开始敞开心扉,开始在本已黯淡的生活中,找到了亮色。
音乐给了她们饱受疮痍的心慰藉,她们坚强地怀揣着未来的憧憬,对亲情、理想的坚持,保留着当初的善良的纯真,她们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赎罪着,但她们坚强、释然,从而给自己看似毫无意义人生以美好的希冀。
她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和自己想见的人再次相逢。
于是,四年后,当她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全国合唱比赛,穿着洁白礼服。
曾经的狱友、想见的家人们坐在底下,四年前送到领养中心的珉宇再一次出现在贞慧面前,她对着早已认不出自己的珉宇说:“能抱抱阿姨吗?
阿姨非常非常爱你。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作为母亲的颤栗、心痛和感激。
当贞慧因为珉宇的离开而无比痛苦时,文玉告诉她: “心很累吧,我也累,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笑着活下去,总是因为思念一些人,很累;想到一些往事,很累。
大家在一起,在累的的时候,一起聊聊。
在思念的时候,一起哭泣。
即使想死想哭也要笑,只有笑了你的子女才会笑,该相见的人总会在某天相见的,为了那一天的到来,你也不能这样。
”文玉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过错赎罪,乞求女儿的原谅,但她将同处一室的可怜女人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们。
她指导她们,通过歌唱,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从而保存自己内心的那一丝温存,让她们对相逢的那一刻充满期待。
当文玉即将被死刑之际,她的女儿才终于原谅了她,之前从不回信,对母亲恶言相向的她,在母亲真真切切即将离开她的时候,深夜躲进洗手间无力地痛哭着。
当狱警带走文玉时,她优雅从容地将东西摆放好,微笑着安慰痛哭的贞慧她们,贞慧一遍一遍地叫着:“妈妈,妈妈。
“她们唱起了那首文玉哄着珉宇睡觉的摇篮曲:”妈妈每天走的路,长满白色栀子花,白色美丽栀子花,饿的时候摘来吃,叫着妈妈、妈妈。
”她回过头,温暖地笑着。
这部电影很不真实,因为它把监狱生活描绘得太美好,但它又很真实,因为它告诉我们,善良的人们也有可能会犯错。
柴静在《沉默在尖叫》里采访了很多女性囚犯,在中国,女性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高达七成。
李阳的前妻看完柴静的报道说:“我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女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我离婚了可以回美国,那她们呢?
”婚姻和家庭是一个个体最为隐私的角落,但很多时候,家庭可能展现的是人性的极恶,当一个男人,可以用拳脚、用啤酒瓶、用其他的物品作为施暴的工具,肆意伤害他的母亲、妻子、女儿时,家庭这个字眼变得多么讽刺?
当我们在看《印度的女儿》,看得义愤填膺时,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很多妇女仍然饱受家庭暴力,阳光底下无鲜事,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把她们绝望的呼喊视为是屋外那呼呼的风声,中国的司法对妇女儿童的保护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听得见风声,但听不见那尖叫的沉默,柴静采访了无数杀死了丈夫的妇女,她们遭受了什么,才让她们拿起手里的刀?
当她们举起刀的时候,她们已经绝望了,对自己绝望,对整个世界也绝望了。
我们很喜欢倡导女权,但女权是什么?
女权是什么,女权是无关性别的尊重。
就像柴静说的:“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影评原创发表于个人公众号:不畏风雨随手写下各种影评,作为对生活的纪念吧。
影片围绕监狱服刑的女犯展开,主角叫贞慧,是一位因不堪丈夫家暴而失手杀人的怀孕妇女,狱中生子,只能抚养孩子到一岁半。
她唱歌极其难听,影片开头就以她因唱歌难听而导致孩子大哭不止的事情,让人发笑。
整个故事前半部分搞笑诙谐,夹杂着些许的辛酸,后半段走抒情路线,演哭了一大批人。
一个监狱房间关押着5位女性,其中一位年纪较大,是一位大学音乐老师,因不堪丈夫与她的学生偷情开车撞死两人,一位置职业摔跤手,一位音乐大学生宥美,还有一位年轻母亲,都是被逼无奈失手杀人。
她们都疼贞慧的孩子,叫敏宇。
某一天她们观看了一场合唱表演,贞慧便决定组建一个监狱合唱团,目的是为了自娱自乐打发枯燥的狱中生活,于是请求所长答应她若是6个月内完成一场表演并能在狱中对其他人造成好的影响,就特赦她和孩子出狱玩一天,所长答应了她的请求,在对他们格外关心的孙娜英的帮助下,贞慧组建了这支女子合唱团,音乐女教师做指挥,孙狱警钢琴伴奏,五音不全的贞慧为了能和孩子特赦而跟着音乐大学生努力学习,其他被选为合唱团的狱友们刚开始相处,并不和平,在打过一架之后他们坐在一起谈心,聊天互诉衷肠,互相鼓励,终于团结一致,在6个月之后的精彩表演中,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贞慧终于得到特赦,其实她和孩子分别的一天。
天使一样的敏宇给予狱中每一个人温暖和感动,她依依不舍地告别孩子,回到监狱。
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她萎靡不振,日渐消瘦,女教师和其他人为了能让她恢复过来,拉她继续合唱训练,她也被热烈的气氛感染而恢复。
四年后,他们得到消息,在圣诞节那天,去首尔的音乐厅作为特邀嘉宾进行表演,还可以邀请亲人一起观看,孙狱警了解宥美不愿见母亲,以及女教师的孩子不愿见女教师的情况,分别将门票送至他们家中。
再演出开始之前,她们被误解偷了东西,会场工作人员更是恶语相向,并侮辱他们,要让他们脱衣检查。
他们在被逼无奈以及强制之下,脱衣检查,并因此而取消了演出。
幸亏所长及时赶到平息了这件事,他们因此也得到了演出机会。
演出开始,他们的亲人一一到场,她们以精彩震撼的表演得到了在场每一位的观众的掌声,在结束之后,合唱团的小孩子们上场和他们牵手完成了最后的谢幕演出,令贞慧惊喜的是,牵着她手演出的正是她的孩子敏宇,他们也都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影片的最后,韩国恢复了死刑,女教师被带出监狱执行,所有狱友在狱中用歌声为她送行。
很多人都哭了,我静静看着影片结束,写下自己的感想。
这世上本无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有干了坏事的好人和干了好事的坏人而已,然后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给他们救赎的机会,一旦某人干了坏事,便推翻了她以往所有的行为,无论她之前多么温和多么善良。
他们被道德和法律处罚,这还不够,最恐怖的是,他们将一辈子背上这样的标签,过着被人指责的日子,他们的亲人,朋友不愿意与其相处,周围人回避甚至侮辱他们,于是他们很多人也放弃了自己,一天一天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他们感觉不到爱和温暖,他们接收不到来自世界的善意,他们就这样自生自灭。
“心很累吧,我也累,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笑着活下去,总是因为思念一些人,很累;想到一些往事,很累。
大家在一起,在累的的时候,一起聊聊。
在思念的时候,一起哭泣。
“这是音乐女教师对宥美说的话。
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天使般的敏宇,对刚被关进来,心如死灰的宥美温情的一抱,贞慧在最后对着四岁的敏宇说”能抱抱阿姨吗“,以及女教师被特赦回家和亲人在一起,甚至是摔跤女选手强抱暗恋的男生,一幕一幕都那么温暖,美好。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杀人的女犯,每一个人却都是善良的,他们和谐相处,互相鼓励互相温暖,狱友之间,狱警与犯人,所长与犯人,每一幕都让人觉得舒服。
人性,那么美!
他们都是女性,是母亲,孩子,妻子,却因被逼上绝路而触犯法律,把自己推入深渊,他们无能为力,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一天一天过着没有自由的日子。
她们不能像正常女生那样爱别人被别人爱着,不能画着美美的妆去见心爱的人,不能跟亲人孩子在一起,没有明天。
可谁说她们不能有快乐,不能有爱有温情有尊严,她们没有放弃自己,她们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梦想,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欢乐,她们为自己争取那微不足道的自由,这一切,让我觉得伟大!
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同情、被保护的一个群体。
她们本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然而种种不可预料和控制的情况,让她们被逼无奈,让她们失去了作为女人的柔软的,纯净的内心和双手,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感情的背叛,丈夫的家暴,别人的不公正对待和侮辱。
他们依然是善良的、温暖的、柔软的、浪漫的女性,她们对身边的人宽容,对不公正反抗,接受着这个社会的恶意和温暖,不反抗,不放弃,不发狂,依然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感性和温暖。
韩寒说:对一个人的判断出于自己的出场设定,有人预先把别人设定为好人,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甄别其中的污点,有人预先把人设定为坏人,于是,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从中选出好人来。
而有些人,总把一种人归类为这一类人的全部,在受到伤害或者看到伤害时,便不自觉地否定所有人,贴上标签,比如:犯人都是不能原谅的人,骗子都是不能相信的,陌生人是不能信任的。。。。
种种种种。
《和声》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或许真的和现实不符,可我愿意相信这样的存在。
愿世间多些公平,愿弱势群体多谢关注,愿人与人之间温情相处,愿所有人都完满和谐,愿你我都不偏见,愿世界满满善良和温暖。
又是一部音乐拯救心灵的电影,不同的是放牛班的春天是音乐拯救少年,和声是音乐拯救成人,一群杀人罪的女犯人。
因为犯下重罪和亲人的鄙视,让他们心灰意冷,就像女主角之一所说,在这里就是等死还那么折腾干什么,但是正如那位被判了死刑的老太太所说,合唱就是打开心扉,于是在音乐以及那位可爱的小盆友的影响下,她们似乎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似乎电影再发展下去就是大家快快乐乐共建和谐监狱了,但是生活就是生活,小盆友仍然被人送走领养,老太太仍然被执行了死刑,不同的是大家用和声为老太太送别。
电影太过美好,甚至是将人性夸张化了般的美好,监狱的布置清新美好,还有甚多的收纳盒,狱友又比寝室姑娘还要相处融洽,过过嘴瘾,没有大些的矛盾,监狱长么还心地善良,一心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甚至有发展为朋友的意味。
这些美好地太过虚假,人性没太恶,也没那么多的善。
毫无所求的付出显得太过唯心主义风,但是你仍旧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好片。
我觉得主角不是贞慧,而是这个音乐老师。
年轻时,我们笃定的感情以及所系带的美好却在联手的欺骗中被击个粉碎,我们因为日久而生的关心在这个关系中却显得如何的可笑,可笑我还想着你的一双旧鞋,可笑我以为我们真的是彼此有渐渐交付真心,可笑的是在我的真心面前,你还装得如此的似模似样,转眼却整个颠覆,老师的愤怒与不理智,一是丈夫感情的背叛,二是女助理对其信任的背叛,三是这种肮脏之事还不分场合地点,毫不顾及孩子的猖狂。
在这些下,你难过一个母亲,一个女人会一狠心,再咬牙所做出的一了百了的行为。
电影总是太过巧合,临时取消的表演,之后又临时改变其取消表演的决定,女儿抱着孙儿出现在场馆里的时间实在掐的太准,你也许会说也许早就在那里,只是这个时候把镜头拨给她而已。
无所谓,这是个小细节,没什么好争论的。
只是觉得最后音乐老师即将迎来死亡而被允许回家的那段,转变地有点快,女儿原先如此的决绝,恨母亲的罪名带给她的痛苦屈辱的童年,在这种童年里,她早已忘却母亲原先爱得护庇,只记得别人的指指点点,即使迫不得已来探望,也尽是指责羞辱,她把恨变作刺人的言语,射向母亲,母亲面容的痛苦也许并没有让她觉得快乐,但是却减轻她的愤恨。
那些她不得不揽下的“气”。
谁都有自尊和虚荣心,女儿对母亲的爱在他人嘴里被消磨,可是影片最后女儿却还是被自己心中的爱打败了彼此多年的隔阂和坚冰,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又岂是如此容易之事。
母爱确实伟大,但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其实往往在自我之后。
另外那个女高音的妈妈,也是一个让人动容的人物,我想她女儿杀了丈夫的时候,她应该不是愤怒,而是慌张失措,她以为在彼此的委曲求全中中日子也能波澜不惊地过下去,可是她不知道人是一种得寸进尺的动物,继父也许就是在对她们虐待中一次次被默许,才索性放开了胆,女儿的不想见母亲,应该不是怨,只是在经历这样的事情,谁都需要一个时间来自我修复,有话说人要杀人首先得在人性层面杀死自己。
可是我觉得这话针对的是谋杀,而不是误杀,自卫的误杀让女高音活在痛苦里,可是你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应该还是会砸死继父。
她对母亲一次次的拒绝会面,是对这段痛苦记忆的一次次规避,首尔表演结束,母女相拥而抱的场景更多的是在这个无奈命运里,我却仍想爱护你的觉悟。
我爱你,即使痛苦由你而来。
这才是爱的伟大之处。
这就是为什么她有些故作矫情,我却仍觉煽情的原因。
老师走向死亡的走道上,众人都在哭泣,可是你仅仅哭的是她,还是和她一样命运的你。
ps里面的音乐都很好听,如有大侠知之,能告知一下这些歌名么。
我至今难以言说,看一部电影,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内涵,开阔眼界,还是纯粹是找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呃呃呃,现在觉得,用充实最好吧。
看和声时,我确实是感动到哭了的,但看了别人的影评后,不甚赞同,人啊,并不是所有的内心都是善良的,换句话说,基因很强大,有的人天生就不是善茬。
可以说,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倘若你故意无限放大这种天然的自私,那,就自作自受了。
总而言之,这是部适合看的,感人电影。
如果我问你我们生存靠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阳光、空气和水。
如果我问你是什么让生命绽放了光彩,也许你需要时间想一想,但我会说——是爱。
因为爱,所以,生命绽放了光彩……一直一直,都觉得生命的交织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就像藤蔓,如果没有牵扯便会孤独地默默枯萎,而纠葛的生命线使彼此缠绕在一起,愈发青葱愈发昂扬,缠缠绵绵一直伸向更高远的地方……我是在一个晴天里独自看完这部电影的,冬日里久违的阳光普照了我生活的城市,而电影释放的阳光,却驻进了我心里。
再一次,因为电影而对女性有了深深地敬畏。
是的,在我内心一直是认为女性的内心是比健硕的肌肉更具有力量的。
正因故事发生的地点——女子监狱,所以这注定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女性元素的电影。
片中的文玉、贞惠、宥美、花子、研美,都是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虽然都是因为杀人罪入狱,却都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内心。
因丈夫偷情而失去理智的文玉,因为孕期时遭遇家暴为保孩子而错手杀死丈夫的贞惠,因为反抗企图强暴自己的继父的宥美,因为高利贷和教练贪污奖金而过失杀人的花子和研美,年轻善良的女狱警,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因为一时冲动而犯错的女性,构成了这一段美妙的旋音。
是命运的玩笑或安排,她们相知相识并互相照顾。
影片一开头便是贞惠在众人的帮助和鼓励下艰难的产下儿子(敏宇),因韩国的律法——贞惠可以抚养敏宇直至18个月。
于是在倒计时中,可爱的小敏宇在监狱中大家的照顾下健康成长着。
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故事便显得更加生动感人,在这样缱绻的感情之下缓缓拉开了《和声》的序幕……贞惠为了得到一天的特赦,萌生了组成合唱团为监狱取得荣誉的念头,为了与敏宇没有束缚的生活一天这样一个愿望,她积极的组建着合唱团。
虽然其间有科长的阻扰和鄙夷,有找不到女高音、乐团指挥的种种困扰,贞惠依然毫不动摇的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努力着,她的坚持和信念打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在原本就是音乐教师的文玉的帮助下,合唱团就这样初现雏形。
因为同样有着对明日的憧憬,狱友们在音乐的魔力下组成的合唱团不仅仅的改变着自己也深深的感染了其他狱友和警官们。
对家人的思念,对儿子的期望,对爱情的期待和执念,对明天的渴望和寄托,以及更多更多莫可名状的信念,合唱团一路斗志昂扬,伴随着美妙的和声,原本萎靡的生命渐渐开始蓬勃茁壮。
如果我爱你而羞于说出口,如果我爱你却因为语言不通该如何是好——我还有音乐,它可以为心声插上翅膀。
如果我爱你却不知如何表达,我会对你轻轻唱……我相信音乐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冲破重重围墙敲击你的心房。
对他人炽热的爱恋,对生命深深的眷恋,对生活无限的美好展望,如果都觉得不知如何表达,就用音乐来倾诉衷肠。
压抑的牢狱生活,使这样一群女性渴望新生,如果你仔细看唱歌时她们脸上的表情还有眼神中流转的闪闪星光,你就不难察觉在她们深邃隐忍的内心,还有这样一种东西——无限的对新生的渴望。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拥抱希望,我想这是我收到的感想。
这使我想起另一部反映监狱生活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最后男主人公重获新生和自由不也是因为希望不死信念不放么?
比起阳刚味十足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声》以女性元素为载体显然来得更温柔含蓄,没有对自由的呐喊,没有口号似的台词,也没有不时将信念和心中希望挂在嘴上,而是融在生活中,隐忍的用细碎的表情和平实的语言昭示着“有希望是好的,也许是最好的”这样一个主题。
如果是个胆小鬼,那么动什么也别动感情,记得电影《LOVE》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不去拥有,就不会想念,想念是痛苦的。
如果你不小心动了真感情,那么你需要的承受的远比那一念之间的感动更为沉重。
相知相识相爱相互信任依赖,然后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会者定离,尽管生命难以承受还是要忍受。
多么美好而痛苦的情感,犹记得外婆过世时,我手触尸体的冰冷,那种我幻想过千万次当我面对真实还是依然不住震颤的刺骨的温度。
如果没有深深地爱着,就不会有伤心,因为深沉的爱,失去时才如此不堪承受如此痛彻心扉,然而当我追忆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又有温热相伴,外婆的饭菜外婆的关怀,她不善言语却时不时就能感到的正在流动的爱,如影相随。
得到就是失去的开始,我们却依旧乐此不疲的奉献着彼此。
影片快结尾时,敏宇手捧蜡烛在圣诞节时牵着贞惠的手唱着“和你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关系,我的心无论什么时候还是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再见面的话,你唱歌全世界都充满了你的香气,和你见面那天我会深深的记得……”或许就是对离别最好的致辞。
我不知道为什么文玉的死亡执行令会来的这么突然,在我毫无防备的时候,但文玉和女儿儿子相互拥抱并最终得到了女儿的宽恕的时候,当文玉踏着狱友们的歌声,踏着“白色栀子花”的悠远悠扬,身披圣母的光辉渐渐淡出的时候,还是令我来不及憎恨导演而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我们深藏的血管中总是流淌着温热的血液,我想那是灵魂的温度,我们心底的善良和美丽,我们温柔的羽翼和生命力。
我总觉得影片想说的东西很多,我总觉得我想说的很多,我获得的观后感也远比文字更多,可是当我用心感受时却五味杂陈不知从何下手。
生命中总会遇到很多人,从陌生变得熟悉甚至深入骨髓,原本冰冷的心融化成热血,我们倾注爱,我们收获爱,我们失去我们拾得,我们哭我们笑都是因为有爱,我们被牵绊着也牵绊着他人,因为动了情,所以成了玻璃心。
其实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动情,但我们天性不够生硬,影片中原本硬邦邦的狱警方科长最后不也融化了心底的冰雪么?
我相信所谓的生硬都是因为心中对失去的恐惧,因为惧怕会红了眼眶动了情,惧怕心生羁绊而自我拉扯,于是有人穿上保护罩,而总有这么一些人会“傻傻的”用体温和生命去稀释周遭的冰冷。
让世界充满爱——尽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就像贞惠和文玉一样,绽放着圣母般的光彩,照亮黑夜的恐惧,照亮自己和他人更加明媚的未来……因为不善言辞所以请你听我用音乐来诉说,因为笨拙所以请你让我用拥抱来诉说,时光啊请你走慢一点,一遍一遍让我在脑海中复刻,把相爱的人们的轮廓记得更清晰,就算最后没有在一起也真的没关系,因为我还有回忆,这回忆里充满了你的香气。
我们相爱,所以希望一直都在……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49部:《和声》
我看豆瓣评论,很多人和我一样,哭的简直要昏死过去了。
没有车祸、没有失忆、没有绝症,却被誉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催泪的十大悲剧电影之一。
“如果生活没有了歌声,就像世界上没有了太阳。
”
影片是一部由康大奎执导,金允珍、罗文熙等主演的韩国电影。
它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探讨了亲情、宽恕与自我救赎等深刻主题。
和声,其实就是青州监狱里的一个女子合唱团。
故事以女子监狱为背景,将一群各自背负着伤痛往事的罪犯聚集在一起,通过组建合唱团的方式,展现了她们如何用音乐来治愈心灵、寻找希望的过程。
她们坐牢了,在监狱里,有的甚至要处以死刑,都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杀死了男人,有的是因为他们男人出轨,有的是因为长期受到家暴,有的是被性侵,这些过度正当防卫导致她们成了杀人犯。
影片里主要讲了贞慧,她失手杀死家暴的丈夫,进监狱时是怀有身孕的,在监狱里生了儿子民宇。
民宇在监狱里除了妈妈贞慧外,还有其他爱他的人,包括那个年轻的女狱警。
贞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随着民宇越来越大,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抚养,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牺牲。
然而,作为一个罪犯,她深知监狱并不是养育孩子的地方。
这种无奈和心酸,让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还有一位母亲,就是文玉,文玉以前一位音乐家,年轻的时候看到丈夫出轨,一冲动开车撞向了丈夫和情人,结果入狱。
文玉的行为给女儿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年过去了,文玉一直得不到女儿的原谅。
然而,在女子监狱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通过参与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她逐渐找回了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实现了自我救赎。
影片中的合唱团成员们,虽然都是罪犯,但她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她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声来传递爱与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治愈了自己的心灵,也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一个小小的合唱团让这些失足的女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以及有了新期待。
可是最后,韩国恢复死刑,文玉要被处以死刑,这一段真的把人哭死,哭的腰直不起来。
还有民宇送给别人养的那一段也是,真的很感人,太好哭了。
此外,《和声》还通过一系列高潮迭起的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紧张感。
例如,合唱团在排练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遭受到没有尊严的羞辱等。
本来人生已经很难了,在里面的她们是难上加难,你可以说她们是罪有应得,但是过度正当防卫导致的入狱,最后连反抗的一点点力量都没有,这些情节真的让观众们哭的喘不来气。
这是一部让人看一遍哭一遍的电影,如果你刚好想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那就去看《和声》这部电影吧!
电影:《和声》国家:韩国上映时间:2010年导演:康大奎主演:金允珍、罗文姬、郑秀英豆瓣评分:8.5-over-
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却足以让你声泪俱下。
打动我的,不是本身的情节,不是演员的演技,也不是画面的震撼。
是人性,我相信,即使最阴暗的人性,也总有闪着光的一面。
影片的前半场,温暖地进行着,你无法预料之后所要发生的,在一点点的感动中进行着,珉宇像一个小天使般给监狱带来欢乐。
你会希望,就这样温暖的进行,但是即便是这样,你的眼睛也会一点点的湿润。
渐渐的,你发现,它并不是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小珉宇被领养,故事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了。
接下来,你是完全在模糊中看完影片的。
当所有美好一瞬间被捏碎,你会感到不知所措。
但是,她们是多么坚强。
我想歌唱是她们如此坚强的原因吧。
我没有她们那样坚强。
不可否认,她们中大多是杀人犯,但杀人不是她们的本意,社会的不公、亲人的背叛,甚至猥亵。
我不是在为她们开脱,但是,即使犯人,也该有一个人的尊严吧。
犯人的回忆、随意的搜身...暴露了这个社会的丑恶。
我最敬佩的是那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最后,当她被执行死刑时,她仍然是笑着的。
她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因为不是蒙羞而去,所以没事。
这是何等的坦然。
太美化了太美化了,全片都觉得这什么呀这么高分,直到最后来段虐心的杀掉老太太,到底还是被弄哭了呀~棒子们太能煽情了
最后判处死刑大婶在书桌前的那个片段很棒。
剧情吐槽点太多,监狱就像是是锁住了自由的女生宿舍,能敷面膜能看电视能做健身操有书架有蛋糕还有圣诞节的礼物。。。借了放牛班的题材,一群重犯女人在监狱里寻找春天。。女猪脚是照着闫妮整的吧。。。
催泪弹
方科长!
忍不住看催泪棒子片。。
导演从女性犯罪题材入手,却阐述的不是罪犯根源而是女性自身的特质,有温情有思考,有深度有希望,确实挺有想法的一部影片!
1,女警官善良到业界良心了这样合理嘛!2,监狱里怎么可以带小孩儿!3,让一个坚定的废死刑主义者看这种电影真的很想吐槽!
假
假
第一感觉,这货是闫妮。这监狱会不会太假了。小珉宇太可爱了。执行死刑就是随便抓来就走的吗,太扯了,乱煽情。不过,小珉宇带领的儿童合唱团上场时,这个哭啊,我们会重逢。
已看 不怎么好看呀
有时候不能理解豆瓣的评分呀..感觉十分麻麻......
超现实主义吧~这么温馨的监狱很吸引人啊,棒子国的偶像风可不可以不要这么泛滥,彻底残了一个好剧本
催泪指数5星!
韩国人的表达方式好夸张,监狱犯的生活过得也太好了,煽情情节一锅炖,还有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的情节。
有些韩剧就是这样,你口口声声说着有多假有多不切实际有多煽情,但你还真就被它煽到了,你偏偏为它感动得要死伤心得要死,因为它表现了人性脆弱的一面,美好的一面,也就是人们说滥了的那句话,它触动了人的心灵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实际上不好看。娃娃儿乖。感人得很做作
闫妮、姚晨、春哥
情感过渡的很奇怪,也不知道感动个啥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