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

France,芳名法兰西,此晨半晴阴,法兰西女主播(港),天后主播法兰西(台),On a Half Clear Morning,Par ce demi-clair matin

主演:蕾雅·赛杜,布朗什·加丁,班哲明·比欧雷,伊曼纽尔·阿里奥利,茱莉安·柯勒,Gaëtan Amiel,Jawad Zemmar,Marc Bettinelli,Lucile Roche,Noura Benbahlouli,Abdellah Chahouat,Alfred d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21

《法兰西》剧照

法兰西 剧照 NO.1法兰西 剧照 NO.2法兰西 剧照 NO.3法兰西 剧照 NO.4法兰西 剧照 NO.5法兰西 剧照 NO.6法兰西 剧照 NO.13法兰西 剧照 NO.14法兰西 剧照 NO.15法兰西 剧照 NO.16法兰西 剧照 NO.17法兰西 剧照 NO.18法兰西 剧照 NO.19法兰西 剧照 NO.20

《法兰西》剧情介绍

法兰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第一女主播法兰西强悍娇艳,记者会上向总统犀利提问,转眼又眉来眼去频送秋波;坐镇主持政论节目,以完美妆容力战来宾;亲身前往远方战地“演绎”实况,还不忘忙碌奔波照顾家庭。她原是法国人心头上的一颗硃砂痣,一场肇事车祸却让她成了那抹蚊子血。法兰西发现主播的华美衣袍下其实爬满了蚤子,播报台下的美丽与哀愁谁人能解?当她决定洗尽铅华隐姓埋名,意外的邂逅突然降临,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怪咖名导布鲁诺杜蒙以“法兰西”为名,直讽国家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的种种现象。从新闻操弄、难民问题到失能家庭,刻意营造的通俗手法与脸部特写,捕捉主角在虚假之外,无处安放的敏感脆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农家乐求职记神母峰之谜绿色边境伯尼破釜沉舟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我的街区第二季高兴逮笨贼忌日快乐2化为灰烬不识君探长薇拉第十二季苍穹的法芙娜HEAVENANDEARTH广东十虎苏灿之亢龙有悔辣妹刺客3铁窗怒火续集骷髅山奇谭天地拳王想飞的钢琴少年七只乌鸦风流家族龙卷风傻根进城情义我心知魔术师瑰觅惠子,凝视有车好好开如梦晋阳

《法兰西》长篇影评

 1 ) 光的折射

《France》 2021“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认为,自由是有秩序的自由,平等是法律之下的平等,而博爱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容的价值。

”这也在我小学二年级时,看着插图上的博爱二字有了疑问。

广泛地关爱所有人是对自己的一种阉割吗?

拥有这样一项天赋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共情能力强会是一种博爱的方式吗?

有些问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拉扯得变形。

“不要为我们所看重的事情附上不着边际的价值。

”于是我再也不想去思考博爱这个词有多么伟大的含义需要我去修行。

人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裂缝便会不自主地陷入对裂缝的凝视,时间久了,裂缝被拉扯成巨大的沟壑。

华丽的衣服或者精致的粉饰都无法真实地填补这道裂缝,于是人便摔了下去。

France就是如此。

她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已经彻底被撕碎了。

她无法平衡生活,无法在真和假之间找到真实的边界,她一次又一次在伪善的情绪调动下内耗。

Sisyphus式的反复寻找平衡反复被打破平衡,反复调动情绪反复掩盖情绪。

她的报道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摄影机的介入使得整个采访有了表演的性质,一切按照她的安排拍摄素材,按照她的逻辑剪辑。

她的情绪流动是表演,是一种能够做出的最佳应对机制。

摄像头之外的戏谑、镜头下的轻浮举动被严肃的画面和配音替代。

剪辑完成,节目放送,她抛下又一个话题,人们欢呼她的针砭时弊,却忘了情绪被她煽动也忽视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宁愿相信她的情绪是一种表演也不愿意去想她的情绪是一种共情能力的产物,或许真的是在共情能力的作用下,她不断加速了内耗,情绪的调动一次又一次贬值成了镜头前模式化的演出。

那这样太痛苦了,我始终信奉人如果有了无法控制的共情能力就会走向毁灭。

)慈善晚会上喋喋不休的男人强调“奉献”,洗手间的贵妇人询问France是右派还是左派,France淡漠地回答“这对你来说有什么差别?

”贵妇人转眼便又回到了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

伪善的不止是France,“博爱”也只是一种追求时髦的行为。

“我原本渴望名利,但现在我受不了了,我受不了旁人的目光受不了我先生,连和儿子相处我都觉得吃力。

这样很痛苦,我很不快乐,我明明该有的都有,应该要快乐,但我就是不快乐。

”说起来很恐这类有着保护色的人,情绪无法被直接断定就会造成隔阂。

为数不多的卸下防备的时刻却陷入了陷阱,France的愤怒、歇斯底里、去论证的过程都让这部电影的“喜剧”标签显得讽刺。

影片最后,简单粗暴的答案就这样被甩在面前。

眼泪是无声的抵抗,除了逆来顺受好像没有别的选择。

France是个符号,她指代了法国,你看到她如同看到了星光璀璨,可惜那只是她礼服上的廉价亮片;她指代了新闻界,你看到了真实的画面不过是多少次转码后的美丽拼贴。

她是破碎的拼贴、披着华丽外衣的碎屑。

光经过折射诞生了彩虹,很美,却模糊了本来的面目。

光的折射产生了光晕,你凝视它,陷入一种理性和感性撕扯的眩晕。

(看完后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后来写了一堆啰里八嗦的东西)

 2 ) 一种真实的面相

本片可以看做是柔和版的《方形》,全篇穿插着同样的但更为隐形的反美学讽刺桥段,如怪异化bgm的自我感动,烂俗的三流情感剧场,各式的摆拍。

正面特写的功能从他者视角的怜悯转化为强烈的自我表演,法兰西对着无处不在的镜头哭泣,指向媒介永恒在场这一现代属性,虚实都由镜头和编辑生成。

不同于鲁本对美学表达的解构践虐,法兰西将一种身份的“高贵”贯彻到底,试以ego的梦幻独白应万变,以至于整个亮丽高饱和的色调都为她的美好想象服务。

比起美利坚媒体的无下限真人秀,法兰西(国别和主角的象征关系)的文化ego更显其高傲底色,也就比肉眼可见的摆烂装逼更具危险,它不止于制造虚幻的塑料感,而是更改细微处的意义连接(道德伦理在未经辨析下被误认和坚守,价值判断永远设立在单纯的想当然之后),从而证明高贵在血液里流动的天性,让自我表演得以可能。

不是法兰西假装高贵,是她真切信任如此。

 3 ) 我从来都不是蕾雅·赛杜的信众之一,但这一次,杜蒙让我信了她。

我是从《哈德维希》开始疯狂迷上布鲁诺·杜蒙的。

透过对脸孔长时间的注视,他总能揭示出人物内心那些脆弱、暧昧乃至真正坚强的东西。

一如布列松,他是藉影在执行灵魂的观相术。

在我看来,他的侧重永远不会是严厉的批判,而是看似残酷实则温柔的理解。

是的,这才是杜蒙的力量来源。

《法兰西》看似充斥着对以媒体为圆心所放射出去的一切‘‘恶’’的张扬嘲讽,但内里却在苦寻一条同理的路,因为那才是获得拯救的唯一可能。

在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推进人脸的镜头的作用下,我们终于敢去相信,在无事不捏造的年代,仍存在着属于真的静谧,尽管那彷如恩典般的状态随时会被捣碎。

我从来都不是蕾雅·赛杜的信众之一,但这一次,杜蒙让我信了她。

 4 ) 人性是复杂的

看完全片以后,迟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如何评价女主角法兰西——作为同是抑郁症患者的病友,我很同情她的遭遇和她的病情,作为媒体的观众,我对于她所展现出来的媒体记者的一些糟糕的、丑陋的做派感到恶心和反感,作为渴望亲密关系的单身人士,我又很能理解她为什么会在疗养期间出轨帅气的记者,又为什么会在丈夫儿子车祸去世以后重新又和记者在一起,并且即便遇到对她进行荡妇羞辱的路人也无动于衷甚至嘴角上扬。

抑郁症的病症、表现方式、内心感受因人而异、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我的症状和法兰西的不大一样,但是作为拥有类似经历的患者,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她在遭遇了重重变故以后突然出现的抑郁症躯体化症状,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出现惊慌、抽泣、恍惚、震颤,这一切都来源于外部事件造成的冲击以及内心承受的痛苦。

说实话,观影过程中我还觉得法兰西的内心耐受能力似乎不高,这些事在我看来似乎好像不算太严重的事。

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也是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遭遇,不断坚持,才慢慢锻炼出耐受能力,法兰西最后也逐步实现了这一点,不再受到外部冲击的困扰。

并且,“你经历的那都不算什么”,用这样的言语去回应抑郁症患者,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自己当初就这么被人评论过,也体会过那种不被理解的茫然,到最后只能苦笑。

说实话,一开始在电影里看到法兰西冒着枪林弹雨的风险拍摄新闻,我还为她的敬业感到敬佩,但逐渐地,当我慢慢认识到她作为记者到底在拍什么东西以后,我又逐渐开始对她表现出来的法国记者,也许是西方记者的通病,感到反感。

虚伪就不提了,在难民救生艇上坐一会马上回到快艇上,等海岸警卫队来了再回到难民救生艇上。

更让人感到恶心的是他们对待难民的态度——带着不管不顾的态度直接对着难民拍,好像对方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只是新闻镜头里的道具。

换言之,新闻的主体性出现了问题——理论上新闻应该是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存在,以近乎隐身的第三方客观展现真实发生的事件,但结果却是新闻只是为了拍到好的镜头,而作为一个外来主体粗暴地侵入、干扰了正在发生的现实事件,并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像是在看动物园的动物,去看待镜头中的难民。

最后这一切随着放送事故将记者的种种丑陋的嘴脸展现在大众面前,不得不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漠视难民的生命,丝毫不觉得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并且只关注镜头中的自己是不是美。

B站的一条弹幕说的很好:“人们喜欢看真实的,就用欺骗的方式创作出最感人的真实”,记者实在是无耻之极。

记得学校的梁永安老师在网上提到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要在文艺作品中描写非道德的情感。

我的理解就是,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道德只是人性的很小一部分,并且道德也无法规训人性的所有面相。

法兰西的出轨就是很好的例证。

虽然在道德上,她的出轨是可责难的,但从情感上又很能被人理解、共情甚至同情。

当她处于事业和家庭均出现波折,完全找不到人提供情感依托和支持时,在雪山疗养院那样美好梦幻的度假胜地,出现了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情感交流对象——不知道她是大明星,也因此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求合照、求签名那样聒噪地干扰她;和她一样是有心理问题来疗养的病友;从事的职业也非常具有诗意;人长得还帅气——在这样极端巧合的情境下,大部分人估计都会和法兰西一样沦陷。

所以当他们在雪地里相拥接吻的时候,弹幕表示看不懂,没有铺垫,但我反而觉得非常自然,前期的环境、感情、人性铺垫都已经恰到好处,这里的拥吻是非常自然的。

单纯的出轨会被唾弃,但是发生在这样一种具体情境下的出轨,反而会让人理解和同情。

当然,当她发现了记者的本来面目以后,这对于她的抑郁症自然是雪上加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事发生以后,她面部表现出来的情感强烈程度、冲击烈度比之前的意外车祸、与丈夫发生矛盾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相比,激烈得多。

而这一切反而在她经历丈夫和儿子去世以后变得淡然,我的理解是她经历生死以后对生活中原本造成很大困扰的事情都看得淡了,也正如她自己最后的独白所说,她接受了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不去在意外界的声音,专注于当下,活在当下。

所以当面对荡妇羞辱的路人时,她的嘴角上扬或许就是在说——我现在可是活得很潇洒很自在,管你怎么骂我也无所谓。

另外补充一些零散的想法:从危机公关角度,其实法兰西在意外撞到快递小哥以后,最好的公关方式就是大方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利用自己的名人影响力和电视节目,做一期专门针对快递小哥这个群体的专题节目,借此引发社会舆论对这个群体弱势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同情,这样节目效果拉满,自己的负面新闻也可以一举扭转为正面形象。

而且法兰西在发生危机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不知所措、情感失控让我对于所谓的精英进一步祛魅——原以为位居高位的人相比一般人会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控制能力,但其实他们也不过就是普通人,会发生和普通人一样的窘境。

全片怼脸拍的镜头很多,蕾老师控制面部肌肉、表情和内心情感的能力真的很强,经常随着面部复杂情感的变化(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法兰西的各种情感交织着喷涌而出),眼泪就很自然地流出来,很真实地再现了在经历情感冲击以后人的真实感受和躯体化症状。

不由得感叹蕾老师真的是很棒的演员,本身气质也非常好——传统上来说,她的五官并不是非常精致的那种,因此算不上很标准的美人,但就是这样厚厚的双眼皮(甚至有可能是割的)、大牙缝、重重的眼袋,堆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效果反而出奇的好,给人非常深刻的美的印象,是一种粗糙但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富有活力和生气的美,再加上丰满的身材带来的朝气蓬勃,相比白幼瘦可是美多了。

 5 ) 法兰西,你为何哭泣。

最令我难以忍受也最触动我的镜头,是法兰西在车上奔溃大哭。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法兰西扭曲的面孔几乎撑满了屏幕,再美艳的容颜,此刻也面目可憎。

那么,法兰西,你为何哭泣?

法兰西的美是带有攻击性的,烈焰红唇,踏踏响的高跟。

易攻难守,来时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倒时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她明目张胆的虚伪,莫名其妙的怜悯,令她无法立一个心狠手辣的十足恶人形象,也远算不上浸润于名利场中仍保留心底那块纯净土地的外冷内热者。

她对难民是居高临下的——甚至谈不上同情,更像是心底那点良心作祟。

与其说是帮助难民,不如说是给自己求一个心安。

这便是她的可恨也是可悲之处:人若虚伪到极致,反而轻松磊落。

坏得坦坦荡荡,理所当然,心态宽敞自在。

最怕的便是虚伪者有那么一点良知,便会成为法兰西。

有人说,本片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有钱人若说自己不快乐,那至穷人于何地?

而我想,这是法兰西,这是法国人的电影。

当然,此处的“法国人”——如何才算法国人?

我想,仅以本片而言,此处的法国人,不仅仅指国籍那栏后面所填的国家,更是一种从肉体到心灵的、带有浓厚本土味道的法国人。

显然,《法兰西》将那些外来的面孔排除在外了——哪怕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甚至拥有同样的国籍,但他们无法真正成为、也永远无法代表法兰西。

至少目前如此。

直播出现事故,但“只要24小时”,事情就会过去。

如果不是难民,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与绝大部分“法兰西们”无关的苦难,法兰西还能这么笃定吗?

法兰西矫揉造作的报道能引来无数追捧,这是群体性的虚伪,是鳄鱼的眼泪。

导演要观众对法兰西又爱又恨,就像法兰西们对自己那样。

爱这精致面庞与华丽衣装,恨这无人可解的内心悲凉与忧伤。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法兰西的泪水,只为自己而流。

 6 ) 真相是假

去年年底在戛纳电影节广受关注的法国电影,讲述了法国第一女主播法兰西真实与虚假交织的生活。

蕾雅·赛杜作为最近几年最知名的法国“花瓶”演绎这个女主播的角色非常适合。

她美艳富裕,衣着时尚,可以在记者会上或者演播室中犀利提问侃侃而谈,也可以在镜头背后肆意玩笑。

主持记者是她光鲜亮丽的社会身份,她享受这个世界的名誉赞扬。

镜头背后的她遭遇到这个好名声所带来的反噬:她不小心撞上了路人,不得不忍气吞声的付出大额金钱赔偿;她收到帅气记者的引诱欺骗来获得流量曝光……她并不如上等资产阶级那样冠冕堂皇为自己伪善寻找哲学沉思的借口,用曝光所累积的名声是华丽的泡沫,不小心就看到她背后小心翼翼的懦弱。

真正让她名誉扫地的是自拍自演的战地实况。

她面对镜头沉痛哭泣背对镜头满是戏谑。

这样的反差让观众看清了她的虚伪。

导演以法兰西为女主名字,讽刺了这个国家看似精美实则满是虚伪空虚和敏感脆弱。

电影中最巧妙的就是镜头的真实和虚假交错,微笑和哭泣交替,蕾雅·赛杜美丽的脸不停放大出现在镜头中,等待着观众解谜真相是假。

 7 ) 电子媒介时代的精神分裂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

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

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

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8 ) 开个玩笑

今年看过最迷惑的影片之一,影片的主题直观的呈现“虚伪”这一大主题,不过是个稍微有点观影经验的观众都能感受导演试图在往更深的角度方向来延伸更大的主题。

如果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这个角度来研究的话,法兰西的银幕形象为“自我”崩溃形象是“本我”影片一半后的男主则是“超我”的形象(这个超我的形象是不受道德约束的)从第一场战地戏导演就带着观众看到法兰西自编自导的调整能力,这个能力的印象延伸到撞车事件意外发生。

本我的形象在观众看来是虚伪的,是一种自我防备挽回公众形象的招数,直到晚宴的厕所戏后法兰西才意识到大众只是当他是一个门面而已不存在任何实质价值。

一直维护的“自我”形象被贬为一个0,“本我”开始占据。

人物开始在本我与自我反复横条。

影片从这里开始情绪反转和人物行为反转似乎是这只影片最具玩味性的地方。

导演开始不断的制造玩笑,这个玩笑反复横条在个个层面中,直到最后一场电视的错误终结了导演制造的玩笑。

全片最后的车祸和最后一次采访才算是真实的透露。

但最后一次的采访法兰西还是用回了战争场地的方式来制造新闻,人物到这里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改变。

 9 ) 高处不胜寒者的自我放逐

〈France〉译为《法兰西》,它讲了一位法国电视台主播France一边身处战区拍摄新闻,一边游离于这些新闻播出后产出的资本所塑造的所谓上层社会之中。

那些打扮体面,谈吐优雅的人们口中形而上的谈论,那些流离失所的,随海浪被放逐的难民的慌张,好像和France都不太有关,她无法将自我与她立足的事业、社会地位和新闻内部建立可靠的连接,她一点也不慌张,但她却真正地被放逐了。

那些当地普通的、不为人知的人们在公园与France偶遇,交谈之中充斥着“想要成为她”、“羡慕她”的话语,France无法和任何人到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关于几近自我虚无的语境,话题碰撞之间,弹回来的大部分的都是“怎么会这样呢?

”。

是啊,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想要站在充裕的资本之上,够到更高的天空,为人所羡,但如果真的实现了呢?

然后呢?

我们不理解高处不胜寒者稳稳的脚下对应的是摇摇欲坠的头顶,他们手里的和脑中的是两个世界。

最终电影中的France在疗养地被与自己一见钟情者拿作了新闻,但在这位男士不断的道歉之下,France接受了,她接受的好像不是背叛,而是自己注定无法和任何人穿越那些社会在自己身边筑起的屏障,到达“人”本身,她决定不再那么怕这种“无关性”了。

 10 ) 颠扑的蓝白红,矛盾的法兰西

用新闻主播作为政治话语权力与民众关系和作用的镜像是常规操作,但同时也是对电影媒介的自反,法兰西在面对嘉宾冒犯崩溃之后参加晚宴的那场戏,对舞台上各方自我展示和心不在焉的互动做得很生动。

中间雪山下的一段其实没有必要下太大重笔,仿佛是因为男人的欺骗和伤害使法兰西重新穿上自己的媒介形象,其实就算没有这样的奇遇她也终将回到权力关系的链接里。

从雪山这一段开始,反而让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对自身思想境遇的自恋自怜覆盖了阶级自反和身份政治思考,在剧作上这部分之后才是法兰西直播对难民生命的调侃被听见,表达不再是递进的,变得有些断裂。

一部法国电影,总会让观众对三色敏感,蓝色在丈夫孩子车祸时大片出现,是解脱了桎梏却很难说到达了自由,可以和基斯洛夫斯基的《蓝》对照。

白色在雪山下出现,看似放下一切的病人们平等地接受治疗,遇上了不认识自己的陌生人,平等地交往,然而一切却并不平等,非一般的人可以来到这里,交往关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利益欺骗。

红色出现在最末,被毁坏的红色自行车,以一个“关怀战乱地区、关怀政治、人民权利”姿态装点自己博爱的主持人,被用愤怒作警告。

被伤害被颠覆的蓝白红价值观,凝视这一切在内心寻找平衡而困于现状的法兰西。

《法兰西》短评

看着蕾雅·赛杜那张精致的脸在这个空虚的时代变得越发狰狞绝对是一种享受。

9分钟前
  • hzcneo
  • 推荐

嗯,就很尬,喜欢“痛失挚爱”那一段戏。

14分钟前
  • 弹涂鱼
  • 较差

虛假新聞和偽善政治背後的虛偽,充滿了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委屈,還是法國人會諷刺(又自憐)法國人。但Lea曾經真的好漂亮,為什麼感覺突然枯萎了

18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还行

十全十美的假,精心打造的空。反复拆解影像并没有意思。杜蒙对着蕾老师拍了一部你的脸,想再次塑造贞德并非易事。

23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较差

无限多的蕾老师正脸特写,镜头静止,表情凝滞,必然的一滴泪,从眼角滑落,这不可抑制的源源不断的悲伤,仰视方向盘的镜头之中的花容失色,成了悲伤的最大化,可杜蒙没有停止往伤口撒盐,以无节制的摧毁方式,让电视台红人坠入虚空,不再相信未来,万念俱灰。

2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年度十佳。1.其实,我们许多人恰似女主般分裂纠结,诚挚又虚谎,不断切换着角色面具,虽对苦难与弱者怀有真切的同情,却难免沦为或被视为他者化的伪善。2.女主亦是法兰西的象喻——高贵典雅又脆弱不堪,悲天悯人却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一如戈达尔的左翼电影也往往逃不出顾影自怜的困境。3.影片既是对大众传媒操控现实与消费苦难的有力呈露,又是对影像机制的自我解构,一切现实都脱不开表演,在调度与剪辑后符码化,成为超真实的拟像。4.一如虚假与真实的相互交融,本片也在浮夸间离与写实沉浸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时而如梦似幻(如棚拍行车与背景投影),时而切近可感(蕾雅特写中的绝佳表演)。5.【控制与偶发】的矛盾贯穿始终。6.两个难忘的特写固定长镜:望天的俯拍&透过方向盘的仰拍。7.无声慢镜的风格化车祸。8.蕾雅换装秀与哭戏大赏。(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华袍与虱子,是这个肤浅凌乱的社会,是这个附庸风雅的阶级,是这个伪造编排的新闻行业,是这个故作忧郁的法兰西。我还是挺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的现实讽刺的,尤其是针对新闻业的浮躁所打造的戏剧性,但是又十分受不了法兰西那种中产阶级的缺乏深度的强说愁式抑郁,看得难受死了。蕾雅赛杜在这里远远没有在法兰西特派里好看。

32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开头的表现很不专业,光知道傻乐的傻大姐,距媒体精英10万8千里。难民段落令人作呕,白左辣鸡

36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停止憧憬、停止幻想、停止造神。一切理想主义,总是被现实冲得稀碎。活在当下。

37分钟前
  • Sa liberté
  • 较差

最有趣的还是这张白得发光的面孔,超越主体性的表情符号不断地被解构混杂,“面孔”当然是极重要的当代概念,只是那些关于媒体、政治的讽喻就味同嚼蜡。

42分钟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还行

什么玩意儿。。Lea Seydoux是真的美。

43分钟前
  • Hey Juju
  • 较差

???

44分钟前
  • 无心
  • 较差

知道在讽刺可是不太能get到

49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dull. //2.5

50分钟前
  • sofarsogood
  • 较差

不太杜蒙,做工很好,但缺少共鸣,预设采访、制造新闻的场面不错,蕾雅.赛杜真的有演技吗?好像有一点了,但其实可以更放松地去演。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8.0 比杜蒙以往的荒诞喜剧更让人接受,主要是给法兰西这个如此符号化的角色注入了真实,人是可以又虚伪又真实的,最后她看向镜头的我们,就如同我们看向她,深渊间彼此凝视,达到了人与符号的统一

56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有十多次我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东西要讲

57分钟前
  • V.
  • 较差

女主名叫france,当然也是映射法兰西。于是我们有了一种奇怪的观感:法兰西是伪善的,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所有观众知道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眼看着这份伪善借着委屈的女主讲出来。所以,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但杜蒙仍然觉得脆弱、委屈。既然这么委屈,哭到塞纳河漫堤,还做什么知识分子呢?!

60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就这?法语片中突然出现的德语真是脆生生的,好听。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还行

这么悲伤又这么美丽,在属于小孩子(宽宽、贞德、玛鲁特)的原野中游荡了近十载后,当代最伟大的讽刺大师回到了巴黎——他选择直面这一切的单行道:职业演员的哭泣、电视报道的原罪、深陷痛苦又依旧华服上身、八点档情节剧惨白的狗血;镜头如此清晰,每个人口中所说所做皆为虚假,却又看上去都如此真切,又充满离奇的喜剧之力,法兰西不再是法兰西,她只是一张脸,杜蒙这次的再蜕变令他与一切形式的不纯和解。

1小时前
  • TW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