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开头很精彩 好像又是谈女性独立的 但我总觉得这是说人的应该无关性别 有的人好像生来就是如此 其实是他/她早年的经历与别不同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某些天赋 女主是这样的 男主也有点 只是两集的尾部(整体的1/4)就把他请走了 可能编剧已经高抬贵手拖延了一点时间了 好戏应该才要开场 味道有点那个“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比如她们都和电视有关……最后两集把之前没讲清楚的基本讲好再带出想好的铺垫 若就此一季那真是挺完美的 可惜 资本不会允许…… 如果…没有如果其实我是怕精彩的剧集会涨成一个胖纸 但就目前看到女儿瞬间上学为止 她肯定会继续下去 人就是好事者 无聊让他们无所事事 有趣却让他们想变得无聊 时间才是终极基点 没了他说啥都是空 空就是时间的一个基点有一次 睡前 E对Mad说 I love U bunny Mad 回 I like U 2是某种隐喻吗?
谎言、愧疚、地狱 他们的逻辑关系是?
但 有人就是会这样想的 基于与生俱来的脆弱、敏感 我觉得这样的人不会多的
对女性的困境刻画得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女主着实是太幸运了,恰巧这种幸运都伴随着某些“女权主义男性”的赏识和助力。
女主死掉的前男友存在感也太强了,强到女主前期的理想和坚持仿佛是个笑话。
邻居律师的那条线还比较真实,为自由抗争就是会遭遇重重困难,过程中也会面临亲人和朋友的不解。
女主的女儿真是聪慧可爱,但又太刻意让她成为叙述死去的男主故事线的工具人,我还是相信,人不会爱未曾拥有过的事物,我认为,女儿在得到母亲百分之百的爱的时候,是不会有那么严重的不安全感以至于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爱一个构想出来的人。
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数的丧偶式家庭,单亲家庭(尤其是单身生育的母亲),les家庭等等多种家庭构成方式,其实父亲的角色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剧情偏偏要写成女儿对未曾谋面的父亲无比怀念,归根结底编剧还是认为女性无法“弥补”父亲位置的空缺,这未尝又不是父权社会的一种偏见呢?
有人将其比做理科版的《麦瑟尔夫人》,但Miriam的成功之路从未依靠“通情达理的男性”的“赏识”,(即使有,她后续也会被该男背刺),她一路坎坷,都是依靠自己和Susan走过来的,而不是幻想某个男人的爱作为精神港湾。
《麦瑟尔夫人》里的男性也没有被神化得像本剧中的死男主(字面意思)一样,《麦瑟尔》更注重于刻画Miriam摸爬滚打式的成长,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带动周围人的觉醒,而本剧则是每一条线都想做到尽善尽美,一方面又想展示女性真实存在的职场和生存困境,一方面又在竭力描绘几乎不存在的完美男性形象……总体而言,《化学课》还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片子的,就是部分设定和观念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把他们射了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怎么混得这么憋屈啊
好久没有看到过一部剧情如此安排、打磨、雕琢的美剧了。
电影以及剧集创作离不开戏剧理论,说好听有自己的创作方法,说难听点,就是有不少固定的套路,看多了之后实在容易千篇一律,很多美剧只是以题材取胜。
但《化学课》不同,改编自小说,而小说的内容设计要自由地多啦。
得益于此,《化学课》的情节总是能让观众感到“预期违背”。
因而,真是难得的好看。
下面小小地给大家剧透,感受下剧情的安排有多么突破传统:第一集:上世纪50年代女性科学家面临的困境。
第二集:两个非凡化学家之间的爱情。
第三集:男科学家去世,事情又变得困难且复杂了。
第四集:女科学家产下了遗腹子,并且重新开始了生活。
第五集:女科学家通过女儿的同学家长,意外地成为烹饪节目主持人。
第六集:女科学家烹饪节目事业蒸蒸日上。
再说回到剧本身,作为一个云烹饪爱好者(看了太多戈登拉姆齐、安东尼波登的美食综艺),我对烹饪的看法是:需要能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去了解食材的种种特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于烹饪技巧的理解,再加上主厨对于食材搭配的灵感,方可成就一道料理。
可是上面的看法中“食材的特质”“烹饪技巧的理解”“灵感”这些都太感性、太模糊甚至玄学,事实上,真正地了解食材特质该是了解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学键以及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部剧还是非常好看的,如果有第2季的话,想必可以成为下一个《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想给三星半的。
制作不错的一部剧,但是整体都太刻意了。
大部分大女主作品的通病,恨不得让你看到女主怎么特别,“好人”跟“坏人”如何刻板地存在。
男主两集就下线看起来很女权哦?
是,但是他像幽灵一样萦绕了整部剧,甚至最后女主得以回归科学家身份也是托了他的福。
整部剧里描述了很多男性角色,死掉的男主从小到大的身世都被挖出来了,但是女主自己的成长经历却只有一两场戏还是无关紧要的那种。
Calvin是那么生动和富有魅力,能享受生活也能当科学明星,能跟资本硬来也能跟黑人邻居谈笑风生。
女主呢?
会做饭会做科学家,其它时候智商情商似乎都是负数,硬要凹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不屑于打广告,任何时候都满口术语僵硬到不行——这种反差可以可爱到这里面显然令人冒汗。
好像女性真的无法兼得两者,要么被情感冲昏头脑,要么只有理性如同机器人。
要描写一个确实“偏科“厉害的女性也可以,但可以生动一些吗?
略比Calvin生动就好。
我以为黑人女邻居的出现是要作为对照——一种因为生育而被迫放弃事业的遗憾人生,结果没有,她很满足。
并不是说呈现女性的力量就要把所有男性都铲除,也不是要把男女彻底对立起来,而是我们要看见女性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拥有它独立存在的能力,这是更值得被指出的;至于两性的对立,从来都不是女性主义的目标,女性主义就是平权主义,消除对立才是归途。
但是,这才使得处理现有的矛盾变得更必要。
粉饰太平或者用更隐蔽的父权来遮盖问题,都只会让矛盾深化,撒一个谎需要用更多个谎来圆,总有人受不了那破绽百出的袍子而起身揭开的。
我想,女主因为受父亲的哥哥启发而爱上化学,因为各种男性的帮助而获得实验室资源,因为男主的出现而有性格上的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也是都值得被讲述的,同样地,在此之外,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努力、思考、困难、解决困难,这些过程,更值得。
个体经历无法被复制,可是经验的呈现之于同类群体依然有重大意义。
所以,就像女主无法忍受男性教训她一样,这堂化学课是她的,就不要再用男性的视角和想象来上了。
恋爱部分大家基本都说过了,说点其他让我不适的地方。
1.学历崇拜、精英崇拜第一集开头通过展现女主和其他女性秘书的差别来说明她所处的不利环境,但明显对秘书群体有所贬低,好像她们满脑子只有穿衣、打扮、寻找长期饭票、搞雌竞,丝毫不在意自己被男性物化。
真的这么简单吗?
女主一个人住着大house,还有一辆车上下班,从来没见她为钱烦恼,她确实不结婚也能自足,其他女孩有这个条件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许她们当时的处境决定了结婚是唯一的选择呢?
她们做的这一切无外乎是在能力范围内能找到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或者说自己更喜欢的人而已。
而且女主自己每天装扮都很得体,至少说明她也会在这方面花时间,没有必要总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
男主误以为女主偷他的试剂,而误会的解除只是因为发现她拥有头部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值得高看一眼。
女主的电视节目火了之后,有次和观众互动,一位观众表示在她的鼓励下重拾学业,考上了博士云云。
难道精英才能被肯定吗?
那她争取的不就只是个人的发展,而非女性的权益了吗?
2.在塑造反面角色和时代背景上太简单化女主的电视节目播出之后,电视台找来一个焦点小组收集反馈,成员大部分是男性,只有两位女性。
中年男性发言时,首先贬低“烹饪”,进而贬低女性——很典型的刻板印象。
然后每次女性想说话的时候,就粗暴的打断她们——又很典型的mansplaining。
好,问题来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典了?
这个烹饪节目的受众是清一色的女性,就连找的广告商都是专门针对家庭主妇的。
在实际生活中,想象一下电视台怎么会找来一个男性占绝对主体的焦点小组呢?
再进一步分析,男性对这个节目的观感可能有两种,一是实实在在获益——确实在家吃到了更好吃的饭菜,二是反感——因为女主在节目里时时表达出一些支持女性独立的观点,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妻子。
无论如何,不是剧里这么单薄。
这些角色吧,说了第一句台词就能猜到后面要说什么。
好多反面角色都有这个问题,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大肆表达一些糟糕的歧视性观点,让观众气愤,来表示“那个时代对女性很不友好”,但如果细想,又很不合理。
感觉编剧什么元素都想要,但是都没有下功夫深挖,认真塑造角色。
比如女主曾被性骚扰产生心理阴影,可是后面她毫无障碍的谈起了恋爱,之后这个心理阴影就不存在了,跟剧情和人物都没有关系了。
这种处理也很简单化。
总而言之,看似大女主,其实太爱男了。
最开始误会了这部剧的主题,以为是要做女主翻身的爽剧所以觉得有点过于慢热,看完发现是讲普通的人生,只是借一个女化学家的身份,用化学相关的方式表达出来。
化学和文学,科学和上帝,日常和Surprise,确定和不确定,我们就是在顺其自然中和变化相遇,好的叫做惊喜,坏的叫做噩耗。
人物设定和最开始的展开,Elizabeth的才华,和好同事好伴侣Calvin的相遇,一切都很理想,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巧合,而环境的歧视和限制,突发的车祸,又是我们都不希望发生的灾难。
我一度觉得故事的重心倾斜在前半部分,大的故事冲突和人物变化成长都在前面,后半部分就相对平静。
但这不就是人生吗,当Elizabeth克服了那难以承受的痛苦,选择接受,选择了继续她的生活,一切自然会更加地顺利,是她的努力换来了之后风平浪静的幸福生活。
如果一辈子都在遭受各种苦难,那确实太惨了,也离普通人太远了。
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如此才华的人尚且需要克服这么多磨难,做那么多取舍,我们又有什么借口在希冀爱和收获的同时,去害怕付出和改变呢。
既然变化是绝对的,更是我们自身所追求的,那又何必自我否定,自我限制呢。
关于爱情,我比较认同Elizabeth的态度,并非排斥爱情就是独立,相反,有原则的敢爱敢恨我觉得才是真的自由。
至于结婚甚至孩子,这只是一种选择,一个故事罢了,Elizabeth是拥抱了这个意外,然后收获了快乐,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需要同样的选择,这故事强调的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拥抱那必然存在的变化,而不是必须要做职场单身贵族或者婚姻事业两不误。
关于女性。
主角配角都是女性,但也有靠谱的男性角色,保留现实的不公和残忍,但不一味地批判和否定现实,不脱离现实。
不去刻意强调女性多么伟大,需要怎么样的独立和权力,但是女性的思维,女性的选择却又明确地占据故事的主导,这种表达方式是我喜欢的类型。
比较扣分的,是Calvin死后安排狗子630内心独白,我觉得完全不合适,这里不是奇幻轻喜剧,这个角色除了导致Calvin死亡没什么过多作用,也没有体现什么情感关联,如果要连带狗子一起说生命无常,接受变化,我反而会感觉有点强行了。
(完整原文发在本剧小组,第一次写长文得到众多友友的回应肯定非常高兴,经提醒特发长评)8集实在不够看,搜到原著小说已经翻译引进,于是今天摸鱼飞快看完了汉语译本,英文版也打算看一下。
汉语译本略显生硬,有点翻译腔,不影响整体阅读,应该说剧版改编前半段比原著小说出彩,后半段非常拉跨。
先说比较出彩的改编点:1.邻居太太的形象更立体。
原著中邻居Harriet是五十岁花白头发的家庭主妇,有一个令人生厌的丈夫但因为恪守天主教信仰而从未考虑离婚。
Harriet经常鼓励女主,帮女主看孩子,最后决意离婚找工作和电视节目编导(就是Stewart那个角色)谈恋爱。
(剧肯定不会照这个拍了哈哈哈,Stewart注孤生)2.黑人角色的设置并不突兀。
原著中女主在直播节目公开表态支持Rosa Parks,可见原著作者是有意识地不仅讨论女性失权,也要讨论黑人的地位问题。
剧版设定男主住黑人社区、邻居夫妇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抗议活动,我觉得是很充实整体剧情结构的,不然只围着女主拍,冲突性不够。
3.剧版男主比原著小说完美太多了。
原著小说对男主的设定是:瘦瘦高高,不算太帅,非常记仇。
但是剧版男主,真的,太戳我了。。。
(我在《壮志凌云2》也关注到男主这个演员了)选美和圣诞节两个情节都是原创,远超原著对感情线的描写水平。
原著里的男女主表白,呃,只能说我再啃啃英文版吧,汉语翻译实在不太有chemistry。
原著里的男主更像是一个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男人,即使非常发自内心地尊重女性,但仍然会在细节上存在一些由于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刻板思想,比如“很想结婚”、“想让女主婚后改夫姓”。
我看到有友友比较想看女主搞事业,吐槽第7集是纯粹男主视角。
可以理解网友的想法,但是剧版的男主比原著小说的性格丰满很多,相当于给观众开了上帝视角,更能感受到男女主是两个破碎灵魂的完全吻合。
4.剧版男主和牧师的通信比原著延伸了很多。
原著中牧师只是帮Madeline追查了天主教孤儿院的线索,和男主的通信也是戛然而止,牧师对信仰产生了一定怀疑,但两人没有谈及爱、家庭和对未来共同生活的向往。
原著的男主不愿多说童年经历,一方面是对某人的记仇,另一方面是经历并不美好。
而剧版通过两人的通信,不仅表达了男主对女主的爱意,更把记仇的恨意、一个孤儿的痛苦,转化为对感情生活、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和不安。
再说说剧版没拍好的部分吧:1.电视剧果然没有拍出原著中对于church孤儿院的描述(多次明示暗示存在lian童,男主也是受害者;而且捐赠图书中有进化论内容会被撕掉),也没有还原女主在电视直播中公开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的情节。
原著中年少怀孕的Avery Parker(男主母亲)被父母无情地扔到church福利院,由于不肯签字放弃对男主的抚养权而被单独关小黑屋忍受生育之苦。
Avery在生产后被告知孩子已经夭折,从没抱过自己的儿子。
剧版church孤儿院神父骗Wilson(基金会律师)说男主已经死了,是想利用男主酿酒赚钱。
而原著中基金会并不是大撒网式地给各地孤儿院捐钱,神父只有编出男主已经死了,才能骗到Wilson(基金会律师)为男主设立纪念捐赠。
原著作者对religion(catholic)的态度是很有点嘲弄的,原著里男主对catholic孤儿院彻底恨透了,完全属于靠着顽强意志从泥坑里挣扎出来。
2.剧中扩大了关于shen学和科学的讨论。
原著中没有提及男主名字的由来,而Avery被church夺走了儿子,也就此不再信教,并将基金会的捐赠致力于科学教育。
我个人觉得用shen学学者的名字来给儿子取名,非常说不通。
(个人一个猜想:男主的名字来自新教学者,而原著中的反面形象是catholic孤儿院,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想试图借此调和religion和科学之间的矛盾。
)剧本通过“与牧师的多年通信”和“名字来自shen学学者”这两点,建立了shen学与科学的比较,态度是中立的,而原著更倾向于否定、嘲笑、瓦解religion。
同时剧本仍然在强调爱情有一种信仰上的神圣性,第7集中原创台词:“或许我没意识到,教会其实成功地让我心里又爱又怕。
(Perhaps the church did a better job of intertwining love and fear in me than I realized.)”在原著中没有对应,原著将男女主之间的契合称为“纯粹的化学反应”。
对于上述两点改编,我只能将其归因于美国保守的religion氛围。
3.电视台的油腻老板干了许多蠢事,恶人有恶报,第8集太手下留情了。
如果照原著会非常有趣,油腻男要求在办公室单独见女主(此处剧中略有暗示:女主和Frask相互提醒不要单独见油腻男),正扯裤腰带意图不轨时,突发心脏病倒地哈哈哈!
此时女主正镇定地从挎包中她坚持携带的自用厨刀(优秀的厨子一定是用自己的家伙事!!!
)鬼知道油腻男心脏病发是酒喝多了,烟抽多了,还是劣质起酥油吃多了,还是被女主的大刀吓怕了。
4.邀女主一起划船的医生出现太突兀。
大概是剧集时间不够没拍前因,其实男主带女主加入了8人船队,医生是队长,这才引出女主去找医生做产检,后面医生邀女主划2号位。
5.剧中删掉了女主接受重要杂志采访招致的负面评价,我认为这是大败笔。
可以说原著的高潮就在于杂志文章中所展露的社会广泛意义上对女主的(负面)评价,以及女主如何回应、女主的朋友们和记者又是如何尽力帮助女主重塑形象。
剧本竟然把这都删了!!!
我不理解,我真的不理解,我虽然爱嗑cp看全部是男主视角的第7集,可我宁愿专门有一集拍女主接受采访的相关情节,把这个事情拍透彻。
6.Frask小姐的故事线全部没了!
原著中Frask原本也有学术梦想,可在遭遇与女主相同的强奸事件后,她选择了妥协放弃,在Hastings采取了ci jing &mei nan策略,甚至为了伤害女主散布过恶意谣言。
最后她在无法忍受不断加码的不公正对待后,与女主站在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拍出来的对照组啊。
我不懂为什么要删了,为什么非要和Walter凑一对。
7.原著中Walter给女主写了一句非常点题的台词,作为告别直播节目的结语,剧本给删了,我觉得有点遗憾。
伊丽莎白说,“谢谢大家。
”她一边朝观众点头,一边说道。
“最后一次,再让孩子们摆好桌子。
然后,我要让你们每一个人都花些时间,重拾自我。
挑战一次自我吧,女士们,运用化学定律,改变现状。
”观众们再次起身,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正当伊丽莎白转身要离开时,观众们都不知所措起来—因为他们没有听到最后的指令。
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于是看了看沃尔特。
他做了个手势,好像早就有了主意,接着在一张提示卡上写了几笔,然后拿给她看。
她点点头,转身朝向摄像机。
“化学入门课到此结束,”她宣布,“下课。
”最后以女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吧,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长的内容,感觉文笔得到了锻炼机会,希望以后每次看剧都能写点东西。
“化学的本质就是变化。
”她这样写道。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她转过身来对观众说,“当你害怕时,一定要记得。
勇气是变化的源动力,而变化一直都是化学的使命。
所以,当你明早醒来时,要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承诺。
不要再止步不前了。
不要在意别人眼中的你是否能够成功。
不要再任由别人将你按照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是宗教信仰这类标准进行划分。
不要再让你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女士们,要规划自己的未来。
今天,你回到家后,问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改变。
接着,就去行动吧。
”
第一篇影评《她首先是个人》和第二篇影评《谎言会渐渐吞噬掉你所有的生命力》都首发于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
大概是太喜欢这部片子了,连写两篇影评。
看到伊丽莎白告诉观众你可以成为一个外科医生那里我暴风雨哭泣。
无论是谁都需要被看见,被鼓励,被肯定。
人类的潜能有时候需要别人拉一把。
自欺就是欺人以及被人欺的根源所在。
《化学课》看得我热血沸腾。
我有太多想说的了,又有太多不能说的了。
如果说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将是所有在觉醒中的人,以及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苦难或者感知到自己即将遭遇苦难的人。
我不信人会一直沉睡下去,我不信人的力量如此渺小,只能被某些自己以为很可怕但实际根本不堪一击的虚弱力量所压迫。
It‘s all in your mind。
这一切都只是心理游戏。
你的视角决定了一切。
重塑自己的潜意识释放出自己的潜能的人都会开始反抗所有压迫个体的力量。
心理学本身重要吗?
学会去剖析自己和与他人沟通当然重要,但那些专有名词和绕着弯的理论其实都没有指向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个让人生病的扭曲大机器。
我之所以瞄准父母文化就是因为我相信它一旦被拔起,所有与全能自恋相关的邪恶都会灰飞烟灭。
人根本不是理性动物。
人表面上想要理性,追求理性,其实只是把自己麻痹进了裹脚布而已。
人们追求的安稳,当下的一口饭,明天的一个屋檐都没错。
可是你们知道它们实际上有多脆弱到不堪一击吗?
所有的浮华假象稍微有点外力冲击就会崩塌到连渣渣都不剩。
没有地基的高楼连根小草都不如。
人们被压抑出来的愤怒,委屈,恐惧,不甘,嫉妒,都会化成一股疯狂的力量摧毁自己和他人。
那才是真正的无序混乱:我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你不行,让我们互相残杀吧。
人更不是感性动物。
不敢为了心之所向而活,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法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无法直白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无法为遭遇苦难的弱小愤怒和悲伤,无法为生命中每一场真挚而灿烂的相遇欢呼雀跃。
无法拥有有智慧的善良,有边界的爱。
听不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手脚全被束缚住。
人是失掉灵魂的困兽。
伊丽莎白的爸爸,旧势力代表,以耶稣的名义残害死了自己的同性恋儿子。
性少数,女性,黑人,都是被压迫的重中之重。
就别提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所有被边缘化的群体。
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就看它是如何对待弱者的。
要怎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怎么样让所有被压迫的群体联合起来?
那就是让人人从都有的孩子身份中明明确确意识到自己是个弱者。
每个人都是弱者。
都是大机器的牺牲品。
都是被洗了脑的开始压迫其他弱者的弱鸡。
总觉得自己的饭碗如果足够大足够硬自己就更多数更强大,当不了金链子咱当银链子或者铜链子。
好像和这个岌岌可危的权力机构里更下位的链子划清界限自己就不在链子里了一样。
这些我都不需要观察多少海量人类才能得出结论,我爸爸就是我从小开始观察荒谬人性的最初出发点。
他曾经就是我口中的弱鸡直男,一个意识不到自己深受压迫的完全被洗脑的还喜欢去洗脑他人的人。
他本人就是《鸡贼的自卑和龙虾卷》里的雌竞代表,还享受着女人因自己而起的竞争。
无法弑父弑母的他不去挑战更高的权威,反而臣服于权威,瞧不起娘腔腔,瞧不起性少数,瞧不起黑人。
瞧不起那么多人的人自己快乐吗?
人每一点一滴对他人的狭隘攻击都是对自己的狭隘攻击。
一切都是双向的。
哪怕你只是在口头攻击,你也强奸了自己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需要有畏惧心理,为什么?
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因为畏惧心理才妥协于强权。
每个人都是这样。
每个人都内化了那个压迫自己的掌握话语权的斯德哥尔摩囚笼。
人类隔绝掉彼此进而攻击彼此只是在为大机器输血而已。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巨婴世界,我们所有人都是它的飞猴。
然而爸爸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吗?
他并不是。
我在他身上看见了很多对弱小的同情,对动物的关爱。
瞧不起黑人的他看《绿皮书》也会难过和愤怒。
不只是他,我在所有接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这一点。
愚蠢是一种罪,但不是原罪,因为人的无知是被驯化出来的。
人类不是不向善,而是文化对伪善的过度强调压抑住了人真善的一面。
我不认为有人是不可改变的,或者说,有人内在那个最初纯真无所畏惧的自己是不能被唤醒的。
一切只不过是机会和时间问题。
我们谁都有很多妥协,伊丽莎白也妥协了。
她没有办法,为了让团队有饭吃,她念了那个根本不属实的广告。
鸡贼男这种金链子是如何散步恐惧进行威胁的?
他告诉你你要为他人负责。
你不在乎你自己是吗?
那我就要去伤害你在乎的人。
而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的是什么?
是传播这种恐惧威胁吗?
还是为他们建造一个更值得活下去的世界?
孩子看不出你的双标你的懦弱你的恐惧你的谎言吗?
你在你孩子身上看见的所有你厌恶的地方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而伊丽莎白进行的反抗就正是我所推崇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你一次次拿来威胁我的停职是对我们的伤害很大,但是没有对你的伤害大。
鸡贼男那一瞬间眼睛里闪过的恐惧暴露了金链子的深入骨髓。
你居然不怕我?
这就是它最大的恐惧。
我的链子居然对你没有威慑?
那我除了腐烂空壳还有什么东西。
躺平也是种静默反抗。
这个动作本来就是站起来,是心灵上真正的站起来。
斯德哥尔摩城堡不倒塌所有人都是输家,根本不存在共赢一说。
连接和爱里的能量能消除所有的仇恨,这种力量里有撕碎一切不平等铲除一切压迫的能力。
最后借用剧中两句话,一个是伊丽莎白为了他人利益违背自己良心念了广告以后说的,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
比较级是种功利主义的妥协,人可以妥协,但是无法永远妥协。
逃避可耻却有用,但也只能有用一时。
以及被她爸爸迫害死的哥哥讲的,Living a lie will eat you up inside。
没有真的人类只会自掘坟墓。
(作者 神棍糊)
首先说!
这个剧有点意思,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总想当化学家的厨子或许最后干了老师,整部剧就如这句话一般割裂!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是不错的,然后越发觉得荒谬了,虽说是一个坚强女性坎坷自强的一生,其实我更喜欢凯文的那个角色,可能是因为他没得比较早,第一集看他跑步就觉得这兄弟命不久矣,果然没活过第二集。
所以!
跑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周边安全,尤其不要牵着狗子在大马路上跑步,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短短八集涉及了女性,爱情,皮肤颜色,友情还有凯文的悲催人生。
由于剧情过于割裂,我也没想好该说什么,单拎出来几点唠唠呗。
首先,这是一部女性剧(我为什么会看到一部女性剧呢。。。
)So,出于对女性的尊重,我都不敢直呼惊队了,就叫女主伊丽莎白吧。
说到女性主义,想到豆瓣2022年度读书榜单上的《始于极限》,本来对于了解女性这个事情个人还是感兴趣的,直到特意了解了一下女性主义这个问题,同为女性主义之中甚至还分了不同的流派好像有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性别分离女权主义。。。
应该还有不少流派,各流派之间还吵得不可开交。
至此,作为一个男性,我想了解女性却被如此众多流派搞昏了头脑,望而却步,放弃了对女性主义的了解。
这是我不喜欢的样子,本来是同一群体,在一致对外的基本设定下,然后内部分裂,自己打起来了,就很乱套,我觉得很愚蠢,这里不单是说女性主义,看看历史事件,身边的日常,许多的事情都陷入了此种尴尬愚蠢的境地。
自以为,只有当世人不再提男女平等的时候才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时候,其他事情也一样,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残疾人,转移你的目光不去看他,甚至把他当作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正常人,这才是真正的尊重(至少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希望自己被如此对待)。
如果做一件事情过于用力的话,是会导致恶果的,任何事情都一样。
只言片语说过女性主义,再简单言情,伊丽莎白和凯文,他俩在剧集里研究的化学课题好像叫做“无生源论”白话一点就是“我是怎么来的”,其实伊丽莎白和凯文都没有计划在自己的人生中会有另一半的出现,无法想象的事情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然后伊丽莎白意外怀孕了,凯文意外死掉了,故事就延续了下来(小说家太可气了!
)好像是第七集吧,牧师说:“当巧合开始出现时,便会以最不寻常的方式继续下去。
”这句话直击内心。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每个人都没有出生时候的记忆吧),也有可能不知道我是怎么没的,所以我可以确定经历的只有过程,至于那些无法确定的,好像也没有很重要了。
一切美好的发生都是在不经意间的,所以不要问为什么,好不好,对不对,值不值得,这都重要,但是又真的重要吗。
老薛问得好呀:如果这是一场意外,你要不要来?
我一定会回答:要来!
要来!
生活如此美妙,生活里最美妙的爱情,会是更美妙的吧!
最美好的事情不一定什么时间就会发生,足以惊艳此生,当然,也不只是爱情。
只言片语非正经剧评,但作者是一个正经的、没有女人的男人,并且!
我要是个小说家,只写最美好的事情。
Ps.郑重地说,我尊重女性,我对女权主义没有意见。
请不要批判我!
一想到作为一个男性去探讨女性主义,我就害怕极了。
女主从出场就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不拽两个专业名词就不能说话,各种瞧不起女秘书,缺乏与人相处最基本的礼貌,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她的美食节目也是,一点都不实用,无法理解怎么可能受到家庭主妇群体,这个她所鄙视的群体的追捧?最无语的是安排一个同时拥有顶级智商和外形的孤僻化学家,突然和女主谈起了恋爱?前一秒女主对男性还有巨大阴影,突然就爱起来了?又表示自己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耍了……加的女邻居这条线更是莫名其妙,而且反面角色特别脸谱化,剧情推进全靠巧合。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前进难道是靠一两个男性大咖突发善心,让出第一作者署名权?一个集合所有当下时髦元素的平庸命题作文,不要碰瓷大女主、女性主义剧了好吗……
I regret no having more pencils.
同一时期,我们这已经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了
看了两集 真的看不懂女主人设 女主日常臭脸 我行我素 在女性地位如此的年代首先并没有尊重其他女性 被要求硬着头皮参加选美比赛但中途又跑路 偷窃知名化学家的试剂 下班占用公司资源做自己的研究 被上司指出后依旧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化学家给他机会共同研发 就因为人家做错一点小事引起她的过往创伤而给对方甩脸子 女权 真的是这样子搞的吗?编剧剧作功力实在是太浅显 二集结尾化学家车祸过世 期待看看第三集开始的女主会怎么写 但回过头看开篇叙事 功成名就后录制节目开场就扔赞助商产品 你搞女权 就一定要让团队都没饭吃吗?套用在当下 不就是女明星火了以后为所欲为吗?
《化学课》最后两集天崩地裂,看到那个黑人牧师跟死掉的孩子他爹做笔友讨论科学与宗教就感觉很不对劲。首先死男人为啥要闪回给那么多戏份(跟那啥张老师老公的闹鬼异曲同工)?其次这种科学与宗教对话就很有毒糖水(前面还在交代女主他爹逼死搞基哥哥控诉教会淫威,后面马上放出可爱的黑人牧师热爱侦探小说和科学知识,又是回避问题的策略)最可怕的是最后一集果不其然让小孩找到了有钱奶奶解决一切问题,女主有底气不做电视节目是因为家里有钱了,走之前找来卫生巾做赞助(女性消费就不是问题了?),然后奶奶说死老爸的名字来自John Calvin呢,就是那个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的加尔文哦,最后女主在化学课上正大光明地讲predestination。所以这剧的中心不是女权,而是资本主义新宗教啊。
太好看了
中间一些插叙镜头的节奏不太舒服,前面女主事业和家庭的戏份挺好的,但是后面孩子找父亲之后变得有些拖沓了,而且狗怎么突然说话了?
金手指 网文的感觉
第一集好雷人,做实验不带手套,还能边吃饼干边做实验,两个人搞一个旋蒸,用锥形瓶泡咖啡。不会是两个天才怪胎搞在一起的故事吧,第二集🤯,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三集,好狗。
打破歧视与偏见,超越历史的局限,科学赋予其勇气;体会缘分与奇迹,相信心灵的感召,神学给予其动力;法律与哲学构成双螺旋,以时间连接,再由文学引领其质变。计划与希冀多半难遂人愿,沉醉与缅怀同样刻骨铭心。混沌中无限可能,反应后环环相扣,于回溯里窥见成长,人生亦是如此。
无趣,精准定位了每一个pc的热点,却还在讲一个土得掉渣的内核,以及不要把女主塑造得那么纸片,然后加那么多立体男人戏!
一个本就能成为「化学家」的女性,如果没有男性的侵害本可以更顺利的早早发展自己的成绩,而后因为和男人短而快的爱情和剧情设置的意外,让她被母职耽误了七年做研究,并且结尾在化学入门课又为男人戴上冠冕;聪明的、在爱和关注中长大的、有自己的学业和人生的女孩在七岁某天突然无比执着地开启找生物父亲的主线;有着信托基金的女人在不能堕胎的年代,以未成年的年纪被隐身的男人受孕,由家长夺走孩子,得以过自己的人生,而后数十年花费财力人力找儿子+资助男孩之家和男性科研……被忽视与被抛弃的女性远多过男人,而她们收到的帮助即使从这个男孩之家故事线都能看出来区别。对于剧情主次、逻辑问题,想批评的话太多,但想象或许剧本后也藏着被忽视的女性创意员工的声音,被否决的更关注女性本身的情节,那么不原谅,更可鄙了。
人物塑造真的跟闹着玩似的,女主经受过那样严重的侵害,然后剧中拍了就ok,That's it?比起化学课,更像是生物课……研究角逐剧情莫名其妙就失踪了。最终帮助女主走出困境的不是她始终坚持的正义,而是死去男友有钱的母亲……
大女主剧的美国版本,但在美剧里算质量差的那一撮了。和冷漠花心霸道总裁只为我一人倾心一样,极客丁克女强人只对soulmate温柔;不想要娃的女性意外生产,居然依然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妈,都是一些现代神话/道德绑架。看得出主创在添加gay角色,和非裔角色方面做出了多元化的尝试,但在故事线上还是非常简要的用“阶级矛盾等于一切”,只要和女性同一阶级的男性就设置成善解人意的盟友....right, 希望编剧们继续努力。但死老公的灵魂飘来飘去是什么东西.....亚洲的文化输出嘛?漂亮国的盆友们,什么都吃只会害了你!
非常 apple tv 的剧,专供精英女性,Netflix 绝对不会拍的类型。拍的还行,同类题材也不算出色,但就是很爱看这种女科学家剧,同类内容更喜欢电影《隐藏人物》。
追不下去
Elizabeth&Calvin,太喜欢他们之间的爱情了,他们太适合彼此,只可惜在一起的时间那么短,刚要开始就天人永隔,"I know I didn't tell you, but you know that I loved you, right?" 我现在嗑的CP都是这种类型,很甜很虐,几乎没有HE
第二集死掉的男主戏一直演到了最后一集……
It miraculously went from Chemistry to 'This is Us', just like she shoved Swift & Crisp into people's throat.
看了三集,不起化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