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加拿大 / 美国电影《塔米·菲的眼睛》。
片名The Eyes of Tammy Faye (2021),别名神圣电视台(台)。
本片改编自2000年的同名纪录片,讲述电视福音布道家塔米·菲(Tammy Faye)和丈夫吉姆·巴克(Jim Bakker)大起大落的一生。
这也是塔米·菲的生平第二次被拍成电影,之前一部有关她的电影是《失宠》(Fall from Grace ,1990)。
影片中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扮演塔米·菲;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扮演吉姆·巴克,这也是他当年出演的第二部传记片。
影片中凭借劳模姐出色的演绎和精彩的装扮获得多个电影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提名奖。
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影片中都据实还原了这对夫妻的经历。
塔米·菲和吉姆·巴克都是美国很有名的电视福音布道者。
塔米·菲出生于1942年,父母都是五旬节派传教士。
她父母离婚后,她的母亲脱离了教会,他的父亲依旧是一名传教士。
吉姆·巴克吉姆·巴克出生于1940年,自称是一位梦想家和梦想家,在密歇根州的马斯基贡长大。
塔米·菲就读于中北部圣经学院,在那里她遇到了未来丈夫吉姆·贝克。
相识约一年后,两人于1961年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两人都对宗教充满热情,一年后就辍学开始四处旅行传播福音。
吉姆负责说教,塔米负责唱歌,一路传播。
后来电视直播兴起,这对夫妻投身电视。
1965年,他们抓住机会在基督教广播网(CBN)创作了一档深夜基督教脱口秀节目,大获成功,节目也成了电视台招牌节目。
塔米·菲凭借其高调炫耀风格、独特的音乐表演、讨论话题大胆而闻名。
她最著名是对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男同性恋的采访。
她大胆的风格召来很多簇拥信徒,也召来许多批评声,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布道者。
1974年,他们创建了PTL(赞美主)卫星网络,1976年成立PTL俱乐部,一直持续到1987年。
这个节目类似深夜谈话节目,邀请了知名部长谈论时事。
塔米·菲和吉姆·巴克鼓励观众给他们寄钱,以换取祈祷、祝福,节目收视率越高,他们的经济回报也越大。
凭借出色的表演才华,他们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福音派帝国,包括基督教教堂、电视电台和主题公园。
他们虔诚的布道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反差,后来他们因为性丑闻和金融丑闻而电视上失宠,但依旧对公众具有很大吸引力。
片中也很隐晦地表达了吉姆·巴克是男同的倾向。
在公众面前,这对夫妻保持统一战线,而私底下早就分道扬镳。
吉姆·巴克卷入性丑闻,塔米·菲也在和别人调情。
1988年,吉姆·巴克被控8项邮件欺诈、15项电信欺诈和1项共谋罪名,被判在联邦监狱服刑45年,最终刑期减至8年。
吉姆·巴克入狱三年后,他们离婚了。
影片拍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塔米·菲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塔米·菲离婚一年后,嫁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前家族朋友罗伊·梅斯纳(Roe Messner)。
梅斯纳于1994年被判破产欺诈罪,在监狱服刑27个月。
塔米·菲一直和梅斯纳保持着婚姻关系,直到2007年死于结肠癌。
而吉姆·巴克1994年获得假释,1998年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洛里(Lori)结婚,2003年重返基督教广播行业,和妻子共同主持持《吉姆·巴克脱口秀》(Jim Bakker Show)。
而且吉姆·巴克依旧“不老实”,在电视节目上兜售他的“末日准备”用品,疫情发生后,声称自己的“银色溶液”可以治愈新冠。
2020年3月他被起诉,要求禁止出售“银色溶液”,银色溶液被认定为“对患者健康构成重大风险,违反联邦法律”,2021年6月,他被判赔偿15.6万美元以解决诉讼。
杰西卡·查斯坦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塔米·菲强大的表演力。
传教士的每一次布道都是一场小型表演,表演能力强、口才出众的人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信徒。
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塔米·菲的表演更是给传递大烟塑造了一个完美通道。
心智脆弱者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很容易沦陷。
卫星电视更是将这种传播以几何倍的形式放大。
只要胆子够大,不管什么方式,哪怕坑蒙拐骗,都能实现“美国梦”。
就这样宗教搭配愚民政策,形成了完美组合拳,塔米·菲夫妻俩正好吃到了这个巨额红利。
作为塔米·菲的高光时刻,影片中一字不差地重现了她在1985年对男同志雷夫·费伊的采访。
有趣的是,本片制作时以为雷夫·费伊已经不在人世,而雷夫·费伊一直活得好好的。
雷夫·费伊通过吉姆和塔米的儿子杰伊才知道这部电影拍完了,于是他想办法找到探照灯公司联系方式,写信给他们,表示自己还活着。
就这样,影片结尾出现了雷夫·费伊还活着的彩蛋。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塔米·菲的眼睛》只要如实表现主人公的生平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而依旧有很多人执迷不悟,更能说明问题。
骗子给自己加持了各种光鲜亮丽的光环,用一套又一套的话术将信徒牢牢控制住。
当光环退散,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真实还原魔幻现实,精湛演绎大起大落。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The Eyes of Tammy Faye )(A-)出乎意料地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劳模姐的表演真的很出色,通过化妆和造型完美诠释了这个女主角从20岁到50多岁每个阶段,让人感受到她的乐观坚强,并对她的遭遇给予同情。
看完影片我都成为了这位女主角Tammy Faye 的粉丝。
影片讲述了小透明变成大明星然后在事业顶端又跌下来失去一切的大起大落过程,还挺应景目前也盛行的cancel 文化。
虽然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出演的电视明星主持人Tammy Faye和Jimmy Baker夫妇是专门传播基督教的,影片也确实有很多关于信仰的内容,但本质上他们与那些成名后又被Cancel的明星并无二致。
影片展示了他们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但在有钱之后放松了警惕,最终被小人、竞争者背后捅刀,推下神坛,名誉扫地的全过程。
这样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不陌生,明星诞生和巨星陨落都像家常便饭。
但即使这些人的故事都很相似,也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可是人们似乎很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
作为非名人的普通观众则是对这样的大起大落乐此不疲。
看本片之前不是很了解这对夫妇的经历,但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生动传神表演的确让人看出这对夫妇受人喜爱、有影响力的原因,他们对自己信仰的事不仅坚信不疑,也富有者极大的热情和感染力。
之所以影片选择的是这对夫妇中妻子的视角(Tammy Faye)是因为她一手扶植了丈夫的事业,但也同时被她丈夫拖垮,更值得同情。
她本身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的女性,在70年代保守的美国基 督 教 社群内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也赢得了尊重,深受很多人喜爱,绝对是一个天生具有明星潜质的人。
特别是,这个女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无论遭遇什么,一直保持着神采飞扬的乐观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家境和时代的局限,Tammy Faye是可以自己成名的,但可惜的是,她的命运与她丈夫始终绑在一起,即使最终失去一切不是她自己造成的,也只能眼睁睁接受现实。
就像任何名人,总会有人对他们的成功眼红,被揭发和陷害是早晚的事。
特别是作为基督教徒中的开放派,必然遭遇保守派的排挤,特别是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上。
Tammy Faye的包容及Jimmy Baker被发现有同情恋倾向都成为他们最终被攻击的主要原因。
不过抛开时代和宗教局限,其实要想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瑕疵去陷害他们都是可能的。
就算没有同性恋的问题,也有税务,婚姻忠诚度,政/治/ 立场等各种方面可以去“挖料”。
就像现在微博上的舆论环境,人人都可能随时“乳化”。
任何一个突然成名的人都会被翻过去的言论,一旦找出一点小事就立刻被cancel。
正如我们见证的,要想在高峰上做一个完人并不容易,随时可能因各种原因被人推下去。
这对夫妇的经历一方面让人看出名声带来的潜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让人禁不住思考,在经历成功后,如何保持初心,对得起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同时还要防止小人的陷害。
成功很难,成功之后不跌下来更难。
然而片中女主角Tammy Faye之所以到最后得到了我的尊重,是因为面对再多的批评和争议,甚至很多问题不是她造成的,她却依然可以挺起胸膛乐观地活着,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片中一个她抱着孩子硬挤入男士桌用餐的段落也很令人钦佩。
在那个时代,妻子们都坐在另一桌,仿佛女人不被准许参与男人们的谈话。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自己拉着椅子过来,把手中的孩子塞给丈夫,不仅跟其他男士平起平坐,也会不断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让她的声音被听到。
而且不管她丈夫是不是同性恋,她作为基督徒,一直对同性恋抱有同情心,认为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爱。
已经44岁的杰西卡·查斯坦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完全没有局限性的一个演员。
她出场时是20几岁天真的大学生,但在声音和脸型的改变后,完全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十分有说服力,而且每个年龄段都过度自然。
加菲在整部电影里看起来变化不大,一直是娃娃脸。
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人物原型本身也是如此。
两位演员的演出绝对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撑起了整个故事,都值得在颁奖季入围表演类奖项。
特别是劳模姐应该是影后热门。
但本片最大的阻碍是,这对夫妇在公众中的口碑依然是有争议性的。
不像某个被尊重的明星,依然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们,这可能也会影响到影片的口碑。
不过这不乏是一次对cancel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人们看到无论有没有社交网络,无论是否真的被抓到把柄,这个被挑刺的过程都是随着名气而来不可避免的。
PS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和时代感,还有那栋湖边的豪宅。
由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塔米-菲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2021年)是讲述塔米-费-梅斯纳故事的最新尝试,她曾是美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
电影演技精湛,资金充足,设计精美。
但它应该没起到改起的作用。
首先,这部电影似乎不知道它的观众是谁--或者说观众已经对塔米-菲有多少了解。
作为一堆精心制作的场景的拼凑,这部电影从未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那些了解塔米-费的故事的人将因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结局而感到沮丧。
那些第一次了解她的人可能会在情节上遇到困惑。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尔: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布道主义高峰期的电视布道者。
他们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帝国包括一个24小时的电视网络(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事物),各种慈善事业,甚至还有一个带有滑水道的主题公园。
他们也是美国的名人,而且不仅仅是在福音派的圈子里。
塔米-菲最出名的是她每当哭的时候,脸上过度的妆容会被搞花。
她经常哭--喜悦、同情、悲伤和压力的眼泪。
她像一个闪耀着情感和同情心的迪斯科球。
今年你,见过红光么。
红的,非常红,鲜血,是,这是红光后边,在他以后才想起来。
有一天,你截了张图,是站中一位讲案的博主,他在说发生在座外国农场里的灭门案,是啊,几乎灭了门,俩个亲人,父亲、母亲,荣华富贵之后,凄惨不过来早了。
是外人,是一个外人,他最终通过曾卖给男主人的一把猎枪,以前是爱好,最后却是导火索,引燃深渊,了解了他的富庶,让过去段时间,利用好这段时间,成功按他的想法,解决掉了俩人,曾经他的最大买主。
这是一段三人共同渡过的时间,某些有意,一些无意,共同促成一桩血案,回天无术。
或其先也有端倪,但是一个人知道时候,在身边有人的那人可能嗅到点什么时候,都是共同让之流过的时间。
你在其中发现了一张好景,刚开始不久,大约1分53秒前后,画面被铺满,一望无垠、漫天希望,都默默无闻在片静草地。
草细小,青而脆,风过来时太阳就过来,风走了太阳——大太阳,黄昏里,草尖蛮动,但你眼是先被远处太阳吸引,它从俩棵大树最高的那一个树顶,篓下来,托到树开始想分杈的基部。
像启示,是召唤,微微的,但他到底一整个身量露出,你感到温暖。
一会儿,就想到了点东西,阻碍了,你开始看,越来越把你引向远方的这缕子光,知道些你的底儿,其实不是开始,并不是一直温暖着的。
这是你看见那一大片红光同一天晚上发生的事。
他们都是光,源头在天,但下射高度不同,承高的接近天上的太阳,黄艳、圆满。
落到你面前,他潲在你亲笔抄的木版画上的诗,你偷了懶,那天蘸墨一久,笔头渐干,你害怕接下去没影,未将纸板子平过来,就竖着后背晒着落日写下行歪扭的。
都是低,越来越低,到最后你看不清那最后几字,他应当是:为什么你什么都会。
是不是我越像白纸,你越想在上边写东西。
但是实际上,越像这里断掉,纸字的弯勾勾拉长。
从天到镜橱,比到那棵树又下降三千米。
残阳如血,没劲了。
你很惊叹这束光,瞳孔涨大,周围很静,你什么都听不到,你好像将要见到想见的人,你的身子开始松软。
等看了会儿了,红阳变化,你才猛然后悔,該照下来。
再等你拿过手机,异光浅更,你移开镜头印准红光,从照片里,回到眼前,告诉自己下次应信眼睛。
你在第一眼记住感叹红光之时手底啪一声留住,镜头中是一种淡黄的光。
黄光和红光之间走的时间,镜头给了你记忆。
这是四点,你想留住。
红光邈茫,有的地方安静,在你写的一个人的名字上,有的虽淡,但有硝烟,在张你几天以前调换过来的卡片,红光唯独在一个地方消失,钟表右边那个和下边镜橱中一样的内容硬纸脚。
你说这是夏天,是停在夏天,倒退90天。
一天是一年,很多年静静地找,你在那几年里从未见过的一个人名上,发现那些年的亲人。
其实没有一点联系,以前的最亲的人永远不会认识后边这个人,但在红光里,在某些经常出现的片断中,他总是侧着脸,眼神有笑意,绵延着,你总听见他嘴说什么,但什么声音其实都没有。
这个时候,你看到他的性别都是模糊的。
和你最想念的那位亲人是一家人,简直是女性。
每天5点以后,屋里温度在变化,有时明明闷燥,忽地你就感觉到处有风,你穿上后边围脚的棉拖,再感觉不到冷,这会儿就过去了。
等六点半到七点之间,你坐着看视频,有时网卡,你歪歪头,窗户开着,很温暖,老觉着刚才就像梦,忽地就来,走掉。
这就像一天前你看吊在干枫枝子上那串残珠珠,你本想我先上那屋拿个杯子再回来,所以你先记了记冬天2点以后的太阳,从珠珠身后照,篱着灰磨砂边镶金,金色富贵,你看着怀旧,有些年的窗子回来,高大落地,边框晒更多太阳,铺满屋的空气是甜的,你曾回过头,嗯,你回过头看在你左边身后人,她正在洗碗,在水盆,这年你觉得你再应该抻抻脖子,看那年这个2点以后的水盆子水面上有没有这种太阳光……你是仔细记过这种光,它不从中间穿过,只走两边,这样,稍微添风,踫铃驳金。
中央直直坠下的细柱体水晶,透绿冷孤,周围热寂寂。
你回到这屋,光滑了,像丝绸子褪身,最勾记忆的两个坠荷包,镂空晶体上黯淡,它下来,和在湖面匀匀的个洼涡,在圆柱底端倒琉璃上点了点就消失。
今年你突然踫上家小店,是你想换把拖子。
这个铺子什么都有,你进门一看,像回家。
他其中有个顶小的指尖杯子,瓷的做成塘瓷。
一圈紫水蓝箍,白面上封印毛泽东伟大侧像。
你爱不释手拿起来问这是喝茶的?
她说任你,喝酒、喝茶都行。
另外你在这家店发现有3元眉笔,15元口红,3元炭素黑笔,手碟,鱼碗大小在绿水中央卧条嫩鱼,2元梦露发卡,还有好多等着你。
你买了个10元斑马波纹棉线老拖把,她关心地劝你你过会儿再装吧。
你买了个2元金飒飒奶油蝴蝶结梦露卡子,最后让她换了个小号塑胶袋,记住这个暂居地惟一谈话正常的好人。
但在一天后,也可能是三天,好像是你喝茶,端着个热杯子捂手,那时阳光又慢吞吞晃晃地过来,你看见在你杯子和水泥地面间某个点,激了非常细小的粉尘,可能是肤皮,可能是刚才在厨房里飘流的土粒儿。
然后你看见一条街上,夏天来了,漫天灰青,很热。
那里也有成堆发卡。
在你看到那个简易圈了个圈的黑卡子前,天慢慢想阴,慢慢地,但你的情绪更慢。
你在从容地和一俩个老人,坐在面朝大街,车水马龙以外的一张椅子,谈过来说过去,眼老往最左边老人那个浅灰天底下乱糟糟的人流看。
有时很长,短的时候往往你被她或她说到房子问题。
她说,原来她一共有三套房子;她说她一直住在,喏!
就那。
你和她一齐转头,哦,那里,就在那里,高架桥上后边一栋矮旧楼,忽然一种声音就飘过来,你就不再往那边看。
后来你和这个可亲声音一起,走在那座高架桥右首,貼边,在马路沿子上发现这个冷摊,你和这个声音都不说话,最后认定一个波浪型发卡,俩个浑圓的,然后一路和这个声音感叹怎么让你这么好,到最后踫上这么个宝摊。
人并排走在桥下,一个声音说刚才那个老人,然后俩个声音看着天,谁也不再说。
然后俩个声音得过五条马路。
然后上十四楼那个租屋。
那天很热,怎么个样热呢?
你先让这个声音独自走下傍晚七月暑气,到那人头攒动地儿,摩肩接踵,挤上些别人汗水,自己的掉不到地先干再湿。
你让你坐在一幢高楼前,32层,32屋,有时你张嘴,有时,你闭上眼还笑,耳边是念叨房子的老人,然后你感觉到热。
热,无处不在,你,无处不在,你在街边椅子,热,在天上,在地上,你怕热,恨热,执意怨这个声音,怨恨时间,开始计算,是不是表有错误,就是走得慢。
但是渐渐地,你在谈话间看看老人,就在她嘴边,发现那股风。
你然后看到高楼,看到桥上走车,看到身边老人面容慈善,觉得她很喜欢你,她不讨厌你,觉得桥上车中人也很可爱,街上走的,骑车的,他们都没注意你,没介意你,而你还可以笑,你觉得这天就从这个时间开始一切变好。
你有点不那么讨厌夏天,那个声音俩手提满菜,大汗淋漓往这走,你以为你脸上此时刻堆出的笑意这个声音应该很喜欢,但是声音看到后就恍惑地低了低头,你忽然自责,刚才盖了的自信的楼塌平,你非常厌恶自己,然后和声音挨着街边离开老人,就你多回头看了看,但是那老人也并未不高兴,你很理解这个声音,并低头走路。
九年前这个声音,对房子特别注意过,但这声音注意房子时你没有心啊。
声音,一种非常亲切,非常仁慈,世间再不会有第二个的这种声音,留恋,感伤,知道是告别一样,对你,站在一个海滨小城的高楼前,说这怎么不行呢。
现在你还可以看到那座,是黑,阴影幢幢,可要不是你刚写完发卡插曲你根本就忘掉。
那楼很高,逼视你,声音一米六二,你一米七二,它有一百米。
声音几乎用了俩种仰望,但在最后,那段抬头的距离越来越低,到最后定格在最高的锐角,就不往下落,嘴边噘起来了,你视而不见,这是这个声音唯一一次说下边这样恨的话,你记住核心了,但具体都模模糊糊的。
你深深自责,谁都知道这次又败于你。
你真想不起来么,不是。
能一字一字写下来声音说的什么,还是你是为的什么不在这逐字写下!?
我需要点空间,只要一点儿了,这个声音走远了,不再回来。
我仍需要这种空间,放点东西,备着以后再想这段有凉风的马上天黑前的昏暗,再可以回忆回忆。
你就这么狠心…… 今年你坐上车时雪开始下大。
你意识到雪花纷纷扬扬的时候,这辆车的轮胎正发出一种粗粝的声音,然后你就看到在你左方那一整片白的树。
像气嗓管堵着忽然给的杂物,不得不喘气,于是你这边这个轮子含混着就过去,你脚下刚压一陀重盐堆,是堆,小山起伏。
但你试不到波浪,你瞪着远处,雪盖树,滃滃杂杂,轮子掀起雪沙,掺进高杨和矮石楠,这都未打断你,你呆着看绿,说,妈……我又受骗了。
灰色的绿以后是艳黄的光杆,直直棱棱,一直到三个街区,都是。
十二年前雪真大。
清晨五点,你在那个声音背后紧追。
声音4点刚过就和你在间临海小屋睁开眼,你就不看绿厚帘后一段很长的丹麦小路,几幢红顶白屋,一尾弯坡,车厢子拐弯停下,压雪慢走,屋后海,太阳过来金灿灿,道边树,雪夜、迷幻、痕迹。
到雪天里来,你想那个屋,你又感觉到冷,从心、从胃、从腿,荡一股气回去,窜。
昨天已洗澡,但是什么都还在原处,怎么来怎么走,你和声音,一个欺骗,一个认理,但都归顺仁慈。
你有时经常咂磨到点,是好,是更坏,有最终绕一圈原来起根设置好但只过程狭隘,结局仍是好,有这许多或见或根本黑糊糊的认定压底,你不是诚心但还是被騙,先騙声音其实最后你受大騙。
但你一直仰望。
漫无边际,从哪个方向坠下来的,你看准黑蓝天一点,扑闪扑闪就推到右,然后你眼花认为四面八方都是这点,肺里进去鲜泠泠气,那个声音在高坡底又急,雪天里招手都没音儿,你抬着头听催不早了别看了。
漫天大雪,朝你一人奔,这大坡实在是大,你下一腿先幌,搡得筋冷。
白的,迷的,周围很静,大家都在睡,人间童话,这么近,没出省就见。
四年前你看了部法国电影,想到这场大雪。
名字现在浑了,讲的一对夫妻,是搞心理学,都很和睦,不久必分。
男人先死,死的当晚纷飞大雪降下,女人疯着开门观看,雪够了回到2楼,男人活过来,后来她又经过一段原来的时间,然后男人再次死亡,天又下雪,女人上楼,男人又活过来,后来到第四次死亡,雪仍在大下,2楼一具尸体等着她。
每当雪开始下,你听到一个声音,心慌前奏,模模棱棱,嘣不底儿砸上来,你先感觉到是这么样,你认为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导演让你看天,深宝蓝,由一个中心点飘下碎长雪,剥了张薄洋葱皮子,呯了五六个圓点,黑寂的天干净了,轰——细小的雪霰,弥漫住天,音符开始撒欢儿,呯至边缘没了,维持慢的心跳,天上未消停啊,越密,越浓,直了,散了,卷了,琴音集聚了,摞叠挨肩,一个手压上上个脚,俩个压死到地面,前一个不见,留些尸首,悲凉着就被覆盖。
原来这是讖。
从这一天,你接受一种感觉,非常艰难,但很寂寥,不是后悔,不是出梦。
时间、人间都是为宜,最后的不论好否。
你在一天中近山窗最盛太阳照里看那场大雪。
他不是浪漫,是死兆。
你闭上眼回忆,没有差别,下在山东最东海,下在法国乡村。
但是你愿当小孩,小的孩子,既不哭也不怎么要求。
有一个小孩子,看着雪笑,拖死声音。
九年前 九年后你有时记起一个人物,女的,淡长发,细眼,很白。
那天,你和这位声音走到她那可能是下午,冬天的太阳,等被她送出门还有。
她在屋外,有棵满枯叶的大树,你俩走到底下,天很冷,你就没再回头,可听见一个颤声音:那……你们接下去,上哪……有,就是……有什么目标么。
声音越来越弱。
你后来很多年想她,非常感谢她,泪马上逼到眼底。
她还是轻轻站着,到门不五步。
你看见这么多年过了,她特别关心地问,说那字之前的模样,你当年没看见的。
她眉头中央一锁,下巴微掇了下,换上一种远望,似乎是靠这位声音近点。
她早看出来了。
为杰西卡查斯坦的演技呐喊,影后实至名归,真的太好了,虽然带着厚重的妆,但是你不会跳戏不会去刻意的在意反而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剧情中,2个小时一点也不乏味,有几句台词我觉得很棒一句是吉姆和塔米吵架那段:J:“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住我们的婚姻”T:“我不是你的妈妈,在一段关系里,一个女人需要的是一个男人”J:“我是一个男人”T:“你是个男孩”J:“我做了这一切,我为你建了一个帝国”T:“你为你自己建了一个帝国”还有最后塔米重新回到舞台说的一句话“住在至高者,隐秘处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
I can’t figure out what the God means to Tammy Faye and audiences. If the director wants to reduce its religious influence, then what does he really want to express? Is that generosity? kindness? original family or betray? Hard for me to distinguish the main line from so many stuff. Also, I’d rather to believe the Only God instead of ones imagined by different people.
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一对拥有20世纪80年代的基督教广播权力夫妇的另一半,他们的故事被窃笑着讲述。
眉毛上有纹身。
睫毛是不能动的。
喜剧传记片《塔米·菲的眼睛》以电视布道家塔米·费·梅斯纳的特写开场,杰西卡·查斯坦疯狂地扮演她。
未约会的场景似乎是在90年代,当时梅斯纳的前夫吉姆·巴克(Jim Bakker)因一长串欺诈指控而入狱。
镜头外有一位化妆师,查斯坦张扬的歌手/个性提醒他们,她的化妆品大多是永久性的:“这就是我,”她高兴地坚持说。
传记通常都是想透过面具看到真相。
祝我们好运,电影眨眼。
故事情节是标准的:童年是艰难的,但女主人公,一个天生的艺人,长大后变得开朗。
在圣经学院,她遇到了她将要嫁给的见习牧师。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饰演的渴望名利的贝克,已经在对听众说上帝不想让我们贫穷,他再也不像《惊魂记》(Psycho)中的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了。
塔米·菲有一个不讨人喜欢的母亲,但和诺曼·贝茨一样,吉姆的冲动塑造了这个故事。
在他妻子的高歌猛进和他的野心之间,这对夫妇很快就成为了迅速发展的基督教广播界的明星。
通往垮台的道路有一种滑稽的基调,充满了讽刺。
随着80年代金钱的涌入,吉姆很少不赞美耶稣。
这个故事的范围很窄——既不是给他善意捐款的信徒,也不是里根入侵美国的背景。
这或许反映了贝克宅邸的生活,但更奇怪的是,这部电影对塔米·费的内心想法缺乏真正的关注,就好像电影在开场时真的停止了关注。
查斯坦尽了最大努力,但这部电影(由迈克尔·肖沃尔特执导)对她不利,理论上同情她的角色,但总是在窃笑的边缘。
与《斯潘塞》相比,这部电影难免有些逊色。
在《斯潘塞》中,另一位大胆的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着装风格,她结了一场糟糕的婚姻,发现自己被一群怒目而视的建制派所挑剔。
在这部电影中,地狱之火牧师杰里·福尔韦尔(文森特·多诺弗里奥饰)被另一种戴安娜主义——拥抱同性恋群体——激怒了。
“我们都只是人,”查斯坦笑着说。
“上帝没有制造任何垃圾。
”如果这听起来像是一首歌曲的线索,那么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没有旋律的音乐剧。
这部规整无聊冲奥片给劳模姐带来奥斯卡的积极意义大概是嘉奖她近年来塑造的一系列现代事业女性形象——她们汇聚在近年来全球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运动狂飙突进的大潮流里,构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群像。
用笔者曾安利过的女性史诗纪录片《女人》里的话说,力量和美相辅相成(“strength and beauty must go together”)。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劳模姐可能是从2011年口碑分化的神作《生命之树》和女性群像戏《相助》才走入人们的视野。
《生命之树》是一部导演的(宗教)意志统治一切的作品,而导演意志的化身则是那以各种逡巡、窥探和游戏的目光游走在人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摄像机。
在笔者看来,劳模姐完全顶住了导演意志的压制和摄像机攻击性的窥探,如在丧子那场戏里,当摄像机猛然由下往上迫近和审视哭泣的母亲,母亲深重的悲哀和后来的释然俨然是圣母玛利亚的形象。
与《生命之树》中典型得不能再典型,“母亲”得不能再“母亲”的“母亲”形象相比,笔者私心更喜欢《相助》中戏份很少但很有特点的Celia。
与后来的女强人形象不同,劳模姐在其中饰演的Celia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傻白甜”。
一般来说,这种胸大无脑的人设或是沦为男性角色的欲望对象,或是因为又美又傻而显得扁平和不讨喜,劳模姐的演绎却不落俗套。
当她扑腾着一头梦露般的金发欢呼一声抱住来求职的黑人女佣,当她缩在艳丽红裙里美而不自知地、略显紧张地站在桌旁以自己的厨艺感谢黑人女佣,片名的《相助》之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劳模姐今年获奖后,《相助》的女演员们已经有七位奥斯卡主角、配角奖得主。
尽管在十年前,《相助》是那种看上去就没什么得奖相的温情喜剧(直白点说,学院的老白男们大概会扫一眼全是女性角色的海报和读一眼剧情介绍就感到“格局不够”而奔向他们钟爱的题材),从十年后再看,《相助》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电影。
仅仅是为多年龄段的女演员提供多个形象迥异、内涵丰富而很有发挥空间而非“花瓶”的角色这点,已经很值得当下(不分国界)电影生产者借鉴了。
让劳模姐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捧走金球影后的《猎杀本·拉登》(2012)是她和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一次火星撞地球。
这是两位杰出女性影人的合作,而不是“加州nobody”和“卡梅隆前妻”的合作——在那之前不久,毕格罗刚以《拆弹部队》成为继坎皮恩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可以说,毕格罗的女性视角不动声色将这个本来可能拍成美国战狼的故事扭转乾坤,而劳模姐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呈现的情绪层次和转换也传达了毕格罗所赋予这个故事的深度——猎杀本拉登是以暴力对抗暴力。
影片不仅刻画了CIA为获得情报对嫌疑人无所不用其极的精神和身体虐待,也刻画了此类工作对工作者的虐待,即以阻止暴力为名实施暴力者自身也被暴力占有、剥夺和折磨。
废墟和沙漠中红发随着头巾飘扬的劳模姐美得惊人,也累得惊人,随着恐怖袭击的不断发生、追踪的不断失利和战友的离去,劳模姐饰演的特工在暴力面前再也没有一丝波澜。
在我看来,全片最高光的时刻不是奥斯卡提名片断里劳模姐对上司的怒吼,而是结尾处她独自走上飞机不知归程何处时那猝不及防潸然而下的眼泪。
劳模姐在短短几十秒中传达出了一种精疲力尽的麻木感和广义的失望感——显然,这位倾十年生命只为寻找本拉登的特工的一部分激情和生命已经埋葬在了那消失的十年,而袭扰着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不会因本拉登个人的死亡而有所减少,无论下一站是何方,故乡都已不存在。
《猎杀本拉登》的成功尽管未给劳模姐带来小金人,却给她带来了大量曝光。
金子发光了。
名导和大片也纷纷青睐了这位30岁才崭露头角的女演员:诺兰的《星际穿越》(2014),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2015),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猩红山峰》(2015)……虽然这些题材的电影注定不会给女演员太大发挥空间,但劳模姐兢兢业业地完成角色,为电影整体的表达服务。
当《星际穿越》里,墨菲哭着说“我已到了你当年离开的年纪,而你仍未归来”然后终止视频时,支撑起《星际穿越》整个故事,让星际穿越成为可能的线索——父女情,也感染了我们。
或许,相比出演主角的机会,劳模姐更珍惜和杰出导演合作的机会和服务于好剧本、好制作电影的机会。
也是这样的敬业精神,让她不断“露脸”,积累了行业口碑和观众缘。
2016年的《斯隆女士》让劳模姐再次提名金球奖。
这是一部颇有现实指向的电影。
其鲜明的禁枪倾向,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年,自然有设置议程的意思。
而劳模姐饰演的斯隆女士也正是一个以影响、设置甚至扭转议程的角色。
这个角色的主要活动便是“劝说”。
不择手段地劝说,连亲密的同事和朋友也只是手段。
劝说之外,没有私人情感,连性需求也靠召妓解决。
不过电影最有趣之处正是逐渐揭露,这样的自私和残忍,这样的工具理性,最终竟是要服务于禁枪的“崇高”目的。
应该说,《斯隆女士》结尾的反转不够令人信服(导演要高潮即结尾的意图过于直白而铺垫不足),其对美国民主运作的刻画也显得小儿科,这个工作狂的角色对劳模姐而言更是驾轻就熟。
不过,这样一个机器般毫无人情、只有输赢的事业女性角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不同于《女魔头》那种因为悲惨遭遇所以逐渐变态的(银幕上极常见的)邪恶角色,也不同于以伤害为乐的无端“邪恶”、彻底“邪恶”角色,斯隆女士这种毫无正邪之分、既不招人同情、也不让人得到宣泄而“爽”的角色,是对当下对女性主体性表达和书写可能性的一种拓展。
而2017年再次提名金球奖的《茉莉的牌局》也是如此:反抗父权的哈佛法学院新生选择去卖酒,从非法牌局的助手变成“合法”牌局的主持者。
牌局给上流社会和精英人士形形色色的欲望提供了发泄的平台,而茉莉则在众人豪掷千金时冷眼旁观。
尽管电影一边强调茉莉并不出卖身体一边让劳模姐穿上各种低胸裙展露性感实在自相矛盾,但这样一个利用对欲望的洞察坦然追逐金钱的欲望女性,无疑是对主宰了银幕多年的贤妻良母(“玛利亚”)或蛇蝎美人(“美狄亚”)二分法的一种突破。
于是,劳模姐出演《塔米·菲的眼睛》也就顺理成章。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即颇具争议。
一位抓住电视媒体的大规模普及的时代而取得成功的传教者,也将在人们的注意力被更煽情的节目吸引时被观众抛弃。
流量时代个人的兴衰莫不如此。
劳模姐染深头发画上夸张的眼影和老妆饰演这位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女性。
将原型人物流传至今的一段电视影像和劳模姐的表演对比,可以看出她模仿其口音惟妙惟肖,一股不知是有意为之而是用力过猛的哭腔反而暗合人物的复杂性——正如我们不可能知道原型人物是以对宗教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还是确实地以表演真情实感来操纵人心。
反观国内,一面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节目让人感慨女演员又美又自律卷出天际,一面是稍微不“小白花”的演员接不到好剧本,人们公认演技好的中年女演员们则困在妈妈婆婆和婆媳大战的戏份里。
对比之下不仅令人唏嘘。
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和铭记一些不同寻常的女性角色,无论是银幕上还是现实里,女性可以有欲望,也可以有力量。
出乎意料的,一点都不枯燥啊,甚至在最后被狠狠感动到。
前面的内容就是那种稍微有点无聊的传记片,两个方面的无聊,一是谭米菲本人人生经历,二是基督教。
特别我这种生来就没有宗教这个概念的人,就很无法理解吧,感觉很荒诞。
宗教也好神也好,本来是神圣的圣洁的象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像“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人们打着他的名号做出满足自己私欲的最龌龊的事。
宗教宗教,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然后我意识到可能宗教也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是那个国家、政府、市场等还没有完善时维持社会稳定和运作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科学其实本质没什么差别。
但是后面二十分钟开始,我眼里看到的不再是基督教,而是谭米菲这个人。
第一个泪点是母亲去世,父亲拿给谭米菲母亲当年私藏的大衣。
这没什么可说的,涉及母亲这种话题必哭;第二个泪点是谭米菲拿着自己的假发当木偶,对她说其实我很害怕。
是现在回想还会哭的程度。
其实谭米菲一直是那个敏感、脆弱又虔诚的谭米菲,从她在教堂门口巴望,从她第一次拿泡泡浴盖子做出苏西,谭米菲始终是谭米菲。
这倒不是说我在维护她赞美她什么的,而是很容易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我到今天还会跟我的苏西对话,玩偶也好精灵也好,我们其实始终是在跟自己对话,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太孤独太无助了,如果这世界上没人能理解自己,那么就自己拥抱自己吧。
其实人是不会变的吧,谭米菲也好每一个人也好,你以为你在漫漫人生中成长了改变了,但是在许多时刻惊觉自己跟几十年前那个躲在房间里不敢见人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我在想人生在世,去经历去体验的意义在哪里?
可能并不是改变自己,或者是之前我一直想的跟自己的劣根性对抗,而是在一出生就决定了的枝干上增添细节、丰富色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同时理解自己不只是有无法改变和曲折的枝干,还有枝上的叶、叶上的花、花里的果,就算枝干不是别人眼中还是自己眼中标准的样子又怎么样呢?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i love you,i love just the way you are.然后后面谭米菲登台演唱,时隔多年再次为神演唱,我感动的不是那份对神的虔诚和信仰,而是谭米菲这个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她又回来了,她对神的执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其实谭米菲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吧,但是如果我愿意像她一样绽放生命的光彩,这并不是说像她一样出名或者暴富,而是能够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坚持自己,然后在过程中去体验世界经历人生,也不用总是一帆风顺。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最好不过如此了。
演技真的绝了
讲述塔米和吉姆夫妇从建立宗教电视网络到鼎盛时代,再到因丑闻而落败的过程。
塔米从小就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母亲因为其婚前生育了塔米,所以即使塔米从小喜欢宗教,也害怕被人发现其丑闻,从来不带塔米去教堂,塔米只能自己偷偷参与。
长大后塔米在教堂结识了吉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达成共识,将传教作为一生的事业。
这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但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塔米怀孕了,不得不退到幕后。
生育后,塔米也不得不带小孩,很难加入他们夫妻共同创造的事业中,但塔米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传教本身,于是即使带着小孩,也不愿坐在女性桌边讨论美容护肤,而是自己在男人身边加椅子,投入事业中。
在他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塔米发现意外发现吉姆也如同外人一样嘲笑她夸张的眼妆和面容,这使得她非常伤心,一度和崇拜者偷情。
同时,吉姆也利用传教的捐款嫖娼,甚至用人们的捐款试图让女孩闭嘴。
事情暴露后,人们非常愤怒,由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坍塌。
吉姆进入牢狱,塔米为生计奔波,但最爱的还是传教,到处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进入曾经粉丝的电视节目。
我觉得这是塔米的一生,吉姆只是她的伙伴,塔米自始至终都很爱宗教,中途一度走错过路。
虽然塔米也做错了很多,但我却不忍苛责她。
她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从小不被重视,中途又被家庭之名捆绑,事业成功时也不被外界理解,甚至丈夫还和外人一般嘲笑。
人生大起大落之下,还是找到最初的梦想,坚持走下去。
有点悲凉也有点敬佩!
劳模姐的表演潜力真可怕
沉迷于名利,盲从于虚荣,堕落于贪婪,违心的虔诚会让一切跌落神坛,而Tammy Faye用了一辈子去收获这个惨痛的教训,影片最后,当她通过热爱的镜头再次纵情高歌,她终于看清了内心深处信仰的真理。劳模姐从年轻时风光无限的张扬,到年迈时历经沧桑的隐忍,眼影越深,表演越动人,明年颁奖季的有力竞争者。
特别可笑的一部电影,有自由资本主义女权最爱的元素,反抗传统宗教替同性恋争取权利,然后走向了男权的另一头陷阱,女主把自己生命力全用在了剥削弱智和扶持男人上,就如她最后的脸一样扭曲可恶。喜欢前面讽刺夸张的手法,最后的突然升华却让这一切都无力可笑了。杰西卡演技太好了,希望她演点真的女主电影吧,加菲啊...差太多了,别再演戏了,看了你那么多部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对角色印象深刻的,演得太差了!怎么做到一部又一部男主的?
断断续续看完的,印象比较深的也就是女主把baby塞给丈夫,拖个椅子坐他旁边,毫无尴尬地加入男人们的餐桌聊天。登顶之后的跌落总是各种各样的,但人们依然会继续挥霍一切,得来太容易,自然不会珍惜,人性如此。
这让我想到了王小帅的那个天才地久,无聊的故事,惊人的演技!加菲是本色出演吗?劳模姐太强大了,今天看了coad那么温馨的人,又看这么做作的!好分裂的一天!
同样表演一种做作的、神经质的角色,劳模姐确确实实是在表演,而ks则是一种被上身般的自以为是。虽然整个电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导演的把控力也差到极致,内容和观点都为零,对女性或者边缘群体都是一种硬性的关系。不知道创作的出发点到底什么,而更可怕的是到最后也没找到。
一度像坐下来认真地看一场大型宗教电视人八卦,最后求职和充满光辉的演唱略感人,杰西卡·查斯坦的声音好像珍妮丝,特别那笑声。很卖力也很倾心的演出确实,但不至于,还是为佩内洛普感到可惜。
五星给女主,演技太精彩了,男主一比较简直太菜了。
导、演俱佳。且:Cherry Jones(Tam妈妈的扮演者)和Annette Badland(神秘博士里的Slytheen女市长和Ted Lasso里的Mae的扮演者)真不是双胞胎姐妹吗?!
平庸的剧作和镜头语言,可惜可惜。
劳模姐值得一个小金人,另外她唱歌很好听呀。看过加菲几部戏,不是无感就是反感,他似乎做不到让人一边在戏里讨厌一边在戏外感叹演员很强,很难get
上帝多么宽宏大量,贝克夫妇如此借上帝之名敛财致富,却没有被彻底打入地狱,陷入丑闻并背上一些列指控到后来居然重燃生机,欺骗难道算不上罪恶?劳模姐在这个角色上的付出有目共睹,能一眼认出的造型不多,刻意发出贝蒂波普的声音也是辛苦。
劳模姐演的的确不错!几乎看不出劳模姐的痕迹了!
我看塔米菲,免不了生出一些“小人物的阴暗”,就觉得一个这么积极天真的人当然会被社会教育。她曾经的美好和坚定缺乏苦难的淬炼,后来好不容易等她经受挫败破茧而出,让她内心的瑰宝绽放光芒,电影就戛然而止在这里。所以我真的很难说这电影的立意在哪里,不像讽刺,不像赞颂,更像是唏嘘。可是我还是觉得一个能在经历过挫折后还想着要关怀青少年的人,她值得更多。
记得从寻找小糖人开始,每年一部这样的传记电影,可能是对故事背景和原型并不熟悉,但是相较当年蕾妮·齐薇格的《朱迪》还是差太远了吧,人物脸谱化,没有层次,夸张的7-80年代中二造型,毫无质感可言,这届奥斯卡怎么这么寡淡无味啊。
不好看,宛如当时看gaga版的古驰,只不过更不好看
本片属于根本看不进去的类型,就根本不会在意表演好不好了。我也不是以看电影为工作,自然只看想看喜欢看的电影。不过还蛮喜欢劳模姐的,就是她演的多数电影都是这种看不进去的我好无奈。
这一对烦人且奇葩的夫妇,活该生命那么精彩。从懵懂不知到人生巅峰再到暗淡没落,上帝引领体验了一切,虽然迷失在生命里,但塔米菲积极的语调从未改变。劳模姐值得一座小金人,没有她和加菲的表演支撑,这部戏就失去光泽了
7.3/10 她值得一部电影,将她的真实展露,将她的爱与乐观传递。但是本片对于塔米·菲内核的着墨太少,很浮于表面。你自然好过鳄鱼。#金帧9th#HOME4th 20220225
女主值得一座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