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路人》黄庆勋执导,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等众多明星云集。
讲述的是一群平凡人的窘迫生活,真实到可怕,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老中青幼,男男女女,人生起起落落,每个人每个年纪总会遇到不如意,影片中这些人的这些遭遇即可以代指一个人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指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遇到一段愁苦的日子。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命运往往如此。
然而剧中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的坚持,万梓良的等待,杨千嬅的痴情,郭富城的自尊,甚至一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努力。
这是狮子山精神,也是香港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传统。
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生问题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和毅力,都有自己内心要拼尽全力守护的那一块儿。
然后他们和她们相互支持鼓励彼此帮彼此开出一条路。
“麦路人”百度说粤语里指陌路人,陌生人的意思。
而片中又是一群“没路的人”,他们人生进了死局,却相互扶持把自己拼命换来的一线生机让给别人,用命买了一条生路让给别人走。
也许他们和她们用几条命接力换来的一条路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
但,那又怎么样呢?
人生的冷和彼此的暖让我们看到了璀璨的人性!
这也许是导演最看重最想表达的东西吧!
(对了,九指哥也很出彩,取名九指哥是借了洪七公九指神丐的名头吧!
所以结尾黑社会放过了烂赌鬼,一言九鼎。
也许导演想说:人生末路,只要坚持,总有机会。
)
五没有团队:妈妈没有身份,深仔没有上劲心,口水祥没有能力,等伯没有未来只有回忆,而阿珍则失去了青春和爱情。
阿博作为他们的纽带看似荒诞却又极真实。
家族里有位很亲的长辈亲属有着和阿博非常相似的经历:曾经在比较高的位置,因些变故跌了下来。
境况倒没阿博那般惨,可他也同样接受不了,整天闷在房里抽烟,不与人言。
至亲人都是很久之后才知道他发生的变故。
至今每每想到他一个人坐在烟雾燎绕的房间里故思乱想的情状,仍不免伤心落泪。
不幸的是他的肺癌类型与阿博不同,没有特效药,万幸他家当时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也有家人陪在身旁。
真正见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容易理解阿博逃避家人的心境,哪怕妹妹说不怪他,可他以什么身份去面对以他为荣的母亲?
从头再来说得容易,不处其境,难体其情。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看影评中好多人都在质疑编剧的能力,甚至觉得主角为啥不再重新杀回股市去证明自己?
只能说体这种问题的人,图样图森破。
首先,主角作为投资界的精英,因触犯证券交易法才坐牢的(具体原因可以看《窃听风云2》这也是好片子),在投资界坐牢,就意味着被这个圈子所除名,你只身再也没有复出的机会了。
其次投资界它不同于我们的股市,或者说不是赌场,他们主要靠管理大资金收取管理费来挣钱,真正意义上靠投资赚钱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感觉到随便在股市上买股票都能赚钱,是因为国我们中国的国内的经济一直处于上行通道,所以你随便买点,你只要时间够长,扔在那儿爆一准能赚钱,但是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这种概率非常非常的低,更何况你还是拿别人的钱去做投资。
最后很多人问为啥他不能依靠家里的人资助再翻身?
后面剧情会交代的主角的妹妹因为主角破产背上了大量的外债,导致现整个家族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综合以上三条,主角想重回投资界,翻身的机会被彻底堵死了。
由此主角才沦落为麦路人,并且还背上了深深的负罪感。
这部片子的经典之处不止主角在最后的两年时光里生活多么的凄惨,而是在这悲苦的人间,还有同为失去至亲的婆媳互相伤害,却让最无辜的孩子倍受摧残。
购物囊中,可贵的是整个片子,在一片死寂当中,在一片绝望之中,还还对人生燃起了那一丝丝的希望,这个小女孩就是这一次希望的代表,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必等待炬火,我们有一分热就发一份光,纵使往后再无炬火,我们便是这一刻最最璀璨的烟火。
打个分,麦路人在我这里可以得到8分。
所以从电影院出来,翻翻知乎的回答看到大半都是差评,所以有点诧异。
仔细想想,原因大概有二:1.与其说《麦路人》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纪录片"。
它真实展现了这些挣扎在底层泥潭里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有任何美化。
除了深仔,(其实深仔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麦路人,他只不过是麦路人中的"过路人")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在最后都没有得到什么光明的结局。
所以对习惯了在结尾总要升华一下的部分观影者来说,将近两个多小时感觉看了个寂寞。
2.上映的时间点比较悲催。
疫情过后,大家想看的是积极温暖向上的电影,希望从中得到那么一点奔头。
而《麦路人》从头到尾都很压抑,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
我觉得影院在这方面也有考虑,看了几家影院,这部电影的排片量都不高。
翻了翻其他的几个回答,发现大家不喜欢这部电影,主要是觉得这些麦路人都是自讨苦吃。
妈妈为什么宁可累死也要替把自己赶出家门的婆婆还债?
她不可以不管婆婆带着女儿回大陆生活吗?
口水祥为什么宁可故意抢劫让自己入狱只为换来一口饱饭?
他有手有脚不可以自己更生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
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
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阿珍为什么要爱上一个十年前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为什么宁可二十多年无人赏识也要在没落的歌厅唱歌?
她不可以选择其他职业其他男人做一个小时候期望的有家有子的太太吗?
我想,口水祥的那句台词可以解答这么多的为什么。
"有头发谁想做和尚?
"对于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看着他们悲欢离合的旁观者来说,这些麦路人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他们却偏偏择了一条"死路"。
但是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麦路人看来,除了面前正在走的这条道路,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理智去选择那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你我他的区别。
人不是可以统一思想的机器,所以世界上有亿万万人但我们的人生都不尽相同。
其实我也爱看有着光明结局的影视作品,他给予了我们可以做梦的空间。
但也要接受这样真实到血淋淋的作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圆满的结局。
所以我给《麦路人》打8分,在我这里它值得8分。
这部作品在提醒着我们,过好每一天,珍惜当下的美好,即使面对的是也许一片黑暗的未来。
人生总有很多第一次既然都打开了这篇文章了真的不尝试一下吗?
Fateu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等你来发现
豆瓣6.6的评分虽然让我有点惊讶,但也正常,电影的观感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背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很坦白讲,如果是几年前的我,类似的片子,看完也就翻篇了。
最近几年看了香港电台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和书籍《贫穷的本质》,理解了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出身不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试想一下,在香港从事体力劳动(假设不是没身份打黑工),一个月月薪也就1万左右,最便宜的笼屋,一个月也要几千块。
香港的交通也是出名的贵,如果连住都住不起,吃也吃不饱,请问穷人哪有时间努力提升自己,通过进修来改变命运?!
就像片中张达明饰演的落魄画家,画工精湛但却一直乏人问津,因为身形瘦削也从事不了体力劳动,最后为了吃顿饱饭,犯了盗窃罪被捕入狱——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每顿吃饱饭的愿望,实在让人心酸。
去年年底因为工作原因搬到香港,因为疫情,餐厅晚上6点后禁止堂食,于是从新闻上了解了“麦难民”的悲惨遭遇。
加上现在住的地方附近也有一个露宿者出没的场所,时不时看到他们衣衫褴褛,拉着简陋的行李,艰难得生活,心中充满了悲悯。
所以,我一直是抱着同情和理解看完了全片。
我觉得这是一部对于我来说5分好评的电影,因为除了为了片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落泪,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什么是贫穷的本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即使陷入了绝境,依然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善良,还有守望相助。
即使生活艰难,如果愿意努力,还是能见到一线希望——如片末的森仔,阿珍和囡囡。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的著作,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深入剖析全球贫困的本质,探究如何逃离“贫困陷阱”。
尽管贫困无法根除,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1、穷人通常缺少正确信息来源,容易相信错误的事情;如果可以有效将正确的信息转递给穷人,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穷人肩负生活中的多种责任,更难作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政府可以做出一些基础服务的补贴,保障底层人士的温饱,可以大大改善穷人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而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科技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
4、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可以改进上述各方面。
5、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正能量是必须的,成功会改变人们的信念和行为,从而带来更大的成功。
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穷富翁大作战》香港电台曾经拍过一个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邀请了上市公司CEO,专业人士等“富翁”体验一个星期贫穷的生活,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尝试露宿街头、睡板间房、倒垃圾等生活。
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看之前,我和嘉宾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你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著名的香港富豪田北辰,信奉自由市场,任九巴主席时回应巴士加价的论调是“ 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
当他自己一天只有50港元的生活费,还要坐10几块的巴士上班去倒垃圾,大佬的结论是“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是不是很讽刺。。。
结果大佬两天就坚持不住,提前中止录制节目。。
田北辰不是唯一一个人,当这些社会的上层,失去了他们的资源(包括已有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等),从零开始在社会上爬摸打滚,才发现维持基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
一天的工作,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这些底层劳动者之所以贫穷,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
事实上,他们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勤劳,每天不舍昼夜地干活,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工作并非毫无技术含量,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
但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却不成正比,因为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起书的人”。
这种结构上的畸形,靠个人力量的奋斗是难以扭转的,需要政策上的倾斜。
如果不加以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陷入跨代贫穷的恶性循环。
在西方发达社会,特别是北欧这些高福利社会,即使是清洁工,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很好,因为高度机械化,他们的收入和其他行业也不会有很大差别,能在社会上体面的生存。
现在美国有些科技企业,也在倡导给穷人发钱,改善穷人的生活。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生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个人和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阿博 ——一子错,满盘皆啰嗦这位高学历高智商的社会精英,因为一时贪念,亏空公款,导致牢狱之灾,家人还要帮他还债。
其实以他的能力,即使不从事被法庭禁止的相关业务,还是能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的。
但是他没有,他混迹在露宿者中,帮助大家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许这样,他才能找到曾经的掌控感和存在感,找回生命的意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博将自己的救命钱,给了“妈妈”还债——但我能理解,因为对于那时的阿博,救赎别人,比救赎自己更重要。
可惜的是,他救赎了身边的人,却没有和自己和解。
在他母亲眼里,他一直是个成功人士,妹妹也一直尽力维持大哥的光辉形象。
但正是这曾经的光辉形象,让阿博没办法放下面子,以现在真实的面貌面对自己最亲的人。
直到自觉自己时日无多,才下定决心回家,可惜已经太晚了。
就像等伯的口头禅,“有话好好讲”。
最亲的人,是可以接受你真实的样子的,虽然真相有点残酷。。。
如果没有重病,如果阿博可以过了自己那一关,重新振作,其实真实的他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到更有需要的人。
阿珍——此生无悔阿珍算不是一见阿博误终生呢?
10年前的一次相遇,让阿珍记挂至今,即使阿博生活落魄,她依然愿意无名无份地陪在他身边,这妥妥的是真爱啊。
阿博说过一句话,从投资管理的角度,他认为感情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阿珍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她只觉得,在阿博身边,她觉得幸福,那就足够了。
在阿博生命最后的日子,她卖掉了珍藏多年的戏服,不惜血本带阿博看气功师,劝说阿博回家看家人——她是真正懂他的。
在阿博离开后,阿珍也生活得有声有色。
一个有爱人能力的人,一定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等伯——如何接受现实说实话,我是在看演员表才知道等伯是曾经倾倒无数少女的万梓良饰演的。
等伯跑龙套去参加葬礼,想起亡妻时动情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不自觉心酸落泪。
不能接受现实,是很多精神问题的根源。
等伯在麦当劳大清洁被赶出店门的契机和阿博的帮助下,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正视了心结,其实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
虽然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等伯之后仍然喜欢到麦当劳,仍然喜欢玩数独,但脸上的笑容似乎多了起来,我愿意相信,等伯接受了现实,也原谅了自己。
口水祥——无奈的选择张达明的演技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口水祥性格开朗,口无遮拦,但因为身体瘦弱,画作也卖不出去,做了无奈的选择——偷窃,并再次入狱。
但大家并没有忘记他,把曾经的合照发给他,相信也一直有联系,希望这会成为口水祥的精神寄托,出狱后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梁惠妍(妈妈)——春蚕到死丝方尽妈妈应该是全剧中,除了阿博以外最悲情的人物。
相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本来就不接受自己的婆婆更认为自己克夫,并染上赌博的恶习。
妈妈只能非常卖力的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边帮婆婆还债,最后债都还清,却因积劳成疾而亡。
阿珍一直劝她以女儿为重,不应该为婆婆影响自己和女儿的生活。
但妈妈却固执的认为,因为丈夫一直很疼惜自己的母亲,所以无论如何,她要代替丈夫,好好照顾婆婆。
即使是她艰辛的攥够4万元,把婆婆从高利贷手中赎回,婆婆对她恶语相向,她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还好还是阿博,帮她解释,似乎让婆婆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愧吾。
其实婆婆最需要的,是持续的心理治疗。
她不能接受自己儿子意外去世的现实,唯有认为媳妇克夫,将意外事故合理化,并用赌博来麻痹自己。
这又是一个不肯正视现实的例子。
解决痛苦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和接纳现实。
希望最后妈妈无怨无悔的付出,不知让婆婆流下泪水,也完成自己的救赎。
换一个角度看,妈妈死后,囡囡入住保良局,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物质保障。
虽然父母双亡的心理阴影,可能需要一辈子来修复。
但是囡囡在麦路人的关心照顾下,似乎出落得活泼开朗,也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
希望囡囡能够带着大家的祝福,好好生活下去,走出贫穷的怪圈,过上正常的生活。
森仔——条条大路通罗马森仔一出场的时候挺让人讨厌的,沉迷手游,好吃懒做,不学无术。
不过他运气不错,遇到阿博,还有好心的各位麦路人。
阿博没有直接劝他回家好好读书,而是带他一起体验生活,感受赚钱不易,也教会他,无论如何都要自食其力。
最后森仔用自己打工赚的钱,给妈妈买了药膏,也和家人和解了,在发型屋似乎发展也不错,是全局最正能量的角色,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希望吧。
总结一下,如果不想重蹈剧中悲情人物的覆辙,第一,就是要接受现实,和自己和解,然后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第二,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三,家人是永远安全和包容的港湾。
如何解决贫穷,先从自身做起,好好生活。
同时也希望高科技可以释放更多生产力和机会,在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下,让全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愿世上再无饥饿和贫穷。。。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因为极其真实。
记得我2005年刚毕时,在成都东城根街一个叫机关食堂饭馆(应该是这个名字)的吃饭,边上就站着好几个人,你一走,他们就来收碗筷,我最开始还以为是服务员,但穿着又不像,让我震撼的是,他们是收走剩下的饭菜,到旁边桌子吃。
他们不会打扰你,娴熟的动作说明这群人应该已经长期存在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真正底层人民生活,几乎碾压了我刚从学校出来的美好憧憬。
多年后,大概是15-16年吧,有次我带着女儿很晚了,带她去高升桥肯德基,我忽然发现周围坐了好几个一眼就能看出是无家可归的人,有趴着,有坐着,有看手机打发时间的。
旁边桌子客人刚走,我就看到有人上去端走剩下的食物,到一个角落吃起来,10多年前的画面突显眼前。
我当时刻意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没让她去关注他们,让她尽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好好生活吧,最后刻意留下了一些食物。
从那次以后,我几乎不会很晚再带女儿去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
这些人不是乞丐,真的和电影的人一样,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敢相信。
麦路人 (2019)6.5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庆勋 / 郭富城 杨千嬅
电影综合利用情节、形象、表演、剪辑、配乐等手段竭尽全力勾起观众的坏情绪。
如果你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鉴赏力就请他看这部电影好了。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可能的坏人、坏事都一定会发生。
这是怎么了?
一般人要想做到这些至少要在繁华都市的地沟里呆上半年然后再转移到垃圾场住上两年才有可能……。
本来杨千嬅形象很阳光,混到这里形象几乎崩塌。
那个叛逆小子让人一看见就想揍他。
郭富城形象一直都是这样子猥琐,幸好这次不再暴躁了。
还有那个替不承认自己的婆婆还赌债的带着孩子的大陆女人,是被门夹坏脑子里编剧杜撰出来的的怪物。
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故事和情绪比东北赵家班的戏还要操蛋,戏里戏外都是倒霉、暴躁、加害,周而复始、翻来覆去,目的就是来添乱的。
现实和电影是一模一样的。
回想曾经在麦家打工的日子,那时候经常是夜班,和这些“麦路人”一起在店里熬过一夜。
有一次有检查,连续几天我们都夜里停业搞卫生杀虫啥的,就把他们都赶出去了(就像等伯崩溃的那次),我休息了几天,再上班“上访哥”跟我说:老咳嗽的大叔前几天在地下通道里死了……所以看到郭富城躺在桥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现实不就是这样嘛?!
帝都麦当劳的夜里也是鱼龙混杂,有等着去医院换班的号贩子,自称是上访户的奇怪大叔,不说话去卫生间要数步数多一步都要退回去重走的神经哥,貌似离家出走的弱智少年,一身牛皮癣的怪阿姨,给大伙讲气功中医的大妈……总之男性居多,也遇到过离家出走的孕妇,带孩子看病没钱住店的妈妈和孩子,受打击失魂落魄趴桌子上睡着丢手机的大姐。
天一亮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极少数会整天都在,他们不都是好人,其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也懒也馋耍无赖的时候也讨厌,但也可怜。
前几天和还在麦当劳打工的朋友闲聊,说从疫情开始,因为疫情管控,流浪汉都不见了,再也没回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儿过夜呢?
特别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是:这剧本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博哥的故事博哥应该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开始进入了“五光十色”的富人世界。
慢慢开始追一些富人的潮流,请小艺人(阿珍)来唱歌,出手阔绰地给小费;不管妹妹喜欢不喜欢,坚持送妹妹去英国读金融;每夜宁愿出去喝酒应酬也不回家看看给他打了无数电话的妈妈。
一次公司让他推一个项目,虽然项目没有充分的资料,但是上司承诺他升职加薪。
他就给原来很多很信任他的人都推荐了这个项目,结果是个皮包项目,最后投资人都血本无归。
因为没有后台,在对公司的审计中他被推了出去背黑锅,公司老板承诺帮他照顾家人、等他出狱之后给他更好的工作。
他相信了,承诺了家人之后,就自首进了监狱。
出狱之后,发现老板早已跑路,妈妈的身体也越来差,之前欠的一些钱妹妹一直帮他还了10年了,妈妈和妹妹现在的生活环境很差。
他无法回家面对这一切,不敢回家,因为进过监狱,所以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
他在这个麦当劳待着的原因是,有人跟他说在这里见过他之前的上司,他想要找到这个上司来给自己作证,给自己翻案,回到金融届。
差点因为阿珍敢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放下找上司的执念的时候,却已经时日无多。
阿珍的故事阿珍年轻的时候歌唱的一般,人倒是长得好看,自然就爱美,没读过什么书,遇到事情只会求神拜佛。
她被小姐妹拉着去拜佛之后,当天就接到了她第一个在打场子唱歌的机会,这天她遇到了刚刚升职加薪的博哥。
那时的博哥满满的诚恳和礼貌,是她以前没见过的人。
阿珍以前唱歌的地方客人总是点一些她不喜欢的歌,唱歌的间隙还会灌她酒,对她动手动脚。
但是博哥就是把她当成很普通的歌手,在他的party上,阿珍问博哥唱什么歌,博哥让她唱她想唱的歌。
别人敬他酒的时候,博哥说等阿珍唱完这首歌再敬酒。
这是阿珍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别人花钱买来的商品,而是一个真正的歌手。
阿珍也找了博哥投资,同样亏得血本无归,一直在找博哥。
在歌厅遇到之后,博哥跟阿珍说了当年的事情,阿珍选择相信博哥是好人,相信这不是他的错。
但是她还是需要一个证据来真的相信她,所以她陪着博哥在这里等上司,希望能给博哥翻案,因为她非常想相信博哥。
所以她哪怕给自己的演出服租了房间,自己也没去住,陪博哥一直住在麦当劳。
还卖了自己视若珍宝的演出服来给博哥看病。
深仔的故事深仔和哥哥的关系一直不好,从小哥哥就成绩好,心眼多,什么事情都压深仔一头,明明是哥哥闯的祸也能让妈妈相信是深仔干的,每次挨打的总是深仔。
深仔没有继续读书,所以只能打打散工,哥哥在保险公司有个正经的工作,又结了婚,妈妈的眼里好像就只有哥哥了。
妈妈的偏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嫂嫂怀孕了,家里做有营养的只给嫂嫂一个人吃。
有天深仔下班回来,不小心吃了桌上给大哥留的糖水,被嫂嫂看见了,就一直戳着他头骂他。
妈妈出来看见了,也只是和稀泥,明明自己前两天下楼摔伤了腿,还要下楼去给哥哥再买一碗糖水,好像哥哥下班回来喝不到糖水是天大的事儿。
他一方面心疼妈妈,一方面生气但知道不能跟怀孕的嫂嫂吵架,于是只能摔门而去,从此开始住在麦当劳。
丧夫妈妈的故事妈妈是大陆妹,她丈夫去内地旅游的时候他们认识的。
当时港剧很发达,妈妈是看港剧长大的,一直很希望去香港生活,觉得在香港孩子会受到更好的教育。
她的丈夫也是因为这样,才好言好语骗她来了香港,她也发现香港的生活也不似电视剧里那般光鲜亮丽。
她的丈夫是小巴司机,早出晚归还没什么钱。
她因为没有单程证没法打工,在家里免不了被婆婆看不起、挑剔。
她也免不了心生不满,埋怨自己的丈夫当初承诺她的那些话都是骗人的。
孩子出生之后,花钱的地方更多了,她丈夫许诺她会更努力工作,赚钱让她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一次疲劳驾驶中,丈夫车祸去世,婆婆认为都是她每天逼他挣钱导致的,觉得是她克死了自己的儿子。
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每每想起她自己埋怨丈夫的那些难听的话,还有丈夫描绘过的自己挣钱了和妈妈一起生活的美好的景象,她就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丈夫。
所以虽然婆婆一直骂她,赌钱,她也帮着还。
她觉得只要自己拿到单程证了,可以打工了,她就能给完成丈夫生前的心愿,带着婆婆和女儿一起好好地生活。
她无论如何都替婆婆还赌债,不惜去mai的原因就是这个吧。
口水祥的故事口水祥小时候有自闭症,被亲生父母送去了福利院。
虽然现在已经能和人沟通了,但是因为自闭症,他自幼身体孱弱,被同学排挤,自己课间就没事画画,但是同学都嘲笑他,他每次快画完的时候就故意抢走他的画,毁掉,所以他从来都不敢把一幅画画完。
因为身体和精神的问题,他找不到什么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睡在麦当劳。
他太瘦了,雇主都觉得他是xi.du的,他也确实干不了什么重活,所以雇主很多都很快就不用他了。
他不想次次都让博哥去找店家理论,每次被解雇都只说自己觉得累,不想干了。
等伯的故事等伯年轻的时候是个消防员,常常在晚上出任务。
等伯的老婆有抑郁症,情绪总是大起大落。
等伯出任务的时候,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空荡荡的,她总是自己想很多,等伯回来的时候,她会歇斯底里地不让等伯再出任务,害怕再也等不到他回家。
等伯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在家楼下的麦当劳里看书,等他平安回来。
麦当劳里人来人往,她比较不容易胡思乱想。
老婆会放一杯水在自己的座位对面,等伯每次出任务回来就来楼下的麦当劳,先喝口水,然后拉着老婆的手回家。
有次她在麦当劳等等伯回家的时候,有骗子来搭讪,骗子了解了她家里的情况后,利用等伯出任务的时机,骗走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等伯老婆心理承受不了,抑郁症复发,跳了。
从此等伯每天坐在老婆以前等他的地方,等着哪天老婆能走进来,像他以前一样,喝了放在对面的水,然后他们拉着手一起回家。
他不敢回家,因为他怕在家等不到老婆回家。
The world is never made of atoms. It is made of stories.总感觉这个电影讲的是这么几个故事我脑子里的戏实在是太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6.5/10
其实就说了一个事 香港市民已经活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麦当劳这个资产阶级庇护所的话 外面是啥大家都知道
丧的太多,温暖太少…群像演技真好,张达明和万梓良和刘雅瑟都各有出彩,衬的郭富城和杨千嬅有几分没那么出众了。
很感动,但感动的背后是一个个不合逻辑的煽情。
不知道是不是在深水埗拍摄的,没见过香港深夜的麦当劳,但在北京见过很多次。电影可以关注城市“另一面”很难得,也看哭了,但还是觉得有点煽情了,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真实中的城市零点后,虽然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更多是平淡如水的艰辛,像电影里这样的剧情很少见吧。
小人物的生活,没太看进去。
做人要知掟。老麦难民众生相,看得出资料搜集还是很扎实的,但成也剧本败也剧本,又死人又生cancer,“戏味”似乎太浓,不如结尾那场公车熄灯,让一切随风。即使再冰冷的钢筋森林,也依然有守望相助、倔强生存的人们,只是历经黑暴的香港,再无江湖义气,只剩血雨腥风。
题材很吸引人 电影本身令人失望 特别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种质感 封面我还以为胡歌
这不是天真的底层,也不是真实的世界,低幼的幻想和媚俗的苦难没有任何意义,以致于看到结尾杨千嬅的角色姓社,我都想为社做个辩护。
5.
片尾曲唱着“归家”,他最终还是没有归家。他永远停摆在了夜风中。
开头是真不错,因为各种原因无家可归的麦路人们,深夜聚集在麦当劳里,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家庭的氛围,特别喜欢看他们拼命赚钱、珍惜每一份食物的那些小细节,感觉特别真实,然而开始聚焦博哥和妈妈母女这两条线的时候,整个故事就无可避免地向着泼天狗血的方向去了,真的很可惜,前后割裂的太厉害,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深夜食堂》遭到国内两度糟践之后,南橘北枳的居酒屋不伦不类,就有网友指出还不如肯德基合适。麦当劳异曲同工,这不就来了。一组群像,深仔、等伯、口水祥、“妈妈”&阿妹,最多当属博哥&珍姐,都拥有各自的篇幅。这群人就像路灯上的那排鸟,聚散在日落日出。(其中,博哥总在谈及经管理论的时候“回光返照”,转瞬即逝的意气风发。)即使自此各走各路——有人必须等待、有人不再等待、有人不必等待、有人迈入正轨,有人抵达终点。一张合照是他们交汇的见证,他们是命运共同体。现实不由分说,没有livin‘何来lovin’。
《麥路人》以「快餐店的露宿者」切入故事,細膩刻劃繁華都市背後,窮困潦倒、底層小市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透過露宿者們共同編織城市凌晨時分的眾生相,露宿者們因不同原因被迫露宿,機緣巧合下聚集於同一間快餐店內,彼此扶持對方渡過難關,富有舊時井字公屋年代,街坊守望相助的人情味,故事不斷弘揚主角們的人性超乎想像般善良,人物設置略為「離地」,但總算為困於陰霾的香港人打下一支強心針,電影不慍不火地展開角色各自承載著的複雜故事,然而後半段以連串意外強行將幾個角色陷入前所未見的困境,強行煽情催淚,白白浪費如斯上佳的題材。
杨千嬅太出色了,dreaming当歌星的女人在唱起一首一首曲子的时候梦回老香港的千万风情。讲的是件丧的事儿,但表达不过度,流动在空气中的氛围都是轻松体面的。结局不好,但没有刻意去抱怨或者诉苦,亮点在“无家可归”的城市漂泊者共同手拉手组建了一个“家”,不够强大,但也依然可以守望相助。
资本主义香港的底层惨景。剧本和导演技法谈不上多流畅自如,有几段配合音乐似mv意境感染力好些。影片后半段残酷到底打击得人恍惚。 万梓良的角色比较尬。至于郭天王,一部市民戏粤语小片,因为有他而有了不一样的神采。结尾我脑中浮出另一幅情节:博哥挣扎下电车,艰难向家爬着,吐血死在路上。当然原版结尾即够悲,意味也正好。最后祝愿可爱的小妹能自强长大,有幸福的未来!
前大半段都还行,表演,人物,故事,都没问题,但是后面垮了,还是单薄,撑不下去
真诚且动人。每个角色都刻画得有血有肉,导演没有采用猎奇的视角,也没有将这群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圣人化,只是找到了最普通、最平等的视角切入他们的生活,看完你也许会理解麦路人的存在。
命题作文,剧情总让我有种看rthk小短剧的感觉,万子哥的戏内外兼修,那群沦落的天涯麦路人,彼此既是途人,离别后亦是陌路相逢者,微弱的光总能照亮点燃别人的生命,也会成为自己不息的火苗,即使这点烛光微弱,不能照亮生命,也不至于陷落于黑暗中。
横向不如《小偷家族》的家庭感;纵向远逊《细路祥》探讨的陆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