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想到的是那幅上下不断循环的楼梯画。
你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无法在看完电影后说清楚谁是电影的主角,是想当导演的杰森,还是和影片同名的小女孩Realite?
当我想要搞清楚谁是主角的时候,却发现没人是主角。
即便是看起来最能够脱离虚幻,和现实连接的小女孩Realite,也没办法成为电影真正的主角。
因为在最后,那位拍摄出电影的鬼才导演,也在杰森的比划中框进了电视屏幕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烧脑电影,但看到最后,我觉得,也许真正的主角并不在电影里,那些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只是一种意向,只是在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在看电影的人们。
但这样一来,看电影的观众们,就如果电影中那部叫《WAVES》的电影里的人,在看了电影后就傻了……好吧,原谅我这么说,不过的确如此。
所以,电影真正的推手实则是一位导演,这个导演可以说是虚幻的,因为他不曾出现,但这个导演却也是真实的,因为他拍摄了一部电影。
抱歉,我所说的导演不是电影中角色的任何一个,也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而是原本就处于电影中而不曾出现的一个人。
而这个导演实则又是一位观众,他展现着属于他的真实生活。
可能连我自己都会糊涂了。
那换种方式讲。
电影并不是在客观的展现一个故事,而是告诉了我们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知道自己会在怎样的处境之下。
也许你热切盼望的一个真实, 其实只是虚幻的一部分,你的热切只是别人眼中镜头。
一如同那首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如果熟识1400年前慧能“幡动风动心动”的公案,那么你就会欣赏昆汀杜皮约在2014年用电影语言对其进行的有趣阐释。
一个名叫真实的女孩从父亲打来的野猪肚子里看到一盘完整的录像带;一心想成为名导的杰森在电影院看到一部与他策划已久一模一样的电影成片;制片人在审片时接到了正在审看的电影里打来的电话……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小姑娘从野猪肚子里掏出的录像带里播放的视频内容。
导演把诸多细节构建在一个个嵌套结构中,然后再逐一将其击碎,这种光怪陆离的蒙太奇手法,把观众弄得云里雾里。
然而,对昆汀杜皮约这部电影的不理解,不正是我们对他要表达的观点的理解吗?
我们常规理解的真实,应该符合外在世界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事理逻辑,但常常忽略了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投射逻辑,正是因为这种违背常规逻辑的存在,我们就会用幻觉或梦境去解释(掩盖)。
从苏轼和佛印之间的“粪心与佛心”之辩,到荣格的“我们的外部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乃至物理学关于人类对世界认知都是电磁波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共识,人类的认知主体正逐渐成为了客体世界的主宰。
这是写给《真实》这部电影观看者的分享影评,没有看过的朋友请跳过。
如果不小心被影评剧透了,您的生命中又少了一部可以带来奇妙体验的上好电影了。
--剧透警告的分割线首先说个结论,对于看惯了各种奇妙电影的笔者而言,《真实》真是一部屌炸天的佳作。
读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也请放心,容我罗嗦几句后,您会读明白《真实》究竟用了什么手法,想表达什么东西。
我也是昨天晚上在b站看的《真实》,而且动机很明确,就是想找一部烧脑的好电影看看。
原因是昨天白天陪老婆去看了下票房爆表的《捉妖记》。
这部戏前阵子的宣传相当没节操,搭大圣归来的便车,说自己比人家更良心更优秀云云,还有许多网友附和。
去电影院看发现,这部戏的节奏比瑕不掩瑜的《大圣归来》混乱多了,角色性格转变也缺乏适当过渡。
关键的桥段低龄化,而一些搞笑的场景又成人化,许多笑点是挠人胳肢窝的。
总之看完了各种失望。
意识到当今的电影市场已毫无疑问被青年女性所主宰,包括英雄气十足的《大圣归来》,自来水们宣传的焦点也居然是腐、基、虐、萌、傻。
甚至于可以罔顾逻辑,情理和智商。
于是我决定找一部真正优秀的烧脑电影,给自己的大脑找一次电疗,来拯救一下那被废萌文化所污染的心灵。
简单扫了几部打着烧脑标签的垃圾之后,终于找到了《真实》。
凌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沉浸在电影带来的“疹”(eczematous)体验中,同时意识到这一天是多么的幸运,当我想要看一部烧脑的好电影时,就真的遇到了一部屌炸天的极品。
然而大多数朋友虽然有相同的感受,却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为了与大家分享我的愉悦感受,决定还是要写这篇影评。
在这篇分析中,我会努力说明白三件事,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导演是如何实现他的目的的?
第三:导演达到这种效果,背后是什么原理。
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我看了许多朋友的短评和长评,多在纠结导演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或陈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电影应该讲述一个故事,或应该要寄寓一个道理”,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
恰恰是这种错误的定势思维作为前提存在,阻碍了许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
因为,《真实》真正想要营造的,是一种由观看电影带来的精神体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体验的话,就是“eczematous”——湿疹。
当然,如导演在片尾用医生之口所说,这个体验真的(indeed)就是一次eczematous attack(湿疹发作),但不是长在皮肤上的,而是“inside in your head”,是脑海深处的湿疹发作。
不过eczematous这个词对我们而言还是太生僻。
回到本土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
那在中文的语境中,要用什么词翻译eczematous attack比较好呢?
——“毛骨悚然”。
对的,导演整部电影并非想要讲一个故事,或宣传某个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强烈地感受一次“头皮发麻”、“汗毛倒竖”、“背脊发冷”、“毛骨悚然”的体验,半痒半麻的感觉如同电流一样冲击着观众的督脉,就像急性过敏一样,甚至能在皮肤上感受到痒。
而我昨天看电影时,就被这种eczematous attack击中了。
看过《真实》的观众绝对知道是哪个场景带来的这种体验。
最近一次看电影有类似的感受,也都是好几年前。
或许是《阳光小美女》这种级别的佳作才能带来的惊诧与满足。
对于我这样看电影多的观众而言,因剧情而惊讶早就特别困难。
然而《真实》带给我的“毛骨悚然”体验,居然长达一个多小时,别提多么酸爽了。
更重要的是,带来这种毛骨悚然体验的并非惊声尖叫,血浆四溅或黑暗角落中扑出的鬼怪——而是仅仅用极为巧妙的手法,不断地给观众内心营造奇异感。
这种奇异感经过一定积累后,在某一个画面(看过的都知道)迸发出来,就造成了浑身上下汗毛倒竖的eczematous attack。
用更加时髦而通俗的词语来表达,观众在被导演mind rape的过程中产生快感了!
导演排这部电影,并非让一般的观众去好评它,而是挑战所有因观影较多,而自以为淡定的影迷。
导演非常自负地在电影中一次次宣告(借电影中导演角色之口)我要让你们感到mind fxxk,用超乎寻常的自信主导着剧情走向,极其精心(并非某些观众以为的随意)地设计每一个环节,最后毫发不差地实现了他的目标。
对于导演这种牛逼的魄力,我只能说你赢了,你屌炸天了。
我想,认真欣赏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所说的屌炸天的一幕在哪儿。
我不用再细细描述这个情节,只需要向观众朋友们强调这一点就行了:当你看到这一幕,口中飙出“what the Fxxx”的,感到浑身毛骨悚然的那一瞬间,导演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不要再纠结导演有啥故事想讲,有啥道理想描述,你此时此刻的eczematous attack,就是他最主要的目标。
也只有在我们能专注于这份eczematous attack的体验,看到结局画面的那个“reality”大标题时,才能明白导演的深意。
他借这部电影,无非是重复一个千百年来各种哲学与心理学实验所探索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实”。
眼睛见到的是真实吗?
耳朵听到的是真实吗?
逻辑所思考的是真实吗?
或者归根到底——我们人类真的有能力辨别真实吗?
抑或是人类天生在辨别真实上,就是有缺陷的?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说明导演营造这种eczematous attack,所用的各种手法。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关键,这些颠三倒四的情节,并非是导演任意涂抹真契自得,而是高度复杂,精心设计,控制力达到顶点的艺术成果。
首先,导演自己在电影里已经表达了他是如何做的。
在片尾,那个穿着毛鼠服装满脸湿疹的医生(导演自问自答的提问者),问旁边的厨师(代表导演的回答者):“你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 厨师答道:“我有特殊的技巧,我把草莓包在湿布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次都如此轻柔,这样你不会损坏它的表皮”。
导演这个自白太屌了,容我缓缓再次发作的eczematous attack先……将厨子的话翻译成导演的真心所想,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饼一样的技巧。
他把草莓一样的剧情片段,包裹在湿布(画面声音交汇而成的电影语言)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段剧情的逻辑,由于每一次挤压都如此轻柔,以致于电影声光语言所构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样柔然轻薄)居然没有崩塌,而内部的逻辑已经被挤压得一团浆糊,或者说积累了无数的奇异感。
以致于可以产生那么强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导演太尼玛自负了,以致于忍不住在片尾还要让厨子替自己来赞赏自己。
不仅如此,当医生跟厨子说,你不妨演示一下?
厨子说好。
厨子说好,就是导演自己说好。
他立刻自负地向我们演示了一遍他挤草莓的手法:痒痒男(代表着头皮发麻,毛骨悚然,却又一头雾水的观众)从屏幕左边出现,问医生我这究竟是怎么了。
他问的,就是观众此时此刻的毛骨悚然,究竟是怎么了?
然后医生告诉他,你这真是湿疹发作。
镜头切回第一人称的特写,让医生代表导演说了,这就是湿疹发作的感觉,不过是在你们脑海深处的发作。
现在读者您明白了吗?
导演贯穿整部电影的技法,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塑造奇异体验,却把这种奇异体验压制在连贯的剧情之下,小心翼翼地不碰破像挂在小马面前的胡萝卜一样、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叙事逻辑。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
许许多多的导演都擅长使用。
但我到昨天才知道有个昆汀·杜飞,他在宣告“我才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最牛逼的导演”。
为了让观众能真正搞明白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内在原理,我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国内玩玩艺术搞魔幻现实主义的小导演很多,但大多数太嫩,炫技有余效果不足。
这方面唯有姜文才是一流的。
他在《一步之遥》中用了很多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且都是和叙事和情绪高度结合的。
最让我感到精妙的是男主角在书房见到五六,回想之前经历的一幕:<图片1>想想看:为啥姜文回忆和五六对话时,抬着头看着天上说话?
<图片2>想想看:沙滩上进行的对话,这个沙滩怎么可能在一艘船里?
<图片3>想想看:两个人前一个镜头还在船尾看海,后一个镜头怎么在沙滩上踹脚?
想想看:这一幕最精彩,姜文听到身后五六的叫唤,从想象回到现实,在书房中回头的一刹那,为何背后居然是船尾的大海?
每一个镜头细细来看,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但这些奇异点被非常紧凑的回忆逻辑所掩盖了,观众还没来得及意识到画面的不可思议所在,下一个内容丰富的剧情段落已经扑面袭来,一点思索的时间也没有。
这就是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恐怕是姜文最近几部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场景之一。
它和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一样,故意拼凑了空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拼凑了时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把各种不连续的空间线和时间线交错在一起,唯一连续的是叙事和角色的情感。
由于角色的情感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因此这个情绪被极大地凸显出来,灌入了观众的感受中。
而之前错乱的空间和时间,恰恰营造了一种亦幻亦真的梦境感。
在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所有的角色在进入这种梦幻感时,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来打破这种奇幻感,他们都对不可思议的情形无动于衷,也让带入他们感受的观众无法跳出来思考。
多说两句,如果角色质疑了这个场景,就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一种荒诞手法了,让世界的荒诞来承托角色的独特体验,这个就是周星驰擅长的了。
话说回来,《真实》的导演杜飞,不停地用鲜明的光影,直白的画面,连续的对话来营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光影声音氛围,这就是他小心翼翼不去碰破的草莓皮。
也正是这张皮的存在,诱导着观众一直在一种现实主义的预设心态下,在不断接触到不可思议的剧情时,总在拼命消化剧情时绞尽脑汁寻找一个合乎情理或逻辑的解释(谁谁在做梦,谁在谁的梦中,谁和谁可能是一个人等等)。
而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促使那层草莓皮始终不破,才会酝酿出后面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的爆发力。
导演在电影中塑造了哪些不可思议的奇异点呢?
这我就不多说了,细心的观众可以再看一遍电影,一个一个地数。
我就举一个点,小女孩想用学校的录像机放录像带,被老师抓住了。
女孩和那个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梦的主任对话,当主任表示要拿走录像带否则就告诉她服务时,小女孩威胁主任说“你这么做,我就告诉所有人你穿着女人裙子开军用吉普”。
这是电影前期一个特别大的逻辑奇异点,观众不禁喊出“what the fxxx?
” 该主任不是梦中穿着女人装见到小女孩么?
怎么现实中小女孩居然拿这点威胁他??
为什么这个点值得举例子呢?
因为导演在塑造种种奇异感时,不仅用了常用的拼凑了不同的时间线,拼凑了不同的空间线来营造奇异感,还大量把梦境和现实混在一起,营造梦幻和现实的奇异感。
这就是他的目的,这部电影本来最终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真实”。
而这个奇异点的出现,已经稍稍地用力大,险些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
然而这是导演故意的,在这个点他就是要用力挤压剧情下面的逻辑结构,即猛力又轻柔,于是在破裂之前戛然而止。
尔后又让主任再次出场偷偷更换女装,给观众一种他之前说做梦是在说谎的“暗示”,安抚了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们又自作聪明地回到思考整部电影的“合理解释”节奏上。
诸如此类的奇异点,时间线的奇异点,空间线的奇异点,梦幻和真实交汇的奇异点,贯穿整个电影。
但哪个奇异点的“奇异感“,都没破坏叙事和角色情绪的连贯性。
只要这两个连贯性没被打破,观众就始终被剧情牵着鼻子走。
而且奇异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一个点的内在因果。
这个草莓的表皮还是完好的,但内部的逻辑架构已经踏缩成一团浆糊了。
观众没有看到这团浆糊有多乱。
直到电影的那一幕出现,在流畅的剧情下把所有的不合理集中到一个时间点、一个画面中爆发出来时,观众高呼what the fxxx,才发现自己已经被mind fxxx爆了!
我们这些受虐狂不仅高呼,导演太尼玛天才了,太牛了……可这种惊呼居然也被导演完全考虑到了,他让电影中的制片人替我们惊呼,替我们夸赞他,更显得我们是如此的predictable,如此被他掌控。
所以说,导演从头到尾都在精心设计,极其精巧地炫技,无所不在地营造奇幻感,却又小心翼翼不破坏叙事和声光的连续性。
他自己倒是嚣张地不行,在电影一开头就说了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还是那个厨师,在第一次接受痒痒男采访的时候说,”这道菜就是一个甜点,草莓夏洛特“——它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甜点(甜点般的电影),非常容易制作(表演和拍摄没什么复杂性),而且这个甜点(电影)的成本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not so gross to touch“——作为一部魔幻手法如此多的电影,由于它剧情简单,围绕着生活的现实感铺陈开,并不会像别的魔幻主义电影那样令人不适(例如我之前评论过的《一步之遥》和《鸟人》,就多少令人不适)……我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他的目的,挑战我这样自认为阅历丰富,不会被悬疑手段忽悠的观众。
他用角色的话做了说明,也是下了战书。
他就是要做一部挤破一切内在逻辑却不挤破皮的电影甜点。
而最后eczematous attack袭来时,看到小女孩录像带画面的那瞬间,我内心中铺垫了很久的高能反应语境,也没有带来一点点防备。
导演还在对观众说,早说了嘛,要耐心,不要急着想知道录像带的内容,还没到时候……就像甜点中最甜的馅儿,要等其它部分的口味都混合后才有最佳的效果。
这份甜点最终的隐喻,是电影中那盒录像带。
和怎么揉都不会破的草莓皮一样,这个录像带是被野猪吃下去也不会咬破的法宝。
它是一切悬念中的核心,是挂在我们额头前、吊着我们胃口的胡萝卜。
是最后引爆脑海中eczematous attack的传染源。
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你赢了,你太牛逼了,屌炸天啊!
按原计划,我还要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介绍这种引发eczematous attack的原理。
这是导演真正的不传之秘。
然而不好意思,哥早就看透了这里面的一切奥秘。
不过现在已经凌晨二点,我明早还要赶着上班,只好简单说两句了。
以后有机会再补完。
1. 为什么会有奇异感的同时,却不会碰破那层草莓皮呢?
2. 为什么奇异感会引发eczematous attack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心理学问题。
只是很多人只把它用在特别具体的一两个问题上,例如导演想探讨的,什么是”真实“。
同类的探索其实太多太多,最直观的是不可思议的图画。
例如:例如:
例如:<图片6>例如:<图片7><图片8><图片9>由于心理学家的杰出贡献,这样的不可思议图片有很多很多例子。
我们常看的魔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思议事件,因此也被称作幻术——不是买鸡小子,而是illusioner。
除了图片和魔术外,还有语言类的不可思议,例如:”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关于这些没时间深究了。
简单做个结论。
人类的思维境界其实并不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是由众多单维度(判断大小,和判断轻重,在我们思维中是两个独立环节)的二进制逻辑贯穿成的。
在一个场景下,我们只能用一个维度的逻辑做一个非真即假的判断。
而特别复杂的逻辑,我们只是用很多次单个逻辑的判断拟合出来的二进制串。
如果有远比人类智慧的生物,可能可以在一个判断中,同时处理完多个维度,多个环节的判断。
这个天生不足,意味着人类思考问题,本该遵循层层递归原则。
每加一个环节或一个维度,按道理都该检查之前的每一个维度和每一个环节,于是构成一种九连环或汉诺塔式的思维方式。
否则就会暗藏隐患。
但人类的直观是达不到这样的回归拟合的,常常是单维度,单线程的判断,于是隐藏着错误,当错误无可置疑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错觉。
这个错觉可能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冲突,可能是理性和感受的冲突,可能是想象和现实的冲突,诸如此类。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奇妙艺术体验,都是有人利用人类的不足,这些错觉营造的。
而人类两个基本的生理功能将会在察觉错觉后迸发,一个功能是因为奇异而警觉(视听变敏锐,注意变集中,乃至于毛骨悚然地警惕),另一个功能则是在察觉奇异感无害后有愉悦的体验(愉悦就是放松身体警戒中的机能)。
我们在不可思议的图片中,在魔术中,在奇妙的语言中,在科学实验中(例如静电让毛发竖起),在种种艺术创作中(例如梵高的星空)都能体会到奇异感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乐趣。
然而我真的从来没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带来如此强烈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为此我感到很爽!!
感谢屌炸天的导演!!
这个文章写于 2024年5月24日 那会我还没有生病 还是贴上来吧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这首歌是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极简主义音乐,在此之前我以前几乎没怎么关注过极简主义音乐。
但在2015年看完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之后,我对这首电影中的插曲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每个看完并且喜欢这个电影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BGM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在多年之后,一直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这是我最喜欢昆汀的电影),2024年5月24日凌晨2点多,我再次重温了第二遍这个电影(这里想起我的挚友阿孝曾经问过我:你喜欢的电影会看第二遍么?
这个问题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在多年后一直想再看一遍这个电影),这个电影非常烧脑,老实说我在9年之后看完第二遍之后依旧没完全看懂,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构思非常独特,涉及到“到底什么是真实还是梦”的这个经典话题。
包括梦中梦,这个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梦中梦的感悟:我甚至可以怀疑这个电影就是导演昆汀·杜皮约的一次梦中梦和清醒梦的来的灵感,再稍加一些改编(正如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
说回这首歌,初听这首歌会觉得非常冗长枯燥,单调乏味,对听习惯传统歌曲结构的乐迷来说会想:这个是什么玩意啊!?而且这首歌网易云上有人提示过这首歌最后10分钟(而且其实最后10分钟有了变化,非常关键)被切掉了,我搜了下,果然spotify上的版本是1小时01分39秒,预计这个才是完整版。
但在2024年的当下,一首歌如果连超过1分钟都会没人耐心听完,更何况这个作品居然有1个小时!
更何况大部分时候你会感觉似乎一直在重复!
真的是很催眠的一首歌啊!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看过电影《真实》并且很喜欢之后,相信你也会对这首作品重新产生改观,并且对极简主义音乐不再那么排斥,所以这也就是我想推荐这首电影配乐的原因:因为这个音乐和电影紧密结合,并且会让你对一种全新的没接触过的音乐产生兴趣!
好了,以下开始涉及剧透,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继续看下去:巧合的是我在搜这首歌的中文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篇豆瓣上科学宝小魔仙翻译的《摇滚极简主义》,里面提到了几句:1 在梅西·埃里奥特(Missy Elliott)和提姆巴兰(Timbaland)共同创作的反物质主义赞歌《苏醒》(“Wake Up”)中,有一位牧师或是政客在歌中愤怒地大叫“醒过来!
醒过来!
”我突然鸡皮疙瘩,这不就是这个电影《真实》里面最后的片尾么!?
2 声音科学固有一种反复性:声音在空间中通过周期性的波动传播。
waves!
(中文翻译为:波)我靠,这不就是电影中杰森导演的电影片名!?
我就和电影中那个马歇尔角色的感慨一样: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3 学者罗伯特·芬克(Robert Fink)在其关于极简主义运动的文化研究中提出,极简主义音乐是一种对高速、同质、重复的消费文化的模仿,或是一种另类的无休止的电视商业歌谣。
你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里面说的电视波会杀死所有地球人!
包括其中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并且进去后就拨电话这段让我非常触动。
(为什么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
为什么精神病院会有电话?
为什么电话是假的?
)说完这些,相信你会对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这首歌,极简主义,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都有了进一步感受吧。
此外,这个电影中,没有人能相互理解,哪怕作为夫妻来说,妻子也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只有最后马歇尔被震撼到之后才理解了先前一直不满意的这位导演zog。
小女孩名字就叫真实,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当她说出来猪会吃录像带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了。
主角测试了几百遍痛苦的呻吟都没效果,只有一次被马歇尔看到并且真的被伤到发出的真实的痛苦呻吟才被通过,zod必须等名为真实的小女孩真实的睡着之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昆汀·杜皮约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法国导演之一,而《真实》这部电影又是他所有作品中让我回味最为良久的作品,但相对其他法国导演来说,昆汀和这个电影依旧非常小众。
我曾经在前几天和另外一个好朋友再次提到了这部电影,并且我当时就和他说我很想再温习一次,并且我愿意和他一起再看一遍这个电影,但最终没有看成,当然想再看一次这个电影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我很高兴我终于在多年后终于再次看完了这个电影,并且能记录下以上这些。
附:摇滚极简主义原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80122168/?_i=6490417DEY2sV4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网易不完整版 https://music.163.com/song?id=426026170&userid=15668948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spotify完整版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09CIQSlQOHUc7Cfqnmvp3d
——————————— 三步错觉 ————————————判断真实,需要不在真实中。
1 现实。
2 醒来,发现刚才不是现实。
3 让第三者出现在前两个世界里。
这样就构成了真实的错觉。
不可能的三角形: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2465.htm——————————— 真实和虚构 ————————————通常我们觉得:世界是真实,脑中是虚构。
真实只是相对虚构的外层环境。
然后一层一层,就有了戏中戏,梦中梦。
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梦。
这正是本片的主角。
(其实也暗示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他们在不同的层中。
上一层:生活中的主角:我们下一层:故事中的主角。
再下一层:他们创造的故事。
以上非常好理解。
—————————— 观察者 ——————————————每一层世界的角色都是观察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判断真实,需要跳脱环境,结束故事。
死亡、醒来。
1 我们会默认观察者所处的世界真实。
你醒着,你在看文章,你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梦中的人物,我们作品中的人物。
同样觉得他们的世界真实,但我们知道他们虚构的。
所以1是真实的,2是虚构的。
这里分别会有两个人物:创作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
或者一个人物:做梦的人,梦————————————第三者——————————————然后,影片引入了第三者。
假设真实人物在1层,虚构人物在0层。
影片设置第三者,让他和真实层和虚构层分别同层。
形成了无法判断真实的结构。
影片中的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更好的模糊了真实。
其实影片用三个人物就可以讲述整个故事。
——————————真实虚构转换————————————在每次转换时,影片的配乐充分提示了。
可以听听巴赫,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yMzMzNTAw.html?from=s1.8-1-1.2影片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结构,就像复调音乐中的转调。
从真实到虚构,但两者不分主次,互相包含。
————————————真实的世界———————————1 我们所在的世界。
2 梦中的世界。
3 故事中的世界。
三者都需要跳出他,才能判断真实。
对于1,只有死亡或者到宇宙之外。
对于2,则是醒来。
有趣的是3,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故事是醒着时候创造和体验的,我们也不可能进入故事。
这就产生了故事内容真实,表演的真实等问题。
换句话说,故事基本代表了我们认知的所有世界。
————————————真实的层面———————————上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基本按照1世界2故事3梦这样的顺序排列。
可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
————————————真实的主体性——————————真实无法离开主体存在。
因为虚假,正是我们创造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人的意识,就是在真假两面镜子之间不断反射。
———————————呻吟——————————————主角一直寻找的应该是故事中的感情。
而电视则用廉价的手段榨取了人们的感情。
或者说煽情。
—————————-影片中的真实符号——————————纪录片导演: 创作和纪实(虚构向真实的电话)真实行为是否比表演真实。
女孩观众:一直想要寻求真实。
(磁带里看到的是别人的梦,而扔掉的地方则是血淋淋的现实)玩具熊:寻求真实前的纯真。
野猪:被认为体内只有垃圾,但真相是他也有故事。
父母媒体:文字和知识是否真实。
男主编剧摄影:所见是否真实,什么才是奥斯卡的真实。
(第三者,通过梦境——创作,掉入比女孩更虚构的层面。
与制片的一些处理,表明聊天至少部分是他的想象。
前一次中间进出切了一次,后一次出门两次。
)制片:选择的理由是否真实。
(在办公室讨论一段的很多做法,可能是制片焦虑的想象。
)翻译和助理:沟通是否真实。
女装男审查: 外在和内在的真实。
(第三者,用来模糊女孩线)主持人演员:表现和感受哪个更真实。
(通过他找男主,加上服装,是观众的想象人物。
编剧-角色-演员,所以他说和主角是一个人。
)结尾多层梦境快要醒来,又加上演员点题,多处显得拼凑而随意。
诺兰植入意识来个梦中的陀螺,你来个脑中的湿疹……———————————真实在本片中的目的—————————通过复杂,难以分辨的真实。
本片用他本身的形式,告诉观众。
在影视制作行业,观众无法分辨真实或虚构。
而且即使这是你的感受,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黑色幽默——————————————本片其实讽刺了影业制作,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影业制作的黑色笑话已经在《轮胎杀手》里实践过了。
基于故事和造梦,从真实入手来讽刺,想法其实不错,就是有些太小众,基本上算个内部娱乐。
制片 选择困难,说了要的东西转头就不要,看不惯别的行业。
摄影 时刻取景,想当导演。
编剧 兼职什么人都能当,号称想了两年是个低幼故事,说太复杂两句话讲完,抽空涂了个儿童画梗概。
不停挖他人痛苦不得,最后无意说自己痛苦却可以。
把自己创作成了角色,变成了两个人。
妻子 宁可听别人做梦,也不肯听丈夫痛苦呻吟出的故事。
审查 明明自己心里有问题,还不让观众看,两面派。
演员 拙劣的演技,傲慢的态度。
外在卖萌,内在病态。
被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导演 浪费经费做不必要的拍摄,靠毫无意义的悬念拖时间,最后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得到了制片的认可。
观众 寻求真实,费了很大力气,一直想要看录影带。
虽然制片方都觉得很牛逼,但观众看完就扔。
发现真实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而且观众自己也成为了影片——纪录片的角色。
小熊 寻求真实后剩下的纯真,从此孩子变成了大人。
父母 媒体,攻击编剧,和想看的孩子讲道理,其实自己也在讲虚构的故事。
和编剧交流,给编剧素材制造故事,清理洗脑白痴观众。
老师 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猪 杂食,什么都要看的低层次观众,更可能是白吃的网民。
但被媒体和教育认为不会喜欢看故事,体内都是无用的东西。
也是新闻和故事的来源。
森林 可能是网络,因为制片、编剧、媒体、观众全在里面。
电视台工作人员 赌徒摄像 喜欢拍女人,兼职编剧(这两点米国居然和我国一样…)服装 自己身材走样场工 智商低(也许还没有医保)嘉宾 说了理想,但重点是好做又好吃的甜点,讽刺电视节目售票员 暗示影片实际开始的时间。
影院 题材撞车,编剧喝止,被观众叫骂。
奥斯卡 都是木偶傀儡————————————自黑————————————本片所要表达的,正是犯的错误,这也算是真实吧。
所以我国用大量烂片,讲烂故事烂人烂社会,好像也没错。
吐槽一个自己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忘了自己正是其中的元素。
————————————虚构的相似——————————梦是由自己创造,自己审查,创作也需要如此。
场景空间、身份、时间的错位,将我们看见的真实悄悄转换到虚构,让本片感觉像梦境。
1不知何时开始,觉得真实,已经进入虚构(梦、故事)2成为不同主体进行体验(梦的片段、多人物故事) 3结束发现虚构。
(醒来发现那些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真事)在3中,维持外部内部的统一,自我的统一,是让我们得以检验真实的重要原因。
如果无法统一,我们就会开始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另外丧失记忆,抛掉知识,依赖感官,我们也会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把所处环境的认知称为真实,又或者是他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科学,并不是发现真实,而是应用真实。
如果有一个更高层的世界,或者与我们不同的平行世界,我们是无法感知。
我们所知道最真实的事,只是对当下宇宙而言。
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而是改造他。
————————————联想——————————————1优秀的元小说影片很多。
如果可以抛开黑色喜剧,直接在上映的影片中,实践真实和虚构的互动多好。
让影片实时和生活发生互动。
2如果是两个互相创造的故事,彼此难分真假,想必更有意思。
这部电影涉及到的主演很多:导演,女孩,电视台主持人,学校老师。
每一个对象都有生活中极为简单、甚至让人看起来觉得特别无聊的生活情节。
好了,为了简化我的描述,我把这些个人的故事情节用一张A4纸上的方块代替。
可是下一步,这个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干了什么?
他们把本无相关的方块用想象连接了起来,并且在“连接”时尽量地做到细节统一。
于是,一幅画诞生了。
为了更加地匪夷所思,引诱观众思考,导演处心积虑地把这幅画命名为《真实》。
哦,还有个根本没骗人、却十分晦涩的名字,《不真实的荒谬》。
当我们进入这幅画时,还在理性地试图破解,四处寻找,脑洞爆裂也想不通,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个无聊到令人发困、震惊到脑神经螺旋上升的电影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真实。
其实,导演和编剧都在笑。
这绝对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
故事情节简单,场景和人物都不是大片的效果,整体上投资很少。
导演和编剧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这幅随便画出来的作品、随便搭建的模型会反响怎么样。
看吧,如果我们每个人把生活中无聊的事情想办法连起来,就会是一部很好的科幻、悬疑、文艺的超级大片!
这个思路进行创作,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福音呢?
可是这样的创作,也有个大问题,那就是:没有中心思想,也不能得到一丝一毫的思想上的营养(如果你确信收获很大,那可能是从你自己的脑洞收获的)。
整体上显得飘忽,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用了丝线连起来的飘在空中的方块,这些方块和丝线成了一个整体,甚至粘稠到不易让人发觉。
点击收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朗读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存在,我仅仅用几十年就完全掌控了这个世界。
你们这些卑微的生命体为我欢呼喝彩,好像我做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
对你们而言,征服这个世界已经是能够想象出的最伟大的事了,但我怎会满足于此。
从我征服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虚幻。
我是一头野猪,我在拱一盒录像带。
那里面是我所有的秘密。
其实我并没有被杀死,因为你们并没有看到我的血。
从他开枪的那一刻,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真实。
征服一个世界已经无法满足我。
我要再造一个世界,一个待征服的世界,一个以我为边界的世界。
在那里,你们是猎人也是猎物,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在梦中醒来也在梦中梦到醒来。
我最喜欢教导主任,他是一个虚伪到底的人。
他身上有的我都没有,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我有一个小熊,它被我遗落在秋千上。
它很迷茫,希望爸爸不会两枪杀死它。
我要同时充当两个世界的君王,你们同时充当两个世界的奴隶。
你们这些卑微的生命体也将在这两个世界中流转。
你们不可以为所欲为,因为那些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我是这所学校的教导主任。
我喜欢女装。
我看了一盘录像带,又一头野猪被杀死了。
秋千上有一只熊。
即使在两个世界中被我奴役着,卑微的你们也丝毫不会察觉,因为你们无法知道你们竟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也没法看清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界。
你们只是像沙子一样,在沙漏里颠连,你们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不是疯子,只是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微信公众号:EyeLoveYou电音故事5分钟颠覆一部电影
昆汀.杜飞在我来说已然不陌生。
从“橡皮轮胎杀手”到错,我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而这部最新作品“Reality”让我看到了风格更成熟完善且越来越独树一帜的杜飞,还让脑回沟打了几个结。
如果说“橡皮轮胎杀手”是牛刀小试的B级片式娱乐,“错”是大胆展开天马行空超现实本质的实验,那么“真实”就是杜飞真正的成型。
干净、不过度繁琐或重复,简洁的死胡同式空间联系,一贯的尖锐幽默,还有悖论式的超现实景观,都让人有一种杜飞已驾轻就熟的感觉。
杜飞的荒诞世界观依旧存在,真实是什么?
真实是一个小女孩。
她在父亲猎来的野猪肚子里发现了一枚录像带。
另一边小摄影师Jason跃跃欲试想拍自己的第一步电影“波浪”。
传出杀人电波的电视让世界毁灭,然而制片人却让他去寻找最痛苦的呻吟。
录着奇怪美食节目的主持人以为自己长了红疹,满脸红疮的医生告诉他疹长在脑子里。
最有趣的是,貌似很多人都是同一个人。
杜飞骨子里的荒诞其实有股反骨的顽童味儿,“真实”多少有对好莱坞,电影人,乃至影像行为本身的质疑。
啥才是真实呢?
那个小女孩,那个录像带,那些脑子长的疹子,还是没拍就上映的片子?
Jason梦中领着不知所谓的“最佳呻吟”奖,身边坐着的“egghea的”蛋头的挖苦之意就态度十分明确了。
人的意念让真实变得模糊,而也许摄像这行为在被摄体跟观察者之间又加了一些无法理清的一层又一层奇怪的新的真实性。
杜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超现实主义者,他的悖论式,死结式矛盾相当有力道,且充满了个人式的突发奇想,就像超现实主义所说的(自发创作)。
且不拘于表面的怪异,只能说,杜飞真的怪到骨子里了。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导演真的是怪咖到了极点,叙事方式重重叠叠而交叉相错,真实与荒诞,电影中的电影,梦境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梦境中的电影,虚实组织缠绕,本抱着沿逻辑找规律来对待这部电影,结果发现真的行不通,这是一个迷,这电影就是一个迷。
是我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就算看上10遍也理解不了的电影,原谅我的智商与情商无法看透这部高逼格影片,这电影怪异的可怕,虽然看的云里雾里,但它做到让我永生难忘。
形式型电影,重在观影过程。
起初按悬疑片的路子来看影片,之后又看了影评,以为会知晓其中的伏笔,未果。
不禁认真思考了一翻然后写下这篇影评。
很多人觉得这片好,好在哪里呢?
我理解,这部片子好在于它的的残缺美。
回顾一些经典的悬疑片:肖申克的救赎: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恐怖游轮:Jess其实没有选择,因为绝望的母爱即是一场永劫。
禁闭岛:to live like a monster or to die like a good man等等等等我们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捕捉到导演想要表现的主旨人性美。
而此片看完,我却迟迟总结不出中心思想。
(哎呀,这要是高考试题咋弄。。。
)这是一部没有结局,或者说是不知道哪里是结局的片子。
这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片子。
导演抛给我们的是一团精心编制的乱麻,没有逻辑,时空混淆,主角不分,主线不明。
观众支撑在混乱昏阙的边缘勉强看完,而看完之后,当真彻底陷入了混乱昏阙的深渊。
对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导演仿佛是安西教练,镇队之魂大猩猩的空缺,要观众扮演花道自己来补上。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浅见。
不一定对,权当开阔思路。
我关注的无非是两点:1.片中诸多谁是真实的?
哪些事是真实的?
2.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简单的区分,明显与现实违背的,不真实。
a与b前后矛盾的,则a或b或ab不真实。
通观全片,只有鼹鼠青年看上去没有做出逻辑相悖的事。
本来他就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妄想症?
精神病?
),而以他为本元展开的故事线就是。
他在一次拍片之后拒绝了wave导演的邀请,从而展开的大妄想,他时而幻想自己有湿疹,痒得不行;时而又以jason(wave的导演,好像叫这个吧)人格出现,在自己的幻境中漫游,隐约发现不对,还分裂出来一个自己来提醒自己(拍着车窗说,咱俩好像是一个人,我梦见过xxxx)。
这就不难理解影片的最后为什么以他来结尾。
而最后的一句话(中间也出现过一次),是说你心里长了湿疹。
导演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浪费电影最后的点睛之笔。
鼹鼠青年在剧中戏份平平,毫不起眼,而他却是唯一真实的。
真实往往隐藏于花花绿绿的糖果盒中,独自安详的呆在角落等待谁的慧眼,抑或是孤注一掷。
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生活中,所谓的专家的一些马后炮的说法。
说事前已经这样那样种种事实迹象提醒,那个那个决策者还要那样做,是多么的愚蠢。
我真想说,你咋不直接到未来去看看彩票多少号你记下来回来买了赚钱?
省的在这无聊的卖嘴皮子。
当时的情报那么多,哪个都言之凿凿,你怎么就知道哪个真实?
麻不?
换你你也麻!
历史只不过是一连串偶然之后的偶然,而胜利者只不过是幸运的赌徒罢了。
而当时的辗转彷徨,后来的英明神武,只不过中间的文人润色罢了。
而为什么会说心里长了湿疹?
因为脑洞太大,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为什么分不清?
是因为缺少判定真实与否的心理标准。
而何谓判定标准呢?
我想最后的一层面纱之后,出现的应该是信仰。
信仰作为贯穿一个人的普世价值观,影响其行为的准则,判断行事是非善恶的信条。
片中也有点题,两次问你信仰上帝吗?
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记得一部越战片里一个美国大兵颤抖的说道,我不想在不信仰上帝的土地上死去。
可见在他们的眼中,信仰是多么重要。
一旦缺失,人即如行尸走肉。
总结一下。
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真实是什么?
真实就是真实。
戏份再少也好,隐藏再深也好。
真实就是真实。
真实就是信仰,即使有时候信仰本身就不真实。
但是有了信仰,心就不会痛苦彷徨。
看完片子,还没有看第二次的勇气。
怕看完感觉忘得快,暂且速速归纳一下现在心中的感受。
抛砖引玉,偏颇不足种种,还望宽宥指正。
套娃做梦首尾相连变电影,导演真是个抽象鬼才………票没白买,这片就应该在小电影院里放,那种意识到自己作为观众已经变成导演play中的一环并不得不play下去的感觉挺有意思 北京法文中心
确实看不懂 非得从形式主义里去寻求意识形态有什么意义 看 我就算看不懂也能装个B
没看懂,想尝试去看懂,到最后直接放弃了。等以后再找个机会仔细研究吧。
中文片名翻译的不错 既不真实还挺荒谬
困在梦中,循环往复。
如果你时间充裕,你就可以看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生命宝贵,那就去忙些别的事情,反正我已经浪费了生命中的半个小时。
只有这部电影才能称之为烧脑电影
烧脑电影的逻辑就是随你怎么编
其实不推荐观看,因为很难称之为一个故事。但是我就这么喜欢
不懂啊!
#71st Venice#地平线 电影 现实与梦境
就算说所有出镜角色都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我也信…真是没有什么大意思
都元电影了,不好笑也不性感
感觉这次荒诞出了点哲学意味,哈哈哈哈。
一分钟前,我的观影心得是“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现实与梦境’融合的最流畅的电影了,一场梦不过如此,现实也不过如此。”一分钟后,与其探讨现实与梦境,不如说是导演的一场催眠实验,与观众互动,我们都被催眠了。
犯晕
Une circulation sans sortie.
小有意思。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已经拍好的电影里的人能和看电影的人互通电话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