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居然是写了“我的娜塔莎”的高满堂?!
难以置信,在感情方面这么渣的男主还是很少见!
如果最终是爱着嘉丽的,那么回头看前面的剧情男主简直是渣气爆表!
另外,男主其实长得蛮帅的,但是演技太单一了,感情戏的部分让人无法入戏。
还有,原音和配音一分钟以内可以来来回回转换好几次的,看这么多电影电视,我还真是头一次见,后期剪辑吃屎去了吗?
以为观众的耳朵都有毛病是不是。。。
(对不起没忍住骂脏话,因为我的耳朵太难受了)最后,片中最有魅力的角色就是副总理事,一星给他,一星给宏大的时代背景和还算好看的服装布景。
来自靠着站cp的动力勉强追完剧的夜猫党的愤怒PS: 强烈安利《我的娜塔莎》,虐天虐地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这样子才是高满堂该有的水平吧!
一个可拍性非常强的历史事件结果被改的乱七八糟,历史上真正具人道主义的义举结果成了什么。
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首先人物:何凤山1901年生人湖南贫苦农民家庭,长沙雅礼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公费留学生,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
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他对发放签证的事评价是“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现在的原型人物被改成了什么样,不是说王雷演的不好,也许剧本人设就这样。
可是这还有一点外交官的才干和风采吗?其次事件:当时奥地利犹太人奔走在各国领事馆之间,各国对犹太人签证亮起红灯。
何凤山不忍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的向犹太人发放签证,当时中国领事馆门口日日大排长龙,何凤山成批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纳粹当局不满,以房产是犹太人的为理由没收中国总领事馆房产,何凤山自掏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一所小房子,坚持发放签证。
而且当时国内对发签证也意见不同,蒋介石儿子在德留学,用德国军事顾问,买德国武器,倾向自然不言而寓。
可以想见中国领事馆的压力。
具说何凤山签发的最后一张签证是在他接到调领后坚持签发的。
所以整个事件是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在以像何凤山这样的全体同仁秉持人道主义精神,顶住各方压力下,用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展现了中国人的良知和品德。
要表现出这些很难吗?
要展现这些人性之美很难吗?
非要加上不知所谓的情爱桥段。
中国外交官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被表现成了为了儿女私情的小情小爱。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从来不缺好的题材,缺的只是有没有诚意去真实的反映那段历史。
那段历史离我们太近了,近到有时不忍直视。
也因为太近了所以需要我们牢记永不忘怀。
希望各位编剧、导演、演员们在拍那段历史时秉持职业精神,不要一味讨好迎合市场。
最后的最后两星献给宝国叔的演技。
王雷演得低于预期,人设也偏幼稚。
总是觉得这部剧怪怪的,可能是配音?
也可能是因为演员语言不通,对手戏时台词对不上、表情对不上。
本来立意和角色原型都是很不错的,但情结改得牵强、不真实,就像是拿着人物原型当幌子,硬生生加入情感剧、青春励志、谍战题材、悬疑剧情、国外取景及外籍美女的大杂烩,明明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又硬要扩展到国际主义;既想表现纳粹的残酷,又想表现反战的军人家属;这部戏里表现的维也纳反德组织真是有抗日神剧的影子。
刻意想表现的矛盾太多,什么都想沾点,反而很乱,总之是很奇怪的一部剧,我担心本片会让人对真实的历史原型人物产生误读。
我是个不喜欢看任何电视剧的人,最讨厌的是爱情偶像剧和宫斗剧了,只是回家过年的时候在没有网络只有电视的情况下,偶然邂逅了这部剧。
我并不是从头开始看的,那时候看这部剧的时候已经二十集了,一开始我连什么剧情都没搞清楚。
只知道剧中的普济州家中住着两个女人,姚嘉利和罗莎,我还以为是什么三观不正的剧,实在是因为这类剧太多了。
后来一点点被剧中的情节所吸引,看着普济州为了帮助犹太人办理签证,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与领事馆同仁一道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
在电视各大频道都是战争片的时候,看到这部剧时的确眼前一亮,也是第一次了解到这鲜为人知的历史。
其中姚佳丽因为得不到普济州的回应而选择回家时,可以感到普济州的挣扎,以及对这两个女人的感情。
我只是个普通人,哪怕这类剧能让我有感而发的,更多会是其中点点滴滴的平凡爱情,能了解签证官的同时,感受属于那个年代的小幸福。
看到姚嘉利回家后,我担心她就这样颓废了,我也担心普济州喜欢上罗莎而放弃她,她是任性了,却也再赌。
只是她有多少把握呢?
似乎连三成都不到,因为普济州并没有对她表现多好,更多的是她不惜放下自尊,亲自为普济州洗脚,为他作为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
还好,最后这部剧并没有让我这种普通人失望,我不懂去理解所谓的大爱,只是知道普济州是个好男人,他并没有因为事业放弃妻子,也没有因为妻子而放弃事业,能平衡这两者的,恰好是一个人最成功的表现。
这片子看完有一段时间了,因为想不起主角名字搜了一下,无意间看到豆瓣点评。
啧,没有常识、不认真看剧本没有什么,但是自我感觉很良好地乱贴标签就很有意思了。
德国人不喝热水吗?
二战后欧洲城市重建、城市化设施完善、直饮水系统普及之后,欧洲人才慢慢懒得去烧热水喝了而已。
B站英国up主弗菻坊有一期节目也请教过他母亲这个问题,她母亲明确跟他说,在他父母这辈年轻时候还都是烧水喝的。
否则以前没有足够先进的净化程序时,先进的欧洲人也都是直接喝冷水的吗?
德国纳粹脸谱化吗?
剧里很清楚地提到过,汉斯本意是为了给妻子儿子更好的生活,摆脱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被人笑话的处境而开始在纳粹分子中博出位。
爱慕虚荣、沽名钓誉才是他不断深入与犹太人和中国外交官对抗的漩涡中去的内在动因,怕自己升官发财、耀武扬威的路被截断,从而越来越走火入魔骑虎难下,甚至变成了一种偏执,连对妻子的爱惜也为野心让道。
干掉中国外交官和他们保护的犹太人=自己能平步青云无人打扰。
所以与其说纳粹对他洗脑彻底,不如说是他自己发现了纳粹这条邪路能让他有捷径可走,而逐渐把纳粹的信条用来为自己的行为正名化、合理化罢了。
这条路的终点,是他的妻子与他分道扬镳,是儿子在他的教育下泯灭人性走上歪路而英年早逝。
有因有果,有为妻子妥协过但最终执迷不悟的转折渐进,人物形象刻板吗?
不如说是观众的眼光和思路才是被自己刻版化了。
终于承认民国有人做事了?
从义务教育课本到影视作品(不过很多爱国将领后期确实换信仰了,尴尬吗?
有些人会吧),从来也没人否认啊,这话从何说起呢?
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仁义外交官,题材说新也不致于多新。
并且,剧中时不时有王参事出面表达当时政府的官方态度,是不允许继续发放签证以免破坏中德交好的。
所以,鲁怀山等外交官因悲天悯人、同病相怜的慈悲心肠为犹太人发放签证是违背官方态度的私人行为。
他们在保护犹太人、对抗纳粹的同时,也在与来自国内高层的压力相对抗。
所以不知道在阴阳怪气个什么。
不过剧也不是完美的剧,天下本没有完美的东西。
前期剧情确实拖沓,但是到后半段往来过招有理有据,节奏稳妥。
男主角属于用力过猛型的演技,一直都在猛用力,差点自然地张弛有度。
而且男主的人设确实有点…太热血中二笨蛋,智商还行,情商捉急,只能用他不谙世事的少爷出身来强行挽尊,并以此衬托鲁怀山的沉稳。
陈宝国老师演得是很好的,外籍演员不少演得也很好,包括客串几次的理发店老板,另外尤其惊喜的是姚嘉丽,台词和神态的自然很有亲切感和代入感。
另外,说电视剧把纳粹军官塑造成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被主角团耍着转的弱智的…严重怀疑你看了假电视剧。
这里面犹太抵抗组织为了生存,在危难中激发出求生渴望而制定的计策,又有中国外交官作为使臣的庇护。
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外交官护送出去了三个,而纳粹截断保护计划也杀死了三个;纳粹军官甚至成功逼迫一个科学家跳反,多次阻拦了他们原本的营救计划,该科学家最终因悔恨而自杀;而最后一个科学家因双方相争日久,最终病死在路上并没有能登上国际列车。
此外犹太人医院和诊所的医生护士、理发店老板、大卫等犹太抵抗组织成员也有很多因纳粹发现他们的计划及动态、即时反扑而造成死伤。
在设路障迷惑汉斯准备以此制造突袭的计划中,汉斯很快发现了异样,并狡诈地指挥犹太人去替纳粹搬路障,还有很多互相抗衡的情节…有人却闭着眼说手撕纳粹、说剧本把纳粹军官写成智障?
那请问剧本要怎么写才能让观众不智障?
希望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好好审题再发表高见。
思维定势想当然并不可取,傲慢与偏见也常常限制人的视野和心胸。
好了,在评论的浪潮里本评大概是个不和谐的存在。
麻溜滚了。
该剧改编自中国驻奥地利外交官何凤山及其同事无私帮助犹太人逃亡的真实故事,讲述了1938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普济州为首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
1937年,上海沦陷,出身外交世家的普济州因不满与姚素珍指腹为婚,在其婚礼上,竟然当场逃婚,辗转至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领事馆任职,并与其偶像女小提琴家海伦雨中邂逅。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犹太人只有拿到外国签证,才可以逃离奥地利,但各国忌惮纳粹,以各种借口拒办签证,惟有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犹太人敞开签证大门。
普济州秉承总领事旨意,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帮助犹太人发放签证。
这部剧的导演是花箐。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很感兴趣,2008年火爆一时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就是他指导拍摄的。
战争题材的《狭路兄弟》、《远去的飞鹰》 、《上阵父子兵》、《壮士出川》 等也是他导演的。
同样是抗战剧,这次描绘的是抗战时期,我国外交官帮助同样被迫害的犹太的故事。
不再是老套的受压迫的中国人反抗日本的剧情,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另一面。
虽然,中国人也在受压迫、受欺凌,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帮助同样受迫害的犹太人。
我们只知道二战期间,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命运悲惨。
这部剧真实地反映了,二战期间奥地利的犹太人被德国纳粹肆意践踏的悲惨命运。
奥地利人民,用鲜花和掌声迎接德国人的入侵,却换回来德国人疯狂的杀戮。
奥地利的繁荣突然中止于1938年的德奥合并。
在合并时,奥地利有181,882名犹太人,其中167,249人住在维也纳 – 但是此前已有数千名犹太人移居国外。
包括父母中有一人是犹太人,甚至祖父母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他们也受到纳粹的起诉,犹太人数目达到201,000到214,000人。
在犹太大屠杀期间,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冒着生命和职业的危险,设法营救数千名寻求逃离纳粹的犹太人,为犹太人迅速办理了数千份签证。
在他们之中7万人逃离了奥地利西部。
历史不会遗忘那些为之奉献的人们。
何总领事为挽救犹太人生命做出的努力也没有被人遗忘。
2015年11月25日,主题为“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奥地利犹太难民纪念铭牌,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揭幕。
来自中奥双方以及其他领馆和机构的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2000名遭到纳粹迫害的奥地利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他们留下的“小维也纳”也成为上海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因此,奥地利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奥地利共和国纳粹受难者国家基金会的支持下,赠予上海及上海市民一块纪念铭牌,感谢对奥地利公民伸出援手,也象征着中奥两国人民的友谊。
这部剧从不同角度,带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抗战,很多像普济州一样的签证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努力着。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签证官的故事。
8年抗战中,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了解,比如:新闻工作者、银行家、医生等等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了解。
希望多出一些,这样的好题材的战争片。
无尾熊不吃桉树叶/文坚持日更,专注成长关注我一起成长
请问花菁导演和高满堂编剧:1、分得清卐字和十字么?
2、为何敢用拉贝却不敢用何凤山的原名?
3、维也纳的警察为何穿德国警察的制服?
4、为何纳粹份子的气质看上去跟城管一样?
5、为何国防军士兵要穿常州造的雨靴而非军靴?
6、为何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制服及其标识要混搭?
7、为何画面总是带着那么劣质的鲜艳、傻逼一般的高亮呢?
8、为何纳粹的制服看上去像是台湾军迷制造的廉价塑料兵人制品?
9、不加丝毫掩饰地盗用人家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配乐,这样真的好么?
10、为何明明可以用光与影去表现的,偏要用无休止碎叨的普通话去表白?
11、为何总是不在服装、道具、枪械上稍微做点功课、查阅一下海量的历史照片呢?
12、1938以后武装党卫军和国防军制服都是原野灰,没有绿色,这点导演你懂多少?
13、为何跟当年那屎一般的《红樱桃》《上海风云》一样,总能给人一下就能嗅出浓厚支那制作特色呢?
14、跟《钢铁是怎么样练成的》《紫日》《这里黎明静悄悄》一样,山寨洋货的画风,不会看了让人不由得起一身鸡皮疙瘩么?
15、大陆特产垃圾导演们怎么总是拍出这种狗粪不如的东西呢?
为何总是分不清冲锋队、党卫军和国防军呢?
制服是故意混搭显示支导们的审美创新么?
支导们,恳求你们,放过德国和俄国吧,日本已经在横店都被你们玩坏了,你们幼年时期的情怀固然可敬,但你们普遍不具备这类题材影视制作的基因,请放过军事和历史题材吧,67年了,够了!
支持陈宝国的每一部戏,这是老戏骨演技一流。
没有小鲜肉,没有傻白甜,全靠演技来支撑。
看这部剧最让我感动得就是无论别人别的国家如何做中国永远有自己的立场。。
这便是大国行为!
拯救犹太人是善行,不管什么时候大屠杀都是不对的,哪怕对方确实可恨,只是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国人还知道这段历史:就是当年中国接纳逃亡的犹太人,但是他们却勾结日本人在东北打算建国,不是美国人插手,现在以色列就在我们头上,导演要真有种就把这段历史拍出来,名字就叫河豚鱼计划吧。
如果是流量小鲜肉当班拍成这样应该给个赞,然而陈宝国领衔的阵容拍成如此烂剧就只能给差评。
先说自琅琊榜后就再没追过剧,这是那之后的第一部。
元旦前后,看到朋友转何凤山的故事安利这部剧,很是感兴趣,还特意百度了各种报道和资料。
冲着王雷+陈宝国+何凤山原型,可以说最初对这部剧是满怀期待的。
结果, 开局坚持了没半集就看不下去了。
(我不是从第一集开始看的,具体哪集不记得了。
)表演痕迹太太重,一点也不自然。
本来看作品介绍时就觉得硬加的感情线很违和,希望在剧中能处理得自然一些、靠演员的演技补救补救,至少要有一定的说服力。
然而剧情未推开,两个招牌主演的表演都形容不出来的别扭,说浮夸又不似韩剧那么吓人,就是步调一致的很不自然、不若以往那样收放自如、不若以往那样抓人,实在没法劝自己看下去。
虽说,论不自然,王雷角色的情况更严重一些,陈宝国的把控还是老道得多。
但,正是陈宝国表现出的那分别扭,让我对这部剧失去期待。
挺大气一个题材,为什么要填那么多的儿女私情自降身价。
还有那刺眼的白惨惨的灯光色调,太不年代感了。
后面死不甘心地又看了某集希望能挽回印象,却再次被救世主式的狗血剧情雷倒。
彻底放弃挣扎。
能把这样的题材+戏骨糟蹋成这样,这剧组委实人才济济。
从此记住这剧的导演编剧,这2位的作品今后能不看就不看了。
陈宝国上阵都架不住被毁,上别人更好不了了。
花导演的作品以前没看过,这是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
高满堂的作品以前看过几部,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是靠导演拉着演员拼演技好歹还是看得下去的。
这剧导演不给力,毁的够彻底。
把一个好故事讲好是国产剧最不擅长的事情之一,这部剧就是全面毁的典型代表。
不仅没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反而把高大上的感人故事改得处处狗血。
个人体验而言,是近年观剧前后落差最大的,没有之一。
看在毁题材+演员的份上,给1星都有点愧对良心。
从表演到人设到剧情统统不及格。
总结看这部剧的经验教训:再好的演员也填不了导演编剧的坑。
今后再追剧还是要遵循人设+剧情第一位的原则,不能盲目信任演员挑片的眼光。
这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下描述人性光辉的电视剧,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签证官,通过一张张的签证把备受迫害的犹太人带离奥地利,这是一场斗智的战争,而战争,免不了失败与死亡。
有的时候普济州能成功送走栋梁之才,而有的时候无辜的人总是无原因的被杀害。
这是你的战争,也是我的战争。
其实题材是很好的,但是电视剧真的没有拍好,如果重点是在于签证官艰难的寻找犹太人、在纳粹的眼底下把他们送离奥地利,那电视剧里面拍的真的是很失败,看了25集了。
并没有紧凑的节奏、也没有紧张的气氛、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还是海伦被杀的那一集,只有那一集感觉到好看。
把正史讲得跟野史一样。
这么好的题材都能拍成烂剧
男一这次没演好
被王雷和宝国叔帅到!
都不敢用原型人物的真名。
男主气质太差了,看见他就忍不住转台
看得我浑身别扭,不自在
给宝国老师还有汉斯的演技...剧情bug就不提了,其他的问题也是不小。。。
果然期待值越高失望也越大:(。看了两集了,有外国人的地方就是古旧的译制片感觉,王雷顶着挑染的头发一副暴发户的表情动作,完全没有几代外交官读书人家子弟的气质。看在编剧的以前作品和几位老演员的份上,不忍心给太低分。勉强给四星吧。又看了一集,决定降为三星:
本来对这个剧的期望很大的 结果看了之后发现 一群外国人说中国话 确实很别扭
正剧拍成了喜剧。导演编剧男主你们能再烂一点吗
题材真的很好 但是剧本不行 为了显示出很高深很有技术含量 实际太傻太天真 把观众都当傻子么
这个签证官的智商我真是服了,这人设根本就是个痞子,这样也能当签证官??本来比较严肃的题材,非得弄成什么三角恋的烂俗故事。
NO小鲜肉,NO仙侠,NO穿越,静静的讲了一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尊重”的真实故事。拍出了电影的质感,有大片儿范儿。
冲着宝叔来看的,开始两集,剧情有点俗套,画面感也一般,王雷表现太过,中国人拍外国人还是没有多少特色…
我妈在看,从剧情到演技都雷到爆
去年看的时候就挺感慨的,这段历史大多国人并不知晓,初高中历史教材也无笔墨,但对于犹太人而言却是铭记于心祖辈难忘。无论怎样,感谢那些在黑暗中也尽己微薄之力给予最大帮助的人们,历史不会忘怀,也再次祈求世界和平。
拍成这样,糟蹋
王雷演的戏都差不多,虽然挺喜欢他,但是又总看一部失望一部。太啰嗦了,剧情没进度 准备弃剧~
什么脑残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