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这部09年我就看过第一遍,今天看了第二遍的电影(第二遍要比第一遍印象好)?
那就是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那一年的“佳片”,但并不是完美的。
不管这个导演借鉴了都少其它电影的段子,但这个剧本还是比较接中国地气的,尤其是徐铮与赵英俊的表演,完全可以带动整部影片的发展,导演的用心和演员的尽职是如今很多国产喜剧中难再有的了。
又一场闹剧,盖里奇到底影响了多少导演?
有趣的是,盖里奇被中国化以后的事情,那些市井,那些平俗,那些低调,那些似乎不完整又似乎是现实的底层人物形象,在执着的将这些元素全部串成一条线的表述方法,真的已经被杨庆串起来了么?
我怎么看这都像是一部情景喜剧,优质情景喜剧,甚至是闹剧!
说实话,看的时候真的很闹腾,一连串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连串的嬉笑怒骂,少数穿插的回忆镜头更难得说,你是敬呢还是仿呢?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这部电影该表扬还是该批评,但话又说回来,人家拍部戏真的不容易,我不是正是一直想导,却无力以对么?
所以,在给予一个导演和一个剧组,以及一次情景喜剧和大荧幕的化学反应尝试后,我推荐,郑重推荐,大家看这部电影!
算是对国情的一种认识吧,只是那个结尾又似乎是谁都能想到的,导演是不是再给我们点新意啊?
如果有第二结局版本,你又希望是什么呢?
附:国产喜剧面临着类型化:无厘头表演的延续,盖里奇风格的叙事,葛优化的底层或中层人民的形象,冯氏编写加葛氏铿锵有力的音调字字句句清晰有力的台词,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不过不管还有什么,国产喜剧需要自我突破,难道国人就没有自己的幽默么?
又或者国人只有马大姐,张大民……我怀念谢园的孩子王……那才是中国式表演,我怀念东城西就……那才是中国元素。
不得不说电影《夜·店》有一种奇怪的气质:满满的货架,穿得鼓鼓囊囊的售货员同志,会“叮”响的收款机——看似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却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电影本身更像是临时搭建的夜总会,服务员都是跟别家借的,热闹却不真实。
以至于我观影完毕心生一念,“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正解就是这样的吧?
故事在何三水“叮了当啷”走进汪汪超市的那一刻正式展开。
从女售货员唐晓莲对他的欢迎致辞可以看出,他已多次光顾这里且不是为了购物,他造访的目的是索要因老板娘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而他的造访打断了男售货员李俊伟躲在货架后用手机偷拍女售货员唐晓莲忙碌身影的行为,他一直花痴她(而很多女观众在花痴他),客观地说乔任梁的表现要优于相声演员的客串。
陪着何三水一同造访的那位或纯朴或“二”的轮胎表弟和混迹于众人之中的朱辽同学任务是插科打诨,其作用相当于迪斯尼动画里不可或缺的活跃气氛的那一类典型配角。
中途老板娘的惊艳现身,虽然说角色功效不明,但杨青的演技足可以让这个角色脱颖而出。
经过几番周折不管怎么说老板娘粗心大意造成的损失何三水算是找补回来了,可是导演和观众皆心照不宣,故事不能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于是“挑兵调将葫芦朝上,谁是我的好兵好老将”的抢劫犯轰然出现,平地一惊雷,炸了。
遗憾的是在《左右》中浑身是戏的张嘉译在这样一部80后影片中诠释抢劫犯相较杨青拿下老板娘似乎离谱远了点儿,真是可惜了了。
演员从扮演何三水的胡渣徐峥阴鸷地出场开始,就被分为两大阵营——负责演戏的和负责念台词的。
而更多时候是徐峥化身成做事分明的何三水主持全局,控制局势,掌握进度,他时隐时现的上海口音总是让我心浮起“姜还是老的辣”这种不得不发的感慨。
也正是何三水在半夜三更的超市,伙同徐峥在初出茅庐的《夜·店》一起鞍前马后地操办着,杨庆啊比寻枪的陆川多了不少空间。
当然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杨庆,可以让故事和画面就像左右手在一起一样自然又不至于有什么隔阂,而且观众也看到他在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上的煞费苦心——这情观众们都领了——新锐导演么,推陈出新就得视为己任——可是总觉得在各种方式或是技巧的花哨下少了些许诚意,成本低可能会引出一些问题,但起用观众过于熟悉的《疯狂石头》中“别摸我”和“厂长儿子”二位演员的结果是,观众会自觉地把《夜·店》与《疯狂石头》放在一块儿做个连线题,面对这种情况导演一边无奈于观众的比较,一边欣慰于观众的提携,这个小聪明和电影的命名貌似如出一辙,因此玩弄多过于匠心,独特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圣诞树好看也只能摆在屋里头不是,还就得是圣诞节那几天。
最终电影结束在“水汪汪超市”一片相亲相爱的气氛中,虽有几处情节漏洞瑕掩了瑜,但一切终归是美好的,不管是李俊伟的旧牙套还是老板娘的宠物狗。
可如果以后还有《夜·市》、《夜·叉》,您会走进影院么?
大腕喝酒、大口吃肉,我们正在兴头上。
油嘴肥肠的电影大老板虽然美滋滋地目睹春光乍现,却也有一刻心惊胆颤。
万一搞砸了,怕是要饮恨剖腹。
即使缩卵,可钱袋子破了个大窟窿,就不仅仅是跌面子的事儿。
那可是另一个层面的“生计”问题,事关油脂。
宁浩的神兵天降让我们和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丝曙光。
绕过文艺片矫揉造作的派头,避开臃肿虚华的大片模式,在中低成本的篱笆墙里耍钱,求个四两拨千斤的可能性。
即便栽了跟头,也不会落下内伤或隐疾。
划破肚子,还能缝缝补补回去。
于是,各式各样的年轻导演培养计划便一一低调出炉。
它是他们的后路,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出路。
既然老板意在“培养”,交交学费自然是免不了的,习作便是习作,谈不上超越什么,至多也就拾人牙慧、耍耍小聪明。
似乎这个口气听起来刻薄而不友好,其实拾人牙慧也没什么,学习嘛,简单学起,天才毕竟是少数。
没有蓝领工人的熟练,小白领也优雅不起来。
我们和他们和你们,都犯不着苦大仇深,以轻松一派的姿态,扫去沉重的阴霾。
要为电影小子解放手脚,才能伸进年轻主义的大钱包。
至于劳苦大众?
您就别瞎想了。
回看《夜•店》本身,相信熟眼的影迷都能瞧出不少桥段,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
你说山寨也行,你说致敬也罢,不过活儿使得是有点僵硬,只能说是剧作出了问题。
定位喜剧,笑料却基本不走情节发展的线索,过于依赖台词,可惜又写得不够好,有点笨拙。
加上一些傻过头的肢体动作,给人感觉大多数时候导演都是在你全身使劲地找痒挠,却忘了装上准星。
前半部分,徐峥出场玩绑架超市的戏码,结果两边人都不太紧张,好像抢劫不是个事儿,稀里糊涂地就达成共识。
笑料一一挤上前,白痴过度的赵英俊则更是加剧了电影的儿戏气氛。
不黑色不荒诞,一群大人像是在办家家酒。
然后顾客走马灯、桥段强出头,导演的处理实在急躁难耐。
后半段职业劫匪的出现,似乎抓住了一条紧张的主轴。
只是关于抢劫犯的新闻滞后,伏笔刻意,难以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这样一种单一空间里,承袭以往的观影经历,甚至是电影本身的情节,抢劫只能说是一种最普通的冲突设置,除非冲进来的是一只僵尸或是吸血鬼什么别的东西。
不过劫匪的涉入,使得导演易于把故事带向更有趣的情节与冲突。
笑声也变得自然和谐多了。
男女主角,一个窝囊、一个花瓶,最后乔任梁的奋起是呆到不耐烦的必然。
至于他的倒叙旁白,我只能说有点“面”的难听。
情节倒带、爱情回水,李小璐依旧很点缀、难动情。
不过毕竟故事需要一段爱情,年轻人的合家欢。
徐峥的角色则基本沿袭了其在宁浩电影中的状态,戏拉长了却也没见得更出彩。
一个傻胖、一个傻瘦,说是两个人物,不如说是一对耍宝道具。
导演似乎想在年轻人的电影里,搞搞时尚工程,可就像我国大多数的面子工程一样,“土”还是不期而至。
也许是刻意的笑料吧,反正内裤外裤都不“裤”。
我想对国产新导演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不能上来就要求有新意且技巧成熟。
电影只能算习作,手法与桥段都是现成的,概念先行,剧作稚嫩,故事也没什么自己的东西。
但是,作为一部给普通年轻人看的商业喜剧,乐呵半小时,也足够了。
我就是笑点低,怎么着了吧???
有本事你扣我工资啊好不容易来个国产电影,这么搞笑的虽然剧情某些地方真的挺二但是就是能让人乐的屁颠屁颠的开怀大笑身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咱不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么???
咱不就是喜欢看人家犯呆犯傻犯二然后自己乐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了???
人家这么一部小成本之作的电影,虽然某些演员演技略显稚嫩,某些情节经不起推敲,没有什么大牌之类的打头阵,但是人家至少花钱花的少也没有大放厥词说自己怎么怎么牛B呀你总比花个上亿都不嫌少的某些所谓的大制作电影结果还拍的一塌糊涂烂的那真的是上街游行扔鸡蛋都不为过的好吧???????
有必要一出来个什么国产的片子没什么名气又找新演员的你就骂骂咧咧的说人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么???
让你乐呵乐呵你就觉得人家没深度了?
非要挑点毛病出来来显示你这脑袋瓜子的聪明实在是我们这种庸俗之辈所不能比的?????
切有个P的可优越的呀看电影多又能怎样???
看电影多您就成文化人了???
打肿脸来充胖子,您有意思么您?????
乐呵乐呵过去就多了,本来人家这就是商业电影,就没打算拍的多有内涵您这偏要拿专业眼光去审视这不就跟蒸包子的时候碰巧没馅儿了还剩下一点面干脆做馒头吧您还非要挑人家说你这馒头怎么没有馅儿啊???
这不就是吃饱了撑的闲的没事干么大家都是人,您欣赏水平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我们这贫民小老百姓笑点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看完电影哈哈一乐,缓解一下生活压力放松一下心情这多好呢偏要鸡蛋里面挑骨头不出来一两根就是不散伙,您说您这活得多累。。。。。。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电影虽然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
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电影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
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电影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
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电影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
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电影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
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
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娱乐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
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娱乐性。
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
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电影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
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电影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
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
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起码在《夜·店》这部电影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
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从博人眼球的名字上看来,是打了一次华丽的擦边球。
《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后,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不少小成本电影纷纷走上效仿之路。
现今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特点是“虚张声势”,上映前拿电影反复闹腾,炒得沸沸扬扬,叫观念兴冲冲买了票去看,灰溜溜回来洗了睡。
《夜•店》是一部有故事没有风格的电影,或许是出于成本考虑,限制了题材,限制了场景。
影片运用MV式剪辑手法,说的大概就是24小时里几个人在便利商店遇到的种种尴尬、困难和危险。
剧本很规整,虽然有几种小的纰漏,但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观感。
小成本电影能这样已经难能可贵,总不至于像张艺谋和陈凯歌,砸了大把的钞票进去,拍出《三枪》和《无极》这样令人无法接受的大制作。
前半部分《夜•店》剧情比较琐碎,与后半部分紧张剧情作了突出对比,显得较有张力。
与金相辰1999年《加油站被袭事件》相比,《加》更倾向于内隐的对人物精神层面危机的挖掘,笑中有泪,主人公是典型的受挫理想主义者,与《夜•店》中何三水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
何三水从小喜欢算术,确信自己能算出一组彩票号码,为此妻子离开,单位抛弃,影片中三次出现了“我是一个做事分明的人”,分别在影片的开始、中间、结尾,从水哥把轮胎吃的东西记在帐上这点看,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是吝啬不买东西的打热水司机,后来他在电台帮忙宣传,让便利店涌入不断客源,也就为后面冰柜买空作了铺垫,环环相扣。
徐峥在影片中的表演无可厚非,一如他在近年票房黑马《人在囧途》中所表现的那样,把小人物和带有离谱感的悲情角色演译得活灵活现。
不知道偶像花瓶是不是都适演木纳角色,任乔梁如此,周杰伦在《周大侠》中也如此,虽无演技可言,但是对于青少年观影人群来说,却是一定的票房保证。
电影中多种近镜近头,配合夸张表情,多次笑点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的,你笑也罢,不笑也罢,《夜•店》至少是一部尚在接受范畴之内的电影,也给尚在起步挣扎的小导演们带去了希望。
虽然影片的结尾像洒了狗血:男女主角终成眷属,何三水和王素芬结了婚(有点牵强),朱辽成了影视新星,轮胎做了经纪人。
但是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在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阻碍下,《夜•店》的基调就是“奔着和谐与光明”走的。
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大量时间变得冗余,人们为了打发这些大量冗余的时间,需要消费一些娱乐,商业电影不就是为此而生的吗?
【作为一部在暑期档的商业院线正规公映的喜剧,如果不是”新人处女作“,可能就只能得2星了】文/严杰夫《夜店》在上海万达影城的票价是这样的,日常全票售价为60元,周二半价则为30元。
按照这个价格,对我来讲,《夜店》这部片子已经值半价票,但如果卖全价的话,那我还是宁愿选择同期放映的《窃听风云》或者《哈6》。
整体来看,看这部电影你可以不用担心笑不起来;徐峥等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大部分都比较到位;镜头运行也还算流畅;剧情设置中的小创意也恰到好处;逻辑上也没有内地电影惯有的常识性错误。
因此,从这些优点来看,媒体之前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并不算言过其实,也就是讲观影过程基本上还是愉快的,起码我在的那个场次,观众基本是从头笑到尾。
作为一部新人的处女作,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了。
但,也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新人的处女作。
抛去这一点的话,杨庆的这部喜剧,离一部是被用来在正规商业院线放映的成熟影片,还有一定距离。
姑且不去找那些天才导演的处女作来比较,只是拿之前坊间一直在比较的《疯狂的石头》来说,两者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首先,《夜店》的剧情结构太松散,剧情发展基本上是网络论坛内“现场直播贴”的形式,就是说到哪是哪儿,然后最后作者灵光一现给加一个结尾,所以看起来虽然过瘾,但也仅此为止,说的简单一点那就是缺乏专业性。
其次,在支线情节方面,估计可能是因为预算不够,制作的还是比较粗糙。
在电影中,各个出场人物的背景交代,基本上是通过定格相片来完成的。
其实如果稍稍展开的话,这些人物的背景,都能构成一个精彩的支线情节,这对充实整个剧本的厚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结尾处理过于草率。
男主角明明胸口中枪,为什么最后只是手受了伤,这是整部电影唯一个明显的BUG。
第四,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处理的比较突兀,“英雄救美”的情节尽管可以屡试不爽,但缺乏了必要的情节铺垫,一般是无法打动观众的。
所以,个人认为,在剧情发展中,如果能够增加一些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来作为点缀,可能能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更加自然。
我倒是觉得,片子对老板娘和水三哥之间的故事,处理的倒更加自然。
综上所述,我的感觉是,杨庆的这部片子可能推出的还是着急了点,如果能够对剧本再深入地完善一下,去掉其中的一些业余化倾向,最后出来的作品应该会更加成熟。
当然,从网易对他的采访中推测,杨庆自己可能觉得正好有资金的支持,也有参与演出的这些大腕的支持,所以就趁机努力将这部电影运作上线了。
当然由于有“新人处女作”这个护身符,我想大部分观众和影迷可能都会带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部电影,所以最后这部电影应该能赢得不错的口碑。
但的确电影的缺陷仍然明显,对电影制作人员来讲那些缺点都显而易见,甚至稍微资深一点的影迷可能都能很快指出其中的业余之处。
所以,杨庆不能满足于宽容的舆论环境中,那些褒奖的声音,而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自己多虚心地请教和发现这些缺陷,那样才更值得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最后要提一下,李小璐在片中的表演比较令人失望,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那句台词就是,“演技表情做作,略嫌浮夸”。
1.男A偷拍是小勾子,接着警察进来买水,和女主聊天观众可判断出男A偷拍是因为暗恋女主。
2.男主哥们男B进来,夸张的造型和神神叨叨的性格是笑点,台词也为之后假扮劫匪进来埋伏笔。
3.讨债男登场,找老板娘要钱,老板娘不在,所以赖着不走,还有个傻同伙轮胎,俩人的傻是笑点,误以为要报警把座机砸了,哥们假扮劫匪来了,笑点。
4.抢男A手机,道具一 电流器 讨债男和轮胎占优势,威胁,男A提出卖东西都是讨债男的钱,有个小bug是这里除了男A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为啥不借电话给老板娘打个电话又不一定会看到相册里的女主,但是没人提出什么质疑,尤其女主。
目的主要是为了推进剧情。
5.于是讨债男去收银,和轮胎假扮收银员,把二人绑进房间。
结果不会收银被大吼,又被误认为聋哑人被道歉,笑点。
放男A来收银,第二个顾客是长篇大论型,笑点。
第三个顾客是老同学凡尔赛,笑点。
讨债男误解男A,突然热血 一本正经说胡话 结果被打断是没付钱,笑点。
6.女主上厕所找到锋利东西,让男B引诱轮胎唱k转移注意力,好骗是笑点,自救。
7.快成功时男B嘚瑟失败,讨债男拿出更大号电流器。
老板娘回来,人设也带笑点,输钱暴脾气,打是笑点,被电击。
8.超市打折活动大促销,让讨债男一夜赚的差不多了,准备走时真正劫匪来了,来找放在冰箱里的钻石。
枪。
通过新闻报道得知身份。
打斗也有笑点,最后又是快成功了失败。
电流器没电。
9.警察来了找落下的手机,关键道具之二。
为后来解救埋伏笔。
10.男A最后英雄救美 心声袒露。
11.后续:两对感情圆满,问题呼应开头。
结尾超市呼应开头超市。
一个夜晚发生在一个普通超市的精彩故事。
低成本也能讲好故事,吊打很多连基本的故事都没讲好的大制作。
无论是台词 演技 表现手法都做到了让人粘在座位上想看完,这就是一个好故事。
即使套路。
评分不高,一看评论区好多骂声,这些人是没有自己写过剧本拍过东西,自己体验一下就知道这样的作品是不容易产出的。
中国电影的未来?
这个话题要放在五六年前说可能还有点基础,放在中国电影今天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说那就只剩圈外人的意淫了。
令我惊奇的是这个片子在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从排名第一的评论中就能看出来大家的想法:没有内涵、内容粗糙、全是抄的、光逗乐了,别的什么都没有。
仔细一想这其实实在是一个惊喜。
这不就是这种片子该有的评价吗?
换句话说,这不就是这种片子在市场中该有的位置吗?
美国电影中的恶搞喜剧不就是拍的过程中就明摆着知道自己会挨骂吗?
甚至他们还怎么会挨骂就怎么拍,这就是这种影片类型的风格。
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挨骂为己任的好电影(虽然编导恐怕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挨骂就是它的任务之一,在这一点上,它比《无极》《南京南京》这种靠挨骂来炒作的电影真诚多了。
说到电影产业化,人们就总爱念叨电影类型化。
回顾十几年来的所谓中国商业电影,除了那些歇斯底里的大片,剩下的里面真的是坐下来好好说个事儿的,就只剩从冯小刚开始的小制作喜剧片了。
说起来背着煌煌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只会弄搞笑喜剧好像有点悲哀,也许是中国人谈崇高谈得太久了,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把崇高娱乐化,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大清洗才行。
当然冯小刚与之后的宁浩不能比,他们的人生完全不一样。
冯小刚是认命了,不得不放下崇高来搞笑,《夜宴》是他想回到崇高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集结号》成功了,但和他没关系。
但对宁浩而言,搞笑不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拍搞笑片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正当的人生价值。
这个片子也一样,搞笑就是它的价值,这个片子对你有没有用,只看你有没有笑,如果你笑了,皆大欢喜;如果没有,也许这片子不对你口儿,也许你生活本来就很快乐,不需要大笑,也许你本来就不好笑,当然还有为了装逼而不笑的。
跟风与抄袭是非常好的兆头,这说明这个市场中有值得跟风与抄袭的东西。
前两年流行过一阵的小成本恐怖片现在的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上始终没出现个可以抄和跟的样本。
既然现在的主风向就是低成本搞笑片,那就自然是越多越好,“先搞笑吧,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而对新人的磨练,也是从跟风与抄袭开始的,跟的抄的像样的新人,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来他可以独当一面了。
这个片子的导演应该就在这个行列里。
剧情、镜头、台词,没有一处不是抄的,而且抄得很用心,足够复杂。
剧情?
这种片子的剧情就是承载笑点的工具,能顺下来就够了。
演员是个大问题,里面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演戏,显然导演也不会导戏,说起来中戏导演系毕业不会导戏是有点问题,不过这点钱估计也就只够干这点事了。
对于这样一个作品,夫复何求?
用力过度
大型情景不喜剧《小卖▪ 部》
零星的笑料算是唯一可取的地方...
没有看完 DVD
一部不能让我笑的国产喜剧片我很认真的坚持看了42分30秒,嘴角不带动一下。1星算是支持国产电影了
抄袭严重,好待偶也是看过千来部电影的人。
聪明的小成本喜剧,可惜,生在河蟹的我国。
国产电影 顶起
故事讲的不错。
挺有意思。
有突破,没亮点。
难得的小成本搞笑片。
至少看的时候心情是欢乐和愉悦的
认识乔任梁第一部片子,一路走好
比曾轶可唱歌强点不多
我竟然看完了。这说明还是一篇不错的导演系学生毕业论文。
国内的小成本电影还是值得肯定的
还可以嘛,笑点还行,吸管最佳。
一般可笑
国产你除了抄袭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