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李想者,善战士也。
一夫当关,一击毙敌;术素兼能,文武为双。
步坦炮空,唯身为扛;进退虚实,翼德当阳。
夫李想者,教导员也。
初入战团,牙口似钢;严肃活泼,动员激昂。
虎嗅蔷薇,思乡以仗;泪目环视,悲悯仍往。
夫李想者,为人子也。
舆图北上,妄言促狭;孺慕娇憨,面壁倔强。
灵犀遥应,断金力抗;如父如子,为信为仰。
夫李想者,慈兄长也。
服从命令,护尔周祥;授信以业,呼号铿扬。
珍果之赠,以慰以励;护妹狂魔,古已如常。
嗟乎神兵,与阵存亡;金龟振翅,糖花之望。
诸辈继行,不辍威扬。
夫李想者,人间理想!
1、剧中188师1营那张合影是搞什么?
美军吗?
教导员那个怂样子太“艺术”了吧。
2、吴京,您老人家干脆敞开了穿军装算了,脖子太粗,风纪扣系不上了吗?
你别让傅崇碧将军蒙羞!
3、剧组完全没有理解什么叫“铁原阻击战”,63军是仓促接战,不是布置好的,189师蔡长元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分了200多个小阵地!
完全没演出来!
4、战争场面真差,跟香港小痞子街头放烟花一个感觉。
5、请尊重烈士!
请尊重最可爱的人!
他们英勇无畏!
他们视死如归!
但他们打仗充满了智慧与灵动!
编剧,导演们,你们自己智障,请一边儿自己和泥去!
别恶心人!
特别喜欢军工专家把战士聚集起来讨论武器装备的实用感受和不足那里的桥段。
后面李想对军工专家反馈:“以后,多造点武器给我们吧。
”如今,请看!
电影学上称电影院就像柏拉图的洞穴,洞内是历史,走出影院是生活。
太阳底下无新事,看看如今的国际形势。
志愿军历史的生命力和精神是当下所需的,勿忘。
“手榴弹投不准,不过俺们克服了。
”“怎么克服的?
”“抵近投弹,拿命换!
”如今我们有洲际导弹了😭
透过这部硝烟弥漫的电影,那些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字或纪录片口述都成为有血有肉的影像,影片视效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带给我巨大的冲击,足以振动我脑内每一根神经。
当铁原战斗的哨子吹响,第63军的战士们奋勇战斗至肉搏,抵进炸毁重型坦克,阻击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观影时,我身体里的血液在飞速涌入心脏,心也好像跟着战士一起燃烧。
除了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更有别于场面见长的战争电影。
暗夜奇袭,迂回防线,炸水库等军事情节令影片跌宕起伏。
一营的战士,营教导员李想,军工专家和他的“保镖”同志……,在悬殊巨大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和胆略,同样令人赞叹。
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清晰记得这些年轻的面孔,虽血污满面,眼神始终坚定无畏。
朱一龙用“换人版”演技(所谓演谁换谁,一期一会)再一次击中观众。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朱一龙饰演得李想举起红旗插在战壕之上,旗帜残破仍迎风招展,战士的身影英勇而桀骜。
当然不止这一幕,还有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含蓄,质朴的情感表达。
父子,兄妹亲人之间失散多年在战场上得以团聚;战友们淋着雨诉说对家乡的眷恋,轮番嗅着干枯的花朵向往着未来的“好日子”……所有人对祖国母亲清澈的爱,这一切一切的情感,最终都融化在八个字里:“保家卫国,舍身取义。
”
有军事专家说过,铁原阻击战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也是63军的志愿军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以少胜多血战12日,计入现代战争史册的一场战役。
而今天的这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也一定能够载入中国影史史册,对此我深信不疑。
最后,致敬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你们生而浩瀚,死亦伟大。
不能忘,不敢忘。
李默尹(辛柏青)一家三口煽情的戏份略刻意,把联合国军单兵刻画得较弱。
本部聚焦铁原阻击战,志愿军占领汉城,由于补给不足而撤退,而联合国军展开反攻,铁原成为联合国军抢占之地。
第63军顽强抗击联合国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最后志愿军的炮弹运上来之后,对联合国军狂轰滥炸,看着真解气。
片中的战损记录员是虚拟的,真实的志愿军没有这个编制。
类似的工作是有的,但都是以连为单位,自行统计战损情况,再逐级汇总到团机关存档。
如果连队全员伤亡,营部或者团机关会派专人进行记录,但这种工作只是临时的,完成记录后还要开展其他工作。
战术与谋略的结合,志愿军精神的贯穿,构建成了战场上英雄们的宏大场面。
影片以诗意浪漫的人性光辉为核心,以历史赋予英雄们的使命为起始点,将人们所期望的太平盛世得以呈现。
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心愿都在大家所期待的好日子中即将来临。
影片依旧延续了第一部的大场面刻画,在铁原狙击战的战役上,完成全新的"全景再现"。
当志愿军的2.5万人,与联合国军的五万人对抗,在没有精良装备的情况下,想要创造奇迹,只能通过智慧与坚韧的斗志,在枪炮与战火中,浴血沙场,当军人们舍生忘死,在一路逆袭中实现了自己的使命,"讲述"了荡气回肠的故事。
当指导员李想立下了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当李默伊一家三口互相守望,这些英雄们的蜕变与成长,便都是值得的。
因此,当坦克与炮兵在航拍俯视镜头中呈现,当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面与激昂的音乐相结合,都足以展现我军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而当李想一家三口并肩作战,便是将战场上的温情得以延续,在炮火轰鸣中,家人的牵挂或许是更加弥足珍贵的。
片中的战斗场景,无时不刻都在燃烧着不屈的斗志,当63军对堡垒一如既往的坚守,似乎预示着战术上奇迹的延续,因此钉子战术足以呈现出志愿军们的战斗意志。
而当李家三口为了"大家",不得不舍弃"小家",为了书写壮丽的篇章,只能暂时放弃小家的温馨,因此当志愿军战士们齐唱家乡的歌谣,所表达的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多的是对祖国深沉与炽热的情怀。
国泰民安的好日子,源自于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当他们铸造出不可突破的新长城,此时战友们的守护与羁绊,彼此相互提携的铁汉柔情,都将在战争取得胜利之时,一直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个人评分:8.5
很难想象,为什么非要一个移民美国的、全家过美式生活的导演(有个短视频,陈凯歌要陈飞宇从美国回来给陈红惊喜,叫陈飞宇阿瑟),能准确领会志愿军的精神?
陈凯歌的《志愿军》本质上讲的是找回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故事。
三连的孙醒是找回自我——因为三连的人差不多都牺牲了,他崩溃了,后来找回了自我。
三连的杨传玉也是找回自我,并且是通过孙醒的找回自我来激发自己找回自我。
除了以孙醒为主线的三连兄弟情加找回自我,还有以李家三口为支线的家庭感情以及自我实现。
李父的定位很迷幻,他既可以拿着冲锋枪战斗在第一线,又可以跟彭总一起开军事会议,并且从小兵到各级军官都认识他。
李家兄妹的感情线也很迷幻,从两人刚见面,既然是失散多年,没有感情基础,正常情况下,双方都该有点尴尬吧,怎么就能说出你是不是不喜欢我——这种类似男女之情的撒娇式的话?
两部电影完全看不出什么信仰,战斗基本靠哥们义气——口号是“同生共死”。
不光是基层士兵是哥们义气型的,连上层军官也是。
如果说以往的主旋律片过于主旋律,角色牺牲前会喊“为了新中国”“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那么,现在的主旋律片名义上是主旋律,其实非常反主旋律。
不仅这样的台词一句不留,甚至,过于凸显个人情绪。
包括长津湖里胡军饰演的那个角色,最后一句话是“疼”。
长津湖加志愿军,一共四部电影,加起来不如李延年几集电视剧的质量。
整体的人物塑造,并非“党指挥枪”的信仰支撑,而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哥们义气、亲情羁绊支撑的个人或小团体信念。
这么简单的东西,管电影的都看不出来吗?
当前的主旋律电影处于一种矫枉过正的阶段,为了结合商业化和主旋律,往往找一些香港导演、大陆非体制内导演,结果,这些人在商业性上确实做得还不错,尤其是香港导演的几次尝试,包括徐克、林超贤等,但是,尝试之后,要在尝试的基础上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问题,不是把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之后,就一条路走到黑,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去主旋律化。
主旋律一定是错的吗?
主旋律一定是反市场的吗?
主旋律只是一种精神内核,并不是固定的、死板的表现形式。
在一些人物的塑造以及台词的调整上就可以体现主旋律,该商业化的剧情,该故事性的剧情,你按正常的电影逻辑去做就行了,跟主旋律是并不冲突的。
但是,现在呢,基本上都在追求所谓的“人性”,去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地去除党性、国家性、集体性。
个人英雄主义可以是《战狼》那样的电影,但个人英雄主义不应该是《长津湖》《志愿军》这样的电影。
超级英雄可以有,抗美援朝中,中国出现很多超级英雄一样的人物,胡修道、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赵宝桐、孙占元等。
超级英雄是存在的,但超级英雄是因为信仰而存在的。
超级英雄可以有个人感情,但是,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去除其信仰基础,只讲感情故事,那超级英雄何以成为超级英雄?
美国队长、钢铁侠那只是漫画,真正的英雄如果只有个人感情,那可能难以成为英雄。
只有配合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英雄才有更合理的产生逻辑。
如果说以往的电影过于强调信仰加成,导致很多观众产生抵触,那么,现在的电影则过于去除信仰加成,导致电影和人物的底层逻辑都出现了问题。
《长津湖》和《志愿军》如果是美国电影,或者只是架空的科幻电影、异世界战争电影,那这么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基于抗美援朝,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的讲述和刻画方式,就是有问题的。
所以,在陈凯歌的这部电影中,他的儿子,是被着重刻画的底层人物或者基层士兵的代表——是一个可以因为战争患上战争失忆症的人。
是一个在上一部中因为“同生共死”以及给“三连留下火种”只有自己活下来而崩溃的人。
太美国化的刻画了。
因为没有信仰的底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中国军队,是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的——这在战争开始前,几乎是全世界大多数甚至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和权势人物的看法。
一个可笑的现状是,很多人羞于谈信仰,耻于谈信仰,怯于谈信仰,相反,乐于谈吃喝玩乐。
谈吃喝玩乐没错,但是对于信仰的避而不谈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某些人心中,信仰=被洗脑。
所以,只要自己不谈信仰,自己就等于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无信仰,则无志愿军。
无信仰,则无主旋律。
这个道理,陈凯歌以及跟他一样加入外国国籍的导演是再也想不明白了吧?
——或者,想明白但也不会认同吧?
正因为如此,陈凯歌看不到信仰的力量,所以,时时刻刻处处,都在体现个人的感情。
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出现给敌军唱歌的情节——我没有去调查这件事有没有实际发生,但是,从以往的电影中没有看到,从B站看了那么多相关视频也没有人提到过,那这个情节大概率是杜撰的。
很离谱。
不是说不可以煽情,但不能没有逻辑的煽情。
因为没有舍生忘死的信仰做支撑,所以,陈凯歌所理解的战士,就必须以另一种精神去支撑敢于牺牲敢于战斗的勇气,于是,只能要么以兄弟情,要么以朋友义,要么以自我实现。
电影中不乏“同生共死”或“我欠你一条命”或“全都找回来”或“打回去(指老家)——这段真的很迷幻,为什么在朝鲜打仗,要喊着自己家乡然后喊打回去?
”等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恩义、感情的台词,而没有“为了祖国和人民”这样的台词?
有那么多老兵的采访视频,有那么多以往的经典电影,有那么多回忆录,就都看不到吗?
以陈凯歌为代表的西方导演,应该退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制作阵容了。
本来对陈凯歌导演的主旋律大片已经不敢有任何期待了,但是看了拍的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让我动容的铁原狙击战,还是看了,结果是毫不意外的失望了!
第五次战役的战略判断失误,加上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优秀指挥能力,让整个志愿军面临着灭顶之灾,63军奉命于危难之间,要用25000的轻步兵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狙击50000的精锐重装联合国军部队15天。
为了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开创了一个人类战争史上最让人震撼的一种战术,把两万多人化整为零为几百个战斗小组,在方圆20公里的战场用血肉之躯跟步坦协同的重装部队血拼,这几百个战斗小组以近乎全员牺牲方式硬是在这人间炼狱挺过去了,顺利让志愿军主力撤退成功。
这种眼睁睁看着几百米外的战友全部牺牲,然后自己默默抱着手榴弹和劣质的反坦克手雷做好牺牲准备。
这样的残酷让活下的战士都不愿意在任何场合再提起这场战斗,军长傅崇碧也因为从老家带出来的兵伤亡太大,愧对父老乡亲,到死都未再回过四川老家。
这样一个悲壮到我读历史都泪流满面故事。
让我在电影院如坐针毡了两个多小时了,尴尬的文戏和夹带私货的陈公子如超人附体,把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轻轻地消解掉了,祝这样打着主旋律的旗号恰烂钱的片子票房都扑街吧,整的我都想要去看下《战狼》缓缓了!
三分不能再高了,每一个人都像得了双向情感障碍,一会深沉流泪一会狂躁咆哮。
每一个人都像在演舞台剧端着拿着,每一个人都身板板正发型光溜,陈凯歌啊陈凯歌,又一次让我不得不相信网上说的霸王别姬不是你拍的传言了。
你是一个在云端的人,一个上等人一个上流社会的文化人,从一个馒头的血案开始,每一部戏都留露出酸涩的文绉绉的“高知识”分子的臭味。
像我小时候照着作文大全写的套路作文,没有逻辑没有重点,只有假大空的堆砌。
请来一大堆实力派,结果后期台词还对不上口型,这种主旋律电影台词后期还有那么大改动吗?
真是白瞎了辛博青王砚辉的演技!
长津湖比它好看很多!
还有,陈飞宇演的那个角色,他是失忆了,不是傻了…一脸正气的面对镜头并不能让我们感觉到气势,只会让我想说Athur,sit down吧陈凯歌“特别擅长”用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物品来串联故事,注意我说的是反话,他并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只会显得穿插在剧情中的物品和小事很刻意很煽情很肉麻。
劝大家别浪费几十块电影票,实在想看就等上流媒体吧!
【《志愿军:存亡之战》北京首映看完了,累瘫了,哭崩了。
缓了一天终于缓过来了,爬上来写影评。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如果说《志愿军:雄兵出击》讲清楚了为什么要战,那么《志愿军:存亡之战》讲清楚了凭什么能赢!
很长时间以来,非军迷的普通观众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一向有诸多的误解和偏见,我自己所听到过的言论就包括:劳民伤财、人海战术、拿命填……等等等等。
但是了解过真实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
所以很欣喜《志愿军》这部电影出现,告诉我们这场“立国之战”的必要性和它影响久远、甚至至今的意义,告诉我们志愿军打的一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逆风局,甚至字面上能看到的战力悬殊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不夸张的说,抗美援朝就是当时条件下联军的地表最强装备VS志愿军的地表最强战术的巅峰对决。
而我们最可爱的人能够最终胜利,靠的不仅仅是无畏的勇气,更多更重要的是实战中磨炼出的高超的战略战术素养、单兵作战能力,甚至还有根据战争态势临场发挥发明创造的战术机动能力。
《志愿军:存亡之战》主要演绎的就是志愿军以“0坦0炮0制空”对抗“步坦炮协同”而打出的人类轻步兵的巅峰奇迹:铁原阻击战。
在电影中给我们介绍了的灵活战术包括蔡长元的“钉子战术”、李想的“稻草人战术”、以退为进、声东击西、火烧连营、水淹七军,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还有比如三朵金花战术,这些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根据战斗态势和美军特性现场“发明”的技战术。
而我军最传统常规的“三三制”也在影片中处处体现。
但是在朝鲜战场三三制衍生出了更残酷的变种:一队上去,打光了才上后一队,巴祖卡打坦克时孙醒拉住杨三弟的那一下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李想和他的一营从来没有把“和阵地共存亡”宣之于口,但是从闻花儿时他环视战士们的眼神里、从意识到阵地只剩自己一人时果断开始联线做炸药的动作中,我们都看到了。
那个馋一颗酸枣的十几岁小战士,从没有喊过口号“我要向班长学习”,他只是那么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莫事了,已经克服了”,然后就前赴后继地去了。
那么聪明智慧的志愿军战士,一个一个前赴后继地以最无畏的姿态,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他们不是傻不是蠢,我相信电影中从没出现的两个字,是他们爆发出巨大能量和勇气的更深层内在动因——信仰。
就好像李想和他的一营从没说过“和阵地共存亡”,就像小战士从没说过“我会和班长一样”,电影中从头至尾没有提过“信仰”二字,但是我在每个志愿军身上、在每个角落都看到了。
李想挥着旗子一路向北最后“到达北京”的时候,那布灵布灵的大眼睛是“信仰在闪闪发光”的具象;那朵包裹着糖纸随水流飘去的小花,是李想希望父亲妹妹能有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也是一营所有战士、甚至志愿军所有战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推衍开来的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有好日子的大同愿望,这何尝不是信仰呢。
当李想在步话机上说“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你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我一秒联想到81192(编剧在一场映后中承认了这确实是致敬)。
所以,大抵英雄都是一样的,一代接一代地传承至今。
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换来了我们70年生产、发展、奋斗的安定,而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命题,我们也一定会扛起我们的责任、完成我们的任务,“继续前进”。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和力量!
《存亡之战》好于《雄兵出击》的地方仅仅在于这次叙事要更加聚焦,围绕着铁原保卫战作戏,没有像散沙一样全局铺陈,至少能保证观众的思路是连贯完整的。但就于影片本身来说,这依然是最糟糕、最拙劣的那类战争电影。陈凯歌对于战争的理解,几乎就只有近战肉搏和远程轰炸。铁原保卫战,敌我几轮往来,镜头语言没有构建起丝毫的空间逻辑。放弃展现军事作战战术,完全以群体自杀式的官能刺激来不断累加情绪,这种形式其实反而把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扁平化了。没有战略头脑的意志品质,让绝境牺牲的震撼要大打折扣。陈凯歌如今就是个样板戏导演,甚至只能是广告片水准。毫无电影思维,整部影片廉价煽情比比皆是。但对于电影来说,煽情该是人物利益与环境产生巨大撕裂时的选择。而掩饰这些的办法,就是用那无休止的轰炸,利用对敌的恨意,无差别地掩盖所有一切。
先烈们的伟大光辉反复拍有点疲劳,但还是挺感动,永远值得。
一开始就玩尬的,陈凯歌的水平真的太太让人失望了。明明多好的场景,硬是让编剧和对话弄的莫名其妙。大场面和小分队作战,如果结合不好,还不如就做小的,而不是现在的四不像最让我不舒服的,是某些主题先行的对白和动作,都什么年代了,还拍的那么尬,不仅没进步还倒退了。太多莫名其妙的故意凑人数,摆造型的镜头,太多刻意得不行的,莫名其妙的对白,太多拖时长的内容。糟蹋了这么好的一个名头,真的对不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
比第一部更沉重也更惨烈,同时对人物变化挖掘也更为深入,除了一家三口以外,好几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杨三弟的再一次巴祖卡开炮,杨传玉的自我救赎,吴本正与张孝恒的保护与被保护……然而最感动的却是武器反馈的时候那个小兵说的那句:克服了。无论战时还是现在,我们克服了多少才走到现在?每一个“小我”才组成了家,才保卫了国。
我看了一篇巨型说明文啊?٩(๑❛ᴗ❛๑)۶
陈凯歌是知道如何用陈飞宇的,演个目光呆滞的失忆者又是主要人物,目标达成~不知道为啥,电影有的地方口型对不上!
怎么还是配音的,口型都对不上,让人出戏。。演员的台词也设计的很刻意,这种题材不能搞一些假模假样的东西,太拉低层次。
两分给的题材,拍的这么烂真是受够了,孙醒像个猴子上蹿下跳
抗美援朝是个很值得影视化的题材,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换来了当今的和平,志愿军的信念真是刻在骨子里。这部电影里很多细节都很感人,闻花那段真的很催泪,比起宏大叙事,具体的个人命运更能让我们代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除了主角,影片里还有很多群像戏,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每位英雄都值得被铭记。
系列第二部,还怕接不上整了前情提要,大框架是另一部英雄儿女,就是大喊向我开炮的王成,一家三口齐上战场,誓守铁原的63军,不打光最后一个人不罢休,战争场面硬实,完成了缅怀先烈扬我军威歌颂中国人硬扛能力的主旋律目标。
辛柏青演技是真的好,演什么像什么,全片的主角里我只觉得他有演技。另外为啥他的腿能过审,别的却过不了审…战士们说想家了那段挺好,喊家乡那段也好。但好的部分太少了,其他部分拍的挺一般。历史很伟大,电影没啥…
个人视角有点多,想看大战略战术有点失望,妹妹这个角色尤其突兀
只觉得混乱
把战争片拍成了动作片,导演疯狂把儿子塑造成失忆超级英雄,一个劲的耍酷,然后一个劲的煽情。
挖沟炸坦克全篇最佳,这鸿篇巨制里居然还能看到这么细节的战术复现!
第一部的全景回顾到续作变成聚焦到三口之家,但让儿子复活并用角色失忆来贯穿与前作对不上时间故事线纯属夹带私货,许多情节上舍弃了真实历史人物刻画,把重点放在好大儿的虚构故事上,对美军的刻板想象甚至蔓延到己方阵营,只会打电话催促的长官、高冷但战力爆表的男主、任性又工具的妹妹、聪明但啥又不懂的专家~更可怕的是一个“爸爸”把高光让给了另一个爸爸,以钥匙、小花为意像的战地儿女情长的确能引起共情,但战略战术层面的缺失终究让这场战役少了更能震慑人心的还原。
简直了,因为同行的衬托被吹成了神,实际上也就5.5分的水平
战争大场面绝对真实再现当年战争的残酷,小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让人动容。
引用 央视新闻公众号 的网友评论: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本来以为会有彩蛋,但是电影结束几分钟都没有等到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高楼林立,灯光璀璨 靓丽非凡,我想这就是彩蛋♥️”
虽说仍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硬作,但是都拍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绝对是国内目前电影工业所能制作出来最精良的商业大片,几段战斗的宏伟程度已然难以形容。朱一龙的表演令人信服,远超张艺兴之流,更不是易烊千玺王俊凯这种水准可以碰瓷的。剧情上其实抛弃了宏大叙事,通过一家人的情感羁绊,展现战斗中的一切紧张情绪。当然,熄灯号、糖果纸、小瓢虫,这些朴素的人和事总是能构筑最朴素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