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与《找到你》《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等电影编剧工作的秦海燕导演,请来佟丽娅张宥浩黄璐荣梓杉等一众国产电影熟面孔,带来了一部能够令女性共情、为被家暴的女性勇敢发声的女性主义电影,我想,这是值得鼓励的。
一直以来,国产电影似乎都没有直接关注过遭遇家暴时女性的困境,而这部电影弥补了这一空缺。
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非常真实的、直接面对家暴的电影,而且并不是对这个议题的消费、而是扎扎实实地很接地气地讲好了家庭中遭遇家暴想要离婚同时又有孩子羁绊的故事,令人产生很多感触。
作为一位女性创作者,导演秦海燕提供了难得的女性视角,剧本非常细腻,非常真实客观直接地展示出一个普通的家庭从美好到逐渐破裂的过程,刻画日常生活的笔触极为细腻,很有说服力。
这对夫妻从十分恩爱、互相扶持,到亲密关系出现裂痕,再到开始动手,每一步的变化都很真实,令银幕外的我们感到十分无力、为丫丫饰演的徐敏感到悲哀。
这部电影血淋淋地展示了女性遭遇家暴时无处求援的境遇,相信女性观众能够共情。
电影后段的庭审戏更是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令人潸然泪下,当孩子出现并陈述时,丫丫也贡献了极为出彩的独角戏,在法庭上的陈词和最后面对镜头的凝视都显得如此真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提出了严肃的社会议题发人深省、又能带来十足感动的佳片,推荐大家都去电影院观看~
我经过风暴的剧情,听一听就不想去电影院看。
票房不高也正常。
毕竟太影响乳腺健康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小时候在故事会里看到的被家暴的女性离不了婚的事还在上演……气死我了。
小时候看的故事,是村委会呀,妇联呀,都会劝女方别离婚,甚至直接采纳男方的意见,帮着男方一起污蔑女性出轨,说你不要出轨就好了……这个电影里的警方和社区人员,跟几十年前我在故事会看到的思想落后的乡民一毛一样……一门心思只会劝女人别离婚。
把女人被家暴污蔑成是夫妻互殴。
不过,女主多少是有点毛病的。
她可怜是可怜,她是受害者也没错,但她傻杯也是傻杯的。
被家暴死活不告诉父母,弄得父母根本不知道她的处境,当然不会施予该有的援手,甚至还在她苦苦躲避家暴男的时候开门放家暴男进屋。
有些孩子受委屈不告诉父母是因为父母太烂了,不会帮他们,这些孩子早就失去了找父母求助的心思。
可是这电影里,徐敏的妈妈看起来是会帮徐敏的。
所以徐敏为什么坚持不说离婚原因呢?
毕竟她妈看起来实在不像是生病的老人,刺激一下就会死。
她不肯说实情,不但害了自己害了孩子,还害了自己妈被家暴男打,真是害人害己。
最不能理解她好不容易离了婚,结果又复婚。
她儿子被前夫打是前夫的错,以此为理由争取过来抚养权就好了呀。
结果不但不带着孩子离开家暴男,还复婚了……这下孩子更没法离开家暴的爸爸了。
不复婚的话,儿子稍微大一点,被打还能躲到妈妈那里。
复婚了,孩子还能往哪里去?口口声声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干这种没脑子的蠢事。
真的很想骂这个女的。
一点也不能理解不能共情这种堵死了孩子最后一点生路,还把自己弄得像是为了孩子才陷入万劫不复的逻辑……自己不讲子宫道德,嫁了一个家暴男还要生孩子,生了还不救孩子出火坑,还往火坑里头摁孩子……摁的理由是为了孩子?最后弄得孩子也沾染了一身家暴男的习气。
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杀了家暴男把自己送进去了。
好了,妈妈杀了爸爸,爸死了妈坐牢。
那孩子这下怎么办?这种拖着孩子一起往家暴男那里送人头的行为真是理解不能。
当然,千错万错肯定最错的是家暴男,早该去死一万次了。
家暴题材,印象不错的海报,加上广泛宣传的没人能挺住的第89分钟成功的让我提起兴趣走进电影院,但是在反家暴这强大社会热点的光环下,却并没有令人满意的内容做支撑。
着重笔墨刻画了男主对外温柔善良,深得长辈器重,对内有严重暴力倾向,有着强烈的性格矛盾,可能导演想塑造一个家暴实施者的复杂形象,但是篇幅的不合理和逻辑问题导致银幕观感极其撕裂,充斥着矛盾和荒谬性。
最后引入的男主所受原生家庭暴力伤害可以一定程度挽救观感,但是原先的感受依然存在。
男主由对老婆照顾有佳的好丈夫到施暴者的形象转变过于突兀,没有很明确的理由作为支撑,片中给出的解释是女主事业低迷时不顾男主的反对,执意工作导致经常应酬,回家晚,使男主不断猜疑,抱怨,最终酿成家暴。
没错,根据导演的叙事逻辑,应酬回家晚,灌酒拿业务,被同事领导偶尔性骚扰等一系列行为使观众在影院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仿佛在有意将家暴的起因推到女主身上,在无意间证明了受害者有罪论。
而事实是什么,是男主对女主努力的不能共情,是男主的过强的掌控欲,婚姻关系中的不信任以及没有良性的沟通酿成了悲剧的发生,但是这部分的感受被削弱了,喧宾夺主使得这部分观感极其不适。
还有女主离婚申诉完出差,回来后为什么要躲男主去酒店住,实在看不懂,怕挨打?
这时候孩子不要了?
你要一直住到什么时候?
而且此时镜头给到男主在学校同时带孩子,一尽辛苦操劳,甚至博得律师同情,令人摸不到头脑。
酒店这段情节就好像是为了给离婚申请通过而刻意提供的佐证材料,是典型的根据结果编过程,与孤注一掷中放走金晨有着相同的感觉。
女主在征求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时的表演很出戏,但是感情可以理解,律师的呕吐情节很刻意,一众配角贡献了表演但是却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律师人物面瘫加出戏演技为0,且人物毫无成长逻辑,刻画极其扁平,平庸无能倒是有很好的表现。
最后崛起为女主打官司,也是莫名其妙,没有角色弧光,整体机械呆板。
甚至感觉删了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女主被家暴后杀人是剧情高光,属实没有想到,这里确实该有强烈的情感冲击,但是由于前面部分的种种混乱,此时已经没法做很好的情感带入,看着很爆发情感的戏份情感却爆发不出来,异常憋屈难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涉及孩子的戏份倒是都很深刻,整个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念念打完人后说的要用毛巾吗,用一句话将家暴对后代的恶劣影响最直接的展现。
如果说同是热点话题的孤注一掷是一部及格的适合做基础普及的反诈宣传片,风暴在更深刻的话题下的人物塑造,故事完成度,演员对角色的演绎及线下观影体验均要落后一个档次,只在有严重逻辑漏洞上倒是半斤八两。
向家暴说不,抵制家暴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为每个受到迫害的家暴受害者发声是好榜样好现象但并不代表那就一定是好作品。
作为一个最普通的观众观感如上。
她,一线城市白领,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创造者,所有的银行卡都被丈夫控制,如果超支,就要被打。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一种控制。
当我质疑,她不知道反抗、脱离控制吗?
我了解到,被家暴的妇女普遍有一种习得性无助,她们摇摆、顾虑,经常出现瘫痪感。
她,二线城市医生,被家暴了很多年,迫于社会文化、家庭伦理的压力,家丑不能外扬,直到她别无选择,尸检中她被打断的鼻梁,才作为证据,发出生命最后的声音。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城市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甚至她们自己更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弱者。
而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伦理的桎梏,更是将她们推向绝望。
她,从农村来城里打工,老公每次施暴后,又会跪下求饶,她为了儿子,选择原谅,直到老公施暴的时候,把她的儿子叫过来,让儿子看看怎么让女人臣服。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直戳人心,直到儿子也学会掐紧她的脖颈,她才意识到,她以为的为孩子好,才是对他最深的伤害。
她,她们,更多的她们,数以百计以上,正是她们真实的故事,在我的脑中无法抹去,促使我不断地走访,也促使我接触了更多相关的工作者。
2020年,我和团队小伙伴又在各地采访了基层民警和反家暴组织的工作人员。
之后不久的北京,我们接触到了长年涉足相关案件的律师,她提到每天接触这样的案件,会形成替代性的伤害。
身边一个年轻的律师来辞职,理由就是她终于帮助一位被家暴者离婚,可离婚后,她却又回去了丈夫身边,年轻律师接受不了这样的挫败感,太难受了。
律师又不是医生,可就连医生,也不是什么都能治好,作为律师,要充满热情心怀悲悯,却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和边界感,这位有经验的律师,当时说到。
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故事的敏感性,让我找到了一个带领观众进入的切口,此时,我的脑海中,一个作为帮助者的女性,另一个作为亲历者的女性,两个人物诞生了,一个小律师帮助被家暴的女主解脱,共同成长的故事,已经形成了雏形。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溯到那个原点。
2019年,收到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赶到她家,当下报警,目睹调解,“夫妻吵架,都不要太激动”。
我体会到了朋友的无助,同时也震惊,这样平时说起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切近的这对中产、高知的夫妻身上,而即便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照样在现实面前体无完肤、招架无力。
当时当刻,一个创作者的我忽然从生活的我身上跳出,浮到半空,对自己说,一定要写一个关于家暴的故事,拍一部这个题材的电影。
这种强烈的亲历体验,随之而产生的使命感,支持我在创作这个剧本时,情感澎湃。
这一次创作,真的不是猎奇,真的是一次感其所感、伤其所伤、痛其所痛的创作经历,这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兴奋感和过程模式,基于现实,认真生活,痛过,才能创作。
说到底,就是四个字“感同身受”。
而这一次,这“感同身受”又是那么强烈。
也正因如此,我才有勇气在做了十九年的编剧工作后,第一次接着“把孩子生完”,去做导演。
因为,我和她们一起经过了风暴。
彼时的我,刚刚成为一位单亲妈妈,在那样的状况下坚持不懈的把电影完成,似乎我叫“海燕”,注定要经历这场风暴,期待着风暴后的阳光。
电影的拍摄还算顺利,大家惊讶于我的笃定和不纠结,我开玩笑,这大概得益于每天安排多子女的饮食起居学习生活,那是对一个人统筹和执行的能力的绝对考验。
玩笑归玩笑,我内心深处明白,这一次拍摄,每一个专业的创作者和工作人员,都对这个电影付出了很多,加持了很多,这大概源于,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电影的意义感,大家都和那成百上千的她们一起,痛苦、体验,大家都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都经过了风暴。
拍摄至今上映,已经过去了两三年,好事多磨,感动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仁一直坚韧坚守,对这个电影始终相信,才得以最终拨云见日。
但真心感谢如今电影的大环境,让我们终于穿越风暴,能够和观众见面。
在已经开展的路演中,我欣慰的发现,观众们如此可爱,在强烈共情的同时,有勇气像剥洋葱般剥开这个故事家暴主题下的层层内核,虽然刺痛,但是勇敢的看到这个故事里,不仅有家暴,也描绘了当代女性生存图鉴,深深共情于她们的困境;探讨了亲密关系该如何相处;代际传递如何让孩子不再生活在暴力和恐惧之中;甚至是众生皆苦。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活在约定俗成的评价体系和标签之下,在“风暴”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无处可退。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或正在经过风暴,“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祝福每一位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愿电影带给大家一副铠甲,可以有分辨风暴的智慧,穿越风暴的勇气,以及重生的决心。
小风暴!
加油!
秦海燕2023/8/17
第一次知道《我经过风暴》这部电影是因为“如有雷同,不是巧合”这张海报,虽然海报质感很一般,但是主体的一家四口却让人感到沉痛和窒息。
非常惭愧,我先入为主地认为施暴者是斯文冷漠的“一家之主”,受害者是坚毅隐忍的“家庭主妇”。
但也庆幸编剧并未同我一般片面,女主徐敏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
诺干年前的我曾以为只要女性足够独立,至少在经济方面可以不受他人钳制,就不会遭受家庭暴力,因为她有底气。
但是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以及更多媒体的披露,我才发觉那时的自己还是太过单纯。
对于施暴者而言,暴力不需要理由,也不分对象。
如题所述,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接地气的作品,真实而不悬浮。
家暴受害者总是有许多的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他们常常会经历给施暴者找借口而选择隐忍不发,相信施暴者能改过自新,想寻求帮助却觉得难以启齿这几个过程。
当下定决心维权后,又需要面对孩子抚养权所属的问题,来自身边人和社会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丑不可外扬”的“大道理”,以及家庭暴力取证的困难性。
前几年,一正在上网课的女教师遭受丈夫毒打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当时的我愤怒又无力,现在的我也还是一样,但我希望她,不止是她,都可以鼓起勇气对暴力说“不”!
最后,我们需要更多同《我经过风暴》一般的不消费苦难、不消费女性的作品。
整出来“陈氏电影”的豆瓣恶俗影评家都多少沾点,跟小hwb扣帽子一样恶心。
这电影比《芭比》那种样板戏好看多了,人家知道父权制的界限在哪,也知道怎么在界限内展示问题、表露诉求。
工业社会形成的小家庭具有私密性,中产阶级对子女的“保阶级”底线思维以及众所周知的基层官僚倾向性“多元决定”了这个案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乱蹭进步左翼的文学性控诉,很诚实的反应了家庭劳动的消亡问题,具体在电影里体现在佟丽娅和丈夫平摊家务劳动,这是文化中产阶级的社会共识。
在这种现实问题电影里能把握住度,不乱骂,很不容易。
我个人观感,首先是小家庭的存亡问题,在小家庭诞生之初它将人从宗法家族、封建行会中解放,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了另一种禁锢,当然只是刚崭露头角。
其次是社会化抚养,这部电影最让我反感的就是两个小孩,其扮演了剧情的最大推动力。
导演依旧将小家庭抚育看做理所应当,所以这部片子的救世主就只能是律政精英。
但社会化扶养才是未来,小孩根本没必要在小家庭里过这种逼仄的笼中鸟生活,他们理应过一种和同龄人一起更社会化的、集体化的新生活,这不仅是为了他们好,更是将成人社会解放,我完全理解韩国的no kids zone,但与其发展到社会性厌童,不如找一个共存方法🤣期待马前卒对这部片进行进一步论述。
总的来说,城市女性参与市场劳动与父权制小家庭的矛盾以及小家庭子女扶养的限度都展现的很好,佟丽娅演技很好很漂亮,小律师也很好,小吴演的也好,很值五星
昨天(7 月 29 日)不抱多少期待的观看了《我经过风暴》广州首场点映,首轮 15 城点映居然没有北、上、深的场次,真是奇怪。
稍微关心近两年国内院线市场的观众不难察觉,风向又变了。
反映到票房上,观众开始更加关注自我情绪的宣泄。
这种转变自然被电影生产者留意并利用到,谁会和票房过不去呢,于是他们投入更多的心思在算计电影、讨好大众情绪上。
只要这套票房、情绪密码还奏效,流水线式的电影成品就会继续源源不断搬上大银幕。
女性、家暴,有这两个标签无需了解更多便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将《我经过风暴》也归入上面说的计算电影那一类。
而看过之后,我为自己的洋洋自得的先入为主感到羞愧,还有人舍弃了速成公式在认真做电影,没有忘记电影商品之外的意义。
如果《消失的她》在你走进影院前还残留着一丝神秘、悬疑气息,防剧透措施得当的话。
那么《我经过风暴》将不会带给你关于家暴任何新的东西,但它又是全新的,它将那些你可能听过的看过的家暴碎片首次以完全体的形态暴露于观众眼前,最终呈现出足以媲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家庭惊悚。
国产大银幕中,我还是第一次观看女性题材产生如此强烈的不适、压抑、窒息,但也仅能承受万分之一女主被前夫强暴后的惊恐、作呕、无力,或许这就是女性导演的女性视角的一针见血,直抵问题核心。
还没有观看的观众,尤其男性同胞千万不要因为这种不适、压抑、窒息选择轻易回避,回到舒适区。
相反的,感到不适、压抑、窒息就对了,如果连观看都那么煎熬,那现实中正在承受的人呢?
作为绝大多数家暴施暴方,我们只能感受她们承受之万一,没有感同身受除非你已经或者正在经历。
《我经过风暴》用徐敏、陈均这一个家庭的案例立体展现了家暴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就连导演看似不经意安排的边角、细节在电影内外都值得发现开掘出更广阔的讨论和思考空间,这些都将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影片中,父亲陈均想通过儿子带路找到徐敏离婚后的新住所。
根据片中提供的信息不难推断,儿子虽小,可他认得路。
面对父亲询问,儿子选择为妈妈徐敏打掩护,谎称不记得路。
还有结尾儿子在法庭为妈妈作证那段,其实孩子比妈妈以为的要懂事的多。
孩子也是家庭成员,而不是远离家庭生活只活在成人为他们搭建的乐园中的附庸。
妹妹面对离婚的妈妈又是另一种反应,兄妹二人在徐敏、陈均离婚后分属两个家庭既是现实又是安排,巧妙而充满张力。
徐敏——一个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女强人,脑子里同样根深蒂固地将离婚与孩子不幸福划上等号,并因此对离婚决定反复。
是时候醒醒了,是时候科普了,不幸的婚姻、家庭关系远比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大。
生物属性使然,因为生育,女性天然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风险。
法庭上,儿子出庭作证后徐敏终于开口说话,仿佛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声嘶力竭“要以我为警戒”。
看到这里我绷不住了,凭什么为什么,你明明是受害者,你是被耽误的人啊,你试遍了有逃脱可能的一切办法,然而现实一次次将你送回魔窟,直到举起那块石头砸下去。
当看到陈均说:“离婚 6 个月你不还是回来了……”这段,我已经开始代入,除了结束他的生命还能有什么办法,果然。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一次次上演过的极端悲剧,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所以,要以之为戒的不应该是受害者徐敏,而是千千万万个施暴者陈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哪怕鱼死网破。
这是一部 2019 年就已开拍的电影,却丝毫没有落后时代,因为问题还在那里。
男女主角都十分贴合角色,两个看起来郎才女貌温文尔雅的人,残忍与柔弱无限放大。
首场点映结束,现场被问到作为男性观众的视角,这里补充,任何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想法都一定不是爱,爱与占有存在本质区别。
男性、女性、法官、民警、已婚、未婚……推荐所有人观看。
我希望《我经过风暴》能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带来些改变,去电影院观看它是个开始。
“究竟要怎样看清一个人 才能和他进入婚姻呢?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婚前这个男的让人以为几乎是完美男人了,但是婚后却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预见,电影里给出的原因是原生家庭,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在婚姻中,女性受到生理力量悬殊;千百年来家庭婚姻观念“宁拆十座庙 不毁一桩婚”“家和万事兴”“离婚丢脸”;孩子的羁绊,很多时候面临自己内心的挣扎犹豫和社会地位不公平的劣势,该如何在婚姻中保护自己,这个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不是一味地恐婚恐育。
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反应社会题材的电影,电影本身从女导演的视角拍出来很多独特的东西,让大家更好地从女性的角度共情处于家暴困境中的女性,也许有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但是电影真的让我看得毛骨悚然。
“电影的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尤其是看完电影后一位同行的男性友人说自己姐姐也经受过家暴的折磨“结婚前那个男的真的很老实 真不敢相信结婚后他会做出那样的事情 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不在我姐身边 她是多么的无助……”
警察、妇联、法律调解的不作为和糊弄,长辈、亲戚朋友都劝她“忍让”、“妥协”、“顺从”,甚至第一次起诉离婚时,法院的判决都是“劝和不劝分”式的——这一切运行得无比“合理”和“顺畅”的绑架、压迫,都来自于男人(长辈、父亲、丈夫)把妻子、孩子、晚辈作为自己意志的附属、仆从,前者要实现对后者的控制和任意处置;至于为什么能运行得如此“合理”和“顺畅”,因为前者依靠作为意识形态的父权道德和制度来实施对后者的统治,其主要表现为“这都是为了你好”、“你得考虑这个家和孩子呀”、“早就跟你说了,你不听,现在这样就是你活该”——把“他主观上不想让你做什么”和“任何事都客观具有的不好的一面”臆断地联系起来,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先见之明看到了潜在的危险而警醒你,而是他无理地给你泼脏水、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让你屈服。
这样最基本最平常的表现形式:从婆婆手上被公公烫的烟头,到婆婆对丈夫的打骂管教,再到丈夫对妻子和孩子的打骂,最后到孩子对小伙伴动手,以至未来他/她会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动手。
这种压迫和控制真的像男人的姓氏、根、种一样世代相传,在历史中它逐渐变成了“孝顺”、“忍让”、“忠诚”、“奉献”等一系列美德,还有与之相应的习俗和制度。
这一切就构成了父权的意识形态。
走进影厅之前,听见前面两个女生聊天说,“最近的电影质量都好高啊。
”也有外一对情侣散场后边走边打闹,女孩说,“你离我远一点,我现在不想看见你。
”男孩就一直靠近了哄,“我跟他不一样的。
”旁边的闺蜜还不忘补刀,“干嘛来看这种电影……”
我倒是想说,为什么不看?
如果你们是一段以结婚为目的的认真恋爱关系,《我经过风暴》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婚恋片,毕竟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建议所有热恋中的情侣都要看一下,对于反家暴这种现实题材,从来不只是需要女性关注,广大男同胞也适合进行一番危机教育,“家暴最开始可能就是一次推搡,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以往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往往着重塑造一个变态的家暴男,令人惊喜的是,《我经过家暴》完全把重点放在女性视角,剧中律师李小萌作为典型的观众视角“工具人”,因为她一直陪伴徐敏,我们才可以沉浸式的,全程旁观一个深陷家暴中的女性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佟丽娅饰演的女主角徐敏则更令人沉浸、带入,徐敏在遭遇家暴到反抗与无力反抗之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状态大相径庭,令人叹息:徐敏第一次亮相,她妆容精致,开着宝马车,职场上独当一面、杀伐决断、进退有度,是一个很上进、努力、坚强的职场女性形象;但影片后段,李小萌透过临街玻璃、匆匆一瞥中的她,穿着肥大的毛衣,家居裤,面容憔悴、目光呆滞、略微佝偻的身形,挎着菜篮走过街头,哪里还有半点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
一段深陷家暴深渊的婚姻,对一个女性的消耗由此可见一二。
这就是女性主创团队共情式表达的独特魅力,正因为同为女性,才能够get到这种令人一眼泪目的细节,常以温柔美丽的形象出镜的佟丽娅贡献出的毁容式演技,并不是炫技式的飙戏,而是完美还原一个女性被一段不健康的婚姻摧毁的状态。
影片后半段她周身散发着疲惫与压抑,就像是被揉搓皱了的一张纸,舒展开也难掩痛苦的褶皱。
另外,《我经过风暴》第一次呈现了家暴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无助,片中的徐敏其实一直在反抗的,她一开始哪怕困难重重,还是坚持主动离婚,就是想结束这段病态的婚姻,但为何一步步沦陷至此呢?
片中给出写实又扎心的答案。
家暴男陈均非常会伪装,他在朋友、同事甚至徐敏父母眼中都一副好男人的嘴脸,他们可能对外人很好,只会欺负家中这个软弱的女人,因为他们本质上并不把妻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也无法接受妻子拥有远远成功于自己的事业,只是担心“自己的女人”被人染指。
而且家暴毕竟是发生在婚姻关系中的犯罪行为,关起门来难以取证,外人哪怕有心施以援手,但也无法置啄。
比如徐敏报案后,陈均很鸡贼地展示自己脖子上被抓伤的痕迹,巧妙地把一方施暴变成双方责任。
徐敏第一次提离婚冷静期,陈均特意安排那场家宴,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家暴中的女性的无助感,那是一种自己明明已深陷谷底、但所有声音都劝自己“为何不继续忍一忍”的孤独。
她不仅肉体深受折磨,精神上,徐敏也深陷孤岛。
何况婚姻不是一段非黑即白的对错关系,而且施暴的一方除了伪装性,往往也会反复无常,例如陈敏提出离婚后, 陈均确实有一段时间表现良好,加上父母、朋友等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在劝和,再看看年幼的孩子们,徐敏难免犹豫。
一个家暴中的女性,要鼓起勇气走到离婚这一步,要经历无数次的拉扯和失望,因为大众往往无视了一点,他也是枕边人,同时又是自己孩子的血缘至亲,这种亲密关系中的拉扯,当事人很难理智对待。
徐敏离婚后,又再次回到陈均身边,作为外人,可能我们会如片中小萌律师一样,有种怒其不争的愤怒,但家暴婚姻中的女性,除了自身的安危,作为一个母亲,他们无法对这段悲剧关系中的孩子置身不理,这才是“狠不下心来分开”的根源,也是无数施暴者的诡计,他们很清楚这些的女性的“软肋”。
这里再一次被佟丽娅对角色的塑造打动,当她穿着睡衣和雨靴坐在辅导班门口等孩子放学的时候,平静又形如槁木,当她在孩子和丈夫玩闹的时候,难以抑制地将指甲撕扯到流血,似乎这样才能提醒自己眼前温馨的幻象。
佩服佟丽娅的选剧本眼光和勇气,客观而言,从一个女明星的角度,这不是一次讨喜的选片,因为电影不是一个带有大女主爽感的故事,她难以带给观众们的掌声与呐喊;她也完全无法营销美貌的,这个角色需要她展现的是狼狈与难堪。
而且徐敏的角色也不是完美人设,这是一个复杂的、犹豫的,甚至是举棋不定的、彻头彻尾的悲剧人设,但这样的女性故事更值得被看见。
在一个女性漫长的人生,从来不会只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无数陷阱和黑洞,一旦沦陷,我们希望她,甚至我们都不会是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也很感激《我经过风暴》这样一个不讨喜的悲剧故事,我们与家暴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次遇人不淑,但家暴男的招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如果你身边有家暴行为,哪怕是疑似,也不要置身事外,可能偶尔的一次施以援手,就是对方的救命稻草。
徐敏经过了风暴,但更多的她或许一辈子都被困在了风暴中。电影无法平息风暴,但可以激励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因而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但秦海燕太想扣住家庭暴力的主题,人物弧光和行为逻辑都是畸变的。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那老公和孩子一样令人感到厌烦…律师太垮了…结局令人舒适
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亲密暴力的前受害者,家暴绝不是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把男主的家暴归因于母亲、原生家庭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开脱。家暴就是犯罪,现实很绝望,但连电影都无法为受害者闯出一条生路。可能这就是中国吧。
每一个片段都像抖音视频,只是合在一起并没有连贯的逻辑,人物都很不讨喜。
男女是不可能“平等”的,因为从生理上说男人大都比女人强壮,所以男女一起生活的时候,强壮的一方就有可能对弱小的女性施加伤害。如果法律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悲剧还会继续发生,女性会继续受到伤害。电影从题材上说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个人觉得剧本有些薄弱。
得我说多少遍,家暴是违法!!!严抓,重判,用不上伦理剧情来讲述。 本来想给四星,看到结局的我,白眼翻上天了。谁剪的?不伦不类的
题材有意义,其它拖后腿,本来佟丽娅的演技可以足够代入,停留在可怜可恨,甚至反婚恋,性别对立都能让人共鸣,但是强行说教,真的是……有点yue。
全程只想说:请说人话!别再演讲了!
只有题材可取,其他都挺灾难的,消费了女性议题。
镜头语言好差,这种题材拍成这样,好失败
立意五星,演员四星,故事两星。
题材很好,拍的跟屎一样,全程快进。呼吁广大女性,孩子的抚养权不要就不要了,先自己活着最重要,未来才有其他可能。
题材不忍苛责,话题情绪大于作品本身,首映礼搞投机倒把,请来背刺女性的都美竹,这个骚操作让人如鲠在喉。
结尾对白我像是在看警示教育片。
1.真正的“家庭恐怖片”,心疼佟丽娅,现实里婚姻因男方的背叛一度苦苦孤身修复着裂痕,电影里被家暴被PUA还要为了孩子妥协。2.家庭暴力只有0次和无数次,有些暴力基因是家族“遗传式”的,极其病态,日后选择伴侣一定要擦亮眼睛。3.非常值得关注的题材,血淋淋的看到面对爱情消失后,二人关系破裂彼此的挣扎,我完全支持佟丽娅离婚,争取自己的后半生。4.有些人表面淳良,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可能是衣冠禽兽。有些工作干着凭个良心,有人问心无愧,有人只是把它当碗饭吃。
开宝马X3,找实习律师!真的是荒诞的剧情!题材很好,可编剧拍成了过家家,就是拍着玩儿!
什么大烂片,我的天,观众才是经历了风暴吧。编剧、导演、表演、摄影、音乐,全方位的垮塌,这里面有正常人和正常情节嘛,全都不准确很怪异惹人烦,每个人都像莫名其妙的台词执行者,最后进行干巴巴的法庭普法。唯一立体点儿的人物还是家暴者,真的,拍的很烂下次别拍了,谢谢!
作为异性,我无法真正做到完全理解,我所了解的是碎片化的,就像这部电影。因为这个原因,影片能戳到我。但本片有两个大问题:其一,剧作无效的设计太多了,受害者徐敏身上被盖了过量刻奇标签,利用佟的美貌,不刻画女性真正的职业能力,反复呈现陪酒情节,我不懂为何这么编。其二,性别议题被大规模掩盖却依然广被关注,他们意识到遮掩无效,便换一个方式,承认现实的存在,并抢夺问题的主导权、对现实的解释权,以及性平的成果。这是主旋律整个暑期都在做的事。
这是一部不那么爽的影片,观众能在佟丽娅饰演的女主身上看见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婚礼誓词时的甜美与笑容,遭遇风暴时的哭泣与隐忍,经历伤痛时的害怕颤抖挣扎,歇斯底里之后选择不再“听话”、撕开“体面”,站出来刚烈发声与冲破风暴,人物得以层次渐丰、褶皱饱满、寸骨寸肤的嬗变过程。对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挑战,用一个复杂立体的角色向观众展现着,每个人都有独立珍贵的人格,若遭遇风暴,要敢于从风暴里走出来,走下去;若生命有裂缝与罅隙,也就透出了光。
首先 题材很好 但看得我很恶心 两个孩子目睹妈妈被打还能爱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