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爸原来是反卷片啊!!
黄渤角色为升学、教育、生活上的困境手足无措几近奔溃,把中国式父母的心酸演出来了,真的很直击人心!
最好哭的一幕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用小手给爸爸擦去眼泪,这个瞬间很触动我,面对残酷的现实,父子二人如何在苦难中寻找乐趣,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我狠狠破防了。
最搞笑的是吴磊,他演的房产中介太真实太社畜了,昨天去体检回来看到一个中介小哥大热天骑着电瓶车,胸口挂个牌牌,跟吴磊演的一模一样哈哈哈!
电影悲喜交加,但悲后是如释重负!
我觉得学爸这部现实题材的的电影很有意义,可以说黄渤治好我的精神内耗!
人生不是一望无际的轨道,而是明媚的旷野!
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培养孩子要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从,开心快乐的环境是能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的,自己是个普通阶层,何必勉强孩子跨越阶层,怕孩子受苦就不要生,生了就给他自由快乐吧。
捡垃圾也不一定不快乐。
勉强自己到这种地步以后不要道德绑架孩子。
《学爸》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电影,它更是一部温暖人心的治愈之作。
想知道最后黄渤角色何去何从吗?
来影院就知道了!
这周的片子其实我都看了,但看的越多,越让我没有去写的想法。
几部电影看下来,也没有让我特别想聊的,先挑卖的最好的随便说说吧。
学爸Papa
《学爸》这个片子,看了“每周观影指南”的朋友都知道,是我本周最不期待的一部电影。
因为我一是对“鸡娃”这个话题就没兴趣;二是我也不太相信这个片子可以拍的很好。
看之前我是毫无期待,当烂片去看的,结束之后发现高出预期。
国产轻喜剧的风格套上了一个“鸡娃”的壳,个人认为在轻喜剧风格上算是成功的,“小大人”的人设和川渝父母的互动,挺多都还是有趣的。
所以如果是喜欢黄渤,图一乐的观众,应该会得到满足。
但是对于“鸡娃”话题的探讨却非常普通,甚至无趣。
这就是现在国产话题电影的套路,以前是不让说问题,现在是只说明面上的问题。
看似是说了“鸡娃不对”“学区房不应当炒”但到了最后说的还是乘法口诀背不下来的“笨小孩”成为了班上的尖子生,门口的学校也调来了重点学校的老师……两个小朋友最终还是成为了传统意义的“好小孩”,皆大欢喜,告诉大家不鸡也会有“好娃”。
这现实吗?
不现实。
接纳普通这么困难吗?
我见过班上很多同学,非常努力,就是考不赢那些聪明的孩子,人家看看书就能考的比你好。
电影里黄渤的小孩,你觉得现实吗?
有几个小朋友能在幼儿园就成这种“小大人”,甚至说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在某方面的惊人天赋?
小朋友的教育,我们可以说不一定要他为了“应试”而走。
但是如何去让小朋友发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也是需要父母付出巨大努力的。
我们可以说培养一个好学生没必要那么“鸡”,但是培养一个好“人”,这也并不是一个多简单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座的各位,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会演讲的,都是极少数,更多的小朋友就是在家里依旧背不出五七三十五,长大后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普通人罢了。
电影基本是借着一个现实话题,搭建了一个空中楼阁。
黄渤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小中产,激励他找学区房的动机,是任务驱动的,是忽然出现了一个外公,说要把孩子带去上海的国际学校。
为了让孩子不去上海,黄渤开始“鸡娃”,希望小孩可以上本地的好学校。
最后几经波折,最后失败,告诉大家,娃其实不用“鸡”,家长们也不用那么“卷”。
整个电影,当轻喜剧看,不动脑筋,我认为是可以的。
但是你脑子稍微一转就会发现,它的故事和最后所传递的价值并不是统一的。
电影里黄渤放弃“鸡娃”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卷”,而是他最后“不配卷”。
小城市的家长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大城市的家长又何曾不想让“小龙跃南天门”呢?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性决定了那些少部分拥有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阶层固化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你是一个服务员的小孩,那你唯一的路就是从小开始背“五七三十五”,然后通过自己的笔,在千万人中杀出一条血路。
也许你非常幸运,你爸妈没太开发的大脑,在你这里进行了基因突变,你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然后你会发现,你接下来的每一条路,好像都不仅仅是靠笔这么简单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小孩呢?
你从小就可以上X大附幼、X大附小这样的学校,首先你小学、幼儿园基本是无条件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下来也许你中学、高中成绩没有那么好,其实也没事,你只要能上个说的过去的本科,接下来你的人生就进入了你爸妈的职业领域。
他们完全知道大学这个游戏怎么玩,你老爹替你发几篇论文,你觉得你有哪个同学能卷的过你?
拿到学校的推荐资格,再看看清北复交的教授们哪个和你老爹关系好,你的硕士、博士之路基本也是一片坦途。
如果你是富商的小孩呢?
那你从小就可以去最好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你根本不用考虑卷国内的考试,因为你必然从小就是国际学校,多语言教学,高中挑个欧美的去读一下,只要你努力,后面你进的就是比“清华北大”排名更靠前的学校。
你有天赋,你学电影你爸妈可以为你发片子,你学设计你爸妈可以让你的设计品落地到国内的实际业务上,你做任何事,就是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电影的假,体现在它并没有表达出“鸡娃”的核心问题。
“鸡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和“家长群”的小孩进行攀比,它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普通人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过上和自己一样的人生。
那什么样的家庭,可以不“鸡娃”呢?
是那些家庭生活优越的,是那些已经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家长。
一代人的努力,是让娃从没机会卷到有机会卷。
(从大山到城市)二代人的努力,是让娃卷出一个不错的工作。
(在小城市立足或者去大城市继续卷)三代人的努力,是让娃拥有更自由的人生,那就是此刻的小孩,ta才有可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第四代的小孩,他们通过前三代人的财富积累,让他们可以有底气去失败,不管做什么,都至少饿不死。
可是一个家庭,又如何保证自己的每一代人都取得自己那一代的成功呢?
电影没有讲,因为它根本没有看向现实。
就像是大多数家长看完这部电影,并不会对自己的小孩说“那爸爸妈妈以后希望你真的发现自己的爱好,希望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他们只会说“你看,不好好学习就是上不了好学校。
”
这就让“鸡娃”这个话题的讨论,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延缓或者解决阶层固化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它不是一部文艺作品可以改变的。
但一个文艺作品既然谈到类似的话题,却一点实质的内容都不触碰,那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6分吧,建议当喜剧去看。
我不建议家长带小孩看,或者说,我建议家长们应该先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想带自己的小孩去看。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上学,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取消一切校外辅导,绝对是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才选拔,有利于底层普通老百姓的大好政策。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政策,在人自私的本性面前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总有人想作弊破坏规则投机取巧,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在别人家的孩子前面。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最后倒霉的还是大家自己,就一起卷吧。
孩子苦,家长累,不要抱怨任何人,都是我们自己要卷的。
同时还能为自己的作弊行为找个理由,如果我不给孩子报补习班而别人家的孩子报了,那我们家的孩子不是吃亏了吗?
大家都这么想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叫苦叫累抱怨是也是大家自己。
从国家的人才选拔角度看,如果把一万个孩子关在学校统一起跑线竞争,能更好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目前的现状可能会因为没钱上好的辅导班而埋没了人才。
另外,取消校外辅导是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
越是有钱的人家越可以请高水平的辅导老帅,甚至可以请多个辅导老师来家里的一对一辅导。
没钱的家长只能让孩子上大班辅导,或请水平一般的辅导老帅,以求得一个心里安慰,我为了孩子也尽力了。
最近的院线真的是黄渤的天下,黄渤主演的片子很多,但其中我最中意的还是这部亲子题材的《学爸》。
看过点映之后,我有个疑问:鸡娃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那些没有被鸡的娃娃们现在过得是否比被鸡了的娃过得好呢?
“鸡娃”是网络流行词,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这个词的: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家长普遍认为,要想人前显贵,就必须人后受罪,现在开始鸡娃可以让他们以后少遭罪。
影片里的家长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才鸡娃的,人人都鸡,这才导致学生越来越卷,这不是学生在卷,而是学生背后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影片里的黄渤向周围鸡娃的人取经,也开始被动加入了鸡娃大军之中,弄得孩子苦不堪言。
10后小演员演技爆棚,角色演的很机灵。
无论鸡娃后最终的结果如何,他只是想做孩子眼里最好的爸爸,哪怕被孩子不理解,他也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
这部影片看得我有笑也有泪,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亲子片,看完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内心的共鸣,值得反思的好片!
本来是冲着喜剧部分去的,没想到却哭得稀里哗啦。
可惜就像《孤注一掷》一样,只有半部好戏。
前一个半小时是现实主义,后半个小时是幻想主义,最后的字幕是讽刺主义。
电影在毛不易的歌声那里就已经结束了。
呼兰在《脱口秀大会》上说,中年人的恐怖是灯火通明的格子间里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是孩子抱着你的大腿说我要上好学校。
在这个意义上,《学爸》就是中年家长的恐怖片。
顶级恐怖。
家长们强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塞给孩子。
围棋、画画、跆拳道,音乐、书法、编钟敲。
可他们忘了,当自己也是个孩子的时候,并不想要这样的家长。
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死亡诗社》,看学生们站在课桌上,不停地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讨厌尼尔专制的父亲。
也喜欢刘继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快乐的23号。
也喜欢拉库马·希拉尼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共情那个被逼着学了工业设计的法罕。
2023年,曾遇上过一个人,洒脱、快乐、自由自在。
很羡慕。
像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羡慕天空中的鸟一样。
我身上并没有笼子。
但就像那只被拴在小树桩上的小象。
后来长大了也挣不断那条细细的锁链。
现在我也正在往孩子身上焊笼子、拴锁链。
以爱之名。
我正在变成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家长。
都说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不是马拉松、不是比赛,人生是在旷野上游荡。
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往前。
但既然不是比赛,为什么大家都在比较。
坐轮椅的羡慕走路的,走路的羡慕骑车的,骑着车的又想搭上汽车、火车、飞机……但交通工具就那么多,凭什么他儿子有我儿子没有?
于是,旷野变成了一维的。
家长也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但在一维里奔跑的是孩子。
他们本来可以拥有更高多维的人生的。
影片以梦幻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童话般的结局。
可现实里没有童话。
只能在看电影的时候,奉上两行击中心坎的泪水。
但当灯光亮起,银幕暗去,还是得擦干泪水,督促孩子在那个单维度的旷野上快跑。
有些人已经在第一排了,还要站起来看,然后回过头来说,还是坐着舒服。
可是,我亲爱的孩子,你想看这场名为“成功”的戏剧吗?
看完《学爸》,后劲略大。
聊聊火嫂这个角色。
火嫂的妆容脏脏的,衣服也不是那么好看,但万茜演绎的这个角色却很干净。
有三个让人深刻的片段:火嫂开场咋咋咧咧,点映里的全场观众哄笑。
你可以说是因为她说全电影里嗓门最大的那个人,所以你记住了她。
但我更喜欢火嫂的另外两个演绎。
火嫂在订购的学区房被雷大力抢了之后,在雨中发传单。
这段演的特别干净,让人心疼。
“像一朵小花,沾了点泥水,花瓣上的雨水还透着光”。
一种说不清的坚持,她就在那坐下哭着说“我也累”。
圆圆说的很好,“泥土也是她美的一部分”。
这个雨中片段,导演拍的也很美。
右边是来来往往的匆匆忙忙的行人,可能是没看见的很多个“学爸”,左边是定格的火嫂和雷大力。
另外一个是,火嫂大嗓门猛敲门,飙着脏话,下一秒开门发现是熟人之后,反差的安静和让人怜爱的眼神。
好美,导演狠狠特写很赞,感觉这里的情绪像揪着,没办法爆发,观影者也很难受。
最后就是火嫂和火哥摩托车上的这段,这几组画面快切拍的真的很好,平凡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很伟大,演绎的全天下学爸学妈的日常和每一天吧后劲有点大,是部好电影,也许很多人没有孩子也不喜欢熊孩子,但电影里总有让你触动的画面。
这个暑期档的电影,对婚恋人群并不友好,《消失的她》、《我经过风暴》恐婚,《学爸》恐育,只有单身狗最安全。
几部电影底色上又各有不同,《消失的她》是悬疑+犯罪,《我经过风暴》是惊悚+苦情,《学爸》更特别一点,夸张喜剧混搭现实题材,先甜后苦,情绪和表达上比普通电影高八度,角色和情节都更戏剧化,说到底,算部儿童片。
这种风格确实颇能掐准孩子的奇怪笑点,观影时我左右的小孩儿笑得前仰后合,成年人而言着实嫌低幼了些。
但表达是儿童向的,内容却又不是,才会有前列腺屎尿屁的段子,或者“滚你mother”这样的没品笑料,但小孩子特别吃这套,瞬间就跟着学舌,嗤嗤笑不停。
当然也有尴尬时刻,比如闫妮跟黄渤说,跟我进房吧,旁边小男孩一个劲问进房干嘛,老母亲只能支吾以对。
当然整个故事还是积极正能量的,导演领了一个命题作文,显然没什么坏心思,但也确实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整部电影很像春晚的小品,有戏剧化冲突,风格鲜明的人物,各种被强化突显的矛盾,笑料几味,虽迟但到的煽情和升华,按部就班,还算完整扎实,但确实不出彩。
现实题材电影,天然与闹剧式的表现形式不协调,有限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讨论,很容易消解在玩乐式的嘻笑打闹中,观众们光看热闹,却无法真正基于主题本身做有价值的思考。
偶尔想起说教了,角色便瞬间掉入困境,一本正经地讲些道理,以示不忘初心。
这样闹一阵愁一阵,给人的感觉就是叙事不够丝滑熨帖,剧情磕磕绊绊,悬浮感严重。
《我经过风暴》也好,《学爸》也好,其实本质都在讲个人面临系统性困境时的无力和挣扎,“风暴”是家暴中的受害者,面对的是体制不作为,“学爸”的困境更复杂,经济性和社会性兼有。
教育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背后是社会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考定终身体制下,公平与质量难以兼顾的矛盾,还有独生子女时代对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冲击与异化,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虎爸或虎妈“想通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普通人几乎无法对这种体制性困境做什么改变,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与自己和解,放弃通过攀附优质教育改变孩子命运的计划,可以是不值得,可以是没必要,也可以是我不配。
总之就是在外部无法得到优化时,通过改变自己去求得内心安宁。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在发生作用。
“想开了”可以是一切问题的万能解药,教育、事业、婚恋,一切困难,都可以因此得解。
可开释到最后,就是人的社会性的消亡,只能走向宗教。
是“四大皆空”,“万般带不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换个角度看,电影最后的皆大欢喜其实是放弃的结果。
放弃未必不好,但这毕竟是后退。
你可以接受现实,但最好不要自我麻痹。
教育正越来越丧失公平调节阀的作用,阶层固化日益加深,而社会评价却更加单一地朝向物质与金钱。
在这个背景下,电影无法触碰深层困境,政府、学校、资本、培训机构全都消失了,只好拿着生态链里最弱势的家长练手,在他们耳边不停重复:你要想开。
所以《学爸》的终极形态只能是一部童话般的儿童片,只有孩子看不见真相后弱肉强食的残酷,还能随剧情大笑。
他们终有回神的一天,那时再回看这个故事,肯定是更复杂的滋味。
那些曾让他们捧腹不已的情节,居然是从犬牙交错中吐出,每个点都牵扯着神经,动一动,钻心般地疼。
《学爸》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把上学难和学区房的问题描绘得很深刻,为孩子上好学校而奔波,倾其所有的。
整个剧情简洁而明快,有诚意有突破的佳作和生活化创作 !
电影中讲述了单亲爸爸为了孩子的上学遭到的两个困难,雷大力(黄渤 饰)为了让儿子雷小米(单禹豪 饰)能够拥有更高的人生起点,在单亲妈妈刘真真(闫妮 饰)的带领下,被迫卷入了“幼升小”的激烈角逐。
又在火哥(张子贤 饰)和火嫂(万茜 饰)的影响下,不惜倾尽所有购入学区房,重重压力让父子二人的生活变得不堪一击。
雷小米小姨(张钧甯 饰)的出现,又让雷大力领悟了“拼娃”的本质是“拼父母”……面对残酷的现实,父子如何苦中作乐,如何逆势破局?
黄渤饰演的爸爸经过艰难的抉择,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逼得太过,这让许多人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 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多家长的焦虑点主线,每个家长都是想让孩子能有最好的教育,起跑线也是越高越好,不惜一切代价做了万分的努力,走上“鸡娃”之路。
可孩子们却并不是这样,孩子们需要童年,需要家长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电影以一种带有川渝方言风格的和谐幽默的方式所呈现,笑点与泪点十足。
主演黄渤再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带娃经历,笑梗总是能很好击中笑点,另外10 后演技天花板单禹豪表现惊艳,一个可爱帅气的小大人,幽默感十足,真的让他萌到了。
演员们的演技也是非常自然,非常接地气,把现实中父母的那种期待演绎的淋漓尽致,备受感动和温暖。
非常无聊的一部片。
与其说反应现实不如说是个宣传片or说教片。
恨不得直接喊出口号,“别卷啦,快乐最重要”。
然后带着个教育目的安排剧情,很生硬也很出戏。
两颗星给演员们的演技。
其他就没啥出彩的了。
闫妮和黄渤的感情戏非常突兀,不知道为啥她就看上他了。
黄渤小姨子满口的台湾腔更出戏。
而且这个角色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跟黄渤家的困窘做个对比,告诉他穷人就别异想天开。
完全感觉不到是亲戚关系。
黄渤最后想通了放弃鸡娃的转变也很突兀,感觉就是反正我也选不上干脆自暴自弃算了,走吧儿子我们去快乐吧而不是哎呀我还是别这么逼孩子了图啥呢。
整体情节的铺设和节奏都不咋样。
让孩子学编钟本来可能想做笑点,但最终呈现的效果还不如麦兜去学抢包山。
落魄父子的设定也有点类似偷自行车的人,但完全没可比性,差距更大。
台词很多念起来很僵硬不自然,更像把网络热梗摘了几句就放进去了。
比如什么你站起来了后面的人看不到也得站起来,最后大家都得站着。
我也要混圈子往上爬。
无聊又注水。
聚焦内卷热点,放大了幼升小的焦虑,在一次次名校期望落空后情绪推向高潮的顶点——现实。
冠为喜剧,实则喜从悲中来。
孩子的成熟脱胎于天真,父亲的隐忍开解在孩子的慰藉中,低眉顺耳是望子成龙的期盼积累起来的,不是办法的办法是妻子遗愿的沉重压制出来的。
买凶宅、学编钟、练英语、背面试,各种奇招都用上了,可缺失了最核心的东西——孩子。
卷,不是孩子卷,而是父母。
挤破头都想进的名校,不是孩子想进,而是父母使然。
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做得出来,可就是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
“剧场效应”辐射很大,人人都是辐射下的畸形物,爱在辐射下愈加沉重,让孩子们跳过了童年,步履蹒跚地登上了社会。
可惜电影没怎么拍出深度,都是浮于表面的克制,情感爆发不出来,几首MV拍法也很偷懒。
主角的遭遇仿佛是卖惨,这也是全片最大的问题——无病呻吟。
学爸 (2023)5.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苏亮 / 黄渤 单禹豪
出乎预料的流畅,前面是今年除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外在影院笑得最开心的一次,到上海后有点强行煽情的意思,感觉表达没有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最终没有上演成狗血逆袭戏码简直松了口气。万茜演得太好,这次直接幻视《万箭穿心》颜丙燕。3.5星。
人物、故事、表演、话题、立意都土掉渣。
作为父母我们要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但不放弃努力的信念~!
电影的内容很现实,题材贴近生活,以喜剧的方式展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父亲为儿子的教育,在求学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而四处奔波的身影,都被这部电影刻画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微小的情感都被黄渤的细腻表演鲜活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为他的演技点赞,温情而不失幽默小鲤鱼一定要跃龙门吗?这个世界不止有江川湖海。只要他想、总会有一湾水让他好好活着。总之,生而平凡,也能有光。
结尾说教继续扣星。竟然还抄天才少女的镜头,不服。
黄渤演这个角色你别说还真的很配,哈哈哈,把那股子劲演的淋漓尽致,父母过高的期许其实往往是自己不够强大的体现,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无法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仅是升学焦虑,还有房产焦虑、失业焦虑,补课焦虑……但不触及焦虑的根源:为啥教育资源不平衡、为啥房产政策朝令夕改、为啥越来越多失业……一切都是隔靴搔痒。这个小男孩一点也不可信啊,辣妈形态的万茜也好性感呜呜呜
合格吧,幸好今年上了,越往后这个题材都越不成立了
一部有笑有泪的生活喜剧,中国父母想给孩子最好的,又可能在攀比中走弯路,映后一位单亲妈妈说虽然自己倾其所能养育孩子长大还是觉得给孩子拖了后腿,另一位年轻观众劝慰这位母亲,过分苛责自己,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沉重的母爱,希望她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和幸福,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推荐《学爸》!!希望我们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幸福成长,越来越好!!导演很真诚!
眼界要放宽,看齐《银河补习班》。眼界再放远,三年后学校反向找生源。
我觉得还行啊,挺好笑的。适合亲子观看。
中国父母的自我感动式教育什么时候能停下啊,我不理解。
称得上是某种国产恐怖片,生硬的剧情和对不上的口型让人窒息,满厅家长带着孩子观影再说一句“你看别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更让人窒息,戏里戏外恐怖体验交相辉映黄渤是当上爸爸以后连选片审美也变了吗?怎么会连着接下《莫扎特》和《学爸》这种东西???今晚需要连看三部他10年前的作品才能缓口气
【C】架构是标准的三幕剧类型片,动线是父亲如何带着儿子一路鸡上好学校,并在过程中过关斩将克服困难。但是实际上,剧本并没有用足够有力的情节,让人信服感受到鸡娃的阻碍何在,以至于显得“困难重重”要么是男主太蠢,要么是过分夸张。如此强行提升剧力的方式再配上生活题材,很容易让人幻视到国产剧而失去电影感。这当中自然有审查导致的神秘力量消失因素,但和编剧完成度不足也脱不开关系,至少父子情是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的,父亲从觉得好成绩才有好孩子到好人格才有好孩子到人物弧转变是合理的,但完全没有写出来,看完后很难懂男主为什么这么捉急要鸡娃,也很难懂他为什么又放弃了鸡娃。好在这些遗漏的信息观众可以靠现实经验脑补。这种质量的社会议题电影都能卖七亿,我对我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黄渤这个小人物真的演绎的淋漓尽致,影帝就是牛。
万茜扮演的火嫂说的那句"别人都在跑,我不敢停",如果在三年前应该火出圈了,一切为了孩子的起跑线,然而时至今日的生存压力之下,内卷至极就必然走向佛系躺平当道,各有千秋,没有高下之分,所以没必要为双减来谄媚广而告之,更没必要为国际学校打call,因为时代还在变化中,一切都远远没有达到评价实效的时候!毕竟台词也说“世界上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小鲤鱼不是只有跳龙门一条选择。只要是他想去的,总有一汪水能让他好好活着。”
我觉得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还是比较实际的,有夸张的地方,但并不荒诞,中国孩子的内卷就是这样。
背景不可信,黄渤这个角色也40岁了吧,孩子才6岁,那他死去的老婆多大???就因为他讲笑话就喜欢上他???!!!男人怎么都那么自信!这个小孩子嘛,他的头发是天生卷的吗?结尾那么假就不用说了。还有,闫妮自然老去不好吗?
虽然故事有些过于戏剧化,但只要当了父母的人都能看懂,会心一笑,笑中有泪。结局黄渤的慷慨陈词有些多余做作,很多身不由己都不言而喻,沉默有时候才是最好的回答。
【5】恐育焦虑大片。太多东亚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了,以至于每次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可惜影片探讨的话题还是基本盘那一套,后半段莫名其妙的“东亚式大和解”和人物转变让我直翻白眼。喜欢一个细节:当外公去世之后,爸爸一改往日的“佛系”,并且“继承”了他的衣钵,拼命想着把孩子送进那个高档学校。悲剧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伤害,而在于永不停止的轮回。but最后的结尾简直太太太太太扯了,扯到仿佛“基因突变成神童”的科幻片一样,如果去掉这个结尾我还能给个及格分……PS.还是好喜欢张子健和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