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展现了两个极端玛丽聪明,睿智,狡黠,继承了她妈妈的基因。
和弗兰克在小镇上生活的无忧无虑。
但她的聪明,也带来了离别。
外婆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伟人,流芳百世的人。
自己的女儿是天才,让她很骄傲,于是她“剥夺”女儿的所有,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仿佛是一台智能计算的机器,要破解世界难题。
但外婆说,每一个成功的伟人,都是忍受着寒冷走过来的。
外婆考虑到了数学,考虑到了世界,考虑到了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她不想知道她的想法,只想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最终,女儿走了,留下了玛丽。
难以想象戴安在自杀时候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是怎样一种绝望。
弗兰克希望玛丽过普通人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不是只有无尽的演草纸和写不完的数字。
弗兰克让玛丽出海,养猫,和朋友玩,上普通学校,尽管玛丽表示不想去,但也强制去,让她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弗兰克,是“剥夺”了玛丽的天才基因,千里马也可能因为没有遇见伯乐而日行百里。
最后的结局,综合了以上的两种,可以说是大团圆了。
那我们呢?
我们想以什么方式存在于世界?
以父母的安排?
还有众生的走向?
亦或是自己的梦想?
普通人还是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既然父母安排的路好像不错,那就走吧,反正也没什么想法。
我们这一代,缺少勇气,缺少失败再来的勇气,因为怕失败,那就不要开始了。
因噎废食,便会失去这个世界的多彩了,你不去走走闯闯,不会知道世界多大。
我是真都不屑于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没什么好写的,完全没有。
故事很简单,但剧情bug还是挺多。
其实这个题材可以写得很有趣,但这部的编剧显然没有把它润色的很好。
主题立意就不用说了,属于是不用你说大家都懂的水平。
通过这样的故事,完全不会有共鸣。
因为她外婆的做法太极端了,让这个故事的戏剧效果有点太明显了,不贴近现实。
这种讲家庭教育的片子,不是要制造多激烈的矛盾冲突,我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不知道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只在乎她做出的成绩。
大部分家长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正在干预孩子的正常成长和抹杀她的天性。
所以影片不应该先这样一个故事,完全起不到教育作用,引不起共鸣。
故事很简单,姥姥原本就是天才少女,可惜谈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事业呢,完了。
这还得了,她姥姥的,这辈子觉得自己最蠢的就是去谈恋爱了。
于是将自己的女儿——玛丽(本片中的女一,小女孩)的妈妈也是天才少女——从小就禁锢在数学的世界中,尽管17岁的女儿私奔、抑郁然后自杀未遂,不重要,这些事情都不能和伟大的科学成就相提并论,千禧年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姥姥的儿子也从小是个天才,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大学助理教授,但在妈妈心目中,儿子就是一个废柴,让他自暴自弃算了。
玛丽的妈妈在生下女儿并且独自完成了千禧年难题之后自杀了。
临死前将女儿交给了那个废柴弟弟,也就是本片男主——小女孩的舅舅。
要求之一是让小女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之二就是要等到姥姥死后再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算是对姥姥最恶意的报复吧)。
天才少女玛丽在舅舅的养育下生活了六年,要上小学了。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个小丫头数学方面的智力已经超过大多数专业数学研究生了,听听电视新闻就知道欧盟经济要崩;而且正义感爆棚、战斗力惊人,7岁女孩完爆12岁坏男孩,如果再算上那迷人的嫣然一笑。
天啊,这样的小萝莉,谁会不爱呢。
那个邪恶的外婆又出现了,祸祸完女儿,还要继续祸祸外孙女啊。
打官司挣抚养权,不惜一切代价搞臭儿子,花钱收买寄宿家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外孙女研究数学,尽早破解千禧年难题。
结局当然是好莱坞式的温情,舅舅雄起,解救被禁锢的外甥女。
而姥姥面对女儿的论文和遗言,在情绪激动的同时,最终还是放过了外孙女,决定将自己旺盛的精力用于女儿论文的复核审查。
故事温馨,演员演技精湛,剧情紧凑合理,起承转合都很完美,煽情恰到好处,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佳片。
但更值得记录的是如下细节:一、法庭对峙电影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来自法庭对峙时双方的态度,一方是令人反感但理直气壮的外婆,一方是令人同情但颇显无奈的舅舅。
作为全能的观众,毫无疑问会认为外婆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外婆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将荒谬绝伦的观点谈出浩然正气的感觉。
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不同寻常。
不同寻常的人会遇到奇特的问题和需求。
你不知道她的能力有多强,十亿人里才出她这么一个。
请你在做决定之前,站在我的角度想想: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这么简单,让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
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而相对而言,舅舅反而陷入了良心的自责:我是否能提供给玛丽最好的生活环境?
二、舅舅的选择舅舅曾经目睹过姐姐悲惨的生活,他当然知道将玛丽交给外婆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方案,但显然舅舅并没有真正找到外婆的症结所在。
换句话说,舅舅尽管对精英主义存在质疑和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与之决裂。
这恰恰是本剧耐人寻味的亮点所在。
我们不妨跳出该片,而进入一种理想化的讨论:1. 人类文明是少数精英创造的吗?
2. 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标志吗?
第一个问题或许很多国人还观望犹豫,毕竟我们从小接受的观点是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对于欧美国家的精英而言,他们可没有接受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同意少数精英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第二个问题,想来大多数国人也会表示赞同,毕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我们早就耳熟能详。
事实上,舅舅也是接受这一观点的。
顺理成章,观众和男主很容易得到如下结论: _*天才儿童错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是一种罪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_ 而电影中舅舅的软弱便源自这一结论。
接下来,需要男主和观众们思考的问题是: _*培养天才儿童的最优方案应该是什么样?
*_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沿着如下思路进行:1. 一个天才儿童个人的幸福生活重要,还是他(她)在将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更重要?
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牺牲一方,应该牺牲哪个?
2. 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天才儿童的智力发育,进而有利于尽早取得突破性成果?
3. 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天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从而在个人幸福和个人成就之间取得平衡?
4. 在天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才能尽可能满足其自身的成长需求?
5. 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形成共识,是否有妥协的方案?
应该说本剧的编剧、导演以及男主,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推进剧情:1. 小女孩并不喜欢普通学校的学习内容,觉得幼稚、无聊,而在大学研究室中却如鱼得水。
舅舅虽然劝说小女孩去普通学校,但毕竟有强迫的意味;2. 小女孩同样渴望名垂千古,这在外婆带她去大学看千禧问题的时候非常明显;3. 小女孩很喜欢钢琴,而且钢琴作为一种电影视觉符号多次出现。
外婆是认为音乐无意义而剥夺了女儿喜爱钢琴的权利;而舅舅则因为贫穷不能提供小女孩钢琴学习;舅舅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软弱的,他尽管坚决反对自己的妈妈的做法,但他也时时刻刻陷入自责的窘境,当律师不断追问:你觉得有能力为玛丽提供适合她成长的环境吗?
舅舅选择了承认失败。
在这里稍微讨论一下观众中的一个观点:如果舅舅还继续在大学做教授,有社保,上述问题不就可以圆满解决了吗?
外婆不就没有借口来争夺抚养权了吗?
舅舅为何一定要放弃正式工作,选择躲避到一个偏僻贫困的地区来抚养玛丽?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欢迎批评:1. 编剧、导演在塑造人物性格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电影中的舅舅是一个睿智的哲学专业人士,但他有其软弱的一面。
2. 舅舅成长于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精英家庭,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母亲并非个案,在一个强调智商高于人格、成就高于幸福的大环境中,自己的意志是极为渺小的。
换言之,如果舅舅还在著名大学担任教职,即使没有姥姥的强势介入,小玛丽大概率的可能性还是会走向拔苗助长的轨道。
这才是舅舅辞职的真正原因。
当然到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做一名无固定职业的游民,也可以看作是躲避外婆的无奈之举。
3. 尽管他很清楚的知道玛丽的外婆所带来的灾难,但他并没有做好与精英主义决裂的准备。
换言之,他无法回答:如果玛丽更渴望研究数学和钢琴,而这些恰恰是他所不能满足玛丽的,何去何从?
4. 舅舅多年未婚,即使在年轻女老师的热情追求下,也表现的瞻前顾后。
这个情节设定别有深意:舅舅同样面临情感危机,他在感情面前和姐姐一样茫然,所以他的感情世界一直都是被动和软弱的。
通俗地说:舅舅并不认为自己过的日子就是好日子,他也不认为自己能够给爱人(或者是小玛丽)带来美好的生活。
当然舅舅是个好人,是个有良心的人,也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舅舅作出了让步和妥协。
三、独眼猫独眼猫是整部片子的文眼,是整部片子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角色。
1. 独眼猫,是玛丽收养的流浪猫,它可以看作玛丽的一种心理原型;2. 原型理论源自荣格,也可以称作“心灵的投影”。
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玛丽作为一名天才少女,事实上天赋所带来的苦恼远远多于快乐。
而真正能够给玛丽带来快乐的是舅舅的爱护和养育。
独眼猫和玛丽的关系也就是玛丽和舅舅的关系。
3. 猫作为一种具有神秘气质的生物,特立独行但又乖巧伶俐,这正是玛丽的气质特点。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温顺妩媚,而反之对讨厌的人,则睚眦必报。
4. 独眼猫,天生残疾,而天才儿童何尝不是他人眼中的怪物、怪胎呢?
编剧和导演可谓用心良苦。
5. 当独眼猫被寄养家庭和外婆再次遗弃,成为整部影片的转折点。
舅舅终于看清了事实的真相。
在精英主义冠冕堂皇的理论背后,一旦人类被功利蒙住了双眼,忘记了爱、离开了爱,丧失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这就是禽兽,这就是恐怖主义。
独眼猫被抛弃、差一点被注射死亡,这只是象征着玛丽被抛弃、一步步走入人生的绝地。
舅舅终于清醒了,自己可以给玛丽最好的生活,他也可以给女教师最好的生活,因为舅舅爱玛丽、舅舅爱女教师。
片尾舅舅和女教师会心一笑的画面,很温馨。
让我们祝贺舅舅,他的心理障碍痊愈了。
《天才少女》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电影,由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与可爱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共同演绎。
影片中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个天才女孩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
01电影中有三个天才女孩,一个是七岁的玛丽,一个是玛丽的妈妈黛安,还有一个则是玛丽的外婆伊芙琳。
电影以玛丽为主体,从侧面穿插了妈妈和外婆的故事。
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才少女》中骄傲聪明的天才小女孩玛丽。
有些观众可能不太熟悉麦肯娜·格瑞丝,她在《我,花样女王》和《惊奇队长》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
在这部麦肯娜主演的《天才少女》中,她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天才儿童成长关键期丰沛的感情流露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一个未被规则和秩序驯服前,充满了野性、童趣和真挚情感的七岁小孩,被她演绎的生动真实,惹人爱怜。
麦肯娜说,她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很多电影,《纸月亮》、《在美国》、《克莱默夫妇》、《我是山姆》、《心灵捕手》等,她花了一年时间,用心研究了剧本里玛丽的角色。
可以说,此片的成功是麦肯娜带来的。
影片中的玛丽智力超群,舅舅独自抚养她长大,没有同龄朋友,不懂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孩子。
她只有一只叫弗雷德的独眼橘猫,唯一的朋友是四十岁的黑人女邻居罗伯塔。
七岁的玛丽已经展露了天才儿童特有的骄傲、自恋和任性,她还不懂得关怀和体恤别人。
教育好这样一个天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玛丽有一个十分爱她的舅舅。
02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玛丽的舅舅弗兰克,他原本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天才姐姐黛安自杀后,他出于愧疚和逃避的心理,带着只有六个月大的外甥女玛丽,搬离原来的地方,成为一名修船工。
刚刚领养玛丽的时候,弗兰克一筹莫展,他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更不用说抚养一个小婴儿了,他无数次想过要把玛丽送到寄养家庭。
但是很快,玛丽的性格形成了,她开始难过、伤心、快乐、愤怒,她是那么的聪明可爱,弗兰克喜欢上了这个小精灵,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他们一起坐船在海上冲浪,在海滩边讨论学校里的小孩,在夕阳下玩耍探讨上帝和信仰,说着绝不离开彼此的话。
姐姐黛安就因为是个天才,从小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弗兰克不希望玛丽重蹈她妈妈的覆辙,他希望玛丽成为一个有正常感情,正常社交,正常童年的普通小女孩。
他会在玛丽沉迷数学题的时候,直接抱她出去玩耍。
他会仔细倾听玛丽讲述的关于橘猫的古怪故事,并通过橘猫让玛丽明白同理心。
他教会了玛丽不欺凌弱小,让玛丽有正义感,让她尊重长辈,让她对这个世界怀有敬畏。
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玛丽爱的意义。
当玛丽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不喜欢她的时候,伤心地躲在房中哭泣,弗兰克没有用言语安慰玛丽,而是将玛丽带到了妇产科医院,让玛丽目睹了一个个新生命降临时家人的快乐、激动、感恩和欢欣雀跃。
那一刻玛丽知道了自己也曾在这样的美好期待和祝福中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不仅从被父亲忽略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明白了生而为人的温暖与意义。
但是弗兰克强势的母亲伊芙琳,有着与他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她觉得天才就应该做自己命定的事情,她认为弗拉克的教育方式浪费了玛丽的天赋,为此,她与儿子对簿公堂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03琳赛·邓肯饰演的伊芙琳,原本也是个数学天才,后来因为恋爱结婚生子,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放弃了热爱的数学,因此数学成为了她的朱砂痣,成为了她一辈子的执念。
她将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强加到同样是数学天才的女儿黛安身上。
黛安从小到大泡在数学题海中,除了数学还是数学,没有运动,没有爱好,没有童年,美好的初恋也被母亲简单粗暴的破坏了。
黛安的反抗抑郁,伊芙琳统统视而不见,她只想让女儿解出自己一直期盼的"千禧难题"之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伊芙琳认为黛安的自杀是软弱和逃避,她觉得天才应该摒弃自己的喜好,专心做对人类有用的事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黛安自杀后,她想用同样的理由控制玛丽,让她继续未竟的事业。
04为了不让母亲得逞,弗兰克无奈之下采取了折中的措施,多方考察之后,将玛丽交给一家寄养家庭,不顾玛丽的痛哭和哀求。
但是,当他知道独眼橘猫弗雷德被玛丽的寄养家庭遗弃后,他放下一切跑到动物收养机构,及时救回了即将被安乐死的猫儿,并且救回了另外几只和弗雷德同样命运的小猫。
也是在那一时刻,他明白了即使再完美的寄养家庭,也不能真的满足小玛丽情感上的需求,橘猫是家人一样的存在,他们抛弃橘猫就像他放弃玛丽一样残忍。
他明白了玛丽对他的意义,拿出杀手锏夺回了玛丽的抚养权。
在这样的一场拉锯战后,弗兰克不再逃避,他选择了最适合玛丽的教育方式。
他给玛丽提供了稳定的情感依赖,也开始尊重玛丽的权利和能力。
玛丽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也有充满奥妙的数学世界。
忘记了在哪篇小说中看到过,一位天才小女孩,拒绝同桌告白的回信是这样的,“对不起,我喜欢的是波恩哈德·黎曼,谢谢你的喜欢,现在我们都该以学业为重。
你不用自卑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波恩哈德·黎曼。
”如果是玛丽,她的拒绝应该会更酷吧,“我喜欢的是能解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男孩子。
”
七岁小女孩玛丽是知名数学家黛安的女儿,母亲自杀离世,由舅舅抚养。
因为基因强大,玛丽智商情商超高,有着同龄人没有的知识和眼界。
在别的小朋友还在思考1+1等于几的问题时,她已经能够算出57*135,把温柔的女老师弄得一脸懵逼。
虽然顺从老师完成简单习题,可她浑身上下都显露着沉默的不耐烦,是的,平凡人是不能理解明明聪明绝顶,却被迫天天计算1+1等于几的痛的。
他的舅舅弗兰克也很愁闷,女老师背后讨论说:他很安静,很帅,有点忧郁。
他在玛丽三岁说出“即便英国脱欧了,还是会发生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这话时就三个小时说不出话来。
弗兰克想把天才玛丽当成普通人一样抚养,希望她活得轻松如意,不愿意过“上无数的学习班,然后去某个研究机构上班,余生就是跟一群俄罗斯老头探讨无聊透顶的东西”那种生活。
孩子的外婆伊芙琳却觉得这是浪费了玛丽的天赋,阻碍她的发展,想把她带走给予顶尖教育,培养成出色的数学家,完成她和女儿未成的事业。
母子二人想方设法争夺扶养权,在法庭上各尽本事竞争,出了法庭心平气和的闲谈,互相关心对方的近况,吐槽伊芙琳70岁丈夫包农场养牛的无奈趣事,气氛温馨而有爱。
弗兰克说:回家吧,不然去蒙大拿(他继父的农场)赶牛。
伊芙琳说:要知道,我没想伤害你(虽然后来到底还是欺骗伤害了,这是伏笔?
),我讨厌我们俩发生冲突。
这种理性对待争议又不伤感情的模式真是让人赞叹,咱们的法庭大多数都是撕破脸的人对簿公堂吧。
弗兰克的教育方式也很用心,玛丽的生父在他们开庭时有出庭,他们生活在同一城市,熟悉到不用地图都可以找到,可是却从来没有来探望过,她很难过,弗兰克带她去妇产医院,感受到新生儿出生时众人的兴高采烈,告诉她你出生时也是这样的,玛丽感动问起:是谁出来通知大家的?
弗兰克轻抚她的头发:是我。
这一段简直要看哭。
美国的法律虽然有理有据,但有时也很无情,官司的结果是双方妥协,将玛丽送去寄养家庭,明明外婆、舅舅、父亲都健在,却不得不送去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生活,而亲人只有一月一次的探视权,对孩子来说也很残酷啊,心疼。
结局却很美好,玛丽和一群大学生一起学习扎实的高数,然后回到小学和一年级同学过快乐的课外活动,再厉害的孩子终归也是孩子。
Chris Evans将参演马克·韦布(超凡蜘蛛侠系列)执导新片《Gifted》。
该片讲述美队扮演一名原本波士顿大学助教现在是修船工的Frank Adler在姐姐自杀后领养了外甥女Mary——一位智力过人的天才少女。
Mary刚一入学就表现得与众不同,然而舅舅Frank只想让孩子过普通人生活。
Mary的外婆得知了少女的天赋,出现在二人的生活里,要将Mary培养成数学天才。
于是一场抚养权之争开始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玛丽)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弗兰克)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孩子抚养权的官司的故事。
弗兰克本是波士顿大学一名有着光明前途的助教,出人意料的,他放弃了原来的职业,选择成为一名修船工。
弗兰克的小外甥女玛丽面对的,确是母亲的突然离世。
失去母亲的小玛丽开始和舅舅弗兰克一起生活。
玛丽智力过人,却并不好相处。
7岁的玛丽拥有奇特的数学天赋,可以轻松解出高等方程式,刚一入学便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然而失去了姐姐的弗兰克只想让外甥女像其他孩子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于是他还坚持地把玛丽送到普通公立学校去读书。
玛丽渐渐从失去母亲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她开始喜欢上了有朋友、有同学,以及被舅舅宠爱的新生活。
弗兰克和玛丽分享着彼此对生活的认识和体会,在舅舅这里,小天才玛丽第一次体会到当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一天,弗兰克的妈妈伊芙琳突然出现,她是玛丽的外祖母。
在得知儿子将玛丽送到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去读书后,伊芙琳非常生气,她提出要亲自抚养外孙女。
作为一个资深的数学家,伊芙琳希望外孙女能像她的天才母亲一样,继续走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
弗兰克和伊芙琳关于对玛丽的抚养观念产生了冲突,母子二人为了争夺玛丽的抚养权走上了法院。
法庭之上,对峙之下,母子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弗兰克姐姐的死再次被提及,弗兰克认为正是因为母亲对姐姐偏执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姐姐一味追求在数学上的成就,导致她在生活上的不幸,最终选择自杀。
伊芙琳却认为,作为一名极具天赋的数学家,女儿戴安理应追求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不应埋没自己的天赋。
当母子儿子经过一番真正坦诚的交流后,他们才发现,两人对彼此的生活是如此不了解,而他们所秉持的生活理念,也是如此截然不同。
原来,弗兰克正是因为看到姐姐的生活状态,他才放弃了自己原来在学术上并不热切的追求,选择从事一份更简单,但自己却更热爱的职业。
弗兰克的话触动了伊芙琳,当她再次回忆,她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生活也知之甚少。
这一次,对弗兰克和伊芙琳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玛丽的抚养权展开一场争夺了。
弗兰克在跟母亲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终于醒悟,明白了自己的“普通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
于是,在经历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送玛丽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享受生活。
先引用一个评论:“明明Mary觉得学校无聊,同学幼稚,自己不合群。
非要她去学1加1因为“我想让你当个普通人”。
这跟Evelyn的“我想让女儿当伟人所以不让她恋爱”的差别在哪里。
不都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是为你好”的强制爱吗?
我可去你的吧!
而且数学系怎么你们了?
整部电影全身表示“喜欢数学的女人好变态,只有爱运动爱社交热衷谈恋爱的才是正常人”。
我可去!
你!
的!
吧!
”本片非常适合做影片分析,反智的底层麻醉剂,所谓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最好,却偏偏要设定舅舅曾经是个大学助教只是不想运用天才。
小女孩自己明明想要看书,想要自然地运用自己的天才,舅舅偏偏要遵循所谓的母亲遗志不断抢走小女孩的书,这不是剥夺和强迫,外婆想培养小女孩倒成了违反“天性”,这个扭曲的设定其实是诱导观众把自己的志愿和经历强加到小女孩身上,又用小女孩的天才与众不同的设定来消解和嘲讽观众出于普通人的经历所讨厌的东西,这简直是媚俗和不自信的极致。
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底层无能的男权舅舅歧视女性能力认为普通女性不该学数学的故事。
而且这个舅舅还要幻想自己曾经学术能力很强,不是不能,只是不愿意,这样的桥段太熟悉,有多少次我们听到人们对女孩说,她不聪明只是努力;对男孩说,他其实很聪明只是不愿意学。
而这个男权的故事又嵌套到阶级的叙事设定里,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男权loser的偏见视角是上层中产刻意灌输给底层的,告诉他们,放弃自己的能力才是自然的,上面的生活没什么好的,所以你就自鸣得意地自我陶醉就好,千万别挑战我们的社会地位,赶快放弃才是幸福。
不是说不能反思教育过度,但是这个片子的整套设定和展开实在是太虚伪了,不好意思真正地呈现底层的声音,偏偏要设定成“我啥都有啥都能但是我就是不要”。
得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多不自信才要依托于这样的设定结构啊。
剧中人物完全没有自己的声音,作为观众的传声筒,而受众指向本身又设定为不好意思以自己本身之所是为自己发声的状态。
给以自己的声音为耻的人设定一出传声筒的木偶戏。
1. 本片《天才少女》是马克·韦布的第二部原创电影,第一部是《和莎莫的500天》。
注:导演马克·韦布是拍了《超凡蜘蛛侠》1和2的导演。
2. 克里斯·埃文斯和奥克塔维亚·斯宾塞曾一起在电影《雪国列车》(2013)中出演。
奥克塔维亚·斯宾塞3. 珍妮·斯蕾特和奥克塔维亚·斯宾塞曾一起为《疯狂动物城》中的角色配音。
注:珍妮·斯蕾特为《疯狂动物城》中的Bellwether配音。
奥克塔维亚·斯宾塞为《疯狂动物城》中的Mrs. Otterton配音。
4. 电影主要是在萨凡纳的公牛街拍摄。
注:萨凡纳(Savannah)是美国乔治亚州大西洋岸港口及旅游城市。
很美丽的一个城市(我同学告诉我的)。
5. 《天才少女》获得了2014年好莱坞黑名单的提名,编剧者是汤姆·弗林。
在2015年的3月,于好莱坞的蒙塔尔班剧院,揭晓了了2014年的好莱坞剧本黑名单。
注:剧本黑名单是剧本黑名单”是一份由数百位好莱坞资深从业人士评选出的榜单,涵盖了评委眼中当年最受欢迎却尚未被拍摄出来的优秀剧作。
6. 在电影拍摄差不多结束后,克里斯·埃文斯开始和珍妮·斯蕾特在一起了,在一年后两人分手。
克里斯·埃文斯和珍妮·斯蕾特关于此次翻译出现的感受和问题:感受:第五条翻译了很长时间,因为不知道关于剧本的“Black list”是什么意思,后来通过维基百科才知道的。
问题:关于翻译的问题,最后一条花絮,英文原文是:After filming head ended, Chris Evans and Jenny Slate began a relationship and broke up almost a year later.其中的filming head是什么意思啊?
请知道的人说下哈。
我理解的是影片的主要部分,因为head是头的意思,那么是延伸意就应该有主要的意思。
所以是我翻译成“电影拍摄差不多结束后”。
I translated from IMDB. 英文原址http://www.imdb.com/title/tt4481414/trivia?ref_=tt_trv_trv
我注意到了两处细节非常动人。
一次是当玛丽因得知亲生父亲从未来找过自己而伤心哭泣时,舅舅带她去了医院,让她目睹了新生儿降临到这个世上时全家人都为此欢呼雀跃的温情场景。
那是多么令人高兴感动的时刻啊 “That's how it was when you were born.”“This happy?”“This happy.”那一段电影镜头放慢,音乐响起,小女孩懂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周围人的爱,于是跑去为那些陌生人祝贺。
那一场景真的太温情太动人了。
不得不说,舅舅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有智慧很高明。
另外,当舅舅发现小女孩的独眼猫被卖并且将要被注射药剂以用来做研究时,他及时将它救回来,与此同时,他还带回了另外两只将有同样命运的猫。
那一刻,让人感受到了舅舅身上那人性的光辉,觉得特别温暖感动。
一个超可爱却女汉子的天才少女,一个落魄修船却曾是大学助教的帅大叔,一只独眼猫,满满的套路,可是养眼又舒服。外婆和妈妈那条线负责深度,舅舅和外甥女这条线负责温情。即使天赋异禀,也值得平凡的快乐。
像这种打一巴掌给个枣的所谓温情 我是实在接受不了 但是小演员的确棒没得说
白左味儿的一部片,一样是数学天赋的孩子,隐藏人物的主角简直可以写篇《我奋斗了多少年才能坐在nasa和你一起喝咖啡》的血泪贴。就算是萝莉配各种年龄的叔叔这种保底组合居然也全无chemistry,就怕货比货。和另一部飙演技的剧情片一起看,这部片子体现了ce的演技上限。
天才不过是个噱头,一切为了责任和自由的冲突服务,但毕竟本人心目中的天才家族是格拉斯家族,反而觉得如果本片突出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的喜剧元素,或许更有看头。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而非放入家长的个人喜好,不管是片中舅舅推崇的普通人的教育还是外婆推崇的精英式高压教育,都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好像在哪见过你,我都不记得了。够真诚,也细腻,只是诚意满满,套路也满满。美队商业惯了,也是文艺不起来了。
仅就美队演技提出质疑 他对于角色的理解刻板化脸谱化 因而在任何需要情感爆发的时候他都慢了不止一拍 这不是含蓄克制 而是因为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不足 同理 导演做的也不好 但是故事的价值观非常正面 去像你应该像的那个样子生活 情节推进合理 可以及格的电影
最后把你逼疯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你好的人。
美国队长还是英雄,他拯救了一个女孩,俩人在一起的戏太暖了,有这样的舅舅真是太幸福,他喜欢我不是因为我聪明……美队和小姑娘都太好看了。
故事前半段生动叙述了真人版灰原哀在帝丹小学的生活……
医院那段太催泪,少女演的也太好了!尤其爱夕阳日落在海滩的那段!大人小孩的相处模式让人羡慕。回到现实,很多小孩其实很平庸,父母却给他到处补课,压抑他的童年。片中的小孩却是天才,舅舅却想她拥有普通的快乐的童年。至于外婆和舅舅争夺抚养权的法庭战,也算看点之一,题材挺讨喜!外婆演技太棒了
跟Captain Fantastic的故事很像: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已经在上一代人身上酿成悲剧,对下一代人教育方式仍然继续面临艰难的抉择。教育就像悖论,等到当事人明白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时候,已经在他人安排好的人生路上走得太久,无法回头。
飞机上看的,没睡着。小姑娘很灵,整体流水账。俩主角的chemistry不足,男主和妈妈,和邻居的chemistry都比跟侄女足。CE全线,大概就没被女老师盖掉,可女老师才几个重点镜头?一个如此传统的故事要拍好,拍得还不重复,很难。女主居然是CE现在的EX,这真是毫无chemistry的couple
故事虽老套但表演非常细腻。小女孩和美队太有爱,尤其爱夕阳日落在海滩的那段,小姑娘在美队身上爬来爬去的太甜。美队说要少接甚至不接超级英雄角色,因为有碍于他获得别的角色或者投入精力去演好别的角色,真是太对了。美队还是很有潜力去演一些更深刻更细腻的角色的,从午夜邂逅开始就这么认为。
没有我现象中那么感人,就是温馨电影!小罗莉很可爱!
好有爱的电影,小萝莉是睫毛精,软萌又聪明懂事。美队不做超级英雄做可爱萝莉的监护人,天赋异禀的天才就一定要异于常人的生活?被剥夺快乐?放弃有喜怒哀乐人生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舅舅深知作为被母亲操控人生的天才妹妹的痛苦,决心让同样是天才的外甥女过普通人的生活,谁说爱因斯坦不会骑车了?
╭(°A°`)╮逆天的萝莉睫毛
小女孩睫毛也太长了吧!!为什么这么长?!啊??!!! 天才类型的片子里比较普通,小女孩的演技确实十分出彩,片名Gifted其实讲的是三代人的故事,并不完全着眼在小女孩一人身上。美队演这种颓废大叔居然满合适和,配乐渲染不够,不过人家本来也不太想煽情就是了吧
大叔与萝莉的代表作品,非常喜欢,小女孩实在是太讨人喜欢了(前途无量),她与美国队长间的情感也极具感染力。电影开场小女孩与美国队长之间的对话就非常有趣,话里透着幽默又机智,虽然她才7岁的年龄感觉有点成熟过头了,但人家可是天才少女,所以也站得住脚。二代人的教育方式对决,有错有对,片尾是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导演马克韦布很赞,此片颇有《和莎莫的500天》那种氛围,真的很奈斯。
所以这是舅舅和外婆争夺抚养权的无聊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