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书里有引用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里的一段话。
这是一段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没能引起我太多共鸣的话。
看了电影中的父亲如何深陷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如行尸走肉一般或者,又如何机缘巧合下一点点开始恢复生气,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理解到了那段话的意义。
也明白了面对生命中的绝望,应有的态度。
书里说:“我们要告诉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希望我们做什么。
不要再去问生活得意义是什么,而要把自己看做是被生活提问的人——每日每时。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及完成它不断给每个人设置的任务。
”
电影的开篇即是好听的乡村音乐一个少年弹着吉他,轻轻地吟唱,写歌。
而少年的爸爸山姆刚在公司签下一个大单子,想叫儿子翘课陪他庆祝,结果儿子放了他的鸽子。
可是山姆居然在酒吧看到他儿子学校有枪击学生的消息。
接着便是聒噪的媒体问有关葬礼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倒是哭得很厉害,最亲近人的离开永远是心头最深的痛。
这么悲痛的事,山姆却没有哭,他一直很冷静,但是在独处时他酗酒了,他想要让自己忙碌起来。
然而两年后,他一脸颓废,住在一艘帆船里,骑车上班,不再是高级白领而是做了油漆匠。
这时他拿到了儿子生前留下的自己写的歌,录的磁带。
他开始重新拿起吉他,唱儿子写的歌。
他去酒吧自由唱歌时,被一个叫昆汀的少年缠上。
慢慢地,在和昆汀的交往中,他们组建了乐队,并在酒吧里唱他儿子写的歌曲,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他儿子的歌写得真好,在乐队的合作和表演下,让这些歌曲更加地迷人,他仿佛从他儿子的歌里找到了些生活的意义,他关心昆汀,指点他。
电影过半,在儿子生日那天山姆前往他的墓地,我才彻底知道了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这么颓废和讨厌媒体追问。
但是当昆汀知道了这些歌曲的创作者后解散了乐队,取消了唱歌的计划。
经过这些日子音乐和乐队的经历,让山姆终于可以得到自身救赎。
他回到儿子的校园,并在枪击案的墓碑前痛哭流涕。
他买了昆汀喜欢的吉他去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并独自去了酒吧,告诉了大家这些歌都是儿子写的。
电影在他的歌声中结束了,作为父亲他确实是有责任的,但是这部影片通过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家长的思考,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很痛苦。
虽然影片隐晦地淡化了暴力产生的原因,但是同样也在警示家长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
重中之重,电影ost非常令我感动,吉他弹唱,乡村民谣风格,在影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完这片子,当然喜欢音乐的人没办法不提它的配乐。
但不想多谈,因为对电影而言,再好的音乐也是服务剧情的;况且本质上,不认为这是一部音乐电影。
从片名说起,无人引航。
人生需不需要引航?
当然。
人生就像行船,无人引航就容易偏航,就像片中感情细腻敏感的Josh。
但是人生也不完全等于行船,不可以完全依赖别人的引航,合适的时候就必须懂得自主航行,一如片中的Quentin。
家长对于孩子不能不管不顾,也不能只有物质,心灵上的引航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类似校园枪击这样不幸的事件发生的时候,舆论和社会往往谴责加害人,同时给受害人和家属以最大的同情和帮助。
但往往忽视了加害人的亲友,相比于受害人的家属,有良知的加害人亲友可能在心理上遭受的痛苦是双倍的。
在这一点上,受到困扰的除了Josh的父亲,还有Josh的女友Ann。
两次出场情感的巨大反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伤害的体现。
父母离异,单亲的孩子把自己锁在封闭的校园宿舍里,玩弄着自己喜爱的音乐。
当父亲终于忙完了一个大单子,约儿子出来聚一聚时,爽约的儿子在校园里枪机了六名学生,最后自杀。
突如其来的事件,引来媒体的问责和同事的质疑,父亲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自责中,最终选择了逃避,辞退金领工作,卖掉豪宅,隐居在了一个偏僻的湖中小船中,干着油漆工的活,苟且度日。
父亲尝试着割舍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东西,但是当面对孩子的遗迹取舍时又于心不忍,看到了孩子留下的唱片,并决定演奏。
Q的出现,父亲似乎看到了自己失去的孩子,并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已久的父爱。
在与Q演绎自己的孩子留下来的音乐时,父亲也找到了新的生活动力。
然而就在乐队刚刚被大型音乐会邀请演出时,杀手孩子的前女友出现了,道破他们所演奏的音乐的来历,乐队所有的憧憬顿时灰飞烟灭。
Q解散了乐队,父亲舍弃也了吉他,他再次陷入沉思,终于决定去接受孩子是杀手的现实,他找到了吉他店的老板,诉说了内心的秘密,来到了案发的图书馆,亲眼目睹了枪击案死者的名字,第一次留下了痛苦的泪水。
帮Q买下了他最心爱,却没钱买的吉他,并鼓励他重新启动了自己的乐队。
在电影的最后,父亲又一次演奏儿子写的歌时,终于走出了儿子是杀手阴影,在演奏前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两年前校园枪击案凶手的父亲,凶手是他的儿子。
电影中的音乐非常美,单是听音乐就可以令观影非常愉快。
虽然涉及到校园枪击事件,但是从始到终没有出现血腥的画面。
一部很多歌曲的电影。
父亲壮年得志,意气风发,约上读大学的儿子翘课和他庆祝,儿子淡淡地挂了电话,走进了图书馆...那一年,发生了校园枪击案,凶手,正是儿子,儿子最后死了。
葬礼上,父亲没有哭,面对媒体的围堵,他用酒精和中指,面对着全世界。
两年后,父亲潦倒到只剩下一只船了,吃住在船上,干着油漆工,去公厕洗澡。
某一天,他找到了儿子的遗物,儿子录的CD,听着儿子的歌曲,他背上吉他,在酒吧吟唱儿子的歌,他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喜欢父亲的歌,而父亲,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当他们组成乐队,正准备实现梦想时,父亲的秘密曝光了,年轻人知道自己唱的歌曲原来是一个杀人凶手的歌,他拒绝再唱了。
父亲再一次失去了“儿子”。
他终于哭了,风和日丽的下午,他在人来人往的校园草地上靠着大学校园里刻着枪击案遇难者姓名的石碑涕泪横流,“这是我的儿子啊。
” 影片没有讲述,儿子为什么杀人,无论为什么,对于父亲来说,他,只是失去了儿子,仅此而已。
片尾最后一首歌惊喜与情绪太多所有的情绪都已解开自卑少年中断的梦想对世界不满的少年枪击案主角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最终得以开始世界旅行的乐器店老板夫妇一个对世界怀有怨恨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温柔的音乐呢?
我也想知道你的世界stuck in your confineschewing it overcaught in your headlightsstop staringu don't know what's on my mindwhat am i thinkingwhatever i say is a lieso stop staringtread carefullytake a breath and count the starslet the world go round without youif u are somewhere u can hear the songsing aloneclose your eyes and count to 10maybe love is the only answeri will find a wayto sing your songso sing alone
睡前电影推荐《无人引航》,强烈推荐收藏原声带的一部电影,中间几场乐队的演出差点看到泪目,但其实我对这部剧最大的理解还是对年龄的不妥协吧,是不是有点跑题,有一个片段是他们说到乐队名鼓手说他还是喜欢“A old man and three”,大概是因为自己最近面临着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的压力所以也羡慕乐器店夫妻能卖掉店面去房车旅行。
说回剧情,其实一开始我认为Josh是受害者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后期的冲突会是Sam没有告诉乐队那些歌并不是他的原创而引起的,没想到看到墓地那里我才知道原来Josh是枪手,而且最后也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反转,Emmm…这就很尴尬…做为一个父亲视角,这是一个因为儿子的音乐得到自我救赎的过程,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无法产生同理心,当然也不排除我还没有为人父母,也不排除导演可能想通过这些音乐来引起观众和Sam同样的反思“Josh真的会是枪手吗?
” 好了,以上仅个人观点,用一句台词结束“Quits never win”。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丧子的中年人通过音乐及组乐队治愈自己的故事。
治愈和成长之路,总是无人引航,这四个字不管是作为电影名还是乐队名都是一个很酷的名字,毕竟,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特别是走在自我疗伤的路上的时候。
所以,下面的台词特别能反应无人引航的那种无法理解和沟通的孤独基调:
同时,这是一部献给音乐的电影,歌是真好听,即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依然会在故事buff下打动我。
特别是最后那支献给儿子的歌曲。
音乐有神明,他可以稀释人的痛苦,并通过音符让很多理解的人链接在一起,达到共鸣,甚至,可以让听者产生创作者痛苦之外的理解。
很多作曲家不一定是自己创作歌曲的最佳表达者,当一首歌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属于听众了。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和朋友讨论过语言暴力性的问题,我就想,如果听众听到的并不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的话,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不是一种暴力呢?联系到这个自杀后,作品才被大众听到的作曲家,还是会让人唏嘘不已啊。
片子是好片,可惜有套路和美梦的感觉,观影多了之后的我,很容易从看似美梦的电影中跳出来,情不自禁的分析片子套路。
到现在,我依然很难把创作出这样曲子的儿子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创作的歌曲中对爱情,自由,友谊及爱的诠释都特别好。
除此,家境优渥更不必提,再加上父亲总是考虑儿子的感受,不像是个坏父亲。
(最起码片中是这么反应的)。
那么,到底是是什么让儿子变成现在这样呢?
母亲只是说,他病了。
紧接着,就被他的父亲否定了,可全片,还是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答案。
男主一直想治愈自己,而音乐恰恰给到他出口,他被邀请组乐队。
乐队伊始,男主只是借助乐队减轻对儿子的思念,或者说想让儿子活在出名后的音乐里。
之后,他作为丧子的父亲,又阴差阳错的把基本同龄的乐队主唱Josh当做儿子,帮他泡妞,帮他实现梦想。
直到他借助儿子的原创曲目成名的谎言被揭穿时,对于男主情感上越来越重要的主唱Josh,最终和他分道扬镳。
男主意识到儿子的失去是无法填补的,他不能再因为自暴自弃伤害别人的时候,他才真正醒悟,愿意在众人面前承认,他是校园枪击案凶杀犯的父亲。
剧本角度而言,这是一个较为套路的关于男主成长的剧本,灵魂时刻在男主最后那首歌,从头到尾经历了,脆弱,谎言,依靠谎言假治愈,揭穿谎言,再次失去,然后真正治愈的过程。
可能是因为开头提到的设定上的不真实性,观影过程中总让我想到剧本本身,并无法真正被感动到:1.痛苦方面的无法带入。
2.剧本设定带来的不真实感。
1. 校园枪击案引发的故事 应景当下.2. 作为记录 故事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城.3. 男主总觉得 神似贝尔.4. 对吉他的描述 宛如早晨听的哈利波特篇中jk罗琳对魔杖的形容. (精确到用什么木制 也是颇有意思)5. 我在思考 为何自己总是在周五夜想看音乐片 或许这就如同 undercover和number (n)ine为何有这么多来源于音乐的设计元素.6. 音乐片的一大特色 就是情节都很直接了当 像k歌情人这样融合爱情的设定 已然属于复杂. 所以对于音乐片的评价也颇为简单 音乐好=电影好 反之亦然.7. 电影行将结束时 我才意识到 握草 男主的儿子是杀手而不是受害者?
8. 电影最后大部分的时间里 我感知到自己一边刷着virgil在布鲁克林展览馆的卖品一边慢慢失去知觉.9. 如果将音乐分类的话 无疑摇滚并不在我的受众内. 或者至少 流行 民谣 爵士 都更投我之所好. 这大概也就是为何 begin again k歌情人 醉乡民谣 绿皮书 可以让我心醉的原因.10. 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我无法记住电影情节 很大半也来自于 这些音乐片多半情节并不存在显著高潮 所以也就更无法在喝了酒后的大脑里刻下印记.11. ruderless. 无舵的 无指导者的. 来源于有道翻译.(即使是中文打起来都颇为繁复. 无人引航 也算是颇为信达雅)12. 在某一刻 我意识到 我喜欢音乐片的原因 很大部分来自于 他就如同热红一般 我无需专注 可以刷微博 可以刷微信 可以看购物列表 音觉与视觉的bgm 却是另一半享受.13. 此刻我自以为清醒 但明早大可能失忆. 所以记录此刻所作所为. 把喜欢的布鲁克林艺术馆的virgil的商品加入了购物车. 看了retaw在上海的授权店 思考明天究竟是去看展还是去享受购物的乐趣.14. 我看到豆瓣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 是因为音乐. 但于我而言 还是begin agin / k歌情人 / 醉乡民谣 更吸引我. 兴许我就是个热爱音乐的凡夫俗子吧.15. 四星(可事实我在短评里打了三星 而且我遵循自己短评的判断). 周五夜 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一个少年杀了他的同学,我们都会谴责他的父母没教育好孩子,如果杀人者死了,我们便会把所有怒气都发泄到孩子的父母身上。
本片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背后的故事,迁怒于孩子的父母真的一定没有错吗?
也许本片的三观未必都对,它塑造了一个有才华的杀人犯,一个不需要为孩子杀人负责的值得同情的父亲,然而有一句话,这个父亲哭着说:“但那是我的孩子啊。
”也许,老天的对他的惩罚已经足够多了呢?
他也同样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啊,为此他还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一定要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到底吗?
与他的人生,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吗?
18岁以后或者说工作以后,他就是一个能养活自己的独立个体,就是一个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人,即便是这样,作为父母还是要为他犯下的错误赎罪吗?
一个孩子走错了路,就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我们谁当父母不是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没有人知道会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孩子,更何况中间还可能出各种岔子,比如遇上带他吸毒的坏同伴,比如遇上没道德的老师教他错误的价值观,比如遇上歹徒对他极尽侮辱留下阴影,比如遇上错误的恋爱对象让他抑郁或疯狂……人生实难,不能有分毫偏差。
我们光过好自己的人生已经用尽全力,还要承担孩子人生的重量,会不会太累了一点?
如果是个失败的孩子,不用说,你要承担他的下半辈子;如果是个平凡的孩子,在中国,你至少要分担他安家的担子;如果是个成功的孩子,等他走上人生巅峰你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吃不了太多,也走不了太远,奢侈的生活对你来说没太大意义,就算让你移民美帝你也未必舍得放下这里的亲朋好友。
所以其实,利益我们未必共享,但是风险却逃不开的要从他出生之日起开始承担。
本片大概是要告诉我们,当你苛责一对父母的时候,请换位思考。
当你要苛责任何一个人的时候,都请思考一下,如果真换成是你,你承受得起吗?
你该承受这些吗?
这部以音乐贯穿始终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故事。一个男人,在他还没有学会怎样去做一个父亲的时候就被命运剥夺了做父亲的权利——影片一开始,他的儿子就在校园里枪杀了六名同学然后自杀。生活将他重重地打倒在地上,这个男人还能重新站起来吗?也许爱是唯一的答案。
单听歌就愿意给满分
OST爆好听!
如何在内疚、自责、悲伤中走出来?如何释怀自己的儿子是个杀人犯。唯有在儿子遗留下的音乐中得到救赎… ps:港真,这部片里的音乐真的完爆「La la Land」!赶紧去下个电影原声带收藏,备选今年我的年度十佳!
总觉得有些不自然、、
你以为是一部鸡汤片的时候,片子却开始跟你呈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了。
要不是歌好听 只想给编剧一颗星 😶
年度十佳。同样是"受创受挫后在音乐和同伴的治愈下或走出阴影驶上正轨或重新发现自我找到存在价值"的主题,在我看来却比Begin Again水灵更多,不知是不是原创曲目更得我心的缘故呢~BTW那个唱whore之歌的搞笑妞是Raj的逃跑女友吗!另外,麻麻我好想组乐队TOT
你会一直活在我的世界里
难看,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想说是父亲的自我救赎,自我原谅,那就在船上自弹自唱好了,反正也不在乎受害者父母和社会怎么想,为什么又要对公众表达?如果说父亲想征求公众的原谅,那他又为别人做了什么呢?除了制造麻烦就是制造麻烦。一个杀人犯的内心世界不管是以文字、艺术还是音乐的形式来表达,都不能减轻他的过错。
ost好听!!
8分 有没有搞错……太难看了,一群emo打扮的小鲜肉唱pop-rock也是醉了,剧情反转部分也很生硬,有点不知所谓……
音乐是真的好听,好听到似乎情节都不那么重要了。Josh无人引航走向绝路,Sam无人引航走不出忧伤。幸运的是Josh的音乐为Sam引路走出阴霾,而Sam为有音乐天赋的少年Quentin引航走向让他发光的音乐之路。该不该唱杀人犯的歌呢。本片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和中心,但只是片尾的歌声就足以让我潸然泪下。
歌曲改变人生。一个父亲自我救赎的故事
剧情:校园枪击案凶手父亲丧子后堕落,直到组乐队演唱儿子生前写的歌。 1.演技断线,歌也不行。一个颓废了两年的人身材这么好?我觉得 我们与恶的距离 做的更真实。 2.“donut & Buck’s Space Age. Good as in I’d have one over sex.” “Well, you’re doing it wrong then.”
原声挺好听
我不介意再三呐喊:音乐触摸起你的灵魂来,就像儿时母亲抚在额头上的手。
音乐是一剂药 配乐大赞 一定要听OST
并不值得期待,即使自己的孩子有万千柔情
想写点什么,可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多次戳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