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搞错,《水俣病》这组照片不是奥林巴斯大PEN拍的吗?
怎么全程都是美能达?
要不是朋友提醒,简直不敢相信这是部摄影师传记电影犯的错误啊……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水俣病》呈现出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环保到底意味着什么,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的环境问题是在影响到上层生活后逐步发展的,但环境保护意味着对低层生活来源的破坏,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展开可能意味着一开始底层阶级生活的更加困顿,甚至彻底摧毁下层民众的生活,或许环境保护是长远有益的,但下层民众却是一个更为注重当下生活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利益或者说生路这些当下之物或许优于那些所谓远视。
“他们要是搬走了,我们怎么办?
”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是无法逃避且值得思考的。
作为聚焦爱好者和CDC从业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我咬牙切齿,也深感意义之所在很喜欢智子入浴,很难不为此流泪,在此谴责一下字母站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突然有人送来差点被销毁的胶片太过简单了呢,是觉得在这样一场痛苦到诡谲的悲剧面前,人人都会受金钱驱使吗?
纱布后看不清的人脸,正是这样一种挣扎又模糊的灵魂,只是在坚守者那里,那个灵魂找到了方向像无数个摇摆的普通如你我的人一样但这部电影确实不像聚焦那样痛快,广泛的关注度,巨大的改变,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依旧数以万计的受害者,依旧难止其源,而尤金眼睛被打坏了,在几年后去世。
或许这才是我们与世界抗争的真正样子,遍体鳞伤,却只能撼动其分毫。
很喜欢主编一开始给gene的形容:离谱。
他就像一个我行我素的孩子一样对抗着资本的强盗逻辑。
在疾病预防的领域里,你常常听到这样的申辩:只是一小部分。
或许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他看似不靠谱,把生活过的一团糟,却是因为他对不在乎的事情的一种忽视甚至鄙夷,两次支票,他都没要。
却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拥有着对理想近乎苛刻的极致追求因此才不会轻易妥协一直以来,我一直想问强盗逻辑的资本一句话:行如走尸甚至没了生命,金钱到底有何意义?
好害怕举手前那漫长的安静,那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几秒里你看见不幸如同木刺刺穿了无数如蝼蚁的我们的生命,与其问你在犹豫什么,不如问你们为何如此恐惧,恐惧去捍卫自己的生命。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时候人类真的有“相关部门”,能对抗资本,强力捍卫人民的生命,那时候我们才算赢了。
我期待着。
最后说一句:用体温去触及它,德普的尤金真是一个离谱又浪漫的人顺便说一句,这才是正常如你我遇到现实与挫折的正常反应,别的什么跑步、健身等等那种满是英雄气概的样子,I can't do it这世界不就是这样吗,越痛苦、越绝望,越不会屈服,因为绝望就绝望在我不能屈服,没有这个选项因为屈服就等同于死亡
作为聚焦爱好者和CDC从业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我咬牙切齿,也深感意义之所在很喜欢智子入浴,很难不为此流泪,在此谴责一下字母站打码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突然有人送来差点被销毁的胶片显得太容易了呢,是觉得在这样一场痛苦到诡谲的悲剧面前,人人都会受金钱驱使吗?
纱布后看不清的人脸,正是这样一种挣扎又模糊的灵魂,只是在坚守者那里,那个灵魂找到了方向像无数个摇摆的普通如你我的人一样但这部电影确实不像聚焦那样痛快,广泛的关注度,巨大的改变,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依旧数以万计的受害者,依旧难止其源,而尤金眼睛被打坏了,在几年后去世。
或许这才是我们与世界抗争的真正样子,遍体鳞伤,却只能撼动其分毫。
很喜欢主编一开始给gene的形容:离谱。
他就像一个我行我素的孩子一样对抗着资本的强盗逻辑。
在疾病预防的领域里,你常常听到这样的申辩:只是一小部分。
或许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他看似不靠谱,把生活过的一团糟,却是因为他对不在乎的事情的一种忽视甚至鄙夷,两次支票,他都没要。
却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拥有着对理想近乎苛刻的极致追求因此才不会轻易妥协一直以来,我一直想问强盗逻辑的资本一句话:行如走尸甚至没了生命,金钱到底有何意义?
好害怕举手前那漫长的安静,那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几秒里你看见不幸如同木刺刺穿了无数如蝼蚁的我们的生命,与其问你在犹豫什么,不如问你们为何如此恐惧,恐惧去捍卫自己的生命。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时候人类真的有“相关部门”,能对抗资本,强力捍卫人民的生命,那时候我们才算赢了。
我期待着。
最后说一句:用体温去触及它,德普的尤金真是一个离谱又浪漫的人顺便说一句,这才是正常如你我遇到现实与挫折的正常反应,别的什么跑步、健身等等那种满是英雄气概的样子,I can't do it这世界不就是这样吗,越痛苦、越绝望,越不会屈服,因为绝望就绝望在我不能屈服,没有这个选项因为屈服就等同于死亡
似乎所有在业务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在生活中上都是一塌糊涂。
Aileen出现时,Eugene是处于自杀边缘的。
他在工作中过于自我,在生活中也过于自私,沉迷酒精,不管孩子。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他都不是一个值得的人。
但他却凭借一己之力让许多人的苦难被看见,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Eugene是一个伟大的摄影师,他在水俣三年挖掘真相,他不怕危险深入医院、工厂,用镜头记录真相,他被贿赂,被殴打,但一切都没让他放弃。
因为只要拿起照相机,他就知道自己是谁。
但我又要跑题了,作为摄影师的伟大,无需多说,百度百科就有。
但天才永远逃不出的桎梏就是不能走近。
放下照相机的Eugene又是如何呢?
天才只攀高峰,却不走平地。
他能为了千里之外的日本女孩铤而走险,却从没想过多去看看自己的孩子。
Eugene承认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但承认过后也依然如故。
他只能存在于镜头的后面,因为那是他的世界,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光辉闪耀。
他能让所有人透过他的眼睛看见世界的样貌。
这并非为了名利财富,单单是对于自己而言的成就感就足够让人心驰神往。
但如果你是一个疼家人爱孩子的好父亲,那你就只是一个好父亲而已。
萧红有个短篇叫《看风筝》,里面有个叫刘成的革命者,组织农民反抗压迫,多次入狱却从不放弃,但是当他听到自己无人照顾的老父亲来找他,却跳窗逃走了。
萧红前后两段用两个截然相反的句子形容他。
“他把整个的心,整个的身体献给众人。
他没有家,什么也没有,他为着农人、工人,为着这样的阶级而下过狱。
”但对于他的父亲,“刘成抢着走了!
还不待他父亲走来他先跑了!
他父亲充了血的心给他摔碎了!
他是一个野兽,是一条狼,一条没有心肠的狼。
” 很多伟大的人会做普通人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情,但同时他们却害怕做极为普通,人人都在做的事情。
这种事情叫“日常”。
日常会磨灭激情,会放逐灵感,做这种事的成就感只能维持一小会,当你的家人吃饱了,睡着了,转天就可能会抛诸脑后,当然远不如那些伟大的壮举不朽。
会记住你的也只有三两个人,而不会是万世景仰。
当然世界是靠这些伟大的人而进步的,那些甘于平庸的多半就是因为平庸。
然而我在敬仰那些伟大的创举的同时,也庆幸自己只是敬仰。
因为我宁可一日三餐与你粗茶淡饭,也不想用黑夜给我的黑色眼睛,去看见斧子。
观看《水俣病》之前,有两处揪心。
一则,水俣病的实质是汞中毒,病人症状惨不忍睹。
这个主题的电影,我能看到最后吗?
二则,作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传奇,尤金史密斯有着鲜明的嬉皮士特征,而那种生活方式曾让我羡慕,后来又让曾让我排斥。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及格,连起码的“好片”都说不上。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把一部电影拍得千疮百孔,对于热爱电影主题本身的观众来说,构成了一种意外的福音。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千疮百孔。
在描述影像方面,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描述千疮百孔的过程令人心碎,因此不会是多数人的选择,尽管它也许是必要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缺憾在于,导演似乎没能搞懂:“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于尤金史密斯来说,尤其如此。
据说,本片的剧本有摄影家的妻子(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本尊)加持,注入了不少摄影家的生活“细节”。
但可怕的是,最大的细节却惨遭忽略,那就是: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有快感的。
这份创作,不止是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表达。
拍摄者完全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是产生绝佳照片的前提。
那是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更是互相沁入。
尤金史密斯酗酒、嗑药,在战场上出没于枪林大雨,仍执着于拍摄。
在我看来,背后支撑他的,除了金钱报酬,以及影片中刻意强调的“社会良心”,更多的是创作的快感。
这种动人心魄的快感,是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
新闻摄影具有天然的时效性。
可是,为什么我们时隔几十年,仍觉得那些照片惊心动魄,乃至于要拍摄一部电影去纪念伟大的摄影家呢?
我觉得,除了新闻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之外,摄影家将灵魂融入作品之中,借此产生的巨大魅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
很可惜,导演在讲述社会冲突方面投入太多,把影片简单定位于“善良与邪恶对抗”的流行故事。
对新闻摄影的认知不够,导致观众们对尤金史密斯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1.主演约翰尼德普持相机的姿势很帅 2.主人公嫉恶如仇3.没了。
总之,这是一部流水账。
还没看的朋友们,就甭看了吧。
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本是遵循事件本身还是剧本本身,这是决定性的,决定了事件本身是否影视化后依旧冲突强烈,矛盾抓人;除此,演员是否需要体现电影感,还是素人的感觉,关于这个侵入脑细胞的水俣病,我觉得素的很专业是必要的;片子整体的摄影水准很高,但没有优秀或者讨巧到能搭配尤金史密斯的地步,他的照片过于深入和引人,所以很难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把两者做个比较,依旧是和演员一样的问题,真田广之不是素颜就素人了,画面不是考究过就是合适的,毕竟,片名是水俣病,故事是尤金拍摄时期的水俣病,更者尤金自己都说过没拍过黑白,学摄影的应该知道原因,所以这是一部精心打磨并且考究去演出制作真实事件的自我满足化商业片,我觉得有点偏了。
p.s三个事儿,1这部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是不是突然有些不一样了?
2德普你对换汤不换药的Rock演出的《亚马逊河盗》怎么看,催更《海盗》主线!
3给美波的绿色面光很好看!
女主Alieen在Eugene拍摄中的意义颇大。
不论是让他知道水俣病的资料,还是在当地医院的时候,当Eugene想直接拍摄患者的眼睛争取外界的怜悯,她一句:这里也需要,人间味且有力。
还有Eugene拒绝单独与患病的Akiko相处的时候,她给他的眼神。
如果Eugene拒绝到底,没有与Akiko轻松相伴的时光,可能他后面也不会主动寻求村民的帮助,让他们允许他拍摄家人和患者的画面,就无法把震撼与警醒告知全世界。
真人真事、Depp的演技、画面调光都很优秀,令不知道水俣病的观众如我开始了解这个事情,这些都远远重要这片导演到底有没有拍烂吧, 就别叨逼了。
就算导演把握不好节奏剧,最后宣判一直坚持抗议争取赔偿成功那一刻,交错着现实中事件并没有妥善解决,还有刊登这次事件新闻图片的Life杂志第二年后倒闭,胜利的当下与后续的多个瞬间组成的现实对比,这种残酷导演还是呈现到了。
足够了。
前几天看了《水俣病》,这部评分不太高的纪实电影其实有颇多看点:1、取自史上最著名的摄影记者之一尤金·史密斯在日本揭露水俣病真相的真实事件。
该病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类型。
结合最近日本准备将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海的热点新闻,它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2、丑闻缠身的约翰尼·德普在6年官司大战期间最让人期待的一部作品,是否渗入其部分个人情绪波动的烙印,让本片更具话题性。
阅片后不得不承认,德普对尤金·史密斯的演绎依然顶级。
3、由真田广之、浅野忠信、国村隼、加濑亮等日本顶尖演技派明星参与一部看似自爆家丑的卖国电影,日本观众会作何感想?
4、由一贯高举环保大旗的坂本龙一为本片配乐,是众望所归的选择。
而教授已于今年3月去世。
回头来看,它是否能被视为坂本龙一电影配乐的终章也是一个颇为唏嘘的话题。
拥有以上看点与深刻警示意义的真实事件打底,本片被影迷寄予厚望,却被庸才导演拍得波澜不惊、节奏缓慢,不是约翰尼·德普撑场估计很多人没法坚持看完。
勉强给到的7分里,坂本龙一的配乐明显有加分。
原本我并不知晓此为教授作品,观影过程中那熟悉的曲风一响起,立刻感受到音乐中潜藏那白发灵魂在跳动。
想到彼时身患绝症的坂本已在用残烛之力谱写生命的最后一批乐章,不甚悲凉。
细听之下,音乐却未止于悲凉,而是孕育着一种生命力的蓬勃绽放,顿觉欣慰。
教授的澎湃激情已融于止水之心,愿他此刻安详于某处,静静演奏。
让我们跟随几首乐曲重走一遍他之于本片的创作心路。
序曲《Minamata(水俣病)Piano Theme》,由教授最心爱的乐器钢琴弹奏而出,舒缓宁静,悠扬伤感,却又莫名带着一缕释然。
仿佛再回首这段伤痛往事,世间已了无牵挂,轻挥衣袖便可抛却俗世苦忆。
同样的旋律出现在影片中段配乐《Commitment》时却完全是另一片景象。
先抑后扬,平静的海水波澜乍现;碎浪零星涌来,逐渐汇聚成危机四伏的层层排浪;蓦然间滔天巨浪袭来,如汪洋发怒般翻腾起伏;顷刻间却又归于平寂,了无踪迹……
这曲风我们似曾相识?
是的,在《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里,在《末代皇帝》里……平静之处风暴骤起是坂本龙一标志性的创作手法,也是他表达内敛情感的浓烈方式。
画面定格在尤金·史密斯于上世纪70年代在水俣村拍摄的那张著名新闻照片《智子入浴》上,配乐《Mother and Child》响起。
此刻必须升华情感,教授深谙其道。
尾声《Coda》,这是对于坂本龙一有着特殊含义的一个曲名,参见旧文《《坂本龙一:终曲》:我把冰雪融化的声音钓上来了……》。
影片至此已是水俣病事件的终局,而教授或已暗怀自己的终章。
末尾,一首平淡如水的《Icon》,单调的琴声,单调的结局,单调的人生……对于教授,单调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对于我们,单调何尝不是一种回忆。
片尾曲《One Single Voice》,听上去不那么坂本龙一(日本化),却又很坂本龙一(国际化)。
高亢中蕴含一种平和,绝望中泛起一丝希望。
Behind the forest was the seed密林始于一粒种Every storm began with a gentle breeze风暴始于一缕息One stone sent ripple across the lake一石激起千层浪And the raging fire once was small flame星星之火可燎原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而那不尽的悲鸣 只始于一声哭啼Before the dawn came the night破晓始于长夜黑And behind the victory was the fight胜利始于血和泪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而那不尽的悲鸣 只始于一声哭啼One single voice始于一声哭啼
这是一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独立电影,由大名鼎鼎的约翰尼德普领衔主演。
我们的邻居、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度,曾经在上个世纪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水俣病事件。
首先在这呢,科普一下水俣病的概念。
它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是甲基汞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由于人类或其他动物饮用被有机汞污染的水源、进食被有机汞污染的鱼虾贝类、母体进食被有机汞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是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因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
婴儿可表现为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以及智力障碍,成年人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迟钝、智力迟钝、性格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震颤等。
社会经济的野蛮式发展与扩张,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罪恶的资本草菅人命,对自然环境的肆意践踏,对人民的生存权的置若罔闻,普通的民众付出了不可逆转的沉痛代价。
摄影师尤金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残障的儿童,扭曲的身体,痛苦的表情,而智索公司依旧我行我素,往水俣湾里排放有毒废水,企图掩盖事实和真相。
尤金到处奔走,不畏个人的人身安危,要为受害民众打抱不平,揭开智索公司丑陋的一面。
受水俣病缠身的民众与资本的抗争,不惜流血冲突,不屈服于智索的大资本家,将他们的丑恶行径曝光于众,给受害的民众以公道。
最后智索公司的总裁叹了口气,“万般无奈”的说道:我们必须要支付赔偿金,要想办法筹钱,我们必须要。
东京法院传来捷报,“我们胜诉了”!
最后,伸张正义的民意代表这样陈述道: 就在今天,我们赢了这场战役,但是战争仍未结束,我们必须继续战争,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抗争,同时他们的下一代也有抗争的理由,然而是在场的各位以及与我们同甘共苦的人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各位,今天回家以后,请务必与家人们分享这份幸福,还有堆积如山的问题等着我们解决,为了那些再也无法抗争的人来做个了结吧!
(判决结果无法平息怒火,直攻智索公司总部),来做个了结吧!
1973年春天,智索公司同意支付全额医疗费用与生活费,为日本法院史上最高金额。
即使此协议减轻部分负担,智索公司与日本政府皆无意维护此协议的道德本质和财务责任。。。
影片的末尾,又列举了世界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大事件,诸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乌克兰),瓦尔迪滋号油轮漏油事件(美国),福岛核电厂核事故(日本),博帕尔毒气外泄事件(印度),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美国)。。。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还给所在地人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痛,时时刻刻给我们后人敲响了警钟。
发展经济,造福人类本没有错,但是切忌一味的追求GDP而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水俣病真相
痛苦并非由电影专递而来,而是来自“由真实事件改编”。
沉闷,无趣。
加那么多白人视角干什么
好牌打稀烂系列,只有摄影有点意思,剧本简单且流水线,人物全是工具人且单薄,后面全在煽情但让人感受不到通感,很失败
虽然风格化的摄影极赞,画面幽暗压抑深沉而且富于诗意,德普的扮相和演绎也有突破,赋予了这个角色别样的魅力,但是从编剧到导演对影像的掌控能力却有明显的短板,过于套路过于好莱坞,削弱了其批判的力道和表达的强度,可是西方人在非白人国家造的孽想让他们诚挚的反思本身就不太可能,转而将这种批判和控诉包装成了商品贩售给受害者国家,塑造的英雄还是白人记者,以及甘愿以身相许的东方女性,真是丧事喜办。
电影是真的不太行,真实事件本身可能比电影还能更激动一些,说白了就是导演水平不够吧。在这个导演的镜头下,德普演技甚至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问题不说了,坂本龙一的配乐甚至就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的质量。我本来对这部电影很期待的,毕竟很少看见德普了最近,有普子看就不错了,不多挑剔了。
肌肉美男导演的有点做作了 但是资料还是很珍贵
《浴中的植村友子》直接看哭
#70 Berlinale 对这种记者追逐正义的cliché真的无感,永远换汤不换药
很能理解为什么电影评分不高,故事讲述的并不深刻,甚至还没有故事最后的文字画面交替闪现更让人动容。但后半段高潮部分实在让人心伤,一切看似结束了,可只是粉饰太平后长久的苦痛罢了。
Let Truth Be The Prejudice
一般
故事远没有照片来的震撼。
影片用一个极为庸俗的救赎故事来包装一个民族的伤痛是十分自大的。在处理日本的段落时没有任何想象力,俗套地将鞠躬和进屋脱鞋这种日本日常生活组织为笑点,配合上德普插科打诨式的演技,愈显尴尬和轻薄。
水俣病时间本应是另一个切尔诺贝利——一个群体性的悲剧。而电影偏偏却拿水俣病来给一个外来者垫脚,引入这么一位“英雄”其实传达了一个非常有毒的message,那就是“第三世界国家需要美国的介入来拯救”,而后将图片的发表和工厂主投降之间建立错误因果的行为也再一次将注意力重新从事件本身抽离并转移到了个人英雄主义崇拜上来。你就说美国导演的“大爱”是多么鸡肋而自作多情吧
电影的内容远不及尤金本人的照片直击内心,但是我这个四分打给尤金史密斯,打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纪实摄影师,影像是一种静默的抗议,充斥着饱满的激情,尤金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是为汞中毒的村民发出的无声诉求。
真好,片尾只有一个电子废弃物污染,实际呢?被污染的人们真的惨。。。
好莱坞式日本。摄影很棒,乏善可陈。
題材可以但拍的不行,特別不行那種
1.现实比电影荒谬 2.你以为瞎编乱造的部分其实都是真的 3.日本人选择性失忆以及张口就来的本领几百年来愈加精进 4.不止日本人干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