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的抑郁症事情围观有超过半个月了,整个舆论风向基本在同情和讨厌炒作当中,说真的我没看懂整个事情,因为我对娱乐圈的操作认知只到了一个非常浅显的程度,我的底线也不允许我攻击一个也许在生病的女性,因为我无法判断她是否撒谎,也无法判断她是否属于炒作消费患者,因为提及不代表消费,一个人怎样去描述和他人怎样理解是两件事。
不过说起来抑郁症,我想起来很久之前看的白领综合征一集,说的是康家的四儿子得了中度抑郁症,因为生活压抑得不到释放,最后压抑到某种程度爆发了,吃饭的时候就故意挑刺,要求打架,最后在医院检查是得到了中度抑郁症,被公司和家庭善待,因为日子很舒服,干脆装病下去,很多人说是当时的编剧在追求热点,关注剧情,但这和扎根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吗?
编剧甚至无法分清中度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抑郁症约等于重度抑郁,也就是生活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且无法通过自我调整恢复正常,而中度抑郁是预备的状态。
如果赵露思说自己生病了,不能行动,而且晒出了她的看病证据,而且他没有打算任何引导心疼或者同情她,而且她确实还在恢复的阶段,她也严格意义不属于抑郁症,只是出现了短暂的行为障碍,只是因为观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啊,就是这样的啦,果然是想多了,想开了吃点药就会好起来,错的赵露思吗?
如果是,那么这个十年前在人们完全没认识好抑郁症,就在没有任何调查基础的时候写下这一集的编剧,是不是应该接受一轮网络问候?
因为它承担了宣传的责任,它不单纯的是娱乐的,它告诉了别人,抑郁症是随便可以好起来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偷懒耍滑啊,错的是抗拒承认人拥有最细微的自我感受的毫无共情能力的部分观众,还是为了热度没有底线宣传和带关键词的媒体和创作,还是本人呢?
我是真的不懂,所以一直没有骂。
我们对“消费抑郁症”呢定义在哪里?
看到热搜大半夜泪崩了,原来康祁宗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
《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时候是2000年,印象中是为了庆祝千禧年的到来。
那时候我念小学一年级,每个周末晚上7点,熟悉的片头曲就会在珠江台响起,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南腔北调、鸡同鸭讲、诈傻扮懵,各种家长里短,啼笑皆非。
郭昶因癌症离开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记得那时候广东电视台有一档《人在他乡》的节目,细数了他最后的日子,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那时候我有一本很珍贵的软抄本,玫红色的,封皮上是穿着粉红裙子的Hellokitty ,因为太过喜欢,只舍得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了名字,就锁进了柜子保护起来,爱惜得不行。
这么多年过去,那本本子早就不见了,但它唯一被使用过的一次,就是郭昶离开的时候。
那时候我踮着脚尖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摁开封皮上的纽扣,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其余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郭昶我们永远怀念你。
”他扮演的阿宗,一辈子嘻嘻哈哈,永远都在开玩笑,即使与病魔纠缠的最后日子,都坚持把欢笑带给大家,就连葬礼上的照片也是笑得满脸堆起皱纹。
他最后的生命都献给荧幕了。
由始至宗都想告诉观众:再痛苦,也要开怀大笑,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十三年前他离开的时候,媒体给他的称呼是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十三年后过去了,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大家依然没有忘记你。
只是那些快乐的日子,美好的时光,曾经压垮我们的小小烦恼,如今都似乎已经翩然走远。
但还想对拥有的已经逝去的说一声,感谢陪伴,温热常在。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的坏处是人情淡薄,逐渐的亲缘关系之间也不在来往,人觉得孤独,但是维持传统家庭的弊端就是个人空间被无限缩小,因为你希望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代价就一定是失去一定的自主空间和自由,得到与失去是相对的。
【外郎】有一集提到老康被作家抓着聊天,把自己家里的八卦聊出来了,觉得大儿子愚钝,二儿子又黑又抽,儿媳未婚先孕不懂体面,怀疑三儿子性无能,至今没有孩子,觉得四儿子的文凭是买回来的。
老康拿着孩子们的隐私和短板当成他和外人沟通的八卦,丝毫不觉得羞耻,他也不会体谅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为了不想让他知道,故意撒谎自己做生意亏本,不想和老爹说真事的情况,结果老康什么都不说,偷偷把儿子账本拿走了,自己回家算账,发现赚了几万块,被发现了就会说我是你爹,你从小到大有什么我没有看过呢?
最后几个小辈想了个损招,让死儿子假装自己是跨性别者,要变成女人,老康突然发现有一些家丑原来也是不可以说的,有一个这样的儿子会损害自己面子的,于是闭嘴。
说【外郎】的故事保守是因为它总是在说家庭,或者说家族的事情,它依然是父系的,儿媳们嫁进来了就几乎是属于夫家的,她们失去了大半和亲人的联系,在自己家里面反而像客人了,大家长制贯穿始终,但是说开放也是开放,因为编剧永远毫无遮掩让观众看到这样一个狭隘的家庭空间【不是物理层面,是精神层面】,个人自由被侵占的阵痛,等于拿自由换取了可以一起汲取生存的情感或者物质养料,要爸爸妈妈做饭喂养自己,要他们料理,这种链接就好像婴儿依赖妈妈的母乳一样,不仅仅是孩子无法戒断,妈妈也不能,于是彼此撕扯,痛并快乐着。
他们永远失去了长大的能力,也体会不到自由,就算偶然挣扎出来,很快就会发现外界不是母亲肚子的羊水,不是父母的老宅一日三顿有吃有喝,然后就又回去了,回到一个彼此都安心的状态,我分不清那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我能感觉到愉悦还有阵痛。
我觉得迷茫。
过去写在笔记本上的思考,把它敲出来。
纪念一下我对这一部电视剧的感受。
想到这一部电视剧,一部分的自己是“卡顿”的。
明明这部剧目前的剧情非常拖沓,自己还是时不时想要关注一下。
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祝福又是什么?
这一家人像是身边的邻居,住在电视里的邻居。
我曾经会羞愧于自己的审美,小时候每天都要看这些“鸡毛蒜皮”剧情,没有一些更加“高雅”的影视节目吗?
我感慨于自己一直成长,可是康家人好像还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与习惯里打转转。
青春的华女和由美活力不再,开始变得沧桑;阿祖越来越油腻;阿光开始变得苍老起来;阿耀原本是青年才俊的样貌,但剧情似乎也是“蹉跎”的一生。
刘涛北上,奋斗成功,好像也就是一片光鲜 -- 我曾经喜欢慕沙、阿朱、幸子,但对她后来演绎的andy和其他角色无感。
只有香兰和黄菲,一直是青春不老的容颜。
感到最惋惜的,可能就是这种“青春不再,但闹剧不停”的停滞、蹉跎与疲倦。
(还有新的90后与00后加入这个剧组,不知道他们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唯一鲜活的(一如既往鲜活的)角色,竟然是李彩娇 --- 鲜活的化州广东话,做饭、抚养孩子、自恋、开心、快乐 -- 再到开出自己的饭店。
仿佛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看不到太多疲倦 -- 阿娇是充满对生活的创造力与热情的。
但剧里其他人,虽说可能也换着不一样的职业,表象上在更迭,但好像在过一种“停滞”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又每周在珠江台上演。
这几年有看头的,或许只有一些“特别篇”,比如天庥与飞雁的成婚、连州的旅游篇、对一些已经不在人世的角色的怀念、黄菲与飞雁的怀孕,等等。
-- 充满了“停滞”的能量,那我又为何偶尔要关注一下这部剧呢?
可能是一种结局未定的,未完结的能量?
--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同感。
对于一个已完结的剧,大约也就像是流水一样过去了。
而“未完结”,虽说我知道,在编剧思维定势的框架频率下,它有它既定的轨道,但还是不免想象,是否会有一些,成长与抚慰,于新的剧情中发生呢?
比如说,几年前播出的,对阿宗的时隔多年的“落叶归根”,也是对全剧组、甚至观众们的,一次集体的治愈。
我的想象中,康家每一个后代,也都会对父辈的能量,有所突破和拓展。
康天佑或许正在慢慢打破上一辈的懦弱与紧缩,练习更加舒展的追梦。
或许真的,没有去做表面光鲜的白领,而是成为了匠人式的厨师。
天庥开的咖啡店里,有音乐,有美食。
是一个很温馨的地方;或许也和上一辈的汝好茶餐厅的市井氛围不太一样。
或许,他做生意的格局,可以更加大气,也可以超越上一辈的精明。
枝子或许在广州、或许在日本、又或许在世界各地,成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勇敢的设计师,不再把自己局限在了昌盛街的一亩三分地。
保罗或许会认真读书,钻研学术,沉稳低调地在感兴趣的方向实践,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像父辈一样那么浮躁蹦跳。
我不时关注这样的“未完结”的能量,是对剧组、对所有人的生活、对我自己的生活,都带着一种更加超越性与想象力的祝福。
祝所有人都能从“昌盛街”走出来,从“困在时间里的窒息感”中走出来。
仍然可以有街坊之间的充满支持的互动,但又是带着新时代想象力的,更高格局的。
如果一代从“昌盛街”里走不出来,又或许需要下一代、再下一代 ...... 慢慢成长~感恩这一部剧,在我的少年时代所有不想看新闻联播的傍晚,带给了我很多欢乐。
现在,想要把想象力的翅膀送给它,也送给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所有的大家。
外剧,即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属于全体广东人的温馨回忆。
它对我来说是如此熟悉亲切,以至于总悄然无息地被我忽略。
近几年开始尝试写一些观后感或影评,但竟从未生念来写此剧,就好似高傲的抒情作者总吝书写其挚爱的父母。
去年10月,贵元去世。
同年12月,外剧的总导演陆晓光去世。
今年元旦,康伯去世,数日后的1月6日,苏伯去世……讣告接踵而至,遗憾夹带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虽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但这些演员的离去还是让我有些惆怅,因为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外剧的演员不仅仅是演员,而是与我们日夜相见的街坊邻里。
小时候,我和康伯住在同一个沙河街道,当时我家离他家仅数百米的距离。
我不知他确切的住址,但我妈说他就住在34号大院。
我少时就读于龙岗路小学,康伯也经常出没于此路。
上下学偶尔会看到他在附近的小菜市场买菜。
康伯的外形与剧中的形象别无二致:旧眼镜,白衬衫,身材挺高大但微佝后背,手背身后,步履轻缓。
在外剧处于巅峰的时期,康伯作为本剧的老豆、一家之主、重要主角,自然可谓本土的明星,但在我童年记忆中,康伯和那些退休后的老广一样,平易近人,毫无星味,每天就是逛逛公园、买买菜、遛遛鸟,悠闲自得,颇为快乐。
当然了,剧外的康伯当然没有剧中的康伯那么心胸狭窄、保守固执、锱铢必较以至于在某些时候让人生厌。
现实中,路人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康伯,他则摆手或微笑示意。
一晃十几二十载逝去,康伯就这么走了,我们最亲爱的西关少爷再见了。
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二佬一词可能不仅指的是自家二哥,也可能说的是外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康祈宗。
作为二佬的阿宗,可谓外剧的笑料担当和灵魂主角,他继承了老豆康伯的抠门算计,但却更加圆滑世故、精明狡猾、能说会道。
在外是广州个体户或小老板的成功代表,在内是四兄弟之中最早成家立业者,且因脑子远远比大佬康祈光灵光而时常主持康家大局、更似大佬。
阿宗额头高耸、颧骨深陷、身材瘦削,总被调侃是营养不良的落难逃荒者。
平心而论,阿宗长得不太好看,但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乃至每一个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都让人察觉他对市井的丰富体验和对演技的苦心造诣,让观众不禁感叹——这家伙不就是街对面那个市侩的老板吗?
极为精湛的演技配上不太帅气的外表让阿宗的形象在外剧中极为突出、与众不同、活灵活现。
许多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他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可能没有之一。
在演技上称其为广东周星驰并不过誉。
2006年6月14日,我们亲爱的二佬——阿宗,因胃癌离世,享年50岁。
竟仍清晰地记得16年前看到阿宗病逝的新闻时的场景:我们一家围坐在电视前,但在聊起这则讣告时,彼此都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各自轻叹了一口气。
那一晚,许多广东人民的内心有些压抑、沉重和遗憾。
彼时10岁的我,对死亡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戏外的阿宗姓郭名昶,昶通场音,出生于沈阳。
郭昶去世后,周晓滨继饰阿宗一角,堪称灾难。
身材上,周和郭都很瘦,但周却比郭高一大截;脸容上,除了模仿发型之外,周与郭没啥相似之处。
神态、演技远远不及郭也就算了,最为可怕的是,周竟然操着一口不太流利且口音颇重的广州话,这让曾经的观众们感到特别无语。
要知道,真正的阿宗可是那个操着流利粤语口齿特别伶俐的势利老广啊,这位周是来搞笑的吗?
2006年,外剧突破千集大关。
2006年,也是阿宗去世的年份。
多年以后,有人评论:突破千集见好就收,外剧会成为一部真正的经典,而不是一部烂尾或苟活的超长剧。
有人评论:阿宗去世以后,这部剧就应当完了……二佬,阿宗。
16年前我们已经向他作出了告别,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停留。
想说一下幸子。
刘涛对于非广东人来说,就是演员刘涛,而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刘涛还是三嫂幸子,即康祈耀的前妻。
犹记得孩童时看到幸子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认为她是全剧第一美女。
彼时的她二十出头,青春时尚,黑长直、柳叶眉、大眼睛,五官特别端庄,身材亦是匀称动人。
虽然她作为上海人,在剧中被贴上了一些刻板的标签,譬如优越感强、高傲、冷漠、刻薄、自私等,但这些无法阻挡孩提时的我对她的热烈真切喜欢。
看到她被打击、受委屈,无论是否她之过错,我竟都为她感到不平乃至不爽。
对于彼时的我来说,也许颜值即正义吧!
20年以后,现在的我早就不是什么颜控,不仅是因为我自己长残了,同时也因内心渐趋成熟,所以不喜再看脸识人。
刘涛现在兀自贵为圈内知名演员,其演技自然一直在线、持续进步,毋庸置疑。
而她饰演幸子时十分年轻,却也丝毫无青涩之感,显得特别纯熟老练,简直把上海媳妇的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虽说极少时候演得用力过猛,但我认为刘涛仍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之一。
2002年,刘涛被相去拍琼瑶剧,所以向外剧剧组请辞告别。
之后,编剧把幸子编去了日本。
当得知幸子要离开康家前去遥远的日本时,幼小的我感到特别的遗憾,因为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幸子姐姐了。
这让我想起当时我家楼下的一家花店。
店里的老板娘是一位廿五六的漂亮女性,她皮肤极为白皙,仿似未曾晒过阳光,又喜涂口红,这让她的嘴唇显眼魅惑。
夏天她又喜露出胳膊和小腿,那雪一般纯白的肌肤,给炽夏带来一抹纯洁的清新。
有一天,这家店变成了其他店,她突然离开了。
后来听别人说,她结婚去了。
她的人生走向了一条新的大路。
2003年,刘涛在还珠格格第三部中饰演了缅甸公主,她不慎露出红肚兜的一幕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
接下来的每一年,刘涛的星途愈走愈顺,愈走愈广,成为了中国著名演员。
回眸2002年,外剧在广东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极高,但刘涛依旧选择离开剧组——现在看来,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告别。
虽然刘涛早已与外剧愈走愈远,但她一直记得外剧,不时发文怀念或祝贺剧组。
她不是一个忘本的人,她是外剧永远的幸子。
外剧于2000年开播,22年过去了,它依旧活着。
但天下没有不解散的宴席,亦没有不停播的剧集。
当年的无数观众或长大,或老去,或逝去,早已淡忘了这部剧。
但那些和我们的年岁及人生相伴相随的观影时刻,是属于每个观众潜藏心底的特别记忆。
那些剧中的角色,他们是我们的街坊、我们的邻里,我们曾朝夕相对,廿年仿若一瞬,但终究有人离开。
所以若你曾经留念,请向他们告别,然后走好自己未来的路。
是为此文。
2000年开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这么经典,台词也一流,心目中广东地区(除去香港TVB)最经典、最伟大的电视剧。
总第1集 烦恼的生日:讲老一辈广东人对外地媳妇的不待见。
总第2集 撞板媒人:讽刺了婚宴介绍所的“相亲托”现象。
总第3集 拉郎配:忘记了。
总第4集 婚姻合同:借婚姻合同讨论男女平等的议题,刘涛是进步女性的代表。
总第5集 老大当婚:老实憨厚的康祈光娶了河南赴广东打工妹子香兰。
我比较感慨的是同是一个爹妈生的,为什么阿光和阿祖的风格大相径庭。
阿光和阿祖的对比也反映了老一辈婚恋观已不适应现在这个变化风云涌动的新时代,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总第6集 争房喜剧:西关大屋,一户一居。
还是搬出去住好!
总第7集 婚礼进行曲:祈耀和幸子结婚,帅哥美女配。
不得不说20年前的幸子在这部剧的穿衣确实挺不错,当年的时尚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总第8集 上海亲戚:地域黑进行到底,讽刺上海人精打细算,结尾有反转。
总第9集 粤菜培训班:表面上介绍了外来媳妇融入本地文化(饮食),实则讽刺了老一辈广东人疯狂迷信“药食同源”,这吃不得、那吃不得,这个热气、那个中毒的说法。
可悲的是,20年后还是如此,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第10集 老婆是人家的好:妙禅吃醋离家出走,第二次把老公作没了,临街感慨,预想自己离婚后落魄的窘况,符合潮汕地区的传统女性视角。
总第11集 被俘有线网:一家人抢电视看。
总第12集 中奖如中招:讽刺当时社会的中奖诈骗骗局,也讽刺了“ 黄皮树了哥 —— 唔熟唔食”的自己坑自己现象。
20年过去,骗术有的是不断升级,却永远无法停止。
总第13集 闯荡广州(上)总第14集 闯荡广州(中)总第15集 闯荡广州(下)这三集讲的是河南妹子来广州闯荡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值得钦佩,很多人靠着这样一股劲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看着女主人公身上永远乐观、永远不服输的劲,我想到我妈妈,也是这样赚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我想不通究竟是谁那么闲着一直投资拍这种烂剧。
最近看美剧 我们这一天 THIS IS us,第一集就演了那个拍肥皂剧的奶爸 发飙慷慨激昂的场景,“这个节目那么糟糕并不是编剧的错,而且还是糟糕的离谱,播出这种剧不是电视台的错,是你们这些低水平的观众的错,你们为什么要来看这种闹剧,对剧集要求太低是你们观众的错,现在大家都不思进取啦。
我演这种闹剧就感到耻辱,而且我也知道我演的是多么烂的片,而你们捧红我是你们的耻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耻辱。
现在我不干啦”这就是我对外剧真切的感觉,一直为了创纪录而天天混日子,那些剧集真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别说粤语环境的幽默了,P都没有,空洞胡闹,天天拌嘴皮,一点破事扯来扯去,不思进取到这种地步,现在还腆着脸说破了最长的剧集记录,这就叫做不要脸,
【外郎】主角是康家,康家邻居姓祝,大家都叫房主祝师奶,师奶寡居,为了维持生活会把家里多余得到房子出于给外来得到打工人,换来自己生活的报酬,但是租房生活不是圆满的,师奶有一天神经质,开始怀疑房客们偷自己的东西,厨房的酱油,自己的镜子,偷偷藏的私房钱,这种怀疑一天一天积累,最后爆发,为了害怕他们惦记自己的钱,自己的房产,她买了一个多功能防盗门,安装在自己卧室里,一次开门要用几个钥匙,最后有一次意外钥匙丢了,她被困在房子里,还要求房客仁慈,帮她找人求救。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喜欢储蓄物质规避风险,不断地存,就好像一只小仓鼠预防即将到来的东西,但是同时又被物质束缚,拥有财产的同时又时刻提防别人,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最好自己安然无恙,还能从别人那里捞到一点什么,去得到一点微妙的安全感,而且这种安全感非常容易被打破,只要外界的风险来了,马上就打破,又会进入【我有,但是害怕失去】的焦虑状态。
是怎样的一种历史痕迹会留下如此深的生存焦虑?
历史上的盛世,那些曾经的辉煌对于普通人是真实的吗?
郭昶同志1986年入行以来,担任广东电视台系列喜剧《万花筒》主要演员;曾出演广东电视台电视连续剧《乱世香港》、《情满荆途》、《情满珠江》、《宝贝老公娇娇妻》中的主要角色;2000年—2006年饰演广东电视台千集系列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要角色“二哥——康祈宗”。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郭昶扮演的“二哥”康祈宗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最搞笑的角色,虽然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
为了拍《外》剧,郭昶累出了胃癌。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的其他成员透露,虽然是病魔缠身,但郭昶都没有让自己休息下来,坚持带病演绎好观众心中所喜爱的“二哥”角色。
郭昶在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业内的肯定,为广东电视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来媳妇本地郎》创下中国电视剧的神话,被喻为广式幽默喜剧最牛的系列短剧,自2000年边拍边播至今已五年,今年元宵节当天更冲破1000集大关,收视创下“五连冠”。
这部国内最长的室内情景喜剧,可谓“五载耕耘创奇迹,一千硕果娱大众”。
随着《外》剧的走红,剧中康家大小,尤其是“光宗耀祖”四兄弟以及他们的外来媳妇,也成为广东平民百姓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
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240917中秋Home吃饭必看轻松喜剧,那个年代的编剧演员都从哪儿找的,好神。婉玲真是理想的贤妻良母小家碧玉,谁不想娶个这样的好媳妇,老三还看不上,真是瞎了眼。二哥演的太好了,居然是东北人演广东人,牛逼!刘涛这部剧演技比琅琊榜灵气多了,三叔人模狗样,和刘涛郎才女貌,可惜性格一个鸡贼一个刻薄,真是可惜了帅哥美女的外形。大哥大嫂性格真好!大嫂也是理想中的媳妇!全剧最神的是15集的河南打工妹,太牛逼了!短短三集演出一个无比成功的草根创业者。这个人具备了成功者的一切要素,总而言之就是newbility!
哈哈 睇到呢部劇都好開心 捻返以前中學個陣睇呢部劇學廣東話師傅!!你睇到未呀?@@
这个才是真爱!
1.生日2相亲陷阱9粤菜培训班清远鸡贵妃鸡豆角炒排骨那是你们的福气别人想尝还尝不到你做饭就该洗碗享清福 做老太爷教广东菜10离家出走11关东人的西关感情看电视时间表动不动就吵架
混豆瓣的人就没几个广东的么!!这个不能再经典啊!!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童年的回忆,粤语启蒙。再过十几年重看,还是觉得很好看。刘涛年轻的时候真好看,圆圆的,粉嫩粉嫩的。
三千多集~~
童年的美好回忆 但后期着实恶心人 作家配华女???? 由美滥交???? 适可而止吧 没必要继续了 给自己留点体面把…
现在质量不行了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算了童年回忆了,小时候看的时候是真的挺好看,现在的剧情都变成什么了,太和谐了反而失去了广东味,更别提年轻演员演技真的不咋地😥😥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加上童年滤镜给个五星,这部剧是我们家里有电视开始就有了,那时候还是黑白电视,全家人看的很热闹,现在回家吃完饭就各玩各的手机了,基本不看电视了,所以好怀念啊
年代的回忆,难忘二佬。
自从二哥死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看了。
我的妈啊,居然有一千集,以前小时候看过一些,到了广州反倒没看过。
我也觉得好差。感觉纯属为了坑一点钱才拍的
广州粵語是此剧特色
属于那种自己一个人绝对不会去看,一回家跟爸妈一起就要拿来下饭的合家欢神剧啊,就不管剧情对白演技什么的了,像是康家三代一起陪着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