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集,实在忍不了了,我最喜欢的小说居然改成这个样子,除了角色名字一样,剧情和小说差了十万八千里,处处充斥着狗血,不要求一模一样,你至少逻辑自洽呀。
第九集小波错过高考,居然是因为母亲走失,如果改成这样,那还可以明年再考呀,和小说中无法高考的原因相比,失去了小波后面和罗琦琦绝交的基础。
槽点多到不想吐槽了,只是诚恳的给编剧一个建议,与其这样改,不如你重新编一个剧本可好??
书粉会谢😅真的会谢😅😅桐华你没有一点心😅😅😅😅,编剧不会改编你其实可以不拍的,编剧是懂怎么取其精华自创糟粕的😅😅😅(麦麦是贴脸琦琦的,许小波有五分像,其他选角都不知道在选什么😅)剧从高中开始本来就非常非常离谱😅-小波从来没有被琦琦叫过哥,琦琦也绝不会去念“蔚蓝色的原野和看看太阳”。
从她初中和小波绝交、在桥边抽完两包烟、被妈妈关于外公的事情说服决定考大学的那刻开始,陪伴她的是三年如一日早晨五点半起床,一杯热茶和朗诵英语课文。
是陈劲高一时“还在坚持吗?
”的提问,“要迎难而上不要放弃”的鼓励和“我在清华等你”的相信支持。
是罗琦琦自信地说“小波你出来吧,我已经看见你了!
”的时候有三个人在伤心。
是张骏抓着她的手跑完800米,是他们分手时在桥边的吻,是在青岛时在崂山之巅被风吹散的帽子、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刻、很多偷拍的照片和酒后大声许诺结婚时一定要重游青岛的羞涩。
是金榜题名时,罗琦琦看着闪亮的金粉的名字,心里想着,“很好,很耀眼”,那个我唯一想要分享喜悦的人在哪里。
是“他忘记了”的悲伤,是意味自己真的失去了“那个曾经以为无论世界多黑暗 都会陪她去看清楚的人”的痛苦。
是一中树林后停着的黑色轿车,是番外里许小波看着琦琦哭成泪人离开一中后,再走进校园去看放榜的黄昏,是李哥听着听着车里的音乐忘记抽烟的黄昏。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拨弄心弦,那些年少的日子,浮现在我眼前。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最重要的十年,过去十年,每当我困顿迷茫之时,我常常翻出来看。
几乎可以背下整本书的情节。
罗琦琦的倔强、努力、坚强、独立、聪慧甚至内心里深藏的狠戾,让我钦佩,让我学习。
我很爱很爱她,甚至人生前十九年的努力就是成为她。
在这本书里学到了非常多相关的学习方法,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本书是罗琦琦的成长人生小说,蕴藏着非常多真实可行的应试备考方法和人生智慧,而绝不仅仅只是一部普通的言情。
01第一次读《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十多年前了,虽然当时的自己已经20多岁,却被罗琦琦的青春深深的触动,在这个少女身上获得了无数力量。
书中的一句话“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后来时时的警醒着我:不要让自己的翅膀受伤,不要被命运这个恶魔降服。
听说这本书要被改编成电视剧,我有隐隐的担心,但更多是期待,昨天看完了前7集,觉得很好,虽然剧情有一定的改动,但内核是没变的,十多年以后,我又再次为罗琦琦的人生泪流满面。
02罗琦琦最初的敏感和倔强来自于原生家庭。
一岁多的时候,她被妈妈送回了老家,让姥爷抚养,姥爷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爱,人生最初的几年里,她活的肆意嚣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时的她,身边有姥爷,有最好的朋友晓菲,无忧无虑的快乐着。
上小学的时候,她被父母接回到了身边,离开了最爱自己的姥爷和最好的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着陌生的父母,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幼小的琦琦内心充满了畏惧和茫然,她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全新的世界相处。
而父母看到孩子与这个家庭的疏离,不但没有给予引导和安抚,甚至定性为“这个孩子不听话,自私、冷漠”,于是他们自然更愿意宠爱那个跟他们亲近的小女儿,可这又造成了对琦琦更深的伤害,即便她是姐姐,但毕竟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当父母一遍遍的不分青红皂白要她让着妹妹的时候,她便认定自己是不被爱的了。
她也曾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去求得父母的爱,她去参加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她把奖状珍宝似的拿回家,想跟父母分享,结果却被妹妹涂鸦的一塌糊涂,父母没有教训妹妹,却对琦琦说“不就是一张奖状吗?
”
当琦琦被同学冤枉偷了钢笔,老师没有给她机会辩解,父母也问都不问就直接让她去赔偿去道歉,因为在他们眼里,琦琦就是这么不听话叛逆的小孩,她什么事都做得出。
他们带着妹妹出去玩,只留琦琦一个人在家,琦琦走丢了,等找到时不是对她安抚,而是劈头盖脸的把她骂一顿,跳舞的时候,爸爸只带着妹妹跳,甚至姥爷去世,爸妈都没有要接琦琦一起去看姥爷最后一面,问就是忙,人多,顾不上,可她们却顾得上妹妹。
父母的每一次偏爱、不信任、忽视,对孩子来说,都像是在心口刺了一刀,那些伤痕初看时可能不显眼,可随着她慢慢长大,伤痕也在生长,长到后来成了无数条触目惊心的伤疤,这时候父母又要说了,这孩子的心怎么这么丑陋,可他们不知道,那都是他们一刀刀刺出来的。
03琦琦在父母那里被忽视,在老师那里不受待见,同学们认为她是小偷也都疏远她,一个几岁的小孩在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里,没有得到认可,没有陪伴,没有理解和接纳,没有感受到一点的存在感,她如何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幸好,在她9岁的时候,遇见了小波,继姥爷之后,第二个真心对她好的人。
在佳佳游戏厅,她又一次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了,她可以和李叔、小波、乌贼一起玩游戏、打扑克,她被欺负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她这一边,为她挺身而出,琦琦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有人跟她“是一家”了,体会到那种大家是“自己人”的互相信任、依靠的安全感。
小波是对她最好的,像亲哥哥一样。
他的童年比琦琦见识到更多的不幸,父亲早逝,母亲精神有问题,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早早的就出来混了,可他又跟一般的混混不一样,他打架很厉害,读书却也很好,佳佳游戏厅和幺儿拐不是他的世界,他有更大的梦想,他要考大学。
“外面的世界很大,总要飞出去看一看才不枉一生,所以不能让翅膀太早受伤。
”这是小波对琦琦说的。
琦琦的性格中有自尊自爱,有坚强真诚,但也有倔强偏激和自卑狠戾,如果不是小波保护着她,并实时提点她,收一收她的野性,也许她的翅膀早就被折断了。
04姥爷曾对琦琦说“人生有很多条路,就像迷宫一样,有时候你就得选那条看上去不是出路的路。
”
琦琦很幸运,她坐上了去西安的大巴,但最终没有走,她第一次跟妈妈低头说“我错了”,求着妈妈再给她一次读书的机会。
她聪明,有极强的胜负欲,只是年少的她,还不懂得怎么与人生中种种不如意相处,在生活的一次次刁难中,她学会了消极对抗,老师不喜欢她,她就更乖张的跟老师作对,父母忽视她,她就要用更加冷漠的态度表示自己不在乎,在学校没有朋友,那她就独来独往,不与人亲近,可是这所有的对抗,让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了吗?
并没有,那时候的的她,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如何做,在她决定留下,并低头跟妈妈认错的那一刻,她开始有一点懂了,人不应该被别人的态度影响自身的选择,就像陈劲对她说的那句话“愤怒只是愤怒,愤怒不是选择”。
少年犯的错误,一半源于父母,一半源于对生命的无知。
16岁的年纪,还看不懂人生,对时间和生命缺乏敬畏,对一个环境,一件事情怕了,就想逃,随便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就要往那里去,可自己却看不见,那条路比原来的路更艰辛难走,甚至有时根本就是条死路,等以后后悔了,却发现想逃都无处可逃了。
只是对抗,没有任何意义,最后毁掉的是自己的人生。
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走一条怎样的路,然后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可以愤怒,但不要因为愤怒就自乱阵脚,胡乱选择,永远都要跟随自己的心,不是拧巴着去反抗别人,不是把聪慧和精力用在让别人不痛快上,而是关注自己,跟随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
05我把这个剧推荐给16岁的侄女看,因为她也在经历着“读高中还是上技校”的挣扎,她吃够了学习的苦,以为读技校能轻松些,可是人生哪有轻松的路啊,逃避了学习,日后生活的苦或许要多吃上几倍了。
我希望她能像琦琦一样,在为时未晚的时候,想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搞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不管在哪,选择什么样的路,往后的人生都很难过的如意。
琦琦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样板”,我们在她身上,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原生家庭的不如意,或许是学校里面对的孤单和刁难,或许是青春期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无所适从。
她教会我如何对抗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无力感,也让我知道,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也要努力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出来。
剧中,琦琦和晓菲刚刚重逢,看到晓菲的那一刻,我又感到剧烈的心痛,她是书中让我最意难平的一个女孩,希望在电视剧里她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电视剧中很多台词我也都特别喜欢,有姥爷对琦琦的引导,有陈劲对琦琦的提点,还有小波对琦琦的鼓励和支撑。
希望看了此剧的人,能从中获得力量,多一分努力生存的勇气。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只能说哪怕脱离小说,这部剧也不太行。
首先,完全理解这部剧需要大改,毕竟hsh的内容过审困难,所以李哥改成乌贼爸爸这种情节完全可以接受。
但不能接受的是这个风格和内核的改变。
1.父母和小学老师 书里的父母虽有偏心 但更多的是对于陌生又敏感的女儿 想管又不知道怎么管,所以变成放养,但对于女儿读书是很支持的,这种尴尬的疏离感我觉得比现在剧里那种常见的东亚原生家庭要高级且合理很多。
而且就是放养才让琦琦有机会天天去和小波他们在一起的,用剧里一开始管后来不想管的这种解释我觉得怪怪的,这样给人感觉女主太叛逆了。
小学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坏一个好,如果电视剧里不把坏老师写得够坏,也衬托不出高老师的好,而且高老师在剧里像一个过客一样,可她其实很重要,是琦琦命运开始转动的第一个齿轮,一个能很有人物弧光的配角应该多给点剧情的。
2 张骏、许小波和陈劲 我个人觉得书和剧都是大女主+双男主 只不过演员名气更大,所以有先后,个人看书的时候更喜欢许。
先说许,演员选得我觉得60分吧,因为看起来确实有穷苦感,演技也不错,但我个人觉得可以多一点文质彬彬的学霸感,毕竟在罗琦琦眼里他和其他混混是明显不一样的。
小波的情节大体上还好,但我完全接受不了琦琦叫小波哥哥。
小波之前拿琦琦当妹妹看是没错,但琦琦从来都是直接叫小波的,因为她敏感和早熟,有些事情也是她点醒小波的,她更多把小波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和家人。
张骏。
我不懂为什么小学的张骏就要长胡子?
且小学张骏和琦琦的感情其实很重要的,剧里着墨太少了,长弓和夕四多浪漫啊,一起奋斗学奥数的日子多难得啊。
同时对于琦琦小学时代被孤立没有很好表现,正因为她当时被孤立,张骏和高老师才显得格外珍贵,也才能理解琦琦对张骏的感情。
高中的张骏只能说基本不是书里的张骏,气质差太多了,感觉是个老实学生。
陈劲。
我在书里挺喜欢也挺重要的一个角色。
小学时代还可以,高中说实话演员有一点点木,陈劲不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学霸,相反的是他很机智,甚至有点狡黠,也许后面的情节会好一点?
3.女主 选角在我来说是很满意的,我个人挺喜欢赵今麦,长相演技都不错,我也觉得她是能演出女主的。
可最后呈现的确实不是书里的那个女主。
我觉得还是和情节以及节奏有关,女主不是拽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倔强,不是青春疼痛文学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敏感和早熟,现在感觉女主像个刺猬,没有好的情节展现她的特质。
4.不管有没有书剧分离,实话实说没有最好的我们和旧时光好看,太平淡了,没有深挖情感 很多情节落入俗套,在我这里算能看但不好看吧。
时隔12年,我在这部剧集里,重温了年少时最喜欢的那本青春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虽然目前只看了剧集开篇的几集,但它却令我的记忆仿佛被重启一般,带回到曾经追书的那个夏天。
十多年间,看过太多故事,我也已慢慢淡忘书中情节,而在刷剧时,我又找回了当初看书的那份感觉。
这部年代剧里有太多的细节,承载着那个时代下的童年、少年记忆,宛若老旧照片般泛着往昔的痕迹。
你能从里面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无处安放的忧愁,黑夜痛哭后依然坚强的自己,治愈人心的伙伴,都是回不去的时光。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了一个罗琦琦。
剧集在开篇展开了两条叙事线,一条是罗琦琦1994年读高一时的经历,另一条则围绕她小时与姥爷生活、读小学的日子展开。
成绩不好、顶撞老师、爱到幺儿拐瞎混、给父母添麻烦,这样一个叛逆青春少女的形象,是罗琦琦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以至于父母逼她辍学、安排她进国企工厂办公室这样的行为,都显得是在“为她好”。
但以上只是这个人物的A面,她的B面,是我们很多人都体会过的“不被理解”——父母的偏心、老师的轻视、同学的冷漠。
它们包围着这个脆弱的女孩,让她不得不佯装出坚强独立的样子。
罗琦琦的父母因为都在国企工厂工作,过度的繁忙,让他们选择把1岁多的罗琦琦放在姥爷家养。
因为姥爷的宠溺,她的日常是恣意的、快乐的。
直到上小学的契机,母亲将她接回自己身边,自此一切都变了。
在姥爷家,她拥有独一无二的爱。
可在父母身边,妹妹瑗瑗才是家中的珍宝。
所有好的、漂亮的、妹妹想要的,琦琦全都要让出来。
童年时期,遇上不好的老师、被同学诬陷,越来越多烦心事萦绕在这个女孩的心头。
久而久之,绮琦彻底从e人变成了i人,愈发沉默寡言。
直到10岁时,姥爷去世,爸妈却没顾得上把她带回家。
她只能自己来到熟悉的地方,钻进熟悉的衣柜,却再也听不到姥爷的回答。
自此,琦琦对“家”的所有期望都散了。
姥爷去世的这天,让她看清世态冷暖,人也仿佛在一夜间长大。
相比自己的家人,琦琦在幺儿拐认识的开游戏厅的李叔、乌鸦与小波哥,这些他人眼里不学无术的人,才更像是与自己抱团取暖的“家人”。
幸运的是,在他们的陪伴和保护之下,罗琦琦不仅没有误入歧途,反而让自己痛苦的生活有了些许慰藉,就这样一直捱到了高中,直到父母对她提出辍学进厂的要求。
这部剧与惯常国产青春剧最不一样的就是,它用不急不躁、细腻如水的方式,将我们共同的记忆纪录成册。
与好朋友偷偷去操场看死掉的鸟、去铁轨旁闲聊,与姥爷最亲密的夏日相处……这些细节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因为这就是我们自身的写照。
细腻动人的质感,在短短几集中就被描绘而出——其不仅体现在静水深流的视听、精良的服化道,所营造出的舒适的复古风格;更在于此剧从一个孩子、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去复现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而许小波与张骏,这两个罗琦琦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则作为她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让往昔的记忆闪出光亮。
罗琦琦处于懵然无知的年纪,一次次地撞向这个世界,这恰恰是她这个人、同时也是这部剧最宝贵的地方。
《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放弃了宏大叙事,把目光投向细微处,显出真实生活的气息——它不是以事件推着人物走,而是完全从“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铺展情节,透过她去折射时代的变化。
这让人能耐下心来,感受其中缓缓流过的情绪氛围。
我们能看到琦琦内心的变化和成长,更能理解她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作为一个标准的、受限于父母的“小镇少女”,琦琦身上有很多那时年轻人的影子。
她小时候在数学上极具天赋,但高中时却因父母与老师的轻视,险些被退学。
因为那是90年代初,一个女性能走的前路,在小镇里没有几条可选。
1990年时,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万,录取本科人数仅约20万。
进国企工厂,已算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最好的出路。
看似生活在同一阶层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关键的岔路口,各自开启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琦琦没有因此沉沦,也没有随波逐流跟着时代大潮进国企工厂,或是去考师范。
她在真正弄明白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后,去不断追逐想要的生活。
时代背景、童年的细碎记忆、生活流的人物关系、日常的微小细节,包括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符号,都让剧作逐步展开它的核心表达:这是关于少女心事、成长经历与人生理想的肖像描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浮生绘”。
因此,它不断还原着那个时代小镇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对于80/90后来说,在剧中你能看到所有曾经热爱、如今却早已遗忘的人和事。
它们随着那个时代被人抛之脑后了。
但总有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
原著里,罗琦琦的故事看似是励志的,底色上却有不少怅然若失、令人深感遗憾的地方。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遗憾,正因短暂,青春的散场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而这些遗憾,则成为了人生每一步走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我眼中,《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的魅力就在于:青春不免代价,但不为自己做过的事后悔,在痛苦中一点点坚强,则是一道必须学会的人生命题。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悟。
回不去的时光、曾经历过的人和事,刺痛人心,却又让人感到只存在于往昔的温暖与感动。
它们就这样,被永远留在了我们记忆里的那个小镇。
我是个男生,年至而立,回想起来,没想起看过哪些青春剧,最近偶然看起了《度华年》,发现赵今麦成长的格外好看,于是找到了《年少时光》,本来就想着多看看可爱的赵今麦,却没想到被剧集本身吸引住,完整看过这部情感充沛的青春剧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感动。
如果理性的评价,这部剧无论是从选角、剧情、视听语言、后期制作,都可称得上精良,在我的认知里,这部剧的评分其实是略低的,完全可以是9.0左右的分数。
不过这部剧如此吸引我,大概还是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宠溺琦琦的姥爷、不太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并不友善的同学,都是我经历过的。
每个人都有青春,我们的青春和琦琦的青春或许遭遇不同,但对于青春的感受却并不十分迥异。
小波的关爱,张骏的石头,琦琦的坚强,都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希望未来,我也能像琦琦一样,自强不息。
兄弟,这是纸糊的英雄主义。
放弃,这是每个傻瓜随时随地都会做的,这是摆脱困境最胆怯最浮躁的手段。
我会一直记得倔强而坚韧的罗琦琦,记得曾经的努力和自己。
凌晨一点,一口气看完,五味杂陈。
可能因为有着太多太多的感同身受,所以第一次写下长评。
开播五集,我写下了“这部剧像太阳又像月亮”的剧评。
这大半个月每晚定时追剧,跟着罗琦琦,晓菲,小波…一起哭哭笑笑。
青春,真好。
友谊,万岁。
关于结局,我想说:张骏,青春期的男生总是这么幼稚冲动,可以因为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打架闹事,轻易放下轻易分开,说绝交就绝交。
可是如果真的够喜欢,为什么不一起努力呢?
就一晚上的失败,就选择放弃,我不理解,哪怕曲线救国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好像大部分的男孩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自以为是保护,其实只是无比懦弱和幼稚的表现。
逃避和放手是最最简单的一件事了不是吗?
小波,前半生皆是遗憾,去掉的一星也是因为小波这条线真的太惨了。
如果那么努力的小波还是没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明明小波只想为自己自私那么一次,也没能有个好的结局。
小波只是不想琦琦步他后尘才跟琦琦绝交,只是想让琦琦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选择离开,小波永远是那个照亮琦琦前行道路的太阳,只是小波真的太苦了…其实也可以不选择离开,因为我知道小太阳许小波会永远永远保护罗琦琦!
晓菲,一直觉得剧集在晓菲离开后就变得不好看了,可能因为晓菲和琦琦的友情过于耀眼,所以没有了晓菲,就好像琦琦一样,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自己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重新填满这个空缺。
幸运的是,晓菲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能不顾一切奔向琦琦。
哦,不对,应该是双向奔赴~琦琦,归根结底,琦琦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越走越快越爬越高的人总是孤独的,但他们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清晰的目标。
小琦琦的话说的真好,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不同的分岔路,走着走着就散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陪伴彼此,不可能永远同步,我们只能选择走好自己的路,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太阳、大海、连绵的群山….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有一场不期而遇,而那个时候,我们一定都会是最好的我们!
最后,自强不息吧,罗女士!
自强不息吧,勇敢的每一个我们!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我与世界面对面签订了和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忘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
我的理想来自苦难,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
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无人、无人媲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
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和大家共勉。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周末在一家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讲青春懵懂少年的爱情故事,一看作者居然是清华光华学院的桐华,当年的市状元呀,之前对作者略有了解,曾经风靡一时的穿越剧步步惊心就是桐华的处女座,桐华学的是金融,后来弃商从文,一下子爆发了。
写了好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来芒果还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桐华亲自担任编剧。
我看完书之后,又充值会员三天看完了三十集的电视剧。
人物刻画变化不大,但是剧情上还是有较大改动。
罗琪琪,一个聪明、调皮、天真的孩子,好多人都能在罗琪琪的身上找到当年的影子,我也是曾经老师谩骂,同学不理,父母不爱的人,在自由和认同感我选择了前者,给我的童年和青春带来了无尽的磨难,是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是老师眼里无所事事,经常站在教室后面或外面的反面典型,是父母眼中的肉中钉,我和罗琪琪的童年经历如出一辙,我是家里的老大,三岁之前在父母身边,后来有了小我三岁的弟弟,我被寄养在外婆家,妈妈一月看我一次,当我开始上小学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面对陌生的环境,我通过半年的时间才熟悉过来,小学三年级,一个叫乐乐的同班同学报告老师说放在教室后面的雨伞被同学踩坏了,老师不调查直接走到我的跟前,问我踩没踩同学的雨伞, 我坚决否认是我做的,但是老师不依不饶非要我承认,在同学的侮辱下和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只能承认,这还没完,最后妈妈知道了,给同学赔了一把雨伞,面临的是棍棒教育,在四年级我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叫瑞华,爸爸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妈妈拉扯我和弟弟,平时蹬三轮串乡卖菜,早出晚归,学校离家里距离远,每天午餐就是一个菜夹馍,一袋果条。
放学之后,学校大门就会上锁,待下午上学前10分钟才打开,我就坐在学校旁边小卖部门口,蹲下后背靠墙,瑞华老师看我每天都是同样的午餐,就对我说,我看你每天都吃同样的食物,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担心你身体营养不良,你以后放学来老师房子,老师给你做饭吃,怎么样。
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去,老师说,是这,你每天帮我提水,这样也不算是无功不受禄了,后来渐渐熟悉了,就当吃饭很正常,妈妈也让我将她售卖的新鲜蔬菜源源不断的送给老师,同学曾经一度认为,瑞华老师是我的姑姑,我和瑞华老师也不否认,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
初三,面临春招,我在班级排名靠后,是春招动员对象,老师给父母讲,建议我上技校,妈妈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没什么主见,好多时候都是随波逐流,不听辩解让我上技校,当时的我就想出去打工赚钱,不想再学习上浪费自己,我偷偷拿了妈妈100元,背上行囊踏上了去西安的班车,在同乡介绍下,我在一家饺子馆当服务员,这里可不比家里不比学校,没人会惯着你,我拿着拖把将地面打扫了三遍,老板还是不满意,我脱掉围裙偷偷的跑了,回到家里,我给妈妈和老师保证,下次模考进不了前十,我主动去上技校,这一段时间我认真刻苦,最终以全级第三的优异成绩,上了重点高中。
罗琪琪有如同亲哥的小波,还有朋友乌贼和妖娆,在学校有童年玩伴葛晓菲,神通陈劲,班长沈远哲,嫉妒对象关荷,林岚,更有自己的仰慕对象张俊,在她的世界里,比我的更加精彩,在她的天赋异禀和聪明大脑的加持下和刻苦奋斗的努力下,从一个调皮,人人讨厌的后进生,跻身全市理科状元,她的人生是精彩的,可是背后也有超过常人的努力和奋斗,我的人生也将过半,继续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孝敬父母,照顾妻子,安全顺利走完这一生。
我知道这部剧更多地在描述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我们也会经历类似但不一样的人和事。
关荷不需要别人看到她的灰姑娘一面,只想做别人认为的样子;晓菲渴望光,她追逐别人身上的光,直到她也找到自己的发光模式;她们都是被群体影响更多。
而琦琦是更自我的,她没有在乎很多人,但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世界,同时也成为了光照亮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我们成长的家庭,读书时候的朋友,老师,以及自己,都不是突然就变了,也不是一直都不会变。
足够敏感和智慧的人也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
比起努力,是命运在更暴力地控制着生活走向;但比起命运,个人意志又更胜一筹。
我们不会没得选,我们只是那样地以为,然后给自己一个放弃的理由。
我觉得小波说的一番话特别的残忍又真实,大意是,人之所以有命运,其实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因为人有贪念,有七情六欲,会被生他养他的环境所影响。
小波选择断掉琦琦在他身上的一情,希望她往前走的路少一些羁绊。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张骏。
他们都是影响琦琦一生的人,也是被琦琦影响了一生的人。
琦琦有着很多人成长的样子,不是要类比琦琦的成就,而是那些道路,那些探索,那些迷茫,我们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生是一道道的无标准答案的题目,那些别人认可度很高的参考答案,其实只是多分之一,拥有自己的选择不是要做显眼包,而是更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
感慨最多的是,年少的人还是有,但是那段努力就有反馈的时光,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和琦琦一样,我也会为追寻一件事的意义而纠结。
我们生活的年代,高考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而北京也不是高不可攀,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潮流,甚至留学也不是新鲜事了。
学习永远都是有益的,但是少了一份现实意义上的利益,就算是出人头地吧。
我仿佛活在了一个高度虚无缺乏意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群像模糊,个性突出,多元却不再轻易让人兴奋了。
我们仍然可以不回头,往前走。
剧是好剧。
只是我观看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态让我很难代入。
我已然过了需要被“劝学”的阶段,此刻身处的是让人愈加无力的局面,因为我意识到事态的主动权,不在自己的手上,却又不得不被动参与其中,才尤为筋疲力尽。
看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想,如果退回到读高中的那时知晓罗琦琦的经历,是不是会因此更努力些,而去改变到未来呢。
但仔细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不会主动寻找,或者说不会意识到某些东西的重要性。
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
就算把这出剧推荐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他们未必因此而改变什么,但也无碍于它本身就是值得一看的。
毕竟学习这事,不管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应该停止。
成年后,我反而更主动地寻找,去阅读,去开拓自己的眼界和心胸。
人的局限性,其有限和无限,共存也不矛盾,就看你自己想怎样去拓宽小世界里面的一亩三分地了。
“我来到这世上,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的原野……”我不该把这出剧想要传递出来的内容局限在“高考”和“读书”里,它更多的是想要告诉观者,我们站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的时,会彷徨,会停滞不前,甚至是想要往回走的想法,是正常的。
人生,人的一生,也不是是高考后,即一片坦途在脚下,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但也没有很重要的节点。
学习,才是!
你要学着坚持,继续坚持,一再地坚持,如果有了第一次放弃,那么你的人生就会习惯性知难而退;你要学着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切的努力与蛰伏都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你要学着多了解自己,多爱自己,才不会出让自我,成为他人的影子。
我也是才学到的。
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放弃”二字对我人生的影响有那么大,如此深远。
对于一眼望到头的未来,我是真的没有怎么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权。
就看完后,有种巨大的空洞冲击着我,一脚踩入泥沼,不断用力,依旧下沉,于是我选择举手投降。
我也不会憎恨或埋怨,我知道,这是我往后无数次举白旗的其中一次。
等这股劲过后,麻木是占据主线,再披上咸鱼的外衣,偶尔卷卷,基本躺平。
最后我想说,作者年轻时写下的这本小说,在多年后改编成影视剧,她亲自操刀,尽管我没看过原作,但从弹幕内容依稀能看到两者在某些节点有了改动。
虽然这让书粉不甚满意,让剧粉觉得挑剔,可我能从其中看到作者这些年心境的改变,她曾经被岁月温柔对待过,褪去年少的锐利后,她包裹着一身柔光来照亮书中的他们,更告诉屏幕外的你我,“太阳”会出现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只需你主动伸出双手来。
罗琦琦在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离开(其实是“绝交”),曾一度动摇心思,想要回到以前,这样子的话,可爱的朋友们就不会散去。
在那晚那个台阶上,对她而言重要的人,都陆续出现,然最后跟自己对话的,跨越时空的墙,依旧是那个勇气爆棚,双眼清澈的“自己”。
罗琦琦懂得,我们也知晓。
人生,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他们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坚定的拥护者。
请你爱自己的模样!
最后的最后,希望你我都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麦麦和宇帆的哭戏都是一绝!对小波特别心动
赵今麦比较适合这角色,其他演员就没一个行的。看头几集还行,又去翻了原著,翻完原著就觉得这剧更差了,再加上一天一集实在太慢了,就弃了。
被白宇帆的表演打动了😭可怜的小波
老老实实看了第一集,到结尾看不下去了,太拧巴了。后面快进看了5集,感觉这是一个悬浮剧,太多瞎扯的情节。弃了
原版女主性格很倔,电视剧改了,看起来就更可怜了。
看剧时已全然不记得原著中的内容,只记得那是我的许小波送我的,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看完了电子版,同剧中罗琦琦一样撕心裂肺地哭过,现在同她一样人只存在于回忆里。
古早青春伤痛剧情看着难受,证实所有流行文化的表达方式都有残忍的时代局限性,当年看起来很郑重其事的课题放到现在异常冗长絮烦。比如说绕不开的原生家庭创伤、莫名其妙的闲话和孤立、不敢说出口的暗恋、没人能快乐的n角恋、坏人冷漠好人受罪的苦难变故、歇斯底里的小镇困境,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兵荒马乱的现实生活中挣扎顾不上内心的感受,每一段都像是暴露狂刻意撕开伤口当众展示,一遍又一遍喊着恋痛的口号。十年后也许你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敏感的情绪价值,但实在静不下心来看完这些剧情。
年少时光不管是小说还是剧,只要放在学生时代看就会是激励人心的。虽然电视剧有改动,但是小说想要表达的本质内核保留了。
狭小幽暗的柜子里闪烁着奇思妙想的火花,喧嚣嘈杂的游戏厅充满家的温暖,徘徊的小鸟唤来既暖又痛的回忆,掉落的硬币占卜非好即坏的概率,煮熟的鸭子是大人浑然不觉的残忍,吐舌的青蛙是伙伴有意为之的伤害,没有按照原著思路在拍,挺遗憾,但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也挺好。
没有代入感
赵今麦演得好!老师,我觉得你说得对,哈哈哈,笑死我了,妙妙妙。选择自由意志还是顺从别人的目光,看你。
如果编剧抑制不住自己瞎改的心,还是建议制作方不要买人家版权而是自己原创一部剧来的更好
原著重点多时间线长,短短两集能够把许小波、张骏、林岚,琦琦的家庭和校园生活都展现出来,还挺惊喜的
和原著有一点关系吗?莫名其妙换皮电视剧就别蹭原著了,难看
实在是反感那些文不文艺不艺的镜头,能不能好好讲故事?各种穿插的回忆,又串不起剧情。一会跳到这,一会跳到那。想表达些什么?
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能用美好来总结,也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被拯救,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长大,能帮助我的只有自己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一共哭了三次,第一次是姥爷去世那段,姥爷真的很爱琦琦,当衣柜外面再也没有人跟琦琦对暗号的时候我一下就忍不住了。还有就是当琦琦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上,晓菲冲上乒乓球桌抱住琦琦,坚定的选择和她站在一起。小波离开后,琦琦找不到自己努力的理由,最后在清华的图书馆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看太阳。”琦琦活得很通透,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定能实现,我好像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只管往前走。麦麦真的演得很好,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时候的无助和崩溃演得真好。全剧最拧巴的徐小波和张峻,很难描述,非要绝交才能让琦琦走在正轨?你俩怎么就认为离开了就是为她好,不会耽误她?所以还是“陈劲”和“罗琦琦”走到最后。
兄弟 这是纸糊的英雄主义 放弃 这是每个傻瓜随时随地都会做的 这是摆脱困境 最胆怯 最浮躁的手段
还不错,回家第一天用大电视看的。随缘追。
为什么没有热度也没人爱看这是年度最打动的我的作品,它的内容并不连贯,经常有突兀的表达和转折,受限于审核(大概),连最基本的情感都没办法用足够的画面传递,远不足以满星,但是它给我很多很多能量。很多时候看剧我会代入主角,这一次我不再代入罗琦琦,我像剧里其他所有人一样,仰视她,但不质问她,学习她,但不嫉妒她,我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回顾自己短暂的人生,借她的光,选择好好地向前走。我都无法想象自己在再年少一点时遇到它会有多感动,但21岁也不晚。看完以后空落落的,像和好友告别。最后几集真的太伤了。前面积攒的雀跃被给予沉重一击,生活依旧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