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Aftersun,日丽(台),日丽追忆(港),假日回响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朗西斯卡·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萨莉·梅瑟姆,艾斯·帕拉克,索菲亚·拉玛诺瓦,布鲁克林·托尔森,斯派克·费恩,弗兰克·科利奥,哈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晒后假日》剧情介绍

晒后假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尾声,故事随着一个充满好奇的11岁女孩苏菲(弗兰基·科里奥 饰)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保罗·麦斯卡 饰)出发。两人一起前往土耳其度假,在那里发生的琐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一闪而过的对话,被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却刻划出为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透露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彼此的磐石。二十年后,当苏菲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萨拉尔我们的小秘密耐斯姐妹新圣女魔咒第一季恋爱女王非凡的故事七秒钟我们同在不能播放猎战366日女孩终究是女孩游牧警探:绑票疑云土生土长爱情拯救联盟消失的她危险游戏案发现场2世界是平的轮回初吻50次新包青天之血酬蛊热干面的味道鲁邦三世PART4蠢蛋搞怪秀3D老木逢春特工家族爱在度假屋夜盲一拳超人:英雄之路

《晒后假日》长篇影评

 1 ) 二刷笔记

一直相信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现的作品,导演会将所有最有价值的表达都埋藏在细节当中。

遂今早趁着脑海中还依然留存的余热,又去影院二刷了一遍,的确体会到了很多原本没有立即察觉的信息。

已经看过很多版本关于主角人物命运的解读,于是在这里只想先谈一些还比较确定的事实。

麦斯卡饰演的单身父亲Calum带领自己的十一岁Sophie在女儿开学前进行了一段私密的土耳其之旅,同时也在这期间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

关于这位离异父亲彼时的生活与感情状况我们并未得到更多明确的信息,只知道他经济状况并不算很好,开咖啡店的计划搁浅了,依然和前女友保持着还算良好的互动关系。

无法忽视的是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所以整个旅途他都在努力尝试内化并与其抗争。

这些线索都明显地埋藏在他对太极与冥想的兴趣,以及在个人独处时候的状态,以及听到女儿谈及类似于抑郁时无力的反应等数个镜头当中。

至于他的同性恋情的揣测或许有部分合理性,但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那段关于Claire的谈话),好在实质上他当时的感情状态并直接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影片核心父女关系的理解。

另外最后,他与Sophie关于十一岁的生日被父母所遗忘以及对于爱丁堡的归属感这样的细节对话可能透露出他的成长经历也许并不算令人开心。

而十一岁的Sophie似乎拥有超越其年纪的兴趣与成熟。

尽管在父亲的眼中,她还应当与很多幼龄小女孩建立友好关系,但她自己反而更喜欢和年龄稍长于自己的青少年打成一片。

在多年之后,重新回看录像带的成年Sophie早已明确在一段同性家庭关系中扮演起了当初父亲的角色,但是她对自我性向的认知探索应该早于那段旅程。

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她会透过匙孔窥探外面青少年女性的亲密对话,会观察青少年couple中女性身材曼妙的背影,以及会在背包中私藏女性身体的像章。

在探索父亲迷雾般的生活的同时,她也在父亲隐隐的鼓励下探索自己。

总体说来,电影的hook还是建立在了一段极其简单的矛盾以及一段伴随时间推移潜移默化的角色互换之上。

父亲对女儿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力捉襟见肘,但是他一面试图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面又试图倾其所有地帮助Sophie达成一段属于二人的美好回忆。

在女儿潜水眼镜的丢失以及女儿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讽刺过后,Calum的失望与心碎尽管并未被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但却不难想象。

个人有理由认为,身为父亲的挫败感理应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他人后崩溃痛哭时千万根导火索中重要的一缕。

而Sophie当时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极为好奇的年纪,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并不完全懂得他,所以即便她尝试着努力去在那段时间中看顾她的父亲,但还是可能不小心被父亲的直率所伤而反过来造成相互的伤害。

不过这样量级的矛盾终究只是两者关系绑定并成为彼此人生基石的插曲:导演在本片当中用了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对仗情节来说明父女角色的变化:除去机场离境的镜头发生在了片子的首尾之外,Calum替Sophie在深夜盖被,涂抹防晒,以及清洁面部的行为在影片中后期都发生了角色互换的场面。

Sophie对太极态度的转变以及替父亲过生日的情节也解释了她如何迅速地让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令父亲依靠的角色。

即便这种依靠从未真正建立于相互理解之上,但父亲想要成为女儿一生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女儿安慰父亲同享一片天空来维系亲人间的情感纽带:在已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路径之后,父女双方还是竭诚用各自的方式努力靠近与拥抱彼此,已是本片最重大的意义。

麦斯卡的Calum在Sophie面前与身后所构成的反差,尤其是在土耳其挂毯店里瘫现的精疲力竭,是个人认为展现该角色个性矛盾的最佳时刻。

多年以后,父亲当初咬牙为旅途留下的记忆而终于成为女儿生活的遗产,令人觉得既遗憾又圆满。

从此角度看来,个人也倾向认为所有关于旅程的片段都是真实的回忆。

由于某些并未明确道明的原因,Calum或已然在Sophie重新回顾DV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她(成年Sophie画外两次都伴有警报声或是诀别的暗示,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Dance floor就成为女儿在混乱的人生中对父亲穷其一生的寻找的最佳寓意。

不过就在父亲彻底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且女儿终于开始正式承担家庭的重责,当年未真正搭建起来的理解的桥梁也才因为这段回忆的重拾而最终完工。

 2 ) 一些二刷感想

第一遍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皮肤的触感,那种奇特的亲密,甚至有种悬疑感。

这次注意到是因为镜头一直非常近,非常低,光圈也开得很大,是可以拍到呼吸的距离,但这种近乎色情的拍法又时不时突然摇远,把两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赤裸地暴露出来。

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突然呼吸到高空的空气。

这并不是正常的观看方式,更像是苏菲在模糊的记忆碎片中用尽全力凝视着、搜寻着——亲密存在的缝隙,还有什么同样存在?

这种悬疑感来自她对自己记忆的犹豫不决——到底在什么时候他走到死亡边缘?

镜头下沉,互相涂抹防晒霜,火山泥;镜头上升,二者不再被粘稠的液体相连,各自被冲向自己的清澈。

Sophie的课题是在气泡酒浸透的荷尔蒙里探索性与性别,Calum的课题是在海浪冲洗的抑郁中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距离,而两个人都在高度自知的情况下扮演,一个女儿和一个父亲。

这种扮演和记忆像是同一个画面的正打和反打,就像防晒霜在皮肤上的覆盖和溶解,爱,那么容易失效,只好一层层地补。

映后戴锦华老师转述导演的一个访谈,她说她要用一个土耳其语的字来传达这种感情,这个字在其他语言里都没有,意思是“爱,渴望和丧失”。

我觉得这是个矢量词汇,在爱的空间中,渴望各自指向不同的方向,而丧失的空集久久伫留,像那张没有完成显影的宝丽来相片。

 3 ) Aftersun,After you

(2022.12.14一刷,四星)记得一刷时没有非常认真…感觉很平淡的叙事于是很多细节感觉意识流没注意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想越不对劲,能想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后劲属实很强,于是进行了二刷…并且看了一些细节分析更注重的去观赏…——————以下为二刷———————二刷带给我了无限的悲伤…从父亲的每个蓝色背景的镜头渗透到长镜头海岸无边无际的深黑寂静…从苏菲和父亲的每一次可爱的互动到假象中苏菲在繁杂的人群中找到了假装跳舞窒息崩溃的父亲…从所有被扭曲的异常美好的回忆和播放的录像带中到录像带的结束伴随着拍摄者父亲的离去…以及不停闪回的黑色的不真实性的想象。

其实一直有种在“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人爱着他…他唯一能继续爱着的并且也爱着他的只有苏菲了…他濒临崩溃可能是他受不了自己无法给予苏菲更多更多的爱…他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也没精力在乎经济上的困处(过马路不看车、用毛巾捂着脸产生窒息感、抽别人扔的烟)以及只是走入那个安静的夜晚…安静的走进海里…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关心…没有人阻挡…仿佛父亲真实的内心里有堵墙…即使是苏菲的爱也无法感化…

他一个人的背影总是那么悲伤…那个海岸带给我的感受只有窒息…仿佛黑不透底的海水被吞噬了所有…连同那晚走进良夜的父亲,把我也一起卷进深处…

如果假象会是真的该有多好…父亲得到了苏菲的救赎…(苏菲紧紧拥抱住了他)他就不会消失在人海之中…感觉那人海里支离破碎跳舞的父亲是他最真实的一面…他像一艘船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只是不停堕落…越沉越深…而苏菲像灯塔…指引着他…是他的人生之光…是他所活着的意义…但是现实是他没有抓到那根救命稻草…他永远迷失了,正如苏菲一样迷失在混乱的记忆中…破费的父亲买下的那条有故事的毯子依然还在…但是一切都物是人非…

也许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见到的苏菲,所以摄影机的画面也定格在这里许久…很崩溃。。

看到最后破防哭了。。

特别是父亲随着女儿的离去也默默放下笑容收起相机回到了人海茫茫中…

其实又想了想也许这个开满着的灯的房间是父亲暂时走出抑郁情绪时的短暂停靠点…它是固定的,空白的,但是也是稳定的,明亮的。

只有和苏菲在一起时父亲会拿出自己心中的摄影机记录下自己女儿的每一刻…记录下所有的开心…这些时刻都算是with the "sun"…当假日结束以后女儿的离去也暗示着父亲精神状况的回归…重归抑郁…重新淹没在黑暗的,嘈杂的,破碎的,流动的舞动“人群”中…也就构成了aftersun…

好希望他们的假日就定格在拍立得里这快乐的一刻…就像苏菲对她父亲所说的:“Why can't we just stay in here.”“Can't live in hotel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4 ) 柳树长出泪水一样清澈的长发

五一假期第一天看的——头天晚上我刚刚把长裤卫衣全部锁进箱子里,再把无袖背心和短裤短裙折好放进衣柜。

4月底刚刚刮完最后一阵北风,街上全是土。

我再也不愿用防晒伞把太阳挡住,只是任凭沙子拍着脸晃着眼,然后让眼泪流下来。

春天叫不醒沉睡3年的冬季,只有白晃晃的日晒才让柳树长出泪水一样清澈的长发。

夏日在树上飞奔,我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地追逐树影,就像电影里的父女追逐着彼此的目光。

我穷追不舍,绝不掉队,身后是坚硬的春天和冬天和春天和冬天和春天和冬天。

渐渐地我跑得越来越快,一口气跑到一个陌生的天桥。

我轻快地爬上台阶,然后把冰淇淋举到阳光下,看着一切都开始融化。

3个月就是一个季节,5、6、7月是夏天,8月是雨季。

云从海上飘来,融化成雨,遮天蔽日。

外面没有雷声,但我心里却在打鼓。

新的季节是冬天和春天和冬天和春天和冬天……还是晒后假日呢?

 5 ) 对Dance Floor部分的理解

这部电影为我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情绪体验 很可惜最后Q&A我关于导演拍摄Dance Floor的舞步的提问没有被选上 我想在这里自问自答 算是个人对这次MIFF作的告别电影中Dance Floor大概出现了三或四次 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三个片段 第一次在影片开头 一段父女对话的DV影像之后 一个年轻的成年女性站在舞池人群中 表情凝重 快速剪辑连贯起来的灯光的开闭 使得这个女性的脸在或明或暗中闪现 暗示一种不安的精神状态?

电影中段 童年女主与父亲在KTV晚会后吵架 再次闪现Dance Floor片段 这一次除了成年女性(也就是女主) 男主也出现在了舞池中 闭目尽情舞蹈 同样的快速剪辑 无法看清男主的脸 但是这一次男女主的表情都让人莫名感到哀伤影片结尾 回忆叙事中(DV故事)假期结束 童年女主飞回母亲身边 在机场与父亲告别 再一次插入Dance Floor片段 这一次成年女主越过人群 试图从后方拥抱父亲 二人均肉眼可见地悲伤 但迅速他们又错过彼此 分立于屏幕的左右两端 女主回望 父亲背对着他 上身俯冲向地面 用躯体形态表现出了父亲(精神世界?

)的挣扎电影最后一幕 父亲对着摄影机拍摄录像 然后合上DV 微笑 转身离开了这个空荡的房间 但是后厨一样的回旋门却直接通往之前出现若干次的舞池 影片结束我看到友邻对舞池部分各有见解 有些事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解读角度 很受启发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导演选用舞池来做全片最抽象的艺术表达有几个原因:片中父亲和女儿几次就他的“moves”展开对话 女儿认为他的"moves"笨拙尴尬 父亲笑着自我defend 父亲也许是一个曾经热爱舞蹈的人 或者在舞池中跳舞侧面表现了父亲不甘于年龄增长(或者无法与跨入中年的自己和解) 内心仍然是一个叛逆的年轻人(片中父亲曾经吐槽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到的居然能活到30岁 并且和女儿在浮漂上的对话 可以感到他心态的年轻) 因而在中年人世界中备受煎熬片尾童年女主和父亲在假期结束的最后一天跳了《Under Pressure》也许是对这一部分情节的照应 也许是为了与这首歌的文本产生互文It's the terror of knowing what this world is aboutWatching some good friends screaming, "Let me out"Pray tomorrow gets me higher, higher, highPressure on people, people on streets......And 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The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And love dares you to change our way ofCaring about ourselvesThis is our last danceThis is our last danceThis is ourselves个人解读是这里的歌词在讲述这个社会put everyone under pressure 映射父亲对于成人世界 甚至life之不可承受之重的不满和逃避 但是结尾副歌却又说love dares you 爱给了我们勇气去做很多事情 去改变我们处事的方式 它在呼吁我们去关爱the volunerable 同时也不要忘记去爱我们自己我相信这个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导演在Q&A中的表述有某种契合 她说她想要在本片中塑造出来的 是一位无论自己还在什么样的水深火热中挣扎 (精神的也好物质的也好) 都要把他们掩藏起来 就为了能够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中做一位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来给女儿留下一个难忘的夏日回忆的父亲 这多么契合那句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而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仿佛暗示这是父女的诀别 是他们一起的最后一支舞和最后一个夏天 虽然女儿在一定程度上为父亲带来了某些治愈的能量(比如她为父亲准备的生日祝福 为了弥补父亲童年所缺失的爱) 却最终难以真正拯救处于漩涡中的父亲 而片尾的成年女主醒来 脚上正踩在父亲纠结再三最重咬牙买下的昂贵波斯地毯上 暗示父亲也许最终没能成功对抗拉自己下坠的力量 已经离去(自杀)? 因为在Dance Floor的最后一幕 女主没能抱住父亲 而是错过 如此悲伤的一部作品This is ourselvesUnder pressure

 6 ) 迷离的父亲影像

虚实与时空,甚至生死是否真的无界?

开镜。

奠定父亲全片扑朔迷离基调和成年索菲回忆(倒叙)的叙事结构。

巨大屏幕反射出成年索菲的影像与父亲的video影像穿越时空相聚,暗示影片技法焦点在于时空虚实无界。

video同时建立与未来影人道路的联系。

开篇,成年索菲快速检索假日video影像而产生影像错位。

表明真实与想象的界限已经模糊。

同时暗示父亲送机场景可能并未发生。

包括开篇直到收官,频闪舞蹈场景贯穿影片:依偎,拯救,诀别和死亡象征。

黑场就是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缝隙和深渊,是记忆的留白,包括不愿勾起的强制性留白。

父亲即使在表达亲情爱意时,影像也是透过介质,并非直接呈现,表达真实父亲的隐蔽。

童年的女儿并不理解父亲的抉择,但对其隐情有所感悟。

泳池中,透过水的介质,同样是迷离的父亲。

迷离的父亲:他尝试拥抱自己的天空和理想,但是永远无法企及。

父亲的手持video是否暗示父亲的电影理想?

影片从未表明。

但是video已经作为本片重要的叙事要件和父女精神传承的载体。

父亲捡起女游客扔掉的烟蒂。

如此诡异的行为和影像可能并不真实,可能他走进夜幕下的海水寻求自我了断。

镜头暗示父亲抱有自我了断之心并非一次。

父亲过马路时视驶过大巴如空气。

明媚阳光下本应延续温馨,可父亲的迷离身影挥之不去。

又一次了断暗示:父亲于浴室内湿毛巾掩面寻求窒息感。

爆闪灯下,父女精神依偎和女儿心中对父亲的拯救。

父亲,抱紧我,再紧一点。

这是最后一次了。

与爆闪灯父女相拥影像反复切换,将影片推向高潮。

爆闪灯下,父女分开,父亲坠入黑暗,如果不是死亡意象,电影语言的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力量。

其实BGM选用皇后乐队与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现在听来倒颇为励志,并没有增进影像悲怆。

可能无声状态更显悲伤。

这是皇后乐队的曲风所致,来自歌剧的高亢激昂将悲伤从灵魂深处释放并转化了。

电影语言告诉我们:父亲寻求自我了断并死亡是肯定的,即发生在捡烟蒂走向夜幕中的海那晚。

当晚父亲身影消失于大海中后,有长达近50秒固定长镜头海滩空镜,已经非常明确其死亡讯息。

但是无法推断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还是之后,因为假期日程时间可能前后颠倒碎片化而且部分失真,比如陌生人一起为父亲唱生日歌。

候机楼入闸口怎可能空无一人?

走廊尽头再现爆闪黑场,父亲背影消失其中。

幻象指数暴增。

与开篇的呼应,再次暗示:父亲送机场景可能为想象。

(当然同时存在语言暗示过头)

父亲的影像虽然迷离,但是对女儿的精神引导塑造却是真实炽烈的。

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1918-1999)的著作《诗歌,故事和写作》和父亲热爱的《太极》放在一起,最上面一本《如何冥想》。

很难辨别这是女儿成年后的读物还是父亲的图书。

无论影片如何模糊处理,精神的传承是真实的。

这位苏格兰前辈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 Ancona Films ,一定是本片编导的偶像。

间接呈现父亲影像的标志性画面。

此镜头开篇即出现。

不同在于开篇是成年索菲的video播放,而此处详述拍摄过程。

父亲的痛苦隐藏很深,如同要跋涉千山万水方能抵近。

关于女儿的成长:暗示其拉拉潜质==lll。

父亲是否困扰于同志情结呢?

似毫无暗示?

从女儿索菲口中得知,父母亲其实并无婚姻关系。

关于父亲的gay情结有些轻微不明确暗示:和女儿对话中谈及他和keith(男子名)有新进展,两人在伦敦郊外共同租房,不过可能仅为了事业合作。

此处有一细节:父亲敦促索菲阅读对儿童来说比较艰深的书籍。

如此就和索菲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接触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的著作这一推测互文了。

再点明索菲的成长:再次暗示她的拉拉潜质。

是否同时暗示父亲的同志情结呢?

近片尾,父亲可能寄自土耳其的明信片可能道出父女假日的缘由。

“索菲,永远不要忘记我是那么爱你。

爸爸。

”按照电影语言的规律,如果编导明示寄出地址为土耳其,明信片定会呈现土耳其标志性景观,显然镜头并没有如此表达。

收件地址为苏格兰爱丁堡。

KAYALAR,这串土耳其特色的地名或姓名给出不明确暗示。

此画面后出现度假酒店海洋公园的空镜,推测KAYALAR为酒店名。

不,不,以上文字为幻觉。

放在酒店床头的明信片其实并未寄出,因为没有邮戳。

背景声伴有父亲的哭泣。

父亲的死亡如果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那么象征苏菲刻骨悲恸的多次爆闪黑场,那些如孤独魂灵般迷离诡异影像和日程失真才找到了归宿。

即:父亲送机完全是索菲的想象。

如此,电影语言就将索菲对父亲的深爱与思念推向了观众孤立无援的新高度,无境驰骋,最大化回归于主旨。

与迷离影像相对立,父女假日色彩明媚温柔,如同父亲凝视索菲的目光。

真是梦幻般的土耳其。

假日实际持续时间和日程顺序都如破碎的瓷瓶,无法拼贴还原。

与父亲的裸体意象相连。

女儿已经成年并组建了拉拉家庭,昏暗中传来bb的啼哭。

镜头暗示她承担父亲角色。

她从上个画面中父亲卧床的位置坐起,双脚踏上当年和父亲在土耳其购买的地毯。

她一定感受到了父亲的体温。

(昂贵的地毯售价高达850英镑,估计花光了英国多地辗转而不得志的父亲所有的积蓄)父亲的裸体俯卧镜头无论真实与否,倒是有些强烈的同志暗示。

(如果为真实并被女儿见到,是电影语言不当或用力过猛。

因为电影告知父亲始终都深藏自己的痛楚。

理解为女儿的猜测和想象画面更符合影片立意。

)父亲对索菲说,她将来可以选择任意的生活方式,任何话她都可以和他讲。

让我们坚信索菲的未来充满自由和胆识。

如果父亲的死亡发生在假日之后,那么苏菲伴随video的回忆仅顺序叙事,索菲的创痛和电影语言的魅力都将锐减。

电影语言应用不当或暗示过头都是可能存在的技法误差,这是影人创作广泛存在的问题,何况对于年轻作者的首部长片。

电影语言越是勇于探索,误差就会相对越多。

在英美一体化之下,苏格兰女性独立电影作者首部长片能获得多重加持,西方电影界包括好莱坞推介此片就在情理中。

在父亲裸镜和成年索菲双脚踏上地毯画面之间,再次出现爆闪黑场伴随父亲急促挣扎的身影和呼吸,并以救护车的鸣笛背景音效收场。

再次暗示父亲那晚遁入夜海和爆闪黑场均为死亡象征。

褪色的地毯如同记忆。

父亲,你还好吗?

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如果故事来自她的亲历,那么她踏上影人道路也曾受父亲影响:一部手持video和一本书,传承父女精神,引领苏菲选择。

虚实无界,时空无界,甚至生死无界及留白多意是当下电影语言进化趋势,让观众产生更多思考。

始于1960年代,受巴赞现实渐近线和长镜头理论巨大影响,不经剪辑全景长镜头叙事方式流行发展,观众自由选择观察流动全景中的全貌或细节,自主思考影片主旨。

编导只是展示生活的真实,并克制表达态度。

而当下和未来,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广阔多元了。

 7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

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

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回忆的宿命感】【假想的同频】【30岁的人生】【回忆的模样】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

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

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

Calum没有回答。

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

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

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

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

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

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

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

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

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

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

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

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

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

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

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

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

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

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

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

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

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

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

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

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

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

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

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

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

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

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

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

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

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

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

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

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

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Calum:“It’s ok”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

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

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

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

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

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

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

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

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

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

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

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8 ) 作为影子的时刻

想象一种可能性。

父亲在你此刻这个年纪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热爱什么,渴望什么,又面临着怎么样的困惑?

想要逃,却无处可逃时,又是怎样挨过去的?

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一天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英国女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她的第一部长片《Aftersun》中,用女性视角切入,以十一岁的Sophie和离异的父亲在夏日暑假去土耳其旅行、学习潜水为叙事重心,并借助昔日的影像试图还原记忆里父亲的模样。

不慌不忙地开始,漂漂亮亮地结束,整部电影叙事极为轻盈,你甚至很难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内容。

导演的企图明显不在于叙事,她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一些重点细节的氛围营造之中,音乐的节奏,情绪的拿捏,视听语言的融汇,演员之间眼神所传达的无限遐想,也就是在这些细节间,父亲成为具体的父亲,也通过这些片段,只言片语,临摹出每个人记忆里父亲的样子。

导演太懂如何叙事,所以在展现记忆里的父亲时放弃了叙事。

是啊,如果你回忆起儿时的父亲,你又能想起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

不过是记忆里的一些片段,至多是一起去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而已。

看完睡着,醒来二刷之后,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有生命力,充满了想象的可能性,像一片汪洋的大海,偶尔透过海面显露出的礁石,是「我」不知道的父亲的样子,而这也将成为我永远也无法猜透的秘密。

之所以如此共情是因为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父母在我当下这个年纪时,我早已开始读幼儿园。

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他们连夜送我去医院,时时刻刻都在提着一颗心,担心着我随时会死掉。

好不容易康复要去上学,却又怕见生人不敢去学校,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妈妈就只得天天待在学校陪着。

这些都是父母在我这个年纪时,正在面对并且硬撑着解决了的问题,我只要一想到这些就能感受到一种勇气。

那是我不理解,也会恐惧的一种力量。

有人称之为本能,有人称之为爱。

我不敢触碰。

当这些儿时的记忆事件一分一秒地融化在冗长的日子里,在我视野看不到的地方之外,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挣扎?

爱之所以为爱,之所以被歌颂,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抛开为人父为人母的身份,他们作为自己在独处时又在思考些什么呢?

是秘密,于我而言。

我们永远也来不及读懂父亲的秘密。

在《Aftersun》里,父亲带「我」到达托雷莫利诺斯之后,我们一身疲惫地入住酒店,却发现前台误将标间订成了大床房,且无法更换。

于是父亲让「我」先睡,他一个人躲在阳台上抽烟,时不时地舞动着身体,笨拙且可爱,疲惫且漫长,伴随着「我」轻微的鼾声氤氲在夜色之中,那是他回到自我的时刻,他在想什么,「我」无暇顾及。

父亲常常在「我」睡着之后,看着当天为「我」录下的视频傻笑,醒来后就决定教「我」基本的防身技巧,看「我」兴趣不大,就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

父亲在卫生间拆手上的石膏,不小心用剪刀刺伤了手臂,而「我」此时正和他聊起七岁时,误以为他要和妈妈订婚,本来开心极了,却发现电话那头是另一个人。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

还有一天,我和父亲因为一点点小事而闹不愉快。

他一个人在深夜走进了茫茫的深海里,一片漆黑融入另一片漆黑,万物枯寂,只听得见潮水拍打沙滩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死神降临。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他不知道,在他去挑选波斯地毯时,在他无暇顾及「我」时,「我」时不时会因为观察,目睹「爱情」的萌芽与发生,蠢蠢欲动的渴望也在生长。

看到一对情侣在热吻,而他们的朋友们起哄,「你们是在教坏小朋友」,他们自己却在跳下水之后偷偷亲吻,然后在浮出水面之后假装若无其事。

这就是大人的世界吗?

他不知道,在「我」玩游戏期间,一个叫Michael的男孩主动和「我」搭讪,借我游戏币,但游戏时总输给我,然后带我去游泳池背面,偷偷告诉我「我还是很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我」说是的,然后他吻了「我」。

「我」将这件事告诉父亲。

「你们(Michael)一样大的话,那没关系」。

父亲询问我是亲吻的脸颊吗?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我没有讲的是在那天晚上,「我」看到一个男孩子和另一个男孩子亲吻,而这似乎预示着某种可能性,我仍未理解的可能性。

那天父亲说,我想让你明白,伴随着你长大,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去什么派对,遇到什么男孩,你都可以随时讲给我听。

我们确实有过交谈的时刻,真正相处的片段。

「我」问,你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什么?

他说,十一岁 的时候,没人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的时候,她非常生气,抓着我的耳朵, 并让爸爸开车带我去玩具店买玩具。

有些糟糕,那你挑了什么玩具?

一个玩具电话,红色的。

不错的选择。

你会搬回苏格兰吗?

不会。

那里的阳光不够充足。

这个说法有意思。

对于我来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有些人认为,一旦你离开了长大的地方,你就完全不属于那里了,并非如此。

但在爱丁堡,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我真的属于那里。

我有,那里是我的家。

这很好。

我很高兴你有这种感觉。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去向何处。

你可以前往任何你想生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有时间。

在秘密与交谈之间,影片中存在诸多「虚幻」的时刻,是成年后的「我」在闪光灯下重新认识父亲,但看不真切,想要靠近,却只能远离的片段。

父亲像是一个影子,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记住父亲过去「作为影子的时刻」,然后在某一个午后,你突然发现你所喜欢或者讨厌父亲性格上的某个部分,也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形影不离。

在这样虚幻的瞬间,父亲确实仍作为影子成为我的一部分。

在和父亲发生小摩擦的那天晚上,父亲一个人离开了。

「我」回酒店的路上迷了路,Micheal突然从身后出现,而「我」下意识用父亲教我的防身术,轻易将其打倒,那是父亲真正作为影子的时刻,也是我和父亲达成共识的时刻。

回到酒店之后,父亲赤身裸体地趴在床上睡着了,「我」偷偷将毯子盖在他的身上,像他在阳台上抽烟一样,「我」躲在阳台上发呆。

那天争执之后,父亲生日,我们也即将结束旅途。

在乘车休息途中,父亲像往常一样舒展着身体,做着奇怪的动作,而这一次我站在一旁模仿父亲,然后我们做着同样的动作,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正如阿曼所写:「只要能一起专注于一物就能真正地沟通」。

父亲向「我」道歉。

我们达成和解。

为了给父亲惊喜,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召集起周围的游客,众人用陌生的语言,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父亲站在高处,愣在原地,一句话也没说。

在出发前,在从深海里回来后裸着睡着,又醒来之后,他曾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我看到了,像个孩子一样。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旅途结束,「我」还是没有学会潜水,但已不重要。

我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

有时候,我抬起头看着天空,如果我能看到太阳,我就会想到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尽管我们其实不在同一个地方,我们也没有真正在一起,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处于同一个时空,我们就好像在一起。

「我」在潜水时这样对父亲说,「我」庆幸我很早之前就这么做了。

彼时,我尚未懂得父亲之于我,像是影子般的时刻,更不理解影子潜藏在黑夜,守着成年人的秘密,有多辛苦这件事,但我用爱一个人的本能,爱着父亲,竟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这份秘密,而这也是多年之后,我才能理解的事情。

至此,我仍无法清晰又准确地描述,我喜欢这部片子到底是在喜欢什么?

想起,阿巴斯在聊到电影创作时讲:有一种电影如今很普遍,不要求观众发挥想象力。

一切都在银幕上,但一切又囿于诠释,导演强行规定了你应该如何感觉。

我偏爱另一种类型的电影。

当观众们如此脆弱地坐在漆黑的放映厅里,未被剥夺理性,不必屈服于情感勒索时,他们用更有意识的眼睛观看事物。

一部好电影会挑衅、唤醒你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很久仍在拷问你。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

啊!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余味尤存。

在二刷的过程中,原本被忽略掉的细节大量涌现,而一切情绪性的段落,也伴随着观者状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阿巴斯所谓的「好的电影是我们共同完成」。

印象里,结尾的两个细节尤为动人:旅途快要结束,「我」和父亲在吃甜点,一个陌生人帮我们拍照,相纸上仍未空白。

「我」不住地感慨,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待在这里,此时镜头将视角聚焦在了拍立得渐渐显影的过程。

父亲送我去机场,用摄影机记录着「我」挥手告别的样子。

视频中的「我」化作照片,画面切回到当下成年后的我正在观看当年父亲所拍摄的素材,而在我的对面是父亲举着摄影机目送着我的背影。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关于父亲的形象,我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到,但只有少数让我感慨。

袁哲生在《父亲的轮廓》里写,母亲强势,我和母亲关系不好,父亲总是在母亲责难我当天,在我睡着之后,偷偷到我房间看我,在我想要自杀的时候,到学校给我送一份蒸饺,临走时对我讲,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袁哲生在《雪茄盒子》里又写,父亲在生活里几乎没有痕迹,像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他每年都会带我去看驯狮表演,看狮子如何对抗驯兽师的鞭子,而我却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无意翻到父亲过世之后留下的雪茄盒子,才知道父亲无数次一个人去看驯狮表演。

而在《Aftersun》里,父亲问女儿,你对明天感到兴奋吗?

因为从未曾拥有过类似的细节,所以在诸多艺术作品的人物塑造中,我竟然也能够虚构出理想父亲的形象。

我找到了自己作为影子的时刻。

2022-10-08海宁于北京新天地谢谢你愿意花费时间看我的文章

 9 ) 一段私密的童年回忆,为后来整个人生写下注脚

终于看上这部了!

选角太棒了,Paul就算演爹,也是一个迷人的中年男性。

电话亭里那个瞳孔闪亮的特写太厉害了。

父女俩角色之间的气场很恰到好处,亲密又陌生,片尾看到其实剧组有专门的intimacy cordinator。

看完眼眶湿润了好一阵子,简单概括的话,无非是一个深受抑郁折磨的年轻离异父亲,带着11岁女儿来土耳其度假,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悠闲的夏日时光。

因为影像风格实在温吞,中间一段开了1.5倍速,直到卡拉ok父女闹矛盾那里才恢复。

父亲跑进夜色,海浪汹涌,几次来回都看不见他的身影,我的紧张情绪也被拉到最高点。

我在心里默念祈祷,希望导演不要这么残忍,让大海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带走这个父亲,这段看得真煎熬,甚至前台过来喊Sophie我都以为要去认尸了。

父亲被女儿的举动所感动基本可以从导演给的影像里拼凑出一个不那么简单顺利的人生,童年的这次度假在当时看来并无特殊,但冥冥之中为很多事情标记好了转折,与Michael的相遇某种程度上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父亲在开心之余流露出的失落、忧愁或许是某种信号,只不过那时她还读不懂。

可以猜测也许不久后父亲就以某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舞池频闪似乎是争吵,结尾跨越时空的告别更加动人。

作为第一部长片,能学到的东西:创作需要首先真诚,然后才是玩花样。

(爱看片尾演职人员名单的话,还能看到疫情时代电影行业专有职业:covid manager)太悲伤了,我以为是个治愈旅行电影,没想到看完之后反而更加惆怅了。

想旅游,什么时候能旅游呢?

父亲教女儿打太极

这段镜头克制、巧妙,用dv影像、电视倒影折射出父亲性格中的脆弱和敏感。

细节很多,这里的书籍包括冥想、诗歌、太极

熟悉的邮编,女儿、前妻生活在爱丁堡———————【北影节二刷】今年我的北影节首场是为新人导演夏洛特·威尔斯一举拿下BAFTA、哥谭、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大奖的《晒后假日》,这部电影也是今年北影节出票量的第一名(5场,2937张票),制片人是《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延续他细腻入微的情绪化影像,《晒后假日》同样是一段带有导演个人浓厚自传性质的私密记忆。

这段记忆发生在90年代末,年轻的父亲带着即将过生日的女儿来到土耳其度假,两人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时光,假期结束,父亲把女儿送回前妻身边。

观众看到的只有童年里这一段简短的回忆,关于剩余的人生,导演没有给出太多信息,但父亲应该是在假期不久后就选择了结束生命。

成年后的女儿回看二十多年前拍下的录像带,才发现父亲当年其实处处流露出抑郁情绪,只不过年少的自己那时还读不懂。

单从情节来看,这确实是一部容易让人悲伤、惆怅的作品,散场后可以看到大家脸上都是愁眉苦脸,全然没了刚检票进场时的兴奋。

不过大银幕的呈现还是让人激动不已,落座之后,整个影厅只剩呼吸声。

银幕也放大了小屏看不到的细节,比如开场dv机影像暂停后那个倒映出的人影,其实正是成年后的女主角。

半年前第一次看《晒后假日》就被父亲在黑夜之中走进大海那场戏震撼,在影院视听效果加持之下,浪声涛涛,夜色溢出银幕。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把dv机用作“镜头里的镜头”,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女儿追问父亲11岁生日那天做了些什么。

dv机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视上,由女儿掌机,画面直怼父亲的脸庞,任何细微的情绪都逃不过镜头,被问到童年之后,父亲明显情绪低落;同时画面右侧是电视反光映出的人影,晃动模糊;画面左侧则是一面镜子,偶尔出现父亲身影的一角。

最该清晰的一场戏,却用这种形式隐去了故事两个主人公的实体形象,银幕上充斥各种折射、倒影。

其实在我看来,电视倒影里的可以是Sophie和Calum,也可以是你和你的父亲、我和我的父亲。

模糊处理从某种程度上让人更有代入感,作为女性观众也更能和女儿共情,不管是年少的她,还是成年后失去父亲的她。

不过北影节翻译较一般,台球开球用的是break这个词,翻译译成了“中场休息”。

 10 ) 土耳其海滨,逮香蕉鱼的好日子

父亲后来到底怎么了?

让我换个更为精确的问法:《晒后假日》里,作为主角的父亲最后死了吗?

《晒后假日》影像非常出色,准确地描绘了记忆的质感。

如苏格兰出生、纽约生活的导演所言,这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

也正因它的私人化,才如此远离真实而贴近记忆。

影片打乱了时间线,大量地使用了再制作的影像,譬如DV、宝丽来、四比三电视和胶片相机,无限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图像质感。

故事其实很简单。

很多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女主角回忆她十一岁时,与当时三十一岁的父亲一起同游土耳其的假日。

尽管地中海阳光灿烂,仍有阴影停留在父女的笑颜间。

他们过于接近的年龄,母亲的全程缺位,或许在暗示过早生育为父亲带来的负担?

影片没有交待阴影从何而来。

观众从十一岁女孩的视角出发,只是懵懂地感知到忧郁,却分辨不清背后的缘由。

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后半段的情节:深夜,父亲独自一人从沙滩奔向海面,消失在茫茫深夜。

镜头停留在平静的海面上,父亲没有返回岸边,留下了不详的线索。

结合成年女主的消极和颓废,不禁让人怀疑:父亲是自杀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回应疑问。

下个情节,从泳池约会归来,女孩发现父亲在房间里昏睡过去了。

海面上的微光,穿过了门窗,照在了父亲俯卧的裸体上。

他没死?

他只是睡着了?

后面的情节没有交待父亲投海的结果,父女俩继续度假,一直到影片结尾,两人在机场分手。

父亲投海的情节,成了影片一个孤立的眼。

导演既没有安排后续情节交待结果,也没有选择删掉它,而是让它悬在观众的头上,一直到剧终。

这是个文学性的、超越性的情节。

我是相信父亲已死的。

也许在假日间,也许在假日后,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父亲最终是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所谓晒后假日,其实是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这个隐喻,来自纽约作家塞林格的经典短篇作品。

二战结束不久,一对纽约的新婚夫妻前往海滨城市度假。

丈夫名叫西摩·格拉斯,是个饱受战争创伤的老兵,也曾是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

现在的他变得古怪、不近人情。

他会给妻子推荐非常小众的德语诗集,还为她取了个奇怪的外号:“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

西摩的岳母非常担心他的精神状态,甚至为他推荐心理医生,但西摩的妻子不以为然。

在旅馆里,西摩·格拉斯几乎不与任何人交谈。

他躺在海滩上,从不脱下他的浴袍,不肯让皮肤接触太阳。

他少数愿意交谈的对象,其中有个名叫西比尔的小女孩。

西比尔来到沙滩上,找西摩聊天,煞有介事地警告西摩,下次遇到另一个小女孩莎伦·利普舒兹时,要推开她。

西摩没有直接回答西比尔。

他提议两个人下海,“看看咱们能不能逮到一条香蕉鱼。

”因为“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呀。

”“它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西摩·格拉斯解释何为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洞里,那里有很多香蕉。

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

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

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也挤不出洞口了。

”西比尔问,后来那些香蕉鱼怎么样了?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西比尔,它们死了……它们得了香蕉热,那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个浪头过来,把两个人浇了个透。

浪头过去,西比尔说她看见了香蕉鱼,嘴里含着六根香蕉。

西摩亲了亲西比尔湿漉漉的、弓起的脚心。

最后,西摩和西比尔告别,西摩独自回到了旅馆,从行李箱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

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晒后假日》短评

看完陷入了巨大虚无,我很惊讶我能看懂。我没有去在意年轻爸爸到底为什么赴死,也不能共情他每一个决定并尝试赴死的瞬间,但我能理解他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的毫无留恋。原来爸爸在我们现在这个年纪,也是一样的脆弱,一样的无能为力,一样的害怕明天。早熟的女儿记忆里画面温暖、明亮、多彩,含着满满的依赖和安全感,父亲强颜欢笑的面孔下,阴郁,惊恐,悲恸,如同黑夜来临暴风雨时分的海面。他苟延残喘留给女儿一张笑的最灿烂的照片,女儿到了父亲生命定格的年纪才终在时间的缝隙、DV带的碎片里,拼凑出关于父亲的真实模样。好遗憾呐,时间能平静淡漠的模糊记忆,也能温柔窒息的扭曲事实,它能是抚平伤痛的一方帕子,也能是剜心剔骨的一把刀子。夏日幽幽,终是一去不复返。

5分钟前
  • 再喝咖啡是狗
  • 力荐

让人有一边看一边等着出事的感觉。

10分钟前
  • 万源一
  • 还行

#13th BIFF 第一次电影节观影 第一排太近了于是坐在台阶上看 画面构图胶片爱好者狂喜

15分钟前
  • timetoeat
  • 还行

好难过啊真的好难过,摄影机一点一点把一个人剖开,模糊影像承载的伤痛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回忆特有的模糊不清的质感和若有似无的遗憾,告别本身是一场悬念。父亲倒在漂亮的波斯地毯上,在夜色里捡起别人不要的烟头独自走进大海里,像鸟一样用脚钳住栏杆张开双臂,垂头呜咽的背影。真的很喜欢带有脆弱感的男性,真的很喜欢拿近景对准最细微的脆弱感。真的很喜欢有人提起“当我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想起《小妈妈》。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under pressure. / 入围最佳男主提名了,恭喜the one and only Paul Mescal.

19分钟前
  • KaNata
  • 力荐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2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2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SIFF25# 没想到是一部emo片,后劲太大了,我们infp最吃不消这种片。哭到邻座女生给老夫递纸巾,谢谢你陌生人!

2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如果你是冲着剧情观看本片,那么过程将会非常煎熬,没有戏剧冲突,都是一些很细碎的感性片段和对话,更像是一篇精美的回忆vlog。

32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较差

一场归于影像的回忆展,梦呓般迷幻而自然。

37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我试图将他拉起,可是成年人的灵魂太重。”

42分钟前
  • 小楚
  • 力荐

过于模糊

46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还行

闷出新境界,比《海边的曼彻斯特》还要闷得多。曼彻斯特有明确的剧情,本片就是由一对父女无趣的度假实拍镜头、MV记忆镜头构成,穿插了少数的未来镜头;好几处屏幕闪来闪去伴随重呼吸声的片段,应该是导演嗑药蹦迪的体验,正常人不会有这种体验。剧情基本靠猜,人物身份、关系基本靠悟,人物命运靠观众想象。不喜欢这种沉闷、乏味、缺少剧情的片子,看个电影像搞科研一样,屎里淘金。这部电影不像成品,像是带一丢丢致郁风的素材瞎拼乱凑。浪费时间。

4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啥 竟然看不懂

49分钟前
  • 计算幸福
  • 较差

你搞私人电影拍摄没问题,节奏拖沓得像生活电视剧你逗我呢。情感是挺细腻的,但也很单薄,人物塑造很扁,不是说复杂就是立体,复杂也只是一种人物特点。导演你找奇怪机位可以,但是全片80%的专场开始都是特殊视角,人类又不是每天都用特殊视角。还有,各位的短评写的真有文化啊,看得真透彻啊,怎么这种新拍的电影就这么多文化人看呢

54分钟前
  • chimneycat
  • 还行

次次的午夜梦回,苏菲都将会想起和父亲一起去土耳其旅游的那个遥远的暑假。这么近,又那么远的父女,后来怎么样了呢?夏日余晖,亘古悠长。

58分钟前
  • 阿孝咕
  • 还行

4.5 开头像《寂静岭:破碎的记忆》,本质也类似,就是诺瓦利斯那句「我们永远不会完全相互理解,但是我们将会并能够远远超过相互理解」。爱是解谜,但解到一定程度亦应是不解,望而却步,人造黑箱,让人和黑箱都更加高贵。我想到许多正因不解、不谙、不知,而反过来拯救了我的人(大多是小孩),像道防火墙,仿佛借了他们的笨重存在,我才暂时性地免于这永恒湮灭中。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也临此深渊。是你之前自己施的守护神咒救了自己,哈利。//导演很会拍肉,但没有欲,只是有点难过。我小时候参加我爸公司活动,也有人来拍过一张拍立得合影,我也惊喜地看着我俩慢慢显影过。爱是虚空浮影。(和zzy在mich theatre,感恩节夜,看完雨中遇怪逼

1小时前
  • Pluto&Piaget
  • 推荐

期待很高,看完发现这就是一个100分钟的年轻帅老爸和女儿旅游玩耍vlog回忆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独特故事,就是各种旅游项目玩耍,拍的很细腻,也算映射了成长故事。不看字幕以为兄妹,里面女孩和老爸太亲密了,还有和小男孩第一次kiss,然后看到俩男的kiss,最后自己长大成了拉拉。父亲也可能是,最后自杀了?开放式自己想吧。。主题就一句:童年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1小时前
  • zorro628
  • 较差

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導演特別私隱的個人經歷。在某年假日,一位離異的父親要照顧未成年的女兒,同時又要處理他應對孤獨的恐懼和心理健康的問題。在二十多年後,與母親同居的女兒重新翻看當年的錄像帶,試圖重新認識已變得陌生的父親,並開始與記憶中的他達成和解。沒有成長在傳統的家庭,沒有早早地被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所約束,十一歲的孩子可以和年輕人平等交流,也可以去親自體會家庭中所缺失的愛情。海浪是父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連接線,在乘風破浪的過程中,它能將我們高高舉起,也能將我們沈入海底,所以學會潛水,成為了稱其為人的必經之路。導演非常懂得如何用空間去講述故事,並且很少用正反打,經常把父女二人放在同一畫框之中。鏡子、電視機、錄影機合成為同一媒介,桌子的投影,漸顯的拍立得,都能看出導演對生活有獨到的觀察。

1小时前
  • 高詩遠
  • 推荐

我几度看不下去了……云里雾里的

1小时前
  • lala吃一口橙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