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这“大师”不像音乐家,更像搞团建的……
2021 府中放映。以巴衝突。古典音樂跟衝突噪音的感官互斥、情緒渲染。離開烏托邦的感傷。這兩處還可以。交響樂大師指導音樂的心力少,大多時間都在兼任人生導師、搞社會實驗跟心理治療。節奏拖沓,幾乎是讓人走進精神時間屋。表演痕跡太重,粗糙、直接到讓人困惑,對白不順。看得很累。拿手機自拍犯蠢的舉動,讓我想到坐在小板凳上看莒光園地宣教影片的好時光。Boléro,可能有好的立意,但不夠好。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音乐家组成一个交响乐团,相互仇视的两个族群,试图在音乐中化解敌意,正如电影片头写的,“用音乐代替战争”。其实在真实世界中,犹太指挥家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大师就聚集以色列和阿拉伯音乐家,成立了西东合集交响乐团。相互敌视的音乐家们逐渐在音乐中融合,但电影最后,期待的演出还是被取消了,他们只能分隔两方,合奏一曲拉威尔的《波罗莱舞曲》。这是现实,就像巴伦博伊姆的东西合集交响乐团能到世界各地巡演,却不能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演出。天下大同,这只是一个梦想,就像列侬《Imagine》,金博士的《I have a dream》,贝多芬《欢乐颂》唱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都是痴人说梦……
关于巴以音乐家合组乐团的。双方相互的刻骨仇恨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即使是古典音乐这样的媒介,也无法让其弥合,即使更具人类普遍情感的乐手们,也无法超越其上。影片应该有所影射巴伦博伊姆所创立的西东合集乐团。
我们想依靠共情、理解和爱拯救世界,然而,天不从人愿。两个善良淳朴天使般的孩子成了民族主义的祭品,只有伪君子般开着跑车西装革履的“利他”NGO一直延续了下去。结尾机场齐奏Boléro的画面,毋庸置疑是一场梦,一场难以实现的梦
emmm 如果是奔着看点交响乐剧情的就别期待太多。
我愿意为电影的主题和最后的《波莱罗舞曲》给到5星。为了音乐他们聚在一起,但演奏还未完成,生命却已消逝。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种族的愤怒完全扎根在心的深处,也许这是世界上最难消除的东西,也许有人相信音乐可以,于是我们来做实验吧。一面玻璃墙犹如边境线把他们分隔两地,但相同的意愿被音乐所连结,未来不知道,至少他们活在了当下的和谐之中。电影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它制片是德国,电影里的指挥家还是纳粹之子,而成员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犹太人,这就很微妙了。还有那个负责人,嘴上滔滔不绝说着大爱,其实是一个钻空子捞钱的坏货。
对于资本和政客来说,这只是一场秀,一个项目。而天真的音乐家和年轻人当真了。想想八年抗战对我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和痛苦,巴以那可是几代人的战争。剧末的机场演出很感人。还有,派几个不说英语的德国保安去追回两个不会说德语的年轻人,是要讽刺资本草菅人命吗?
本来是个很好的题材,即使是人生导师和说教嘴炮戏份大于音乐,但也传递了很好的愿景和格局。但人物的选择与行为常常前后不对应,结局走向过于唐突愚蠢,让整个电影的立意变得混乱模糊了起来。最终超现实的音乐表演看着更像是对这场活动的讽刺,让和平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世仇的敌对,刻画在自己民族跟身上的血泪太深刻了,一时半会儿的就要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原谅,这确实非常的难。国与国之间的撕扯、对立、战争、毁灭,影响的是世世代代的人。愿世界大同,爱与和平。❤️🙏
巴以版“西区故事”
音符渐强,冲突渐强,情感渐强。音乐实属没有边界,振奋人心,可是音乐休止,挥棒落下,之后呢?我们需要追求和平的终焉还是享受交融的此刻?
最后机场那段音乐简直征服
音乐跨越了国界和种族,但也只是仇恨的麻醉药。药劲过了,总还是要清醒的。
这是个现实故事也是个童话,童话的部分更重。因为是童话,无法实现,所以没人会挑它的刺儿。
音乐与战争本就是人性的两面,谁也取代不了谁,谁也拯救不了谁。白左圣母拯救不了世界,如果谈音乐就让我们纯粹谈音乐。喜欢最后一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隔着玻璃合奏……Crescendo这个名字很妙,中文名字莫名其妙,以及配乐太So so……
看这部电影让人五味杂陈,这是个无法调和的世界。结尾处还是感动我了
好吧,也许我太天真。
“以音乐代替战争”,欧洲圣母白左ngo组织搞了一个音乐会,融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结果酿成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剧本不错,整个音乐会排练的过程就是强行尝试种族和解的小型实验,结果是注定失败的。也许年轻一代可以跨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约束寻求和平之路,然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电影中弹奏三首曲子,《卡农》《四季》《波德莱舞曲》,对应从开始只是合作音乐会的互不信任,到从仇恨走向暂时缓和的合作,到最后合作破裂对个体死亡致以哀思之情。民族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把历史上的纳粹和犹太,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放在一个空间,集中展现出矛盾激化和张力,其实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国界的音乐,也爱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