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蒂·格林对哈维·韦恩斯坦案的回应是沉默的愤怒。
面对哈维·韦恩斯坦的倒台,电影业不仅会庄严地承诺要做得更好,而且还会推出一部电影,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部电影被证明是《助理》,导演基蒂·格林冷酷而愤怒的控诉,她提前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
首先,影片的基调刻意低调,与其说是好莱坞式的揭露,不如说是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航班》悲歌的呼应。
其次,黑暗中心的怪物没有名字——几乎看不到。
电影对过去的奥斯卡奖和慈善捐款都没有兴趣。
唯一相关的是他造成的伤害。
所以焦点落在了片名中的“助手”——简身上,她的名字很少被提及,很容易被忽略。
朱莉娅·加纳非常出色,几乎出现在每一场戏中,简不得不随时待命。
一辆黎明前的优步车把她送到了翠贝卡区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制片人的私人办公室,在那里,她在同事们周一早晨的上班高峰到来之前打开了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然后谈话转向周末的票房收入,以及定义他们工作生活的问题:“他来了吗?
”他会的。
到目前为止,这只是电影行业不受监管的入门级工作。
但格林在玩一场更长远的游戏,他建立了一个广角视角,不是温斯坦,而是温斯坦能够统治的王国。
这种“看不见邪恶”的顺从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单调的琐事和有毒的支持混淆在一起。
煮咖啡,摆糕点,沉没地从老板办公室的地板上捡起一只耳环。
订一辆豪华轿车,擦洗他的沙发,让下一个年轻女人去参加一个不具体的试镜。
(你会说:“他在私人房间。
”)如果你对此有任何疑问,无数其他有希望的人会很乐意取代你的位置,简听到了这句话,既带有公司同事间礼貌,也带着比的恶心。
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就不只是什么样的行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了,而是有多少人现在仍然在这个行业工作。
格林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把内部细节堆叠起来,从每次开会时打开的瓶装斐济水,到简想起当初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的悲伤时刻。
她回忆说,为了拍电影,她的眼睛很快就亮了起来,然后又暗淡了下去。
By:Danny Leigh
9月在特柳赖德电影节最初上映,1月将在北美上映。
本片基本上就是与《爆炸新闻》(Bombshell)一样,是一部米兔运动后诞生的电影,旨在讲述以前从未被曝光、但早应该被曝光的娱乐业内幕。
只是它的风格与角度都与《Bombshell》大不同。
低调、格局小,没大明星,甚至没有提到主要针对的人物名字,主角也不是直接受害者,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整个事件和这个有毒的环境,却很有效地展示出了为何这类办公室性侵或权利压榨可以风行多年却不为人知。
在2017年我们看到了关于韦恩斯坦的报道时,受害者的描述中常常提到被他的助理带到酒店,或有时有助理安排约见,甚至有助理在场。
在读Ronan Farrow 关于韦恩斯坦的书籍《 Catch and Kill》时也会多次读到他的助理。
在《Bombshell》中,也会看到福斯老板Roger Ailes也有一个助理,帮忙给他带姑娘去办公室,并关门。。。
你会不会纳闷,这些助理应该都知道老板的勾当,但为何她们不讲出来,为何她们不辞职而是选择配合?
她们本身是否也被。。。
?1月31日将上映的这部《助理》就是从这个角度首次把韦恩斯坦周围的人搬上银幕,那些就在他办公室门外工作的人都是些什么人,每天都做什么,又怎么看待他的行为,都在本片中一一呈现。
然而影片没有出现韦恩斯坦这个人,也没有提到,每个助理接起电话,都是说this is..还没说出是谁的办公室就被对方打断。
但影片没开始多久,观众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办公室的领导是谁。
不仅因为各位助理对白中透露的电影相关内容,也包括他的所作所为在新闻中被披露过,就连到洛杉矶给女明星安排去的酒店The Peninsula Beverly Hills也在片中提到,他经常勾引女明星去酒店的戛纳电影节也在片中有体现。
一个场景中,甚至他在见一个女明星时,搭讪的话就是:“你去过法国吗?
” 当然,我们每次都是只听到声音,但门就关上了。。。
影片的核心是一个新来的女助理,她毕业于高校,有着很强的野心,希望能成为制片人,她的父母也为她有这份工作自豪。
影片不紧不慢地呈现了女助理一天的工作,从凌晨离家到夜晚回家,虽然琐碎,但却真实地反应出了底层助理的辛苦和整个大环境的潜规则。
然而她每天起早贪黑,甚至兼做清洁工作,办公室里却没有一个人尊重和感激她的付出,几乎没有一个人正眼看她。
影片也首次展示了一个好莱坞公司初级助理工作的辛苦。
这其实不是新闻,在很多年前,就有过相关的书籍,专门讲好莱坞助理生存指南!
大部分的助理无论男女刚开始都非常低微,做的大部分工作与制片完全无关,就是复印、接电话、端茶倒水、帮老板买午餐、订机票、报销、拿干洗的衣服。。。
这些我做实习的时候也做过的。
只不过,既然很多大导演、大制片也是这样起步的,很多年轻人也都任劳任怨。
本片中的女助理做这些倒没有怨言,只是她慢慢发现,不断有年轻漂亮的女孩进出办公室或被安排去酒店,她还要帮忙应付老板的老婆发来的质问。
甚至公司上下都知道老板的行为,不仅没抱怨,反而跟着一起调侃那些女孩,对此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会帮他安排女孩,打点一切。
因为女孩也是新去作助理,就像观众一样,对一切不熟悉也充满好奇,带着观众一起逐渐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里面的乌烟瘴气地让她多次窒息。
但如果去找HR,就是被威胁,大好前途可能尽毁。
临走还要被HR说:“别担心,你不是他的菜。
”作为安慰。
最有趣的是,韦恩斯坦每次批评她后,她都需要写书面信道歉。
而韦恩斯坦也会夸她是聪明人。
仿佛好色的老板也有理智的时候,美女虽然多,但总要找一个是真的干活儿的,而且还要识大体顾大局。
而这个有着优秀学业背景且急于成功、从小城市来纽约的女孩正好符合要求。
本片是米兔运动后,编导采访了多位韦恩斯坦助理写成的。
我个人觉得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大大满足了观众对韦恩斯坦的好奇心。
毕竟,直接从受害者角度出发,往往被认为偏颇,不如从他最亲近的旁人角度出发,更加客观。
而女助理虽然一切看在眼中,却只能沉默,片中大量的时间都是没有对白的,只有复印机的声音,电话铃声,正是显示了为何我们等了这么久才听到事情真相的原因:无数这样追求事业的小人物作为个体,都因理想而放弃了原则,不得不向权势低头。。。
直到一个又一个人挺身而出。
影片成功地渲染了一种恐怖气氛,整个电影的颜色灰暗,死气沉沉,在沉默之外的对白中则多为对人的侮辱和贬低,成功营造了一个有毒环境,似乎没有一个好人。
片中也常常可以听到韦恩斯坦对下属的大喊大叫及用难听的话贬低下属,这种口头上的暴力也是他的标志性特色之一。
虽然没有任何暴力内容,但女助理显然被周围的环境搞得惶恐,经常看到她吞口水,不敢看周围的人。
看完本片,大家定会觉得安海瑟薇在当年的《穿Prada的女魔头》里出演的女助理那简直是太幸福了。
不过,本片的呈现方式在大众眼中可能会偶尔无聊,缺乏商业吸引力,毕竟看着她打扫房间、洗盘子和复印很久确实会觉得没有《Bombshell》那种快节奏、戏剧性的叙事方式有趣,所以才退出颁奖季而在1月上映。
但影片里讲述的一切真的不容错过。
话说就算找大明星,像《Bombshell》那样拍都依然可能备受争议,这类性侵电影目前其实很艰难,但又很重要。
主要原因是事情才发生不久,但相信未来类似的电影会越来越多,也希望角度不同,可以有更为犀利和尖锐的视角。
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原本就知道这不会是轻松的氛围,但依旧被这部电影沉闷的节奏和压抑的气氛难过的不行。
女主人公设定为哈利·韦恩斯坦的最末位女助理,毕业于西南大学,怀揣着成为女制片人的梦想,初初踏入职场的菜鸟。
每天都被一成不变的底层行政工作和无理要求淹没,一个每日还要负责清扫的她,一次又一次,again and again,还要为自己的行为向上司道歉,一种被压榨的无奈,似乎已成为了办公室心照不宣的事实。
当我以为这个助理不会反抗地一直继续下去的时候,转折出现了,一个比她更菜鸟的新助理出现了,没有任何的经验,而拥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一开始就得到了入住酒店的特权,而出现在现场制片的插科打诨之中。
我想应该是在复杂的心理斗争之下吧,最终让她选择向人力部门投诉,将一直以来她发现的韦恩斯坦性侵女职工和女演员的一切证据抖了出来,而最后,如所有人能够预料的一样,得到的只是白眼。
所以,她究竟是为什么而去的呢,又想得到什么呢,而最后,在隐晦的威胁下,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和日子过得平坦一些,只能选择放弃,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变成哑巴,做好本职工作,别再让上司失望了,别再。
我想在韦恩斯坦入狱之后,看这部电影多少有些释怀,去看到女性即便是在好莱坞,在最前沿,依旧无法靠实力说话,他从未出现,却一直都在。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从头到尾,我能够感同身受他对她甚至所有员工造成的阴霾气氛。
对未来毫无希望的工作,而最后,人力的那句嘲讽“you are not his type“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另类的否定,和注定无法出头的隐喻。
所以,随着me too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功,至少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至少剧中的真实原型,可能不会再接收到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但谁又能确定她的下一个boss不是第二个韦恩斯坦呢。
对这部电影,无法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甚至于无法给出星级,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感觉。
看了一些介绍,在原型身上,编剧没少下功夫,很多细节都发人深省,作为女性同胞也有感同身受。
看过之后的空虚,几天了都还没有填补上,这一次我甚至于不想和队友去讨论,真心觉得,无法和一位男士在这方面取得共鸣,不身处在那个境地,真的无法感受到她的心境。
对于女同胞们我还是推荐看的,当然如果是初入职场的女孩,也许会被这种压抑的气氛吓到,但对于我们已然可以接受不同场合的职场女性,真的希望这一部电影,可以呼吁一些人,再一次面临这种工作场合的PUA,可以勇敢地说不。
希望中国me too运动的触角可以延伸至职场。
或许这就是一部电影可以真正引起思考的地方。
正规大学毕业,做的是招聘职位结果刚进公司就要给老板端茶倒水——是我上级要雇佣一个漂亮却毫无经验的女孩子,让她在公司等到晚上八点才面试,觉得这个做法不专业所以没有配合,被他大骂一顿——是我开会的时候被领导“提点”,以下是他的原话:“你以为你长得漂亮吗?
你不就是有点气质我才让你进公司吗?
” —— 是我公司很正规,规模很大,工资不低,刚出校园没敢辞职只能继续忍着——是我做招聘的我也知道,短期换工作是大忌,特别是在有声望的公司做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你很难跟新的雇主解释,甚至也不会给你机会解释。
所以针对一切“她辞职不就好了”的言论,我只想说…… 即使你的资金足够支撑你辞职,但你怎么知道下一个公司就没有性骚扰呢?
被歧视的社会环境下,女人要保住工作才能不被逼嫁人,要保住工作才能交得起房租、房贷,不靠家里不靠男人不靠色相,一切都很难。
更难的是,家里、男人、老板都在向你伸出“橄榄枝”,说要养你,说你的存在就是一个附属品,说你的倔强只会伤害你自己。
“只要你听话我们就养你”,不知道有多少姐妹在这些糖衣炮弹的袭击下惨烈牺牲。
她们的现在是幸福的。
我躲避了甜蜜的枪林弹雨,先是压抑的端茶倒水、迎合上级;后来加班加点,带团队。
一个以事业为主的女人,要自己省吃俭用花钱买房子的女人,在世人眼里是不幸的。
但有了经济能力后的我,必然会是最幸福的。
攒够Fuck you money。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助理 (2019)7.02019 / 美国 / 剧情 / 基蒂·格林 / 朱莉娅·加纳 马修·麦克费登影片是聚焦在女助理身上,以其为主视角,极为细致地展现出,其个人一整日的工作生活内容。
反映出,初入职场的底层职员,艰难而无奈的处境。
虽说,本片是借以哈维·韦恩斯坦的助理为原型,但实则并不是单一表现某公司特例。
职场社畜大体如此。
导演通过极为冷淡的情景表达和人物表演,且没有任何背景配乐的方式,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在那座办公室里的一切压抑情绪。
jane每天会来公司最早,又最晚离开公司。
除了要做好老板助理的本职工作外,其他琐碎杂事也默认地需要她处理,同时还遭受着一些排挤。
比如同样是助理岗位的同事,会将棘手的麻烦事儿甩给她;比如只是帮给同事订餐个午餐,但不是同事想要的而遭到嫌弃;比如在茶水间,其他部门同事把用过的茶杯很自然地顺手就留给JANE去清洗。
让她更沮丧的是,自己在公司的存在感并不会因为自己做得更多而增加,而也只能是公司里的小透明。
当然,就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再多,也通通比不上作为一个助理,来自自己老板的压力。
每当jane工作上犯错,准确说是违背老板主观意愿的行为,老板都要求她写一份“道歉信”邮件。
这种奴役驯化式的管理,实在让人无法呼吸。
而老板的管理风格俨然已是常态,因为同事甚至会非常淡然的来教jane怎么样写好“道歉信”。
前面关于jane的日常工作描述,为进入后面故事主题做好细致的铺垫。
这样一个公司小透明是如何能去举报做为公司高层的顶头上司呢?
这段,应该可以算是整部片的高潮段吧,但依旧被导演处理得冷静化,以一个场景的对话形式,交代了整个过程,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
JANE从进入人事总监(没有详细交代职位,姑且认定是人事部门的最高层吧)房间的那刻,总监程式化的接待方式,可以料到接下来的一切应该只是个过场。
JANE小心翼翼地陈述自己的到访的缘由,正如她每天在办公室里处理每一个事务一样。
而人事高层在开始的对话阶段,看似非常关切的态度,对jane示意任何事宜都可以对他坦然。
但实则目的是为了更多掌握jane对举报“事件”知情程度。
在了解jane反应的“事件”仅仅源于个人的推断,而无实际证据之后,他便开始发挥作为这家公司高层的真正作用——肯定其价值,美化其前程,通过一切“劝导”让其认为投诉必定是自毁前程的决定。
结果,可想而知,社畜小白是怎么可能赢过职场老手呢?
在这场对谈中,最让jane看透一切的时刻是最后当她开门离开办公室,人事高层对她说“I dont think you have anyting to worry about。
you're not his type。
”这句话,看似安慰着jane,让她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处境,但其实更说明了,这位人事高层对于jane老板存在的潜规则“事件“早已心知肚明。
那么,jane对于这件事还能做什么?
当她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着公司所有的一切人和事,熟悉但又陌生,她想也许她今天的经历在许多人身上都经历过一遍,但他们也依旧能每日在这家公司如常的继续“奋斗”。
而到此,作为故事背后另一个主角——jane的老板,确实始终没在影片中露脸过一次,依旧通过一则电话,在对jane进行了训导后,又收获了一封“道歉信”邮件。
老板再次轻轻松松赢得了这次看似突如其来,但早已习以为常的对抗。
于是,故事也就结束在jane默默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如她往常的每天一样。
所以,看完影片是不是非常沮丧?
职场社畜就活该被虐吗?
可能如今,对于职场初学者来说,首先要面对这样现实——职场确实就是如此残酷呀。
大企业公司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面对早已生成的潜在的规则和文化,初入职场小白的生存法则,可能真的就是要么忍要么滚。
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改变呢?
首先是基于坚持自己做人准则底线。
忍,可以是一时,一旦你能拥有更多话语权,你能建立基于自己准则的规则。
当然,也可以选择潇洒离开,正如《穿prada的女王》的安妮海瑟薇,获得女魔王的肯定后,毅然潇洒离去。
这不是理想化的结局,这是最真切的勇气。
如能始终坚持着自己,哪里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呢?
无论是哪个选择,作为我们自己,终归是要做到守好自己的那个底线。
有选择才有自由,有选择自由才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这是我看完电影《助理》(The Assistant 2019)后的最大感受。
我觉得本片中的女主离抑郁症不远了,因为她整天生活在职场的恐惧之中,而她恐惧之源就来自于她没有选择自由,她除了干这份工作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工作可选。
她当然知道整天干着重复无聊的服务性工作,离她的职业理想越来越远,但她又能怎样。
各方压力汇聚在一起,又加深了她的无可选择感。
(1)办公室二男同事,应当不是小白了,各方面资历不会比她差,在老板的鼻子底下一样地低声下气,忍受着老板的咆哮。
(2)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她本想跟他抱怨一下人事安排的不公,不曾想被严厉地警告:你的工作岗位,常春藤联盟高校毕业生来应聘的就有400多人。
(3)老板知道她抱怨事后,给她的选择是:要么走人,要么道歉;重要的是,连道歉还得无比谦逊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很感激能有机会在贵公司工作,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
”“很高兴能有机会继续为你效力,我不会再让你失望了。
”这就是那两个同事给她的指点,显然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
(4)大家误以为她真的为老板的不检点行为而替那些女孩子们担心,但公司前辈在电梯内的安慰却是:“别担心,她会比他得的还多,相信我。
”(5)本以为父母可能会理解她,会是她最后的堡垒,结果父母首要关心的只是她的大公司待遇:“你在那边工作,机会不错,我们都为你高兴。
”(6)更糟的是,她最后盯着老板那仍亮着灯的窗口,她那郁闷的表情似乎在泄露她潜意识里的恐惧:即便想卖,我还不是他的菜。
试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压力?
各方压力其实都是在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你以为你有选择吗?
你有更好的选择吗?
离职后你还能干什么?
只要她内心的呐喊声高不过这些恐怖之音,她就得继续忍受,否则她面临的可能就是精神的崩溃。
说实在的,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敢欺压你,看准的就是你没有选择,如果你有选择,可以不仰它鼻息,那你就是爷,会被高看几分,但有这样能耐的能有几人?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恐怖是它运作方式之一,你能努力的就是在这种运作之下尽量争取更多选择,但永远别指望能走出尽头。
虽然当年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四大自由之一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是在二战背景下提出的,更多的是指免于生命安全危险的自由,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免于恐惧”越来越指向心理的安全,这种因职场压力所造成的恐惧对人心灵的摧残丝毫不亚于对生命的剥夺,这应当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想,在关注me too运动外,这也是本片另一层意义所在了。
(文/石板栽花 2020年5月8日星期五 感谢摆渡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
观看《助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一部关于韦恩斯坦的电影。
于是我们跟随着韦恩斯坦助手的视角,浸入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可怖的世界。
“沉静”这个词语,贯穿了助理简一日的每个角落,但是掩藏在这番静水之下,却是不得不保持沉默的苦痛,是慢慢麻木的内心,是无处寻觅帮助的茫然,于是所有的控诉,都化作无言的沉静和默默的凝视。
剧透预警电影讲述了作为一位知名电影制片人助理简的一日生活,天还未亮就来到公司,打扫老板的办公室,打印一日的办公文件,准备好瓶装水和药,然后接听电话,处理行程,接待并安置新人...然而,当她把一日中发现的某些细节连缀起来,某种不协调的感受便悄然而生,她意识到某些事情正在发生,然而她的一点点反抗很快招致了反噬,于是简明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她必须要保持沉默。
一日结束,事情依旧在发生,她无力去阻止,也无法去抗争。
这部电影据说是整合了多位韦恩斯坦助手的言辞,将所有的剧情整合在助理的一日工作之中,所以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但同样因为这种事无巨细的工作的填塞,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助理一日需要处理的事情之多,之繁琐,而她所要面临的种种挑战也让观众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带给我们的体验。
举一个例子,当制片人老总的老婆打来电话询问为何她的银行卡被冻结的时候,简试图给出最令人宽慰的回答(虽然并不被领情),继而她立刻受到了老总的电话谩骂,作为回应,她马上写了一封邮件道歉。
片中有许多这样的情节,工作的压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逼迫而来,但是在工作背后,更令人难以捉摸的便是那个从未露面的老板。
影片显然是故意将老板这个角色从镜头中抹去,但是却用巨大的篇幅去描述和老板相关的一切,于是他的用药,他的办公室中遗落的女性物品,他打来谩骂的电话,他和他老婆的关系,都随着助理的视角而慢慢明晰,我们也愈发能感受到助理所受到的这种几近“恐吓”的工作压力。
当然,本片既然以韦恩斯坦作为大的背景,自然无法避开他的性骚扰或是某些更为恶劣的情节,遗落在地上的女性头绳,打印出来形形色色的女演员照片,老婆对于丈夫出轨的质疑...这些让简产生了某些怀疑,但是真正让她动摇的,是新来的那个女助理。
新来的女助理看上去毫无经验,只是一幅漂亮脸蛋,在把她送到酒店之后,她发觉老板可能也去了那家酒店,所以两人的关系,利益的链条便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简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影片的高潮,便是简在HR面前对于老板和新来助理的抱怨,简讲述了自己的猜测,但是HR说着漂亮的官话,却显然没有站在她那里,还隐隐威胁着简。
于是这种“恐吓”再次出现,观众发觉简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之下,仅仅凭借她这样的身份,是无法发出任何有意义的呐喊的。
与韦恩斯坦事件同时爆发的,便是MeToo运动,也就是针对男权社会的一场控诉。
在近期的网络舆论中,因为某些田园女权的存在,“女权”这个词语逐渐被赋予了不好的意义,以至于在我开始看本片的时候,我时常会觉得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男性的攻击过于直白尖刻,比如里面的韦恩斯坦明显就是个非常脸谱化的恶人,而那个HR对于简的态度也实在糟糕到刻意。
但是当简什么也没有说,默默接受一切,然后父亲打来电话,她说一切都很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本片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是贬低男性,它只是很精准地叙述了一个受到男权社会压抑女性一天的日常,几乎是带着一点魔幻意味的,将一个有着良知的女孩在一个早晚的工作之中打磨成为了缄口不言的受害者。
是的,简绝对是一个受害者。
不是仅仅出卖肉体或是被性骚扰才能被称得上是受害者,在隐性的压抑下沉默,便足够可怕。
因为那些无形的规矩与条条框框比实体的禁锢更为隐秘,就像是我们全片都没有看到韦恩斯坦的正脸,然而他的触手却早已蔓延到了公司的每个角落一般。
被社会封住了嘴的女性,其实和那些被性侵的女性一样,都是赤裸且无助的。
于是本片其实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控诉”的力度,没有像《新霹雳娇娃》那般白痴地高喊女性万岁,而是类似《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那样,缓缓道出一个故事,因为如此真实,如此有血有肉,于是便无法被忽略。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在这部片子的整个进度中,老板从未出现过,反之只有他傲慢自大的怒气和自以为是的态度。
通过穿着和道具的展示能看出来,整部电影也许讲述了女主仅一天的职场生活,通过一些细微的场景能找到对自我的同感——无日无夜地加班加点,周末也在办公室度过;被同级冷眼旁观,接了本该不属于自己的锅(也不属于其他任何人的锅);男性对女性的恶言相向,女性之间的彼此忌讳....电影除了明线表达的me too题材之外,其实还有关于窥探的人生,助理安排老板的日常所需,细致到私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买药到得知老板私下不检点的行为,从尝试举报老板到只能坐在公司底下看坏事发生,却无能为力...而助理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也长期曝光在同事的眼皮底下,写邮件被老油条同事指手画脚给意见;桌上的文件被人随意翻动查看,都得不到一点应有的尊重。
电影传达的信息过于生活化且杂碎繁多,情感细腻到令观影者难以消化,一种只有低三下四的社畜能理会的心情,无人听从你的想法,不能撒手不管的工作,度日如年般的生活。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有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
女主角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写实的现实职场环境,从始至终未见上司,却不断从准备餐点、打扫、耳环诸多侧面细节中勾勒了老板霸道模样,而仅有水平和垂直的镜头代表了办公室内人情的冰冷尖锐,一面是男性主导的傲慢潜意识的大环境,另一面也是助理这一类人缺少支持者不敢发声的困境;因此,如今MeToo的意义所在便是如此
细节详尽到位,光这点就吊打国内多少职场题材影视作品;令人压抑的规训感无处不在,气氛营造过于真实。
特别窒息
一个以拍出“沉闷压抑的一天”为己任的电影确实拍的沉闷压抑了。除了明显的矛头直指哈维·温斯坦外没觉得这片子多么女性视角。之前在看到一个说法,男性员工可以很自然的拒绝上司的性暗示,为何女性员工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有说不的权力?学学隔壁《爆炸新闻》啊!
太无聊了,看得瞌睡都出来了,前面的压抑还以为是为了结尾的奋力一击呢,结果就这?韦恩斯坦的事情大家已经都知道了,那么作为创作者就该想想你要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老生常谈的主题只会让本就沉闷的故事更沉闷,更何况,女主角想要管的闲事跟她有什么关系?又不是说那些女性求助于她,不愿意被性胁迫。可导演呈现出来的其他女性,没有一个表现得犹豫、不甘、害怕和愤怒,既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女主的那些犹豫和质疑就显得很多余,很难让观众理解她的行为逻辑。其实,编剧导演完全可以设计其中一名女性是非自愿的,哪怕是只言片语,这样女主后面的行为就有了根据,可惜了。
职场霸凌和人的异化。静水流深的好看。我太难过了 @Angelika
真实。琐碎的助理日常和物件,画面处理得异常干净。弱势失语的女助理被教“做人”和“说话”可还真行,憋着一股气没法发。
职场蜉蝣
压抑的办公环境,入门级小白们一路走来都不容易啊,对个别现象还敢怒而不敢言,一言则被威胁……
比想象中好,镜头语言修剪的很干净整齐,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女主角的内心一样割裂,内部始终被压抑、凝滞的情绪淹没,所有情绪在不多的外景中流露。不一定非要和metoo绑定,事实上它训话的对象的范畴远远超出了电影业。IMDB上女主角叫Jane,但是电影里没有记得提及过她的名字,果真是Jane Doe. 本来觉得HR那场戏的确是气数不足,但是转而觉得抵抗、对峙这些元素会把整部电影的基调破坏殆尽,这里能留存的动作的极致,就是发声。
这就结束了?
不知道是因为本来这周心情不好的缘故吗…… 在电影院看到窒息
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the assistant 这个名字绝不仅仅是主角的职位,语法上 单数名字加the 就是泛指,指所有从旁辅助Weinstein们的人们,剧中甚至包括boss的太太。别觉得这很奇怪,想想刘dd,当时他的司机和助理不都是帮凶么?而且bubble tea 不也是跟这部剧里的太太一样么?结合镜头语言和表演以及音效,打五星其实也没啥问题。
理念吊打Bombshell,最起码回溯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的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种洗脑式的新闻,还原那个规训的气氛才是正途,片子除了有一些点处理的不好控制不到位,没有保持住全程的客观镜头外,甚至还有丝阿克曼的味道。。。
是恐怖片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看一个女人垮着个批脸80分钟?
真厉害!就那么几个场景几句话反复兜着拍,却一下子就把人抓进去了。非常delicate
怀揣理想的接受生活的煎熬 熬过最苦的日子也许会忘却一头黑发时的慷慨激昂 片子始终冰冷压抑 在弱肉强食的金字塔顶端 脆弱敏感是精神的灾难 无时无刻的无懈可击可以生存 却变成轰隆机械的螺丝钉 但自由意味着什么 需要攀上高山才能感激一路走来的不负重望
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看一半不看了